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

搜索文档
港股热度持续升温,场内热点轮动加速
银河证券· 2025-07-20 19:13
核心观点 报告指出港股热度持续升温且热点轮动加速,本周港股三大指数延续反弹涨幅居前,不同行业表现分化;流动性方面成交金额和沽空金额有变化,南向资金净买入减少;估值上恒生指数和恒生科技指数的PE、PB有不同表现,风险溢价率处于不同分位;展望后市建议关注高股息标的、政策利好板块和中报业绩超预期板块 [2][36][37] 本周港股市场回顾 指数涨跌幅 - 7月14日至7月18日全球主要股指多数上涨,港股三大指数延续反弹涨幅居前,恒生指数累计涨2.84%,恒生科技指数累计涨5.53%,恒生中国企业指数累计涨3.44% [2][4] - 港股行业层面10个行业上涨,仅房地产行业微跌0.31%,医疗保健、信息技术、日常消费指数涨幅居前,金融、公用事业、能源行业涨幅居后;二级行业中,医药生物、传媒等涨幅居前,消费者服务、耐用消费品等跌幅居前 [2][7] - 消息面上,医药集采、科技利好消息及汽车行业规范竞争秩序政策分别带动相关板块 [11] 资金流动 - 本周港交所日均成交金额为2467.25亿港元,较上周上升42.13亿港元;日均沽空金额为242.74亿港元,较上周上升1.82亿港元;沽空金额占成交额比例的日均值为9.85%,较上周下降0.25个百分点 [2][13] - 本周南向资金累计净买入214.56亿港元,较上周减少48.99亿港元;截至7月18日近7天,南向资金大幅净买入美团 - W、建设银行、阿里巴巴 - W,大幅净卖出腾讯控股、小米集团 - W、泡泡玛特 [13] 估值与风险溢价 - 截至7月18日,恒生指数的PE、PB分别为11.04倍、1.16倍,分别较上周五上升2.69%、2.69%,分别处于2019年以来81%、82%分位数水平;恒生科技指数的PE、PB分别为20.84倍、2.99倍,分别处于2019年以来15%、62%分位数水平 [2][18] - 2025年7月18日,10年期美国国债到期收益率较上周五上行1BP至4.44%,港股恒生指数的风险溢价率为4.62%,为3年滚动均值 - 2.18倍标准差,处于2010年以来8%分位;10年期中国国债到期收益率较上周五下行0.01BP至1.6652%,港股恒生指数的风险溢价率为7.40%,为均值(3年滚动) - 1.25倍标准差,处于2010年以来67%分位 [2][20] - 截至7月18日,港股一级行业估值分化较大,可选消费、公用事业的PE估值处于历史较低水平,信息技术等处于历史中低水平;能源业股息率高于7%,公用事业等股息率高于4%,公用事业股息率处于2019年以来60%分位数水平以上;恒生沪深港通AH股溢价指数较上周五下降2.24点至126.28,处于2014年以来29%分位数的水平 [27] 港股市场投资展望 - 海外方面特朗普关税政策不确定,市场情绪波动,美联储委员降息意见不一,特朗普与鲍威尔争端持续;国内上半年GDP为66.05万亿元,同比增长5.3%,各经济数据有不同表现 [36] - 预计港股市场总体震荡向上且以结构性行情为主,建议关注高股息标的、政策利好增多或持续发酵的板块如稳定币概念股等、中报业绩表现超预期的板块 [37][38]
上海生物医药战略入主康华生物,康华生物开启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经济观察网· 2025-07-20 18:34
控制权变更 - 康华生物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王振滔及其一致行动人拟向上海万可欣生物转让约2846万股股份 占剔除回购股份后总股本的21.9% 转让对价18.51亿元 [1] - 王振滔另将1050万股股份(占8.08%)表决权委托给万可欣生物 交易完成后万可欣生物拥有表决权比例达29.99% 公司变更为无实际控制人状态 [1] - 万可欣生物由上海生物医药并购私募基金(持股80.2%)和上海医药集团(持股19.79%)共同出资 执行事务合伙人为上海上实医药 体现上海国资战略布局意图 [1] 收购方背景 - 上海生物医药并购基金成立于2025年1月 资金来源包括上海市级母基金、产业引导基金、金融机构及链主企业 旨在推动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资源集聚与细分赛道布局 [2] - 该基金成立不到4个月即完成对康华生物的收购 反映国资基金加速产业并购力度 被市场视为"多赢"合作模式 [2] 公司基本面 - 康华生物2024年营业收入14.32亿元 扣非净利润4.57亿元 核心产品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人二倍体细胞)填补国内空白 为WHO推荐"金标准"疫苗 [3][4] - 公司2024年初完成重组六价诺如病毒疫苗对外授权 显示研发实力与国际合作潜力 [3] - 创始人王振滔自2004年起坚持投入人二倍体细胞技术路线 2014年实现产品上市 2020年创业板上市标志资本化跃升 [3][4] 行业趋势 - 中国疫苗行业正从规模扩张转向创新驱动 面临技术迭代(mRNA/重组蛋白/病毒载体平台)和全球化竞争挑战 [4] - 行业竞争维度扩展至管线布局、技术平台整合及全球运营能力 推动并购整合持续深化 [4] 战略意义 - 此次交易是康华生物主动拥抱产业变革的战略选择 也是上海国资强化生物医药关键领域布局的重要举措 [5] - 上海国资注入产业资源网络与战略平台 有望加速公司从1到N的跨越式发展 助力中国疫苗强国建设 [5]
明星基金经理二季度调仓曝光
证券时报· 2025-07-20 18:27
基金经理调仓动向 - 睿远基金傅鹏博管理的睿远成长价值二季度末规模达186.66亿元,股票仓位超92%,重点配置电子、互联网科技、精密制造和医药板块 [5][6] - 前十大重仓股中新易盛新进,广汇能源退出,增持医药板块子行业包括创新药和AI带动的传统医学 [6][7] - 永赢基金高楠管理规模从118.41亿元增至153.26亿元,代表作永赢睿信前十大重仓股中6只为新进,包括中际旭创、信达生物等,增持康方生物、百济神州 [8][9] 创新药行业前景 - 多位基金经理认为创新药行情有望延续,类似2018-2019年CXO板块爆发逻辑,产业红利释放前夜 [12][13] - 中国创新药具备全球竞争力:研发信息透明化、效率与资源优势(临床资源丰富、研发成本低)、快速实现概念验证和商业化 [18] - 三季度关注方向:管线海外授权趋势延续、国内销售放量(需结合医保谈判结果评估) [14] 配置策略与市场观点 - 傅鹏博逆势加仓出口链,减持传统能源公司,下半年关注政策工具释放及中报业绩验证 [7] - 高楠选股聚焦企业成长性与盈利兑现度,动态优化组合结构,配置TMT和创新药方向 [9][10] - 医药基金经理储可凡、单林强调创新药需聚焦硬科技实力与临床价值创造,警惕短期波动 [13]
速递|年报造假,这家GLP-1原料药龙头企业药企将被ST!
GLP1减重宝典· 2025-07-20 17:23
公司违规处罚 - 诺泰生物因2021年年报虚假记载被中国证监会处罚 公司证券简称将变更为ST诺泰 自2023年7月22日起实施其他风险警示 [1] - 公司2021年12月向浙江华贝转让药品技术并确认3000万元收入 但浙江华贝不具备支付能力和实际运营能力 导致2021年年报虚增营业收入3000万元 虚增利润总额2595.16万元 占当期披露利润总额的20.64% [2] - 公司在2023年发行的可转债《募集说明书》中涉及的2021年度财务数据也存在重大虚假信息 [3] - 证监会拟对公司罚款4740万元 对实际控制人及相关人员合计罚款2880万元 [3] 公司财务表现 - 公司预计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3亿元至3.3亿元 同比增长32.06%至45.27% 扣非后净利润同比增长30.78%至43.86% [6] 公司业务布局 - 公司专注于多肽药物及小分子化学药物 战略布局寡核苷酸业务 结合自主研发与定制化研发生产 [5] - 作为中国多肽原料药领域龙头企业 公司在GLP-1类药物产业链中占据重要地位 拥有利拉鲁肽、司美格鲁肽、醋酸兰瑞肽等产品管线 [8] - 国内已有6家企业完成司美格鲁肽原料药登记注册 6家完成利拉鲁肽原料药注册 公司是少数同时布局这两类药物的企业之一 替尔泊肽原料药也在申报中 [9]
中恒集团旗下中华跌打丸获2024年度广西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证券时报网· 2025-07-20 17:23
此外,近日落下帷幕的第十三届全国品牌故事大赛(北海赛区)共收录84家企业的251个作品,中恒集 团旗下梧州制药、双钱产业、田七家化报送的作品斩获8个奖项,其中优秀级2个,实力级4个,潜力级2 个。 e公司记者从中恒集团(600252)获悉,日前2024年度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名单正式公布,中恒集 团旗下广西梧州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梧州制药")参与的《中药民族药"性-效-物"理论创 新研究及开发应用示范》项目荣获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中恒集团表示,此次在第十三届全国品牌故事大赛(北海赛区)的获奖,不仅是对中恒集团旗下各公司 品牌建设工作的高度认可,更是对其创新发展理念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有力见证。 中华跌打丸为梧州制药独家生产品种,自1966年批准生产至今已经临床应用五十余年,先后收录于2005 版、2010版、2015版、2020版、2025版《中国药典》,凭借其显著的消肿止痛、舒筋活络、止血生肌、 活血祛瘀功效,在骨科治疗领域深受认可。曾获国家医药管理总局优质产品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 量奖银奖等荣誉称号,核心发明专利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广西发明创造成果展览奖。 此前,梧州制药联合广西中医 ...
麦济生物冲击港股IPO,专注自免疾病,未来几年竞争格局可能变差
格隆汇· 2025-07-20 17:22
公司背景与融资情况 - 麦济生物成立于2016年,由张成海博士与李敏创办,总部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新区,专注于过敏性及自身免疫疾病领域的生物制药研发 [3] - 公司已完成多轮融资,主要机构投资者包括华盖创投、上海张江、盛世景、广发证券、康哲药业、国海创新、石药集团等 [3] - 2025年7月完成递表前轮融资,募集资金约2.6亿元,投后估值达26.4亿元 [4] - 公司历史融资包括天使轮、A轮、A+轮、Pre-B轮、B轮等,涉及投资者如西藏泽鑫、天汇苏民基金、石药仙瞳、国海千金等 [5] 核心团队与股权结构 - 创始人张成海博士通过直接及间接方式合计控制公司约42.65%的投票权,担任执行董事、董事长、首席执行官 [6] - 张成海博士拥有安徽大学微生物学学士、福建医科大学微生物及免疫学硕士、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病理生物学博士学历,曾在三生国健从事抗体药物研发 [6] - 朱玲巧博士担任执行董事兼研发部副总裁,负责项目立项及研发管理,拥有四川师范大学生物技术学士、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细胞生物学博士学历,曾在三生国健、维亚生物从事抗体研发 [7] 产品管线与研发进展 - 公司产品管线包括8款候选产品,其中3款处于临床阶段,均专注于过敏性、自身免疫疾病及其他炎症与免疫性疾病 [9][10] - 核心产品MG-K10是一种长效抗IL-4Rα单克隆抗体,正在中国进行特应性皮炎、哮喘、结节性痒疹的注册III期临床试验及季节性过敏性鼻炎的II/III期临床试验 [12] - MG-K10在II期临床试验中显示,每四周一次300mg剂量在大多数疗效指标上优于每两周一次300mg度普利尤单抗,为潜在同类最佳 [12] - 关键产品MG-014是一种抗TSLP单抗,用于治疗哮喘及慢性阻塞性肺病 [14] - 关键产品MG-013是一种抗MASP-2单抗,用于治疗经由凝集素通路活化补体所引发的炎症 [15] 市场竞争格局 - 全球过敏性及自身免疫疾病药物市场规模达千亿美元级别,2024年全球销售额前十药物中有3款针对自身免疫疾病 [10] - 中国仅有2款生物制剂获批治疗特应性皮炎(度普利尤单抗及司普奇拜单抗),美国有4款 [12] - 全球有62款用于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生物制剂处于临床阶段,其中九款为抗IL-4R单抗 [13] - 全球有46款用于治疗哮喘的生物制剂处于临床阶段 [13] 财务状况与商业化合作 - 2023年、2024年、2025年1-3月收入分别为870万元、2.4万元、0,同期净亏损分别为2.53亿元、1.78亿元、2730万元 [19] - 报告期内研发开支分别为1.66亿元、1.5亿元、2430万元,为主要成本组成部分 [21] - 截至2025年3月31日,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7080万元,预计可维持16个月财务能力 [21] - 2025年1月与康哲药业达成协议,授予其MG-K10在中国及新加坡的独家商业化权利 [21]
华润医药基金2.0版:牵手成都国资,投资10亿押注创新药
搜狐财经· 2025-07-20 17:21
基金设立背景 - 华润系旗下多家上市公司与上海复星医药、成都国企共同设立10亿元华润医药(成都)创新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2] - 基金普通合伙人为华润医药(成都)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2] - 有限合伙人包括博雅生物、东阿阿胶、江中药业、华润双鹤等上市公司及成都多家政府投资基金 [2] 基金出资结构 - 基金总规模10亿元(100,000万元) [3] - 华润医药投资有限公司出资3750万元 [3] - 华润博雅生物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出资6000万元 [3] - 东阿阿胶股份有限公司出资6000万元 [3] - 江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出资4000万元 [3] - 华润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出资4000万元 [3] - 上海复星医药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出资1亿元(10,000万元) [3] - 成都政府投资基金合计出资64,150万元 [3] 基金运作安排 - 基金存续期7年(投资期3年 退出期4年) 可延长1年 [3] - 聚焦医药健康主责主业和战略新兴产业 [4] - 重点投资化学创新药、生物药(含疫苗)、高端医疗器械(含IVD)、中药滋补品类、合成生物学等领域 [4] 历史基金情况 - 2017年华润系曾设立25亿元华润医药(汕头)产业投资基金 [4] - 华润双鹤原计划出资5000万元 实际出资2700.44万元 [5] - 华润三九原计划出资5000万元 实际出资2700.44万元 [5] - 该基金因存续期届满于2024年12月7日进入清算期 [6] - 最终规模未达25亿元预期 [6]
康华生物易主 万可欣生物取得控股权
证券时报网· 2025-07-20 17:20
公司控制权变更 - 康华生物控股股东王振滔及其一致行动人拟向万可欣生物转让2846.66万股股份,占总股本21.91%,转让价格每股65.03元,合计18.51亿元 [1] - 王振滔将剩余8.08%股份表决权委托给万可欣生物,后者合计拥有29.99%表决权,公司控股股东变更为万可欣生物,实控人变更为无实控人 [1] - 万可欣生物成立于2025年7月8日,由上海生物医药并购私募基金(80.209%)和上海医药集团(19.790%)等组成 [1] 交易资金安排 - 本次股份转让对价18.51亿元,资金来源包括自有资金7.01亿元和银行并购贷款11.50亿元 [2] - 并购贷款期限不低于7年,拟以不超过80%受让股份质押融资,还款来源为基金及上海医药集团出资资金 [2] - 奥康集团及王振滔承诺康华生物2025-2026年扣非净利润合计不低于7.28亿元,研发费用合计不低于2.6亿元 [2] 公司业务与背景 - 康华生物主营人用疫苗,已上市产品包括冻干人用狂犬病疫苗和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在研产品含重组六价诺如病毒疫苗 [3] - 2024年公司净利润约4亿元,但利润表现逐年走低 [3] - 实际控制人王振滔为奥康集团创始人,旗下奥康国际(603001)近两年陷入亏损 [3] 交易动机 - 万可欣生物表示交易基于对康华生物主营业务、内在价值及行业前景的认可 [3]
医药健康行业研究:持续看好创新药,关注头部pharma转型成果
国金证券· 2025-07-20 16:23
S1130525060003 gantanhuan gjzq.com.cn S1130514100001 zhaohc gjzq.com.cn S1130523080002 heguanzhou gjzq.com.cn S1130525070004 majudong gjzq.com.cn S1130525070006 wangbenben gjzq.com.cn 生物制品:司美格鲁肽 CKD 适应症获批,FLOW 研究显示可进一步降低 CKD&T2DM 患者的主要肾脏复合事件风险达 24%, 糖尿病并发症众多,建议持续关注 GLP-1 类药物在体重管理/T2DM 以外领域的适应症扩展。 中药:近年来,中药公司或通过 BD 引入新管线,或通过自主研发新药布局,积极寻求新增长点。我们继续推荐关注 创新药管线布局有望带来中药公司的估值提升机会,相关公司如在减重/降糖、银屑病等众多领域有新药管线布局的 康缘药业、干细胞研发管线持续推进的九芝堂等。 医疗器械:国内创新产品持续获批,龙头企业业绩有望逐步恢复。心脉医疗发布 2025 年半年度业绩预告,新产品 Talos 及 Fontus 入院家数及终端植入量均增长较快, ...
医疗与消费周报:政策市场双轮驱动,创新药产业加速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250720
华福证券· 2025-07-20 16:05
报告核心观点 - 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下中国创新药产业迈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国家医保局与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发布的政策为产业注入新活力,且产业在国内外市场均有显著进展 [2][8] 各部分总结 医疗新观察 - 国家医保局与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发布《支持创新药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涵盖五方面十六条内容,推动创新药产业迈向新阶段 [8] - 2024 年一类创新药获批数量达 46 种,是 2018 年 5 倍以上,2025 年上半年接近 40 种,但研发面临同质化等问题 [8] - 新措施利用医保数据为新药研发“导航”,提高创新药多元支付能力,鼓励商业健康保险等将其纳入保障范围 [8] - 截至 2025 年 5 月,医保基金对协议期内谈判药品累计支付 4100 亿元,带动相关药品销售超 6000 亿元;2024 年健康险保费收入 9774 亿元,同比增长 8.2% [9] - 医保目录内谈判药品和商保创新药目录内药品不受“一品两规”限制,支持医疗机构对合理使用医保目录内创新药的病例自主申报特例单议 [14] - 2024 年中国药企完成海外授权交易超 90 笔,总金额超 500 亿美元,未来将支持搭建创新药交易平台推动走向世界 [14] 医药板块行情回顾(7.14—7.18) - 关注的 6 个申万二级行业均录得正收益,涨跌幅排名靠前的为化学制药(+6.86%)和生物制品(+3.68%),靠后的为中药Ⅱ(+1.49%)和医药商业(+0.54%) [2][15] - 本周估值水平前两位为化学制药(90.83 倍)、生物制品(72.77 倍),后两位为中药Ⅱ(32.59 倍)、医药商业(21.41 倍) [15] - 重点关注的三级相关指数中,涨跌幅排名靠前的为原料药(+7.01%)、化学制剂(+6.83%)、其他生物制品(+5.85%) [18] - 估值水平排名前三为其他生物制品(104.96 倍)、疫苗(99.02 倍)、化学制剂(98.83 倍) [18] 医疗产业热点跟踪 - 7 月 15 日国家组织药品联合采购办公室启动第十一批集采药品信息填报工作,55 个品种纳入报量范围,涉及抗感染等多个治疗领域,采购规则进一步优化 [23] - 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团队开发纳米降解剂 mitoNIDs,能精准诱导肿瘤细胞“自毁”线粒体,或增强 CD8+ T 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效率 [24] - SpaceX 推进“Starfall”计划,拟利用星舰在太空生产药物,项目处早期阶段,目标 20 年代末投入运营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