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域

搜索文档
跌了5年,合资车企迎来拐点时刻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7-23 22:40
合资车企市场格局变化 - 广汽菲克于2025年7月8日正式破产,国产Jeep品牌彻底退出中国 [2] - 三菱汽车于2025年7月22日宣布终止在华合资合作,完全退出中国汽车生产业务 [3] - 2020-2024年合资车企市场份额从60%暴跌至34.8%,但2024年11月起开始止跌回升,2025年上半年稳定在36% [4][5][6] 头部合资车企表现 - 上汽大众2025年上半年销量52.3万辆(+2.3%),6月单月9.6万辆(+15.1%) [7][13] - 一汽-大众上半年销量43.61万辆(+3.5%),6月单月8.7万辆(+12.5%) [7][13] - 一汽丰田上半年销量37.8万辆(+16%),6月单月7.2万辆(+14%) [7] - 广汽丰田铂智3X累计订单破3万台,连续多月蝉联合资纯电SUV销量冠军 [14][17] 合资车企成功要素 - "外方战略+中方能力"双轮驱动模式成为破局关键 [9][10] - 本土化研发体制创新(如广汽丰田设立中国首席工程师RCE体制) [17] - 营销创新:上汽大众"油电同进"、一汽丰田"时光焕新计划"等 [13][18] - 守住燃油车基本盘(大众系燃油车市场份额同比提升0.7-1个百分点) [13] 日系车企分化明显 - 本田在华遭遇滑铁卢:2025年上半年销量31.5万辆(-24.2%),东风本田暴跌37.4% [20][23] - 日产相对乐观:东风日产N7累计交付破万台,斩获合资纯电车型销量榜首 [26] - 本田失利原因:燃油车基盘失守、新能源定价失误、本土化研发滞后 [23][24] 边缘化合资车企现状 - 神龙汽车2025年6月销量仅3077辆(-10.7%) [33] - 长安福特1-5月累计销量7.6万辆(-16.43%) [34] - 长安马自达推出首款纯电车型EZ-6但市场表现波动(首月2445辆→两个月后498辆) [37] - 边缘化车企尝试转型:长安马自达启动"双百翻番"战略,神龙汽车推出新品牌"示界" [40] 市场回暖案例 - 北京现代2025上半年销量10万辆,6月单月21713辆(环比+66%) [28] - 悦达起亚上半年销量124027辆(+13.2%),6月单月23245辆(+12.5%) [29]
合资车企销量回暖 以旧换新叠加价格策略效果显著
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2025-07-21 08:54
行业整体表现 - 六月车市热度不减 多项经济指标同比实现两位数增长 [1] - 主流合资车企销量出现逆势回暖迹象 除本田日产外均同比增长 [1] - 2024年合资车企市场份额集体失守后出现回暖迹象 [1] 车企销量数据 - 上汽大众销量52 3万辆 同比增长2 3% [1] - 一汽大众销量43 61万辆 同比增长3 5% [1] - 一汽丰田销量37 78万辆 同比增长16% [1] - 上汽通用销量24 51万辆 同比增长8 64% [1] 政策驱动因素 - "两新"补贴政策强力拉动消费升级 春节后车市热度持续走强 [1] - 截至6月30日 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累计申请量达412万份 [2] - 6月以旧换新申请量123万辆 较5月增长13% [2] - 近70%私人购车用户享受以旧换新政策 首购用户降至30% [2] 燃油车市场表现 - 合资品牌回归燃油车核心竞争优势 [3] - 5月起合资阵营集体"放价" 思域最高降3 5万元 CR-V下探至5万区间 [3] - 上汽大众推出多重促销组合拳 覆盖途岳/途观L/途昂等主力车型 [3] - 6月传统燃料汽车销量118 8万辆 环比增14 2% 同比增7 7% [3] - 朗逸/速腾/轩逸等经典燃油车单月批发超2万辆 [4] 车型贡献度 - 上汽大众朗逸/帕萨特/途观三款燃油车合计贡献34 5万辆 占总量65% [4] - 朗逸单车型贡献13 7万辆 帕萨特11 7万辆 途观9 1万辆 [4] 未来挑战 - 燃油车与新能源车选择渐趋两可 燃油车稳定半数市场份额 [4] - 需加大新能源汽车研发投入 推出更具竞争力电动车型 [4] - 需完善充电基础设施布局 提升售后服务水平 [4]
从半年收入买不起卡罗拉看日本
36氪· 2025-07-11 21:48
丰田卡罗拉价格指数反映日本经济变迁 - 丰田卡罗拉全球累计销量超5000万辆,成为面向普通民众汽车的象征 [3] - 日本卡罗拉价格指数从1982年占年收入27%升至2019年55%,美国则稳定在30%左右 [3][17] - 第1代卡罗拉(1966年)价格指数高达0.90(49.5万日元/54.85万年收入),第4代(1979年)降至0.30(85万/279万) [5][7] 产品战略演变与市场表现 - 1966年通过1100cc发动机(比竞品多100cc)实现差异化,初期定位高端 [5] - 1987年第6代卡罗拉日本年销量达30万辆创纪录,泡沫经济时期转向高端路线(123万日元/370万年收入) [11] - 第12代(2019年)标配混动系统导致价格上涨40%,达240万日元 [13] 行业竞争格局变化 - 1960-1980年代日产阳光、本田思域等竞品推动日本汽车年产量突破1000万辆,1980年超越美国 [14] - 当前面临比亚迪等新兴车企低价竞争压力,丰田开发SUV/运动款等新车型应对 [16] - 美国市场卡罗拉价格与收入同步增长(5年均涨20%),日本价格持平而收入仅增6% [17] 宏观经济影响分析 - 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期(1966-1982)工资涨幅显著,卡罗拉指数从0.90降至0.27 [5][9] - 泡沫经济时期(1990年前后)消费意愿高涨,延续高端产品策略 [11] - 1990年后工资停滞导致卡罗拉在日本相对购买力下降,与美国形成反差 [17]
东风本田:穿越市场激流,以品质硬实力回应用户信赖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08 11:02
行业变革与政策影响 - 2025年中国汽车产业迎来深刻变革,辅助驾驶"强监管"政策落地、"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发布,监管力度加大,行业从"量"的扩张回归到"质"的发展 [1] - 市场变革加剧,行业加速聚焦品质发展,破局在即 [1] 公司战略与市场表现 - 东风本田以"稳"坚守燃油主力市场,以"质"护航新能源转型,以"融"推进新合资模式和本土化发展,满足中国用户多样化需求 [1] - 2025年上半年新增15万用户,选择为长期主义价值买单 [1] - 公司累计收获超850万用户,品质是赢得信赖的核心,严格执行研发、采购、生产到售后的全环节品质控制标准 [4] - CR-V上半年终端销量近9万辆,同比增长8.39%,平均每3分钟交付一辆,5月上险数据位列全品牌全级别燃油SUV销量第一 [8] - CR-V燃油、混动销量均同比上升,强电智混车型占比近18%,展现"一车三动力"发展路径潜力 [8] 产品实力与品质验证 - CR-V国内累计销量近320万辆,全球销量即将突破1500万辆,三年保值率60.71%位列合资紧凑型SUV第一 [4] - 第二代CR-V在拆车直播中展现20年28万公里良好状态,验证"二十年开不坏"口碑 [6] - CR-V在"安全"、"混动"、"底蕴"等维度多次获得同级别NO.1,形成6项NO.1支撑的全能实力 [6] - 第十一代新思域智趣上市,继承运动基因同时提升智能交互与安全配置 [8] - 英仕派推出"本田老友升值焕新计划",将购车从"短期消费"升级为"长期价值投资" [10] 新能源转型与技术积累 - 2025年3月推出S7、灵悉L、猎光e:NS2三款电动车型,构建新能源产品矩阵 [13] - 2024年启用本田全球首座新能源工厂,实现全过程可追溯数字化管理和智能排产,提高生产效率与精度 [15] - S7通过5吨钢卷极限碰撞测试,乘员舱保持完好不变形 [15] - 开展"实不相瞒 实力不想瞒"电动科技体验营活动,让用户亲身体验电池安全与智能驾驶 [17] 本土化发展与未来规划 - 2025年宣布"技术嫁接+本土创新"战略,深化与DeepSeek、Momenta、宁德时代等本土供应商合作 [18] - 依托东风汽车资源与本田技术,结合造车硬实力与智能软实力,加速技术本土化落地 [18] - 确保本土创新成果经受严苛品质安全考验,延续本田"品质基因" [20] - 艾力绅、CR-V等车型将于下半年焕新升级,强化智能科技配置 [20] 品质基因与企业理念 - 品质不仅是参数与工艺,更是对用户承诺的温度和对安全敬畏的态度 [21] - 公司以品质为坚守,以用户为中心,持续精进超越,提供高价值产品与服务 [21]
从半年收入买不起卡罗拉看日本
36氪· 2025-07-07 12:02
卡罗拉的历史演变 - 1966年推出第1代卡罗拉,定位为"任何人都能使用的真正的普通人的车",发动机排量1100cc,比竞品日产阳光多100cc以展示更高质感 [3][5][6] - 第1代卡罗拉标准车型价格49.5万日元,当时日本平均年收入54.85万日元,卡罗拉价格指数达0.90,普通人难以负担 [6] - 1979年第4代卡罗拉价格涨至85万日元(1.7倍于第1代),但因日本平均年收入飙升至279万日元,价格指数降至0.30 [8] - 1982年卡罗拉价格指数创0.27最低值,同年累计销量突破1000万辆 [9] - 1990年第6代卡罗拉日本销量达30万辆创纪录,价格123万日元但因年收入370万日元,价格指数仍为0.33 [11] - 2019年第12代卡罗拉价格指数升至0.55(约年收入一半),混动款价格比汽油车高40%达240.35万日元 [13] 日本汽车产业发展 - 卡罗拉与日产阳光、本田思域等竞品推动日本国内汽车生产扩大,1980年日本汽车年产量超1000万辆成为世界第一 [14] - 当前面临中国比亚迪等新兴企业低价车竞争压力,丰田正开发SUV款、运动款等新车型以应对挑战 [16] 日美市场对比 - 2023年美国平均年收入约8万美元,卡罗拉价格约2.7万美元,价格指数保持0.30左右 [17] - 2019-2023年美国卡罗拉价格上涨超20%,年收入也增长20%;同期日本卡罗拉价格稳定在250万日元但年收入仅增6% [17]
从半年收入买不起卡罗拉看日本
日经中文网· 2025-07-04 13:45
丰田卡罗拉价格指数反映的日美经济差异 - 日本卡罗拉价格指数从1982年的0 27(年收入占比27%)升至2019年的0 55(年收入占比55%)[1][8][10] - 美国卡罗拉价格指数长期稳定在0 30左右(年收入占比30%)[1][11] - 2023年美国卡罗拉价格2 7万美元 vs 日本混动款价格240 35万日元(约1 6万美元)[10][11] 卡罗拉产品定位演变 - 1966年第一代定价49 5万日元(价格指数0 90),远超当时日本年均收入54 85万日元[5] - 1982年价格指数降至0 27,累计销量突破1000万辆成为国民车代表[8] - 1990年代泡沫经济时期转向高端路线,第6代年销30万辆创纪录[10] - 第12代标配混动系统,价格较汽油版上涨40%[10] 市场竞争格局变化 - 1966年与日产阳光(1000cc)竞争,以1100cc排量实现差异化[5] - 1980年代日本汽车年产量突破1000万辆,超越美国成为全球第一[11] - 当前面临中国比亚迪等低价车冲击,丰田开发SUV/运动款应对[11] 日美工资与物价增长差异 - 2019-2023年美国车价与收入同步增长20%,日本车价持平而收入仅增6%[11] - 日本泡沫经济后工资停滞,美国维持工资-物价良性循环[12] 历史里程碑数据 - 全球累计销量超5000万辆[1] - 1987年第6代日本年收入达370万日元,车价123万日元(价格指数0 33)[10] - 1966-2023年日本车价涨幅386% vs 美国涨幅测算约200%(基于价格指数变化)[5][11]
同比激增29.5%!2025年上半年累计召回汽车超528万辆,软件缺陷成主因
华夏时报· 2025-07-04 13:38
汽车召回总量与结构变化 - 2025年上半年国内汽车召回总量达528.1万辆,同比增长29.5%,创近十年次高纪录 [2] - 本田在华双合资企业因转向系统缺陷实施行业最大规模单次召回,涉及136.7万辆,占总量25% [3] - 特斯拉中国因电子电气系统缺陷召回120.68万辆Model 3/Y等车型,接近其2024年全球交付总量178.92万辆 [3] 品牌召回表现分化 - 韩系品牌召回量同比激增113倍,主要因车载软件兼容性缺陷及零部件耐久性问题 [3] - 欧系品牌召回量暴涨45倍,受豪华车企电动化转型期供应链管理失序影响 [3] - 自主品牌召回量同比下降85.1%,市场占比降至个位数,反映质量管控进步 [3] 召回原因技术转型 - 超四成问题指向车机系统漏洞,新能源汽车占比达三成,"单踏板模式失灵""智能驾驶误判"等数字化问题突出 [2] - 德系品牌奔驰以12次召回、14.5万辆涉事规模领跑,问题覆盖燃油泵模块、电池管理系统等多领域 [5] - 行业转向基于OTA升级和生产数据溯源的预测性质量管控,预防性召回案例同比锐减76% [5] 新能源汽车召回特点 - 小米汽车因智能泊车辅助系统静态障碍物探测失效风险召回3万辆SU7 [6] - 新能源汽车在三电领域(电池/电机/电控)召回频次显著下降,反映技术成熟度提升 [6] - 比亚迪刀片电池和特斯拉4680电池包的安全设计印证电动化领域技术迭代成果 [6] 豪华品牌质量管控挑战 - 奔驰、宝马等豪华品牌累计发布33次召回公告,占行业总量55% [7] - 捷尼赛思因高压燃油泵密封缺陷发起"惯性召回",故障模式与2024年同源问题重合 [7] - 克莱斯勒、斯泰兰蒂斯等频现制动踏板松动、发动机舱起火等本土化适配缺陷 [7] 行业质量管控体系升级 - 监管将动力电池性能衰减阈值、碰撞安全防护等级纳入强制检测目录 [7] - 行业需构建覆盖算法训练、电磁兼容性、异常工况模拟的全新验证体系 [7] - 质量管控从硬件缺陷转向"预防-响应-优化"闭环管理,用户体验成为新标准 [8]
燃油车回暖背后 合资分化 自主走强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30 09:24
燃油车市场回暖 - 5月传统燃料乘用车国内销量85.4万辆,环比增长2.2%,同比下滑1%,降幅收窄[3] - 5月乘用车国内销量188.4万辆,环比增长5.2%,同比增长12.3%,零售193.2万辆,同比增长13.3%[4] - 燃油车促销力度稳定在22.5%,较上月增加0.3个百分点,已连续10个月稳定在22%左右[5][6] 合资车企表现 - 5月主流合资品牌零售47万辆,同比下降5%,环比增长7%[8] - 德系品牌零售份额15.3%,同比下降3.3个百分点;日系品牌12.6%,同比下降2.2个百分点;美系品牌5.2%,同比下降1.5个百分点[8] - 一汽-大众5月销售11.0万辆,环比增长12.49%,同比增长6.44%;上汽大众销售8.87万辆,环比增长7.51%[8] - 广汽本田销售1.34万辆,同比下滑58%;东风本田销售2.42万辆,同比下降26.72%[8] 自主品牌崛起 - 5月中国品牌乘用车销售162.2万辆,环比增长3.3%,同比增长22.6%,占乘用车总销量69%[10] - 自主品牌新能源渗透率74.6%,合资品牌仅6.4%[10] - 比亚迪新能源5月销量37.69万辆,同比增长14.1%;吉利新能源销量13.80万辆,同比增长135.2%[10] - 吉利"中国星"系列5月销量超8.6万辆,星越L以1.70万辆拿下国产燃油SUV销冠[12] 油电并举战略 - 奥迪撤回2033年全面电动化目标,不再设定明确终止时间表[13] - 沃尔沃将目标调整为"90%-100%销量为电动或插电混动"[13] - 5月新能源汽车销量130.7万辆,同比增长36.9%,占新车总销量44%[16] - 预计2027-2028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将达70%-80%[16] 混动车型增长 - 5月插混车型销量30万辆,同比增长32%;增程式汽车销量12万辆,同比增长52%[17] - 纯电动汽车销量61万辆,同比增长24%,增速低于插混和增程式[17]
小米回应YU7订单遭大量“黄牛”加价倒卖:“不支持修改购车人”;本田在华大规模召回汽车,总数超38万辆丨汽车交通日报
创业邦· 2025-06-27 18:26
小米YU7汽车订单倒卖事件 - 小米YU7车型正式上市,标准版售价25.35万元,Pro版27.99万元,Max版32.99万元 [1] - 二手平台出现大量"黄牛"加价倒卖订单现象,加价幅度从1000元至1-2万元不等 [1] - 小米汽车官方回应称订单不支持转让或修改购车人,建议消费者通过官方渠道订购 [1] 赛力斯问界品牌维权事件 - 三人因发布涉问界沈阳车展虚假言论被公安机关处罚,分别受到训诫和治安处罚 [1] - 涉事人员使用多个网络账号在社交媒体平台传播虚假信息,损害企业和用户权益 [1] - 公司表态将持续采取司法手段打击网络违法行为,维护行业竞争环境 [1] 本田在华召回事件 - 广汽本田和东风本田备案召回计划,涉及雅阁、思域、CR-V等车型 [1] - 本次召回总数超过38万辆汽车 [1] 零跑汽车动态 - 零跑旗舰D系列车型计划2025年第一季度量产,将搭载高通骁龙双8797芯片 [1] - 公司创始人朱江明表示受小米YU7热销影响感到竞争压力 [1] 行业资讯服务 - 提供汽车交通产业日报订阅服务,精选行业新闻 [2] - 会员服务涵盖公司查询、项目研究及热门赛道分析(如人形机器人、商业航天等) [3]
日系三杰需要“断舍离”
新浪财经· 2025-06-07 09:54
日系车市场现状 - 东风日产N7上市仅一个多月即推出至高19888元购车补贴和8000元置换补贴 [1] - 东风本田S7上市一个月后直降6万元至19.99万元起 [3][4] - 本田CR-V价格从加价3万元降至跌破12万元 丰田汉兰达部分地区优惠达7-10万元 [4] 市场份额变化 - 日系车2020年在中国市场份额近25% 2024年相比下跌超10个百分点 [5] - 2024年1-4月日产中国销量16.76万辆同比下滑24.6% 本田销量20.2万辆同比下滑28% [6] - 丰田1-4月销量53.01万辆同比增长7.7% 但主要依靠主力车型全系降价维持 [9] 企业结构调整 - 日产3月进行高层大换血 计划到2027财年全球裁员2万人(占员工15%) 工厂从17家缩减至10家 [8] - 广汽本田5月启动大规模裁员预计上千人 [9] - 日产传出可能变卖总部大楼筹措资金的消息 [8] 新能源车型表现 - 东风日产N7 4月零售量665辆 东风本田S7首月373辆 广汽本田P7首月437辆 [11] - 广汽丰田铂智3X上市85天累计交付1.5万辆 远低于小鹏MONA M03等竞品月销过万表现 [11] 转型困境分析 - 日系车2020年对电动化持观望态度 丰田曾公开质疑纯电动车发展 [13] - 受困于传统燃油车技术优势 难以快速建立电动化技术壁垒 [13] - 产品技术落后 燃油经济性优势被"电比油省"取代 内饰和智能配置不及自主品牌 [13] 中国化转型举措 - 丰田将在上海独资设立雷克萨斯电动车研发生产公司 2027年投产年产能10万辆 [14] - 本田与宁德时代深化合作 新品牌"烨"搭载华为智驾 [15] - 东风日产联合华为研发智能座舱 引入鸿蒙技术 [15] - 本田5月突然宣布将电动化投资从10万亿日元缩减至7万亿日元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