电动化
搜索文档
宝马中国,做LP了
36氪· 2025-09-11 12:06
合作概况 - 宝马中国与金杯汽车共同出资设立沈阳汽车产业投资基金 认缴出资总额8亿元 其中金杯汽车出资2.4亿元占比30% 宝马中国出资2.2亿元[1] - 投资基金由粤科母基金担任管理人 执行事务合伙人为粤科母基金和沈汽新致 有限合伙人包括宝马中国、金杯汽车、申华控股等[2] - 投资基金存续期7年 其中投资期4年 退出期3年 资金分四期实缴 时间分别为2025年9月、2026年1月、2027年1月和2028年1月 每期实缴比例25%[2] 投资策略与方向 - 投资范围聚焦汽车产业链 重点关注电动化、智能化、低碳化方向 覆盖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制造等行业[2] - 通过粤科母基金引入大湾区电池、芯片、感知、轻量化等前沿资源 形成"南技北产"示范模式[5] - 基金投资周期覆盖下一代车型开发 实现"本地化创新-快速验证-优先量产"闭环[4][5] 战略动机 - 金杯汽车通过基金锁定电动化、智能化早中期项目 扩大配套半径 巩固在宝马体系内供应链地位[4] - 宝马中国借助基金绑定地方政府及核心供应商 换取政策支持、场景测试和供应链安全 以较小资金撬动社会资本[4] - 双方通过资本合作预留技术、订单、股权及合资接口 满足地方政府招商与产业转型需求[6] 公司业务背景 - 金杯汽车是沈阳国资委控股企业 主营业务为汽车零部件设计生产 产品涵盖29大类130多个品种 华晨宝马是其第一大客户[3] - 公司拥有金杯延锋、金杯李尔等合资平台 均为华晨宝马核心供应商 近期与TCL合资设立驭新智行切入智能车载设备领域[3] - 公司发展主线包括整车复产、零部件放量、新能源转型和出海提速 2025年出口目标同比翻番[7] 行业趋势分析 - 车企通过LP身份将采购款转换为股权投资 获得股东价和优先提货权 锁定供应链安全并降低研发风险[8][9] - 产业资本与政府引导基金结合可放大资金效应 例如1亿元出资可撬动5亿元基金规模 带动20亿元项目落地[8] - 基金投资可对冲行业周期波动 高景气期通过减持回收现金 低景气期用账面收益平滑利润[9] 区域投资环境 - 2025年东北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前4个月达7.6% 但1-7月累计回落至-3.0% 显示民营与外资跟进不足[10] - 医疗和新能源汽车成为创投热点 2021-2023年东北三省8家医疗企业IPO 2024-2025年17家医疗公司获一级融资[10][12] - 辽宁、吉林、黑龙江均设立千亿级政府母基金 返投要求降至1-1.2倍 为市场化GP提供安全垫[11][12] 未来机遇 - 东北一级市场机会集中于政府母基金撬动、产业龙头做LP、硬科技与医疗细分赛道三大方向[11][13] - 区域Pre-IPO轮潜在IRR高于沿海5-8个百分点 2024年以来平均每月新增2-3家辅导备案企业创十年新高[12] - 高校技术输出(如哈工大医学工程博士)结合估值折价 吸引外部基金布局军工光电、氢能、工业软件等领域[12][13]
(活力中国调研行)博世高管:对中国市场长期看好 坚定长期投资承诺
中国新闻网· 2025-09-11 10:13
公司投资与市场地位 - 过去10年在中国累计投资额超过600亿元人民币 [1] - 中国是博世集团最重要的市场之一 去年在华销售额达1427亿元 占集团总销售额近20% [3] - 在中国经营65家公司(10家合资公司 55家独资公司) 拥有超过56000名员工 [3] 研发与生产能力 - 在中国设立26个技术中心和35家工厂 超过80%业务与员工集中在长三角地区 [3] - 研发人员超过10000名 去年研发支出达119亿元人民币 [3] - 35个生产基地中有25个服务于智能出行业务板块 [5] 业务布局与技术重点 - 智能出行是最大业务板块 占集团销售额62% 中国约80%业务与汽车相关 [3] - 重点研发领域包括氢燃料电池 智能座舱平台 驾驶辅助系统 先进底盘和软件 [3] - 为电气化动力总成系统提供全面硬件和软件解决方案 [4] 本土化合作与全球拓展 - 与本土合作伙伴共同开发高级驾驶辅助系统 将中国创新推向全球 [5] - 新一代驾驶辅助产品已在德国 法国测试 海外市场中阶项目预计2026年第一季度量产 [5] - 近期投资包括苏州新能源核心零部件和自动驾驶基地 无锡商用车园区 太仓动力总成工厂三期项目 [5]
活力中国调研行|博世中国:在华深耕近十四载,以创新与信任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搜狐财经· 2025-09-11 02:10
公司概况与业务布局 - 博世集团拥有近140年历史 以创新 质量 信任为三大支柱 秉持宁失利勿失信理念[2] - 2024年全球销售额达903亿欧元 智能出行板块占比62%为核心业务 消费品 能源与建筑 工业技术板块分别占比22% 8% 7%[2] - 中国为全球最重要市场之一 布局65家公司(含10家合资 55家独资)2024年在华销售额1427亿元人民币占集团总销售额近20%[2] 中国市场战略投入 - 中国不仅是销售市场 更是关键生产与研发基地 拥有35家工厂 26个技术中心 超80%业务与员工集中于长三角地区[3] - 员工规模超5.6万人 其中研发人员逾1万名 2024年研发支出达119亿元人民币[2] - 过去10年在华累计投资超600亿元人民币 持续加码中国市场[3] 技术研发与产业布局 - 超80%在华业务聚焦汽车领域 布局电动化 自动化 互联化及车用电子电气架构演进[3] - 重点研发氢燃料电池 智能座舱平台 驾驶辅助系统 硬件与软件实力兼具[3] - 与本土合作伙伴联合开发上级驾驶辅助系统 已在上海开展路测 计划2026年第一季度面向海外市场量产中阶驾驶辅助项目[3] 近期投资与合作动态 - 在苏州建立新能源核心零部件与自动驾驶研发制造基地 在无锡规划建设商用车园区 在太仓动力总成工厂启动三期项目[5] - 4月与地平线携手推动智能辅助驾驶技术创新 9月与阿里巴巴合作以人工智能赋能数字创新[5] - 为新能源汽车提供电机 电桥 电子控制单元等电气化动力总成解决方案 支持车企灵活采购[5] 全球化战略与服务能力 - 凭借全球业务布局 为中国车企出海提供法规合规支持 为海外建厂阶段提供本地化供应链与工程能力保障[5] - 依托百年技术积累与在华早期合作经验 结合高度自动化 数字化生产基地平稳推进转型[5] - 为雷克萨斯等企业在沪建厂提供业务增量支持 可依托在华布局为全球客户提供更直接服务[5]
杭叉集团 20250910
2025-09-10 22:35
公司概况与核心业务 * 杭叉集团是中国叉车行业龙头企业 核心业务为1-5类电动及内燃驱动的传统车辆 占比超99% 同时布局高空作业车、清洁设备等新兴领域[10] * 公司积极拓展智能物流系统与后市场业务[10] 财务表现与盈利预测 * 2024年公司营收达165亿元 过去五年复合增速13% 毛利率24% 净利率13 1%[2] * 预计2024-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2 2亿 25 6亿和30 1亿元 同比增长10% 15%和18% 未来三年复合增速16%[2][6][26] * 2025年上半年收入和利润增速保持在10%至15%[6] 重要并购活动 * 杭叉集团控股子公司杭叉智能通过增资扩股收购巨星科技旗下浙江国自机器人99 23%股份[1][5] * 浙江国自机器人2024年营收超3亿元(具体为3 3亿元) 归母净利润约6600万元(具体为6636万元)[2][5][21] * 该公司由浙大机器人团队创立 算法实力强劲 并购旨在增强杭叉在算法和技术方面的实力[1][5][23] 全球化布局与产能建设 * 公司已建立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三层级服务网络 包括70余家直属销售公司 600余家经销商及10余家海外公司[4][19] * 在欧美、南美、东南亚、大洋洲设立海外销售公司与配件服务中心 并拓展租赁业务[19] * 公司在泰国建立工厂 规划年产1万台平衡重式高空作业平台及锂电池组装业务 以提升东南亚供应能力并应对贸易壁垒风险[4][19] 技术优势与产品布局 电动化优势 * 公司在锂电池驱动、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上实现自主可控 具备成本优势[4][25] * 新能源产品体系全面 包括纯电动叉车、氢能叉车及混合动力叉车 并积极研发高压锂电叉车及氢燃料电池叉车[25] * 建成新能源叉车零部件和整机制造工厂 实现生产流程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4][25] 无人化与智能物流布局 * 公司自2012年布局AGV业务 2018年成立子公司杭叉智能 产品线涵盖堆垛、全向、前移、平衡重等各类AGV产品 2024年前三季度AGV营收同比增长80%以上[20] * 正在研发人形智能物流机器人 与无人叉车形成互补[3][20] * 早期进入智能物流系统赛道 产品涵盖AGV、立库、软件、集成系统整体解决方案 成功打造多个标杆项目 2024年合同金额突破10亿元[20] 行业市场分析 叉车市场 * 2024年中国叉车总销量129万台 其中国内销量81万台 出口销量48万台[2][8] * 过去五年国内销量复合增速12% 出口销量复合增速26% 出口占比从2019年的25%提升至2024年的37%[2][8] 无人叉车与移动机器人市场 * 2023年全球无人叉车销量3 1万台 过去四年复合增速52% 中国无人叉车销售规模43亿元 过去四年复合增速35%[2][14] * 预计2024年中国无人叉车销量2 5万台 过去五年复合增速55% 当前渗透率仅2% 提升空间巨大[2][14] * 2023年移动机器人销售规模53亿元 过去四年复合增速29% 销量21万台 过去四年复合增速43%[13] * 预计2024年中国移动机器人销售规模221亿元 过去五年复合增速29% 销量14万台 过去五年复合增速33%[13] 智能物流系统市场 * 2024年全球智能物流系统市场规模约4700亿元 预计2029年达8000亿元 复合增速11%[3][4][18] * 2024年中国智能物流系统市场规模约1000亿元 预计2029年达2000亿元 复合增速15% 全球渗透率约20%[3][4][18] * 智能物流系统具有显著降本提效优势 未来渗透率有望进一步提升[3] 竞争格局 全球叉车竞争格局 * 全球前三大叉车企业丰田、凯傲、永恒力的营收市占率分别为28% 16%和11%[7] * 中国主要厂商合力、杭叉、中力、诺力的全球营收市占率分别为4% 4% 1%和0 7% 总计约10%[7] * 销量份额方面 丰田占14% 合力14% 中力12% 杭叉11% 凯傲11% 诺力8% 永恒力6% 海斯特耶鲁5%[7] 无人叉车与智能物流竞争格局 * 2024年中国市场AGV移动机器人订单额过亿元的企业有41家 但订单额超过10亿元的企业仅有4家 2023年无人叉车销售过亿元的企业只占8%[15] * 参与厂商主要分为四类 传统叉车企业(杭叉、合力、中力、诺力) 技术型企业(海康机器人) 初创企业(极智嘉) 智能物流系统企业(今天国际、蓝箭智能等)[16] * 全球智能物流系统市场由欧美日企业主导 前五强是日本大福、美国德马泰克、美国霍尼韦尔、荷兰范德兰德、奥地利科纳普[18] 被收购标的详细情况(浙江国自机器人) 业务与财务 * 主要业务包括智能巡检和智能物流两大部分[23] * 2024年智能巡检业务营收约9000多万元 占总收入29% 毛利率28% 智能物流设备营收2 4亿元 占总收入72% 毛利率33%[23] * 2024年投资收益4680万元 政府补助1632万元[21] * 承诺2025至2027年实现的净利润分别为1292万元 2601万元和4815万元[21][22] 核心竞争力与客户 * 核心竞争力体现在算法和技术领域 团队来自浙江大学[5][23] * 移动智能物流产品包括叉式叉车机器人、潜伏顶升式机器人、重载机器人、拣选机器人以及移载机器人 覆盖中国31个行政区 并实现了北美、欧洲、日韩、东南亚、中东等地区项目落地[23] * 标杆客户包括史泰博(最大供应商)、沈阳宝马、上海大众等[24] * 智能巡检业务主要客户为电网、电解铝、发电、铁路、IDC、煤炭及化工企业[24] 其他重要信息 * 电动化替代趋势 电动叉车经济性优于内燃式 一台2 5吨铅酸电池工作6年总费用约21万元 同吨位柴油内燃式约39万元 锂电池因质量轻、体积小、能量密度高、充电快、寿命长等优势正逐步替代铅酸电池[17] * 无人化技术应用 在移动机器人中 潜伏顶升式占58% 无人叉车占16% 料箱式机器人占7% 按导航方式分为AGV(固定路线)与AMR(自动导航)[9] * 无人叉车产业链 上游为导航装置(激光雷达、3D视觉传感器)及软件 中游为制造厂商 下游应用98%集中在室内 应用行业锂电池占21% 光伏占19% 汽车汽配占13% 泛电子占11% 一般制造业和纺织各占9%[11][12]
中国电车,集体跑德国“撒野”去了
36氪· 2025-09-10 18:42
中国车企参展情况 - 中国成为慕尼黑车展第二大参展国 共有116家中国参展商 数量创纪录[1] - 14家中国汽车制造商参展 超过欧洲本土的10家车企[1] - 中国车企将慕尼黑车展作为重要出海平台 包括小鹏P7欧洲首秀 零跑Lafa5全球首秀等重磅展示[5] 中国车企欧洲市场布局 - 比亚迪宣布年底在欧洲开设超1000家门店 并计划2026年扩展至2000家门店[5][10] - 零跑汽车通过Stellantis集团已完成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业务布局 销售服务网点突破1700家[6] - 零跑1-8月海外交付超3万辆 今年海外销量目标5万-8万台[6] - 小鹏汽车在慕尼黑设立欧洲首个研发中心 这是其全球第九个研发基地[8] - 比亚迪匈牙利工厂年内投产 土耳其工厂计划2026年投产[10] 中国供应链企业参展 - 宁德时代发布神行Pro电池 采用NP3.0技术的磷酸铁锂动力电池产品[12] - 地平线 Momenta等自动驾驶企业参展 与奔驰 宝马 大众等欧洲巨头达成深度合作[3][14] - 国轩高科 中创新航 亿纬锂能等动力电池企业集体参展 多数有欧洲建厂规划[14] 欧洲车企电动化进展 - 宝马发布新世代首款量产车型iX3 配备800V高压平台 CLTC续航超900公里 计划2026年量产[15] - 奔驰推出纯电GLC EV 基于MB EA纯电平台 搭载800V架构 WLTP续航713公里 计划2026年上市[17][19] - 大众推出ID Polo 基于MEB Entry平台 计划2026年5月首发 秋季上市[19] - 奥迪推出Concept C概念车 量产版将于2027年发布[21] 欧洲车企对电动化态度 - 宝马董事长称欧盟2035年禁售内燃机计划是"重大错误"[21] - 奔驰总裁警告削弱欧洲汽车工业存在"巨大风险"[21] - 大众 Stellantis等车企高层一致认为2035年实现100%电动车销售"不现实"[21] - 大众CEO表示"没有谁能独占未来" 承认传统汽车盛宴已经结束[21][22]
印度,本田没有退路的选择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9-08 07:06
本田印度战略布局 - 本田宣布在印度设立金融子公司本田金融印度私人有限公司 以自主提供销售融资服务 摆脱当地金融机构限制[4][5] - 印度是本田第九个设立本土金融服务子公司的国家 预计当地摩托车和汽车贷款客户数量将增长[6] - 本田美股盘前因该消息上涨1.5% 从33.98美元升至34.54美元[4] 全球业绩表现 - 2025财年第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50.2%至1704亿日元 营业利润下滑49.6%至2441.7亿日元[8][9] - 营业利润率从9%降至4.6% 主要因美国关税政策导致1250亿日元营业利润损失[8][9] - 美国关税使整车进口税率升至27.5% 雅阁混动单车关税成本增加约3200美元[10] 电动车战略调整 - 将2030年前电动化投入从10万亿日元缩减至7万亿日元 因市场增长不及预期及政策变动[18] - 暂停加拿大150亿美元电动汽车及电池生产基地投资 停止开发一款大型纯电动SUV[16][18] - 维持2040年全面电动化目标 但2030年电动车销量占比目标从40%下调至低于30%[15][18] 中国市场困境 - 中国销量从2021年156.15万辆降至2024年85.23万辆 四年累计降幅达45.4%[23] - 2025年1-7月销量同比下滑23.16%至35.99万辆 全年销量或跌破60万辆[23] - 关闭两家中国工厂 年产能从149万台调整为120万台[25] - 7月新车型东风本田S7和广汽本田P7销量分别仅75辆和200辆[29] 印度市场机遇 - 印度为全球第三大汽车市场 2023-2024年GDP增速达7.2%和6.7%[31] - 本田在印度汽车销量占比不足2% 2024年销量13.2万辆[34] - 特斯拉宣布在印度投资10亿美元建厂 预计2030年电动车渗透率从2%升至25%[37] - 计划2026年推出印度专属纯电SUV 2027年推出混动SUV[39] - 印度生产成本低于日本 且具备向中东、非洲出口的地理优势[39]
2024年中国摩托车产业:出口创新高,多元趋势下重塑发展新格局
搜狐财经· 2025-09-08 04:25
2024年中国摩托车产业整体表现 - 全年摩托车出口量达1449.89万辆 同比大幅增长27.01%创历史峰值 [1] - 国内市场产销量突破1990万辆 扭转2023年下滑态势实现强劲复苏 [1] 产业转型与技术创新 - 电动摩托车市场份额突破30% 休闲娱乐类车型销量同比增长超40% [3] - 智能化交互系统搭载率显著提升 产业向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与休闲化转型 [3] - 氢燃料摩托车和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研发取得突破 [7] 供应链与制造优势 - 中小排量燃油摩托车制造规模与成本控制保持全球领先 [3] - 核心零部件配套半径缩短至"1小时产业圈"形成高效产业集群 [3] - 电池能量密度和充电效率等新能源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3] 国际市场拓展与风险管理 - 头部企业通过海外建厂和技术合作深化全球化布局 [7] - 关键原材料储备周期延长 多元化采购渠道建设成效显著 [7] - 供应链风险管理机制持续完善 [7] 产品属性演变 - 使用场景从单一代步工具扩展为满足日常生产生活的重要工具 [4] - 文化赋能实现从工具到符号的价值蜕变 [4] - 产品融入多元化出行生态体系 [3] 全球市场格局 - 全球市场规模稳步增长 区域分化和电动化主导增长动能 [6] - 需求分层呈现三类市场反映不同细分特征 [6] - 美国、日本和印度等主要国家市场呈现差异化发展特征 [6]
电动智能大势所趋,市场变革挖掘α机遇
2025-09-08 00:19
电动智能大势所趋,市场变革挖掘 α 机遇 20250905 在过去的 3 到 5 年中,汽车板块在市场中的表现非常突出,涵盖了多个热门的 投资方向和赛道。当前的主要特征是电动化提升和智能化加速。在这一背景下, 中国市场的发展尤为迅速,呈现出冲破式加速的节奏。我们认为,从 2025 年 到 2030 年,汽车互联网生态或将出现。在中国市场中,头部车企已经逐渐清 晰,包括比亚迪、吉利、新势力以及近两年崛起的华为和小米等。 汽车行业可以类比哪个行业的发展历程? 汽车行业的发展历程可以类比 2012 年的智能手机转型。当时功能机向智能机 转变,如今汽车行业也在经历从传统燃油车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变。这一过程 中的软硬件标准已经确立,我们期待未来几年格局进一步清晰。 零部件行业机遇集中在智能化、产业链外延及全球化,激光雷达、支架 芯片等领域具扩张潜力,人形机器人成重要下游场景,中国零部件企业 海外利润率已接近甚至超过国内水平。 Q&A 近年来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投资机遇是什么? 如何研究汽车行业及其周期性特点? 摘要 汽车行业正经历从燃油车向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类似于 2012 年智能 手机的转型,软硬件标准已确立,未来 ...
多家上市公司,进军这个领域
上海证券报· 2025-09-07 22:53
长江新能源船舶发展现状 - 长江干线四川至安徽段已建成投运新能源船舶132艘 预计2025年辖区船厂将建成新能源船舶406艘 未来五年新增建造意向达966艘 [1] - 新能源船舶动力类型占比分布为LNG船舶75% 电动力船20% 甲醇动力船5% [1] - 新能源船舶涵盖锂电池 绿色甲醇 混合动力等多种动力类型 发展呈现井喷趋势 [1] 电动船舶市场规模预测 - 2026年中国电动船舶市场规模预计达367.5亿元 2025年新增电动船舶锂电化渗透率预计达20% 市场规模将达550亿元 [2] - 2030年电动船舶锂电化渗透率按40%计算 市场规模预计将达1100亿元 [2] - 电动船舶电池容量显著高于新能源汽车 豪华电动游船电池容量可达3000kWh以上 [2] 动力电池企业布局与进展 - 宁德时代2017年布局船舶电动化 为首家获得中国船级社纯电池动力船舶检验指南认可的动力电池企业 [3] - 宁德时代2023年底宣布构建电动船舶生态圈 覆盖船用Pack 动力总成 换电运营 智能驾驶四大业务模块 [3] - 亿纬锂能2023年11月为两艘电动船舶提供电池系统 整船锂电池容量分别为3870kWh和7740kWh [3] - 国轩高科2019年收购舞洋船舶51%股份 2020年获首批3船套船舶动力锂电池系统订单 [4] - 欣旺达2022年拥有无人艇 内河游船等船舶动力电池技术 其中无人艇和内河游船电池已实现批量供货 [4] 政策支持与发展机遇 - 国家出台《关于加快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和《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行动纲要(2024—2030年)》 明确提出加快发展电池动力船舶 [2] - 长江 珠江 闽江 京杭运河等内河流域被认定为电动船舶运营重要区域 [4] - 电动船舶虽初始投资成本高 但运营成本较低 长期可实现成本回收 金融机构正探索"船电分离"金融解决方案 [4] 国际认可与出口突破 - 法国媒体关注中国长江船舶电动化发展 指出游轮电动化大幅降低运营成本并保护环境 [1] - 中国制造纯电内河船首次获得海外订单 法国达飞集团成为客户 电池系统由宁德时代提供 [2] - 国际认为中国正将电池技术优势扩展至全交通领域 目标培育具有出口能力的行业冠军企业 [2]
周观点 | 海内外龙头共振 机器人催化可期【民生汽车 崔琰团队】
汽车琰究· 2025-09-07 22:51
核心观点 - 汽车行业呈现智能化、全球化及机器人产业加速发展趋势 乘用车销量稳健增长 新能源渗透率维持高位 新车型订单表现亮眼 机器人领域海内外龙头共振催化板块热度 投资组合聚焦优质自主车企、智能化零部件及机器人产业链标的 [2][4][5][6][7][12][15][16][17][18] 本周数据表现 - 2025年8月第5周乘用车销量52.3万辆 同比+4.2% 环比+9.5% 新能源乘用车销量29.0万辆 同比+13.9% 环比+8.1% 新能源渗透率55.3% 环比-0.7个百分点 [2] - 汽车板块本周上涨1.0% 表现强于沪深300指数(0.6%) 细分板块中商用载客车上涨6.2% 乘用车上涨1.7% 商用载货车上涨1.0% 摩托车及其他上涨0.9% 汽车零部件上涨0.4% 汽车服务下跌1.9% [3][30] 机器人产业催化 - 宇树科技计划2025年10-12月提交上市申请 年营收超10亿元 四足机器人占比65% 人形机器人占比30% [5][12][64] - 特斯拉Optimus获Salesforce CEO展示 售价区间20-50万美元 马斯克目标今年生产数百台V3原型机 5年内达百万台量级 [5][12][18][67] - 产品维度关注灵巧手传动方案、触觉传感器构型、类RV替代谐波、轻量化以塑代钢及万向节替代关节轴承等技术变革 [5][12][18] - 优必选签订2.5亿元人形机器人合同 智元机器人中标3.1亿元湖北创新中心项目 国产主机厂证券化进程加速 [66] 新车型与订单表现 - 8月周度销量逐周回升:第1周47.0万辆、第2周38.3万辆、第3周43.7万辆、第4周47.8万辆、第5周52.3万辆 新能源渗透率分别为52.8%、57.3%、56.7%、56.0%、55.3% [6][13] - 全新问界M7开启预订24小时小订量突破15万台 车身尺寸5080×1999×1780mm 轴距3030mm 新增后排娱乐屏、7.3L压缩机冷暖箱及主驾零重力座椅 [6][13][62] - 9月多款新车上市:问界M7、上汽尚界H5、蔚来ES8、吉利极氪9X 魏牌旗舰SUV(搭载元戎启行VLA模型)计划25Q3上市 [6][13] 乘用车政策与需求 - 以旧换新政策延续:国四排放标准燃油乘用车纳入报废补贴范围 新能源车补贴2万元/台 2.0L及以下燃油车补贴1.5万元/台 [14][38][39][40] - 地方消费刺激政策加码:沈阳、南宁、合肥、大庆、南通等地推出购车补贴 金额1000-10000元不等 [42] - 7月行业折扣率回收:整体折扣率16.0%(上旬)→15.8%(下旬) 燃油车折扣率19.9%→19.6% 新能源车折扣率11.0%→10.6% [43][44][45] 智能化与电动化进展 - 比亚迪全系车型将搭载高阶智驾 2025年成智驾平权元年 20万元价格带为核心增长区间 [16] - 地平线征程芯片量产突破1000万套 合作车企超40家 车型超400款 覆盖600万车主 [68] - 岚图梦想家首发搭载地平线征程6E芯片 预售价38.99-45.99万元 [67] 摩托车市场 - 2025年7月250cc以上摩托车销量8.8万辆 同比+21.7% 1-7月累计销量59.0万辆 同比+37.9% [21][22] - 春风动力250cc+车型7月销量1.8万辆 市占率20.9% 隆鑫通用销量1.4万辆 市占率15.9% [23] - 500-800cc排量区间增速显著:7月销售1.9万辆 同比+238.8% [22] 重卡与轮胎行业 - 7月重卡销量8.5万辆 同比+45.6% 1-7月累计销量62.4万辆 累计同比+10.9% [24] - 以旧换新政策支持报废国四及以下排放标准货车 报废更新补贴8万元/台 无报废更新补贴3.5万元/台 仅报废补贴3万元/台 [25][38] - 轮胎行业PCR开工率维持高位(73.13%)、TBR开工率逐步恢复(64.76%) 成本端同比下滑(PCR成本-11.5%、TBR成本-7.2%) 海运费占货值比重降至5.8% [28][29][50][55][58] 产业链投资建议 - 乘用车推荐吉利汽车、小鹏汽车、理想汽车、比亚迪、小米集团、赛力斯 [7][15] - 零部件推荐智能化(伯特利、地平线、科博达、继峰股份)、新势力产业链(星宇股份、沪光股份、无锡振华、拓普集团、新泉股份、双环传动) [7][17] - 机器人推荐拓普集团、伯特利、银轮股份、沪光股份、豪能股份、新泉股份、爱柯迪、双环传动、隆盛科技 [7][20] - 摩托车推荐春风动力、隆鑫通用 轮胎推荐赛轮轮胎、森麒麟 重卡推荐中国重汽 [8][9][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