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燃料

搜索文档
夏季需求难掩隐忧:OPEC+增产撞上生物燃料崛起 石油市场”堰塞湖“风险加剧
智通财经网· 2025-07-28 07:51
石油市场供需动态 - 当前油价坚挺维持在每桶约70美元附近,尽管市场警告2024-2026年可能趋弱 [1] - OPEC+逐步解除减产导致供应充裕,全球经济增长放缓拖累需求 [1] - 挪威国家石油公司Johan Castberg油田满负荷运作,巴西海上资产即将投产,显示OPEC+外新增产量持续涌现 [1] - IEA和EIA预计2025年供应过剩达200万桶/日,为疫情以来最显著水平 [1][4] 供应过剩影响 - 供应过剩可能拉低油价,缓解通胀并打击高成本生产商 [4] - 当前市场仍呈现供应紧张迹象:关键储油中心库存低位,原油加工利润高于季节性水平 [4] - 美国银行预测下半年供应过剩接近2亿桶,最终将给油价带来压力 [4] - 美国政府预计Q4全球石油供应环比Q1增加210万桶/日,为2月以来最大增幅 [4] 需求端表现 - 航空燃油需求稳定攀升,美国周度原油需求创年内新高 [7] - 过去五个月中有四个月最终月度需求数据被上修 [7] - 历史数据显示IEA需求预测平均后续上调50万桶/日(2012-2024年,不含2020年) [7] 机构观点分歧 - 摩根大通认为夏季需求强势减弱后,全球供应过剩将显现 [9] - 当前OECD国家可见库存尚未反映供应增长,市场未充分计价该风险 [9] - IEA调整预测包含生物燃料供应比前估增加20万桶/日等非显性因素 [4]
四川加快构建碳足迹管理体系
中国化工报· 2025-07-25 10:11
四川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核心内容 政策背景与目标 - 四川省14部门联合印发《四川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实施方案》,首次明确全省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时间表和路线图 [1] - 目标:2027年初步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2030年体系更加完善且应用场景丰富 [3] 碳足迹管理体系框架 - 体系由"两大基石"(核算标准、因子数据库)和"三项制度"(认证、分级管理、信息披露)组成,分别解决核算方法、数据支撑、准确性、减排目标和监督问题 [2] - 供给侧作用:帮助企业识别全生命周期排放结构,挖掘产业链减排潜力 [2] - 需求侧作用:为消费者和采购商提供低碳产品选择依据,提升市场竞争力 [2] 重点行业覆盖范围 - 优先推动石化产品(天然气、燃油、化肥、乙烯等)、新能源(锂电池、氢能、光伏)、电子电器等领域制定核算标准 [4] - 支持氢能、动力电池、光伏行业开展碳足迹创新,探索低碳供应链建设 [4] - 鼓励草甘膦、钒钛、页岩气等优势领域研发行业核算标准 [4] 企业实施路径 - 管理层面:建立碳足迹工作机制和数字化平台,规范供应链数据收集 [5] - 技术层面:按国际/国家标准开展核算认证,加强排放监测和统计 [6] - 减排层面:针对主要排放环节制定策略,应用节能技术分阶段减排 [6] - 人才层面:引进专业人才,开展供应商培训,宣传低碳实践案例 [6] 重点任务方向 - 8大任务包括:健全核算标准、推动基础设施、推进认证、拓展场景、强化监管等 [3] - 试点示范:优先在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光伏领域探索低碳供应链 [4]
买80亿美国货,日本认怂了?
虎嗅· 2025-07-25 08:29
美日贸易协议核心内容 - 协议聚焦半导体设计制造、天然气及造船厂合作领域 [2] - 日本承诺立即增加75%美国大米进口量,并签署80亿美元采购合同(含玉米/大豆/化肥/生物燃料) [2] - 日本确认采购100架波音商用飞机 [2] - 美国对日汽车零件关税从25%降至15% [3] - 日本承诺向美国投资5500亿美元,重点领域包括半导体和国防设备 [3][38] 美国精准打击策略 - 以8月1日加征25%关税为威胁,精准锁定日本大米市场作为突破口 [7][9] - 日本大米市场具有政治敏感性:关税保护使米价达国际10倍水平,涉及农民票仓和传统文化 [11][23] - 策略从全面关税战转向"痛点识别",用最小代价撬动最大让步 [18][19] - 通过大米施压换取日本在半导体/国防等战略领域的让步 [41][42] 日本农业结构性危机 - 农业人口老龄化严重(平均年龄超65岁),耕地碎片化(平均不足2公顷) [26][27] - 生产效率低下导致成本达国际数倍,完全依赖政府补贴和保护 [27][29] - 极端天气导致连年减产,暴露气候脆弱性 [30] - 农村人口萎缩削弱政治保护基础,使保护体系难以为继 [28] 美国战略意图分析 - 推动5500亿美元投资实现半导体产业链"友岸外包",削弱中国供应链地位 [38][39] - 深化美日军工体系融合,强化军事同盟 [40] - 通过粮食依赖增强对日政治影响力,为台海等议题铺垫 [44][46] - 贸易政策转变为大国竞争工具,核心目标是遏制中国 [47] 行业投资启示 - 识别受保护但存在政治风险的"文化-政治-经济"敏感领域(如法国AOC葡萄酒、韩国韩牛) [53] - 关注供应链韧性溢价:多元化采购/本土化生产/冗余备份成为估值新标准 [56][57] - 粮食安全相关企业(农业科技/储备体系)将获得市场青睐 [59] - 关键矿物(稀土/电池材料)和核心制造业(芯片/国防)的地缘布局决定投资价值 [59]
第一波嘉宾剧透!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8月20-22日 宁波)
DT新材料· 2025-07-24 00:01
大会概况 - 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SynBioCon 2025)将于8月20-22日在浙江宁波举办[1] - 大会聚焦"1+3"方向:AI+生物制造、绿色化工与新材料、未来食品、未来农业[1] - 大会将探讨"十五五"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趋势、AI赋能产业创新、革新技术和产品等议题[1] 组织机构 - 主办单位:宁波德泰中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DT新材料)[2] - 协办单位:北京大学宁波海洋药物研究院、宁波酶赛生物工程有限公司[2] - 支持单位包括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生物基材料专业委员会等多家机构[2] - 大会顾问专家为深圳理工大学合成生物学院院长张先恩[2][5][6][7][8] 参会专家及研究领域 - 薛闯(大连理工大学):能源和化学品生物制造,包括乙醇、丁醇、纤维素酶等[10] - 袁其朋(北京化工大学):高纯天然产物规模制备,构建20余种芳香族化合物细胞工厂[12] - 王丹(重庆大学):聚酰胺关键单体生物合成,与万华化学等企业合作[14][15] - 杨世辉(湖北大学):非粮大宗醇和有机酸生物制造[16][17] - 姚远(浙江大学):基因编辑技术、蛋白设计与智造技术[19] - 于洪巍(浙江大学):生物油脂、维生素A、25-羟基维生素D3和虾青素生物合成[21][22] - 王泽建(华东理工大学):抗生素、维生素、氨基酸等生物发酵产业技术[23] - 刘夫锋(天津科技大学):工业酶挖掘改造,蔗糖异构酶固定化技术[27][28] - 李爽(华南理工大学):天然活性化合物和香氛物质全生物路径合成[29][30] - 朱蕾蕾(中科院天津工业生物所):工业酶蛋白分子改造和低碳生物制造[31][32] - 罗自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芳香族化合物绿色生物制造[33][34] - 徐国强(江南大学):氨基酸衍生物(γ-聚谷氨酸等)合成生物学研究[35][36] - 姚长洪(四川大学):微藻光合固碳与糖类代谢调控[37] - 潘学玮(江南大学):高值氨基酸衍生物高效合成细胞工厂[39] 大会议程 - 8月20日:会议签到、生物制造产业高层座谈会、生物制造青年论坛[41] - 8月21日:开幕式及全体大会、绿色化工与新材料专题论坛、AI赋能生物制造蓝皮书研讨会[41] - 8月22日:AI+生物制造专题论坛、未来食品&农业专题论坛[41] - 同期活动包括科技成果展示与对接、合成生物创新展览[41] 其他信息 - 大会报名可通过扫码方式参与[44] - 参考信息包括中国生物制造产业地图(2025版)[45]
第一波嘉宾剧透!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8月20-22日,宁波)
合成生物学与绿色生物制造· 2025-07-23 21:47
大会概况 - 第四届合成生物与绿色生物制造大会(SynBioCon 2025)将于8月20-22日在浙江宁波举办,聚焦"AI+生物制造、绿色化工与新材料、未来食品、未来农业"五大方向[1] - 大会旨在探讨"十五五"生物制造产业发展趋势、AI赋能产业创新、革新技术与产品生命力,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人才挖掘[1] 组织机构 - 主办单位为宁波德泰中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DT新材料),协办单位包括北京大学宁波海洋药物研究院、宁波酶赛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等[2] - 支持单位涵盖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生物基材料专业委员会、浙江省合成生物产业技术联盟等6家机构[2] - 大会顾问专家包括深圳理工大学合成生物学院院长张先恩等权威人士[2][4] 产业化专家阵容 生物基化学品与材料 - 薛闯(大连理工大学):开发自组装蛋白质笼人工细胞器,提升番茄红素产量,优化纤维素酶菌株[6] - 袁其朋(北京化工大学):构建高版本芳香族化合物合成底盘,生产对乙酰氨基酚等20余种化合物[7][8] - 王丹(重庆大学):开发生物基聚酰胺单体(戊二胺等),与万华化学等企业合作[10][11] - 杨世辉(湖北大学):布局非粮大宗醇酸生物制造,推动厌氢发酵技术[12] - 王泽建(华东理工大学):攻克抗生素、维生素等发酵产业工程化技术,服务20多家生产企业[18] 酶工程与生物催化 - 刘夫锋(天津科技大学):开发蔗糖异构酶固定化技术用于异麦芽酮糖绿色制造[22][23] - 朱蕾蕾(中科院天津工生所):创制碳碳缩合酶等工业酶,推动一碳化合物绿色制造[26][27] - 廖苍松(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专注生物催化与酶级联反应不对称合成[20] 高值化合物合成 - 于洪巍(浙江大学):以生物油脂、维生素A等为核心产品线[16][17] - 李爽(华南理工大学):实现天然活性化合物全生物路径合成,应用于日化领域[24][25] - 罗自卫(西北农林科大):设计芳香族/杂环化合物细胞工厂[29] - 徐国强(江南大学):研究γ-聚谷氨酸等氨基酸衍生物合成[30][31] 大会议程 8月20日 - 生物制造产业高层座谈会(邀请制,20+行业领袖)[36] - 生物制造青年论坛(20+场创新成果报告)[36] 8月21日 - 开幕式及宏观论坛[36] - 绿色化工与新材料专题论坛(化学品/新型碳源制造)[36][37] - AI赋能生物制造蓝皮书闭门研讨会[37] 8月22日 - AI+生物制造专题论坛[37] - 未来食品&农业专题论坛[37] - 同期举办科技成果展示与合成生物创新展览[37]
中外专家探路中拉美绿色发展新机遇
中国新闻网· 2025-07-10 01:41
中拉绿色合作国际会议 - 会议主题为"绿色未来与共享文明——中拉合作新机遇",聚焦生态文明、绿色发展、能源转型、生态治理等领域合作 [1] - 近百位来自中国、巴西、阿根廷等国的专家学者及国际组织代表参会,探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文明新形态 [1] 中拉绿色合作领域 - 合作涵盖亚马孙森林保护、生物经济、新能源项目投资、电动汽车生产、输电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 [2] - 中国企业在巴西绿色领域投入显著,促进产业升级并支持低碳转型 [2] - 拉美国家拥有铜、锂、铁矿等战略资源,但需通过中拉合作提升价值链地位,向高附加值绿色产业转型 [2] 能源转型与技术创新 - 巴西Petrobras计划到2030年大幅提升可再生能源比重,重点发展海上风电、绿氢和生物燃料技术 [3] - 中巴新能源合作空间巨大,可为绿色低碳转型注入新动能 [3] 绿色金融与政策机制 - 巴西国家开发银行2024年首次为绿色技术企业提供融资,推动制度性绿色金融发展 [2] - 需通过政策激励、标准引导与价值链协同,推动私营部门承担绿色转型责任 [4] 生态保护实践 - 巴西90%以上亚马孙森林采伐属非法,政府正建立食品供应链可追溯系统以遏制非法毁林 [3] - "再生景观"模型通过科学规划土地用途,实现畜牧业与森林生态协调发展,为热带地区提供可复制治理模式 [4] 未来合作机制 - 中拉将共建绿色合作智库网络,推动会议机制化,下一届2026年在北京举办 [5]
21对话|亚洲能源论坛主席陶菲克:能源转型如何危中掘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6-30 23:08
全球能源转型挑战与机遇 - 美国退出《巴黎协定》导致部分能源巨头政策倒退,全球能源转型面临艰巨挑战[1] - 2024年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高1.55摄氏度,突破历史纪录[2] - 亚洲需在能源转型中发挥关键作用,其净零排放是实现全球目标的前提[1][4] 亚洲能源需求与现状 - 亚太地区人口达48亿(占全球60%),2050年将增至52亿并占全球能源需求的50%[4] - 当前亚洲化石燃料占比超80%,但可再生能源投资持续增长[5] - 亚太地区存在严重能源不平等:3.5亿人用电受限,1.5亿人无电可用,人均GDP差距达9.3万至1200美元[5] 能源安全与技术创新 - 霍尔木兹海峡冲突导致国际油价飙升,能源体系承压[2] - 数据中心电力需求2030年将达945太瓦时(较2024年415太瓦时增长128%),占全球新增需求的20%以上[6] - 亚洲需构建多元化能源结构,包括低排放石油、可持续航空燃料、氢能及碳捕获技术[3] 经济与投资前景 - 全球GDP在2022年首破100万亿美元,能源是核心驱动力[6] - 亚洲2050年前需88.7万亿美元能源投资以实现净零排放目标[7] - 2024年全球清洁电力占比首次突破40%(达40.9%),可再生能源成为新增需求主力[6]
欧洲生物质发展重心转向
中国化工报· 2025-06-27 10:35
欧洲可持续化学品和聚合物发展战略调整 - 欧洲正在调整可持续化学品和聚合物发展战略 优先发展生物燃料 可能导致化工可再生原料大规模生产和使用的增长势头出现停滞 [1] - 生物基聚合物目前占全球年塑料产量不到1% [3] 公司项目调整与战略转向 - 芬兰耐思特公司推迟荷兰鹿特丹130万吨/年生物燃料和生物炼油厂扩建项目至2027年投产 将使总产能提高到270万吨/年 同时搁置可再生和循环聚合物和化学品项目至少两年 [1] - 耐思特将发展重心重回核心业务可再生柴油和可持续航空燃料 作为扭转财务业绩措施的一部分 [1] - 芬兰芬欧汇川取消鹿特丹50万吨/年生物质原料燃料和化学品生产厂计划 但继续推进德国洛伊纳生物质化学品厂建设 预计2025年下半年投产 [1][4] - 壳牌公司无限期暂停鹿特丹年产82万吨生物燃料工厂建设工作 以评估最具商业性的前进方向 [2] 市场与监管环境 - 耐思特选择关注更成熟的可再生燃料业务 因可持续化学品和聚合物市场存在不确定性 [2] - 耐思特CEO表示暂时放弃可再生化学品市场是因缺乏明确监管框架以及需求不确定 [2] 长期发展目标与技术研发 - 耐思特仍坚持到2030年每年处理超过100万吨废塑料的目标 即将完成芬兰波尔沃15万吨/年液化废塑料改质装置 [3] - 耐思特与雪佛龙鲁姆斯合作开发新技术 将木质纤维素生物质转化为高质量、低排放的可再生燃料 正在验证商业价值 [3] - 芬欧汇川德国洛伊纳工厂预计年产22万吨木质生物原料的单乙二醇、生物单丙二醇和木质素基可再生功能填料 商业兴趣很高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