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消费
搜索文档
合煦智远基金杨志勇:对A股市场保持乐观 消费投资配置时机已至
中证网· 2025-11-21 10:49
中证报中证网讯(记者张舒琳)十月以来,A股市场持续震荡。对于后市,合煦智远基金副总经理杨志勇 表示,对A股市场乐观的观点没有改变,2024年"9.24"是一个分水岭,A股市场大概率将继续以震荡上 行的态势运行。我国的经济运行将继续保持在长期增长的轨道中,这是A股市场最大的基本面,也是A 股市场走强的底气所在。 杨志勇认为,当前,我国处于低利率的市场环境,预计这种低利率水平可能仍会持续,而低利率水平有 助于提升股权风险溢价,提升权益类资产的配置价值,社会财富增加权益类资产配置是个必然趋势。 关于消费投资,杨志勇认为已经迎来了较好的配置时机,消费对A股投资的贡献度也将显著提升。在消 费主题的投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从传统消费股中挖掘价值线索,包括经历过去几年震荡调整后,行业 竞争格局不断改善(包括并购等)、供给出清、拥有良好的自由现金流的个股;具备高股息红利属性的家 电、汽车、白酒等龙头品种;以及具备第二生长曲线、产品创新、渠道力扩张、渗透率提升或品牌集中 度提高等因素的股票。另一方面可以从新消费和服务消费中挖掘景气、成长、创新以及情绪、兴趣和社 交等精神价值因素,做到与估值匹配,并紧密跟踪考察报表端的落地情况。此 ...
中经评论:新消费增量从何而来
经济日报· 2025-11-21 08:04
拓展新的消费增量,关键在于提升供需适配性。来自需求侧的变化,要求供给体系必须作出更加灵 敏、精准的回应。如果供给创新滞后于需求升级,消费潜力就难以充分释放;如果供给质量不能满足消 费期待,市场活力就会受到抑制。因此,提升供需适配性不仅是激活消费潜力的有效举措,更是畅通经 济循环的关键环节。 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把握好几个关系。首先,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融合至关重要。人工智能、大 数据等新技术正推动制造业向柔性化、定制化转型,服务业向智能化、场景化升级。新能源汽车、智能 家居等创新产品快速渗透,即时零售、数字文旅等新业态不断打破传统消费边界。新技术新模式的创新 应用,不仅是"从无到有"的突破,还是"从有到优"的提质。 统筹好培育新增长点与巩固基本盘的关系。拓展增量不能以忽视甚至牺牲存量为代价。在积极拓展 数字消费、绿色消费、服务消费等新领域的同时,必须重视汽车、家电、家居、餐饮等传统消费的基础 性作用。这些传统领域不仅规模巨大,而且关联着广泛的产业链和就业群体,是经济平稳运行的重要支 撑。"拓新"与"稳旧"是可以相互促进的。例如,为传统家电注入智能元素,可以有效刺激以旧换新的需 求;用数字化手段优化线下商圈与餐饮 ...
杨德龙:年底前市场出现震荡调整但牛市格局不变
新浪基金· 2025-11-03 16:03
市场行情阶段与特征 - 上证指数在冲上4000点后出现快速回落,但4000点被视为行情中继而非结束,牛市下半场或将在调整后展开[1] - 本轮牛市上半场自“924”政策转向后开启,市场连续四个交易日大涨,上证指数短期内上涨千点,并在10月8日成交量放量至3.45万亿[1] - 今年一季度人形机器人板块大涨开启科技牛行情,后续“七翻身”行情推动上证指数第二波上攻至4000点,上半场主要特征是科技股一枝独秀[1] - 当前行情被定义为结构性牛市,预计明年可能转向全面牛市,传统板块也可能迎来机会[2] - 尽管大盘站上4000点,但仍有不少投资者未能盈利,这被视为行情仍处于牛市上半场的迹象[2] 行业板块表现与轮动 - 科技股(被戏称为“小登股”)是上半场行情的主角,而新能源、电力、银行等板块(“中登股”)以及传统消费和工业制造(“老登股”)表现相对低迷[1] - 经济转型背景下,传统行业经营相对困难,而人形机器人、芯片半导体、算力算法、创新药等新兴行业呈现良好上升态势[2] - 近期出现板块轮动,科技股回调的同时,以储能、光伏、锂电池为代表的清洁能源板块(“中登股”)表现突出[2] - 科技行业具有赢者通吃效应,未来可能出现类似英伟达、特斯拉的万亿市值巨头,但许多公司可能只是陪跑[3] - 今年处于炒作科技股前期阶段,相关概念股普遍上涨,明年行情深化后科技股可能出现分化,业绩兑现能力将成为关键[3] 政策与资金面驱动因素 - 二十届四中全会公布的“十五五规划”重点提及人形机器人、芯片半导体、生物制药、低空经济、深海科技、航空航天、量子技术、可控核聚变等未来产业[3] - 本轮牛市是政策支持、资金推动及居民储蓄向资本市场大转移共同作用的结果[5] - 我国居民存款已突破160万亿,今年前三季度新增12万亿,大量储蓄需要寻找投资出口[5] - 由于楼市表现低迷,居民储蓄转移的主要方向是股市,为市场带来增量资金[5] - 当前A股总市值达到约120万亿,接近十年前5000点时70万亿总市值的两倍[4] 杠杆与风险关注点 - 两融余额已突破25000亿大关,超过十年前A股5000点时2.25万亿的历史高点[4] - 今年加杠杆的资金更多集中在涨幅较大的科技股上,这使得科技股的调整压力加大[4] - 当前杠杆率相对十年前更低,因总市值更大,且没有场外配资[4] 后市展望与投资策略 - 对后市保持积极乐观,参照美股科技股上涨十年及英伟达市值突破5万亿美元的表现,认为中国科技股行情仍有较大空间[5] - 年末市场可能震荡加剧,科技股获利回吐压力增加,但由于场外资金入场意愿强,市场大幅下跌可能性不大[5][6] - 科技股若出现调整将具备布局机会,其行情有望贯穿整个牛市[6] - 清洁能源板块在新能源大战略背景下仍具有上升空间[6] - 建议投资者可均衡配置,提前布局估值处于低位的消费白马股,这些公司分红率较高且品牌价值突出[6]
逾六成私募将重仓过节
证券时报· 2025-09-30 12:35
私募仓位选择 - 65.38%的私募倾向于重仓或满仓过节(仓位>70%)[5] - 股票私募仓位指数为78.41%,较前一周上升0.37个百分点,连涨两周并刷出年内新高[6] - 私募普遍加仓的原因包括A股市场持续反弹带来赚钱效应、政策面积极发力以及AI、半导体、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板块的结构性机会凸显[6] 私募对节后行情研判 - 70.19%的私募对节后A股走势持有乐观态度,认为节前震荡整理属于蓄势阶段,节后行情有望逐步回升[8] - 20.19%的私募持有中性观点,认为大盘指数可能继续维持震荡但结构性机会丰富,9.62%的私募表示谨慎[8] - 近10年来国庆节后A股行情上涨概率超70%,四季度流动性有望得到险资开门红和居民资产入市支撑[11] 节后市场风格与投资主线 - 62.50%的私募认为节后A股风格将趋于均衡,科技成长、价值蓝筹、白马股等将呈现轮动[8] - 59.62%的私募看好科技成长方向,重点关注AI、半导体、人形机器人、智能驾驶、创新药等领域[9] - 21.15%的私募看好新能源、房地产产业链的估值修复,7.69%的私募看好高股息方向,6.73%的私募关注周期股,4.81%的私募看好消费[9] 机构具体策略与市场格局 - 有机构维持较高的股票仓位,持仓组合以景气度上行的板块为主,同时逐步布局景气度即将出现拐点的周期性板块[11] - 当前市场风格是成长有弹性、价值有托底的动态平衡,随着三季报披露临近,业绩验证将成为轮动核心[11] - 短期波动无碍市场中长期向好趋势,“慢牛”格局有望延续,市场风格将更趋均衡,呈现各主线轮动态势[12]
华宝基金胡洁:政策发力供需平衡,消费布局正当时
新浪基金· 2025-09-11 10:23
市场资金流向与板块轮动 - 资金正从AI等前期热门科技板块流出 转向涨幅小、估值低的消费板块 [1] - 消费板块成为资金保守偏好下的优质选择 包括传统消费和新消费两个方向 [1] 政策环境与经济影响 - 政策通过反内卷控制供给侧企业盲目扩张 稳定生产节奏 [1] - 需求侧通过消费券、以旧换新、消费贷贴息等组合拳释放消费潜力 [1] - 政策与市场形成良性互动 稳步推动经济回暖并改善上市公司盈利水平 [1] 传统消费板块投资价值 - 消费龙头ETF标的指数从2021年至今回调近四年 高点回撤一度达60% 目前仍接近50% [2] - 指数当前市盈率约18倍 估值低于近5年88%的时间区间 [2] - 净资产收益率保持在20%以上 体现长期稳定资产特征 [2] 新消费板块投资机会 - 新消费聚焦互联网时代新群体+新技术带来的消费成长风格 [3] - 华宝中证沪港深新消费指数基金覆盖沪港深三地新消费板块 权重股包括腾讯、阿里巴巴、泡泡玛特 [3] - 中证沪港深新消费指数历史表现亮眼:2015年牛市上涨超144% 2019-2021年消费牛市上涨超126% 2024年9月至今上涨超80% [3] - 新消费指数跑赢内地消费指数、沪深300和中证500指数 [3] 市场逻辑转向与投资策略 - A股市场长期向好趋势不变 市场运行逻辑将逐步过渡到盈利基本面 [1] - 消费龙头ETF聚焦消费盈利 在当前政策提振和市场环境下具备显著配置价值 [2] - 新消费产品在消费板块整体走强和风险偏好回升时可能展现更大上涨弹性 [3]
涌津投资谢小勇:传统消费龙头公司配置吸引力日益凸显
中证网· 2025-09-04 22:00
传统消费行业估值与配置吸引力 - 传统消费龙头公司估值处于偏低水平 [1] - 在市场整体估值水平抬升背景下配置吸引力日益凸显 [1] 新消费板块表现与预期 - 新消费板块今年表现强势 [1] - 在高估值高预期背景下缺乏股价进一步上涨的催化剂 [1] - 仅部分新消费公司的景气度具有持续性 [1]
恒生消费ETF(513970)冲击4连涨!泡泡玛特市值突破4000亿港元
新浪财经· 2025-08-20 14:27
指数表现与成分股行情 - 恒生消费指数(HSCGSI)上涨0.97% 冲击4连涨 [1] - 成分股泡泡玛特上涨11.47% 老铺黄金上涨8.14% 珍酒李渡上涨5.33% 蜜雪集团上涨5.16% 毛戈平上涨3.48% [1] - 泡泡玛特股价续创历史新高 达305港元/股 总市值突破4000亿港元逼近4100亿港元 [1] ETF市场数据 - 恒生消费ETF(513970)上涨1.08% 盘中换手率10.39% 成交额1.81亿元 [1] - 近1月日均成交1.30亿元 最新规模17.24亿元创近1月新高 位居可比基金第一 [1] - 最新份额16.98亿份创近1月新高 资金净流入2239.00万元 [1] 泡泡玛特财务表现 - 上半年营收138.8亿元 同比增长204.4% [1] - 净利润47.1亿元 同比增长362.8% [1] 消费行业研究观点 - 供给侧革新比需求侧政策刺激更具持续生命力 潮玩带动线下文旅消费热潮 [2] - Z世代悦己需求与国产IP崛起催化增长 形成"谷子经济"迅猛发展态势 [2] - 行业呈现IP为核心、国货破圈、渠道多元特征 从日本领衔转向国产竞逐格局 [2] 指数结构特征 - 恒生消费指数与A股消费存在显著结构性差异 不含白酒 [2] - 既包含传统消费又涵盖泡泡玛特、老铺黄金、名创优品等新兴消费龙头 [2] - 泡泡玛特为指数第一大成分股 权重占比11.22% 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61.52% [2] 投资渠道信息 - 恒生消费ETF支持T+0交易 无需港股账户即可投资港股消费板块 [3] - 场外联接基金提供A类019102和C类019103两种份额类别 [3]
毕盛投资王康宁最新发声
中国基金报· 2025-08-12 17:39
核心观点 - 全球AI发展重心从硬件转向软件应用,中国凭借低成本、开源友好的AI服务及庞大用户基数、丰富应用场景、工程师红利和数据资源,在全球AI标准制定中具备优势[1][4] - 中国资产风险溢价具备吸引力,尤其看好港股的结构性机会,重点关注AI应用端、互联网平台、创新药和医疗器械、品牌消费龙头、高壁垒电气设备、周期性子行业龙头及泛金融[1][7][8] - 采用"四类阿尔法"(成长型、价值型、周期型、机会型)和"四顶帽子"(财务评估、企业家视角、合规验证、内部模型)的投研框架,当前组合中成长型阿尔法占比最高[2][3] 四类阿尔法投研框架 - **成长型阿尔法**:关注行业壁垒、管理层能力及行业空间,科技公司研发能力是关键,AI领域聚焦中游云计算平台和下游垂直应用[3][4] - **价值型阿尔法**:与高分红股票重合度高,如寿险、公用事业、传统制造业,需综合基本面评估而非仅看分红率,部分寿险企业估值低于内涵价值[5] - **周期型阿尔法**:看好设备制造业龙头,行业供需周期长,2023年触底后进入上升阶段,需求来自全球产能重新布局[5] - **机会型阿尔法**:未明确提及具体行业,但框架包含灵活切换四类阿尔法以分散风险[3][5] 重点行业与公司机会 - **AI与科技**:中国AI应用端优势显著,商业模式或类似"卖方研报嵌入经纪服务",大模型无壁垒但垂直应用领域有潜力[1][4] - **互联网平台**:广告业务与经济企稳强相关,预计复苏中受益显著[8] - **创新药与医疗器械**:部分公司此前市值接近账面现金,研发管线被低估,情绪修复后进入合理估值区间[8] - **品牌消费**:啤酒、体育服饰、白电龙头存在过度折价,经济复苏后有望通过品牌影响力夺回市场份额[7][8] - **泛金融**:寿险和零售端银行被低估,吸储能力在低利率环境下的增值服务潜力未充分定价[8] - **军工**:长期看是科技升级的重要抓手[9] 市场展望 - A股处于底部构建阶段,港股已进入稳定复苏,更看好港股结构性机会[7] - 消费领域受宏观压力和房价抑制,但随家庭资产负债表修复,品牌消费龙头将受益[7][8] - 国际资本重新审核全球布局,中国政策环境积极,市场活跃度提升[7]
中金基金高大亮:重点关注情绪消费 传统消费白马股有估值修复空间
中证网· 2025-08-08 15:19
消费行业趋势 - 销售渠道更加高效且产品更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 [1] - 情绪消费领域存在投资机会 包括谷子经济 宠物经济和化妆品 [1] - 商贸零售行业渠道变革值得重点关注 [1] 企业竞争优势 - 消费品领域企业竞争优势体现在经营及生产效率 [1] - 商品层面竞争优势表现为品类差异化及价格两极化 [1] 新兴消费需求 - 消费者同时追求快乐与健康 独处与社交陪伴 [1] - 多巴胺商品 健康 游戏 动漫 社交 宠物和IP溢价领域涌现投资机会 [1] 传统消费板块 - 传统消费行业经历连续3年盈利估值调整 当前估值处于历史低位 [2] - 去年三季度以来扩内需政策频发 修正市场对消费大盘股远期悲观预期 [2] - 多家传统消费公司高频数据表现超越前期悲观预期 [2] - 传统消费白马股存在估值修复空间 [1][2]
富达基金周文群:新消费整体估值偏高 对传统消费保持观望
中证网· 2025-08-05 21:53
消费趋势变化 - 95后、00后逐步成为消费主力,需求端转向情绪价值主导 [1] - 服务消费和体验经济高速增长,潮玩、健康管理、文化体验等细分方向表现亮眼 [1] 新消费投资观点 - 新消费整体估值已偏高,需精选有估值安全边际的个股 [1] - 传统消费估值低但缺乏催化,保持观望等待信号 [1] 投资策略调整 - 以港股某知名新消费板块代表公司为例,分享团队过往布局节奏 [1] - 未来投资将更重视IP行业的长期趋势和中国优秀企业出海的长期趋势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