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小米SU7Ultra
icon
搜索文档
新能源车购置税将减半征收 多家车企宣布税费“兜底”政策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04 20:46
新能源汽车购置税政策变化 - 新能源汽车购置税预计在近两个月内开始减半征收,年底购车热潮已提前启动 [1] - 2025年新能源车购置税将开始征收,按5%的标准执行 [4] - 政策变动窗口期与车企年底销量冲刺期重合 [4][5] 车企购置税“兜底”政策 - 多家车企推出购置税“兜底”服务,约定消费者在11月底前完成锁单,若因车企原因延迟至2026年交付,车企将全额承担购置税差额 [1][3] - 理想汽车对11月底前下单用户提供“兜底”服务,10月下单用户可比11月下单用户多享受5000元现金减免补贴 [2] - 小米汽车为11月30日前锁单用户提供最高1.5万元购置税差额补贴,覆盖SU7、YU7、SU7 Ultra全系车型 [3] - 智己汽车为11月11日前锁单用户提供“兜底”名额,东风奕派、深蓝、奇瑞、长安汽车等也推出类似方案 [2][3] - 部分有现车品牌如吉利星愿未推出“兜底”政策,但预计11月和12月订单将增多 [2] 市场销售与交付情况 - 新能源热门车型多采用订单式生产,部分车型交付周期长达数周甚至数月,10月底后下单可能面临“今年锁单、明年开票” [1] - 理想i6订单较多,当前下单预计明年1至2月才能提车,购置税约1万多元 [2] - 10月车市延续“金九银十”旺销态势,10月1日至26日全国新能源乘用车零售90.1万辆,今年以来累计零售约977.1万辆,同比增长22% [4] - 消费者购置税优惠结束前购车可节省费用,例如购买吉利星愿可省约4000元 [1] 行业趋势与车企策略 - 车辆购置税优惠政策即将到期,消费者购车热情保持高位 [4] - 车企利用新能源车购置税调整“窗口期”促进销量,主动加码“兜底”政策以吸引消费者赶搭“免税末班车” [4][5] - 从各家车企年度目标完成率看,接下来两个月的市场表现将直接决定其年度目标完成度 [5] - 销售人员鼓励消费者在政策收紧前尽早买车,特别是20万元以上车型购置税金额较大 [4]
“韭菜”觉醒了!雷军演讲翻车,小米的套路,这次真的没人买账了
搜狐财经· 2025-10-18 11:12
公司营销策略与市场反应 - 公司年度演讲未能引发消费者共鸣,市场反应冷淡,演讲后公司股价连续多日下跌,市值快速蒸发[3][6][9] - 消费者对创始人创业故事和宏大叙事兴趣减弱,更关注产品交付时间与售后服务质量等实际问题[4][8][21] - 公司试图将手机行业“流量为王”的营销模式复制到汽车领域,但低估了制造业的复杂性,互联网营销无法替代制造业的基本规律[23][28] 产品设计与安全隐患 - 汽车隐藏式门把手在车辆碰撞电路故障后失效,导致外部无法施救,造成严重安全事故,相关话题网络阅读量破亿[9][11][12] - 行业专家批评取消物理门把手是在“看不见的地方抠钱”,将用户置于危险之中,同行企业均保留物理逃生方式,且中汽研新规也要求保留物理逃生通道[14][16] - 公司对超过11万辆汽车进行召回,原因为标准版辅助驾驶系统在特殊场景下存在识别不及时或失效的隐患,解决方案为远程升级,但部分车主仍心存担忧[16][18][19] 品牌信任与沟通问题 - 公司在产品宣传中存在使用“文字游戏”的现象,例如手机宣传“逆光之王”实为“产品目标”,汽车“超强钢车身”实为“材质项目名称”,此类做法被消费者视为对其智商的冒犯[22] - 消费者日益理性,不再为情怀和故事买单,转而更关注实打实的产品力与坦诚的沟通,同行企业已更多聚焦于技术参数与生产流程的展示[21][24] - 公司面临交付体系脆弱的问题,巨大订单量导致用户等待漫长,而黄牛公开叫卖加价车辆,暴露出渠道管理的问题,进一步损害了品牌与用户之间的信任[26][29][30]
四电机、主动悬架,盘点那些超豪华车型的技术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25-10-17 16:49
多电机分布式电驱技术 - 三电机或四电机驱动系统可实现车轮动力解耦与精确独立控制,例如实现原地画圈“掉头”功能 [2][5] - 四电机系统可提供极强的动力,例如比亚迪仰望U8整备质量3.59吨,但零百加速时间仅为3.5秒 [5] - 搭载三电机的车型如腾势N9、领克900、小米SU7 Ultra等,最低价格约40万元 [2] 主动悬架系统 - 主动悬架能动态调节软硬和高度,兼顾舒适性与操控性,解决传统悬架“软则晃、硬则颠”的矛盾 [8] - 系统可根据路面实时调整阻尼,提升舒适性(如过滤颠簸)和操控性(如减少过弯侧倾、抑制急刹点头) [8][10] - 部分高端系统支持高度调节,越野时提升通过性,高速时降低车身以减少风阻,并具备如“跳舞”等情绪功能 [12] - 搭载车型包括比亚迪仰望系列、蔚来ET9及奔驰、法拉利等高端品牌,最低入手价格接近80万元 [6] 主动空气动力学组件 - 主动尾翼可在巡航时增加下压力,制动时升起至55度角提供空气制动效果,例如布加迪威龙 [15] - 高速制动时,主动尾翼能提供整车约三分之一的制动力,大致相当于普通家用车70%的制动力,产生约2G的制动G值 [16] - 组件旨在降低风阻以延长续航,例如AMG GT概念车的主动轮圈叶片和电动卡宴的伸缩整流板,车速超过60km/h后自动工作 [18] - 主动进气格栅已在10万元级别车辆普及,主要用于提升热管理效能和减少风阻 [18] 轴向磁通电机技术 - 轴向磁通电机相比传统径向磁通电机,具有结构紧凑、重量轻、功率密度高的特点 [23] - 其磁通路径平行于电机轴,路径更短,效率更高,转子直径更大可提供更高转矩 [23] - 例如AMG GT概念车搭载的轴向磁通电机,重量比传统电机轻三分之二,占用空间减少三分之一,功率密度是传统电机的3倍 [25] 无凸轮轴发动机技术 - 无凸轮轴发动机技术(如科尼赛克的FreeValve)实现了每个气门的独立控制,简化了结构并减轻了重量 [28] - 该系统使用气动和电动液压执行器,由ECU控制气门动作,可实现闭缸技术及无级调节气门升程和正时 [29] - 该技术使发动机能在奥托循环、米勒循环和阿特金森循环之间完美切换,以优化性能和效率 [29]
雷军风评逆转!背后是什么信号?
新浪财经· 2025-09-29 09:31
核心观点 - 小米公司面临严重的品牌信任危机 产品夸大宣传和过度营销策略引发消费者强烈不满 导致创始人雷军的个人形象和公司口碑急剧下滑 [2][3][5][7][9][10][11][13][14][15][16][18][19][20][22][23][24] 产品问题 - 小米SU7 Ultra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涉嫌虚假宣传 实际结构与普通铝制机盖几乎无差异 未能实现宣传的"高效导流"和"辅助散热"功能 车主维权群一夜涌入300多人 要求退车或重新定配 [5] - 小米冰箱在广东佛山办公室发生爆炸事件 引发消费者对产品安全性的严重担忧 [7] - 小米AI眼镜存在佩戴不适、拍摄效果差、连接不稳定等问题 抖音平台退货率高达40% 反映消费者极度不满 [7] 营销策略争议 - 小米采用固定营销模板 包括神秘爆料、吊胃口式预热和高管频繁发声等方式 长期使用引发消费者反感 [9] - 公司将普通产品特性包装成"黑科技" 如快充技术称为"行业颠覆性创新" 碳纤维机盖宣传为"赛道级散热神器" 实际效果与宣传严重不符 [10] - 雷军利用SU7爆燃事故进行危机公关营销 频繁发声回应质疑 被指责转移对产品问题的注意力 缺乏真诚 [10] 品牌信任危机 - 小米SU7爆燃事故导致三人遇难 公司回应未能获得家属和公众认可 被质疑隐瞒真相 [11] - 官网宣传"端到端全场景智能驾驶" 但标准版SU7仅搭载1个毫米波雷达 算力水平与10万级车型相当 与宣传存在巨大落差 [11] - 消费者态度从盲目追捧转向理性看待 更注重产品实际性能和质量 而非品牌人设和营销话术 [13][14][15][16] 企业家形象变化 - 雷军曾成功塑造"亲民""技术男""创业励志代表"等人设 通过食堂排队、为员工开门等细节建立接地气形象 [18] - 人设逐渐崩塌 面对产品问题和事故回应无力 被质疑缺乏诚信和对消费者生命的尊重 [19][20] - 个人人设不能替代产品本质 企业需要回归技术研发和品质提升来重建信任 [22][23] 行业启示 - 信息透明化时代消费者更加理性 单纯依赖营销技巧和人设的策略已失效 [16][24] - 产品质量和用户体验成为企业立足市场的根本 必须通过技术创新和严格质量管控赢得信任 [22][23][24] - 营销过程中需坚守诚信原则 避免过度营销和虚假宣传 建立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 [24]
小米汽车官宣全家族产品参展成都国际车展
新浪科技· 2025-08-21 14:36
公司产品动态 - 小米汽车全家族产品将参展2025成都国际车展 包括SU7、SU7 Ultra和YU7三款车型 [1] - 展位位于16号馆H1607展台 媒体日为8月29日 公众开放日为8月30日至9月7日 [1] 行业展会信息 - 成都国际车展作为行业重要展会平台 为汽车品牌提供产品展示和市场推广机会 [1] - 展会采用媒体日与公众日双轨制 兼顾行业曝光与消费者触达 [1]
小米集团公布最新财报 机构称汽车业务加速增长 毛利率喜人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0 10:15
港股市场表现 - 8月20日早盘港股三大指数集体低开 恒生指数开盘跌0.61% 恒生科技指数跌0.75% [1] - 恒生科技指数ETF跟随指数下行 持仓股个股跌多涨少 仅舜宇光学科技和小鹏汽车等少数公司上涨 [1] - 快手、京东健康、金山软件、地平线机器人等跌幅居前 [1] 小米集团财务业绩 - 上半年实现营收2272.5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38.2% 经调整后净利润215.1亿元 同比增长69.8% [1] - Q2实现营收1159.6亿元 同比增长30.5% 经调整后净利润108.3亿元 同比增长75.4% [1] - 总营收连续三个季度超千亿 经调整净利润连续两个季度破百亿 [2] 汽车业务表现 - Q2共计交付新车8.13万辆 累计交付30万辆 [2] - 汽车分部25Q2实现收入213亿元 毛利率26.4% 环比提升3.2% [2] - 高毛利率主要来自高毛利产品小米SU7 Ultra在Q2度过完整交付季度销量占比提升 [2] 资金流向与投资机会 - 南向资金年内净流入近9600亿港元 主要流向人工智能和新消费等核心资产 [2] - AI和新消费两大赛道体现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和稀缺性 有望进一步吸引资金加码 [2] - 恒生科技指数ETF标的指数囊括30家港股科技龙头 成分股深度聚焦AI产业链上中下游 [2]
小米集团公布最新财报,机构称汽车业务加速增长,毛利率喜人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8-20 10:10
港股市场表现 - 8月20日早盘港股三大指数集体低开 恒生指数跌0.61% 恒生科技指数跌0.75% [1] - 恒生科技指数ETF(513180)跟随下行 持仓股多数下跌 仅舜宇光学科技和小鹏汽车等少数上涨 快手、京东健康、金山软件及地平线机器人跌幅居前 [1] 小米集团业绩表现 - 上半年营收2272.5亿元人民币 同比增长38.2% 经调整净利润215.1亿元 同比增长69.8% [1] - 第二季度营收1159.6亿元 同比增长30.5% 经调整净利润108.3亿元 同比增长75.4% [1] - 总营收连续三个季度超千亿 经调整净利润连续两个季度破百亿 [2] - 手机、大家电和汽车三大业务线持续展现增长活力 [2] 汽车业务进展 - 第二季度交付新车8.13万辆 累计交付量达30万辆 [2] - 汽车业务分部收入213亿元 毛利率26.4% 环比提升3.2个百分点 [2] - 毛利率提升主要由于高毛利产品小米SU7 Ultra在第二季度度过完整交付周期且销量占比提升 [2] - 汽车业务维持强势 伴随YU7上市交付 第三季度有望稳步提升 [2] 资金流向与投资机会 - 南向资金年内净流入近9600亿港元 主要流向人工智能和新消费等核心资产 [2] - 人工智能和新消费赛道体现新兴产业发展趋势和稀缺性 有望吸引资金加码 [2] - 恒生科技指数ETF(513180)标的指数涵盖30家港股科技龙头 成分股深度聚焦AI产业链上下游 [2] - 指数成分股包括阿里、腾讯、小米、美团、中芯国际和比亚迪等中国科技领军企业 [2]
脱掉皮衣换唐装,黄仁勋急了
36氪· 2025-07-17 20:33
英伟达CEO黄仁勋近期动态 - 黄仁勋在"链博会"上穿唐装演讲,展现对中国市场的重视[4] - 黄仁勋表示穿唐装是别人送的礼物,心情很好[5] - 英伟达成为全球首家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的公司[7][23] 中国市场相关动态 - 英伟达H20芯片重新获得出口许可,将恢复向中国客户供货[5][13] - H20芯片虽不是最好产品,但系统内存带宽优秀,适合中国AI公司使用[14][16] - 英伟达将在中国发售RTXPro芯片,用于数字孪生和机器人领域[5][17] - 中国市场占英伟达全球营收15%,重要性显著[13] 汽车行业合作 - 黄仁勋对小米SU7 Ultra表示浓厚兴趣,但因不在北美销售无法购买[9] - 黄仁勋高度评价中国新能源车企包括吉利、小鹏、理想等[10] - 英伟达Orin和Thor智驾芯片为这些车企提供支持,年收入达50亿美元[10] - 英伟达在自动驾驶领域从芯片到训练全链条布局,暂无强力竞争者[10] AI行业观点 - 黄仁勋认为Meta重金投入AI是明智决策,AI将成为数万亿美元行业[19] - 苹果虽被挖角但仍有足够资源,只是按自己节奏发展[20] - 黄仁勋使用Google Pixel手机因其基于原生Android系统[20][21] 公司发展理念 - 黄仁勋享受从低谷到巅峰的过程,更看重创造新计算形式的价值[24] - 英伟达创造了加速计算,引领了AI浪潮[24] - 黄仁勋表示财务自由已久,更关注公司发展和帮助他人[26]
今年前5个月我国对中亚五国进出口快速增长|首席资讯日报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6-16 11:51
影视行业 - 《哪吒之魔童闹海》衍生品销售额已达数百亿,未来有望突破千亿 [1] - 《哪吒2》海外票房已突破5000万美元,预计将超过1亿美元 [1] 对外贸易 - 2024年我国对中亚五国进出口达6741.5亿元,较2013年增长116%,年均增速7.3% [2] - 2024年前5个月对中亚五国进出口2864.2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0.4% [2] - 出口1881.8亿元增长5.6%,进口982.4亿元增长21% [2] 基建投资 - 1-5月全国铁路固定资产投资2421亿元,同比增长5.9% [3] 人工智能 - 百度启动最大规模AI人才招聘,岗位数量同比扩大60% [4] - 招聘覆盖23个核心业务和11类研究方向,聚焦大模型算法等前沿领域 [4] - 第二届中关村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大赛启动,推动技术迭代与产业融合 [5][6] 显示面板 - 三星显示8.6代OLED产线年底试运行,2025年Q2全面量产 [7] - 量产时间与苹果OLED版MacBook Pro及iPad新品发布时间契合 [7] 新能源汽车 - 雷军表示小米SU7Ultra纽北破纪录只是开始,期待更多中国车企加入创新赛道 [9][10] - 理想汽车成为"苏超"官方战略合作伙伴 [11] 消费品 - 泡泡玛特因安全隐患暂停LABUBU系列产品在韩国的线下销售 [12] - 泡泡玛特股价年内涨幅超2倍,带动港股IP概念板块上涨 [15] - 德林国际年内涨幅1.22倍,多家潮玩企业计划上市将进一步提振板块 [15] 国际关系 - 马斯克父亲称赞中国人民勤奋聪明,是优秀竞争对手 [13][14]
企业家IP需要流量 更要超越流量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5-25 22:46
企业家IP与流量经济 - 企业家IP本质是打造稀缺的明星企业家 通过个人影响力带动品牌发展 如黄子韬进军卫生巾市场首小时销售额达3000万元[1] - 流量明星转型企业家需将短期粉丝经济转化为长期产品力 卫生巾行业复购率决定成败 需建立透明工厂等基础设施投入2.75亿元[1] - 企业家精神的核心在于系统性能力构建 包括创新精神 冒险精神和长期主义 而非短期流量收割[1] 流量获取策略与品牌形象 - 董明珠与孟羽童合体直播实现流量爆发 通过"和解"事件双向获益 董明珠强化年轻化形象 孟羽童巩固职业标签[2] - 企业家IP需选择战略性流量获取方式 如董明珠与雷军持续10年的"十亿赌约"争议具备顶流潜力但存在合作障碍[2] - 雷军面临流量反噬风险 小米SU7系列产品争议导致品牌形象受损 需通过技术突破如发布自研芯片"玄戒O1"重塑科技企业家人设[3] 企业家IP的可持续发展 - 顶级企业家IP需超越流量依赖 建立硬核技术支撑 小米通过芯片研发实现从"流量鲜肉"到"科技硬汉"的转型[3] - 品牌价值观锚定是长期发展关键 需平衡短期流量红利与长期战略目标 避免陷入舆论漩涡[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