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系统

搜索文档
宁波圣龙汽车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开立现金管理专用结算账户及使用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的进展公告
上海证券报· 2025-07-26 03:18
宁波圣龙汽车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开立现金管理 专用结算账户及使用闲置募集资金进行现金管理的进展公告 本公司董事会及全体董事保证本公告内容不存在任何虚假记载、误导性陈述或者重大遗漏,并对其内容 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承担个别及连带责任。 重要内容提示: ● 新开立募集资金现金管理专用结算账户情况: 公司名称:宁波圣龙汽车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公司"或"圣龙股份") 证券代码:603178 证券简称:圣龙股份 公告编号:2025-030 圣龙股份于2025 年4月24日使用闲置募集资金1,500万元向宁波银行股份有限公司认购了"单位结构性存 款7202502200"产品,产品起息日为2025 年4月24日,结息日为2025 年7月23日。具体内容详见公司于 2025年4月25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www.sse.com.cn)及指定媒体披露的《关于使用闲置募集资金 进行现金管理的进展公告》(公告编号:2025-006)。截至本公告日,上述产品已赎回,公司获得理财 收益共计8.51万元,收益符合预期。公司于2025年4月24日开立的募集资金现金管理专用结算账户(开 户银行:宁波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鄞 ...
又有上市公司财务造假被严查 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
金融时报· 2025-07-16 09:37
公司财务造假及处罚 - *ST苏吴因连续4年财务造假被中国证监会拟处以1000万元罚款并触及重大违法强制退市情形 [1] - 2020年至2023年公司虚增营业收入分别为4.95亿元、4.69亿元、4.31亿元和3.77亿元,占当期营收的26.46%、26.39%、21.26%和16.82% [2] - 同期虚增利润总额1458.27万元、2027.12万元、1992.42万元、2121.94万元,占当期利润总额的2.89%、51.65%、26.42%和29.81% [2] 关联方资金占用 - 2020年至2023年未披露关联方非经营性资金占用,期末余额分别为1.27亿元、13.93亿元、15.43亿元和16.93亿元,占净资产比例从6.88%升至96.09% [2] 处罚措施及市场影响 - 公司及相关责任人被罚款总计3050万元,实际控制人钱群山拟被采取10年证券市场禁入措施 [3] - 公司股票自7月14日起被上交所叠加实施退市风险警示,此前已因财务报告问题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和其他风险警示 [4] 行业监管动态 - 中国证监会近期对元道通信、南京越博动力等公司涉嫌财务造假立案或处罚,强调"零容忍"态度 [5][6] - 监管部门通过打击虚构业务、滥用会计政策等行为强化市场生态治理 [6] 公司背景及应对 - *ST苏吴成立于1994年,1999年上市,主营业务涵盖医药、房地产及投资 [4] - 公司称将配合证监会调查并行使听证等权利,目前生产经营正常 [4]
陆股通2025Q2持仓点评:陆股通Q2增银行电新非银,减持商贸化工轻工
中邮证券· 2025-07-09 20:31
根据提供的研报内容,该报告主要分析陆股通2025年Q2持仓情况,未涉及量化模型或量化因子的构建与分析。以下是报告核心内容的提炼: 陆股通持仓核心数据 1. **持股市值变化** - 截至2025年6月30日,陆股通持股市值22,889亿元,较Q1增加504亿元,占A股流通市值比例2.80%(较Q1下降4bp)[3][16] 2. **行业分布特征** - **前五大行业**:电力设备及新能源(13.06%)、银行(11.1%)、电子(9.77%)、食品饮料(8.34%)、医药(7.26%)[4][18] - **环比变化**:银行(+0.94%)、非银金融(+0.63%)占比提升;食品饮料(-1.35%)、家电(-1.21%)占比下降[5][20] 3. **资金流向** - **净流入行业**:银行(186亿元)、电力设备及新能源(150亿元)、非银金融(131亿元)[6][29] - **净流出行业**:商贸零售(-169亿元)、综合(-132亿元)[6][29] 4. **重仓股动态** - 前十大重仓股未变,宁德时代(1,531亿元)、贵州茅台(1,027亿元)居首[7][38] - 宁德时代、长江电力等获加仓,贵州茅台、美的集团等遭减仓[39][40] 数据来源与统计口径 - 行业分类采用中信一级/二级行业标准[18][23] - 数据截至2025年6月30日,经沪深港通新规调整后披露[15] (注:报告未提及量化模型或因子相关内容,故不输出相关模块)
*ST花王: 关于重大资产购买事项进展的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7-08 20:09
交易概述 - 公司拟以现金方式向12名交易对方购买安徽尼威汽车动力系统有限公司55.50%股权,交易完成后尼威动力控股股东变更为公司 [1] - 本次交易构成重大资产重组,符合《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相关规定 [1] 交易进展 - 2025年3月15日首次披露重大资产购买预案,3月26日收到上交所首轮问询函 [2] - 2025年4月11日、5月10日、6月9日三次披露交易进展公告 [2] - 2025年6月4日披露修订版预案及首轮问询回复 [2] - 2025年6月5日董事会审议通过重大资产购买报告书草案 [2] - 2025年6月18日收到上交所对草案的第二轮问询函 [3] 问询函处理 - 公司申请延期不超过5个交易日回复第二轮问询函,因问题需进一步补充完善 [3][4] - 公司正协调各方推进问询回复工作,承诺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4]
跟着巴菲特投资!国内首只“300现金流ETF联接基金”今日重磅首发!
新浪基金· 2025-07-01 08:55
产品发布 - 国内首只跟踪沪深300自由现金流指数的场外基金华宝沪深300自由现金流ETF联接基金(A类024367 C类024368)正式发售 该基金聚焦沪深300指数中自由现金流最强的50家公司 剔除金融地产行业 前五大行业(石油石化 煤炭 通信等)占比达59% [1][2] - 该基金是国内首只跟踪沪深300自由现金流指数的场内及场外基金 [2] 投资策略有效性 - 沪深300自由现金流全收益指数2017年以来年化收益率达14.17% 累计涨幅194.87% 大幅跑赢沪深300指数及传统红利策略指数 [3] - 2020-2024年分年度历史收益率分别为16.20% 13.83% -4.31% 12.94% 40.79% [3] 行业配置 - 300现金流ETF联接基金剔除金融地产行业 聚焦石油石化 通信等高现金流 低负债板块 前五大行业集中度达59% [5] - 主要成份股包括中国移动(权重10.6%) 中国石油(10.4%) 宁德时代(6.9%) 美的集团(6.5%) 长江电力(6.5%)等 [6] 风险收益表现 - 截至2025年5月30日 300现金流全收益指数年化波动率17.68% 最大回撤-24.70% 优于沪深300红利指数的18.41%波动率与-41.56%最大回撤 [7] - 夏普比率0.81 远超红利策略指数 2019-2024年6年间5年实现正收益 [7][8] 估值与政策 - 指数成份股平均股息率3.60% 高于沪深300的3.46% 当前指数近10年市盈率13.49倍 略高于沪深300指数的12.46倍 [9] - 90%以上成份股为千亿市值巨头 估值处于合理区间 [9] 基金管理 - 华宝基金权益ETF管理规模达853亿元 在全市场52家拥有ETF业务的公募基金公司中名列前茅 [10] - 华宝基金指数投资团队连续四年荣获上海证券交易所"十佳ETF管理人"称号 [10]
解析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发展方向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26 09:24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 我国新能源汽车在技术创新、产业链培育和市场推广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为全球汽车产业低碳化、电动化转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2] - 第17届国际汽车动力系统技术年会(TMC 2025)深入研讨电驱动、混合动力创新技术、商用车动力系统低碳节能技术、功率半导体创新技术等话题 [2] 动力系统技术创新进展 - 混动专用发动机热效率达46%,较2020年提升13个百分点,柴油发动机热效率超48%,提升4.3个百分点 [3] - 驱动电机峰值功率密度达7000kW/kg,碳化硅电机控制器功率密度达45kW/L,较2020年提升50% [3] - 扁线电机高效冷却系统、碳化硅器件等关键零部件与高电压平台、功能安全等技术实现应用 [3] 动力系统技术发展趋势 - 系统集成向多域融合发展,集成驱动单元、高压系统、电池管理等模块,实现体积和线束数量大幅缩减 [3] - 材料创新聚焦碳化硅、碳纤维、非金属合金等,工艺创新包括激光焊接、3D打印等,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4] - 人工智能应用加速,实现毫秒级扭矩分配、智能热管理等功能,推动动力系统向全链路智能化控制演进 [4] 电驱动系统技术挑战 - 集中驱动模式已量产,但分布驱动模式(如轮边电机、轮毂电机)受机械电气和散热问题限制未大规模应用 [6] - 快充电压升至800V-1200V,对电机绝缘系统提出更高要求,扁线电机低温焊接成为研究方向 [6] - 电机小型化带来发热问题,冷却系统从液冷向油冷或复合冷却转变 [7] 热管理与润滑技术 - 油冷电驱专用油提升冷却效率和传动效率,延长续驶里程 [7] - 电池热管理油液可维持较高充电效率,缩短充电时间 [7] - 兆瓦充电技术推动液冷电池冷却系统应用,支持更多充电循环 [7] 分布式驱动技术 - 双电机分布式驱动为主流,差扭设计可降低横摆角速度17%,提升驾驶舒适性 [8] - 永磁助磁同步电机采用钐铁氮材料替代重稀土永磁体,减少碳排放 [8] - 轴向磁通电机功率密度较径向磁通永磁同步电机提高30%,计划2026年量产 [8] 动力系统未来趋势 - 驱动方式从机械驱动向智能电驱动转变,电动化使功率提升成本大幅降低 [9] - 动力系统向控驱分离与软硬解耦方向发展,聚焦用户体验和研发效率提升 [9] - 以动力电池为核心的跨域集成将提升整车运动控制能力,改善驾乘空间利用率 [10] - 动力系统与底盘融合将实现高机动性、高安全可靠性等体验升级 [11]
产品将在eVTOL装机,航空混合电推进系统研制商「电擎科技」完成数千万元A1轮融资|36氪首发
36氪· 2025-06-17 11:39
融资与资金用途 - 电擎科技完成数千万元A1轮融资,由浔商创投、杉杉创投联合领投,北航投资跟投,资金将用于实验能力、生产能力建设和团队扩充 [2] - 公司创立至今9年已完成4轮融资累计过亿元,计划2024年下半年开启第5轮融资 [8] 公司背景与技术优势 - 公司成立于2016年2月,是北京市"专精特新"企业,核心团队来自国防七子院校,拥有超15年航空航天电能域系统研究经验 [2] - 团队具备"空天电能+新能源混动"整体解决方案全链条研发经验,曾就职于航天科工、航天科技等头部机构 [2] - 采用高电压利用率及高转速技术路线,取消减速箱实现减重,系统零部件100%国产化,采用三余度/四余度架构设计 [5] 产品体系与市场定位 - 推行"1+N"产品体系:"1"为定制化大功率航空混合电推进系统(国内首个系统级解决方案),"N"为标准化部件系统(已商业化) [2] - 300kW涡电系统重量<80kg、功率密度>3.75kW/kg、成本为国内竞品1/2、国外1/7,整体系统成本为竞品1/3 [5] - 2024年5月发布我国首款兆瓦级全风冷航空发电系统AGS1000,适配4-5吨混电eVTOL和8-10吨混电固定翼飞机 [5] 行业前景与市场需求 - 中国电推进系统未来20年需求量达3.1万台套(市场300亿美元),全球超15万台套,市场价值有望超越传统航发 [4] - 混合动力成为全球航空界共识方向,罗罗、赛峰、中国航发等均已布局研究 [4] - 低空经济发展推动飞行器功率需求提升,200kW以上大功率产品供给稀缺 [4] 商业化进展与产能规划 - 产品已在航空航天、应急救援等领域批量应用,2024年珠海航展后获国内外多笔订单 [7] - 新工厂投产后产能将从500套/年提升至10000套/年,2024年下半年首批系统将交付国内eVTOL公司 [7] - 重点布局中东市场,正与主机厂合作推动混动飞行平台出海 [7] 技术里程碑与适航进展 - 2024年计划完成兆瓦级发电系统样机交付、混动飞行器试飞验证,并申报混动系统适航审定 [8] - 公司技术负责人参与低空适航审定标准起草 [8] 投资方评价 - 浔商创投:认可公司在航空混动系统领域的技术壁垒和整体解决方案能力,视其为低空经济产业布局关键环节 [9] - 杉杉创投:强调产品"昂贵不是高科技"理念,认为其性价比和技术实力具备市场潜力 [10] - 北航投资:看好公司在新能源航空动力系统的创新性,称其为低空经济破局关键 [10][11]
“精滴细灌、激活活水”——联合动力IPO过会
环球网· 2025-06-16 18:09
公司概况 - 苏州汇川联合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动力)创业板IPO过会,主业独立清晰,市场龙头地位显著,重视研发且是技术领跑者,为A股分拆上市标杆式样本 [1] - 联合动力是汇川技术体系内运营新能源汽车电驱和电源系统的唯一主体,具备独立研发、生产、销售体系,产品涵盖电驱系统(电控、电机、三合一/多合一驱动总成)及电源系统(车载充电机、DC/DC转换器等),与母公司业务完全独立 [3] - 公司2021-2024年营收分别为29.03亿元、50.27亿元、93.65亿元和161.78亿元,近三年复合增速达79.39%,2025年5月末在手订单78.59亿元,2025-2026年电控/电机/驱动总成/电源销量预计分别超300万/400万/300万/200万台 [4] 市场地位 - 2024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中,联合动力电控份额10.7%(第三方第一)、电机份额10.5%(第三方第一)、驱动总成份额6.3%(第三方第二)、车载充电机份额4.5%(总排名第八) [5] - 公司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独立第三方动力系统供应商,技术实力、响应能力及质量体系支撑业务快速扩张 [4] 母公司背景 - 母公司汇川技术为工控行业领军企业,2010年上市,业务覆盖通用自动化、智慧电梯、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2024年营收370.41亿元(同比+21.77%),净利润42.85亿元,市值超1700亿元 [3] 技术研发 - 研发团队超1800人,硕博占比过半,近三年研发投入合计21.06亿元(2022-2024年分别为5.72亿、6.26亿、9.08亿),拥有98项发明专利及407项实用新型专利,主导20+项国家标准 [8] - 突破IGBT/SiC功率模组、多合一驱动总成等技术,填补国内空白并达国际先进水平,实现核心部件国产化及软件算法自主可控 [8][9] 行业战略意义 - 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是产业战略制高点,联合动力技术突破体现中国"换道超车"实践,推动国产芯片、功率器件等上游产业链自主化 [7][9] - 公司全球化布局(匈牙利、泰国建厂)提升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国际竞争力,产能扩张将带动区域经济集聚与产业升级 [9] 分拆上市影响 - 分拆上市优化资源配置,确保子公司业务独立且具行业竞争优势,标志着A股进入"质量优先、精准筛选"新阶段 [1] - 分拆后联合动力获独立融资平台加速研发,母公司主业更清晰,形成"双赢"格局 [3][4]
1700亿工控巨头“A拆A”锚定高质量发展 动力系统龙头联合动力IPO过会
证券时报网· 2025-06-13 19:00
公司概况 - 苏州汇川联合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由A股上市公司汇川技术分拆新能源汽车相关业务而来,是汇川技术体系内运营新能源汽车电驱和电源系统的唯一主体 [2] - 公司具备独立且完善的车规级产品研发、生产、销售体系,是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的龙头企业之一 [2] - 公司控股股东汇川技术为国内工控行业巨头,2024年实现营业总收入370.41亿元,同比增长21.7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达42.85亿元 [3] 业务发展 -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电驱系统和电源系统等动力系统核心部件,下游客户主要为新能源汽车主机厂 [4] - 2021年至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9.03亿元、50.27亿元、93.65亿元和161.78亿元,近三年营收复合增速达79.39% [4] - 在2024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中,公司电控产品份额约10.7%,电机产品份额约10.5%,驱动总成产品份额约6.3%,车载充电机产品份额约4.5% [4] 技术实力 - 公司已形成26项产品核心技术及6项平台核心技术,取得98项发明专利及407项实用新型专利 [6] - 主导参与编制并发布超过20项国家标准,牵头参与多项国家级、省级重大科研项目 [6] - 通过自主研发实现了IGBT/SiC功率模组、电机定子转子、减速器等核心部件及软件算法全自主、国产控制芯片的大规模应用 [6] 分拆上市影响 - 分拆上市旨在利用资本市场支持进一步增强技术储备、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完善全球布局 [7] - 分拆有助于展现联合动力的价值,更有利于上市公司的估值,利好上市公司股价 [7] - 分拆后上市公司汇川技术的主业结构将更加清晰,可以加强专业化经营水平,降低多元化经营带来的潜在风险 [7] 股权结构 - 联合动力5.49%的股份由员工持股平台(联益创投、联丰投资)持有,核心运营高管通过持股平台间接持有公司权益 [8] - 员工持股设计体现了深度绑定核心人才、激发创新活力的长期治理策略 [8] - 分拆上市将构建起联合动力独立的融资渠道和平台,有利于减轻上市公司资金负担 [8]
联合动力创业板IPO过会 2024年度动力系统产品出货量超450万台
智通财经网· 2025-06-13 07:18
公司IPO进展 - 联合动力深交所创业板IPO通过上市委会议 拟募资48.5711亿元 保荐机构为国泰海通证券 [1] 公司业务概况 - 公司定位为全球领先的智能电动汽车部件及解决方案提供商 主要产品包括电驱系统和电源系统等动力系统核心部件 [1] - 公司为超过40家整车企业、170个车型提供动力系统解决方案 2024年度动力系统产品出货量超过450万台 [1] - 公司深度参与新能源汽车全生命周期 包括车型设计、动力系统开发、整车产销量爬坡及售后质保等环节 [1] - 公司协同上游供应商持续进行创新升级 推动我国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链技术自立自强 [1] 市场份额 - 2024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市场 公司电控产品份额10.7% 第三方供应商排名第一(总排名第二) [2] - 电机产品份额10.5% 第三方供应商排名第一(总排名第二) [2] - 驱动总成产品份额6.3% 排名第四 [2] - 车载充电机产品份额4.5% 排名第八 [2] 募投项目 - 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生产建设项目 总投资379931.5万元 拟投入募集资金261187.51万元 [3] - 研发中心建设及平台类研发项目 总投资191930.78万元 拟投入募集资金132294.88万元 [3] - 数字化系统建设项目 总投资16233.3万元 拟投入募集资金12228.2万元 [3] - 补充营运资金 拟投入募集资金80000万元 [3] 财务数据 - 2022-2024年度营业收入分别为50.27亿元、93.65亿元、161.78亿元 [3] - 2022-2024年度净利润分别为-1.8亿元、1.86亿元、9.36亿元 [3] - 2024年末资产总额1807215.7万元 较2023年末增长47% [4] - 2024年末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483595.56万元 较2023年末增长24.6% [4] - 2024年度扣非后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净利润91313.91万元 较2023年度增长477.3%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