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工业自动化
icon
搜索文档
曼恩斯特(301325.SZ):微型直线电缸产品已获得少量订单,终端用于工业自动化场景
格隆汇· 2025-07-29 17:07
公司产品进展 - 灵巧手产品暂未形成订单或收入 [1] - 微型直线电缸产品已获得少量订单 [1] - 微型直线电缸终端用于工业自动化场景 [1]
Dover Posts 5% Gain in Q2 Revenue
The Motley Fool· 2025-07-26 03:15
公司业绩 - 2025年第二季度调整后每股收益(EPS)为2 44美元 超出分析师预期的2 39美元 [1] - 季度GAAP营收达20 5亿美元 略高于预期的20 4亿美元 同比增长5% [1][2] - 营业利润率提升至17 3% 同比上升34个基点 [2][6] - 自由现金流达1 51亿美元 同比增长34% [2] - 公司上调2025全年调整后EPS指引至9 35-9 55美元 [1][12] 业务板块表现 - 清洁能源与燃料板块营收5 461亿美元 同比增长18% 有机增长8% 板块利润率19 7% [7] - 泵与流程解决方案板块营收增长9% 有机增长3 9% 板块利润率保持30 6%高位 [7] - 工程产品板块营收下降3 3% 有机销售下降5 1% [8] - 气候与可持续发展技术板块GAAP营收下降4 7% 但利润率提升至18 6% [9] 战略与投资 - 公司完成两项泵与流程解决方案板块的收购 延续高增长高利润率业务扩张策略 [10] - 季度资本支出增至6090万美元 用于产能扩张和设施升级 [10] - 订单量同比增长7%至20 1亿美元 与当季营收规模相当 [11] - 重点投资领域包括数字产品 清洁能源 生物制药流程解决方案和数据中心技术 [4][7] 行业与市场 - 公司业务组合涵盖短周期产品与长周期项目组件 有助于应对经济周期波动 [3] - 主要终端市场包括能源 交通 医疗 零售制冷和电子等行业 [3] - 长期增长趋势聚焦能源转型和工业自动化领域 [4] - 面临结构性钢铁进口关税等宏观不确定性因素 [12]
研判2025!中国液位变送器行业分类、产业链、市场规模、重点企业分析及未来前景展望:液位变送器应用场景广泛,国内竞争日益加剧[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7-24 09:33
液位变送器行业概述 - 液位变送器是现代工业自动化系统的核心组件,具有结构简单、安装便捷和测量精准等优势,广泛应用于液体储罐、水处理设施、化工装置等工业场景 [1] - 液位变送器按测量探头形式可分为节流型、防阻塞型;按防爆方式可分为普通不防爆、本安防爆和隔离防爆;按结构方式可分为投入式、直杆式、螺纹式、法兰式等 [3] - 日常使用较多的液位变送器类型包括投入式液位变送器、单法兰液位变送器、双法兰液位变送器、射频电容液位变送器等 [5] 液位变送器与液位计对比 - 液位变送器利用物理原理将液位信息转换为电信号(如4-20mA、0-10V),而液位计通常基于浮球、磁翻板等原理直接显示液位高度 [8] - 液位变送器功能更强大,支持远程监控和自动控制,适用于工业自动化系统;液位计功能单一,适合小型容器测量 [8] - 液位变送器精度和稳定性更高,但安装维护较复杂;液位计安装简单但精度受物理限制 [8] 行业市场规模与增长驱动 - 2024年中国液位变送器行业市场规模约为172亿元,呈现逐年增长态势 [1] - 工业自动化水平提升、精细化生产工艺需求以及新能源、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对高精度液位监测的依赖推动行业增长 [1] - 石油化工和水处理是主要应用领域,石油化工行业2024年规模以上企业营业收入达16.28万亿元,同比增长2.07% [13] 产业链分析 - 上游原材料包括金属材料(不锈钢、铝合金、铜材)、塑料、陶瓷、硅片、通信模块等 [9] - 2024年中国不锈钢粗钢产量达3944.11万吨,同比增长7.54%;铝合金产量1614.1万吨,年均复合增长率10.7% [9] - 下游应用领域包括冶金工业、石油化工、船舶工业、水处理与环保、电力与能源等行业 [9] 竞争格局与重点企业 - 市场竞争呈现"外资主导、本土追赶"态势,国际品牌如艾默生、E+H占据高端市场,国内企业如川仪股份、麦克传感通过性价比扩大份额 [17] - 川仪股份2024年工业自动化仪表及装置营业收入为67.5亿元,同比增长2.3% [19] - 深圳市云敏仪表有限公司专注于压力、液位、温度等仪表的研发和生产,提供多种液位变送器产品 [21] 行业挑战 - 环境腐蚀是制约液位变送器使用寿命的重要因素,需采用耐腐蚀材料 [23] - 液体中的杂质和悬浮物会干扰测量结果,影响精度 [24] - 测量精度受限和长期稳定性不足是行业面临的主要技术挑战 [25][26] 未来发展趋势 - 高精度:新型传感材料、抗干扰技术和数字补偿算法将提升液位变送器的测量精度 [27] - 智能化: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将使液位变送器具备自诊断、预测性维护等智能功能 [28] - 集成化:液位变送器将向多功能、紧凑化方向发展,可能集成温度、压力等多参数测量功能 [29]
数智化转型驱动制造业升级!智能检测装备加速赋能“智”效提升
华夏时报· 2025-07-23 21:17
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 - 《指南》发布满3月 为智能制造标准化、规范化发展指明方向 具有里程碑意义 [1] - 智能检测装备作为核心装备重要性凸显 创新研发与应用推广成为高质量发展重要驱动力 [1] - 工业和信息化部推动智能检测装备发展成效显著 支撑智能工厂建设与高水平供给体系提质升级 [1] 制造业数智化转型 - 智能制造成为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核心引擎 标准化是产业升级关键基石 工业自动化标准体系架构日益完善 [2] - 智能制造从数字化、网络化进入智能化阶段 未来重点加快工业AI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2] - 数智化转型三大要点:构建基于工业AI的新型智能制造系统 筑牢高端装备与工业软件根基 推进全生命周期环节转型 [3] - "十五五"期间将加大"人工智能+"行动力度 为转型奠定基础 [3] 工业和信息化经济运行 - 上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 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5.7% [4] - 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7.5% 规上工业企业数量达52万户 较上年底增8000多户 [4] - 数字技术快速发展 数字产业收入同比增长9.3% 增速同比提高3.4个百分点 [4] 智能检测装备发展 - 智能检测装备作为"工业之眼"与"质量大脑" 承担质量管控关键职责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5] - 高端医疗领域质子治疗技术实现临床工作流最优化 提供高精度、高效率放疗方案 [5] - 交通领域AI视觉道路检测系统商业化应用 识别速度达160公里/小时 较传统提升48倍 准度>94% [6] - 煤矿智能化无人采煤控制装备工厂实现99.61%产品合格率 关键设备联网率100% 达国内领先水平 [6] 未来发展方向 - 中国煤炭科工将强化AI、云计算等技术与煤矿场景融合 突破"卡脖子"难题 研发成套技术装备 [7] - 工业和信息化部将加速智能制造装备发展 重点突破核心技术短板 构建智能检测装备技术体系 [7] - 推动智能检测装备集成创新 引导智能工厂深化应用 完善标准并深化国际合作 [7]
派斯林: 派斯林2024年年度报告(更正版)
证券之星· 2025-07-19 00:16
公司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18.43亿元,同比下降13.75%,主要受北美新能源汽车市场不确定性影响导致订单延后 [2][3]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443.13万元,同比下降46.85% [2] - 总资产35.86亿元,同比下降9.41%,净资产20.01亿元,同比增长0.95% [2] -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5486.66万元,较上年同期改善,主要因加强货款催收力度 [2][35] - 研发费用2749.37万元,同比增长78.13%,反映公司加大新技术新产品开发投入 [35] 业务布局与战略 - 主营业务聚焦工业自动化产线解决方案,应用于汽车制造、智能仓储、装配式建筑等领域 [23] - 在新能源汽车焊装自动化领域具有竞争优势,服务某国际头部新能源车企及福特、通用等客户 [30] - 积极拓展非汽车领域,包括智能仓储自动化、飞机总装自动化等新业务 [31][26] - 全球化布局覆盖中国、美国、墨西哥等地,正在开拓欧洲市场 [33] - 与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开发仿生智能机器人,探索飞机制造等大型装备应用 [26] 行业发展趋势 - 全球工业自动化市场规模预计2031年达4710.4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9.9% [9] - 人工智能与工业知识图谱融合推动生产决策从经验规则转向数据智能 [15] - 人形机器人成为工业自动化新引擎,预计2035年全球市场规模达1540亿美元 [18] - 汽车行业仍是工业自动化重要应用领域,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10年全球第一 [20] - 智能仓储市场前景广阔,预计2031年全球规模达57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15.3% [21] 技术优势与竞争力 - 在汽车结构件焊装领域市场份额领先,掌握焊接变形控制等核心技术 [30] - 拥有80多年工业自动化经验,系统设计、机械设计等技术实力雄厚 [31] - 研发团队231人,占总员工35%,涵盖本科及以上学历115人 [36] - 建立RASCI 4.0流程控制体系,具备大型复杂项目实施能力 [32] - 客户包括通用、福特、宝马等国际知名车企,合作关系稳定 [33]
捷昌驱动(603583):国产线性驱动领军企业,进军机器人打开成长空间
山西证券· 2025-07-18 10:31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首次覆盖,给予“增持 - A”评级 [1][159]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报告研究的具体公司作为线性驱动行业领先企业,技术成熟、产品质量领先、全球产能布局减缓关税扰动影响、主业增长稳健,积极布局机器人灵巧手和关节执行器,具备执行器解决方案底层能力,业绩确定性较强,25 - 27 年 PE 估值低于可比公司均值,故给予“增持 - A”评级 [157][158][159] 各部分总结 公司分析 - 基本概况:国内线性驱动领军企业,成立于 2000 年,深耕行业二十余年,产品应用于多领域,业务布局多元化,与灵巧智能成立合资公司 [4][18] - 管理层及股权架构:股权结构集中,胡仁昌为实际控制人,管理层行业经验丰富 [25][29] - 财务分析:多元化布局驱动业绩向好,2017 - 2024 年营收年复合增长率达 26.75%,2024 年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营收主要源于海外市场,内销潜力大,25Q1 毛利率下降、净利率提升,稳定分红回馈投资者 [32][36][43] 受益于产品智能化和工业精细化,线性驱动产品有望全面开花 - 需求端:预计 23 - 27 年全球线性驱动市场规模 CAGR 为 8.34%,智慧办公、医疗康护、智能家居等领域需求增长带动市场扩容 [46][49] - 供给端:海外厂商具备先发优势,国内企业性价比优势突出,国内企业有望扩大海外市场份额 [94] 看点 - 设立海外子公司、布局海外产能,打开全球市场空间:布局全球化战略,设立多地生产基地和子公司,推进生产智能化改造和海外产能扩张 [100][104] - 绑定海外优质客户,多种销售模式并驾齐驱:客户认证壁垒高,合作粘性强,国内外销售模式不同,积极参与国际展会拓展海外市场 [106][110][112] - 多年研发投入行业领先,逐渐形成产业技术壁垒:坚持研发投入,截至 2024 年取得 941 项专利,筹划成立机器人执行器事业中心 [115] - 人形机器人量产在即,布局线性执行器、灵巧手开拓新增长曲线:执行器占人形机器人成本 60%,线性执行器市场空间大,灵巧手应用广泛,公司线性执行器项目进展顺利,与灵巧智能合资成立公司 [119][126][141]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 - 盈利预测:预计 2025 - 2027 年营业收入分别为 43.93、52.16、61.58 亿元,线性驱动业务收入增长,其他业务收入增速 10% [151][152] - 投资建议:公司技术、产能、业务布局等优势明显,25 - 27 年 PE 估值低于可比公司均值,首次覆盖给予“增持 - A”评级 [156][158][159]
步科股份(688160):深耕自动化产业,积极布局人形机器人关节电机
群益证券· 2025-07-17 16:37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步科股份投资评级为“买进(Buy)” [4] 报告的核心观点 - 报告研究的具体公司深耕工业自动化领域,以机器人零部件为核心业务,形成“1+N”战略布局,受益于国内制造业产能升级与人形机器人发展,首次覆盖给予“买进”投资建议 [4]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公司基本信息 - 产业为机械设备,2025年7月15日A股价91.83元,上证指数3505.00,股价12个月高/低为121.48/30.95元,总发行股数8400万股,A股数8400万股,A股市值77.14亿元,主要股东为上海步进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持股44.02%,每股净值9.08元,股价/账面净值为10.12 [1] - 一个月、三个月、一年股价涨跌分别为14.1%、 -7.0%、152.5% [1] - 产品组合中驱动系统占比64.7%,控制系统占比34.3% [1] - 机构投资者占流通A股比例中基金为0.7%,一般法人为0% [2] 公司业务布局与发展 - 公司1996年成立,2002年进入HMI市场,产品覆盖伺服系统等多种产品,具备提供多种解决方案能力,坚持“1+N”布局,收入从2017年的3.1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5.5亿元 [4] - 2025年以来人形机器人公司给出量产指引,产业将进入量产阶段,预计2025年、2030年、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销量分别达1.24万台、34万台、500万台,无框力矩电机作为核心零部件,2025 - 2030年CAGR将达88% [4] - 公司具备领先的直流伺服以及无框电机技术,相关产品竞争力强、市场份额领先,驱动系统收入从2019年的1.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3.5亿元,CAGR达15% [4] - 公司无框力矩电机应用于具身智能机器人,研发轮式人形机器人专用解决方案,2025年7月推出第四代FMK无框力矩电机以及RD系列中空驱动器,将于2025Q3正式接单 [4][6] 公司财务情况 | 年份 | 纯利(百万元) | 同比增减(%) | 每股盈余(元) | 同比增减(%) | A股市盈率(X) | 股利(元) | 股息率(%) | | --- | --- | --- | --- | --- | --- | --- | --- | | 2023 | 61 | -33.36 | 0.72 | -33.33 | 119.03 | 0.3000 | 0.35 | | 2024 | 49 | -19.43 | 0.58 | -19.44 | 147.76 | 0.3000 | 0.35 | | 2025F | 63 | 29.37 | 0.75 | 29.82 | 113.82 | 0.32 | 0.38 | | 2026F | 89 | 40.50 | 1.06 | 40.50 | 81.01 | 0.40 | 0.47 | | 2027F | 113 | 26.81 | 1.34 | 26.81 | 63.88 | 0.51 | 0.59 | [7] 公司其他业务情况 - 公司是国内较早自研人机界面的企业,2023年市场份额为3%,排名第十,2024年HMI销量同比回升6.5%,控制系统业务收入1.9亿元,同比止跌,后续业务有望回暖 [8] - 2025Q1公司实现收入1.32亿元,YOY +17.81%,毛利率36.8%,同比下降0.82pcts,期间费用率28.60%,同比增加0.65pcts,归母净利润0.1亿元,归母净利率8.43%,同比下降1.47pcts,随着在研项目落地,利润水平有望回升 [8] - 预计2025 - 2027年公司实现净利润0.63亿元、0.89亿元、1.13亿元,yoy分别为+29%、+41%、+27%,EPS为0.8元、1.1元、1.3元,当前A股价对应PE分别为114倍、81倍、64倍 [8] 合并报表情况 合并损益表 | 项目 | 2023 | 2024 | 2025F | 2026F | 2027F | | --- | --- | --- | --- | --- | --- | | 营业收入(百万元) | 506 | 547 | 667 | 821 | 1031 | | 经营成本(百万元) | 313 | 350 | 430 | 532 | 669 | | …… | …… | …… | …… | …… | …… | |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百万元) | 61 | 49 | 63 | 89 | 113 | [11] 合并资产负债表 | 项目 | 2023 | 2024 | 2025F | 2026F | 2027F | | --- | --- | --- | --- | --- | --- | | 货币资金(百万元) | 355 | 176 | 160 | 169 | 279 | | 应收帐款(百万元) | 98 | 119 | 136 | 155 | 177 | | …… | …… | …… | …… | …… | …… | | 负债和股东权益总计(百万元) | 951 | 1023 | 1143 | 1304 | 1490 | [11] 合并现金流量表 | 项目(百万元) | 2023 | 2024 | 2025F | 2026F | 2027F | | --- | --- | --- | --- | --- | --- |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 99 | 81 | 67 | 88 | 112 | | 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 -115 | -270 | -89 | -100 | -54 | | 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 -37 | -10 | 6 | 21 | 52 | | 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 | -53 | -199 | -16 | 9 | 110 | [11]
麦肯锡:流程工业自动化市场增长潜力巨大
中国化工报· 2025-07-16 09:41
全球及中国工业自动化市场规模 - 2025年工业自动化产品全球市场规模预计达1083亿美元 过去3年年化增长率约3 7% [1] - 中国工业自动化市场规模超2500亿元人民币 占全球市场三分之一以上 [1] - 未来5年中国自动化行业将实现跨越式增长 [1] 细分领域增长潜力 - 连续流制造业(如石油化工)的自动化设备 工业物联网软件和云服务等领域增长潜力显著 [1] - 2025年全球自动化设备相关支出预计达760亿美元 较2019年640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2 8% [1] - 工业物联网软件和云服务市场增长率将达18% [1] 国产化进程现状 - 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国产化率已超60% 电力 石化 油气行业过去10年完成初步国产化 [1] - 国内龙头供应商凭借服务响应快 价格优惠等本土化优势获得市场认可 [1] - 工业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和工业软件领域国产化仍有差距 [1] 国产化转型趋势 - 内外部经济环境变化推动国产化工业自动化解决方案从"能用"向"好用"转型 [2] - 锂电 新能源 半导体等新兴制造业快速发展加速国产化进程 [2] - 新型基础设施(如云端数据中心 计算中心)能力提升促进工业自动化设备国产化率提高 [2]
H20获得“口头放行”之后,英伟达需要重新认识中国市场
经济观察报· 2025-07-15 15:47
英伟达H20 GPU重新销售申请 - 英伟达正在提交重新销售NVIDIA H20 GPU的申请,美国政府已保证将授予许可证,公司希望尽快启动交付 [1][2] - H20是专为中国市场设计的"特供"AI芯片,2023年4月被列入美国出口管制名单 [1][2] - 公司强调在美国加强AI基础设施的同时,也探讨AI如何提高中国生产力 [3] H20芯片的技术规格与合规背景 - H20基于Hopper架构,FP16/BF16算力为148 TFLOPS,显著低于H100的1979 TFLOPS,但总体处理性能(TPP)低于4800 TPP的管制红线 [6] - H20显存配置升级至96GB HBM3,带宽4.0 TB/s,单卡NVLink互联带宽保持900 GB/s与H100持平 [7] - 跨节点集群互联受限于美国对高速网络设备的管制,无法使用NVIDIA Quantum-2 InfiniBand方案(400 GB/s带宽) [7] 中国AI芯片市场竞争格局 - 中国AI服务器市场中外购芯片比例预计从2024年63%降至2025年42%,本土芯片占比将达40% [13] - 2024年上半年中国加速服务器市场规模50亿美元(同比+63%),其中非GPU芯片驱动的市场增速达182% [13] - 本土AI芯片品牌出货量占加速芯片总市场的20%(20万张/90万张) [13] - 中国移动191亿元AI服务器采购项目全部由华为昇腾生态合作伙伴中标 [14] 本土化生态与英伟达的市场挑战 - 头部云厂商(阿里、百度、腾讯、科大讯飞)已全面适配华为昇腾平台,构建国产化AI基础设施 [16] - 英伟达需面对性能削减后的产品竞争力问题,以及本土厂商在价格、服务、生态协同上的优势 [16] - 客户已投入资源建设国产化AI生态,重返英伟达技术体系的决策成本较高 [17] 英伟达的多产品策略 - 公司同步推出NVIDIA RTX PRO GPU,瞄准智能工厂和物流的数字孪生AI应用 [10] - 工业AI领域符合中国制造业升级政策,且出口管制风险较低 [10]
毅达资本领投!柔性智造领军人「增广智能」完成近亿元人民币规模融资!
机器人大讲堂· 2025-07-11 18:35
融资与公司概况 - 公司完成新一轮近亿元人民币规模融资 由毅达资本领投 启高资本 纳川资本跟投 资金将用于研发投入 人才团队建设 产能扩展 海内外销售网络拓展 [1] - 公司成立于2018年 致力于工业自动化核心零部件国产化 在电动执行器与精密力控电动执行器市场取得国内领先地位 [1] - 公司获五十余项行业奖项 参与制定T/GDRA 013-2024《工业机器人力控制静态性能的实验方法》 是二十余个行业协会成员 [1] 核心团队与技术实力 - 研发团队涵盖算法 软件 电子 机械 工艺等多领域技术人才 创始人黄安杰获"2022全国十大强国青年创业者"等荣誉称号 [3] - 公司拥有百余项授权专利 自主研发SoftForce 3.0高精度力量控制系统 力控精度达±0.01N(1‰) 处理频率10,000Hz [3] 产品创新与业务突破 - 推出革命性"磁悬浮魔毯"平面磁悬浮智能输送系统 采用模块化设计 融合平面电机控制与磁悬浮技术 实现6D全方位运动控制 [4] - 系统搭载元强化学习多智体协同调度算法 可自主规划最优工艺路径 适用于精密装配 检测等高端产线需求 [4] 行业地位与合作伙伴 - 此前融资获佛山金控 博世 凡卓投资等知名机构支持 [6] - 公司位列核心零部件企业名单 与绿的谐波 因时机器人等企业同属工业自动化关键供应链环节 [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