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硬件
搜索文档
创业板回落翻绿,有色金属集体走强,恒指转跌,紫金黄金国际IPO首日大涨超60%,国债、商品走低
搜狐财经· 2025-09-30 11:01
核心市场走势 - A股主要指数涨跌互现,上证指数上涨0.16%至3868.69点,深证成指微涨0.03%,创业板指下跌0.20% [1] - 科创板块表现强势,科创50指数上涨1.42%,科创综指上涨1.21% [1] - 港股市场冲高回落,恒生指数转跌0.07%,恒生科技指数维持上涨0.27% [2][3] - 国债期货多数走低,30年期主力合约跌幅最大为0.30% [3][4] - 国内商品期货普遍下跌,燃油主力合约领跌,跌幅达2.38% [4][5] 半导体芯片行业 - 半导体产业链表现活跃,A股和港股半导体板块全线大涨 [11][12][13] - 港股华虹半导体上涨4.92%,中芯国际上涨3.79% [12] - A股德明利涨停,聚辰股份和燕东微涨幅均超过8.55% [12][13] - 存储芯片概念股反复活跃,江波龙和香农芯创涨超6%创新高 [13][19][20] - 存储芯片涨价进一步发酵,推动相关概念股走强 [24] 有色金属与贵金属 - 有色金属板块集体拉升,贵金属板块持续活跃 [1][21][24] - 锡业股份高开9%,华锡有色和兴业银锡涨逾5%并续创历史新高 [21] - 紫金矿业上涨4.10%,江西铜业和华友钴业等跟涨 [21][22] - 商品市场中沪金和沪铜涨幅居前,分别上涨1.60% [5] - 紫金黄金国际在香港上市首日股价飙升67.62%,IPO筹资约32亿美元 [6][7][8] AI与科技板块 - AI应用端早盘震荡拉升,网达软件涨停,当虹科技上涨20% [17][18] - AI硬件方向集体走弱,新易盛、天孚通信、胜宏科技均跌超4% [9] - DeepSeek宣布API价格下调超过50%,降低开发者调用成本 [18] - 寒武纪高开近5%,GPU板块持续活跃 [24] 行业与宏观经济数据 - 中国9月制造业生产活动加快,景气水平继续改善 [5] - 新订单指数为49.7%,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制造业市场需求景气水平改善 [5] - 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和消费品行业三大重点行业录得较快扩张 [5]
张一鸣和奥特曼都得学小扎
36氪· 2025-09-29 18:23
AI硬件行业布局 - OpenAI正将硬件业务提上日程,与立讯精密签订合同并与歌尔股份接洽组件供应,计划推出无屏幕智能音箱形态的AI设备,首批产品目标于2026年底或2027年初发布[5][6] - 字节跳动计划推出自研AI智能眼镜并接入豆包模型功能,已接近推出原型机,同时公司在机器人赛道持续发力,量产超1000台轮式物流机器人并招聘下一代通用机器人岗位[6] - Meta的Ray-Ban系列AI眼镜已售出超200万副,目标到2026年底年产量达1000万副,新一代Ray-Ban Display配备彩色镜片内显与肌电腕带,售价为799美元[6][7][22][25] OpenAI硬件战略细节 - 公司收购苹果传奇设计师Jony Ive的io Products团队,由LoveFrom接管所有设计工作,计划打造具备情境感知能力且无屏幕的设备家族,首款产品排除眼镜形态[9][12] - OpenAI与美泰公司合作开发AI玩具与游戏产品,首款AI产品预计今年推出,同时组建内部硬件团队并由前苹果高管Tang Tan牵头,招募苹果硬件骨干成员[11] - 分析师披露原型机配备摄像头和麦克风,预计2027年量产,但无屏幕设计引发行业质疑,认为其限制了ChatGPT多模态内容呈现能力[13] 字节跳动硬件业务演进 - 公司通过收购Oladance推出AI耳机OlaFriend但市场反响平平,近期调整硬件策略,凭借PICO的VR/MR技术积累研发轻型XR眼镜,对标Meta产品[16][19] - PICO因VR游戏生态水土不服及销量不及预期,团队从1600人裁撤至200人,虽稳居国内VR出货量第一但难以摆脱小众产品标签[18] - 字节跳动AI眼镜方案采用恒玄2800+研极微ISP芯片,侧重语音交互和拍摄,后续转向研发护目镜形态的混合现实设备[19] Meta硬件成功方法论 - Meta选择与眼镜厂商EssilorLuxottica合作,优先保持产品时尚感而非科技感,通过隐蔽的摄像头、麦克风与AI语音助手实现智能化改造[22][26] - 新一代Ray-Ban Display新增彩色HUD镜片内显和Neural Band腕带,支持手势微动输入,克服了语音交互在公共场景的局限性[22] - 公司以35亿美元收购EssilorLuxottica的3%股份,后者财报显示营收达162.5亿美元,Ray-Ban Meta销量突破200万副[25] 行业挑战与竞争格局 - AI硬件面临线下渠道短板,可穿戴设备依赖试戴体验,Meta通过Ray-Ban现有零售网络解决该问题,而OpenAI与字节跳动需补足此环节[20] - 传统硬件巨头如苹果、小米、华为纷纷布局AI硬件,在多端交互场景具备优势,Meta因入场早且产品成熟已形成品牌效应[26] - 行业分析师指出无屏幕设备如"造无窗汽车",可能限制用户体验,而Meta的轻量化策略仅提供够用功能,反而成就市场成功[13][20]
AI硬件的“实用”临界点,到来了吗?
36氪· 2025-09-29 17:56
AI硬件市场格局与核心赛道 - 2025年AI硬件成为厂商押注和资本涌入的核心战场,主要集中于三个强势细分领域:AI学习机、智能手机和AI眼镜 [1] - AI教育硬件作为需求稳健的"压舱石"持续发力,AI眼镜作为"新物种"全球快速爆发,形成"百镜大战",智能手机则经历从功能叠加到体验重构的深层AI化变革 [1] - AI硬件创新浪潮不止于核心赛道,更广泛消费与产业领域出现新锐品牌,如生成式AI吉他、AI纪要产品、AI陪伴玩具等,勾勒未来智能终端多样化图景 [23] AI教育硬件的价值重构与生态竞争 - AI学习机精准切中传统学习机未能满足的个性化、互动式学习需求,通过智能交互实现产品价值重构,从单向知识传递的"电子教辅"变为动态规划学习路径的智能设备 [5] - 头部教育厂商好未来、作业帮、希沃等与阿里云深度合作,依托其AI云服务与大模型能力推进教育场景智能化升级,合作开发个性化、沉浸式学习解决方案 [5] - 行业竞争焦点转向构建以硬件为入口的生态体系,通过整合内容、数据与服务拓展教育智能终端的场景边界与用户黏性 [5] - 以希沃学习机为例,AI提升内容搜索体验,降低互动难度和优质教育资源获取门槛,并通过与阿里云合作上线个性化知识图谱,更好支撑个性化教学 [5] 智能手机的AI化演进与生态构建 - 智能手机作为AI To C第一入口,是大众接受度最高、体验最深入的AI硬件,为大模型在物理空间落地提供最庞大应用生态 [10] - 全球Top10手机厂商中包括传音、OPPO、vivo、荣耀等9家与通义大模型展开深度合作,手机AI化成为厂商下一个"战场" [12] - 传音借助通义大模型获得本地化AI服务深度支持,阿里云以"联合研发模式"推进大模型与终端硬件、系统、场景融合 [12] - 荣耀推出阿尔法战略打造AI终端生态,致力于让手机成为具备自我进化能力的"智能体手机",其MagicOS通过系统级AI成为超级入口,YOYO智能体能感知理解用户意图及环境 [12] AI眼镜的品类创新与实用化进程 - AI眼镜试图重新定义"下一代人机交互的入口",2025年为"百镜大战"元年,行业从新奇迈向实用,关键在于高频刚需场景的价值验证 [18][23] - 雷鸟创新发布彩色AR眼镜雷鸟X3 Pro等产品,并与阿里云通义大模型合作打造行业首个面向智能眼镜的定制版多模态模型,显著提升响应速度和识别准确率 [19] - 雷鸟通过系统级优化,将意图理解到信息返回时间控制在1.3秒内,视觉理解和问答准确率达98% [20] - AI眼镜需克服整机设计挑战,包括重量、续航、功耗到位,同时应对高性能带来的成本压力,并重构底层系统让AI与App协同 [20] AI生态构建的战略价值与行业趋势 - 构建AI生态成为智能硬件领域共同选择,从底层重构智能设备价值逻辑,从单一执行走向系统协同,从工具属性转向场景服务 [6] - 智能家居端美的坚持家电家居一体化战略,中控屏作为家庭"智能大脑"与大模型最佳落地点,具备一体化情感交互能力 [6] - 涂鸦智能认为AI与IoT深度融合推动行业从"万物互联"迈向"万物智能",硬件能主动感知环境、自主决策,关键在于开放AI生态链实现跨品牌、跨场景设备互联 [6] - 单一硬件存在场景局限和数据隔阂,AI生态链通过打通设备连接、整合多模态能力,使不同终端协同运作、共享智能 [7] 阿里云的全栈AI服务与行业赋能 - 阿里云升级为"全栈人工智能服务商",提供从底层AI算力、通义大模型到上层开发工具的全栈AI云服务,其核心价值在于跨越单一硬件厂商和品类界限 [14][16] - 阿里云运营中国第一、全球领先的AI基础设施和云计算网络,是全球少数能做到软硬件垂直整合的超级AI云计算平台之一 [16] - 通义多模态交互开发套件整合语音、文本、视觉等大模型能力,提供端到端开发平台,使智能终端厂商产品开发周期平均缩短50% [24] - 目前超过10万家智能终端客户接入通义大模型,包括雷鸟创新、出门问问、范式智能等多个智能穿戴、智能玩具领域的AI新物种 [24] AI硬件创新的技术路径与未来方向 - AI硬件创新分化出三条明确路径:拓展硬件产品性能开发操作系统成为入口级场景;设备协同整合引入智能中枢;创造全新AI硬件品类 [17] - 智能硬件技术边界逐渐清晰,不再追求"全能",而是在产品创新中分化和深化场景,先让AI在硬件中变得实用和不可或缺 [24] - 未来通过开放协同生态平台,连贯、自然、主动的场景化服务将成为物理世界主流,智能硬件将融入能自我进化、跨端协作的"超级生命体" [8][24]
00后的第一个AI硬件,藏着京东的野心
虎嗅APP· 2025-09-28 18:56
行业市场前景 - 全球通用机器人市场规模到2030年有望突破1.2万亿美元[3] - 中国AI玩具市场预计2030年突破百亿规模 年增长率超过70%[21] - 行业从野蛮生长走向生态共建 需求端因情感陪伴需求爆发而巨变[8] 行业商业化挑战 - 商业变现路径混沌 行业龙头宇树 智元估值上百亿但仍处创业阶段[7] - 移动机器人龙头极智嘉2024年营收24.09亿元 仍专注长期价值创造而非短期财务回报[7] - 通用基础大模型对初创公司关上门 需5000个Hopper GPU和10MW电力 成本十亿起步[14] 京东战略布局 - 发布附身智能品牌JoyInside 成为大会独家全球战略合作伙伴[12][14] - 以"硬件+软件+生态"端到端解决方案定位 涵盖智算基础设施 大模型和多模态能力[18] - 2025年618智能机器人自营销售额同比增长3倍 具身智能机器人同比暴增17倍[41] 技术解决方案 - JoyInside提供标准化模块化大脑 针对零售 物流 教育 医疗等场景优化[18] - 融合70%通用数据和30%供应链原生数据 基于日均超千万次智能对话场景沉淀[39] - JoyAI大模型在Rbench评测获76.3分 推理能力国内第一[39] 应用案例成效 - Fuzozo芙崽在京东618首发预售3000只售罄 用户日均对话1-2小时[25] - 元萝卜AI下棋机器人接入后DAU对话轮次增长120%[31] - 超30家机器人和AI玩具品牌接入JoyInside 用户对话次数平均提升超120%[32] 生态合作优势 - 众擎机器人4月上架京东 10月落地首家机器人服务线下店[15] - 千寻智能AI自主决策系统接入京东供应链 首批试点用于仓储分拣[42] - 联合600余家厂商共话爆品方法论 提供技术 渠道 场景全方位支持[22][42] 用户体验创新 - 针对全年龄段提供陪伴智能体 包括情绪识别 早教启蒙 健康监护等功能[27] - 通过类人科学聊天策略优化拟人对话体验 用户可自定义角色人设性格声线[39] - 实现长期记忆和情境感知能力 让玩具从"物"变成"伴侣"[32]
中银证券:A股当前为“科技结构性牛市”,未来或转入“全面牛”
格隆汇APP· 2025-09-26 17:27
牛市前景与结构 - 本轮牛市有望实现慢牛长牛 结构上类似2013至2014年叠加2016至2017年 组成先结构牛后全面牛的混合牛市 [1] - 从增量资金入市节奏视角 每一轮牛市都有显著增量资金使牛市启动脱离基本面流动性等约束 [1] - 2025年上半年内地保险资金或发挥主要增量作用 当前阶段主力渠道未显现 显著增量资金数据更多体现在牛中和牛顶阶段 [1] 资金渠道演变 - 第一二轮牛市以居民直接开户为主 第三轮依靠杠杆资金渠道 第四轮陆股通为主要渠道 第五轮公募基金为主要渠道 [1] - 行情进入8月后融资余额保险主动偏股型基金发行被动ETF发行等各项资金数据未出现大幅提升 [1] 市场风格轮动 - 当前科技结构牛背后是市场部分资金对AI硬件方向结构性景气和强产业趋势的正向积极反馈 [2] - A股未来将转入全面牛 参考2012-2015-2017年U型修复背景下市场轮动结构 从科技结构牛转向顺周期蓝筹牛 从小盘转向龙头大盘风格 [2] - 宏观经济改善线索出现后将进一步扩散至全面牛属性的反内卷消费等方向 当前仍处于第一阶段 继续建议优先关注科技核心方向 [2]
光大期货金融期货日报-20250926
光大期货· 2025-09-26 15:4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股指投资评级为偏强 [1] - 国债投资评级为震荡 [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沪指窄幅震荡创业板指创新高,沪深京三市超3800股飘绿成交2.39万亿,美联储降息25BP但表态谨慎,市场预计年内降息3次,国内8月经济数据需求端指标环比走低,行情计价中长期政策预期,育儿补贴制度全国落地,预计央行购国债推普惠财政方案拉动通胀企稳回升,指数二次探顶价量背离,临近10月会议多空博弈加剧可降多头仓位 [1] - 国债期货收盘各合约有涨有跌,央行开展逆回购和MLF操作实现净投放,资金利率上行,基本面多空交织,债市无明显拐点信号震荡走势延续 [1][2]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二、 日度价格变动 - 股指期货方面,IH、IF、IC、IM在2025年9月25日较24日有不同涨跌,IH涨0.47%、IF涨0.71%、IC涨0.13%、IM跌0.29% [3] - 股票指数方面,上证50、沪深300、中证500、中证1000在25日较24日有不同涨跌,上证50涨0.45%、沪深300涨0.60%、中证500涨0.24%、中证1000跌0.37% [3] - 国债期货方面,TS、TF、T、TL在25日较24日有不同涨跌,TS跌0.01%、TF跌0.04%、T跌0.04%、TL涨0.04% [3] 三、市场消息 - A股收盘创业板指涨1.58%创新高,沪指窄幅震荡,个股跌多涨少成交2.39万亿,沪指跌0.01%、深成指涨0.67%、创业板指涨1.58% [4] - 行业板块上,可控核聚变概念拉升上海电气等涨停,航运板块调整南京港等跌超5% [4] - 热门概念中,AI硬件、AI应用方向走强,剑桥科技等涨停创新高 [5] 四、图表分析 4.1 股指期货 - 展示IH、IF、IM、IC主力合约走势及IH、IF、IC、IM当月基差走势图表 [7][8][10] 4.2 国债期货 - 展示国债期货主力合约走势、国债现券收益率、2年和5年期国债期货基差、2年和5年期国债期货跨期价差、跨品种价差、资金利率等图表 [14][17][19] 4.3 汇率 - 展示美元对人民币中间价、欧元对人民币中间价、远期美元兑人民币1M和3M、远期欧元兑人民币1M和3M、美元指数、欧元兑美元、英镑兑美元、美元兑日元等图表 [22][23][24]
策略深度:这是一轮混合牛
中银国际· 2025-09-26 07:58
核心观点 - 本轮牛市被定义为"混合牛",预计将呈现先结构牛后全面牛的特征,类似2013-2014年与2016-2017年行情的组合,最终实现慢牛和长牛 [2][3][57] A股历史牛市回顾 - 2001至2025年A股共出现六轮典型牛市,前五轮类型各异,包括全面牛和结构牛,估值扩张是共同驱动因素,但盈利驱动不一致:第一轮(2005-2007年)和第二轮(2009-2010年)伴随经济及全A盈利显著提升,第三轮(2013-2015年)宏观经济及A股盈利承压,第四轮(2016-2018年)和第五轮(2019-2021年)更多呈现结构性景气 [3][9][12] - 第一轮牛市(2005-2007年)为宏观景气牛,股权分置改革启动,GDP高速增长,工业增加值和产出缺口大幅上行,企业和A股盈利高增,演绎全面牛和周期牛 [14] - 第二轮牛市(2009-2010年)为强力修复牛,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推出,货币政策放松,经济V型修复,工业增加值产出缺口反弹,工业企业利润和A股盈利大幅修复 [25] - 第三轮牛市(2013-2015年)为弱复苏结构杠杆牛,经济持续下滑但股市悖离,改革预期和TMT结构性景气驱动,互联网+热潮推动科技成长风格占优 [28] - 第四轮牛市(2016-2018年)为外资蓝筹牛,供给侧改革带动宏观经济修复,传统低估值价值股占优,形成核心资产概念,外资通过陆股通持续买入 [33] - 第五轮牛市(2019-2021年)为公募结构牛,利率下行和理财打破刚兑背景下,公募基金成为主要渠道,电新行业结构性景气延续 [37][38] 资金视角对比前五轮牛市 - 每轮牛市均有显著增量资金,驱动逻辑脱离基本面或流动性约束:第一、二轮以居民直接开户为主,第三轮依靠杠杆资金,第四轮以陆股通为主,第五轮以公募基金为主 [3][45] - 增量资金源头均为资金搬家,形式包括债市、理财、楼市或境外资金搬家,直接载体包括融资账户、公募基金或陆股通等工具 [13] - 第一轮牛市增量资金数据:2003-2005年A股年新增开户数平均143万户,2006年提升至446万户,2007年陡增至4892万户;2005年股票型及混合型基金发行420亿份,2006年发行3123亿份,2007年发行4258亿份 [15] - 第三轮牛市增量资金数据:2013年和2014年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分别发行1022亿份和2061亿份;融资余额由2013年初857亿元升至年底3435亿元,2014年底升至10172亿元 [29] - 第四轮牛市增量资金数据:陆股通累计买入金额由2016年初871亿元提升至2018年底6417亿元 [33] - 第五轮牛市增量资金数据:主动偏股型基金持股市值由2019年Q1的1.3万亿元提升至2021年Q4的5.0万亿元,占全A流通市值比重由2.9%提升至6.6% [38] - 2025年上半年保险资金或发挥主要增量作用,但8月后融资余额、保险、主动偏股型基金发行等数据未大幅提升,居民开户未明显异动,融资余额虽创历史新高但占流通市值比仍处合意区间,主动偏股型基金发行较2022-2024年均值仅略显回暖,主力渠道尚未显现 [3][48] 本轮牛市节奏展望 - 当前处于科技结构牛阶段,背后是市场资金对AI硬件方向结构性景气(如海外算力)和强产业趋势的正向反馈,但需关注抱团资金增量与板块容量的矛盾 [3][58] - 对比2019-2021年新半军结构牛(白酒、电新、电子、军工等多方向景气),本轮结构性景气方向更少,仅集中海外算力,国产算力受溢出效应带动 [3][59] - 主动偏股型基金对TMT超配比例在2025年Q2达10%,接近2014年Q2的14%水平,科技行情持续性依赖算力景气优势和基金发行增量 [66][69] - 类似2013-2014年环境:宏观低通胀弱复苏、结构性景气稀缺(移动互联网类似当前AI)、行情分化(2013年创业板指涨83% vs 上证指数跌)、流动性环境更好但盈利扎实度更优 [73][77] - 未来将转入全面牛,参考2012-2017年宏观经济U型修复下的市场轮动,从科技结构牛转向顺周期蓝筹牛,从小盘转向大盘风格 [3][81] 牛市扩散三阶段结论 - 第一阶段科技缩圈结构牛(类似2013年):优先关注结构性景气明显、有业绩抓手的AI硬科技方向,如AI算力、端侧等 [3][88] - 第二阶段泛科技成长结构牛(类似2014年):中报后科技行情扩散至泛成长方向,如机器人、军工、创新药等 [3][88] - 第三阶段全面牛(类似2016-2017年):宏观经济改善线索出现后,扩散至反内卷、消费等全面牛属性方向 [3][88] - 当前仍处于第一阶段,建议优先关注科技核心方向 [3][88]
A股市场大势研判:创业板指续创3年多新高
东莞证券· 2025-09-26 07:31
核心观点 - 创业板指表现强劲,续创3年多新高,当日上涨1.58%至3235.76点 [1][2][4] - 市场整体呈现震荡分化格局,深市强于沪市,沪深两市成交额连续11个交易日突破2万亿元,达2.37万亿元 [2][4][6] - 当前市场处于多空因素交织的再平衡与预期重构期,短期大概率维持震荡格局 [6] - 板块配置建议重点关注TMT、公用事业、有色金属、金融等板块 [6] 市场表现 - 主要指数涨跌不一:创业板指涨1.58%至3235.76点,深证成指涨0.67%至13445.90点,沪深300涨0.60%至4593.49点,科创50涨1.24%至1474.49点,上证指数微跌0.01%至3853.30点,北证50跌1.37%至1557.22点 [2] - 市场成交活跃:沪深两市成交额2.37万亿元,较上一交易日放量443亿元,连续第11个交易日突破2万亿元 [6] - 技术面分析:上证指数站稳3850点关口,5日均线即将与20日均线形成金叉,10日均线上翘,短期多头格局强化 [6] 板块表现 - 涨幅居前行业:传媒(+2.23%)、通信(+1.99%)、有色金属(+1.87%)、电力设备(+1.60%)、计算机(+1.55%) [3] - 跌幅居前行业:纺织服饰(-1.45%)、综合(-1.30%)、农林牧渔(-1.22%)、家用电器(-1.07%)、交通运输(-0.96%) [3] - 热点概念板块:可控核聚变(+1.39%)、快手概念(+1.36%)、铜缆高速连接(+1.26%)、金属铜(+1.17%)、手机游戏(+1.15%)表现靠前 [3] - 盘面特征:AI硬件和AI应用方向集体爆发,有色金属概念股活跃,可控核聚变概念股震荡拉升 [4] 资金与流动性 - 资金面支撑:流动性环境宽松及“资产荒”格局延续,场外资金持续加速流入权益市场 [6] - 资金流入动力:居民储蓄逐步向资本市场转移,叠加外资对A股配置比例提升 [6] - 多空博弈:A股整体估值已修复至历史偏高区间,部分资金选择兑现收益,导致市场多空博弈加剧 [6] 后市展望与配置建议 - 市场矛盾:经济弱复苏现实与看多情绪之间存在背离 [6] - 积极因素:中国经济韧性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具相对优势,财政与货币政策仍存在较大操作空间 [6] - 后续催化剂:市场走势需等待中美经贸谈判的实质性进展及国内增量政策的进一步明朗 [6] - 改革预期:改革推动资本市场迸发活力,慢牛市场和投融资协调格局是改革效果的初步显现 [5]
A股午评:创业板指涨2.22% AI硬件、AI应用概念股爆发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25 12:54
市场早盘震荡拉升,沪指窄幅震荡,创业板指探底回升续创三年多新高。南财金融终端显示,截至早盘收盘,沪指涨0.16%,深成指涨1.14%,创业 板指涨2.22%。 盘面上热点轮动较快,AI硬件和AI应用方向集体爆发,浪潮信息涨停创历史新高,华勤技术触及涨停创新高; 有色金属概念股表现活跃,北方铜业等多股涨停; 可控核聚变概念股震荡拉升,合锻智能4天2板,哈焊华通涨停。 下跌方面,港口航运板块集体下跌,南京港盘中跌超8%。 沪深两市半日成交额1.54万亿元,较上个交易日放量1348亿。 个股方面,立讯精密成交额超152亿元居首,新易盛、中际旭创、宁德时代成交额靠前。 | 治深A股 | 上证A股 深证A股 | | 创业板 科创板 风险警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代码 | | 名称 | 涨幅 | 最新价 | | | | | | 成交额▼ | | 1 002475 | | 立讯精密 | -1.11% | 69.42 | -0.78 | -0.07% | 0.63 | 3.0 ...
AI硬件革命来袭 OpenAI从云端走向终端
北京商报· 2025-09-25 09:43
OpenAI进军AI硬件战略 - OpenAI从云端走向终端 试图以模型加硬件的闭环重塑AI时代的硬件入口[1] - 公司计划开发智能眼镜 数字录音笔和可穿戴徽章等伴侣型设备 首批产品预计2026年底或2027年初推出[3] - 采用自主设计加深层整合的自研路径 早期通过投资试水 如今转向自研[3] 供应链合作与市场影响 - 与立讯精密达成战略合作 共同开发消费级AI设备 目前处于原型开发阶段[3] - 与歌尔股份接触 可能采用其MEMS硅麦器件 歌尔股份为AirPods Meta Ray-Ban等产品提供解决方案[7] - 合作消息带动果链公司股价大涨 立讯精密股价涨6.85% 总市值首次突破5000亿元[3] 人才招募与收购布局 - 从苹果招募至少25名硬件和产品团队专业人士 涵盖用户界面设计 音频技术等关键领域[6] - 以100万美元以上股票报价挖走苹果核心员工 承诺减少官僚主义作风[6] - 收购由苹果前首席设计师Jony Ive创办的AI硬件公司io Products 收购金额65亿美元[5] 行业背景与挑战 - AI硬件行业整体处于叫好不叫座境地 Meta智能眼镜累计销量200万副 但与巨额投入相比微不足道[8] - 前期AI硬件产品失败原因包括需求定位偏差 用户体验断层和能耗限制突出[9] - Humane的AI Pin产品因续航差 发热严重等问题失败 最终以1.16亿美元被惠普收购[4] 战略定位与产品愿景 - 目标是创造上下文感知 轻量化屏幕或无屏的AI伴侣设备 旨在与人共存而非仅存在于口袋中[8] - 通过消费级硬件设备直接触达用户行为数据 形成使用 反馈 迭代的良性循环[6] - 构建算法加硬件加数据的生态竞争体系 通过终端订阅服务或增值服务实现持续盈利[6] 市场前景与产品形态 - 智能眼镜和机器人被认为是最有潜力 最具颠覆性价值的两类AI硬件产品[9] - 智能眼镜包含音频眼镜和AR/VR头戴显示设备两种形态[9] - 消费级机器人主要用于教育 清洁及陪伴等家庭场景 具有拟人化情绪表达能力[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