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制造业
搜索文档
构建“风向标”体系:中国企业出海,如何选择市场
申万宏源证券· 2025-10-22 19:41
产业适配性评估框架 - 中低端制造业出海评估权重:人力成本25%,劳动年龄人口比例15%,老龄化程度15%,物流效率10%,制造业增加值增速10%,制造业占GDP比重10%,劳动力总人数10%,有效劳动力系数5%[13] - 高端制造业出海评估权重:创新投入指数30%,创新产出指数10%,制造业占GDP比重10%,物流绩效指数10%,高科技出口占GDP比重10%,中国FDI流量占比10%,中国FDI存量占比10%,人均GDP5%,人均GDP增速5%[18] - 生产性服务业出海评估权重:创新产出指数30%,创新投入指数10%,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总额比重10%,服务贸易出口金额10%,服务贸易增速10%,人均GDP10%,中国FDI流量占比10%,中国FDI存量占比10%[21] 重点区域市场机遇 - 中低端制造业综合分7分国家:印度尼西亚、巴西、印度、柬埔寨、越南、孟加拉国、墨西哥、贝宁、菲律宾、哈萨克斯坦、秘鲁[14] - 高端制造业综合分7分以上国家:新加坡9分,荷兰、瑞典、德国、美国、瑞士、越南、英国、马来西亚、韩国、泰国7分[19] - 生产性服务业综合分8分以上国家:新加坡9分,美国9分,英国9分,荷兰8分,瑞士8分,瑞典8分,爱尔兰8分[24] 代表性国家案例分析 - 越南优势:作为东盟成员国,与欧盟自贸协定2020年8月生效,欧盟27国从越南进口金额达约600亿欧元[27][28] - 越南河内平均税后月工资从2017年约1500元人民币升至2024年约4500元人民币[29] - 印尼优势:人口约3亿,年龄中位数30岁以下,2045黄金印尼战略目标旨在跻身发达国家[36] - 印尼镍储量占全球近四分之一,为电动汽车与储能产业链核心原料[40] 风险评估体系 - 六维风险评估框架:政治风险、基本面风险、债务风险、货币政策风险、法律政策风险、资产估值风险[43] - 政治风险指标包括总统换届周期、政府军队宗教稳定性、外交关系变动、地缘政治词汇使用频率[43] - 资产估值风险跟踪指标:汇率、国债利率、股市、大宗商品单日波动幅度,主权债CDS水平[43] 核心风险提示 - 海外政策与合规不确定性:地缘政治风险、贸易保护主义、关税壁垒、技术出口限制、数据安全法规[45] - 市场认知偏差风险:不同区域消费习惯、品牌认知差异可能导致战略判断失误[45] - 汇率波动风险:企业出海业务可能因汇率波动产生汇兑损失[45] - 供应链风险:海外物流时效不稳定、仓储成本上升影响供应链运转[45]
国际投行看好中国IPO前景,科技、创新药、新消费仍是主线
第一财经· 2025-10-22 19:20
香港IPO市场整体态势 - 2025年上半年香港IPO市场集资额重返全球第一,众多海外基石投资者参与认购[1] - 普华永道预测2025年香港将有90至100家企业上市,集资总额将超过2000亿港元[1] - 截至7月中旬,约有288家企业排队等待IPO,港交所CEO提及排队企业逾300家[1][3] - 基石投资者贡献了IPO融资额的42%,其中三分之二来自海外投资者[3] 市场参与方情绪与动态 - 摩根大通表示当前IPO项目储备非常强劲,公司倾向于在监管审批通过后尽快发行[1] - 海外长线基金参与港股IPO的情绪持续回暖,美国政策不确定性促使全球资本寻求美元资产替代物[1][2] - 宁德时代香港二次上市成为转折点,发行价每股263港元,净募资约307.2亿港元,为当年全球最大IPO[2] - 部分欧美投行开始在香港招兵买马,以应对激增的业务量[4] 科技与人工智能领域 - 机构最关注的四大领域包括科技(含AI类)[1] - 在AI和云服务主线驱动下,美资对中国股市兴趣回升,中国科技互联网巨头迎来估值重估[7] - 2025年下半年有多家与AI硬件、AI软件相关公司准备在港股IPO[7] 生物科技与创新药领域 - 生物科技是机构关注的核心领域之一,创新药今年引发外资关注并走出壮阔行情[1][5] - 截至8月底,恒生生物科技指数年内累计涨幅高达90.66%,远超纳斯达克生物科技指数的9.07%[6] - 2024年中国公司在研创新药数量达3575种,超过美国,新药上市批准数量从2015年的11种增至93种[6] - 上半年中国资产在海外药企BD份额达到45%左右,较去年全年的28%大幅跃升,肿瘤和自免领域最受青睐[7] - 欧美大药企疯狂"扫货"中国管线,超过10亿美元的海外授权订单常态化[5] 新消费领域 - 新消费是机构重点关注的领域,IP相关、高增长的新消费主题受国际投资者欢迎[1][7] - 2024年以来蜜雪冰城、泡泡玛特等公司在香港上市并掀起热潮,股价涨势惊人[7] - 未来计划在香港上市的新消费企业包括52TOYS、TOP TOY以及一些餐饮企业,涵盖潮玩、茶饮等多品类[8] 高端制造领域 - 高端制造是机构最关注的四大领域之一[1]
中国经济“焕新”升级 “创新”增长引擎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央视网· 2025-10-21 17:02
新质生产力发展态势 - 创新驱动战略深入实施与新质生产力加速培育,推动中国经济切换至创新增长引擎[1] - 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持续创造新增长点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1] 高技术制造业表现 - 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6%[3] - 3D打印设备、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分别增长40.5%、29.8%、29.7%,成为工业增长重要引擎[3] - 民用钢质船舶和铁路机车产量均实现两位数增长,体现装备高端化取得明显成绩[3] 人工智能与创新成果 - 国内涌现多个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通用大模型[5] - 2025年中国创新指数首次跻身全球前十,24个创新集群成为全球百强且入围数量连续三年居全球首位[5] - 截至今年6月中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达5.15亿人,呈现爆发式增长[5] - 大模型技术在法律、金融、农业、制造业等领域深度融合应用[6] 数字基础设施与出口竞争力 - 今年8月服务器产量同比增长86.2%,服务器作为数字经济重要基础设施可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发展[8] - 中国出口竞争力韧性超乎想象,核心因素源于创新与规模化生产形成的超级竞争力[10] - 国际机构认为创新驱动战略深化构筑了中国经济强劲韧性[12] 前沿产业先发优势 - 中国在智能驾驶汽车、锂电池、人形机器人、生物制药等前沿产业凝聚了非常强的先发优势[13] - 宇树科技发布新一代仿生人形机器人H2,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升级换代的缩影[5]
中证A500一周年回检:投资组合的“稳定器”
聪明投资者· 2025-10-21 15:07
指数表现与风险收益特征 - 自2024年9月23日至2025年10月17日,中证A500指数累计上涨45.08%,跑赢同期沪深300指数约4个百分点[7][8] - 在成长风格主导时超额收益尤其亮眼,例如2025年9月新能源和科技板块发力期间,指数涨幅曲线变得更为陡峭[8] - 指数年化波动率为22.70%,最大回撤为-15.70%,其风险指标介于沪深300(年化波动率21.64%,最大回撤-15.66%)和中小盘指数之间,展现出“跌时扛得住,涨时跟得上”的特点[16][17] - 在2025年4月7日的市场普跌中,中证A500指数跌幅为-7.80%,仅比沪深300指数多不到1个基点,但远小于中证1000指数(-11.39%)和中证500指数(-9.55%)的深跌[16][17] 指数构成与收益来源 - 指数上涨的重要推动力来自胜宏科技、先导智能等一批高端制造领域的公司,这些是沪深300指数未覆盖的标的[9] - 沪深300指数中多数领涨的龙头股也同时是中证A500指数的成员,使该指数在代表沪深核心资产的同时,额外捕捉到“新质生产力”和产业升级带来的弹性收益[11] 市场资金认可度 - 机构资金对中证A500ETF青睐有加,以南方A500ETF(159352)为例,尽管个人投资者有所离场,但机构持有份额在年中环比上涨25.11%,持有比例攀升至93%以上[18] - 保险资金在2025年上半年对宽基ETF持仓进行结构性调整,其沪深300ETF持有规模大幅下滑,而对中证A500ETF的增持比例超过50%,重仓持有规模已反超沪深300ETF[20] - 截至2025年10月17日,全市场跟踪中证A500指数的ETF总规模达到1834.95亿元,已能与老牌的中证500ETF规模并驾齐驱[22] 产品规模发展与全球关注 - 南方中证A500ETF在成立初期资金涌入迅猛,产品规模在三个月内便突破200亿元[25] - 2025年9月,当新能源与科技成长行情再度点燃市场,该ETF规模应声冲上新高,显示其均衡体系能敏锐响应市场风格并高效转化为资金吸引力[27] - 德国资管巨头DWS宣布将于2025年10月在欧洲推出跟踪中证A500的ETF,标志着中国A股结构性变迁进入全球主流配置机构视野[28] 资产配置策略价值 - 中证A500指数凭借其市值与行业双重均衡的特性,是“核心+卫星”策略中理想的的核心底仓选择[31] - 相较于沪深300指数,中证A500指数与美股、港股、商品、黄金、债券等资产的相关性相对更低(例如与标普500相关系数为11.9%,与恒生指数为50.6%),在哑铃策略中引入有助于提升分散化收益、改善整体风险收益比[32][33] - 指数成分股普遍具备稳健盈利、产业代表性强、现金流稳定的特征,能够为养老金、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在不同经济与风格周期中提供持续可靠的结构性回报[33]
三季度销售收入增速达4.4%—— 企业盈利改善带动税收稳步回升
经济日报· 2025-10-21 11:20
整体经济与政策效应 - 自去年9月26日一揽子增量政策实施以来,企业销售收入和税收收入增速稳步回升,反映经济向好态势稳固 [1] - 全国企业季度销售收入增速从去年三季度的0.4%逐步回升至今年三季度的4.4% [1] - 税收收入自去年10月结束连续7个月负增长后转正,今年自2月以来连续8个月正增长且累计增幅逐月提高 [1] 资本市场相关行业 - 资本市场服务业税收同比增长56.8%,其中证券交易印花税同比增长110.5%,反映股市交易活跃 [2] - 与资本市场相关的保险业税收同比增长13.3%,股权转让及上市公司分红增加 [2] 制造业与主要行业 - 制造业税收同比增长5.4%,占全部税收比重31%,增收额占全部增收额的48%,发挥“压舱石”作用 [2] - 高端制造业增长强劲,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税收同比增长31.5% [2]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税收同比增长15.3%,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税收同比增长13.2% [2] - 钢铁行业税收同比增长7.5%,有色金属行业税收同比增长24.2%,大宗商品价格企稳回升 [2] 房地产行业 - 房地产业相关税收同比下降9.8%,剔除税收优惠政策因素后下降约5%,降幅比2024年前三季度收窄超过10个百分点 [3] - 税务部门落实稳定房地产市场税收优惠政策,今年以来累计新增减税近800亿元,居民住房交易成本下降 [3] 设备更新与消费市场 - 全国企业采购机械设备类金额同比增长9.7%,其中高技术制造业采购额同比增长11.8% [3] - 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显效,冰箱等日用家电零售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5.4%,电视机等家用视听设备零售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5.3% [3] 主要税种表现 - 国内增值税同比增长3.2%,反映企业经营向好 [2] - 企业所得税同比增长4.1%,反映部分行业企业盈利状况改善 [2]
企业盈利改善带动税收稳步回升
经济日报· 2025-10-21 09:04
政策效果与宏观经济表现 - 自去年9月26日一揽子增量政策实施以来,企业销售收入增速从去年三季度的0.4%稳步回升至今年三季度的4.4% [1] - 税收收入在去年10月结束连续7个月负增长后转正,今年自2月以来连续8个月正增长且累计增幅逐月提高 [1] - 全国企业采购机械设备类金额同比增长9.7%,其中高技术制造业采购机械设备金额同比增长11.8% [3] 资本市场与相关行业 - 资本市场服务业税收同比增长56.8%,其中证券交易印花税同比增长110.5% [2] - 保险业税收同比增长13.3% [2] - 股权转让以及上市公司分红增加 [2] 制造业与主要行业税收 - 制造业税收同比增长5.4%,占全部税收比重31%,增收额占全部增收额的48% [2] - 高端制造业税收增长较快,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税收同比增长31.5% [2]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税收同比增长15.3%,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税收同比增长13.2% [2] - 钢铁行业税收同比增长7.5%,有色金属行业税收同比增长24.2% [2] 税种收入与企业经营状况 - 国内增值税同比增长3.2% [2] - 企业所得税同比增长4.1% [2] 房地产市场与消费活力 - 房地产业相关税收同比下降9.8%,剔除税收优惠政策因素后下降约5%,降幅比2024年前三季度收窄超过10个百分点 [3] - 稳定房地产市场系列政策累计新增减税近800亿元 [3] - 冰箱等日用家电零售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5.4%,电视机等家用视听设备零售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5.3% [3]
中方行动让美国又惊又怕,戳中俩要害,特朗普服软,贝森特盼见面
搜狐财经· 2025-10-20 16:27
最近,美股面临着一个新问题:AI领域的泡沫疑虑加剧。许多投资者开始担心,"过度炒作的AI股可能会崩盘"。如果美股真的崩溃,美国经济也很可能会随 之陷入衰退——这种风险,特朗普绝不敢冒险。 再来看特朗普个人的"命门"——选票基础。特朗普的支持者中,有不少来自农业州和能源行业。中国之前调整了进口政策,减少了对美国农产品(如大豆、 玉米)和能源产品(如页岩油)的采购,这直接影响了这些群体的收入。 10月17日深夜,中国贸易谈判团队接到了一通来自美国财长贝森特的电话。外媒随即报道,双方已经决定下周在马来西亚举行第五轮贸易谈判。然而,在这 通电话之前,美国总统特朗普的言辞已有了明显转变。他公开表示,"对中国加征高额关税的做法难以持续",并且提到,"期待月底在韩国与中国最高领导 人会面。" 一边是财长主动联系,一边是总统言辞软化,反映出美国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而这一转变背后,实际上是中国两轮反击成功戳中了美国的经济痛点。 首先,看看美国经济的脆弱环节——金融依赖。如今的美国经济早已没有昔日"工业 金融"双重支撑的底气,工业化的空心化问题越来越严重,金融业已经 成为支撑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而美国金融业的核心,又与股市紧密相关 ...
美国被打疼,特朗普威胁对华征100%关税,不到半天,特朗普服软了
搜狐财经· 2025-10-20 12:32
中国出口管制措施 - 中国于10月9日至10日宣布对稀土、锂电池等关键物资实施出口管制 [1] 美国初步反应 - 特朗普在社交平台发表长文,称中国的政策是“前所未有”的“欺负”,并计划对中国额外加征100%的关税 [1] - 美国计划对所有关键软件实施出口管制,预计从11月1日起生效 [1] 中国行动的战略背景 - 经过过去四轮中美谈判,中国认为美国无意做出实质性让步,其谈判旨在拖延时间等待中美完全脱钩 [3] - 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在对华政策上基本一致,坚决执行“去中国化”战略,特别是在AI和半导体等高科技领域持续打压中国 [3] - 中国决定主动加速脱钩进程,利用其在稀土和关键零部件上的供应优势,反制美国在芯片和软件领域的技术壁垒 [3] 国际媒体解读与美国后续姿态 - 《华尔街日报》于10月10日发文指出,中国的出口管制政策是一场经济“核战”,旨在摧毁美国的高端制造业,特别是AI产业 [5] - 特朗普在发表愤怒言辞后几小时内做出妥协,表示不打算取消与中方的会晤,且不打算立刻重启贸易战 [5] - 美国贸易代表贾米森·格里尔同日表示,美国随时准备与中国展开贸易战,但目前认为无必要,希望通过谈判缓解紧张局势 [7]
中国经济向好态势不断稳固
经济网· 2025-10-17 10:29
整体经济态势 - 全国企业季度销售收入增速从去年三季度的0.4%稳步回升至今年三季度的4.4% [1] - 税收收入自今年2月以来连续八个月正增长,一、二、三季度同比增幅分别为-0.4%、2.6%和6.9% [1] - 发票销售和税收收入增速双双回升,反映经济向好态势稳固 [1][3] 制造业与主要行业表现 - 制造业税收同比增长5.4%,占全部税收比重31%,其增收额占全部增收额的48% [2] - 高端制造业增长强劲,铁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税收同比增长31.5% [2] -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税收同比增长15.3%,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增长13.2% [2] - 钢铁和有色金属行业税收同比分别增长7.5%和24.2%,大宗商品价格企稳回升 [2] 消费与设备更新 - 全国企业采购机械设备类金额同比增长9.7%,高技术制造业相关采购额同比增长11.8% [3] - 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效果显著,冰箱等日用家电零售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55.4% [3] - 电视机等家用视听设备零售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5.3% [3] 房地产市场 - 房地产业相关税收(包括二手房)同比下降9.8%,剔除减税因素后下降约5% [2] - 房地产税收降幅比2024年前三季度收窄超过10个百分点 [2] - 稳定房地产市场税收优惠政策累计新增减税近800亿元 [2] 主要税种情况 - 国内增值税同比增长3.2%,反映企业经营向好 [2] - 企业所得税同比增长4.1%,反映部分行业企业盈利改善 [2]
税收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企业设备更新加快推进
中国新闻网· 2025-10-16 11:41
政策总体成效 - 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加力扩围,全国企业设备更新加快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成效明显 [1] 工业企业设备更新 - 前三季度工业企业采购机械设备类金额同比增长9.4% [1] - 高技术制造业采购机械设备类金额同比增长14% [1] - 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采购机械设备类金额同比增长10.5%,其中热力生产和供应行业采购金额同比增长16.4% [1] 信息与科技行业设备更新 - 前三季度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采购机械设备类金额同比增长26.8% [1] - 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采购机械设备类金额同比增长32.5% [1] 企业数字化设备更新 - 前三季度全国企业采购数字化设备金额同比增长18.6% [2] - 船舶制造业采购数字化设备金额同比增长17.3% [2] - 计算机行业采购数字化设备金额同比增长22.7% [2] 民营企业设备更新 - 前三季度民营企业采购机械设备类金额同比增长13%,增速高于国有和外资企业 [2] - 民营企业互联网领域采购机械设备类金额同比增长32.8% [2] - 民营企业智能无人飞行器领域采购机械设备类金额同比增长70.5% [2] 消费品以旧换新成效 - 前三季度冰箱等日用家电零售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48.3% [2] - 电视机等家用视听设备零售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6.8% [2] - 家具零售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3.2% [2] - 灯具零售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7.2% [2] - 扫地机器人等服务消费机器人制造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75% [2] - 手机等通信设备零售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9.9% [2] 新能源汽车消费 - 前三季度新能源车销量同比增长30.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