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思域
icon
搜索文档
突然大降价!轩逸裸车价降至5.98万元,多车企跟进:朗逸新锐裸车7.3万元,雷凌全系优惠4万元,卡罗拉全系打折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2 19:29
合资A级轿车价格竞争 - 东风日产轩逸1.6L舒适版裸车价降至5.98万元,较指导价7.99万元低2.1万元,落地价7万元,置换或报废补贴可进一步降低价格 [1] - 朗逸新锐裸车价7.3万元,现金优惠1.5万元,落地价8万元出头;丰田雷凌全系优惠4万元,1.2L版本优惠4.5万元;卡罗拉全系降幅3.9-4.1万元,1.5L先锋版裸车价7.5万元 [2] - 东风本田第十一代思域起售价调整为8.99万元,叠加置换补贴后低至7.49万元 [2] 市场销量格局变化 - 2024年前8个月A级轿车销量前三为轩逸(19.94万辆)、朗逸(18.44万辆)、速腾(15.59万辆) [6] - 销量前十中合资品牌仅占4席(轩逸、朗逸、速腾、卡罗拉),自主品牌占6席(比亚迪秦PLUS新能源、小鹏MONA M03、星瑞等) [7] - 轩逸与第一名比亚迪秦PLUS新能源销量差距超4万辆 [7] 新能源渗透与技术升级 - A级车市场新能源占比从2019年极低水平升至2024年8月的43%,燃油车占比从95.8%降至57.3% [8] - 部分合资车型通过智能化配置应对竞争,如速腾L搭载高速NOA功能、8155芯片支持智能语音控车 [4] - 自主品牌采用"B级车标准"开发紧凑级轿车,新能源车型凭借经济性和供应链优势提升竞争力 [8] 市场规模与车企策略 - A级轿车市场规模从2020年549.9万辆(份额28.5%)降至2024年343.7万辆(份额15%),5年减少206.2万辆 [9] - 2024年前7个月A级轿车销量214万辆,占轿车市场总销量587.7万辆的36%,仍为最大细分市场 [10] - 车企普遍采用燃油与新能源并行策略,长安汽车预计至少35%用户将继续选择燃油车 [10][12]
A级轿车市场硝烟再起,轩逸裸车价不足6万元!背后这一数据惊人:5年销量“蒸发”超200万辆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12 17:11
合资品牌A级轿车价格竞争加剧 - 东风日产轩逸1.6L舒适版裸车价降至5.98万元 较指导价7.99万元低2.1万元 叠加置换补贴后价格可进一步下探 [1] - 上汽大众朗逸新锐裸车价7.3万元 现金优惠1.5万元 落地价8万元出头 [2] - 广汽丰田雷凌全系优惠4万元 1.2L版本降幅达4.5万元 一汽丰田卡罗拉全系降幅3.9-4.1万元 先锋版裸车价7.5万元较年初降4000元 [2] - 东风本田第十一代思域起售价降至8.99万元 叠加置换补贴后低至7.49万元 [2] 自主品牌市场份额显著提升 - 2024年前8个月A级轿车销量前十中自主品牌占六席 包括比亚迪秦PLUS新能源、小鹏MONA M03、星瑞、逸动、艾瑞泽8、帝豪 [8] - 轩逸累计销量19.94万辆居第二 与第一名比亚迪秦PLUS新能源相差超4万辆 [8] - 合资品牌仅四款车型上榜 分别为轩逸、朗逸、速腾、卡罗拉 [8] 产品策略差异化演进 - 部分合资车型通过智能化配置提升竞争力 如全新速腾L搭载高速NOA功能 配备8155芯片支持智能语音控车 [4] - 自主品牌采用"越级"策略 紧凑级轿车按B级车标准研发 在动力和空间形成优势 [10] - 新能源车型经济性优势凸显 行业分析师指出自主品牌在新能源渗透率、供应链灵活度及电动智能化转型方面领先 [10] A级轿车市场规模结构性变化 - 2020年市场规模549.9万辆 市场份额28.5% 2024年降至343.7万辆 市场份额15% 五年减少206.2万辆 [11] - 2024年前7个月市场规模214万辆 市场份额16.8% 消费需求降低尤其是入门级家庭需求下降是主因 [12] - 新能源占比持续提升 2024年8月A级车新能源渗透率达43% 燃油车占比从2019年95.8%降至2024年8月57.3% [10] 车企多动力路线并行策略 - A级轿车市场仍为最畅销细分市场 前7个月占轿车总销量36% [13] - 自主品牌在巩固新能源优势同时加强燃油车布局 长安汽车表示未来至少35%用户仍选择燃油车 [13] - 行业普遍采用燃油与新能源"两端发力"策略 长安逸动已更新至第四代燃油版 未来可能推出新能源版本 [13]
“退无可退”,本田在中国缘何站在悬崖边缘
观察者网· 2025-08-19 15:32
核心观点 - 本田汽车在中国市场面临销量大幅下滑、新能源转型受阻及结构性困境 正通过剥离燃油车资产、削减产能和调整电动化战略应对危机 但转型效果不及预期且财务表现恶化 [1][5][6][9][11][12][14][17][19][20] 资产剥离与产能调整 - 东风汽车集团预挂牌出售东风本田发动机有限公司50%股权 该公司上半年净利润3.71亿元但仍被剥离 [1] - 本田中国总产能从149万辆削减至120万辆 其中广汽本田关闭年产能5万辆的第四生产线 东风本田停产年产能24万辆的第二生产线 [11] - 东风本田发动机产能从每年52万台减少一半 相当于其在华销售燃油车发动机产量的30% [12] 销量表现与市场困境 - 本田中国1-7月累计销量不足36万辆 同比下跌23% 7月销量4.48万辆同比下滑15% 连续第七个月下跌 [6] - 主力车型销量大幅萎缩:雅阁/CR-V/皓影三款合计月销不足3万辆 思域月销不足4000辆 飞度月销不足100辆 [6] - 经销商库存系数达2.0 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1.35 [8] 新能源转型进展 - 2025年本田在中国上市新车中新能源占比将达80% 较上年提升10个百分点 [12] - 上半年新能源车销量不到4.5万辆 新能源份额仅14% 远低于行业均值33.3% [14] - 新推出的纯电SUV东风本田S7和广汽本田P7月销量仅维持不到500辆 同级别市场平均月销达5000辆以上 [14] 战略合作与产品问题 - 与Momenta合作开发基于端到端大模型的量产辅助驾驶解决方案 与宁德时代深化电池技术研发和供应链合作 [12] - 新能源车型缺乏突破性技术 在智能驾驶和车机交互方面未形成差异化优势 初始售价25万元以上缺乏竞争力 仓促降价6万元后市场仍无起色 [14] 财务表现与目标调整 - 2025财年第一财季净利润1966.7亿日元(约95.7亿元人民币)同比大跌50.2% 销售净额5.34万亿日元(约2600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2% [19] - 将2030年纯电动车销量目标从30%下调至20% 计划2027-2030年在全球推出13款混动车型 使混动车型销量到2030年达220万辆 [17] - 中止Honda 0 SUV纯电动项目开发 主因美国市场需求疲软和政策红利消失 [19] 质量与品牌声誉 - 2020年因燃油泵缺陷在华召回约190万辆汽车 混动车型因软件缺陷召回6.7万辆 近期再因燃油泵安全隐患召回超过38万辆混动汽车 [10] - 发动机喷油嘴堵塞、车漆脱落、碳罐进水等质量案件频发 早期"机油门"事件引发行业震动 [10] - 日系车"省油耐用"的技术标签受到自主品牌更节能、更智能、更低价且快速迭代产品的冲击 [9]
本田净利腰斩只剩95亿,仍上调全年利润预期
搜狐财经· 2025-08-06 18:54
财务表现 - 2026财年第一财季销售净额5.34万亿日元(约2600.53亿元人民币)同比减少1.2% [2] - 经营利润2441.7亿日元(约118.91亿元人民币)同比大幅减少49.6% [2] - 净利润1966.7亿日元(约95.78亿元人民币)同比骤降50.2% [2] - 美国27.5%进口关税导致当季营业利润减少约1250亿日元 [2] - 公司上调2026财年全年营业利润预期从5000亿日元至7000亿日元 [2] 销量情况 - 维持2026财年全球零售销量预测362万辆 [2] - 2024年全球销量380.7万辆同比下降4.6% [3] - 中国市场2024年销量85.2万辆同比下降30.9% 为2015年来首次跌破百万辆 [3] - 2024年上半年中国市场销量31.52万辆同比下滑超24% [3] 业务背景 - 公司为日本第二大汽车制造商 主力车型包括思域/雅阁/CR-V/飞度 [2] - 同时是全球最大摩托车制造商 主要市场覆盖北美/亚洲/欧洲 [2] - 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提升导致日系车市场份额萎缩 [3]
跌了5年,合资车企迎来拐点时刻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23 22:40
合资车企市场格局变化 - 广汽菲克于2025年7月8日正式破产,国产Jeep品牌彻底退出中国 [2] - 三菱汽车于2025年7月22日宣布终止在华合资合作,完全退出中国汽车生产业务 [3] - 2020-2024年合资车企市场份额从60%暴跌至34.8%,但2024年11月起开始止跌回升,2025年上半年稳定在36% [4][5][6] 头部合资车企表现 - 上汽大众2025年上半年销量52.3万辆(+2.3%),6月单月9.6万辆(+15.1%) [7][13] - 一汽-大众上半年销量43.61万辆(+3.5%),6月单月8.7万辆(+12.5%) [7][13] - 一汽丰田上半年销量37.8万辆(+16%),6月单月7.2万辆(+14%) [7] - 广汽丰田铂智3X累计订单破3万台,连续多月蝉联合资纯电SUV销量冠军 [14][17] 合资车企成功要素 - "外方战略+中方能力"双轮驱动模式成为破局关键 [9][10] - 本土化研发体制创新(如广汽丰田设立中国首席工程师RCE体制) [17] - 营销创新:上汽大众"油电同进"、一汽丰田"时光焕新计划"等 [13][18] - 守住燃油车基本盘(大众系燃油车市场份额同比提升0.7-1个百分点) [13] 日系车企分化明显 - 本田在华遭遇滑铁卢:2025年上半年销量31.5万辆(-24.2%),东风本田暴跌37.4% [20][23] - 日产相对乐观:东风日产N7累计交付破万台,斩获合资纯电车型销量榜首 [26] - 本田失利原因:燃油车基盘失守、新能源定价失误、本土化研发滞后 [23][24] 边缘化合资车企现状 - 神龙汽车2025年6月销量仅3077辆(-10.7%) [33] - 长安福特1-5月累计销量7.6万辆(-16.43%) [34] - 长安马自达推出首款纯电车型EZ-6但市场表现波动(首月2445辆→两个月后498辆) [37] - 边缘化车企尝试转型:长安马自达启动"双百翻番"战略,神龙汽车推出新品牌"示界" [40] 市场回暖案例 - 北京现代2025上半年销量10万辆,6月单月21713辆(环比+66%) [28] - 悦达起亚上半年销量124027辆(+13.2%),6月单月23245辆(+12.5%) [29]
合资车企销量回暖 以旧换新叠加价格策略效果显著
行业整体表现 - 六月车市热度不减 多项经济指标同比实现两位数增长 [1] - 主流合资车企销量出现逆势回暖迹象 除本田日产外均同比增长 [1] - 2024年合资车企市场份额集体失守后出现回暖迹象 [1] 车企销量数据 - 上汽大众销量52 3万辆 同比增长2 3% [1] - 一汽大众销量43 61万辆 同比增长3 5% [1] - 一汽丰田销量37 78万辆 同比增长16% [1] - 上汽通用销量24 51万辆 同比增长8 64% [1] 政策驱动因素 - "两新"补贴政策强力拉动消费升级 春节后车市热度持续走强 [1] - 截至6月30日 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累计申请量达412万份 [2] - 6月以旧换新申请量123万辆 较5月增长13% [2] - 近70%私人购车用户享受以旧换新政策 首购用户降至30% [2] 燃油车市场表现 - 合资品牌回归燃油车核心竞争优势 [3] - 5月起合资阵营集体"放价" 思域最高降3 5万元 CR-V下探至5万区间 [3] - 上汽大众推出多重促销组合拳 覆盖途岳/途观L/途昂等主力车型 [3] - 6月传统燃料汽车销量118 8万辆 环比增14 2% 同比增7 7% [3] - 朗逸/速腾/轩逸等经典燃油车单月批发超2万辆 [4] 车型贡献度 - 上汽大众朗逸/帕萨特/途观三款燃油车合计贡献34 5万辆 占总量65% [4] - 朗逸单车型贡献13 7万辆 帕萨特11 7万辆 途观9 1万辆 [4] 未来挑战 - 燃油车与新能源车选择渐趋两可 燃油车稳定半数市场份额 [4] - 需加大新能源汽车研发投入 推出更具竞争力电动车型 [4] - 需完善充电基础设施布局 提升售后服务水平 [4]
从半年收入买不起卡罗拉看日本
36氪· 2025-07-11 21:48
丰田卡罗拉价格指数反映日本经济变迁 - 丰田卡罗拉全球累计销量超5000万辆,成为面向普通民众汽车的象征 [3] - 日本卡罗拉价格指数从1982年占年收入27%升至2019年55%,美国则稳定在30%左右 [3][17] - 第1代卡罗拉(1966年)价格指数高达0.90(49.5万日元/54.85万年收入),第4代(1979年)降至0.30(85万/279万) [5][7] 产品战略演变与市场表现 - 1966年通过1100cc发动机(比竞品多100cc)实现差异化,初期定位高端 [5] - 1987年第6代卡罗拉日本年销量达30万辆创纪录,泡沫经济时期转向高端路线(123万日元/370万年收入) [11] - 第12代(2019年)标配混动系统导致价格上涨40%,达240万日元 [13]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1960-1980年代日产阳光、本田思域等竞品推动日本汽车年产量突破1000万辆,1980年超越美国 [14] - 当前面临比亚迪等新兴车企低价竞争压力,丰田开发SUV/运动款等新车型应对 [16] - 美国市场卡罗拉价格与收入同步增长(5年均涨20%),日本价格持平而收入仅增6% [17] 宏观经济影响分析 -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1966-1982)工资涨幅显著,卡罗拉指数从0.90降至0.27 [5][9] - 泡沫经济时期(1990年前后)消费意愿高涨,延续高端产品策略 [11] - 1990年后工资停滞导致卡罗拉在日本相对购买力下降,与美国形成反差 [17]
东风本田:穿越市场激流,以品质硬实力回应用户信赖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08 11:02
行业变革与政策影响 - 2025年中国汽车产业迎来深刻变革,辅助驾驶"强监管"政策落地、"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发布,监管力度加大,行业从"量"的扩张回归到"质"的发展 [1] - 市场变革加剧,行业加速聚焦品质发展,破局在即 [1] 公司战略与市场表现 - 东风本田以"稳"坚守燃油主力市场,以"质"护航新能源转型,以"融"推进新合资模式和本土化发展,满足中国用户多样化需求 [1] - 2025年上半年新增15万用户,选择为长期主义价值买单 [1] - 公司累计收获超850万用户,品质是赢得信赖的核心,严格执行研发、采购、生产到售后的全环节品质控制标准 [4] - CR-V上半年终端销量近9万辆,同比增长8.39%,平均每3分钟交付一辆,5月上险数据位列全品牌全级别燃油SUV销量第一 [8] - CR-V燃油、混动销量均同比上升,强电智混车型占比近18%,展现"一车三动力"发展路径潜力 [8] 产品实力与品质验证 - CR-V国内累计销量近320万辆,全球销量即将突破1500万辆,三年保值率60.71%位列合资紧凑型SUV第一 [4] - 第二代CR-V在拆车直播中展现20年28万公里良好状态,验证"二十年开不坏"口碑 [6] - CR-V在"安全"、"混动"、"底蕴"等维度多次获得同级别NO.1,形成6项NO.1支撑的全能实力 [6] - 第十一代新思域智趣上市,继承运动基因同时提升智能交互与安全配置 [8] - 英仕派推出"本田老友升值焕新计划",将购车从"短期消费"升级为"长期价值投资" [10] 新能源转型与技术积累 - 2025年3月推出S7、灵悉L、猎光e:NS2三款电动车型,构建新能源产品矩阵 [13] - 2024年启用本田全球首座新能源工厂,实现全过程可追溯数字化管理和智能排产,提高生产效率与精度 [15] - S7通过5吨钢卷极限碰撞测试,乘员舱保持完好不变形 [15] - 开展"实不相瞒 实力不想瞒"电动科技体验营活动,让用户亲身体验电池安全与智能驾驶 [17] 本土化发展与未来规划 - 2025年宣布"技术嫁接+本土创新"战略,深化与DeepSeek、Momenta、宁德时代等本土供应商合作 [18] - 依托东风汽车资源与本田技术,结合造车硬实力与智能软实力,加速技术本土化落地 [18] - 确保本土创新成果经受严苛品质安全考验,延续本田"品质基因" [20] - 艾力绅、CR-V等车型将于下半年焕新升级,强化智能科技配置 [20] 品质基因与企业理念 - 品质不仅是参数与工艺,更是对用户承诺的温度和对安全敬畏的态度 [21] - 公司以品质为坚守,以用户为中心,持续精进超越,提供高价值产品与服务 [21]
从半年收入买不起卡罗拉看日本
36氪· 2025-07-07 12:02
卡罗拉的历史演变 - 1966年推出第1代卡罗拉,定位为"任何人都能使用的真正的普通人的车",发动机排量1100cc,比竞品日产阳光多100cc以展示更高质感 [3][5][6] - 第1代卡罗拉标准车型价格49.5万日元,当时日本平均年收入54.85万日元,卡罗拉价格指数达0.90,普通人难以负担 [6] - 1979年第4代卡罗拉价格涨至85万日元(1.7倍于第1代),但因日本平均年收入飙升至279万日元,价格指数降至0.30 [8] - 1982年卡罗拉价格指数创0.27最低值,同年累计销量突破1000万辆 [9] - 1990年第6代卡罗拉日本销量达30万辆创纪录,价格123万日元但因年收入370万日元,价格指数仍为0.33 [11] - 2019年第12代卡罗拉价格指数升至0.55(约年收入一半),混动款价格比汽油车高40%达240.35万日元 [13] 日本汽车产业发展 - 卡罗拉与日产阳光、本田思域等竞品推动日本国内汽车生产扩大,1980年日本汽车年产量超1000万辆成为世界第一 [14] - 当前面临中国比亚迪等新兴企业低价车竞争压力,丰田正开发SUV款、运动款等新车型以应对挑战 [16] 日美市场对比 - 2023年美国平均年收入约8万美元,卡罗拉价格约2.7万美元,价格指数保持0.30左右 [17] - 2019-2023年美国卡罗拉价格上涨超20%,年收入也增长20%;同期日本卡罗拉价格稳定在250万日元但年收入仅增6% [17]
从半年收入买不起卡罗拉看日本
日经中文网· 2025-07-04 13:45
丰田卡罗拉价格指数反映的日美经济差异 - 日本卡罗拉价格指数从1982年的0 27(年收入占比27%)升至2019年的0 55(年收入占比55%)[1][8][10] - 美国卡罗拉价格指数长期稳定在0 30左右(年收入占比30%)[1][11] - 2023年美国卡罗拉价格2 7万美元 vs 日本混动款价格240 35万日元(约1 6万美元)[10][11] 卡罗拉产品定位演变 - 1966年第一代定价49 5万日元(价格指数0 90),远超当时日本年均收入54 85万日元[5] - 1982年价格指数降至0 27,累计销量突破1000万辆成为国民车代表[8] - 1990年代泡沫经济时期转向高端路线,第6代年销30万辆创纪录[10] - 第12代标配混动系统,价格较汽油版上涨40%[10] 市场竞争格局变化 - 1966年与日产阳光(1000cc)竞争,以1100cc排量实现差异化[5] - 1980年代日本汽车年产量突破1000万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11] - 当前面临中国比亚迪等低价车冲击,丰田开发SUV/运动款应对[11] 日美工资与物价增长差异 - 2019-2023年美国车价与收入同步增长20%,日本车价持平而收入仅增6%[11] - 日本泡沫经济后工资停滞,美国维持工资-物价良性循环[12] 历史里程碑数据 - 全球累计销量超5000万辆[1] - 1987年第6代日本年收入达370万日元,车价123万日元(价格指数0 33)[10] - 1966-2023年日本车价涨幅386% vs 美国涨幅测算约200%(基于价格指数变化)[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