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

搜索文档
推动医药集采扩围提质
经济日报· 2025-07-11 06:04
医药集采政策成效 - 国家推动集采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开展,2024年12月印发《国家医保局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关于完善医药集中带量采购和执行工作机制的通知》,旨在加强集采全流程管理 [1] - 2018年以来已开展10批药品集采和5批医用耗材集采,覆盖范围从化学药扩展到高值医用耗材、生物药、中成药等领域 [2] - 集采坚持"量价挂钩、以量换价"原则,通过统一平台对接需求侧与供给侧,显著提升药品和医用耗材可及性 [2] - 乙肝抗病毒药物恩替卡韦年治疗费用从5000元降至一二百元,冠脉支架从均价1.3万元降至800元左右,使用量年均增长17%,累计370余万患者植入中选心脏支架 [3] 行业生态变革 - 化学制剂企业数量从4800家缩减至2200家以下,推动行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6] - 药品生产企业向药监部门申请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批准率从2018年25.2%增至2024年89.1% [5] - 生物医药产业研发管线中创新药占比从2018年25%升至2023年45% [5] - 全国统一采购规则和标准打破地域壁垒,实现医药集采数据全国共享和统一管理 [7] 质量监管体系 - 药监部门对中选企业检查覆盖率达100%,实行中选企业生产线检查全覆盖、中选产品按行业规范抽检全覆盖 [4][12] - 飞行检查由一年一次增加到一年两次,发现问题企业2年内禁止参与集采 [16] - 建立药品追溯体系实现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可追溯,完善国家药品智慧监管平台 [16] 政策优化方向 - 需解决过评仿制药的疗效信任问题,现有评价体系对药品长期稳定性、批间质量一致性的考察仍待加强 [9] - 我国仿制药企业超3000家,部分常用药品如氨氯地平、利伐沙班等同质化竞争严重,需通过政策引导减少重复立项 [13] - 探索支付标准与中选价格协同机制,对集采品种实行统一医保支付价,使用低价产品医疗机构可获价差部分利润 [14]
港股融资持续火热 “科技+消费”成为主力
证券时报· 2025-07-11 06:04
港股融资市场表现 - 2025年上半年港股股权融资规模达2879.82亿港元,同比大增350.56% [1] - 2025年上半年IPO集资额超1070亿港元,较去年全年增长22%,暂列全球第一 [1] - 2025年再融资规模达1569.85亿港元,超过2023年和2024年之和1206亿港元 [2] 融资规模历史对比 - 2023年和2024年港股IPO融资额分别为463.34亿港元和881.47亿港元,均未超千亿港元 [2] - 2023年和2024年再融资规模分别为661.61亿港元和545.99亿港元,同样未超千亿港元 [2] - 2025年上半年融资规模已超过2022年全年2809.46亿港元 [2] 龙头企业融资贡献 - 宁德时代IPO募资410亿港元,占2025年IPO总额超三成 [3] - 恒瑞医药、海天味业IPO募资超百亿港元,三花智控达93亿港元 [3] - 前10大IPO项目中7家为A股公司,前5家均为A+H公司 [3] - 比亚迪和小米集团再融资合计861亿港元,占再融资总额超五成 [3] - 比亚迪再融资创全球汽车行业近10年最大股权再融资纪录 [4] 行业融资特征 - 技术硬件与设备、资本货物、汽车与汽车零部件为募资规模前三行业 [5] - 制药、生物科技与生命科学,软件与服务,食品饮料与烟草,材料Ⅱ等行业募资超百亿港元 [5] - 科技板块聚焦人工智能、新能源与新材料、机器人及高端制造 [5] - 消费板块涵盖潮玩、新式茶饮、宠物、黄金饰品、化妆品、医美等细分赛道 [5] - 景气行业面临技术竞争及出海压力,加速通过资本市场融资 [6]
华强科技: 华泰联合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关于湖北华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年报问询函回复的核查意见
证券之星· 2025-07-11 00:21
公司业绩表现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11亿元,同比增长6.74%,归母净利润2,252.79万元,同比增长184.26% [1] - 集体防护装备收入1.61亿元,同比增长68.31%,毛利率由-17.85%提升至4.45% [1] - 个体防护装备收入2,843.81万元,同比下滑59.24% [1] - 药用丁基胶塞毛利率23.07%,连续三年下滑,较上年减少2.56个百分点 [1] - 2025年一季度营业收入6,498.23万元,同比下滑46.45%,归母净利润188.31万元,同比下滑86.69% [1] 产品线分析 - 集体防护装备: - 239产品2024年实现销售收入12,346.27万元,占该板块收入增长的188.67% [5] - 2025年1月新签239产品销售合同1.45亿元(含税) [6] - 预计收入和毛利率具有可持续性 [6] - 个体防护装备: - 107产品、115产品等需求下降导致收入下滑 [8] - 2025年1-5月新增订单9,727.34万元,预计支撑1-2年收入 [10] - 药用丁基胶塞: - 2024年销售收入33,486.92万元,同比增长0.78% [12] - 销售单价连续两年下降,2024年降幅0.74% [13] - 主要原材料卤化丁基橡胶2024年采购单价同比上涨8.88% [13] 募投项目进展 - 新型核生化应急救援防护装备产业化生产基地项目: - 投入进度7.35% [44] - 239产品生产线已建成投产 [45] - 建设期延长至2028年12月31日 [46] - 新型核生化防护基础材料研发平台建设项目: - 投入进度0.48% [46] - 建设期延长至2028年12月31日 [47] - 信息化建设项目: - 投入进度32.77% [47] - 建设期延长至2028年12月31日 [48] 财务与资金管理 - 2024年末在集团财务公司存款余额13.85亿元,利率0.20%-3.16% [52] - 2024年电子银行承兑汇票业务发生额3,728.68万元 [52] - 存款可自由支配,承兑汇票业务条款合理 [53][54] 客户与供应商 - 前五名客户销售额占比32.16%,新增3个客户 [25] - 前五名供应商采购额占比51.65%,新增3个供应商 [25] - 单位A和单位B应收账款按15%单项计提坏账准备 [39] - 107产品审价工作仍在推进,应收账款余额39,082.63万元 [38]
2024年医疗险理赔报告:总赔付超860亿,富德、新华、友邦的5个赔案超300万!8人获赔超100次!理赔直付、特药...
13个精算师· 2025-07-10 23:16
医疗理赔整体情况 - 2024年68家寿险公司医疗理赔金额超860亿,近十年年均增长21% [1][2] - 健康险保费从2014年1588亿增长至2024年9773亿,十年复合增长率20% [8] - 健康险赔付支出从十年前增至4052亿,十年复合增长率超21% [12] 医疗险产品特点 - "百万医疗"产品凭借低保费、高保额特点成为基础保险产品之一 [6] - 医疗险具有"小额、高频"特点,60家公司理赔件数超8500万件,占寿险总理赔件数85% [18] - 80%公司件均赔款低于3000元,但百万医疗险件均赔款显著高于普通医疗险 [19][34] 高额赔付案例 - 5个医疗险案例累计赔付超300万,涉及富德生命、新华保险、友邦保险等公司 [1][26] - 8人医疗险赔付超100次,最高达374次 [1][30] - 平安健康特药支付超19亿,太保健康赔付单笔120万的CAR-T特效药 [1][44] 理赔服务创新 - 国寿和平安实现"一站式"理赔直付超40亿 [1][48] - 11家寿险公司理赔直付金额合计超120亿 [50] - 太保健康提供住院垫付服务,2024年垫付超3400万 [54] 医疗理赔人群特征 - 高发年龄段集中在30-50岁和0-17岁 [1][56] - 少儿医疗理赔中男性比例高于女性 [65] - 女性医疗理赔占比普遍高于男性,16家公司中10家女性占比超50% [62] 理赔原因分析 - 疾病类医疗理赔占比达79%,其中呼吸系统疾病最常见 [72][76] - 意外类医疗理赔以动物抓咬伤、扭伤和骨折为主 [81] - 恶性肿瘤次均住院金额最高达2.59万元,远超呼吸系统疾病的1.03万元 [88]
热门赛道 迎重磅利好!
证券时报· 2025-07-10 23:14
政策支持医药创新发展 -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国中强调要加强医药领域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能力建设,积极支持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加快发展,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支撑 [1] - 医药创新发展呈现良好态势,医药研发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创新活力显著提升,需聚焦重点难点问题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2] - 国家药监局发布《关于优化创新药临床试验审评审批有关事项的公告(征求意见稿)》,对符合要求的创新药临床试验申请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审评审批 [3] 产学研协同与技术创新 - 强调产学研深度融合,鼓励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与医疗机构联合攻关,提高医药科技创新水平,在药物、疫苗和医疗器械研发方面取得突破 [2] - 需加强人才培养和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促进医药科研成果产业化,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加快生命健康数据库建设 [2] - 国家药监局研究部署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举措,审议通过《关于优化全生命周期监管支持高端医疗器械创新发展的举措》 [3] 高端医疗器械发展重点 - 高端医疗器械包括医用机器人、高端医学影像设备、人工智能医疗器械和新型生物材料医疗器械等技术集成度高的产品 [4] - 《举措》涵盖优化审批程序、健全标准体系、明晰注册审查要求、强化上市后监管等十方面措施,支持新技术、新材料应用于医疗健康领域 [4] - 《举措》的出台对支持高端医疗器械重大创新,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4] 政策保障与国际合作 - 全链条强化政策保障,落实创新药融资、审评审批、入院使用和多元支付等政策,支持商业健康保险发挥作用 [2] -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医药技术国际交流合作,增进人民健康福祉 [2] - 国家药监局将加强统筹协调,细化《举措》相关要求,明确工作时限,确保任务顺利推进 [5]
港股股权融资规模创三年新高!这三大特征或贯穿全年
证券时报· 2025-07-10 22:49
港股市场股权融资规模爆发式增长 - 2025年以来港股股权融资规模达2879.82亿港元,同比大增350.56% [2] - IPO规模1235.64亿港元,同比+657.51%,再融资规模1569.85亿港元,同比+393.31% [2] - 上半年IPO集资1070亿港元,超去年全年22%,暂列全球第一 [2] 融资规模历史对比 - 2025年上半年融资规模已超过2023年(1424.39亿港元)和2024年全年(1756.60亿港元) [5] - 配售发行规模1569.85亿港元,超过2023-2024年之和(1207.6亿港元) [6] - 按当前增速,2025年配售规模可能超过2022-2024年三年总和 [6] 龙头企业主导融资市场 - IPO前十大项目中宁德时代募资410亿港元,占IPO总额超30% [8][9] - A+H公司占前十大IPO项目中的7家,包括恒瑞医药、海天味业等 [10] - 再融资前两大项目比亚迪(435.09亿港元)和小米(426亿港元)合计占比超50% [11] 行业分布特征 - 技术硬件与设备(553.45亿港元)、资本货物(545.56亿港元)、汽车与汽车零部件(478.52亿港元)为募资前三行业 [13] - 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消费等热门行业融资活跃 [14] - 科技(人工智能/新能源/机器人)与消费(茶饮/宠物/医美)形成双轮驱动格局 [15]
500万欧元门槛引爆中欧医疗器械贸易战,全球供应链加速重构
搜狐财经· 2025-07-10 22:40
欧盟禁令与中国反制措施 - 欧盟禁止中国企业参与价值超过50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4000万元)的公共招标项目,且中标项目中外包给中国企业或采用中国制造设备的比例不得超过50% [3] - 中国对等反制措施规定4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政府采购项目排除欧盟企业,且非欧盟企业中标项目中自欧盟进口的医疗器械价值不得超过50% [5] - 欧盟禁令涵盖总价值高达1500亿欧元的公共采购市场,涉及从口罩到高端医疗设备的广泛领域 [3] 行业影响与市场格局 - 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医疗器械对欧洲出口额同比增长11.65%,欧洲仍是中国医械出海的第二大市场 [2] - 欧盟禁令可能导致中国企业在欧洲市场的订单量大幅减少,市场份额受到挤压 [6] - 全球医疗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美国FDA将112种中国医疗器械列入"额外审查清单",日本收紧影像设备进口验证流程 [5] 企业应对与战略调整 - 惠泰医疗、海尔生物、百洋医药等企业表示涉及单笔超过500万欧元的政府招标项目极少,业务影响较小 [4] - 78%的在欧中企认为"不确定性"是当前运营挑战的关键词,面临公共采购壁垒、市场准入竞争参与壁垒等挑战 [4] - 企业可通过与当地企业合作、建立海外生产基地等方式绕过贸易壁垒,融入当地市场 [6] 长期发展机遇 - 全球医疗器械市场需求庞大且多元,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区存在大量未被满足的医疗需求 [6] - 欧美市场仍是医疗产品支付端的主力买方,出海仍是具有吸引力的方向 [6] - 全球医疗器械供应链重构加速,新兴市场竞争加剧 [7]
医保商保融合提速,“多驾马车”破局支付困境
北京商报· 2025-07-10 21:55
"以前商保报销,单据得攒一沓,报销的钱到账少则三五天,多则要等十多天。现在医保商保一起结 算,患者也不用自己准备材料和垫钱了。"这一场景背后,是近日上线的全国首个"医保+商保"清分结算 中心在发挥作用。 这场支付革命,恰似投入湖面的石子,在保险行业激起层层涟漪。从保险公司、到科技巨头,再到聚焦 医药多元支付创新的第三方服务平台,大健康产业链条上的各方公司已率先探路,正用技术创新与模式 重构这把钥匙,打开医保商保无缝衔接的新世界。 政策东风下的技术突围 国家医保局此前已明确表态,将"积极探索基本医保和商业医疗保险协同发展"。今年,卫健委更是发 起"医疗机构信息共享三年攻坚战",剑指商保一站式结算。 政策频频吹风下,近日,"医保+商保清分结算中心"正式上线,该中心是国家医保局以医保数据赋能商 保发展的试点项目,由北京市西城区承接,面向全国范围开展,搭建起医保与商保之间衔接的"高速公 路"。 于行业而言,医保商保融合正进入快车道,各家公司聚焦自身优势,躬身入局。 支付宝以"商保码"为核心,探索医疗保障在多场景下的创新应用。据悉,"商保码"去年12月推出,依托 全国医保数据赋能,可精准划分医保与商保赔付责任,让患者无 ...
ST未名:积极推进各项措施,全力提升持续经营能力
证券时报网· 2025-07-10 21:52
公司股票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 - 控股子公司天津未名生物医药预计三个月内无法恢复正常生产经营活动 导致公司股票交易触及"其他风险警示"情形 7月7日停牌 次日复牌后简称变更为"ST未名" [1] - 公司董事会将采取有效措施 包括配合监管部门完成缺陷整改工作争取尽快恢复生产 同时优化管理、削减开支、控制成本、增强业务盈利能力以保证主营业务稳健运营 [1] - 除天津未名外 其余分子公司经营正常 [1] 增资控股固康药业 - 全资子公司北大未名(上海)生物制药向固康药业增资4500万元 取得51%股权 已完成工商变更登记与备案手续 [1] - 固康药业预计自2025年半年报起将被纳入合并报表范围 为上市公司贡献收入及利润 [1] - 固康药业2024年营业收入7392.75万元 净利润415.01万元 2025年1-4月营业收入3533.74万元 净利润985.25万元(超2024年全年1倍以上) [2] - 固康药业是集中药材采购加工、中药饮片研发生产销售的现代化中药企业 拥有400多个高质量中药产品 [2] - 此次交易旨在完善医药产业链布局 探寻中药材、中药饮片领域市场机遇 固康药业与公司现有业务具有互补性 将形成上下游协同效应 [2] 研发进展与业务布局 - 全资子公司山东衍渡生物科技以高表达重组蛋白平台为依托 构建多个生物制品药物研发体系 涵盖眼科、儿科、神内科等领域 [3] - 眼科在研新药(重组人神经生长因子滴眼液)已完成Ⅱ期临床研究 准备开展Ⅲ期临床试验 有望成为国内首款该类型产品 [3] - 公司核心产品注射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恩经复)2024年贡献营业收入约1.39亿元 [3] - 公司将以核心优势延伸为主线 通过产业投资方式推进产业链发展 构建第二增长曲线 [3]
优化住房、汽车消费供给,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北京发布提振消费24条
证券时报· 2025-07-10 21:35
北京提振消费24条政策核心观点 - 北京市政府印发《北京市深化改革提振消费专项行动方案》,从六大方面提出24条措施,旨在优化消费供给、提升消费品质、优化消费环境 [1] - 政策目标为到2030年实现市场总消费额年均增长5%左右,打造2-3个千亿级文商旅体融合消费新地标,提升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水平 [1] - 重点聚焦住房消费、汽车消费、服务消费等领域,通过改革创新解决消费领域裉节难点问题 [1][4][7] 住房消费优化措施 - 优先向轨道交通站点和就业密集地区供应住宅用地,完善"保障+市场"住房供应体系 [4] - 支持公积金"既提又贷",允许提取公积金支付购房首付款同时申请公积金贷款,将研究制定公积金贷款"带押过户"政策 [3][4] - 公积金新政预计将降低购房门槛,减轻前期资金压力,提高二手房市场流通性 [4][5] 汽车消费促进政策 - 优化小客车指标配置,更好服务家庭用车需求,拓展汽车改装、租赁、赛事及房车露营等后市场消费 [6][7] - 北京当前油车指标中签率极低,家庭中签概率约1%,个人中签率仅千分之一 [9] - 业内呼吁取消汽车限购政策,认为放松限购是短期内释放消费潜力的有效手段 [8][9] 服务消费升级举措 - 深化"演艺之都""博物馆之城"建设,支持线上演出、在线观展、直播拍卖等新业态发展 [11] - 加快培育美丽健康、家政服务等消费业态,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前6个月互联网诊疗量同比增长44.98% [11] - 建设全民健康信息平台,鼓励开发智能健康产品,培育新型健康服务业态 [11] 居民收入增长措施 - 促进工资性收入合理增长,健全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北京当前月最低工资标准为2420元 [13] - 一季度北京市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同比增长5.6%,拉动可支配收入上涨3.7个百分点 [13] - 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支持丰富金融产品类型,鼓励上市公司提高分红率,发展养老金融产品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