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硬科技
icon
搜索文档
华勤技术:全资子公司拟参与投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快讯· 2025-06-18 15:39
公司投资动态 - 华勤技术全资子公司上海摩勤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拟认缴出资2500万元人民币参与投资安徽高新元禾璞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二期 [1] - 出资额占安徽元禾认缴出资总额的1 61% [1] - 该基金主要投资长三角区域内十大新兴产业 重点关注半导体和智能制造等硬科技领域项目 [1]
2025陆家嘴论坛正式开幕,科创综指ETF华夏(589000)午后拉升,新光光电涨停
新浪财经· 2025-06-18 14:24
上证科创板综合指数表现 - 上证科创板综合指数(000680)上涨0 63% 成分股新光光电(688011)上涨20 01% 清越科技(688496)上涨16 17% 生益电子(688183)上涨14 84% 信宇人(688573)上涨14 00% 天德钰(688252)上涨9 55% [3] - 科创综指ETF华夏(589000)上涨0 54% 最新价报0 94元 盘中换手4 11% 成交9281 37万元 近1月日均成交1 27亿元 排名可比基金第一 [3] 2025陆家嘴论坛 - 论坛主题为"全球经济变局中的金融开放合作与高质量发展" 安排八场全体大会和三场专场活动 聚焦再保险市场建设、科技金融、金融法治等问题 [3] - 华西证券认为论坛将成为重要政策观察窗口 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将发布若干重大金融政策 投资者抱有积极预期 有望助力A股"稳中有涨" [3] 科创综指ETF华夏产品信息 - 紧密跟踪上证科创板综合指数 聚焦硬科技领域 重点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及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4] - 场外联接基金包括华夏上证科创板综合ETF联接A(023719)和华夏上证科创板综合ETF联接C(023720) [4]
刚刚,吴清发声,长期和耐心资本远远不够
母基金研究中心· 2025-06-18 12:57
政策动态 - 2025陆家嘴论坛开幕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宣布推动上海首批科技创新债券风险分担工具 支持私募股权机构发行科创债券 [1][2] - 上海市市长龚正强调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引导创业投资 完善资本市场 [3] - 证监会主席吴清宣布深化科创板创业板改革 推出"1+6"政策措施 包括设置科创成长层 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第五套标准上市 [4][6][7][8] 资本市场改革 - 科创板推出6项改革措施:试点专业机构投资者制度 预先审阅机制 扩大第五套标准适用范围至人工智能/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领域 支持未盈利企业增资扩股 完善再融资制度 增加投资产品 [8] - 创业板启用第三套标准 支持优质未盈利创新企业上市 [8] - 私募股权创投基金参与投资了90%的科创板和北交所上市公司 超过50%的创业板上市公司 [10] 耐心资本发展 - 当前金融供给存在资金短期化问题 长期资本/耐心资本严重不足 需适应科技创新"十年磨一剑"的特点 [9][13] - 证监会将推动社保基金/保险资金/产业资本参与私募股权投资 优化基金份额转让/实物分配股票/"反向挂钩"等退出机制 [11] - 2024年以来国家层面连续出台政策支持耐心资本 包括"创投国十七条"和金融监管总局扩大股权投资试点范围 [16][20] 行业趋势 - 创投行业投资主题转向硬科技 科技企业成长周期长导致"5+2"基金期限模式面临挑战 [13] - 国资LP被视为发展耐心资本的主力军 行业通过基金延期/制定更长存续期等方式适应新形势 [14] - 完善容错机制对发展耐心资本至关重要 需建立灵活退出机制支持"投早投小投科技" [15]
“科创板八条”一周年回顾:八方面改革举措全面落地 “硬科技”试验田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证券日报网· 2025-06-18 09:48
聚焦"硬科技"定位,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是制度释放包容性的基础。数据显示,"科创板八条"发布以 来,新上市企业15家,合计募集资金124亿元,覆盖半导体、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领域,其 中12家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充分体现"含科量"。 本报讯 (记者毛艺融)2024年6月19日,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科创板改革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 发展的八条措施》(简称"科创板八条"),聚焦提升资本市场对科技创新的包容性与适配性,在支持硬 科技企业科创板上市、优化发行承销制度、再融资、并购重组、指数产品及市场生态等方面推出一揽子 改革举措,标志着科创板的改革"再出发",也为下一步全面深化资本市场改革积累经验、创造条件。 这一年,监管与市场协同发力,推动改革从纸面走向实践,八方面30余项改革举措渐次落地,为资本市 场注入了新的动力。站在周年节点回望,科创板改革已从"立柱架梁"迈入"积厚成势"新阶段,制度创新 的"关键变量"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谱写着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时代新篇。 未盈利企业平稳续航 "硬科技"定位精准护卫 科创板创立之初,监管层推出"市值+研发"的第五套上市标准,迈出境内资本市场 ...
又见“硬科技”未盈利企业冲刺科创板 CPU厂商兆芯集成IPO获受理
上海证券报· 2025-06-18 03:32
科创板新增受理未盈利硬科技企业 - 科创板新增受理上海兆芯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IPO申请 兆芯集成是国内六大CPU厂商之一 可同时面向桌面PC、服务器、工作站等多领域并持续兼容x86指令集 [1] - 联和投资持有公司50.07%股份 为公司控股股东 上海市国资委为公司实际控制人 [1] - "科创板八条"发布以来已陆续有4家未盈利企业IPO申请获受理 其中2家为6月新增受理 [1] 兆芯集成业务与财务概况 - 公司主营业务为高端通用处理器及配套芯片的研发、设计及销售 主要产品包括"开先"系列通用处理器和"开胜"系列通用处理器 [2] - 2024年在联想开天等头部桌面PC厂商的国产终端出货中 搭载兆芯CPU的产品占比位列第一 [2]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3.4亿元、5.55亿元和8.89亿元 年均复合增长率61.71% [2] - 研发投入分别为9.84亿元、9.88亿元和8.13亿元 占当期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289.50%、178.00%和91.44% [3] - 研发人员占比75.97% 拥有已授权专利1434项 其中应用于主营业务并能够产业化的发明专利500余项 [3] 兆芯集成IPO计划 - 公司选择科创板第四套上市标准 预计市值不低于30亿元 2024年营业收入8.89亿元满足条件 [3] - 拟募资41.69亿元 投向新一代服务器处理器项目、新一代桌面处理器项目、先进工艺处理器研发项目等 [3] 未盈利企业科创板上市趋势 - "科创板八条"支持具有关键核心技术、市场潜力大、科创属性突出的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上市 [4] - 近期获受理的未盈利企业包括半导体硅片厂商上海超硅、西安奕材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昂瑞微 [4][5] - 西安奕材为境内最大的12英寸硅片厂商 市场份额排名境内第一、全球第六 [5] - 昂瑞微在国内率先实现L-PAMiD产品对主流品牌客户大规模量产出货 [5]
30余项改革举措渐次落地!“科创板八条”一周年:“硬科技”试验田绽放新质生产力之花
证券时报网· 2025-06-17 21:20
科创板改革政策 - 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科创板改革 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八条措施》,涵盖上市、发行承销、再融资、并购重组、指数产品等改革举措 [1] - 政策实施一年来,8方面30余项改革举措落地,推动科创板从制度框架建设进入深化发展阶段 [1] 未盈利企业上市 - 科创板允许无收入、未盈利企业通过"市值+研发"标准上市,已支持54家未盈利企业上市,覆盖创新药、芯片设计、人工智能等领域 [2] - 4家未盈利半导体企业(西安奕材、昂瑞微、上海超硅、兆芯集成)IPO获受理,合计募资超160亿元 [2] - 未盈利企业2024年营收达1700亿元,同比增长24%,净利润同比缩亏36% [2] 硬科技企业上市 - "科创板八条"发布后新上市15家企业,募资124亿元,其中12家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集中在半导体、高端装备、新材料领域 [3] 发行承销制度 - 科创板试点3%高剔比例和新股市值配售,15单适用高剔比例,12单适用600万元市值配售要求 [4] - 修订网下投资者管理规则,规范报价行为,建设高质量投资者队伍 [4] 再融资与债券融资 - 明确"轻资产、高研发投入"认定标准,9家企业申请适用,拟融资250亿元,集中在生物医药和半导体行业 [6] - 晶合集成、中国通号申报科创债,合计拟融资45亿元,中国通号发行利率创央企可续期债最低记录 [6] 并购重组市场 - 科创板新增并购交易超110单,金额突破1400亿元,海光信息吸收合并中科曙光交易规模预计超千亿元 [7] - 创新案例涌现,包括首单定向可转债重组、首单"A控H"等,支付工具和估值机制多元化 [8] 科创板指数体系 - 科创板指数达29条,覆盖宽基、主题、策略类型,跟踪产品规模2600亿元,科创50指数规模超1800亿元 [9] - 科创板ETF规模达2500亿元,较改革前增长60%,行业主题ETF规模达390亿元,增长4倍 [9] 投资者回报 - 479家科创板公司披露"提质增效重回报"方案,超六成公司2024年现金分红总额386亿元,290家公司分红比例超30% [11] - 320家公司推出回购、增持方案,金额上限350亿元 [11] 监管体系优化 - 修订信息披露规则,支持豁免披露敏感信息,删除窗口期规定,完善公司治理和投资者保护规则 [12] - 上海仲裁委证券仲裁中心成立,2024年受理证券期货类案件占比超四成,争议金额160亿元 [13] 市场生态建设 - 上交所走访调研科创板公司近200家次,举办6期行业沙龙覆盖AI、低空经济等领域 [14] - 组织130场投教活动,触达投资者3500万人次,推动理性投资理念 [14]
机构称科技仍将是中长期配置主线,聚焦政策提振下的大消费板块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6-17 14:12
港股市场表现 - 6月17日港股三大指数高开低走,恒生指数跌0.13%至24028.83点,恒生科技指数跌0.06%,国企指数跌0.23% [1] - 相关ETF如恒生科技指数ETF(513180)和港股消费ETF(513230)均小幅微跌,呈现低位布局机会 [1] 消费行业动态 - 618购物节与以旧换新国家补贴政策叠加,刺激家电、数码、汽车等耐用消费品需求爆发 [1] - 政策推动下,耐用可选消费品需求释放将带动相关行业繁荣,并为内需市场扩容提供支撑 [1] 投资主线分析 - 安全边际较高的资产:低估值、高股息特性契合中长期资金配置需求,在低利率环境下兼具安全性与收益确定性 [1] - 科技仍是中长期配置主线,建议关注估值较低的细分板块 [1] - 政策提振下的大消费板块:以旧换新政策显效,新消费潜力在技术赋能下持续释放 [1] 港股投资标的 - 港股消费ETF(513230)覆盖电商及新消费赛道,相对A股更具稀缺性 [2] - 恒生科技指数ETF(513180)囊括软硬科技龙头,相对A股科技标的更稀缺 [2]
北京何以成为独角兽企业成长沃土?
中国新闻网· 2025-06-17 10:23
北京独角兽企业概况 - 北京拥有独角兽企业115家,总估值5949亿美元,总数量和总估值连续5年保持全国第一 [1] - 2024年新晋23家独角兽企业,其中13家来自未来产业细分领域(通用人工智能、智慧出行、细胞治疗等) [1] - 9家未来产业细分领域企业成立3年即成为独角兽企业 [1] - 北京硬科技独角兽企业占比71.3%,较2020年增长28.3%,保持年均7%增速 [1] 技术创新与成果 - 北京独角兽企业在人工智能、商业航天等领域创造多项国际领先成果:全球首个模拟人类操作手机/电脑的自主智能体、全球首款连续发射成功的液氧甲烷运载火箭、全球首颗RISC-V边缘计算芯片 [1] - AI医疗领域的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医学影像系统已在社区医院广泛应用 [2] - 无人驾驶领域率先开展网约车、定点接驳等全车无人驾驶远程测试 [2] - 商业航天领域的低轨宽带卫星互联网在泰国完成通信网络试验验证 [2] 政策支持与培育体系 - 北京实施"独角兽十条"政策,涵盖上市服务、空间保障、人才落户等支持(如股权激励分期纳税、混合用地、应届毕业生落户单列) [2] - 建立市领导牵头的投资统筹机制,引导资本投向硬科技独角兽企业 [2] - 通过"政府+市场"双管家服务队伍年均解决企业需求近300项 [3] - 五年来38家独角兽企业上市 [3] 孵化与产业生态 - 北京拥有孵化机构500余家(含25家标杆孵化器、69家国家级孵化器),孵化独角兽企业超30家 [3] - 40家特色产业园集聚独角兽企业50余家 [3] - 北京市通过科技项目、创新平台支持潜在独角兽企业提升技术创新能力 [3]
“硬科技”成色更突出 并购重组活力迸发 产品持续“上新” 三大趋势折射科创板改革新气象
中国证券报· 2025-06-17 04:20
科创板改革八条措施 核心观点 - 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深化科创板改革服务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八条措施》,旨在深化资本市场服务科技创新的功能,突出科创板"硬科技"定位[1] - 政策实施一年来,配套措施逐步见效,科创板在发行承销、并购重组、产品创新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1] - 改革持续释放信号,未来将一体推进发行承销、股债融资、并购重组等制度深化,增强包容性和适应性[1][7] "硬科技"企业支持 - 科创板已接纳54家未盈利企业、8家特殊股权架构企业、7家红筹企业及20家第五套标准上市企业,其中22家未盈利企业实现首次盈利并"摘U"[2] - 第五套上市标准设计体现科创板对"硬科技"企业的支持,有望解决优质科创企业融资难题[2] - 政策明确优先支持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硬科技"企业上市,提升科创板包容性[2] 发行承销制度创新 - 科创板试点统一执行3%的最高报价剔除比例,减少高价报价冲动,规范新股定价秩序[3] 并购重组活力 - 政策支持提高估值包容性、收购未盈利"硬科技"企业及主业吸收合并,涌现芯联集成收购芯联越州、思瑞浦并购创芯微等标志性案例[4] - 科创板首单"A控H"、"H控A"、全面要约收购等案例频出,推动产业链纵向整合[4] - 政策红利为科创企业并购重组提供灵活资金支持、包容制度环境和清晰市场预期[5] 产品体系创新 - 科创板指数增至29条,包括国新科创国企、科创综指等13条新指数[6] - "硬科技"主题ETF持续扩容,成为引导资源向科技创新集聚的重要工具[6] - ETF产品体系完善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后续将研究优化做市商机制及盘后交易机制[6] 改革深化方向 - 上交所表示将扎实推进"科创板八条"落地,深化发行承销、股债融资等制度改革,系统性提升服务新质生产力的质效[7]
赚钱效应持续 四大特征解锁港股“打新”密码
证券时报· 2025-06-17 01:33
港股IPO市场表现 - 2025年以来港股已有31只新股上市 其中仅9只破发 破发率为29 03% 较2024年上半年的35 71%有所下降 [1] - 新股首日走强具备四大特征 包括热门产业龙头企业 A股公司赴港上市 基石投资者质量 超高申购倍数 [1][2][3][4] 热门产业与龙头企业表现 - "科技+消费"双轮驱动特征明显 新消费涵盖潮玩 新式茶饮 宠物 黄金饰品 化妆品 医美等细分赛道 科技板块聚焦人工智能 新能源与新材料 机器人及高端制造 [1] - 映恩生物首日涨幅达116 70% 蜜雪集团涨幅超43 21% 布鲁可 沪上阿姨为新消费代表 宁德时代 恒瑞医药为科技医药龙头 [1][2] A股公司赴港上市表现 - 2025年已完成赴港上市的5家A股公司无1家破发 仅赤峰黄金首日持平 吉宏股份涨幅39 06% 钧达股份 恒瑞医药涨幅超20% 宁德时代涨幅超16% [2] - A股公司募资额较大 宁德时代单家募资410亿港元 赴港上市时存在折价 为打新留出市场空间 [2] 基石投资者影响 - 基石投资者制度对港股新股表现关键 国际知名药企(BioNTech) 专业医药基金(礼来亚洲基金) 内地头部公募(富国 易方达)参与映恩生物投资 [3] - 宁德时代基石投资者包含中石化 高瓴资本 科威特投资局等 合计认购203 71亿港元(26 28亿美元) 占募资总额66% [3] 超高申购倍数特征 - 蜜雪集团申购金额创纪录达1 83万亿港元 申购倍数超5000倍 机构认购倍数35 23倍 [4] - 首日涨幅超10%的13只新股中 绝大部分认购倍数超百倍 券商实时申购数据可作参考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