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万物互联
icon
搜索文档
万字对话王成录:替代安卓,只是鸿蒙价值的不到5%
观察者网· 2025-07-10 21:07
鸿蒙操作系统的战略定位 - 操作系统是国家科技命脉与独立自主的核心技术,鸿蒙是中国向核心技术发起的一次战略冲锋,目标成为万物智联时代统一的数字底座而非简单替代安卓/iOS [1] - 鸿蒙价值的95%在于构建万物互联的数字底座,仅5%与替代安卓相关,其分布式软总线技术打破设备物理边界实现"软件定义硬件" [3][11][12] - 公司内部2015年启动战略规划,2016年5月正式立项,基于两大驱动:华为高端产品差异化需求及对未来智能设备爆发的判断 [4][5][6] 核心技术特征与创新路径 - 三大核心DNA:1)面向多设备的统一系统 2)分布式软总线能力 3)一次开发多端部署,UI组件化实现自动适配不同终端 [12][13][17] - 分布式软总线灵感来自2005年沙特电信MSC POOL方案,通过无线协议重构实现设备逻辑统一,通信延迟低于20ms [9][10][21] - 采用"抽屉式替换"策略,逐步将鸿蒙模块嵌入EMUI系统,2017年完成1.0版本开发,2019年制裁加速正式发布 [14][15][19] 生态建设与商业化落地 - 开源战略分两步走:2020-2021年将基础能力捐献给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形成OpenHarmony开源项目,软总线框架层完全开源 [31][33] - 行业案例:河北高速隧道实现"车来灯亮"节能方案降低30-40%电费,福州大厦3000台设备互联,天津燃气场站智能化改造 [36][37][38] - 2023年推出机器人操作系统M-Robots OS,整合哈工大等机构资源,支持异构多机协同,预计2024年7月开源 [42][43][49] 教育体系与人才培养 - 北京理工大学成立全国首个开源鸿蒙学院,四年培养120名本硕生,20%毕业生加入生态企业,哈工大/西工大等高校跟进课程设置 [52][53] - 与深圳职院共建"协同交付中心",学生参与商业项目开发,计划2024年拓展至10所高校,形成产学研闭环 [54][55] - 中国980万软件开发人员中开源贡献不足,公司推动建立"集体大农场"式协作机制提升产业效率 [56][57] 未来发展规划 - To C领域由华为主导持续扩张,To B领域锁定交通/能源等10个行业,目标2030年前实现30-50%项目采用开源鸿蒙底座 [60][61] - 构建"Wintel"式产业联盟,与芯片厂商深度协同设计,已联合十几家机器人企业形成生态飞轮效应 [48][51] - 硬件设备量是生态关键指标,2023年深开鸿license发放量达数千万,覆盖行业设备加速生态裂变 [29][35]
快递100应邀参加华为开发者大会 多个特性应用入选场景案例展
华为开发者大会2025(HDC2025)概况 - 华为开发者大会2025(HDC2025)于6月20日—22日在东莞松山湖召开,被称为开发者"嘉年华",展示新观点、新技术、新体验 [1] - 6月21日—22日互动展区向开发者开放,华为通过多个主题展区、超百个展台将前沿技术转化为生活体验 [1] - 快递100作为中国快递物流信息云服务领导品牌和鸿蒙首批原生应用合作伙伴,多个特性应用入选场景案例展 [1] 快递100的智能化特性 - 快递100基于HarmonyOS NEXT SDK开发应用和元服务,全面融入小艺智能体意图框架的鸿蒙生态系统 [2] - 构建多端多模融合协同分发的服务接入体系,通过小艺对话、小艺推荐、小艺搜索等多种方式嵌入用户需求场景 [2] - 借助鸿蒙端侧AI能力实现复杂地址识别和物品分类功能,用户可通过自然语言指令快速寄出包裹 [3] - 支持跨应用信息流打通,用户在其他应用页面通过指关节"圈一圈"快递单号即可快捷查询物流信息 [3] 快递100的创新体验 - 以智能体、元服务、服务卡片等多种形态呈现,用户可在多场景中直接获取快递状态、预估送达时间等关键数据 [4] - 成功完成扫码直达特性接入,用户通过"碰一碰"能快速寄件,为驿站寄件等场景带来更便捷高效的体验 [4] - 扫码直达功能升级后,用户只需轻敲手机后背即可快速启动寄件流程,操作效率提升50% [5] - 该功能不仅支持驿站场景,快递员亦可生成专属二维码,拓展便捷寄件应用场景 [5] 快递100的发展历程与市场地位 - 2010年源于客户物流跟踪痛点,在金蝶内孕育孵化上线,成为快递物流信息领域开创者 [6] - 2017年成为微信小程序首批内测唯一受邀快递类小程序,上线一年注册用户量达3000万,成为微信小程序TOP20 [6] - 2024年全网累计注册用户突破2.7亿,意味着中国每五个人中就有一人使用快递100 [6] - 常年上榜生活类应用榜单,成为用户量最大的工具产品之一 [6] 快递100的未来展望 - 推出全新ChatUI交互设计,实现"一句话查快递,一句话寄快递"的高效操作模式 [7] - 关键信息智能有序展示,使用户一目了然获取重要物流动态,大大提升使用效率 [7] - 将继续携手鸿蒙HarmonyOS,不断拓展智能服务边界,探索更多创新应用场景 [8] - 在快递物流行业智能化道路上,将持续为用户创造更多价值,引领行业迈向更智能便捷的未来 [8]
黎万强投资的机器人又融资了
36氪· 2025-07-08 09:04
融资动态 - 小雨智造完成亿元级A+轮融资 由滴滴领投 北京信产基金追加投资 [1] - 公司成立以来已获小米集团、雅瑞天使、北京智源研究院、科大讯飞等多方投资 [1] - 2024年12月至今已完成3轮融资 最新一轮为滴滴首次出手 [6] 战略投资者分析 - 黎万强在种子轮即开始押注 其认可公司万物互联时代机器人作为智能节点的理念 [3][4] - 滴滴投资逻辑:自动驾驶技术与机器人技术协同 双向赋能算法与控制系统 [6] - 北京信产基金跟投 体现政府对公司在工业智能领域技术实力的认可 [11] 技术方向与产品布局 - 聚焦VLA(视觉-语言-动作)方向 认为自动驾驶是具身智能的优质应用场景 [7] - 自主研发"一脑多形"技术 应用于智能焊接机器人 构建工业大模型平台 [8][9] - 动态OTA操作系统支撑"平台+场景"架构 已通过松下合作验证稳定性 [9][10] 商业化进展 - 获头部重工企业百台规模订单 覆盖航空航天、船舶制造等高精尖场景 [10] - 锁定10家"灯塔客户" 包括国家级车企集团即将深度合作 [10] - 与松下联合推出智能焊接机器人 完成常态化试运营 [9] 行业定位与政策支持 - 被定位为"北京AI工业化排头兵" 融入北京市数字经济发展战略 [11] - Xiaoyu Brain平台推动工业智能生态标准化 适配多形态硬件 [11] - 计划未来3年深耕焊接、切割等核心工艺 加速拓展高精尖领域 [11] 创始人观点 - 认为具身智能需通过真实场景规模化应用催生行业巨头 [10] - 强调人机协同理念 类比"自动驾驶保留方向盘"的产品设计哲学 [8] - 目标打通"AI大脑"与"工业场景"通路 兑现通用AI首波商业价值 [10]
(活力中国调研行)老工业基地抢抓新风口 传感谷传出智能强音
中国新闻网· 2025-07-07 22:25
行业概况 - 传感器被誉为"万物互联之眼",是数据采集的源头,物联网技术应用广泛[1] - 安徽省人工智能产业形成"三谷"格局:蚌埠"中国传感谷"、合肥"声谷"、芜湖"视谷"[1] - 蚌埠作为老工业基地,20世纪90年代已是传感器制造基地,现加速向"智能传感器产业先导区"转型[1][4] 产业集群发展 - "中国传感谷"采用"一谷三园多点"布局,形成产业互补、协同发展格局[3] - 已集聚北方微电子研究院、芯动联科、希磁科技等200多家智能传感器上下游企业[3] - 初步形成智能传感器材料、设计、制造、封装、测试和应用的全产业链体系[3] 企业技术突破 - 华鑫微纳建成高度智能化的8英寸MEMS晶圆生产线,产品聚焦汽车级、工业级传感器[3][4] - 实现与博世等MEMS巨头技术对标,预计2027年形成月产3万片MEMS传感器晶圆产能[4] - 缓解国内MEMS芯片产能缺口,在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等领域实现国产化替代[4] 政策支持 - 建立省市区三级政策扶持体系,覆盖资金支持、科创平台建设、人才引育等[4] - 成立智能传感产业专班,组建总规模超70亿元的智能传感产业投资基金[4] 产业规划 - 目标打造自主可控、品类齐全、产值超千亿元的传感器产业集群[5] - 加速老工业基地产业基因改写,助力中国智能传感器产业自主可控发展[5]
专访北京移动刘南:“5G+工业互联网”还需关注个性化需求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7-07 19:03
5G与工业互联网融合 - 5G与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是扩大5G规模化应用的重要前提,目前应用场景多针对共性需求,与不同行业、企业的个性化需求契合度不够 [1][3] - 面临成本挑战,5G网络建设、设备改造及运营成本较高,对中小企业压力较大,制约大规模推广 [3] - 需求匹配挑战,工业各垂直行业需求碎片化、个性化,未来将在网络设施、技术产品、融合应用等方面演进,推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水平创新发展 [3] 5G-A的发展与影响 - 5G-A是5G向6G发展的关键阶段,仍属于地面范畴,而6G是空天地一体化,能覆盖国内54%网络未覆盖区域 [1] - 5G-A是新兴产业重要技术驱动力,如低空经济在通感一体技术加持下,促进高端技术创新、创造新经济增长点、增进民生福祉 [4] - 5G-A商用一周年为6G发展带来启示,包括技术研发层面频谱资源扩展和智能网络架构、应用场景层面垂直行业融合、产业生态层面协同合作 [5] 6G的发展方向 - 6G将实现真正的万物互联,从5G-A经验看,需注重高频段频谱利用、网络智能化发展、垂直行业深度融合及产业生态协同 [5] - 6G技术发展应以场景需求为导向,挖掘网联汽车、低空经济等领域应用潜力,强化产业协同和标准制定 [5] AI for Industry趋势 - AI for Industry将迅猛发展,与5G-A、工业互联网、算力网络等深度融合,形成"感-传-算-控"一体化智能体系,驱动制造、能源、交通等领域智能化升级 [9] - 应用场景从通信等领跑行业向制造业、能源、交通等更多行业渗透,形成智能质检、网络自优化、供应链预测等标准化解决方案 [9] - 关键问题包括数据质量与安全、算力支撑、行业标准制定、复合型人才培养 [10] 大模型行业应用 - 大模型从"通用泛化"向"领域专精"升级面临数据壁垒、算法精度、场景适配三大挑战 [10] - 数据治理先行,自主研发数据清洗、标注工具,构建全链路数据生产平台,实现高效数据转化 [10] - 算法精度优化,通过多机分布式部署提升推理效率,扩展上下文记忆,完成国产芯片适配 [11] - 生态协同共建,联合产业链上下游在物流、交通、教育等专精领域打造标杆试点应用 [12]
卫星互联、商业航天飙涨!高纯度的卫星ETF(159206)涨超2%,成分股陕西华达涨超14%
新浪财经· 2025-07-03 10:25
卫星互联及商业航天板块市场表现 - 7月3日早盘卫星互联、商业航天板块活跃,卫星ETF(159206)高开涨2.58%,成分股陕西华达涨超14%,天银机电、臻镭科技、华力创通、中国卫通等涨幅介于6.73%-8.25% [1] - Wind热门概念指数中卫星互联(3.42%)、商业航天(3.13%)、卫星导航(2.62%)领涨,6G(2.07%)、军民融合(2.03%)等概念同步走强 [2] - 卫星ETF成分股成交活跃,中国卫通成交额达6.73亿元,亚光科技成交1.87亿元,华力创通成交1.82亿元 [2] 行业动态与技术进步 - 中国星网完成管理层重大调整,标志国家卫星互联网战略进入新阶段 [2] - 海外商用进展:T-Mobile与星链合作的"T-Satellite"服务将于7月23日商用,支持短信/彩信/图片传输 [3] - 国内技术突破:中国星网5月通过试验卫星实现全球首个5G NTN标准手机直连宽带视频通话 [3] - 消费级应用前瞻:华为手机直连低轨卫星计划2025年下半年开启众测 [3] 卫星产业发展驱动因素 - 太空军备竞赛加速推动卫星占频保轨需求,火箭运力提升及可回收技术突破降低组网成本,卫星物联网市场规模激增 [4] - 中航证券指出"航天强国"进入落地阶段,政策资源将向商业航天倾斜,火箭与卫星领域成为重点发展方向 [4] - 卫星通信被定位为6G技术底座,卫星ETF(159206)65%权重聚焦卫星制造,为市场首只纯卫星主题ETF [4]
营收四亿,利润一亿,沁恒微冲刺IPO
半导体芯闻· 2025-07-01 17:54
公司概况 - 南京京沁恒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沁恒微)是一家基于自研专业接口IP、内核IP构建一体化芯片的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成立于2004年5月9日[1][2] - 公司采用"先打IP地基、再建芯片高楼"的产业化路径,通过底层关键技术研究形成自主IP体系,再一体化构建接口芯片和互连型MCU芯片产品[1][4] - 主营业务为接口芯片和互连型MCU芯片的研发、设计与销售,产品主要应用于工业控制与连接、物联组网和互联、计算机及手机周边等领域[3]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持续增长,分别为23,825.64万元、30,761.07万元和39,679.53万元[1] - 同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5,910.41万元、7,239.67万元和10,399.18万元,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894.57万元、6,289.09万元和9,724.30万元[1] - 在行业普遍亏损的情况下实现持续盈利,展现出较强的盈利能力[1] 产品结构 - 接口芯片占主营业务收入主要部分,2024年占比82.14%,其中USB芯片占比52.38%,蓝牙芯片15.64%,以太网芯片8.45%[8] - 互连型MCU芯片收入快速增长,2024年占比提升至17.84%,较2022年的10.10%显著提高[8][9] - 工业控制与连接是主要应用领域,2024年占比52.60%,物联组网和互联领域占比提升至25.54%[15] 技术优势 - 拥有10项核心技术,对应80项发明专利,涵盖微处理器内核技术、USB技术、蓝牙技术、以太网技术等[17] - 自主研发青稞系列RISC-V处理器,累计出货超亿颗,在中断响应速度、运行功耗等方面优于Arm Cortex-M系列[6][20] - 掌握PHY物理层等连接"根"技术,实现从底层到应用层的全自主连接技术链[21] - "核"+"根"一体化设计实现全局优化,产品具有功耗低、功能多、成本低、响应快等优势[23] 研发与募资 - 计划公开发行不超过2,108.0729万股,募集资金93,153.92万元用于三个研发产业化项目[28] - 募投项目包括USB芯片研发及产业化(26,274.62万元)、网络芯片研发及产业化(30,210.38万元)和全栈MCU芯片研发及产业化(36,668.92万元)[28] - 未来将重点研发超高速USB4、USB 3.x、高速率以太网和低功耗高性能无线通信等连接技术IP,以及高性能RISC-V处理器IP[29] 发展前景 - 依托自主IP体系,持续丰富USB接口芯片、低功耗蓝牙芯片、以太网接口芯片和青稞RISC-V MCU等产品线[30] - 通过技术自主的控制芯片和互连芯片赋能更多应用场景,提升主营业务规模和市场竞争力[29] - 形成深度自研与持续盈利的良性循环,在行业周期低谷仍能保持盈利能力[24]
每日投行/机构观点梳理(2025-07-01)
金十数据· 2025-07-01 16:26
美联储降息预期 - 高盛预计美联储将在9月、10月和12月三次降息25个基点,终端利率预测从3.5%-3.25%下调至3-3.25% [1] - 高盛认为9月降息的几率略高于50%,主要由于关税对通胀影响低于预期、反通胀效应、劳动力市场疲软等因素 [1] - 摩根士丹利认为美联储近期不太可能降息,市场对7月降息预期从8%升至20%,9月从60%升至90% [2] - 德商银行指出美元前景取决于降息押注背后的驱动因素,若由关税通胀影响有限推动则美元可能反弹 [3] 美国企业及经济 - 高盛指出美国企业利润率面临重大考验,第二季度财报将反映关税提高10个百分点的影响 [1] - 荷兰国际认为周四的非农数据可能限制美元跌势,就业增长放缓但不足以引发大幅降息押注 [4] 原油市场 - 盛宝银行表示伊以停火后油价承压,地缘政治风险溢价消退,市场关注点重回基本面 [4] 日本经济 - 荷兰国际指出日本短观数据显示企业保持乐观,制造业PMI进入扩张,预计日本央行可能在10月加息25个基点 [4] 全球股市 - 宝盛集团认为美股具有吸引力,但欧洲、中国和印度可能提供更好的价值和风险调整后回报 [5] - 宝盛看好中国股市的吸引力估值和印度转型经济及有利人口结构 [5] 中国行业研究 - 中金公司表示eSIM技术具备小尺寸、低成本等优势,有望在消费电子小型化和物联网趋势下热度重启 [5] - 中信证券维持铜价下半年上行至10000-11000美元/吨的判断,因铜矿维持紧平衡和中国经济稳增长支撑 [6] - 广发证券指出增量资金或接力入市,有望打开证券板块业绩和估值空间 [7] - 广发证券认为深海资源开发政策催化空间充足,深海采矿成为重要方向 [8] - 光大证券认为港股短期或震荡,长期看新消费、创新药等资产配置性价比高 [9][10]
A股三大指数开盘涨跌不一,光伏题材走强
凤凰网财经· 2025-07-01 09:35
A股市场开盘表现 - 沪指高开0.04%,深成指跌0.06%,创业板跌0.18% [1] - 光伏、军工、半导体、网络游戏、电力题材走强 [1] 外围市场表现 - 道琼斯指数涨0.63%至44,094.77点,标普500指数涨0.52%至6,204.95点,纳斯达克指数涨0.47%至20,369.73点 [2] - 纳斯达克中国金龙指数跌0.49%,热门中概股多数收跌,其中京东跌1.30%,小鹏汽车跌1.38%,理想汽车跌1.31%,腾讯音乐跌2.04% [2] - 网易涨1.45%,哔哩哔哩涨0.14% [2] 风电行业 - 风电整机售价趋于稳定,机组大型化及零部件降本将推动整机环节2026年盈利持续改善 [3] - 136号文重塑新能源装机逻辑,风电开发及电站销售有望回暖 [3] - 短期内6月风电招标及2季度业绩或将承压,市场已逐步消化以上问题 [3] - 零部件环节关注机组大型化趋势下轴承环节及欧洲海风产品出海的投资机会 [3] eSIM技术 - eSIM卡具备小尺寸、低成本、安全性高、便捷性好的优势 [4] - eSIM卡能够节省终端设备的空间、为产品设计提供灵活性 [4] - 有望在消费电子小型化、物联网兴起的趋势下热度重启 [4] 电池行业 - 7月电池排产108.3GWh,环比+1.9%;正极13.3万吨,环比-0.4%;负极12.1万吨,环比+1.7%;隔膜14.4亿平,环比+1.1%;电解液7.5万吨,环比+2.7% [5] - 正极环比下滑主要系三元材料受海外需求节奏影响 [5] - 国内商用车电动化渗透率提升带来需求持续增长 [5] - 长期看好电池环节供需边际持续改善,头部电池企业有望提升产能利用率,实现量利齐升 [5]
中金:eSIM热度有望重启,编制万物互联新格局
中金点睛· 2025-07-01 07:58
eSIM技术概述 - eSIM是一种数字化的SIM卡技术,物理硬件预先嵌入电子产品中,不可拆卸,具备小尺寸、低成本、高安全性和便捷性优势 [1] - eSIM通过OTA技术实现远程配置,顺应设备轻薄化与物联网扩容趋势 [2] - eSIM直接焊接于设备主板,节省终端设备空间,加强密封性,提高防水防尘性能 [3] 电信卡发展历程 - 电信卡形态历经磁卡、IC卡、SIM卡及USIM卡、eSIM四个阶段 [8] - SIM卡尺寸从85.6mm×54mm逐步缩小至Nano SIM卡,尺寸较Micro SIM再缩小三分之一 [9] - 功能从基础通讯存储升级为支持网络认证与加密算法的USIM卡 [9] eSIM优势 - 节省设备空间:Nano-SIM需预留约75mm3卡槽空间,eSIM直接焊接主板 [16] - 降低成本:运营商采用eSIM方案可节省生产、包装和物流成本,100万客户每年节省100万美元 [17] - 提升安全性:消除实体卡被移除风险,支持远程擦除个人数据 [17] - 便捷用户体验:支持远程配置和多运营商切换 [17] 市场前景 - 预计2025年全球eSIM智能手机连接达10亿,2030年增长至69亿 [3][12] - 预计2026年全球eSIM物联网连接从2023年2200万增长至1.95亿 [3][12] - 2023年eSIM在智能手机渗透率21.3%,可穿戴设备5.2%,平板电脑4.3%,笔记本电脑1.9% [18] 产业链分析 - 产业链涉及芯片设计制造、平台管理、运营商服务、设备集成和最终应用 [4][20] - 芯片厂商包括恩智浦、意法半导体、英飞凌、紫光国微等 [23][24] - 终端厂商包括苹果、华为、小米等,苹果在eSIM技术上处于行业前沿 [30][31] - 截至2023年6月,全球近400家移动服务提供商在116个国家推出智能手机商用eSIM服务 [32] 应用场景 - 典型应用包括手机、可穿戴设备、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等消费电子 [4] - 物联网终端包括车载设备、智能表计等 [4] - 2024年4月中国蜂窝物联网用户数达27.37亿户 [32] - 中国乘用车通信模组渗透率由2022年67%提升至2024年89%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