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

搜索文档
 日日净买入?上市5日资金连日抢筹!一手抓“科技+红利”香港大盘30ETF(520560)盘中劲升2%!
 新浪基金· 2025-10-20 10:28
 香港大盘30ETF表现 - 10月20日盘中场内价格劲升2%,最新规模为6.81亿元 [1] - 自10月13日上市以来5个交易日实现日日资金净流入,近5日累计获净增持2400万元 [1] - 成份股中阿里巴巴-W、中芯国际、中通快递-W均涨超4% [1]   恒生中国(香港上市)30指数构成 - 指数持仓30只成份股,前十大重仓股合计权重超74%,集中度高 [2] - 指数成份股总市值为320825亿元 [3] - 前两大成份股为阿里巴巴-W(权重18.37%)和腾讯控股(权重15.68%) [3]   港股市场动态与资金流向 - 中国平安于10月10日增持邮储银行H股641.6万股,显示险资对银行板块的配置需求 [1] - 2024年券商对港股研报覆盖度提升,60家机构共发布境外上市公司研报14732份 [1] - 该ETF集中互联网、金融、电子、消费等行业龙头,均为港股通高流通性大盘股 [2]   恒生科技板块投资逻辑 - 板块受益于AI技术周期与应用端爆发,云端算力与端侧AI共振推动硬件高景气 [2] - 电商及本地生活在政策刺激下GMV增速修复,智能驾驶进入政策与技术共振期 [2] - 整体板块处于宏观流动性回暖与AI技术周期共振的早期阶段 [2]
 75%的长剧演员,正迎来“失业潮”
 36氪· 2025-10-20 08:35
2025年影视行业的关键词不再是爆款或出圈,而是"失业"。 #影视寒冬#、#腰部艺人失业#、#长剧项目锐减# 等词条频繁登上热搜,一连串热搜信号都在说明行业正经历一场深度的、系统性的洗牌。 半年前优酷传出"超过16集剧集,面临集数被砍,项目不被过会的风险",接着爱奇艺也传出消息"长剧要控量、要减集"。可见,长剧"降集"不再是风向, 而是现实。资本缩紧、平台自救、项目收缩,整个行业进入"从爆款时代到存量博弈"的关键拐点。 然而,每一次市场结构的变化,最终都会落在人的身上。那些以长剧为生的演员才是这场剧变中最直接的受害者。项目变少、角色变少、曝光变少,意味 着收入锐减、身份滑落、职业危机。 有人在苦等开机,有人主动降维求生,也有人彻底告别片场,去教表演、卖咖啡、开健身房。这场横扫演员生态的寒潮,已经不只是一个人的焦虑,而是 整个演员群体的共同命运。 片场大门对普通演员关闭 长剧市场的萎缩,是2025年影视寒冬的最直观注脚。 数据显示,2025年获批的电视剧数量从429部跌至115部,较2014年锐减近四分之三。就连2024年曾被视作"反弹信号"的备案回暖,也在今年迅速冷却。更 扎心的是,2025年一季度全国电视剧 ...
 演员工会出台协议,大型平台谨慎“入局”,微短剧能拯救好莱坞吗?
 环球时报· 2025-10-20 07:08
如今,微短剧在美国方兴未艾。《好莱坞报道者》的数据显示,2024年微短剧市场总收入超过65亿美 元,预计到2030年还将翻一番。据LAist网站报道,如今不少影视科班出身的年轻人也纷纷加入微短剧 制作团队,例如去年刚从美国电影学院毕业的莉莉·莱昂,现在就在两部微短剧中担任助理导演和剧本 监督。这类微短剧通常可以在ReelShort或DramaBox等手机应用平台上看到,被视为"TikTok时代的肥皂 剧",其预算低、集数多,对好莱坞就业市场产生了影响。 微短剧给影视行业的新人带去更多机会,在娱乐行业分析师罗伯特·斯坦纳看来,微短剧"哪怕目前不会 得到艾美奖,也不应被主流轻视。若按当前趋势发展下去,这个领域只会越来越好"。 【环球时报特约记者 董铭】曾不受主流影视圈"待见"的微短剧,如今正凭借其"吸金"能力持续影响全 球影视娱乐行业。对此,好莱坞也有新动作——不仅开始打造本土微短剧平台,也越发重视该行业给演 员、编剧等从业者带来的长远影响。 新平台 据美国《好莱坞报道者》15日报道,美国"E!娱乐电视"频道创始人阿兰·穆鲁卡宣布,即将推出美国首 个微短剧平台Verza TV。该报道称,目前市面上大多数微短剧平台 ...
 传媒行业周报:持续关注AI硬件新品发布及新游上线、运营活动-20251019
 开源证券· 2025-10-19 22:27
 投资评级 - 行业投资评级为看好(维持)[1]   核心观点 - 生成式AI用户渗透率大幅提升,为AI应用商业化打下坚实基础,建议继续布局AI应用[3] - 游戏板块在近期调整后估值再次具备高性价比,供需共振有望推动景气周期向上,建议加码布局[3]   行业数据综述 - 《三角洲行动》获内地iOS游戏免费榜第一,《王者荣耀》获内地iOS游戏畅销榜第一[9] - 《粒粒的小人国》在TapTap安卓和iOS预约榜均排名第一[9] - 电影《志愿军:浴血和平》以0.53亿元周票房获得周票房冠军,累计票房达5.66亿元[24]   行业新闻综述:AI应用进展 - 截至2025年6月,中国生成式AI用户规模达5.15亿人,较2024年12月增长2.66亿人,渗透率提升至36.5%[3][33] - 谷歌更新Veo 3.1,阿里上线Qwen Chat Memory,李飞飞团队发布RTFM世界模型,大模型持续迭代[3] - AI硬件迎来密集发布期,荣信文化将于10月22日发布AI智能产品,恺英网络AI玩偶"星之子"计划2025年内发售[3][31] - AI音乐Suno用户突破2500万,年化收入向1.5亿美元迈进,年增长率达400%[32] - 9月全球前100名AI应用合计月活跃用户约37.68亿,其中国内占16.28亿,教育类应用月活环比增速显著[31]   行业新闻综述:游戏动态 - 2025年9月全球玩家手游支出约66亿美元,美国、中国、日本市场份额分别为32%、15.3%、12%[34] - 《卡拉彼丘》手游全平台预约量突破1000万,定于10月23日公测[3][34] - 恺英网络与顺网科技、顺玩网络合作共建传奇类PC游戏生态社区[3][35] - 心动公司《伊瑟》举办首届全球庆典系列赛,巨人网络《超自然行动组》iPhone畅销榜排名回升至第10[3]   行业新闻综述:IP与演艺 - 泡泡玛特LABUBU联手TOPPS推出高端卡牌产品,单盒售价469元[36] - 2025年第三季度中国演唱会票房收入97.8亿元,同比增长9.8%,大型演唱会场次732场,观众规模1211.2万人次[37] - 芒果TV启动"千部IP联合创制生态计划",提供最高50%的平台投资[36]   上市公司公告 - 冰川网络预计2025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4.35至5.65亿元,同比扭亏为盈,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203%至290%[37] - 吉比特预计2025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10.32至12.23亿元,同比增长57%至86%,第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176%至313%[38]   板块行情表现 - A股传媒板块2025年第42周下跌6.27%,表现弱于主要指数[40] - 子板块中出版板块表现最好(下跌1.50%),游戏板块表现较弱(下跌8.47%)[40] - 出版板块相对传媒指数和沪深300获得最高超额收益,分别为+4.77%和+0.72%[40] - 个股方面,粤传媒周涨幅最大(+9.51%),创梦天地港股周涨幅最大(+12.15%)[40][47]
 谷歌更新视频生成模型 Veo 3.1,阿里通义千问推出其最强视觉语言模型系列
 国盛证券· 2025-10-19 21:54
 行业投资评级 - 对传媒行业评级为“增持”(维持)[5]   核心观点 - 当前临近三季报披露期,传媒行业继续看好游戏等基本面驱动板块,关注底部在新政策驱动下困境反转的影视剧板块,同时弹性方向看好AI应用及IP方向[1] - AI应用聚焦能实现数据兑现公司,同时需注意商业模式在大模型能力迭代下的壁垒,重点关注AI陪伴、AI教育及AI玩具方向[1] - IP变现聚焦有IP优势及全产业链潜力的公司,传统文化IP价值挖掘是重点方向[1]   行情概览 - 本周(2025年10月13日至10月17日)传媒板块下跌6.28%[10] - 在中信一级行业中,涨跌幅排名后三的板块分别是电子(-7.10%)、传媒(-6.28%)、汽车(-6.24%)[10] - 传媒板块本周涨幅前五为:粤传媒(9.5%)、天威视讯(9.1%)、中原传媒(3.1%)、歌华有线(2.3%)、天下秀(1.4%)[11] - 传媒板块本周跌幅前五为:大晟文化(-11.9%)、昆仑万维(-12.5%)、紫天科技(-13.2%)、吉比特(-15.0%)、利欧股份(-16.6%)[11]   板块观点与关注标的 - 游戏板块重点关注ST华通、巨人网络、吉比特、恺英网络、神州泰岳、完美世界、心动公司等[1][16] - 影视板块关注芒果超媒、华策影视、欢瑞世纪等[1][16] - IP板块关注创源股份、上海电影、华立科技、姚记科技等[1][16] - AI板块关注豆神教育、盛天网络、荣信文化、中文在线、易点天下、视觉中国、盛通股份、焦点科技、世纪天鸿、佳发教育等[1][16] - 教育板块关注学大教育、粉笔、天立国际控股等[1][16] - 港股关注阿里巴巴、腾讯控股、泡泡玛特、快手、网龙,以及产业爆发在即的阜博集团[1][16]   重点事件回顾 - 谷歌于2025年10月16日发布视频生成模型Veo 3.1,核心升级聚焦更强叙事与音频控制及更丰富输入与编辑能力,支持1080p/24fps分辨率,原生视频时长4-8秒,通过Extend功能最长可扩展至148秒[2][20] - Veo 3.1已接入Gemini API与Vertex AI,其驱动的AI电影制作工具Flow上线5个月用户已生成超2.75亿个视频[2][20] - 阿里通义千问团队推出其最强视觉语言模型系列Qwen3-VL的4B与8B版本,在几十项权威基准测评中超越Gemini 2.5 Flash Lite、GPT-5 Nano等同级别顶尖模型[3] - Anthropic于2025年10月16日发布小模型Claude Haiku 4.5,其在编程核心测试SWE-bench Verified中得73.3%,接近Sonnet 4(72.7%)与GPT-5(72.8%),计算机操作任务(OSWorld测试50.7%)甚至超越Sonnet 4(42.2%)[3][20] - World Labs于2025年10月17日发布实时生成式世界模型RTFM,仅需单块H100 GPU就能实时渲染3D一致的虚拟世界[20]   子板块数据跟踪 - 游戏:根据AppStore现可预购游戏,近期热门的重点游戏包括《功夫熊猫:神龙大侠》、《汤姆猫总动员2》等[21] - 院线:2025年10月13日至10月17日电影市场总票房为1.18亿元(不含服务费),票房前列电影为《志愿军:浴血和平》(2617.7万元)、《浪浪人生》(2101万元)、《刺杀小说家2》(1422.1万元)[22][23] - 影视视频:2025年10月13日至10月17日全平台剧集播映表现前三为《许我耀眼》(全网热度83.8)、《一笑随歌》(全网热度80.9)、《沉默的荣耀》(全网热度80.4)[23][24] - 综艺播映表现前三为《再见爱人第五季》(全网热度77.6)、《喜人奇妙夜第二季》(全网热度77.4)、《花儿与少年同心季》(全网热度76.6)[23][25]
 短视频东风带来业务新突破 磨铁集团南下大湾区“觅知音”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8 07:15
 公司业务转型与战略 - 公司选择拥抱短视频变革,从2020年开始加大线上销售投入,实现业务转型升级突破 [1][2] - 公司已形成线上线下全渠道销售网络,在抖音、小红书、B站、快手等平台形成账号矩阵,全网用户规模超过2800万 [2] - 公司通过直播带货、短视频带货等形式进行线上销售,接近30%的图书销售收入来自淘宝店、抖音店等线上渠道 [2]   营销策略与内容生产创新 - 公司为不同类型书籍制定差异化营销方案和市场定价策略,并设定各短视频平台的投入重点以提升推广效率 [2] - 青春文学和二次元类图书因目标人群与短视频用户高度契合,销售数据表现较好 [3] - 公司探索将短视频原创内容与图书产品结合,与抖音、B站、小红书等平台的头部内容创作者合作,基于其短视频内容策划相应图书产品 [3][4]   业务板块与产业生态 - 公司已从单一图书公司发展为综合性文化创意产业集团,旗下除核心图书业务外,还包括磨铁娱乐、磨铁文学、磨铁动漫三大创新业务板块 [1][5] - 图书业务为三大创新业务板块发展积累优势,三大创新业务的成长也反哺图书业务增长 [5] - 公司出品图书产品中约80%来自中国原创内容,曾出品《诛仙》《盗墓笔记》等里程碑式作品 [3]   资本助力与区域发展 - 公司发展得益于资本助力,于2017年获得广东投资机构粤财中垠的投资支持 [1] - 公司高度重视粤港澳大湾区业务发展,认为该区域拥有庞大的内容消费者基础和创意人才资源,是重要的业务发展阵地 [6] - 公司期待参与2025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大会,与投资机构进行深度交流 [1]
 短视频东风带来业务新突破,磨铁集团南下大湾区“觅知音”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7 19:08
 公司业务转型与战略 - 公司选择拥抱短视频变革,从2020年开始加大线上销售投入,实现业务转型升级突破 [1][2] - 公司已形成线上线下全渠道销售网络,在抖音、小红书、B站、快手等平台建立账号矩阵,全网用户规模超过2800万 [2] - 公司接近30%的图书销售收入来自淘宝店、抖音店、小红书店、快手店等线上渠道 [2]   线上销售与营销策略 - 公司通过直播带货、短视频带货等多种形式进行线上销售 [2] - 市场营销团队为不同类型书籍制定不同的营销方案和市场定价策略,并设定各短视频平台的投入重点以提升推广效率 [2] - 青春文学和二次元类图书因目标人群与短视频渠道高度契合,销售数据表现较好 [3]   内容生产与IP运营 - 公司专注于原创内容,出品的图书产品中约80%来自中国原创内容 [3] - 公司探索将短视频原创内容与图书产品结合,与抖音、B站、小红书等平台的头部内容创作者合作,基于其短视频内容策划相应图书产品 [3][4] - 公司旗下拥有磨铁娱乐、磨铁文学、磨铁动漫三大创新业务板块,致力于构建版权全产业链运营能力 [5]   资本助力与区域发展 - 公司在2017年获得广东投资机构粤财中垠的投资支持,从单一图书公司发展为综合性文化创意产业集团 [1] - 公司高度重视粤港澳大湾区业务发展,认为该区域拥有庞大的内容消费者基础和丰富的创意人才,是重要的业务发展阵地 [6] - 2025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产业投资大会此前两届共发布文化产业投资基金约250亿元,2024年大会意向签约金额56亿元,目前实际融资金额达63.87亿元 [6]
 北京展区闪耀第十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擘画全国文化中心新图景
 北京日报客户端· 2025-10-17 18:05
 展会概况 - 第十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于10月16日至18日在青岛举行,北京展区主题为“版权创新未来,数智点亮生活” [1] - 北京展区面积达360平方米,汇集万达、北京出版集团等13家北京头部文化企业,展出各类版权作品2000余件,展示重点版权项目15个 [1]   文化科技融合 - 展区通过“文化+科技”案例展现版权驱动传统文化创新,如神州数码集团提供“啪嗒冰箱贴”制作机,将历史纪念体验转化为创意实践 [3] -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黄春茂创作的“宝相韵彩”国宴瓷首次在大型博览会上与公众近距离见面 [3] - 北京汉仪创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国家图书馆珍藏古籍为底本,开发出数字化字体“汉仪国图创新红楼梦”,保留古卷笔墨风骨并应用于现代设计 [4][5] - 北京快手科技有限公司展示“可灵AI”互动体验区,通过可触摸屏交互展示由AI生成的剪纸、京剧、皮影等非遗技艺主题视频 [5]   出版与数字阅读 - 北京出版集团打造立体化阅读空间,展示中国文学“走出去”成果,如《平凡的世界》输出5种语言,《人生》落地多国市场 [6] - 集团在“AI+教育”展区展示“智学伴”AI沉浸式互动体验等数智教育产品,其英文版电子书在全球平台获300余万浏览量及30余万收藏量 [6] - 中信出版集团展示《哪吒》《唐人街探案》等影视IP的图书及衍生开发,体现出版与影视版权联动 [6] - 京东集团带来JDRead借阅柜,内置66台自主研发的电子书阅读器,提供即取即读的数字阅读体验 [7]   IP开发与授权 - 万达电影以“版权正当潮”为题,展示数智化赋能潮流IP孵化和现象级爆款IP授权成果,包括手办、玩偶公仔、潮玩盲盒等 [8] - 影时光展示带有数字确权的艺术潮玩《大梦想家》及《恋与深空》联名系列,虎鲸文娱展示《凡人修仙传》等IP衍生文创及“虚实结合AR扫一扫”体验 [8]   文博版权与数字化 - 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带来首都博物馆“看·见殷商”精华文创产品,并发布“数字文博版权资产综合服务平台”生态合作计划及《文博数据资产评价体系行业标准》 [9][10] - 北京市颐和园管理处以皇家园林IP为核心带来系列文创产品,并结合北京中轴线申遗热点展现古都文化魅力 [10]   版权治理机制 - 北京展区系统性展示其在全国率先建立的版权领域行政司法协同治理工作机制,即版权治理“北京模式”,由北京市版权局牵头联动14家单位形成全链条工作专班 [10]
 公司热点|*ST大晟董事长崔洪山被限制高消费,公司连年亏损,唐山文旅接手后深度“套牢”
 搜狐财经· 2025-10-17 17:16
 公司核心事件 - 公司董事长崔洪山被限制高消费,申请人为秦皇岛信达资产资讯有限公司 [1] - 事件发生当日,公司股价高开低走,收盘大跌3.90% [1] - 公司股票因财务指标触及规定,自2025年5月6日起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简称由"大晟文化"变更为"*ST大晟" [4]   公司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营业总收入为1.67亿元,同比下降26.64% [4] - 2024年归母净利润亏损6368.71万元,亏损额较上年同期的1927.23万元扩大 [4] - 2024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9454.24万元,上年同期为-5578.62万元 [4] -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为1.09亿元,同比增长39.11% [4] - 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为-3372.74万元,同比下降116.84% [4]   股权变更与控股股东 - 2024年5月,唐山文旅以7.13亿元收购公司,收购价格为7.35元/股 [5] - 以2025年10月17日收盘价3.94元/股计算,控股股东唐山文旅浮亏3.8亿元 [5] - 公司原实控人周镇科对2024至2026年业绩做出承诺,累计净利润不低于4500万元 [5] - 唐山文旅入主后,向公司提供总额度不超过3亿元的借款 [5]   公司背景与业务 - 公司前身为石劝业,成立于1986年,1996年A股上市,历史上多次易主 [3] - 公司主营业务集中在影视投资制作和游戏开发等文化领域 [3] - 董事长崔洪山自2023年2月起担任唐山市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 [3]
 140万亿背后,中国经济破浪前行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17 11:54
 经济总量与增长 - 中国经济总量连续突破110万亿元、120万亿元、130万亿元大关,预计2025年达140万亿元[16] - 过去五年国内生产总值连续跨越多个10万亿级大台阶,经济体量稳居世界第二[1] - 前4年全国经济增速平均达5.5%,超过全球同期水平,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16]   科技创新成就 - 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2年第34位升至2025年第10位,研发投入强度超过欧盟国家平均水平[5] - 研发人员规模、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全球第一,"深圳-香港-广州"集群居全球百强创新集群榜首[18] - 实现C919商业飞行、天宫空间站运营、嫦娥六号月背采样返回、第四代核电站商运等突破性成果[19]   制造业与工业实力 - 制造业规模连续15年全球第一,拥有200多种主要工业品产量世界第一,连续12年成为全球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21] - 汽车产销总量连续16年稳居全球第一,2023年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21] -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从2020年15.1%升至2024年34.6%[9]   基础设施建设 - 建成全球最大高铁网、输配电网、宽带网,海运连接度连续19年保持世界第一[24] - 深中通道正式通车,成为世界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之一[24] - 港口规模能力多年保持世界第一,海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占全球三分之一[33]   能源与环保技术 - 建成全球规模最大可再生能源体系,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装机量稳居世界第一[31] - 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及充电基础设施均居世界第一,全球首艘第五代LNG运输船交付[31] - 空气质量改善速度全球最快,森林资源增长规模全球最多最快[28][30]   消费市场与贸易 - 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预计达63%,连续12年成为全球最大网络零售市场[22] - 货物贸易总额连续8年稳居全球第一,2024年对"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占比首次超过50%[33] - 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预售金额全球第一,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打破113项纪录[22]   农业与民生保障 - 2024年粮食生产首次迈上1.4万亿斤台阶,三大主粮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34] - 谷物、肉类、花生等产量位居世界首位,水产品总产量连续36年居全球第一[35] - 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超95%,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惠及4亿多人次[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