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AR/VR
icon
搜索文档
龙迅股份(688486):25Q1营收同比微增,关注产能供应改善进度
招商证券· 2025-04-30 10:15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维持“增持”评级 [3][6] 报告的核心观点 - 龙迅股份主营高清视频桥接及处理芯片和高速信号传输芯片,产品应用于多个领域,未来大力布局汽车、HPC等领域 [1] - 25Q1营收环比承压主要系供应限制,单季毛利率同环比保持相对稳定,净利率同比和环比下降,各项费用合计近4000万元,期间费用率约36.59% [6] - 供应链打造双循环模式,提升保供能力并控制采购成本 [6] - 汽车电子、微显示、AR/VR和HPC是研发攻坚重点领域,多款芯片有进展 [6] - 预计25 - 27年营收为6.93/9.98/13.1亿元,归母净利润为1.99/2.82/3.72亿元,对应PE为49.3/34.9/26.4倍,对应EPS为1.5/2.12/2.8元 [6] 财务数据与估值 营收与利润 - 2023 - 2027E营业总收入分别为3.23/4.66/6.93/9.98/13.1亿元,同比增长34%/44%/49%/44%/31% [2] - 2023 - 2027E营业利润分别为1.03/1.49/2.08/2.95/3.91亿元,同比增长48%/45%/40%/42%/33% [2] - 2023 - 2027E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3/1.44/1.99/2.82/3.72亿元,同比增长48%/41%/38%/41%/32% [2] 每股指标与估值 - 2023 - 2027E每股收益分别为0.77/1.09/1.50/2.12/2.80元 [2] - 2023 - 2027E PE分别为95.7/68.0/49.3/34.9/26.4 [2] - 2023 - 2027E PB分别为6.9/6.9/6.3/5.5/4.7 [2] 基础数据 - 总股本1.33亿股,已上市流通股0.74亿股,总市值98亿元,流通市值55亿元 [3] - 每股净资产(MRQ)10.5元,ROE(TTM)10.2,资产负债率9.0% [3] - 主要股东为FENG CHEN,持股比例37.64% [3] 股价表现 - 1m、6m、12m绝对表现分别为31%、173%、114%,相对表现分别为28%、154%、99% [5] 财务预测表 资产负债表 - 2023 - 2027E流动资产分别为13.73/13.78/15.12/17.44/20.41亿元 [10] - 2023 - 2027E非流动资产分别为1.13/1.24/1.25/1.26/1.26亿元 [10] - 2023 - 2027E资产总计分别为14.87/15.02/16.37/18.69/21.67亿元 [10] - 2023 - 2027E负债合计分别为0.57/0.71/0.78/0.88/0.98亿元 [10] - 2023 - 2027E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分别为14.29/14.32/15.60/17.82/20.69亿元 [10] 现金流量表 - 2023 - 2027E经营活动现金流分别为1.03/1.17/1.21/1.81/2.70亿元 [10] - 2023 - 2027E投资活动现金流分别为 - 10.63/2.86/0.11/0.11/0.11亿元 [10] - 2023 - 2027E筹资活动现金流分别为10.09/ - 1.56/ - 0.73/ - 0.61/ - 0.86亿元 [10] - 2023 - 2027E现金净增加额分别为0.49/2.47/0.59/1.32/1.95亿元 [10] 利润表 收入与成本 - 2023 - 2027E营业总收入分别为3.23/4.66/6.93/9.98/13.1亿元 [11] - 2023 - 2027E营业成本分别为1.49/2.07/3.13/4.51/5.93亿元 [11] 利润指标 - 2023 - 2027E营业利润分别为1.03/1.49/2.08/2.95/3.91亿元 [11] - 2023 - 2027E利润总额分别为1.05/1.53/2.12/2.99/3.95亿元 [11] - 2023 - 2027E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分别为1.03/1.44/1.99/2.82/3.72亿元 [11] 主要财务比率 成长率 - 2023 - 2027E营业总收入年成长率分别为34%/44%/49%/44%/31% [12] - 2023 - 2027E营业利润年成长率分别为48%/45%/40%/42%/33% [12] - 2023 - 2027E归母净利润年成长率分别为48%/41%/38%/41%/32% [12] 获利能力 - 2023 - 2027E毛利率分别为54.0%/55.5%/54.9%/54.8%/54.7% [12] - 2023 - 2027E净利率分别为31.8%/31.0%/28.8%/28.2%/28.4% [12] - 2023 - 2027E ROE分别为11.8%/10.1%/13.3%/16.9%/19.3% [12] - 2023 - 2027E ROIC分别为11.3%/9.8%/13.1%/16.7%/19.1% [12] 偿债能力 - 2023 - 2027E资产负债率分别为3.8%/4.7%/4.7%/4.7%/4.5% [12] - 2023 - 2027E净负债比率均为0.0% [12] - 2023 - 2027E流动比率分别为29.6/24.4/23.7/23.6/24.3 [12] - 2023 - 2027E速动比率分别为28.0/22.3/21.0/20.2/20.4 [12] 营运能力 - 2023 - 2027E总资产周转率分别为0.4/0.3/0.4/0.6/0.6 [12] - 2023 - 2027E存货周转率分别为1.9/2.2/2.2/2.1/2.1 [12] - 2023 - 2027E应收账款周转率分别为84.4/24.0/16.6/16.4/15.8 [12] - 2023 - 2027E应付账款周转率分别为13.9/13.7/16.9/16.6/15.9 [12] 每股资料 - 2023 - 2027E EPS分别为0.77/1.09/1.50/2.12/2.80元 [12] - 2023 - 2027E每股经营净现金分别为0.78/0.88/0.91/1.37/2.03元 [12] - 2023 - 2027E每股净资产分别为10.77/10.79/11.75/13.43/15.59元 [12] - 2023 - 2027E每股股利分别为0.73/0.54/0.45/0.64/0.84元 [12] 估值比率 - 2023 - 2027E PE分别为95.7/68.0/49.3/34.9/26.4 [12] - 2023 - 2027E PB分别为6.9/6.9/6.3/5.5/4.7 [12] - 2023 - 2027E EV/EBITDA分别为81.4/57.3/41.8/30.1/23.1 [12]
创新研发成势 上市公司显硬核担当
上海证券报· 2025-04-30 04:02
A股公司研发投入总体情况 - 2024年5304家A股公司研发支出合计超过1.67万亿元 [2] - 研发支出总额超过50亿元的公司有42家,超过100亿元的有23家 [2] - 研发支出占营收比例超过30%的公司有125家,占比超过50%的有39家,占比超过100%的有11家 [2] - 计算机、国防军工、机械设备、电子等行业研发投入总额占营收比例超过5% [2] 行业研发投入趋势 - 制造业创新动能不断积蓄,向中高端价值链持续迈进,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态势明显 [2] - 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智驾、AR/VR等新技术成为上市公司研发投入重点领域 [2] - 计算机、医药生物、汽车等行业以较高研发投入占比推动技术进步和新产品开发 [7] 龙头企业研发投入情况 - 比亚迪2024年研发投入约542亿元,同比增长36%,累计研发投入超过1800亿元 [3] - 宁德时代2024年研发投入186亿元,近十年累计研发投入超过700亿元,拥有六大研发中心和2万名研发人员 [4] - 中国建筑、中国移动、中国石油、中国中铁、中国交建等央企2024年研发投入金额在200亿元至450亿元之间 [4] - 美的集团、京东方A、海康威视、海尔智家等链主企业2024年研发投入总额均超过100亿元 [4] 新兴产业研发动态 - 星环科技2024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70.65%,较上年增加20.77个百分点 [5] - 格科微2024年研发投入9.52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14.91% [5] - 韦尔股份2024年业绩同比大增近5倍,得益于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5] - 美的集团旗下美的新能源及工业技术已完成谐波减速机系列产品开发 [6] 高研发投入企业案例 - 格灵深瞳2024年研发投入1.89亿元,占营业收入比例达161.18% [7] - 恒瑞医药2024年研发投入82.28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29.40% [7] - 赛力斯2024年研发投入70.53亿元,同比增长58.9%,专利授权同比增长57% [7][8]
​国兆光电推出0.3英寸超高亮低功耗硅基OLED显示屏
WitsView睿智显示· 2025-04-14 17:33
产品技术亮点 - 推出0.3英寸超高亮全彩硅基OLED产品GZ030PCC01,最大亮度达10000 cd/m²,采用高效叠层OLED结构和微透镜工艺提升光电效率与光线聚集效果 [1] - 采用全新电流型驱动电路架构,实现1280×720高清分辨率,像素密度突破4800ppi [1] - 产品外形尺寸仅8.02×7.22mm,满负荷工作功耗约150mW,平均工作功耗低于120mW,显著降低AR眼镜功耗 [2] - 同步推出0.3英寸阵列波导光学模组GZ030MCC01,FOV达30°,光机体积小于3CC,重量10g,彩色入眼亮度1000 cd/m² [2] 产品应用与优势 - 产品适配多种AR光学技术,具备彩色高亮、小体积、低功耗、高性价比特点,适用于各类AI/AR眼镜终端应用 [2] - 公司将联合合作伙伴提供轻量化AR整机ODM方案 [2] - 硅基OLED微显示屏及模组广泛应用于夜视观测、头盔显示、数字瞄具、AR/VR等多个领域 [2] 公司发展历程 - 2016年推出首款高分辨率单色高亮像源应用于AR头盔显示 [3] - 2022年推出首款彩色高亮HD036产品(0.36英寸,1280×720分辨率),亮度4000 cd/m² [3] - 2024年推出VGA020(0.2英寸,640×480)和HD030(0.3英寸,1280×720)等超高亮小尺寸产品,亮度突破10000 cd/m² [3] - 2025年计划量产4KUHD130高亮产品(1.3英寸,3552×3840分辨率)用于VR/XR头盔应用 [3]
新版HDMI,有何不同?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4-11 08:55
HDMI技术发展 - HDMI 2 1b带宽从HDMI 2 0的18Gbps提升至48Gbps 支持120Hz的4K视频 60Hz的8K视频以及10K视频 并支持VRR ALLM QFT等游戏优化功能 [3] - HDMI 2 1b新增HDMI eARC功能 支持无损高分辨率音频传输 以及动态HDR支持 可逐场景或逐帧优化视频内容 [4] - HDMI 2 1向下兼容旧版本 但部分功能受限 需使用高带宽线缆以实现全部性能 [4] HDMI 2 2新特性 - HDMI 2 2带宽翻倍至96Gbps 主要面向AR VR设备 医学成像及机器视觉等商业应用 而非家庭影院 [6] - 新增延迟指示协议(LIP) 改善音视频同步问题 但短期内家庭影院设备采用率可能较低 [7] - 需使用新型高带宽线缆 预计2025年上半年上市 实际普及仍需较长时间 [7] 中国GPMI接口技术 - GPMI由中国50余家企业联合研发 集成音视频 数据 控制及供电功能 最高支持192Gbps带宽和480W供电 [9] - GPMI Type-C兼容USB Type-C 支持96Gbps带宽和240W供电 Type-B接口则提供更高性能 [10] - 相比HDMI 2 1和DisplayPort 2 1 GPMI在带宽和供电能力上显著领先 尤其适合8K超高清视频传输 [10] - GPMI支持菊花链组网和双向控制协议 可简化多设备连接并实现跨设备操控 [10]
专家访谈汇总:激光器芯片国产化加速
阿尔法工场研究院· 2025-04-02 21:15
算力基建带动光芯片需求持续增长 - 全球光芯片市场2023-2027年复合增速预计达14 86%,高速芯片增速显著快于中低速产品 [1] - 中国25G及以上激光器芯片国产化率偏低,美日技术主导,但中美摩擦加速国产替代进程 [1] - 河南鹤壁市以仕佳光子为核心打造光电子全产业链集群,覆盖有源+无源光芯片 [1] 政策引领稀土转型 - 中国数据中心机架总规模2023年突破810万标准机架,算力总规模达230EFLOPS(全球第二) [1] - 2021年互联网反垄断政策导致公有云需求饱和,IDC行业供需失衡引发价格战 [1] - AI应用(如DeepSeek大模型)推动需求增长,降低中美技术差距并刺激云服务商投资 [1] - 单机架功率从2017年5 6KW提升至2023年12 8KW,超算中心要求超30KW [2] 电子行业投资分析 - 半导体工艺从28nm向2nm突破,材料创新驱动性能极限 [2] - 电子行业生命周期分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渗透率提升是早期核心驱动力 [2] - 苹果通过多样化产品组合(如iPhone到AirPods)覆盖不同生命周期阶段 [2] - AR/VR等早期赛道及半导体技术升级是重点投资方向 [2] 智驾平权开启新时代 - 自动驾驶进入AI融合阶段,20多家车企(比亚迪、极氪等)2025年与DeepSeek大模型深度合作 [3] - DeepSeek通过算法创新降低训练成本,比亚迪"天神之眼"视觉方案推动高速NOA普及 [3] - 激光雷达企业速腾聚创、禾赛科技受益NOA需求爆发,特斯拉等靠算法弥补摄像头短板 [3] - 本土供应商伯特利、拓普集团在线控底盘和制动领域实现规模化量产 [3][4] 居民收入与消费结构 - 2023年中国居民消费率39 6%,显著低于美国(商品23 1%+服务45 8%) [4] - 日本1956-1960年私人消费年均增长8 5%远低于投资增速44 4%,导致产能过剩 [4] - 政策需推动城乡一体化,将补贴从价格端转向收入端(如提高农产品收购价) [4]
【招商电子】高伟电子:24H2业绩超预期,后摄放量驱动新一轮高成长
招商电子· 2025-03-21 09:25
公司2024年业绩表现 - 2024全年实现收入24.94亿元,同比+169%,归母净利润1.19亿元,同比+156%,业绩超预期 [2] - 24H2收入18.96亿元,同比+242%/环比+218%,归母净利润1.03亿元,同比+261%/环比+544% [2] - 24全年净利率4.8%,其中24H2净利率5.4%,环比+2.5pcts/同比+0.2pcts [2] 业绩驱动因素 - 后摄业务进入放量周期,24H2顺利进军iPhone新机超广角、潜望式两颗后摄且份额可观 [2] - 激光雷达下游需求增长迅速,受益于智驾普及 [2] - 后摄收入起量摊薄前期投入的厂房设备、销售/行政/研发费用、融资成本 [2] 未来成长动力 - 苹果手机光学升级:25H2 iPhone 17新机有望迎来超广角及潜望光学创新,未来几年苹果光学仍有玻塑混合、可变光圈、潜望新方案等看点 [3] - AI赋能TWS、眼镜等产品光学升级,苹果摄像模组市场规模将高达200+亿美金 [3] - 公司有望切入主摄、AI穿戴光学市场并持续提升市场份额,带来数倍业绩弹性 [3] 新业务布局 - AR/VR:参与苹果创新,布局MicroLED显示技术及相关元件 [3] - 智能驾驶:与速腾深度合作提供激光雷达模组业务,受益于智驾下沉产业趋势 [3] - 机器人:凭借光学摄像头模组、激光雷达等技术积累布局机器人业务 [3]
CINNO Research周华:全球驱动芯片市场“洗牌”,技术迭代、地缘政治与存量竞争交织下的机遇重构
CINNO Research· 2025-03-17 11:08
行业现状与市场格局 - 中国大陆已占据全球显示面板76%的产能份额,驱动芯片本土化率提升至34%,但在28nm及以下高端OLED驱动芯片领域仍被台韩企业主导 [1] - 行业面临技术迭代、地缘政治与资本寒冬三重压力,并购重组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 [1] - 全球驱动芯片行业呈现"量升价跌"趋势:2021年因缺芯潮达市场高点,2022-2023年受消费电子需求低迷影响量价双降,2024年受AI芯片需求拉动晶圆代工产能回升但显示驱动芯片价格仍承压 [1] 技术发展与竞争态势 - OLED驱动芯片向22nm制程演进(三星22nm DDI功耗降低38%,体积缩小10%),LCD驱动芯片趋于成熟,TDDI芯片在车载/平板市场渗透率提升 [2][5] - 大陆企业在110nm和40-90nm制程占据40%份额,但28nm以下高端市场被三星LSI、联咏等垄断 [2] - 龙头企业毛利率从2021年50%降至2023年40%,大陆企业平均毛利率不足20%,价格战触及生存线 [3] 并购重组与战略调整 - 韩国MagnaChip因客户份额下滑(三星手机市占率从23%降至20%)出售OLED驱动业务,市场份额腰斩至3% [8] - 台湾奕力收购联发科TCON资产完善显示芯片布局,反映巨头聚焦主业趋势 [9] - 大陆并购案例显示行业焦虑:爱协生被新相微收购需破解技术认证壁垒,云英谷因估值分歧被汇顶弃购 [9] 新兴应用与生态构建 - 车载赛道成为关键战场,TDDI芯片凭借低功耗与高集成度加速渗透 [6] - AR/VR发展可能带动硅基OLED芯片市场,但对驱动IC市场贡献度较小 [13] - 行业需构建"芯片-面板-终端"生态体系,从单点创新转向全产业链整合 [7] 政策与外部环境影响 - 美国加征关税对驱动芯片直接影响较小,但可能通过终端产品销量下滑间接导致市场规模萎缩 [14] - AI技术虽能赋能AR/VR应用场景,但当前受限于硬件成熟度(Micro LED未商用)和用户体验问题 [13]
CINNO Research周华 :全球驱动芯片市场“洗牌”,技术迭代与并购潮下的机遇重构
CINNO Research· 2025-03-12 19:40
行业现状与市场格局 - 中国占据全球显示面板76%的产能份额,驱动芯片本土化率三年内从不足10%跃升至34% [3] - 28nm以下高端OLED驱动芯片市场仍被台韩企业主导,大陆企业市场份额不足15% [3][5] - 行业面临"量升价跌"困境,2021年芯片均价1.5美元市场规模120亿美元,2023年价格暴跌至0.8美元市场规模缩水40%至64亿美元 [4] - 大陆企业在40-90nm成熟制程产能占比超40%,但28nm以下高端市场被三星、联咏等垄断 [5] 技术发展与竞争态势 - 台湾龙头联咏毛利率从2021年50%降至2023年40%,大陆企业平均毛利率不足20% [6] - 三星22nm OLED驱动芯片实现20%面积缩减和15%功耗降低,京东方"智能驱动芯片"响应速度达0.1ms [8] - 车载驱动芯片需求2023年激增18%,但车规认证淘汰90%玩家,TDDI芯片向车载渗透 [9] - 大陆20家设计企业中仅5家通过28nm高端晶圆厂认证,技术转化和生态协同滞后 [10] 并购重组与行业整合 - 韩国Magnachip OLED驱动业务市场份额腰斩至3%,反映技术换血趋势 [12] - 台湾奕力收购联发科TCON资产可削减笔电驱动芯片开发成本30% [12] - 大陆企业爱协生白牌市场TDDI芯片份额飙至15%,但品牌端技术认证仍是壁垒 [12] - 行业TOP5企业市占率可能突破70%,并购潮加速中小玩家退场 [12][14] 技术演进方向 - AMOLED驱动工艺从40nm向28nm、22nm演进,OTDDI技术可能普及 [18] - AR/VR发展将更多带动硅基OLED芯片市场,对Drive IC贡献度相对较小 [19] - AI图像处理与驱动集成重塑交互逻辑,但面板与芯片协同设计门槛高 [9] 产业链生态重构 - 行业从"替代"策略转向"芯片-面板-终端"共生生态体系构建 [11][15] - 华为开放图像处理IP核、长江存储迁移3D封装技术尝试构建本土创新链 [10] - 单点创新已无法破局,需打通产业链断层实现联合开发 [8][11]
近年高峰!2024年全球手机面板出货量达21.57亿片
WitsView睿智显示· 2025-02-26 19:14
全球手机面板市场趋势 - 2024年全球手机面板出货量同比增长11.4%,达21.57亿片,创近年高峰,主要受新机销量增长及二手机/整新机需求驱动 [1] - 2025年出货量预计同比减少3.2%至20.93亿片,因新机需求稳定化及二手市场需求可能持稳或小幅下降 [1] 主要面板厂商表现 京东方(BOE) - 2024年以6.13亿片出货量稳居全球第一,2025年预计增长2.7%至6.3亿片 [2] 三星显示(SDC) - 2024年出货3.78亿片,受益于苹果AMOLED订单及自有品牌需求,但2025年因苹果可能分散供应链,出货量预计下滑3.5%至3.65亿片 [3][4] 惠科(HKC) - 凭借G8.6世代线成本优势,2024年a-Si LCD出货2.28亿片,2025年面临华星光电竞争压力,预计微增0.7%至2.30亿片 [4] 华星光电(CSOT) - 2024年出货量同比激增83.2%至2.15亿片,受益于小米合作,2025年预计小幅增长至2.23亿片 [5] 天马(Tianma) - 2024年出货1.58亿片,2025年虽受LTPS LCD需求下滑影响,但AMOLED需求带动出货量有望增长10% [6] 技术及区域市场格局 - AMOLED需求持续强劲,2024-2025年推动面板厂出货增长,而LTPS LCD需求减弱使相关供应商承压 [6] - 陆系面板厂市占率2024年达69.8%,2025年或超70%,主导全球供应链;韩系厂商凭借柔性AMOLED技术维持20-21%高阶市场份额 [6] - 台系a-Si LCD厂商份额受惠科/华星挤压收缩,日系厂商已逐步退出市场 [6] 新型显示技术会议信息 - 会议聚焦MLED直显/背光、OLED等大屏技术,涵盖车用显示、AI PC、Micro LED透明屏等议题 [7][12][14][15] - 主要演讲包括京东方MLED技术趋势、天马Micro LED进展、Mini LED车用解决方案等 [12][14] - 会议时间:2025年2月26-27日,地点为深圳JW万豪酒店 [13]
视涯科技启动A股IPO:专注OLED微型显示技术,大疆、小米为股东
IPO早知道· 2024-10-14 22:36
已应用于大疆、小米等品牌的AR/VR产品。 本文为IPO早知道原创 作者|Stone Jin 微信公众号|ipozaozhidao 据IPO早知道消息,视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视涯科技")于2024年10月11日同海通证券 签署辅导协议,正式启动A股IPO进程。 其中,大疆、小米等既为视涯科技的重要客户、亦为视涯科技的重要股东。 本文由公众号IPO早知道(ID:ipozaozhidao)原创撰写,如需转载请联系C叔↓↓↓ 成立于2016年的视涯科技专注于新一代半导体OLEDoS显示器研发、设计、生产和销售,多年以来 始终致力于打造OLEDoS显示应用生态链,为客户提供端到端微显示相关解决方案。 目前, 视涯科技在合肥新站高新区内建设有一个面积为53763.19平方米的专注于12英寸晶圆硅基 OLED微型显示组件的研发生产基地 , 每月可生产9000片12英寸晶圆投片 。相较于传统的8英寸 晶圆,12英寸晶圆成本更低、技术平台更先进。此外,视涯科技正在推进第二条生产线建设,以进 一步满足各类客户的产能需求。 在技术侧,视涯科技现已成功掌握电流驱动、高刷新率、广色域、叠层白光OLED器件等一批关键技 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