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自动驾驶
icon
搜索文档
文远知行自动驾驶小巴Robobus落地比利时
第一财经· 2025-09-11 17:13
(文章来源:第一财经) 9月11日,自动驾驶科技公司文远知行宣布,旗下自动驾驶小巴Robobus落地比利时鲁汶市,标志着文 远知行正式打开全球第十一国市场。该项目由文远知行与佛兰德(Flanders)公共交通公司De Lijn、鲁 汶市政府(Leuven)及出行咨询机构Espaces-Mobilités合作开展。 ...
文远知行再拓欧洲版图,无人小巴驶入比利时!
格隆汇· 2025-09-11 17:04
公司业务拓展 - 文远知行自动驾驶小巴Robobus落地比利时鲁汶市 标志着公司正式打开全球第十一国市场[1] - 公司继法国 西班牙和瑞士之后进一步拓展欧洲业务版图[1] - 项目由文远知行与佛兰德公共交通公司De Lijn 鲁汶市政府及出行咨询机构Espaces-Mobilités合作开展[1] 项目时间规划 - 文远小巴于9月11日启动鲁汶车站至赫弗勒路线的地图测绘工作[2] - 计划于今年9月中旬开启公共道路测试 首期配备安全员[2] - 合作方De Lijn预计于2025年11月中旬至2026年1月底开展试运营[2] 技术应用场景 - 运营线路贯穿鲁汶市中心 连接多个核心交通枢纽 车流密集 是比利时城市交通环境的典型场景[2] - 试运营将是比利时首次在混合复杂交通环境中实现自动驾驶车辆的商业化部署[2] - 市民可通过手机App 短信或订阅服务便捷购票乘车[2] 战略合作意义 - 文远知行CFO表示进入比利时是公司国际拓展的战略性举措[4] - 欧洲已成为自动驾驶汽车的关键市场 比利时作为聚焦移动出行的创新枢纽尤为突出[4] - 公司与当地公共交通关键参与者建立合作伙伴关系 共同在欧洲扩展自动驾驶服务[4] 社会效益预期 - 自动驾驶车辆可提升道路安全 缓解交通拥堵并减轻停车压力[4] - 能为乡村地区及行动不便人群提供最后一公里接驳服务和可靠出行方式[4] - 试运营结束后有望正式投入常态化运营 为鲁汶市公共交通体系补齐最后一公里[2] 技术发展目标 - 文远小巴目标是实现完全无人驾驶运营 提升比利时城市交通的安全性和效率[2] - 自动驾驶技术有望成为自内燃机问世以后交通领域最大的革命性技术[4] - 各地区和公共部门需为这场变革做好充分准备[4] 欧洲市场布局 - 除比利时外 公司正加速拓展欧洲其他国家市场[8] - 8月文远知行Robotaxi在瑞士苏黎世州 阿尔高州等地区开启测绘工作 为后续正式运营做准备[8] - 今年2月公司在法国德龙省启动了欧洲首个公开道路Robobus纯无人商业运营项目[8] 项目支持体系 - 试点项目由欧盟机构欧洲创新与技术研究所EIT城市交通项目支持 该项目致力于加速向可持续交通转型[6] - 比利时通过智能城市规划 投资智能交通解决方案及制定支持性法规优先推动自动驾驶交通发展[6] - 鲁汶市积极开发FlexCURB等创新项目 通过数字工具优化路边空间保障最后一公里的运营安全[6] 合作准备过程 - De Lijn与Espaces-Mobilités联合开展了为期一年的自动驾驶出行培训与研究[4] - 期间组织多场技术研讨会 并前往文远知行广州总部实地考察[4] - 全面学习Robobus的运营经验及自动驾驶与公共交通融合的实践路径[4]
哈啰与启辰汽车、阿里云达成战略合作,首款自研Robotaxi亮相外滩大会
新浪科技· 2025-09-11 15:35
战略合作签约 - 哈啰出行与东风旗下启辰汽车、阿里云、地平线及禾赛科技达成战略合作 共同推进Robotaxi商业化落地[3] - 签约仪式于2025年9月11日在上海举行[1] 业务布局 - 哈啰出行于2025年6月联合蚂蚁集团与宁德时代成立上海造富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总投资额达30亿元人民币[3] - 公司通过合资形式正式进军Robotaxi领域[3]
2025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IAA Mobility专场)在德成功召开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9-11 15:05
当地时间2025年9月10日,2025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IAA Mobility专场)在慕尼黑会展中心成功召开。本次大会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China-SAE)、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与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组织(WNEVDO)组织召开。 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席穆希雅(Hildegard MÜLLER),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公使翟谦,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侯福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秘 书长付炳锋及来自中德汽车产业界14位领袖出席了本次会议。德国汽车工业协会传播、活动与市场负责人Simon SCHÜTZ、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组织秘书长 张旭明共同主持了全体大会。 侯福深表示,回顾历史,中德汽车产业合作成为全球汽车产业携手共进、合作共赢的典范。当前,人工智能、清洁能源为代表的前沿技术正加速重塑全 球汽车产业,低碳化、电动化、智能化深度交叉融合成为产业主要发展方向。在未来,把握技术发展趋势、合理选择技术路线、高效整合跨领域创新资源, 构建有竞争力的创新生态将成为我们共同面临的挑战。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将继续为中德两国汽车产业界、科技界搭建交流合作的桥梁,就汽车科技发展战 略、链接创新资源构建生态提供支撑;进一步深 ...
发布了复产计划的威马汽车能否真正“复活”?
新浪财经· 2025-09-11 13:41
公司复产计划 - 深圳翔飞汽车成为威马汽车投资人和新股东 计划投资10亿元 接管威马四家公司 计划9月复产EX5和E5车型 [1] - 复产目标为今年产销1万台 并向2万台目标迈进 长远计划2028年再次启动IPO 对供应商欠款有清偿计划 [1] 历史表现与现状 - 威马汽车2015年成立 创始人沈晖曾任吉利沃尔沃高管 2018年首款量产车EX5下线 当年交付量排名行业第二 2019年销量比肩蔚小理 EX5获新势力交付冠军 [1] - 2020年起出现车辆自燃和锁电门事件 品牌形象严重受损 市场信任崩塌 三次冲击IPO失败 2023年10月申请破产重整 拖欠450亿债务 [1][2] 售后服务困境 - 2022年10月北京门店七成以上关店 2023年初北京威马中心人去楼空 申请破产时4S店几乎全军覆没 [2] - 第三方维修点因配件供应不足停止服务 核心器件断货 原装配件停售 只能寻找淘汰拆车件 车主难以获得维修服务 [2][3] - 破产近两年后 部分车主便宜卖出或闲置车辆 因娱乐功能丧失 远程控制停止服务 以及担心车控系统安全问题 [3] 产品竞争力分析 - EX5为5门5座SUV 曾具备隐藏式门把手 宽阔车内空间 座椅可放倒成双人床 人脸识别技术 AI语音系统 部分车型配L2智能辅助系统 [4] - 当前EX5续航400-600公里属市场常见水平 L2智驾已成为新车标配 市场竞争激烈 2018年售价近30万元 2022年新款价格下探至15万元 [4] - 行业正从L2迈向L3自动驾驶 华为乾崑ADS 4.0和比亚迪部分车型已通过L3预认证测试 [4] 市场定位策略 - 10-15万元区间市场竞争激烈 吉利奇瑞等品牌起售价已低于10万元 该区间可获较高配置 [5] - 分析师建议复产后可切入网约车市场 需进一步降低售价 对比亚迪秦Plus EV专供网约车市场定价17.38万元 比亚迪e7限时特价9.88万元 [5] - 宝骏2026款E6畅享版定价14.98万元瞄准网约车市场 建议与出行服务企业深度合作定制车型 或参考小鹏滴滴合作模式探索自动驾驶网约车新模式 [5]
AI产业双端催化下持续升温,创业板人工智能ETF华夏(159381)涨4.47%
搜狐财经· 2025-09-11 10:42
展望后市,中国银河证券发布研报称,市场预期9月美联储进入降息周期,同时A股纳入MSCI指数权重提升,吸引被动外资配置资金等多从因素 共振,人工智能板块仍然处在景气度周期,接下来重点关注国产算力芯片及基础设施及AI应用与Agent在场景端加速商业化落地。 9月11日,三大股指早盘小幅上涨,其中创业板人工智能板块持续拉升。截止上午10:20,创业板人工智能ETF华夏(159381)涨4.47%。相关成分股 中,中际旭创涨8.79%、新易盛涨7.62%、天孚通信涨6.38%,深信服、景嘉微、软通动力等小幅跟涨。 近期,人工智能产业在政策与应用端双重催化下持续升温。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该意见强调将智能经济视 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预计到2030年,AI将成为新引擎之一。同时,AIGC、自动驾驶、智能医疗等场景不断拓展,龙头企业频繁传出订单增 长与技术突破消息,带动市场对AI产业链的乐观预期。海外方面,英伟达、AMD等AI芯片巨头业绩超预期,持续强化了投资者对人工智能长期成 长空间的信心。 ...
马斯克的万亿赌注,特斯拉的科技帝国梦
搜狐财经· 2025-09-11 10:29
特斯拉要如何才能成为一家市值为8.5万亿美元的公司呢? 相信,自从这份豪华赌约被公之于众,不仅仅是埃隆·马斯克在思考这个问题,全球车企、投资者甚至普通用户也在密切关注马斯克如何在10年后为特斯 拉董事会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作者 / 杜 咏 芳 纽约 50 Park Investments 首席执行官亚当·萨尔汉(Adam Sarhan)表示:"虽然将薪酬与绩效挂钩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这里的规模之大为首席执行官的激 励措施设定了新的标准,并将主导各地董事会的辩论。" 编辑 / 黄大路 设计 / 张 萌 | Market value milestones | Operational milestones | | --- | --- | | $2.0 trillion | 20 mln vehicles deliveries | | $2.5 trillion | 10 mln active Full Self-Driving subscriptions | | $3.0 trillion | 1 mln robots deliveries | | $3.5 trillion | 1 mln robotaxis ...
国产射频前端行业,第二次冲锋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9-11 09:47
行业发展历程 - 2019年美国制裁后国内射频前端行业迎来发展春天 催生卓胜微、唯捷创芯、昂瑞微、飞骧科技、锐石创芯和慧智微等多家厂商 [1] - 2023年国内头部手机厂商突破制裁并量产全国产芯片旗舰机 国产射频前端实现包括sub3G L-PAMiD模组在内的全系列芯片规模量产 [1] - 2025年行业进入增长瓶颈期 除慧智微上半年业绩略微增长外 卓胜微和唯捷创芯出现不同程度下滑 三家上市公司扣非净利润均亏损 [1] 市场竞争格局 - 全球前五大射频前端公司美国占四家(高通、博通、Skyworks、Qorvo) 日本村田一家 年销售额均为数十亿美元级别 [2] - 国内所有射频前端公司总销售额不到200亿元 不及全球前五大公司任何一家的销售额 [2][6] - 2025年4月美国新关税政策促使中国头部手机品牌开始在中高端机型导入国产射频高集成模组 [2] 未来增长机遇 - 国产中高端模组出货量和占比不断提升 平均销售单价较高 预计2026年逐渐放量 [2] - 5G手机在智能手机出货占比提升 单位5G手机所需射频前端价值增加 [2] - 具备高集成模组开发能力的头部公司营收规模将迎来第二波持续增长机会 预计国内至少会有五家射频前端公司发展良好 [2] 技术挑战与专利风险 - 在滤波器和SOI开关方向技术积累薄弱 日本和美国厂商已发起多次专利诉讼 [3] - SOI衬底主要由法国公司垄断 国内起步较晚专利积累较少 专利诉讼风险较大 [3] - 美国Skyworks起诉中国WiFi芯片公司康希通信 专利诉讼对企业运营和产品出海影响重大 [3] 研发与创新压力 - 不同品牌手机厂商对模组定义不同 需要针对不同客户定制高集成模组 需大量研发人员投入 [4] - 国内公司迭代速度快 规模较小的公司仍在努力追赶 企业面临被超越风险 [5] - AI、自动驾驶、智慧物流等新应用场景对通信传输要求提升 催生6G、毫米波、卫星通信等新制式 需要开发相应射频前端技术 [5] - 需加强超高效率、超宽带、超薄化、小型化及材料/外延创新 探索更优的ET、Doherty、DPT/APT等线性化技术 [5] 行业整体现状 - 国内射频前端经过五六年发展已部分解决供应安全问题 但在销售规模和技术领先性上与海外头部厂商差距显著 [6] - 所有中国射频前端公司销售额总和不足200亿元 不及全球前五大公司任何一家的销售额 [6]
2025年,盘一盘中国智驾的自动驾驶一号位都有谁?
自动驾驶之心· 2025-09-11 07:33
行业技术趋势 - 2023年起自动驾驶领域迎来以端到端为主导的技术转向 2024年成为行业公认的新一代量产主流方案 2025年VLA和世界模型成为下一代量产突破方向[1] - 技术架构迭代伴随研发路径 人才结构与竞争格局重新洗牌 领军人物技术判断决定团队在重构期能否站稳脚跟甚至超车领先[1] - 端到端架构正逐步成为智能驾驶新基座 大模型 世界模型 VLM方案等技术加速从学术界走向工业界[53] 理想汽车 - 郎咸朋2018年加入理想汽车担任自动驾驶负责人 职位从自动驾驶业务总经理转变为自动驾驶副总裁[5] - 2023年年底全场景NOA推送标志理想辅助驾驶从高速向城市场景延展 2024年7月15日推送无图NOA功能首次实现对先验信息依赖突破[5] - 去年E2E+VLM双系统成为业界智驾方案标杆 今年主攻VLA司机大模型已量产[5] 小米汽车 - 叶航军2021年初被雷军点将主持小米自动驾驶业务 小米SU7爆火后智能技术能力快速提升[7][8] - 1000万Clips版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系统出厂即搭载 学术界推出VLA 强化学习 世界模型 3DGS等前沿工作[9] - 小米不惜代价做好辅助驾驶 正努力跻身智驾第一梯度[9] 蔚来汽车 - 任少卿2020年8月加入蔚来担任智能驾驶研发副总裁 曾担任Momenta研发总监兼联合创始人[11] - 大力推动蔚来智能驾驶技术发展 特别在城区NOA规模铺开和全域领航辅助NOP+功能发布做出重要贡献[11] - 今年主推世界行为WA自动驾驶路线 核心思路是海量使用云端仿真数据让大模型理解世界而学会驾驶[11] 小鹏汽车 - 李力耘2019年6月加入小鹏汽车 2023年8月2日接班吴新宙成为小鹏智驾总负责人[14][15] - 负责小鹏汽车高速和城市自主导航辅助驾驶系统NGP研发 是国内为数不多纯视觉方案拥簇[14][15] - 算力算法数据域控制器线控底盘全链路布局 传感器以外采为主坚持纯视觉方案[15] - 近期小鹏G7 Ultra将迎来OTA升级 AI智能辅助驾驶系统融入全场景VLA大模型[16] 比亚迪 - 杨冬生现任比亚迪副总裁兼产品规划及汽车新技术研究院院长 2005年加入比亚迪[18] - 作为DM-i超级混动系统总设计师 主导研发技术助力比亚迪新能源销量自2022年起多次夺取月度销量冠军[18] - 2024年比亚迪全系车型都将搭载天神之眼高阶智驾系统 开启全民智驾新时代[20] 地平线 - 苏箐2022年加入地平线担任高阶智能驾驶项目总负责人 曾任华为汽车BU智能驾驶产品线总裁[22] - 地平线端到端HSD方案搭载J6P量产上车 自研芯片+智驾方案双管齐下[22] - 大众汽车与地平线成立合资企业 苏箐担任CTO[22] Momenta - 曹旭东2016年创办Momenta 提出一个飞轮两条腿战略 飞轮是数据驱动 两条腿是量产自动驾驶L2和完全无人驾驶L4[25] - 战略核心理念是通过L2量产车收集数据反哺L4技术迭代 形成数据→算法→产品→数据正向循环[25] - 技术路线选择端到端大模型和无图方案 2025年已跻身智驾第一梯队成为全球品牌共同选择[26] - R6飞轮大模型频繁现身公众视野 2019年把核心精力投入数据领域布局进入成果初现阶段[26] 大疆车载(卓驭) - 沈劭劼担任大疆车载总负责人 香港科技大学电子和计算机工程系副教授 科大-DJI联合创新实验室主任[30] - 截至2025年5月卓驭已与9家主流车企达成合作 包括大众汽车 上汽通用五菱 比亚迪等[31] - 已有20余款车型量产 还有30多款车型即将量产落地 预计2025年有200万台车型搭载大疆车载智驾系统上路[31] 英伟达 - 吴新宙2023年加入英伟达现任自动驾驶团队总负责人 曾担任小鹏汽车自动驾驶副总裁[35][36] - 在小鹏汽车期间带领团队完成高速NGP和城市NGP量产落地 推动小鹏汽车在智能驾驶领域发展[35] - 英伟达自动驾驶推出覆盖从数据 感知到大模型智能体的全栈技术[36] 百度 - 王亮现任百度智能驾驶事业群组首席研发架构师 IDG技术委员会主席 阿波罗智能技术董事[40] - 2024年主导VTA基础大模型和纯视觉智驾路线在极越01车型实现量产应用[40] - 带领团队推出支持全国300城覆盖的领航辅助驾驶方案[40] 博世中国 - 吴永桥2024年1月出任博世智能驾驶与控制系统事业部中国区总裁 推动博世城市NOA产品落地[42] - 2024年5月发布首款城市NOA产品并计划年底覆盖24个城市[42] - 主张主机厂聚焦用户体验而供应商承担标准配置开发 提出智能驾驶技术趋同 特斯拉算法领先等观点[42] - 博世坚定推进一段式端到端技术 与文远知行联合基于英伟达Orin Y打造一段式端到端方案8月底在奇瑞高端车型量产[43] 小马智行 - 楼天城小马智行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 中国公认大学生计算机编程第一人 算法领域卓越成就[45] - 主导开发世界模型技术 使小马智行在L4级自动驾驶领域建立独特技术优势[45] 元戎启行 - 周光2021年正式任职元戎启行CEO 公司完成阿里巴巴战略领投3亿美元B轮融资[48] - 近日发布最新一代搭载VLA模型的辅助驾驶平台DeepRoute IO 2.0[49]
传统的感知被嫌弃,VLA逐渐成为新秀...
自动驾驶之心· 2025-09-11 07:33
自动驾驶技术演进 - 自动驾驶技术从传统模块化架构向端到端VLA模型演进 解决错误累积和信息损失问题[2] - 传统模块化架构存在错误累积效应 上游模块微小误差会逐级传递放大[2] - 纯视觉端到端模型存在黑箱问题和因果混淆 可能学到虚假关联而非真正因果关系[2] - VLA模型通过引入语言作为中间表征 赋予模型推理解释和交互能力[2][3] - VLA模型可利用LLM预训练的世界知识 理解复杂交通场景并做出符合逻辑决策[3] VLA技术优势 - VLA模型提升可解释性与可信赖性 能用自然语言解释决策依据[3] - VLA模型增强泛化与处理长尾场景能力 通过语言抽象和推理能力泛化到未见场景[3] - VLA实现自然人机交互 用户可通过自然语言向车辆下达高级指令[3] - VLA范式打造感知认知决策一体化智能体 不仅是会开车更能理解世界与人沟通的AI驾驶员[3] 论文辅导课程内容 - 课程系统讲解VLA自动驾驶重点理论知识 帮助形成清晰知识体系[4] - 课程将模型理论与代码实践结合 协助开发设计新模型[4] - 课程提供论文写作方法论和投稿建议 解决文章不会写不会投问题[4] - 课程时长12周在线小组科研加2周论文指导和10周论文维护期[5][12] - 课程提供经典论文前沿论文和代码实现 包括创新点baseline数据集[5][10] 课程收获 - 学员可获得对典型论文分析方法 理解重点算法与原理清晰不同算法优劣势[5][12] - 导师为每位学员提供研究idea 即使自己没想到合适idea也能进行后续研究[5][12] - 学员coding能力增强 在老师准备baseline代码和数据集上高效展开研究[5][12] - 学员获得论文写作自查修改方法论 以及投稿建议[5][13] - 学员可能产出一篇论文初稿 通过完全投入课程学习与实践[13] 课程大纲 - 课程覆盖传统端到端自动驾驶 VLA端到端自动驾驶模块化VLA模型等内容[6][8][19] - 具体包括传统端到端介绍 VLA端到端介绍 模块化VLA模型 统一端到端VLA模型等[6][8][24] - 课程包含论文写作方法论和课题汇报与投稿意见[8][25] - 每周课时1-1.5小时 共14周课程[24][25] - 课程采用2+1式师资 主导师由名校教授行业导师担任 副导师由博士硕士担任[21] 招生要求 - 学员需具备深度学习基础 对自动驾驶算法有简单了解[14] - 学员需熟悉掌握python语法和PyTorch使用[14] - 学员需完成在线1v1面试[14] - 硬件要求最好具备8张4090显卡或以上设备 最低不少于4张4090显卡[17] - 学习要求每周上课前阅读资料完成作业 课上积极参与讨论 应该全勤[17] 服务支持 - 课程提供公开数据集 如nuScenes Waymo Argoverse等自动驾驶数据集[21] - 课程提供baseline代码 包括基于模仿学习扩散模型和VLA的端到端自动驾驶代码[22] - 课程提供必读论文 包括A Survey on Vision-Language-Action Models等5篇核心论文[23] - 上课平台为腾讯会议直播加小鹅通回放[26] - 答疑周期为6个月 授课周期为3.5-4个月[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