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大摩:生物制药动态 中小型生物制药公司聚焦 - 中美生物科技动态
2025-09-15 09:49
**行业与公司** 中国生物技术行业 中小型生物制药公司[1] **核心观点与论据** - 中国生物制药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已能以较低成本实现与西方技术相媲美的创新 外许可交易数量显著增加(如赛诺菲和辉瑞金额50-60亿美元交易)[1][2] - 行业从模仿型市场转变为创新驱动 药物获批时间差距大幅缩小 中国公司需约3.7年生产仿制药 并开发不同制剂形式(如单克隆抗体、双特异性抗体、ADC)[1][3][4] - 投资者需关注创新质量、成本、可及性及数据可靠性 同时注意资金和地缘政治因素 重点领域为肿瘤学、免疫学和代谢性疾病[1][5] - 预计到2040年面向中国市场的资产将产生约2200亿美元收入 占所有美国FDA批准产品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2020年仅占5%)[1][6] **其他重要内容** - 全球投资者兴趣水平4-5分(满分10)但实际参与度仅2-3分 主因进入中国市场及执行交易能力受限[7][8] - 中国在肿瘤学、免疫学和心血管代谢疾病领域势头强劲 神经学和罕见疾病领域创新较少[10][11] - 研发基础设施具成本效率优势 吸引海外公司利用其创新成果[13] - 外向型创新将集中于免疫学领域 特别是多特异性抗体或ADC等复杂制剂[14] **风险与竞争应对** - 神经学领域因依赖问卷调查临床终点 罕见疾病因美国报销政策更慷慨 受中国竞争压力较小[12] - 中型生物技术公司暂未因中国创新调整研发或业务策略 但未来可能因管线重叠变化[9]
反无人机深度:铸造无人装备时代钢铁穹顶
2025-09-15 09:49
**行业与公司** 反无人机行业 涉及探测与杀伤技术研发 涵盖激光 高能微波 电子干扰 雷达及智能抓捕系统 中国军工央企及约20家上市公司布局该领域[1][8][9] **核心观点与论据** * FPV无人机作战效费比极高 单架成本约5000-6000元人民币 可摧毁价值近3000万元坦克 作战消费比达两三千倍[1][5] * 传统电子战反制手段因光纤通信和AI技术应用而失效 需结合声光电雷达多模式探测与高能微波 激光等杀伤手段[1][5] * 无人蜂群作战构成新威胁 需通过发烟掩护 高能微波/激光武器及地面火力综合应对[1][6] * 全球反无人机市场2024-2031年复合增长率预计达24.7% 地面应用占比91% 其中静态装置58% 单兵背负装置26% 车载装置16%[4][10] **其他重要内容** * 乌克兰蛛网行动(2025年6月1日)使用FPV无人机摧毁俄方至少42架军机(13架完全摧毁) 凸显高价值目标在非战场场景的脆弱性[3] * 乌克兰战争推动需求激增 乌克兰2025年无人机采购量预计达450万架 同比增长近三倍[4][13] * 美国 俄罗斯 以色列在反无人机技术路线上各有侧重 中国在2025年阅兵中展示反无人机体系[7][8] * 关键企业包括激光领域的锐科激光 联创光电 星光光电 高能微波领域的6912公司 雷达领域的纳瑞雷达 国睿科技等[9][11][12] **风险提示** 行业面临需求不及预期 新技术挑战及军费预算不确定性等风险[12]
百润股份20250912
2025-09-15 09:49
**百润股份电话会议纪要关键要点分析** **涉及的行业与公司** * 行业涉及预调酒行业和威士忌行业[2] * 公司为百润股份[1] **预调酒业务表现与策略** * 2025年上半年预调酒业务整体下滑约9%[2][3] * 微醺系列实现双位数增长 而强爽和清爽系列分别出现双位数和个位数的下滑[2][3] * 公司2018年至2024年通过微醺和强爽两大单品 将预调酒收入规模从10亿元左右提升至25-30亿元[3] * 公司于2025年三季度推出新品 6月上线的果冻酒和7月上市的轻享系列高度数预调酒 目标在三季度实现6000万元销售额[2][3] * 预调酒主业能否恢复性增长取决于消费力提升和多品类协同创新单品能否超预期动销[4][14] **威士忌业务发展现状与规划** * 公司对威士忌业务寄予厚望 2025年3月推出百利得调和威士忌 6月推出莱州单一麦芽威士忌[5][8] * 招商及铺货进展顺利 预计到三季度末能完成85%左右终端铺货[2][5] * 但截至目前动销反馈仍显平淡 需持续优化执行方式[2][5] * 公司自2020年以来投入大量资金购置项目桶 目前拥有超过50万桶基酒储备[8][12] * 每年伏特加产能3.1万吨 威士忌产能0.5万吨[4][13] * 公司进行了酿造创新 如使用中国黄酒桶、蒙古栗桶及中国加利葡萄酒桶等[8] **中国威士忌市场格局与机遇** * 中国威士忌市场规模约为50至60亿元[2][7] * 过去8至9年间(2014-2023年)进口金额年均复合增长率达21% 其中量增贡献11个百分点 价增贡献9个百分点[2][7] * 市场目前由外资品牌主导 保乐力加、帝亚吉欧等进口品牌占据70%以上份额[7] * 百润股份有望通过其强大的营销创新能力和本土化分销体系改变这一格局[8] **预调酒与威士忌的协同效应与发展潜力** * 预调酒与威士忌背后的消费受众存在相似性 在消费者培育上具有共振效应[2][9] * 可通过比较预调酒与威士忌销售规模比值来预测未来增长空间 美国和日本市场该比值维持在2左右[10] * 若中国威士忌体量能达到预调酒体量(25-30亿元)的一半 即12.5至15亿元 则中期增长潜力巨大[11] * 以威士忌为基酒制作预调酒是一个潜在方向 可能反向带动威士忌品类表现[15] **关键观察节点与未来展望** * 威士忌作为烈酒 中秋、国庆及春节旺季的市场反馈尤为关键[5][12][15] * 威士忌需要持续进行消费者培育和创造营销场景 通过主题营销产生爆点[4][15] * 公司具备新消费品类持续创新能力 一旦出现拐点 投资回报率将非常高[16] * 短期由于预调酒业务承压 公司整体估值不低 但未来若威士忌新品能贡献显著增量 其成长空间及市值将有望打开[6]
奥赛康20250912
2025-09-15 09:49
**奥赛康公司基本情况与业务** * 公司由质子泵抑制剂(PPI)业务起家 自2012年起拓展至生物药创新 聚焦肿瘤和感染领域 剂型从注射剂扩展到口服及缓释剂型[2][3] * 坚持仿制药与创新药并行策略 仿制药保证现金流 创新药支撑估值[2][3] **股权结构与重要子公司** * 实际控制人为陈庆才及其妻子(一致行动人)[2][4] * 重要子公司包括:原料药生产基地南京海融医药(具备成本优势) 仿制药研发基地南京海光应用化学研究所 持股60%的海外子公司AskGin(负责生物药创新开发)[2][5] **仿制药业务进展** * 2021年以来多款仿制药获批 贡献核心营收增长点[2][6] * 集采影响在2024年基本消除 业绩呈现稳定增长趋势[2][6] * 定位首仿和难仿品种 具备原料制剂一体化优势 降低成本并提高竞争力[2][6] **创新药核心布局与进展** * 聚焦肿瘤 感染和慢病领域 多个品种进入临床阶段[2][7] * 三代EGFR TKI小分子抑制剂(肺癌)依托合作方学术推广能力 有望取得良好销售额[2][7] * Colo 80.2单抗(肺癌 胃癌)国内仅四家进入三期临床 安斯泰来同类产品Robetaxi已申报上市[2][7] * SKB589(18.2单抗三联疗法)临床OR达80% PFS数据亮眼 展现Best in class潜力 安斯泰来同靶点药物采用双联疗法存在竞争劣势[2][9] * 开发VEGFR2双靶点眼科用药(对标罗氏法瑞西单抗)用于AMD和DME治疗 延长给药间隔至4-5个月甚至半年 已进入2B期临床 预计2026年开启三期[4][11] * 开发IL-15细胞因子类肿瘤免疫疗法(SKG315/SKG915)增强T细胞杀伤能力 可与PD-1单抗联用 均处于一期爬坡阶段 预计2025年底公布初步疗效数据[12] **其他重点产品优势** * 迈芬特胶囊(口服补铁剂)兼具传统口服补铁剂便利性和静脉补铁剂疗效 减少胃肠道不良反应 有望占据院内外市场[4][10] **未来发展方向与催化事件** * 坚持仿制药与创新药并行策略 通过国际合作拓展新兴市场[8] * 重要数据催化:2025年10月ISMO大会更新SKB589的OS数据及meta小分子抑制剂新数据 年底前公布IL-15双抗初步数据 关注安斯泰来18.2单抗胰腺癌二期临床数据披露[13]
储能板块更新与推荐
2025-09-15 09:49
**行业与公司** * 行业:中国及全球电化学储能行业,特别是大储(大型储能)产业链,涉及电芯、PCS(变流器)、系统集成等环节 [1][5] * 公司:阳光电源(全球集成龙头)、宁德时代、亿纬锂能、中创新航、欣旺达(电芯环节)、德业股份、上能电器(PCS环节) [5] **核心观点与论据** **1 政策驱动与市场目标** * 国家发改委2025-2027年新型储能发展规划是顶层设计文件 提出到2027年实现180GW的装机目标 [2] * 截至2024年底 国内储能累计装机量为73.8GW 未来三年需新增约100GW装机量 [1][2] * 假设配套时长为3小时 则每年新增装机量约100GWh [1][2] * 地方政策(如内蒙古、甘肃)通过容量补偿和电价机制显著提升项目经济性 示范效应显著 [1][4] * 内蒙古给予独立储能充放电容量补偿 每度电补偿0.35元 叠加现货市场价差约0.3元 [4] * 甘肃对独立储能实施容量电价 每千瓦每年330元 与火电同等地位 [4] **2 需求超预期与价格变化** * 国内储能月度新增招标量和装机量持续提升 需求超预期 [3] * 储能电芯价格上涨受两方面因素驱动:碳酸锂等原材料成本上升 以及国内需求超预期而短期供给无弹性 [1][4] * 供需关系进入新的上升周期 相关公司盈利能力将得到修复 [1][4] **3 长期发展前景与驱动力** * 全球电力系统发展趋势推动行业长期发展:可再生能源比例提升 负荷侧非线性用电需求(如电动车、AI)增加 导致灵活性资源需求大增 [1][5] * 电化学储能因部署灵活、成本可控成为重要选择 [1][5] * 经济性提升:多地光伏+储能或独立储能项目已具备较高投资回报率 美国IRA法案效果优于预期 中国地方政策配套完善 [5] * 中国公司享受国内市场化转型和全球出海双重红利 [1][5] **4 储能在新能源发展中的核心作用** * 储能在新能源发展中具有重要评价空间 当前强配比例约11% [3][6] * 随着风光储一体化推进 配比有望提升至17%甚至更高 远期可能接近40% [3][6] * 即使新能源装置不变 储能配比也将上升 其增速有望持续超预期 [3][6] **其他重要内容** **1 下半年独立储能需求强劲的动因** * 电网调峰供需平衡已被打破 需要更多灵活性供给 估计需求缺口在70-90吉瓦水平 [7] * 地方容量电价等政策支持 提供结构性补偿支撑 [7] * 国企投资思路转变:先规划储能 再配置新能源 储能在新能源投资中的角色变得核心 [7]
HVLP铜箔:AI浪潮奔涌推动升级,重塑供应格局
2025-09-15 09:49
行业与公司 * 行业涉及AI服务器、覆铜板(CCL)、高端电子电路箔(HVLP铜箔)及锂电铜箔[1][4][12] * 公司主要涉及德福科技、铜冠铜博、三井金属、台系厂商(如台光)等[1][3][10][11] 核心观点与论据 AI产业发展与硬件升级 * AI产业从训练阶段进入推理阶段 英伟达推出Rubin系列芯片及鲁宾XPS GPU 采用无缆化设计优化性能并节约成本[2] * 覆铜板(CCL)占PCB成本约40% 随AI服务器需求迭代 英伟达CPX芯片预计采用M9材料[4] * 全球高端覆铜板供应链动态变化 台系厂商占50%~60%份额 韩系斗山占20% 松下和申亿各占5%~10%[4] 高端电子箔市场供需 * 高端电子箔市场由三井金属主导 其HVLP铜箔产品涵盖一代到四代[5] * 三井金属2025年8月上调全球出货量指引 从单月460吨提升至580吨 高端产品占比从27%提升至32% 加工费每公斤增加约2美元[5] * 预计2026年高端电子电路箔市场需求约100亿元 AI PC市场预计700亿元 三代和四代产品需求约3万吨至3.5万吨 高端市场空间约45亿元[3][9] * 台系、日系及国内厂商积极扩产 但因下游需求增长 市场空间扩大 非零和竞争[5] 国产替代进展 * HVLP铜箔技术壁垒高且验证周期长 存在供需错配 三井金属目前垄断[6] * 预计2025年底至2026年上半年国产替代加速 德福科技作为斗山链核心供应商 铜冠与台光链合作 通过三代向四代升级带来增量[6][7] * 德福科技2025年上半年高端电子电路箔出货约1,000吨 下半年配套占比预计从10%提升至30% 全年出货量或达3,000吨至4,000吨 并切入台光供应链[3][10] * 铜冠铜博预计2026年拥有5.5万吨高端电极箔产能 包括1万吨IGLP四代产能 市场供应紧张[3][11] 加工费与盈利影响 * HVLP铜箔加工费差异显著 二代引导价每吨10万元 三代每吨15万元 四代每吨20万元 远高于传统ITF铜箔2万至7万元每吨区间[8] * 加工费上涨带来盈利弹性 提高国内电解企业盈利能力[8] * 锂电铜箔行业2025年处于底部周期反转阶段 德福科技锂电板块预计净利润约1.5亿[3][15] * 德福科技电子电路箔业绩预期上调 2025年整体盈利中性预期约1.6亿[3][16] 公司业绩与估值 * 德福科技2026年利润贡献主要来自武森宝并表部分 三代和四代产品产能转换预计达7,000吨 业绩预期在10亿以上 给予35倍估值对应380亿估值[3][17] * 若加工费涨价(每公斤涨14,000元) 业绩增量约2亿 总体估值可达450亿[17] * 铜冠铜博转产进度超预期 2025年8月产线调试 11月连续生产 2026年完成爬产 确定性较高 估值略高于德福科技[20] * 两家公司今明两年估值均约为400亿元[14] 其他重要内容 * 锂电铜箔行业头部企业如德福科技满产满销 二线企业如嘉元科技稼动率达70%以上 国内表面产能超168万吨 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和储能需求[12] * 高端电子电路箔价格趋势 2025年9月起HLP二代主导市场 计划升级到四代 11月起小批量出货以满足台光需求 有望涨价[13] * 德福科技产线切换周期快(HWP和ITF设备通用 一至两周可切换) 但产能扩建审慎 以销定产[18][19] * 国产替代预期是"精确的模糊" 可通过CCL厂家出货量估算 但需求需动态调整[7]
周周芝道 - 如何理解债券走势
2025-09-15 09:49
行业与公司 * 中国债券市场[1][5][6] * 全球宏观经济与贸易[1][9][11] * 中国出口与贸易战影响[7][8][9] * 财政与货币政策[4][14][21] 核心观点与论据 * 中国债券市场2025年预计呈现震荡走势 十年期国债利率低点可能为1.6% 而非之前预测的1.5%[1][6][10] * 2026年中国债券市场面临熊市风险 团队持悲观态度 提示关注内外通胀并轨和流动性变化带来的利率弹性压力[1][6][16] * 中美贸易战推动中国企业加速出海 资本品对新兴市场出口表现强劲 缓解了贸易战冲击[1][7][9] * 2026年全球需求预计触底反弹 欧美货币财政双宽松政策及非美经济体资本开支扩张将推动复苏[1][11][15] * 外需反弹可能牵引内需企稳 形成联动效应 而非此消彼长关系[11][12][15] * 反内卷政策本质是供给侧变化 最终效果是实现内外通胀并轨 可能推动国内通胀上升[17][20][24] * 财政政策应对2024年通缩的效果取决于其主动性 若房地产市场退化为内生变量 外需将成为重要增长动力[3][14] 其他重要内容 * 当前中国资本市场呈现股强债弱的分化格局 科技板块反复定价[2][5] * 海外市场定价美联储货币政策宽松 交易美国经济衰退预期但未导致大宗商品大幅调整[3][4] * 社融板块是决定债券市场核心定价的重要因素 PPI数据引发担忧但整体通胀和内需基本面平稳[10] * 债券利率回应融资需求及金融条件 而非单纯GDP增速 需关注供求关系与通胀变化[19] * 国内降息节奏不会完全跟随美联储 买卖国债是货币政策框架调整的一部分 不等同于降息[21][22] * 地产反弹可能呈现房价反弹不大但销售投资弹性更大的特征 类似日本1994-1995年情况[23] * 研究建议关注欧美经济需求 新兴制造业资本开支周期及历史地产周期与外需联动[24]
中国自动驾驶:Robotaxi,未来已来-China Autonomous Driving_ Robotaxi_ The future is now
2025-09-15 09:49
行业与公司 * 行业聚焦于中国自动驾驶领域 特别是Robotaxi(无人驾驶出租车)[1] * 核心公司包括Robotaxi运营商Pony(小马智行)和WeRide(文远知行) 以及自动驾驶技术公司Momenta(初速度)和AutoX(安途)[2][13][19][20] * 相关上市公司包括提供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的地平线(Horizon Robotics 9660 HK) 汽车电子零部件供应商均胜电子(Joyson 600699 CH) 计划进入Robotaxi市场的小鹏汽车(XPeng XPEV US) 以及出行平台如如祺出行(Ruqi Mobility 9680 HK)[14][15][18] 核心观点与论据 **技术成熟与商业化加速** * Robotaxi服务已在深圳 广州 北京和上海等主要城市的特定区域提供7x24小时无人驾驶服务 技术运行流畅[3] * 单辆Robotaxi的平均成本已降至约人民币300,000元(40,000美元) 得益于更便宜的传感器 更强的处理能力(边缘和云端) 更好的AI算法和更大的数据集[3] * 市场领导者现在可以在一个月或更短时间内部署到新城市[8] **监管支持与规模扩张** * 监管环境表示支持 预计将向运营商发放更多许可证 从而开放更多区域 例如广州预计将很快在全市提供服务[3] * 车队扩张高度受监管 初期许可证可能授予成熟的平台/车队运营商[4] * 预计中国Robotaxi车队规模将在2025年下半年至2026年间增长10倍 从数千辆增至数万辆[4][7] **经济模型与市场接受度** * 目前提供大幅折扣以吸引首次用户 长期目标是与出租车/网约车服务相比提供10-20%的折扣[2] * 司机成本曾占车费的50% 利润分成协议可以提高目前出租车车队5%的利润率[4] * 根据如祺出行数据 超过一半的首次用户会再次使用Robotaxi服务[10] * 中国的物料清单(BOM)和运营成本相较于世界其他地区具有优势 但定价模式也低得多[11] **合作与全球化** * 网约车公司日益渴望与Robotaxi公司合作建立车队[4] * 优步(Uber)与Pony、WeRide和Momenta达成战略合作 计划在欧洲和中东等地的15个新城市大规模部署Robotaxi[13] * Grab对WeRide进行了战略股权投资 以加速在东南亚的部署[13] **渗透率预期** * 预计中国L2++/L3及以上的自动驾驶功能渗透速度将与电动汽车类似 甚至更快 到2031年将完全渗透中国市场[22][23] 其他重要内容 **投资评级与目标价** * 地平线(9660 HK):评级买入 目标价11.00港元 潜在上涨空间12%[23] * 小鹏汽车(XPEV US):评级买入 目标价29.60美元 潜在上涨空间49%[23] * 均胜电子(600699 CH):评级买入 目标价26.30元人民币 潜在上涨空间13%[24] **风险因素** * 主要客户推动自动驾驶的进展慢于预期[23] * 汽车制造商加强垂直整合 将AD算法/芯片内部化[23] * 中国汽车制造商面临激烈竞争 定价压力可能传导至上游供应商[23] * 算法架构的颠覆性变化可能挑战芯片迭代速度[23] * 地缘政治和供应链阻力 如来自晶圆代工伙伴台积电(TSMC)的风险[23] * 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进程慢于预期[23]
追光不止,光博会透露哪些信息?
2025-09-15 09:49
**光通信行业与相关公司研究纪要关键要点** **一 行业与公司概览** * 纪要主要涉及光通信行业 特别是光模块 光交换机(OCS) 空心光纤 液冷技术 卫星通信等领域[1][2] * 提及的公司包括光模块与器件制造商(天孚 华工 光迅 腾景科技 光库科技 泰辰光 德科利) 光纤厂商(长飞公司) 设备商(锐捷 立讯精密) 电源厂商(科华 迈格米特 欧瑞康) 卫星通信相关企业(证友 远兴长城通信 上海瀚讯 信科移动)以及投资机构(中金公司 兴业证券)[2][3][9][24][29] **二 核心观点与论据** * **AI投资驱动需求**:北美地区对AI领域投资预期高涨 带动光模块需求增加 Oracle财报超预期并给出乐观的未来收入和资本开支指引 进一步验证此趋势[1][2] * **技术迭代加速**:光模块正从800G向1.6T甚至更高速率演进 光互联连接数量增加 800G和1.6T订单上修趋势明显[1][2] 3.2T技术预计量产时间点在2027年下半年或2028年[10] * **OCS产业化进程加快**:光博会上各家展出的OCS端口数从128×128升级到576×576 Coherent预计2025-2026年OCS相关收入达小几亿美金 鲁明特预计2026年相关收入达1亿美元左右 主要拓展中短距数据中心场景[1][4] MEMS方案因低延时(毫秒级以下) 适中规格和较低成本成为主流[4][6] * **空心光纤技术领先并开始应用**:亚马逊和微软积极推动空心光纤在数据中心互连(DCI)中的应用[2][15] 长飞公司展示了100公里长 损耗为0.089dB/km的空心光纤 技术水平全球领先[2][19] 中国移动宁夏分公司采购了价值约1,400多万元的2芯256皮长空心光缆项目 由阿里巴巴租用 标志着国内云厂商首次公开招标DCI空心项目[2][21] * **成本与效益评估**:空心光纤成本是普通光纤的100倍甚至更多 但能降低延迟30% 提升系统运算效率10%至25% 长远看能覆盖其成本[16] 其与现有标准完全匹配[17] * **液冷与电源技术进展**:国内液冷产业化加速 风液融合方式因成本提升有限且安全性高而受关注[23] 国内电源技术(HVDC SCT)与北美市场保持较近步伐 科华等公司推出新产品提高了毛利率[24] * **卫星通信商业化开启**:工信部向联通发放卫星通信牌照 表明政府对低轨卫星通信定位为商业化和市场行为[2][25] 运营商掌握频段资源和核心网资源 市场将形成国网和原信负责卫星运营 三大运营商提供服务的格局[27] 三大运营商在卫星领域各有侧重[28] **三 其他重要内容** * **CPO/NPO与连接方案**:多家厂商展示了基于CPU或NPU光引擎的解决方案[11] 锐捷与华三合作展示的51.2T MPO交换机设计使产业链解耦[12] 立讯力推Co-package Copper(CPC)方案 有望在204.8T交换机继续使用并保持3.2T可插拔光模块形态[13][14] * **投资建议**:建议关注估值较低且增速确定性高的公司(如中金公司 兴业证券) 以及边际变化明显的公司(如天孚 华工 光迅)[1][3][5] 通信在AI中的占比有望从个位数提升至15%~20%[2] * **业绩兑现**:可关注能短期兑现业绩的公司 如证友(天通扩容 国网星核心网扩容) 地面站公司(远兴长城通信 上海瀚讯)明年初可能确认收入 以及与国网深度绑定的信科移动[29]
周期论剑|重申资源品牛市
2025-09-15 09:49
行业与公司 - 纪要涉及中国股票市场、资源品(大宗商品)、有色金属、电力、石油化工、煤炭、钢铁、房地产、建材、油运、航空、建筑等行业[1][2][3] - 具体公司包括新凤鸣、恒力荣盛、中石化、新奥股份、中石油、西部矿业、宝钢、华菱、首钢、招商轮船、中国航等[20][16][33][36][40] 核心观点与论据 市场整体展望 - 中国股市正经历转型加速、无风险收益下沉和制度改革三重驱动,预示着全面牛市而非结构性行情[1][2] - 2026年或为资源品牛市重要时期,受益于三年期和五年期存单到期带来的10万亿人民币资产管理需求井喷,以及无风险收益率下降和制度改革[1][3][4] - 预计2025年中国股市站稳4,000点,2026年更高,反内卷政策和稳增长措施将推动市场乐观情绪[1][8] - 企业盈利持续改善,PB估值有望抬升,当前企业盈利处于周期底部,用动态盈利衡量整体市场估值不合理,净资产不会短期内大波动[1][7][9] 行业与板块机会 - 反内卷政策是经济治理思路转变,看好有色金属、化工、房地产、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同时推荐金融和电信运营商等稳定垄断板块[1][13] - 电力行业新政策明确储能设备接入电网需支付容量费,山东省发布风光竞价机制电价文件,风电竞价为0.319元/千瓦时,光伏竞价为0.225元/千瓦时,凸显火电竞争优势,推荐火电企业及水力发电企业[17] - 石油化工行业OPEC+从10月份开始同意继续扩产,解锁第二层减产166万桶每天,全球原油供需格局从紧平衡逐步向宽松转变,布伦特原油价格在60美元左右有支撑[18][19] - 煤炭行业下行周期基本确认,二季度可能是未来3-5年整个煤炭板块最底部的位置,9~10月份将迎来今年煤炭价格二次探底,但不会低于3~4月份640元每吨以下水平[22][23] - 钢铁行业正从淡季向旺季切换,但节奏较慢,高产量对价格体系施压,需关注旺季需求消化情况,预计四季度利润略低于三季度,但供需结构将反弹[1][26][31] - 油运板块近期表现强劲,中东到中国航线VLOC TCE从4.2万美元飙升至8.4万美元,两周内翻倍,创过去30个月新高[35][36] - 航空板块进入传统淡季,但表现不弱,二季度航空公司实现大幅减亏,建议在淡季进行逆向布局[37][40] - 建筑行业四季度财政政策加码可能带来超额收益机会,主要聚焦降息带来的矿产资源重估、高股息以及企业债务问题[41][42] 其他重要内容 - 中国经济从L型的一竖转向一横,上市公司营收和库存连续两个季度企稳,传统行业底部显现,降低了经济不确定性[1][6] - 无风险收益下沉对股市及大宗商品市场有显著影响,降低了持有股票的机会成本,使得更多投资者愿意承担波动以追求更高回报[2][5] - 三季度消费板块业绩可能会较差,受到八项规定影响,预计三季度消费将大幅冲击,但也可能是消费的底部[12] - 港股在全球宽松背景下,包括中国重启国债交易或推出中国版QE,其结构兼顾周期与科技,因此港股创新高是大概率事件[14] - 有色金属板块受到反内卷政策关注,铜TCRC行业国内总产能约1,600万吨,合理需求为1,400万吨,主要企业如金川、江铜、云铜等已达到1,200万吨运行量[16] - 基础化工行业营收恢复增长,利润企稳,资本开支和在建工程同比下滑,上半年资本开支同比下降12.8%,在建工程同比下降10.7%[21] - 电煤需求将呈现国内外共振向上的趋势,7月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8.4%,火电需求同比增长4%,预计2026年至2027年全社会用电总量预计每年增长约5%[24][25] - 钢铁行业二季度至三季度,热卷吨钢毛利从135元/吨增长至230元/吨,环比上升约100元;螺纹钢终端毛利从223元/吨增长至297元/吨,环比上升约70元[29] - 房地产和建材行业第三季度数据表现相对疲软,但政策预期底部已现,化债资金和工程款回款开始活跃[34] - 航空业第三季度公商务出行需求意外走弱,占比下降了10个百分点,但客流量创新高,估计第三季度航公司盈利可能同比增长[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