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UI
搜索文档
雷军IP,小米的“降维打击”:企业家的个人魅力如何成为千亿市值的护城河?
搜狐财经· 2025-11-21 18:18
2024年小米SU7交付冲刺阶段,雷军"车间地板摆拍"的热搜话题单日阅读量破5亿,配合"小米SU7单月销量超特斯拉Model 3"的硬核数据,让资本市场再 次见证奇特商业现象——当雷军的个人身影与小米的产品标签重叠时,总能爆发出超乎寻常的商业能量。 01 工程师人设的十年深耕:从"技术布道者"到"信任符号" 雷军IP的根基,埋在他三十余年的技术生涯里。在创立小米之前,他是写出《深入DOS编程》的程序员,是带领金山软件完成上市的掌舵人,这种"技术 出身+连续创业"的履历,让他天然具备了科技创业者稀缺的可信度。 2010年小米成立之初,面对智能手机市场"苹果高高在上、山寨机充斥市场"的格局,雷军没有选择传统的广告投放,而是以"技术布道者"的身份走进用户 ——在论坛与米粉彻夜讨论系统优化,在发布会上用代码演示MIUI的创新功能,甚至公开自己的编程笔记,将"懂技术、接地气、肯较真"的工程师人设 刻进公众认知。 这种人设并非静态标签,而是通过持续内容输出不断强化。截至2024年底,雷军抖音粉丝超3800万,微博粉丝稳定在2500万以上,位列抖音年度涨粉榜第 三名,也是唯一入榜的企业家账号。 其内容矩阵始终围绕"技术、真 ...
双十一手机「摇一摇」广告杀疯了,为何越管却越泛滥?
36氪· 2025-11-06 07:23
广州地铁App摇一摇广告事件 - 广州地铁App在其进站二维码下方广告位加入摇一摇广告功能,用户翻转手机扫码进站的操作会100%触发广告跳转,导致乘客在地铁闸机前滞留并堵塞进站通道[4] - 该事件引发大量乘客批评后,广州地铁App最终取消了扫码页面的摇一摇广告,仅保留传统点击广告[4] 摇一摇广告行业监管 - 2022年12月,中国信通院与电信终端产业协会联合推动制定App摇一摇开屏信息弹窗跳转相关标准,以杜绝自动跳转现象[5] - 2025年7月,全国网络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网络安全标准实践指南——摇一摇广告触发行为安全要求》,明确规定触发跳转的灵敏度阈值需避免用户非自主意愿触发,例如设备加速度不小于15m/s²、转动角度不小于35°、操作时间不少于3秒[6] - 《要求》规定App运营者应在设置页面提供便捷的摇一摇广告关闭渠道,但广州地铁App(6.3.18版本)的设置页面中并未提供该功能,且其系统权限申请清单中未包含陀螺仪或加速度传感器相关申请[12] 摇一摇广告的商业价值与行业现状 - 摇一摇机制能显著提升软件广告打开率,以广州地铁每天近千万乘次为例,即使仅30%用户使用App乘车,按进站出站各触发一次广告计算,广告曝光效果非常显著[16] - 尽管存在监管要求,但广告SDK开发商和App运营方普遍未能严格遵守,这种现象在移动互联网行业中较为常见[13] - 哔哩哔哩等极少数App在设置中提供了独立的摇一摇广告开关,但绝大多数App仍选择不提供关闭选项[28] 手机厂商对摇一摇广告的应对措施 - Android系统可通过权限管理彻底关闭设备动作与方向权限,例如OPPO ColorOS可设置为"不允许"或"仅开屏不允许",MIUI、OriginOS等国产系统也提供类似功能[22] - iOS系统无法直接关闭相关权限,仅能通过断网或禁止跳转等间接方式缓解,但无法彻底解决摇一摇广告问题,因App会提前缓存广告素材或改用内嵌浏览器打开网页版[22][23] 用户应对策略 - 对于非刚需App,用户可通过彻底停用来抵制摇一摇广告,例如广州地铁App的服务可通过微信支付宝小程序或手机NFC地铁卡等替代方案实现[29]
前小米 OS 高管创业:你的下一部「手机」未必是手机
Founder Park· 2025-11-05 18:54
AI时代交互变革 - AI将重塑消费电子行业,从交互、软件到硬件都将发生根本性变化 [12][13] - 未来交互将从“指令式”转变为“需求式”,AI能理解模糊需求并完成中间决策和执行 [18][19] - 多模态交互成为核心,需要语音、视觉等多种传感器支持 [19][22][23] 硬件形态演进 - 穿戴类设备可能成为AI交互变革的第一步,因其具备“永远在线”特性 [21] - 未来硬件将呈现多设备协同趋势,由云端AI大脑统一调度 [21][30][31] - 手机作为个人计算中心的地位将瓦解,退化为发挥大屏幕优势的设备之一 [27][28][30] 传感器重要性 - 新型硬件需要增加传感器数量,以支持AI对环境和用户状态的感知 [22][23][37] - 摄像头核心价值在于“识别”和“感知”,而非传统拍照录像功能 [38][39] - 传感器使用需平衡功耗,通过优化使用方式降低能耗 [38][39] 操作系统生态 - AI时代需要全新操作系统架构,现有图形化交互系统无法满足需求 [49] - 新操作系统应支持端云协同,实现多设备统一调度 [52] - 应用生态将发生变革,传统App形态可能消亡,转向Agent模式 [50][51] 创业公司策略 - 通用硬件价值大于专用硬件,需解决用户佩戴成本与价值感平衡问题 [45][46] - 操作系统成功关键在于找到最佳软硬件范式,而非公司规模大小 [50] - 新产品从传统品类切入但重新定义,增加传感器并探索多设备联动 [33][36][37]
小米和雷军,是时候换一套表达文本了
创业邦· 2025-10-19 09:05
文章核心观点 - 小米汽车SU7的成功使雷军个人IP达到顶峰,但当前舆论风向转变,过度人格化运营和情感化叙事导致品牌信任面临反噬风险 [5][6][7][9][11] - 小米的表达体系需从情感动员升级为理性说服,从个人英雄主义过渡到组织能力展示,以匹配其作为全球科技巨头的行业地位 [12][29][35][47][48] 从方法论到情绪价值:小米失去的硬核叙事 - 早期小米通过互联网思维改造制造业、社群运营、爆品战略和生态链投资等具有清晰逻辑和可复制性的方法论建立硬核叙事 [15][16] - 近期发布会方法论叙事减少,转为情感化表达和对标国际品牌,缺乏对战略选择、技术路径和产业判断的系统阐述 [19][20][21] - 用户从小米发布会中获得认知升级转变为被情绪调动,长期将导致审美疲劳和信任损耗 [17][18][22] 文案被玩坏:从金句到被玩梗 - 小米宣传文案如"地表最快"、"逆光之王"等因强调实验室数据而非实际表现,被网友模仿调侃为"小米字体大小对比法" [24][25] - "硬币式对比"等生活化场景卖点文案被大量恶搞和AI模仿,导致传播被提前消解,从主动传播变为被动解构 [24][26][27] - 当前表达体系与小米作为市值万亿、全球出货量前三的科技巨头地位不匹配,暴露表达体系空洞化 [28][29] 大众期待的错位:从励志偶像到企业家教父 - 大众对雷军的期待已从证明自己的挑战者转变为定义未来智能生态和展现产业洞察的行业领袖 [31][32][33][34] - 强者叙事需展现视野、格局和领导力,参考任正非对5G产业的判断和马斯克对可持续能源未来的阐述 [35][36][37] - 小米需从"困境叙事"转向"愿景叙事",从"我们有多难"转向"我们看到了什么" [38][46] 小米的组织表达困境 - 小米过度依赖雷军个人出镜,缺乏有辨识度的技术负责人发声,与苹果、特斯拉分散化的专业表达体系形成对比 [39][40][41][43] - 技术叙事通过雷军传达导致说服力损耗,用户记不住小米首席科学家、汽车技术负责人和生态链掌舵者 [44][45] - 建立技术团队的曝光机会和权威形象是增强技术路线清晰度和战略说服力的关键 [42][45][47]
小米和雷军,是时候换一套表达文本了
搜狐财经· 2025-10-17 19:24
舆论风向转变 - 2024年末小米汽车SU7的成功使公司创始人达到事业巅峰,但舆论风向随后开始转变 [2] - 2024年4月至10月期间,多起围绕小米汽车SU7的事故与功能争议叠加,导致公众情绪转向 [2] - 公司“过度人格化运营”的打法被消费者读懂并感到厌倦,舆论对“持续走心”的容忍度下降 [2] 发布会内容与叙事演变 - 早期小米发布会内容具有信息增量和知识密度,被视为中国商业史的活教材和创业者必修课 [3][5] - 近期发布会中,方法论叙事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情感化表达以及对苹果、特斯拉、保时捷和法拉利的持续对标与“致敬” [5] - 创始人花费大量时间讲述公司努力、克服的困难及梦想,但较少系统阐述战略选择背后的商业逻辑、技术路径和产业判断 [5] - 用户不再从小米发布会中获得认知升级,而是被情绪调动,长期将导致审美疲劳和信任损耗 [7] 营销文案与传播效果 - 小米发布会文案套路已被网友摸透并成为互联网造梗素材,例如“地表最快”、“逆光之王”等冲击性标题被指仅为“设计目标”或“实验室数据” [8] - “大字吹、小字藏”的表达方式被戏称为“小米字体大小对比法”,“硬币式对比”如“比硬币还薄”也被大量恶搞 [8][9] - 当用户能准确预测下一句内容,情感铺垫被提前消解,传播即告失效,发布会从主动传播变为被动解构 [9][10] 公司定位与公众期待变化 - 早期公司作为挑战者,其励志叙事和情感动员有效凝聚共识 [11] - 2025年小米已成为市值万亿、全球出货量前三的科技巨头,但仍在沿用弱者话语体系,导致定位与表达不匹配 [11] - 公众期待已从“励志偶像”升级为“行业领袖”,希望听到公司对未来十年的产业判断、技术路线图和战略时间表,而非反复强调努力与困难 [12][13] - 公司需要从“困境叙事”转向“愿景叙事”,从情感动员转向理性说服,展现视野、格局和领导力 [13] 组织表达体系的结构性问题 - 与苹果、特斯拉等公司由各业务负责人分别登台阐述专业内容不同,小米几乎所有重大发布均由创始人一人完成 [14][15] - 公司缺乏有辨识度的发声者,用户记不住首席科学家、汽车技术负责人或生态链掌舵者,导致技术叙事缺乏说服力 [15] - 所有技术故事需通过创始人传达,产生损耗和变形,分散化的表达体系能增强专业度并分散风险 [14][15]
雷军年度演讲透视:小米为何“干啥成啥”?
搜狐财经· 2025-10-16 20:54
核心观点 - 公司通过"用户×技术×效率×领导力"的方法论方程驱动创新,在芯片和汽车等关键业务上实现突破 [21][25][43] - 公司创新成功率高源于植根长期实践的方法论,包括用户为先、技术为本、性价比、效率革命和领导力的乘法效应 [2] - 公司方法论的价值超越单一企业成功,对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具有标杆和示范作用 [44][45] 灵魂反思与复盘三问 - 2020年公司进行触及灵魂深处的大反思,当时公司营收已破2000亿但面临外部质疑和内部疲惫 [3][4] - 复盘围绕三大关键问题展开: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重来一次会怎么做,持续半年召开四五十次会议 [4][6] - 复盘明确了向硬核科技公司转型的战略方向,并定下五年投入1000亿核心技术计划 [6] 芯片业务突破 - 2014年成立松果电子自研SoC,2017年首款芯片销量60多万台但走中低端路线失败 [8] - 2021年重启大芯片定名玄戒,核心调整是团队与手机业务深度绑定构建风险共担共同体 [9] - 2024年玄戒以3纳米工艺投片耗资2000万美元,2025年搭载手机上市即跻身市场第一阵营 [9] 汽车业务突破 - 2021年宣布造车定下全球最强纯电性能车目标,自研V8s超级电机并自建工厂 [11][12] - SU7 Ultra在纽北测试中创纪录并登顶全球量产电动车榜首 [14] - YU7基于用户洞察选择运动型赛道,将续航提升至835公里后创下3分钟大定20万辆奇迹 [14] 用户维度 - 用户是方法论起点,容纳用户洞察、用户为先、用户共创等理念 [25] - 早期MIUI通过100位用户参与测试并每周迭代,一年后用户破30万 [26] - YU7成功体现丰田顾客之声机制和德鲁克创造顾客的论断 [14] 技术维度 - 技术为本是方法论核心,五年投入1000亿研发核心技术 [6][32] - 玄戒芯片采用3纳米高端工艺,汽车业务自研V8s超级电机 [9][12] - 底层技术如芯片、OS和AI能力代表公司长期竞争力优势 [33] 效率维度 - 效率革命是商业模式基础,铁人三项和新铁人三项构成一体化开放商业模型 [28] - 2011年小米1定价1999元为首销30万台,红米1代以799元年销4460万台 [27] - 效率优势支撑性价比逻辑,通过爆品海量长销分摊全链路成本 [28][48] 领导力维度 - 领导力是方法论关键要素,创始人亲自执掌汽车业务确保战略执行 [36][37] - 公司核心高管中9位为新面孔,标志领导力与组织力进化到新阶段 [36] - 硬件综合毛利率不超5%的红线写入公司章程,保障核心价值观延续 [41] 方法论溢出效应 - 公司实践打破高端等于高价和跨界等于外行的刻板印象 [45][46] - 效率革命为传统制造业提供降本增效路径,复制到家电和消费电子等领域 [48][49] - 用户共创理念重构用户关系,是C2B和C2M模式的核心践行者 [50]
小米17发布会彩蛋:雷军将《愤怒的小鸟》重新带回中国
凤凰网· 2025-09-26 02:42
核心观点 - 小米在发布会上宣布与经典手游《愤怒的小鸟》合作 通过内置游戏和怀旧营销策略提升新品话题性 [1][5] - 《愤怒的小鸟》作为全球现象级IP 累计下载量超50亿次 是中国用户智能手机时代的共同记忆 [3] - 双方合作历史可追溯至2011年 从主题定制到系统深度融合 体现IP与手机生态的长期协同价值 [5] 行业背景 - 游戏IP具有跨代际影响力 怀旧情绪成为当前市场重要营销切入点 [5] - 全球智能手机普及浪潮中 休闲游戏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 [3] 公司战略 - 通过经典IP联名强化品牌情感连接 针对已成为社会中坚力量的原用户群体进行精准营销 [5] - 延续2012年MIUI定制主题的合作模式 将游戏元素深度整合至操作系统生态 [5] - 借助IP话题性为新品发布增加文化注脚 提升市场关注度 [1][5] 产品数据 - 《愤怒的小鸟》2009年推出后创下载量纪录 截至2022年累计超50亿次 [3] - 合作历史跨越12年 从2011年雷军穿着主题帆布鞋到2012年首款官方定制主题 [5]
慢病管理“小米模式”见成效 方舟健客2025中报业绩亮眼
中国经济网· 2025-08-28 14:19
公司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4.94亿元,其中综合医疗服务业务收入3.57亿元(同比增长11.4%),线上零售药店服务收入8.64亿元(同比增长28.2%)[1] - 净利润扭亏为盈达1250万元,经调整净利润同比增长16.8%至1760万元[1] - 成为继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后第三家实现业绩突破的互联网医疗上市公司[1] 用户与医生资源 - 注册医生数量达22.9万名(其中58.9%隶属于三甲医院),注册用户超5280万名[1][4] - 月活跃用户1190万,付费用户复购率高达85.4%且持续提升[4] - 用户忠诚度与支付意愿领先行业,形成公司发展护城河[1][4] 商业模式与技术生态 - 首创"AI+H2H智慧医疗新生态创新平台",以"熟人医患"模式为核心[1][4] - 与1650家供应商及980家医药公司合作,药品SKU拓展至21.6万种[4] - AI技术覆盖用户服务、供应链及内容生产全场景,提升响应效率与精准度[4] 行业对比与估值分析 - 市值约50亿港元,显著低于京东健康(2000亿港元)和阿里健康(800亿港元)[1][7] - 按京东健康单用户价值1000港元基准测算,潜在估值范围应为357-476亿港元[7] - 花旗研报给予"买入"评级及8.5港元目标价,对应市值114亿港元[5][7] 价值低估原因 - 核心资产为"医疗服务无形资产"(医生资源、用户关系),缺乏行业标准化评估体系[7][8] - 轻资产运营模式侧重"人力资本"而非实物资产,导致价值衡量滞后[7][8] - 与小米"米粉模式"类似,忠实用户群的价值释放需要时间验证[5][6] 长期竞争力 - 慢病管理领域用户复购率85.4%,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4][5] - 用户年均活跃数推算为3570-4760万(基于月活3-4倍行业标准)[7] - 专业医疗资源与AI技术结合形成差异化竞争壁垒[4][8]
摩根斯坦利&瑞银:小米二季报解读,汽车业务高毛利率弥补手机疲软,下半年关键看北京第二工厂产能爬坡48/64
美股IPO· 2025-08-20 12:29
核心观点 - 电动汽车业务成为小米本季度最大亮点,高端车型组合带来的利润率提升超出市场预期,电动车交付将成为下半年股价的关键驱动因素 [1][5][7][11][13] - 公司2025年第二季度业绩超出预期,调整后净利润达到108.3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5.4%,创历史最高季度利润 [3] - 多元化业务组合驱动营收增长,AIoT和电动车业务出色增长有效抵消智能手机业务疲软 [15] - 公司整体毛利率达到22.5%,同比提升1.8个百分点,但各业务板块盈利能力分化明显 [8] 电动汽车业务 - 电动车业务毛利率达到26.4%,环比大幅提升3.3个百分点,显示出良好的盈利前景 [8] - 平均售价环比增长6.4%至25.4万元人民币,主要得益于SU7 Ultra和YU7高端车型的贡献 [11] - SU7 Ultra和YU7高端车型6月份分别交付2253辆和2212辆,7月份分别达到2506辆和5859辆 [11] - 瑞银维持2026年72万辆的交付预期,假设第二阶段工厂全年满负荷运转 [7][14] - 摩根士丹利认为电动车交付量将成为下半年股价的关键驱动因素,目标价62港元,较当前股价有18%上涨空间 [1][5][13] 财务表现 - 公司二季度总营收达到1159.5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0%,环比增长4%,超出摩根士丹利预期3% [15] - 调整后净利润达到108.3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5.4%,创历史最高季度利润 [3] - 公司整体毛利率达到22.5%,同比提升1.8个百分点,但环比下降0.3个百分点 [8] - 电动车业务营收21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超过2倍,比预估高出6% [15] - AIoT业务营收387亿元人民币,同比大幅增长45%,比预期高出18% [15] 智能手机业务 - 智能手机业务营收45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比预期低8% [15] - 智能手机业务毛利率11.5%,同比和环比分别下降0.7和0.9个百分点,反映出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 [10] - 摩根士丹利预计智能手机业务的毛利率将在第三季度触底,并在第四季度出现反转 [15] AIoT业务 - AIoT业务毛利率为22.5%,同比提升2.8个百分点,但环比下降2.7个百分点 [9] - AIoT业务营收387亿元人民币,同比大幅增长45%,比预期高出18% [15] 互联网服务 - 互联网服务营收9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但比预期低5% [16] - 海外互联网服务营收达到3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6%,占互联网服务总营收的32.9%,创历史新高 [16] - 广告营收同比增长14.6%,显示出变现能力的持续提升 [16] - MIUI月活跃用户数达到7.31亿,同比增长8%,其中海外用户5.46亿,同比增长7% [16] 市场表现与展望 - 今年迄今为止,小米股价涨幅已超50% [7] - 公司多元化战略的有效性得到证明,电动车业务的快速发展正在为公司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17] - 随着产能的进一步释放和交付量的提升,小米有望在新能源汽车这一高增长赛道中占据重要地位 [17]
小米二季报解读:汽车业务高毛利率弥补手机疲软,下半年关键看北京第二工厂产能爬坡
华尔街见闻· 2025-08-20 08:44
业务表现与增长驱动 - 公司二季度总营收达到1159.5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0%,环比增长4%,超出预期3% [9] - AIoT业务营收38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5%,比预期高出18% [9] - 电动车业务营收21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超过2倍,比预估高出6% [9] - 智能手机业务营收455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2%,比预期低8% [9] - 互联网服务营收91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0%,但比预期低5% [10] 盈利能力与板块分化 - 公司整体毛利率达到22.5%,同比提升1.8个百分点,但环比下降0.3个百分点 [6] - 电动车业务毛利率达到26.4%,环比大幅提升3.3个百分点 [6] - AIoT业务毛利率为22.5%,同比提升2.8个百分点,但环比下降2.7个百分点 [6] - 智能手机业务毛利率11.5%,同比和环比分别下降0.7和0.9个百分点 [7] 电动车业务亮点 - 电动车平均售价环比增长6.4%至25.4万元人民币,主要得益于SU7 Ultra和YU7高端车型贡献 [8] - SU7 Ultra和YU7车型6月份分别交付2253辆和2212辆,7月份分别达到2506辆和5859辆 [8] - 电动车交付量将成为下半年股价关键驱动因素,高端车型组合利润率提升超出市场预期 [8][11] - 瑞银维持2026年72万辆交付预期,需第四季度末产能稳定在足够水平 [8][11] 用户与市场表现 - MIUI月活跃用户数达到7.31亿,同比增长8%,其中海外用户5.46亿,同比增长7% [10] - 海外互联网服务营收达到30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2.6%,占互联网服务总营收32.9% [10] - 广告营收同比增长14.6%,显示变现能力持续提升 [10] - 公司股价今年迄今为止涨幅已超50% [5] 战略与产能展望 - 电动车业务爆发式增长有效弥补智能手机业务放缓 [2] - 下半年北京第二工厂产能爬坡将成为股价催化剂 [2] - 智能手机业务毛利率预计第三季度触底,第四季度出现反转 [9] - 公司多元化战略有效性得到证明,电动车业务打开新增长空间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