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可控核聚变
icon
搜索文档
新质生产力点亮一线PE/VC投资地图
中国证券报· 2025-10-20 04:13
新质生产力与战略性新兴产业 - "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1] - 在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 [1] - 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在"十四五"期间被创造性地提出,新质生产力理论指导高质量发展 [1] 资本投资趋势与机构布局 - 红杉中国自2005年成立以来先后投资了逾1500家企业,是机器人领域中布局最早和最广的风险投资机构之一 [2] - 中科创星旗下管理基金累计总规模超140亿元,"十四五"期间投资硬科技速度稳步提高,2021年投资58家企业金额超13亿元,2024年增长至70余家企业金额超18亿元 [4] - 联想创投自2016年成立以来投资项目多数为新质生产力企业,其中独角兽占比近30%,近40%的项目在A轮前进入 [7] 具身智能与机器人领域 - 红杉中国投资了宇树科技、智元机器人、梅卡曼德、海柔创新、思灵机器人、九号公司、傅立叶智能等多家机器人领域明星公司,覆盖工业、仓储、康复、消费等多领域 [2] - 昆仲资本沿着"脑、手、足"的技术逻辑布局具身智能领域,投资了逐际动力、戴盟机器人、源升智能、若愚科技等项目 [3] - 昆仲资本下一阶段将重点关注具身智能在消费级场景的应用,看好专注单功能的消费级具身智能产品 [3] 硬科技核心赛道投资案例 - 中科创星在可控核聚变领域于2022年投资星环聚能,并延伸布局了翌曦科技、甚磁科技、星能玄光等超导材料企业 [5] - 中科创星在航空航天领域于2023年投资沃飞长空,其AE200-100 eVTOL产品于2025年9月底下线迈入适航取证阶段 [5] - 中科创星在算力与芯片领域于2024年投资行云集成电路,其2025年4月发布的DeepSeek一体机将百万元级别算力系统成本降至10万元级别 [6] 产业资本与生态构建 - 联想创投构建"三级生态联动体系",通过"星辰计划"、"光明计划"等举措多维度赋能被投企业如中科时代、零重力等 [8] - 联想创投依托联想集团的全球产业链、技术体系与市场渠道,全面推动被投企业与联想业务的协同创新 [8] - CVC特有的产业生态资源优势为被投企业提供技术验证场景、产业链协同、市场通道及国际化支持 [7]
核聚变产业进程加速,多技术路线并行发展
2025-10-19 23:58
行业与公司 * 纪要涉及的行业为核聚变产业,特别是可控核聚变技术领域[1] * 国内核聚变产业集群以合肥、江西、成都为中心,主要由国家队主导[3][19] 核心观点与论据 技术优势与战略地位 * 核聚变技术具备能量密度高、反应物充足、安全性高、环保等优势,有望成为终极能源[1][3] * 核聚变能量释放效率比传统化学能源燃烧效率高百万倍,1克氘氚聚变产生的能量相当于11.2吨标准煤[1][3] * 核聚变过程不产生温室气体,高放射长寿命核废物较少,反应过程清洁且自限[4] * 核聚变是全球能源格局领域军备竞赛的主战场,战略地位显著[2] 发展现状与预期 * 核聚变技术正从实验室走向工程示范,美国NIF已验证可行性(2.08兆焦耳激光能量产生8.6兆焦耳输出),日本JT60U实现了1.25的能量增益因子[1][5] * 中国计划在2030年前后建成BEST实验堆及CFEDR工程实验堆,逐步实现商业化发电[1][5] * 多数公司预计在2031-2035年间实现商业化供电,超过70%的公司认为有望在2035年前实现[1][6] * 中国在2025至2030年期间预计将有30个以上装置落地,对应市场空间超过3,000亿元[3][24] 推动因素与赋能 * 政策、资本及AI正多重赋能核聚变产业,加速技术突破[1][7] * 美国将核聚变定义为决定国运关键拐点,国内将其定义为未来产业之一,预计有后续资金支持[7][8] * 资本端国内主要由国家队(如中石油)主导,国外由科技巨头(如谷歌、微软)参与融资和提供订单[8] * AI有助于关键材料改性研发和优化反应条件,例如谷歌DeepMind开发的人工智能系统[8] 技术挑战与路径 * 当前主要技术限制包括能量平衡、材料性能及氚自持等问题,极端环境下部件面临严苛环境[1][9] * 随着实验堆建设和AI赋能,这些问题有望加速解决[1][9] * 可控核聚变路径包括磁约束(托卡马克、仿星器等)和惯性约束(激光约束、Z箍缩),产业端以托卡马克为主[1][10] * 磁约束稳定性强但工程复杂,惯性约束实现容易但约束时间和能量利用率较低[1][12] * 托卡马克建设成本大概在100~200亿元左右,仿星器建造成本高达200~300亿元以上[13][14] * Z箍缩混合堆经济性较好(一座1GW堆建造成本约30亿美元),而纯聚变堆成本超过100亿美元[16] 装置部件与投资机会 * 托卡马克装置中超导磁体占总成本30%~40%,真空室及内部部件占比25%左右,电源系统占比10%左右[17] * 在Z箍缩等系统中,电源系统成本占比可急速提升至50%以上[23] * 投资机会涉及多个核心部件供应链[3][21][22][23] * 低温超导磁体关注西部超导,高温超导关注联创光电、永鼎股份、精达股份[3][21] * 真空室关注合锻智能、海陆重工;真空杜瓦关注航天晨光、上海电气[3][22] * 偏滤器及包层关注国光电器、安泰科技、中钨高新、应流股份等[3][22] * 电源系统关注英杰电器、艾博赛科、旭光电子、保变电气等[3][23] 其他重要内容 * BEST项目预计2027年完成,CFER预计2030年建成,总投资超千亿元[3][20] * 自2024年9月30日起,偏滤器等部件已开始系列招标,核心部件招投标将密集发布,拉动供应商业绩和估值[3][20]
招商证券:投资者逢低加仓意愿较强 市场有望重拾升势
证券时报网· 2025-10-19 23:05
市场资金与情绪 - 当前市场增量资金依然保持流入态势 [1] - 投资者逢低加仓意愿较强 [1] 短期投资策略 - 短期可关注前期热门赛道在风险偏好回升下的反弹机会 [1] - 反弹机会涉及的赛道包括国产算力、半导体自主可控、可控核聚变、军工及商业航天 [1] 中长期投资布局 - 中长期布局应着眼于2026年中美可能出现的经济共振 [1] - 中长期布局应着眼于PPI回升趋势 [1] - 重点配置低位顺周期板块 [1]
长假后5个交易日近900亿元资金借道ETF入市
上海证券报· 2025-10-19 20:31
ETF资金流向 - 长假后5个交易日全市场ETF累计净流入87872亿元 [1] - 股票型ETF和跨境型ETF占据主导地位,分别净流入68947亿元和22519亿元 [1] - 债券型ETF呈现净流出态势,累计流出17787亿元,商品型ETF净流入13155亿元,主要为黄金主题ETF [1] 股票型ETF资金偏好 - 资金偏好呈现科技成长与红利防御的"哑铃"特征 [2] - 嘉实上证科创板芯片ETF净流入4063亿元,华宝中证银行ETF、南方中证申万有色金属ETF和国泰中证全指证券公司ETF净流入均超30亿元 [2] - 中证A500指数相关ETF则普遍被大额赎回 [2] 跨境型ETF资金偏好 - 资金集中流向港股市场,以科技和互联网为主要流向 [2] - 资金净流入排名前十的ETF中,恒生科技主题ETF占据6席,合计净流入8567亿元,互联网主题ETF共3只,合计净流入3303亿元 [2] 杠杆资金动向 - 长假后5个交易日ETF融资净买入金额持续增长,从101353亿元增至159352亿元 [2] - 净流入股市资金回升到历史偏高位,两融资金高位震荡 [2] 机构后市展望 - 短期看好红利资产和黄金在风险偏好下行周期中的保护作用 [3] - 中长期看好AI的反复活跃机会,认为其在脑力劳动相关行业的渗透逻辑坚实 [3] - 若港股遇到较大回调,也具有较高的配置价值 [3] - 当前A股大概率仍处于上行周期,低利率环境凸显权益资产吸引力,政策大力支持科技创新 [3]
“十五五”规划即将出台,建筑板块可能有哪些投资机会?
国盛证券· 2025-10-19 17:54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行业投资评级为“增持” [4] 报告核心观点 - “十五五”规划即将出台,建筑行业面临从增量扩张向存量提质转型的关键时期,投资机会将围绕三大方向展开:存量时代下的城市更新与高品质建造、新时代需要的新基建、以及政策支持的重点区域建设 [1][13][18] 行业发展趋势总结 - 截至2024年底,中国城镇化率达67%,建筑行业步入存量时代,投资整体放缓,城市发展模式由“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 [1][18] - 未来行业发展将聚焦存量市场,驱动城市更新、基础设施运维、检验检测等领域发展,并注重高品质建造,推动建筑工业化、绿色化、智能化 [1][18] 方向一:存量时代与高品质建造 装配式建筑 - 装配式建筑是长期趋势,底层逻辑是建筑劳动力红利消失及“双碳”要求下传统模式不可持续 [2][21] - 2024年全国农民工29973万人,建筑农民工占比14.3%,较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建筑农民工数量4286万人,连续3年回落,较2021年减少1272万人 [2][21] - 2024年建筑农民工平均月工资5743元,较2019年上涨26% [2][21] - 建筑全过程能耗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45.5%,碳排放占全国50.9%(2020年数据),节能减排空间巨大 [2][21] - 装配式建筑可减少劳动力需求、降低碳排放,规划目标2025年渗透率30%、2030年达40%,其中钢结构建筑因高装配化率和绿色属性占比有望提升 [2][21] - 重点推荐钢结构工程龙头精工钢构和钢结构制造龙头鸿路钢构 [2][13][21] 检验检测 - 2024年末城镇住房面积约384亿平方米,2009-2019年竣工面积大增,房屋检测周期约10-20年,存量房将进入检测高峰 [3][24] - 七普数据显示1990年前、1990-1999年、2000-2009年、2010-2020年建成房屋占比分别为11%、20%、32%、37%,加权平均房龄20年 [3][24] - 住建部探索房屋养老金体系,2024年8月提出建立房屋体检、养老金、保险三项制度,多个城市已发布定期体检政策 [3][24] - 测算全国存量房检测需求超200亿元,建议关注房屋检测龙头国检集团、联检科技、上龙建科及第三方评估龙头深圳瑞捷 [3][13][24] 方向二:新基建 低空经济 - 2024年低空经济首次纳入政府工作报告,政策支持加码,前端基建需求如数字化系统、空域航路、起降点建设将快速放量 [4][31] - 预计2030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达2万亿元,按15%-20%固投比例对应基建市场规模约3000-4000亿元 [7][31][32] - 2024年12月国务院将低空经济基础设施纳入专项债资本金“正面清单”,多省市已发行相关专项债,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额度或达5000亿元,重点投向低空经济等领域 [7][31] - 重点推荐低空规划设计龙头深城交,关注地方国资平台苏交科、设计总院、隧道股份等 [7][13][31] 算力及半导体工程 - AI发展驱动全球算力需求高增,台积电2025年AI业务有望翻倍,未来5年复合增速约40% [8][35] - 2025年台积电资本开支指引提升28%-41%,行业资本开支预计达1600亿美元,同比增长3% [8][35] - 大陆市场受益国产替代,东南亚和美国加速产能建设,洁净室作为关键基础设施需求增长,测算2025年全球/中国半导体洁净室投资约1680亿元/504亿元,占行业资本开支15% [8][35] - 建议关注半导体洁净室龙头亚翔集成、圣晖集成、柏诚股份 [8][13][35] 能源 - 可控核聚变技术进展显著,如EAST装置实现1亿摄氏度1066秒运行,中国环流三号实现核温度1.17亿度 [9][36] - 政策信号明确,装置建设加速,“十五五”期间有望落地,重点推荐核电工程建设主力军中国核建 [9][13][36] 方向三:政策支持重点区域 国家战略腹地 - 2023年以来政策多次强调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如四川被明确定义为战略腹地,意义在于抵御外部冲击、挖掘资源、平衡区域发展 [10][37][39] - 后续有望出台顶层规划,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拉动区域投资,核心推荐西南交通基建龙头四川路桥 [11][13][39] 新疆板块 - 新疆GDP增速、固投增速、中央转移支付等指标高于全国,交通基建布局“四横四纵四环十五联”,目标实现“县县通”高速 [12][40] - 煤化工项目投资总额超8000亿元,测算2025-2027年投资额约997亿元、2077亿元、2326亿元,2025年开启EPC招标 [12][40][45] - 重点关注新疆基建龙头新疆交建、北新路桥,民爆龙头雪峰科技,化工EPC龙头中国化学、东华科技等 [12][13][40] 投资建议汇总 - 存量时代推荐装配式建筑龙头精工钢构、鸿路钢构,检验检测龙头国检集团、联检科技等 [13][47] - 新基建推荐低空经济龙头深城交,半导体洁净室龙头亚翔集成等,能源领域推荐中国核建 [13][47] - 政策区域推荐四川路桥、新疆交建、中国化学等 [13][47]
聚变能研发进入新阶段,“人造太阳”离我们有多远?
新华社· 2025-10-19 15:09
可控核聚变行业概述 - 可控核聚变是迄今人类构想的最复杂能源系统之一,集等离子体物理、核工程、材料科学等领域的难题于一身 [2] - 实现核聚变需将氘氚等离子体加热至超1亿摄氏度,约为太阳核心温度的6至7倍,以克服原子核间的库伦排斥力 [2] - 成功实现可控核聚变将从根本上破解人类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并带动超导材料、人工智能控制等前沿领域集群发展 [2] 全球研发进展与技术路线 - 全球聚变能研发已进入多路径并行、快速迭代的新阶段,主流技术路线分为磁约束和惯性约束两大类 [3] -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是全球规模最大的聚变科研工程,项目于2020年启动组装,旨在为2040至2050年的示范电站奠定基础 [3] - 当前大型托卡马克实验装置已可短暂实现聚变反应条件,但进一步提高聚变功率增益、改善等离子体约束性能和稳定性以获得净能量输出仍面临巨大考验 [3] 中国研发进展与规划 - 中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已形成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为引领、产学研协同的创新体系 [4] - 中核集团正按照“实验堆—示范堆—商业堆”路径开展研发,预计2027年左右开展燃烧等离子体实验,技术成熟后开始先导堆建设 [3] - 2025年,“中国环流三号”首次实现原子核和电子温度均突破1亿摄氏度,标志着中国可控核聚变技术取得重大进展 [4] 中国具体项目里程碑 - 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EAST)在安徽合肥创造新世界纪录,首次完成1亿摄氏度1000秒高质量燃烧 [5] -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主机首个关键部件杜瓦底座成功落位安装,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 [5] 国际合作与地位 - 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落地成都,标志着中国在聚变能源领域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实现显著跃升 [4][5] - 中国将与国际原子能机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组织及各国一道,推进全球能源创新可持续发展 [5]
科学与健康丨聚变能研发进入新阶段,“人造太阳”离我们有多远?
新华网· 2025-10-19 07:28
聚变能技术概述 - 模拟太阳产生清洁能源被视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1] - 核聚变需将氘氚等离子体加热至超1亿摄氏度 约为太阳核心温度的6至7倍 以克服原子核间排斥力实现持续聚变 [2] - 可控核聚变集等离子体物理、核工程、材料科学等难题于一身 是人类构想的最复杂能源系统之一 [2] 全球研发进展与挑战 - 全球聚变能研发进入多路径并行、快速迭代新阶段 主流技术路线分为磁约束和惯性约束两大类 [3] - 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于2020年启动组装 旨在证明磁约束聚变可行性 为2040至2050年示范电站奠定基础 [3] - 当前大型托卡马克装置可短暂实现聚变反应条件 但进一步提高聚变功率增益、改善等离子体约束稳定性及维持净能量输出仍面临巨大挑战 [3] 中国研发路径与成就 - 中核集团按实验堆、示范堆、商业堆路径开展研发 预计2027年左右开展燃烧等离子体实验 技术成熟后建设先导堆和商业堆 [3] - 2025年中国环流三号首次实现原子核和电子温度均突破1亿摄氏度 [5] - 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EAST创造1亿摄氏度1000秒高质量燃烧新世界纪录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主机关键部件完成安装 [5] 国际合作与影响 - 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落地成都 标志中国在聚变能源领域国际地位与影响力显著跃升 [4] - 中国将与国际原子能机构、ITER组织及各国共同推进全球能源创新可持续发展 [5] - 成功实现可控聚变将从根本上破解对化石燃料依赖 并带动超导材料、人工智能控制等前沿领域集群发展 [2]
A股:今晚8000万股民,又要睡不着觉了,不出意外,下周剧本是这样的!
搜狐财经· 2025-10-19 06:22
市场表现 - 沪指收于3839.76点,跌幅接近2%,深成指和创业板指数分别下挫3.04%和3.36% [1] - 全市场近五千只股票下跌,仅六百多只股票上涨 [1] - 午后市场突然失速,深成指和科创板领跌,科技板块成为重灾区 [1] - 电网设备、可控核聚变等前期热门板块出现连续跌停,燃气和贵金属板块相对坚挺 [1] 行业板块动态 - 半导体、通信设备、软件服务等科技相关板块几乎全线走低,部分股票跌幅超过10% [1] - 防御性板块如燃气和贵金属略显坚挺,但不足以抵消市场整体下行压力 [1] 资金流向与交易行为 - 周五主力资金净流出超过1300亿元,力度在近几个月中并不多见 [1] - 成交额虽高但主要由卖盘驱动,量化做空迹象在午后快速跳水中较为明显 [1] - 短线交易资金趁高位出货,叠加持股者恐慌抛售,导致抛压集中爆发 [1] 市场驱动因素 - 外部因素包括海外市场调整和宏观预期不确定性,增加了资金避险需求 [1] - 内部因素包括资金加速出逃、量化交易压力以及市场情绪普遍低迷 [1][3] 后市展望 - 下周走势大概率延续周五惯性,开盘初期可能面对延续性抛压,指数短线难以企稳 [3] - 恐慌出清到一定程度后,场外资金可能低位接手进行抄底,推动指数止跌 [3] - 在政策或隐性护盘资金作用下,盘面极端下跌不会持续太久,可能出现先跌后稳的走势 [3] - 金融板块在被砸盘后,若有利好刺激或资金回流,往往能带动指数短线反弹 [3] - 部分防御型板块可能继续维持强势,成为资金临时避风港 [3]
聚变能的研发,走到了哪一步?
中国证券报· 2025-10-18 22:47
文章核心观点 - 全球聚变能研发已进入多路径并行、快速迭代的新阶段,目标是实现可控核聚变这一终极清洁能源 [5] - 中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取得系列重大进展,国际地位显著提升,正积极推进国际合作以推动聚变能商业化 [6][7][8] 可控核聚变的技术挑战与价值 - 可控核聚变是迄今人类构想的最复杂能源系统之一,需将等离子体物理、核工程、材料科学等领域的难题集于一身 [3] - 实现核聚变需创造超1亿摄氏度的严苛环境,约为太阳核心温度的6至7倍,以克服原子核间的库伦排斥力 [3] - 聚变能成功将从根本上破解人类对化石燃料的依赖,并带动超导材料、人工智能控制等前沿领域集群发展 [3] 全球聚变能研发进展与路径 - 主流技术路线分为磁约束(如托卡马克)和惯性约束两大类,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项目于2020年启动组装,旨在为2040至2050年的示范电站奠定基础 [5] - 当前大型托卡马克装置已可短暂实现聚变反应条件,但进一步提高聚变功率增益、维持长时间净能量输出仍面临巨大考验 [5] - 中核集团正按“实验堆—示范堆—商业堆”路径研发,预计2027年左右开展燃烧等离子体实验 [5] 中国在聚变能领域的进展与规划 - 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落地成都,标志着中国在该领域的国际地位与影响力实现显著跃升 [7] - 中国已形成完整核工业体系及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2025年“中国环流三号”首次实现原子核和电子温度均突破1亿摄氏度 [7][8] - 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EAST)在安徽合肥创造1亿摄氏度1000秒“高质量燃烧”的新世界纪录 [8] - 紧凑型聚变能实验装置(BEST)主机关键部件安装完成,标志着项目主体工程建设步入新阶段 [8]
“人造太阳”挺进燃烧实验,“终极能源”商业化加速
搜狐财经· 2025-10-18 21:59
文章核心观点 - 可控核聚变商业化将重塑全球能源格局并调整产业与国际合作版图,中国正通过系统性产业布局抢占此未来赛道 [1] - 中国在可控核聚变领域正从全球跟跑者变为领跑者,计划在2050年前后建成商用核聚变发电 [5][8] - 四川及成都凭借其科研底蕴、政策支持和产业生态,在核技术应用及聚变能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并借国际大会契机提升其全球影响力 [9][11][12][13][15] 国家战略布局 - 核技术应用产业被定位为新质生产力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3] - 国家层面通过深度参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及自主推进"中国环流三号"、"东方超环"等大科学装置建设,积累核心技术 [5] - 形成以中核集团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和中科院等离子体所两大院所为主,高校及民营企业共同参与的开发格局 [7] - 中国核技术应用产值从2015年的3000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近7000亿元,年均增长超过15% [8] 四川省的产业定位与发展 - 四川省是核工业与核技术利用大省,集聚了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等顶尖院所及"中国环流三号"等大科学装置 [9] - 政策目标为到2030年建成全球最大医用同位素生产基地、全国最大放射性药物和核医疗装备生产聚集地及全国最好核医疗中心 [10] - 发布24条政策措施以精准支持、产业升级、扩大应用需求等方式促进核医疗产业发展 [10] - 产业布局差异化,以乐山、成都、绵阳、泸州为重点区域,打造"一链四极"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10] 成都市的核心优势与规划 - 成都市被国家及省级规划明确为西部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并布局聚变能源领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11] - 科研端拥有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和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两大顶尖院所,以及四川大学的人才支持,形成创新矩阵 [12] - 产业端拥有国光电气、瀚海聚能等重点企业,在聚变核心器件领域优势显著,并已实现国内首台商业化聚变装置等离子体点亮 [13] - 产业生态拥有2800亿元级市属国企基金体系及特色金融产品,并通过"线上科创通+线下科创岛"服务体系实现高效成果转化,一年内发布科技成果超500项 [13] - 全球首个国际原子能机构聚变能研究与培训协作中心落地成都,将从国际合作、学术交流等四大维度释放价值 [13] 具体发展计划与目标 - 发布可控核聚变产业发展计划,聚焦技术研发、成果转化等领域,目标建设全球性技术研发高地和产业发展集群 [15] - 计划在西部(成都)科学城和成渝(兴隆湖)综合性科学中心核心区域集中布局3大功能,打造"研发—制造—应用—服务"闭环产业链 [15] - 旨在催生"聚变+"新业态,为成都注入绿色低碳、高科技引领的动能,迈向聚变能源商业化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