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
搜索文档
印尼混乱经济学:暴动、怒火与热钱
创业邦· 2025-09-18 18:08
印尼宏观经济与投资环境 - 印尼是东南亚第一大经济体,拥有2.83亿人口,是全球第四大人口大国 [7] - 2023年印尼人均GDP约为4940.55美元,处于中等偏高水平 [9] - 2023年印尼吸引外资2205亿美元,前三大投资来源是新加坡、中国和中国香港 [9] - 普拉博沃总统希望实现8%的GDP年增长率,但目前仅5%左右 [9] - 印尼政府提出"2045黄金印尼"愿景,期待在建国百年之际成为全球第五大经济体 [7] 社会结构与贫富差距 - 印尼最富的10%人口掌握全国30-35%的收入,最穷的40%人口只占有全国15%左右的收入 [11] - 按照每天消费60元人民币的标准,印尼贫困率为68.3% [12] - 印尼基尼系数从2010年的0.41下降至2023年的0.37左右 [14] - 近期社会冲突事件造成至少10人以上死亡,起因包括国会议员每月可领约5000万印尼盾(约合人民币2.175万元)的住房补贴,10倍于雅加达最低工资 [6] 中国企业在印尼的投资与业务 - 中国已连续12年成为印尼最大的贸易伙伴 [9] - 2014年印尼实施镍矿出口禁令后,中国青山控股在苏拉威西岛建立镍冶炼基地,主导了镍铁与不锈钢产业链 [22] - 2015年中国铁建、中交集团中标雅加达—万隆高铁项目,这是印尼乃至东南亚第一条高铁,于2023年正式通车 [22] - 华为、中兴深耕印尼市场,覆盖从4G基站铺设到5G实验项目的通信网络底层架构 [22] - 阿里巴巴投资Lazada,腾讯入股Sea Group(Shopee母公司),字节跳动将TikTok Shop打造成印尼最具增长力的社交电商平台 [23] - 蚂蚁集团投资本土电子钱包Dana,推动无现金支付普及 [25] - 比亚迪和上汽宣布在印尼建厂,宁德时代与青山合作工厂正式量产,绑定印尼新能源车产业链 [25] - 申洲国际将部分纺织产能转移至印尼,海尔、TCL、格力在当地建设工厂 [25] 印尼政策与营商环境 - 印尼通过《综合法案》简化投资与劳工法规,建立在线单一窗口缩短审批流程,并在自由贸易区和产业园提供税收优惠 [25] - 2019年印尼前总统佐科宣布将首都从雅加达迁至婆罗洲东加里曼丹省,以推动全国区域再平衡 [13] - 印尼政府力推"电动车国家战略",为中国车企带来新机会 [25]
首开股份(10天9板)高开2.85%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7 09:46
市场表现 - 首开股份连续10个交易日内实现9次涨停 开盘涨幅2.85% [1] - 淳中科技液冷服务器概念股6天内5次涨停 开盘涨幅4.23% [1] - 必得科技高铁板块8天内5次涨停 开盘涨幅0.72% [1] - 天际股份锂电池板块9天内5次涨停 开盘涨幅3.05% [1] 行业概念热度 - 机器人概念股百利科技6天内4次涨停 开盘涨幅1.27% [1] - 上海建工机器人概念连续3次涨停 开盘涨幅5.30% [1] - 炬申股份统一大市场概念4天内3次涨停 开盘跌幅2.47% [1] - 怡亚通统一大市场概念连续2次涨停 开盘跌幅0.99% [1] 特殊题材股 - 华建集团重组预期题材连续4次涨停 开盘涨幅1.48% [1] - 山子高科低价股概念连续3次涨停 开盘涨幅4.46% [1] - 荣盛发展低价股概念连续3次涨停 开盘跌幅1.86% [1]
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浪潮中的弄潮儿
齐鲁晚报网· 2025-09-16 16:08
政策支持与市场准入 - 2025年《民营经济促进法》将正式施行,为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和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提供法治保障[1] - 新版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事项减至106项,并开展市场准入壁垒清理整治行动,落实“非禁即入”[1] - 支持民间资本控股高铁、核电等重大项目,推广双盲评审以减少人为干预[1] - 全国新设民营企业434.6万户,上半年同比增长4.6%[1] 经济活力与结构变化 - “四新”经济企业在新设民营企业中占比达40.2%[1] - 民营企业已成为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组成部分,完成了从“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的转变[1] 产业创新与竞争力 - 民营企业是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拥有220多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 - 民营企业每年研发投入占全国企业总投入的九成以上[2] - 34家民营企业入围世界500强[2] - 民营企业在量子科技、空天信息、智能农机、绿色制造等新质生产力前沿领域均有布局[2] - 山东民营制造业企业以链式思维推动转型升级,展现出强大韧性与活力[2] 市场环境与融资支持 - 深入推进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监管执法,完善融资信用服务平台网络[3] - 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早期、小型、长期和硬科技项目[3] - 招投标领域通过远程异地评标、双盲评审等改革,促进阳光交易和公平竞争[3] - 全国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向民间资本推介的项目总投资额达10.28万亿元[3] 发展定位与未来前景 - 民营经济被定位为中国经济制度的内在要素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3] - 从“专精特新”到“单项冠军”,民营企业的成长路径愈发清晰[3] - 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舞台从国内大循环扩展到国际大市场[3]
华人学者:中国造船、无人机,美国再不改,公厕都建不成
观察者网· 2025-09-16 12:11
中美治理模式差异 - 中国以工程思维主导治理 领导层多拥有工程学背景 擅长统筹建设和务实高效解决问题 [3][5][6] - 美国演变为律师主导型社会 程序优先于结果 制度设计系统偏向富裕群体 联邦政府由律师掌控 [3][5] - 治理差异导致美国基建成效低下 如高铁建设进度远落后于中国 [7][10] 中国工业与技术成就 - 到2030年中国将占全球工业产能45% 高收入经济体总和仅38% [11] - 京沪高铁3年建成通车 加州高铁延迟至2030年且造价飙升至1280亿美元 [10] - 在电动汽车 半导体制造 新型服务业等高科技制造业领域表现突出 占经济总量5% [15] 产业政策对比 - 中国长期为制造业和高科技产业提供资金支持 坚持至目标达成 如"中国制造2025"计划 [18] - 美国曾因Solyndra破产事件保守15年 近期才推出半导体行业扶持政策 [17] - 中国明确技术自主可控目标 在汽车 航空 半导体等高端产业追求技术主导地位 [19] 技术竞争与制裁影响 - 美国制裁倒逼中国自主创新 企业加速替换美国设备 如半导体领域 [19][20] - 中国通过工程创造应对法律手段 聚焦建造更好汽车 城市和发电厂 [19] - 贸易战促使中国企业支持技术自主 此前因商业利益依赖美国技术 [20] 全球格局展望 - 中美民众在追求目标和欣赏技术成就方面高度相似 均具快速行动特质 [21] - 欧洲和日本节奏缓慢追求完美 未来全球格局将由中美主导 [22][23] - 英国 加拿大 日本和欧盟等经济体可能被中美超级大国甩在身后 [23]
竞价看龙头 青山纸业(9天6板)高开5.74%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5 09:39
市场表现 - 青山纸业高开5.74% 实现9天6板涨停记录 [1] - 首开股份高开9.07% 达成8天7板涨停 属于机器人概念股 [1] - 百利科技高开2.21% 实现4天2板涨停 属于机器人概念股 [1] - 苏宁环球高开3.93% 实现4连板涨停 属于房地产板块 [1] - 淳中科技高开4.77% 实现4连板涨停 属于液冷服务器概念股 [1] - 科华数据低开0.06% 实现6天3板涨停 属于液冷服务器概念股 [1] - 必得科技高开3.90% 实现6天4板涨停 属于高铁板块 [1] - 景旺电子平开 实现3连板涨停 属于PCB概念股 [1] - 方正科技高开2.21% 实现6天3板涨停 属于PCB概念股 [1] - 东珠生态竞价涨停 实现3连板涨停 属于并购重组概念 [1] - 新炬网络低开1.60% 实现3连板涨停 属于甲骨文概念股 [1] 板块热度 - 机器人概念板块出现多只涨停股 包括首开股份8天7板及百利科技4天2板 [1] - 液冷服务器概念板块表现活跃 淳中科技实现4连板且科华数据6天3板 [1] - 房地产板块热度持续 苏宁环球实现4连板涨停 [1] - PCB概念板块维持强势 景旺电子3连板且方正科技6天3板 [1] - 高铁板块表现突出 必得科技实现6天4板涨停 [1] - 并购重组概念受市场关注 东珠生态实现3连板竞价涨停 [1] - 甲骨文概念股出现分化 新炬网络实现3连板但低开1.60% [1]
印度网友:印度制造业,真的能超越中国吗?网友:印度欠缺系统性的计划和基础设施
搜狐财经· 2025-09-07 05:41
制造业规模差距 - 中国占据全球制造业31%份额 印度仅为3% 两者存在十倍差距 [7] - 印度制造业缺乏产业链配套和基础设施支持 人口红利可能转为负担 [7] - 苹果将部分生产线迁回中国 因其他国家无法达到相同效率和质量稳定性 [7] 产业升级与科技创新 - 中国制造业已从劳动密集型转向高铁 5G 新能源 无人机等高技术领域 [7] - 智能制造 绿色工业 AI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成为制造业发展方向 [9] - 中国在科技创新和产业链控制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7] 印度制造业发展现状 - 莫迪政府推动"印度制造"政策 部分行业出现改善迹象 [9] - 印度网友指出国家存在效率低下和腐败问题 影响制造业发展 [5] - 印度缺乏系统性计划和基础科学投入 制约制造业升级 [7] 发展战略差异 - 有观点认为印度应避开中国路径 专注"自力更生"而非追求规模 [4] - 中国依靠完整国家战略和长期投入实现制造业崛起 [9] - 印度年轻人开始反思国家问题 出现期待改变的声音 [9]
重庆2021至2024年经济年均增长5.7% 人均GDP突破10万元
中国新闻网· 2025-08-29 20:50
经济增长表现 - 2021至2024年经济年均增长5.7% 成为中西部首个经济总量超过3万亿元的城市 人均GDP突破10万元 [1] - 主要指标中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进展符合预期 研发经费投入强度等13项指标进展超出预期 [1] 制造业发展 - 2024年规上工业营收达到2.8万亿元 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8万亿元 [2] - 笔记本电脑产量连续11年居全球第一 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量从2020年4.3万辆增长至2024年95.3万辆 [2] - 西南铝研制的高性能铝合金材料成功应用于C919大飞机 [2] -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和从业人员均实现翻番 [2] 科技创新进展 - 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1% 重组形成全国重点实验室11个 [2] - 突破大功率驱动电机等关键核心技术 [2] - 高新技术企业 科技型企业 市级以上科技创新基地平台 A类学科数量均实现倍增 [2] - 全球科研城市排名从2020年第98位上升至2024年第40位 [2] 消费市场建设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1.6万亿元 全国城市排名跃居第2位 [3] - 打造"江崖街洞天"特色消费场景 5000架无人机灯光秀常态化演绎 [3] - 形成从李子坝单轨穿楼 洪崖洞夜景到三峡之巅 百里乌江画廊的旅游体验体系 [3] - 发展巫山脆李 奉节脐橙 重庆火锅 荣昌卤鹅等特色食品产业 [3] 基础设施升级 - 轨道交通运营里程由344公里提升至582公里 [3] - 璧山 江津实现和中心城区半小时便捷通勤 [3] - 渝东北 渝东南迈入高铁时代 黔江一小时可达中心城区 [3] - 实现县县通高速 结束城口县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 [3] - 外电入渝等重大工程成功解决迎峰度夏用电缺口 [3]
一批重点工程取得阶段性进展 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能
央广网· 2025-08-20 08:49
北京轨道交通22号线(平谷线)建设进展 - 河北段桥梁下部结构施工全部结束 工程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 [1] - 线路长约30公里 设5站6区间 通车后廊坊北三县至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勤时间最快缩短至9分钟 [1] - 施工环境复杂且环保要求高 采用灌注桩监测装置和旋挖扩底钻具改良等技术克服挑战 [1] 宁夏—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投产 - 我国首条以输送"沙戈荒"风电光伏基地新能源为主的特高压输电大通道 总投资281亿元 [1] - 直流线路全长1616公里 途经宁夏甘肃陕西重庆湖北湖南6省区市 [1] - 投运后宁夏外送总规模达2000万千瓦 大幅提升新能源跨区消纳能力 [2] 渝昆高铁工程建设进展 - 重点控制性工程炳辉隧道贯通 为全线首座超20公里特长隧道 [2] - 采用"2横洞+2斜井+1平导"施工方案和"注浆+管棚支护+智能排水"立体防线降低施工风险 [2] - 云南境内隧道贯通率达85% 桥隧施工完成超95% 全线长约700公里 [2]
战略研究报告:中国制造2025目标基本实现(26页)
搜狐财经· 2025-08-19 11:07
报告背景与概述 - 摩根大通发布战略研究报告 核心结论为中国制造2025目标基本实现 [1] 中国制造2025政策回顾 - 2015年发布国家战略 分三步实现制造强国目标 [4] - 十大重点领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装备/新能源汽车等 [5] - 两大底层诉求为结构性换挡和安全垫高筑 [5][6] 十大主题深度拆解 - 86%量化指标已完成 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30%以上 [7] - 新能源汽车成为全球最大市场和最大出口国 [8] - 航空航天/高铁/造船进入领跑集团 [9] - 汽车业从"在中国为中国"升级为"在中国为全球" [10] - 半导体/新材料/自动驾驶/农业机械仍待攻克 [11] - 高端机床/先进制程芯片/航空发动机仍需外购 [11] - 汽车/光伏/动力电池/传统芯片产能利用率跌破疫情前水平 [12] - 全国制造业产能利用率逼近75%警戒线 [12] 关键数据表现 - 制造业全球占比从2015年25%提升至2025年30%+ [13] - 对美出口2025年4-5月骤降40% 6月谈判后反弹20%+ [13] 行业现状与趋势 - AI核心产业规模达1万亿元 同比增长30% [14] - 服务消费占GDP约40% 低于发达经济体70%+水平 [14] - 新房价格较2021年高点下跌10.5% 二手房下跌18.3% [14] - 房地产对GDP贡献从16%降至8% [14] - 跨境支付人民币占比升至54% 美元降至41% [14] - SWIFT体系人民币份额约4% 五年实现翻番 [14] - 产能扩张过快导致顺差被动放大 [14] - 中美科技竞合成新常态 贸易多元化降低对美依赖 [14] - AI投资兴起但核心IP仍由外部掌握 [14] - 新旧经济发展不均衡 潜在增速放缓 [14]
【奋楫前行 强国建设新高度】制造业由大到强攀高向优
中国经济网· 2025-08-14 16:35
制造业规模优势 - 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5年全球第一 每年超过30万亿元[2] - 20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2] - 全球产业门类最齐全 产业体系最完整[2] 企业创新能力 -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46.3万家 较2020年增长1.7倍[4] - 570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 占比近25%[4] - PCT专利申请量全球前十企业中有4家中国制造业企业[5] - 集成电路年产量较"十三五"末增长72.6% 增加约1900亿块[5] 重大技术成果 - 5G通信设备 复兴号动车组 光伏发电装备实现世界领先[4] - 大飞机 大型LNG船等重大标志性成果涌现[4] - 人工智能 量子科技领域创造多个全球首次和第一[5] - 高铁 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取得新突破[5] 产业结构升级 - 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20年33.7%提升至2024年34.6%[6] - 高技术制造业占比从15.1%上升至16.3%[6] - 工业机器人密度从2020年246台/万人提升至2023年470台/万人[6] - 全球189家灯塔工厂中中国占79家居全球首位[7] 绿色转型进展 - 国家级绿色工厂达6430家 产值占制造业总产值约20%[7] - 新能源汽车销量达1286.6万辆 较2020年增长9.4倍[7] 新兴产业发展 - 新能源汽车 锂电池 光伏产品"新三样"出口突破万亿元[8] - 低空经济 生物医药 高端装备等领域竞争力显著提升[8] - 人工智能 量子信息 生物技术等领域取得前沿成果[8] - 开源社区 创新平台等新型研发组织快速发展[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