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
搜索文档
非息收入补位,六大行单季日赚42亿元
华夏时报· 2025-10-31 23:58
整体业绩概览 - 国有六大行2025年前三季度合计实现营业收入约2.73万亿元,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07万亿元,延续盈利稳增态势[3] - 第三季度单季六大行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超3898亿元,按92天计算日均盈利超过42亿元[3] - 六大行在营收与归母净利润两大核心指标上均实现同比正增长,第三季度经营数据改善对整体业绩起到推动作用[3] 盈利规模与梯队分布 - 工商银行以2699.08亿元的归母净利润蝉联榜首,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紧随其后,分别为2584.46亿元和2208.59亿元,三家银行合计贡献近70%的净利润,构成行业盈利“第一梯队”[4] - 中国银行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为1776.6亿元,单独处于“第二梯队”[4] - 邮储银行与交通银行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65.62亿元和699.94亿元,形成“第三梯队”[4] 净利润增速分析 - 农业银行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速为3.03%,稳居六大行榜首,是唯一增速突破3%的银行[6] - 交通银行和中国银行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1.90%和1.08%[7] - 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和邮储银行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速均低于1%[7] - 第三季度单季,中国银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5.09%,得益于资产质量稳健基础上的拨备计提力度降低以及实际所得税率下降[7] 营业收入表现 - 六大行前三季度营收均实现正增长,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邮储银行和交通银行营收分别为6400.28亿元、5508.76亿元、5737.02亿元、4912.04亿元、2650.80亿元和1996.45亿元[8] - 营收同比增速分别为2.17%、1.97%、0.82%、2.69%、1.82%和1.80%,中国银行增速最快,建设银行增速垫底[8] 净息差状况 - 六大行中有五家净息差出现不同幅度下降,但下行势头已得到有效缓解[3] - 邮储银行以1.68%的息差水平居首,建设银行、农业银行息差分别为1.36%、1.30%,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净息差分别为1.28%、1.26%、1.20%[10] - 中国银行前三季度净息差为1.26%,相比上年度有所下降,但环比上半年持平[11] 非息收入与未来展望 - 农业银行和邮储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表现突出,增幅分别达到13.34%、11.48%,是六大行中仅有的两家实现双位数增长的银行[12] - 除交通银行投资净收益同比下降18.16%外,其余五大行前三季度投资收益均实现7.62%-150.55%的同比正增长[12] - 工商银行高管判断,在外部政策利率无大变化的前提下,明年利息净收入有望企稳,净息差将逐步迎来拐点[12]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降至7.74%,湖北银行IPO排队逾两年
华夏时报· 2025-10-31 23:58
公司财务表现 - 截至2025年9月末,公司资产总额达6204.15亿元,较去年同期的5158.99亿元增长1045.16亿元,同比增幅20.26% [4] - 公司实现净利润24.11亿元,较去年同期的20.89亿元同比增长15.43% [4] - 公司不良贷款余额由去年同期的58.08亿元上升至64.99亿元,但不良贷款率从1.95%降至1.85% [4] 资本充足状况 - 截至2025年9月末,公司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降至7.74%,较今年年中进一步下滑0.19个百分点 [2] - 公司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分别为11.41%、9.25%和7.74%,较去年同期的12.15%、9.82%、8.03%全面下滑 [5] - 公司资本充足率低于城商行同期12.64%的平均水平 [6] 资本补充举措 - 公司于2024年启动新一轮18亿股增资扩股计划,预计于2025年6月底前完成全部法定程序 [2][6] - 公司于2024年成功发行30亿元永续债,用于补充其他一级资本 [8] - 公司IPO申请于2023年3月获上交所受理,审核状态仍停留在“已问询”阶段,公开发行所募集资金将全部用于充实核心一级资本 [8] 战略目标与发展规划 - 公司战略目标是实现“2027年资产规模破万亿元” [4] - 公司正在推进增资扩股、建设全国性银行 [4] - 公司上市准备工作重点是开展2024年度IPO年报更新工作,预计2025年3月底前完成材料更新及申报 [6] 行业背景与挑战 - 在净息差普遍承压的背景下,银行通过内源性利润积累补充资本并不容易 [9] - 中小银行净息差预计延续承压态势,但降幅有望收窄,需通过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深耕本土客户以稳定负债来源 [9] - 部分中小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下降,主要源于盈利增速放缓以及资产扩张对资本的持续消耗 [9]
百利天恒“增收不增利”迷局:一次性License-out收益“撑”季报,研发困局与传统产品疲软揭示长期隐忧
华夏时报· 2025-10-31 23:13
财务业绩分析 - 第三季度单季营收18.95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625.08%,归母净利润6.23亿元,同比上升203.74% [2] - 前三季度累计营收20.66亿元,同比下降63.52%,归母净利润为-4.95亿元,同比下降112.16% [3] - 第三季度营收增长完全得益于与百时美施贵宝合作项下一笔2.5亿美元(约合18.95亿元)的一次性里程碑付款确认,该笔收入成本端几乎为零,将单季毛利率推升至93% [5] 研发投入与风险 - 前三季度公司研发费用17.7亿元,占营收比重高达85.8%,意味着每获得1元收入需付出0.86元研发成本 [5] - 研发费用高占比主要源于营收基数下滑,行业平均研发费用占比为48.54% [7] - 公司15款在研药中仅3款进入Ⅲ期临床,ARC平台药物BL-M07D1临床进度落后于同类竞品 [5] - 核心产品iza-bren为EGFR×HER3双抗ADC,全球尚无同类产品上市,其靶点HER3在实体瘤中单药响应率不足5% [7] - 同类产品阿斯利康MEDI4276因间质性肺病终止Ⅲ期临床试验,为公司敲响警钟 [8] 传统业务挑战 - 传统主力产品丙泊酚乳状注射液2024年纳入集采后,中标价格较集采前下降约60%,收入从2022年3.14亿元下滑至2024年1.32亿元,毛利率从76.77%下滑至32.32% [9] - 主导产品中成药制剂黄芪颗粒的毛利率连续两年下降至34%,同时中药材黄芪价格在2023-2024年上涨40% [9] - 丙泊酚等仿制药市场面临恒瑞医药、扬子江药业等头部企业竞争,公司传统优势产品市场渗透率从2022年的18%降至2024年的9% [9] 运营效率问题 - 2025年三季度末存货周转天数高达313.37天,较医药行业平均水平(约60-90天)高出3倍以上,反映渠道库存存在积压问题 [10] -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2021年的60.65天延长至2025年三季度末的128.4天 [10] - 存货跌价准备计提比例从2%升至18% [10]
曾一年卖出上千万支的神经生长因子产品退潮,海特生物赴港“输血” 创新药能否突围|创新药观察
华夏时报· 2025-10-31 23:13
核心业绩表现 - 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营收1.47亿元,同比下滑11.74% [2] - 2025年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亏损1.19亿元,同比降幅超600% [2] - 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4.22亿元,同比下滑6.45% [4] - 2025年前三季度归母净亏损1.58亿元,同比降幅达297.78% [4] - 2025年前三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7604万元,同比减少374.11% [4] - 公司已连续四年陷入营收增长乏力、亏损幅度加剧的恶性循环 [4] 核心产品“金路捷”表现 - 核心神经生长因子产品“金路捷”受医保控费和基层铺货减少影响持续衰退 [2] - “金路捷”销量从2020年的1200万支降至2024年的680万支,2025年前三季度再降18%至450万支 [7] - 产品单价较2019年集采前下降超过四成,收入贡献占比从巅峰时的90%跌至不足20% [7] - 该产品曾是公司主要收入来源,贡献超60%营收 [7] 利润恶化的主要原因 - 2025年第三季度天津汉康商誉减值8500万元直接侵蚀利润 [2] - 2023年荆门汉瑞原料药基地投产带来年折旧摊销超千万元,天津汉康CRO业务收入下滑25% [6] - 2024年公司盈利依赖政府补助,当年获补助2.21亿元,但扣非净亏损扩大至0.89亿元 [6] - 2025年单三季度归母净亏损占前三季度亏损额的75.3% [6] 研发投入与管线进展 - 2022-2024年研发费用始终维持在1.2亿元以上,占营收比例从18.1%升至19.71% [9] - 2025年前三季度研发费用达0.76亿元,占比18.01% [9] - 研发策略从“广撒网”转向“聚焦核心”,研发团队从691人优化至537人 [9] - 核心1类生物药沙艾特®2024年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2025年上半年销量同比增长28% [9] - 2类新药HKG-320注射液已进入临床二期,完成30%患者入组 [10] - 2024年获批的己酮可可碱注射液有望成为新业绩增长点 [10] 财务状况与现金流 - 截至2025年9月末,公司货币资金余额仅1.7亿元,较年初减少59.55% [10] - 货币资金难以覆盖1.2亿元的短期借款与0.8亿元的应付账款 [10] - 2025年前三季度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转为-7604万元 [4] - 现金流恶化因“金路捷”销量下滑导致销售商品收到现金减少0.3亿元,及荆门汉瑞采购原材料支付现金增加0.5亿元 [10] 战略举措与行业环境 - 公司披露H股上市筹备公告,计划募资5-8亿港元用于创新药研发、补充营运资金及产能扩建 [2] - 2025年集采扩展至15种生物药,公司沙艾特®、己酮可可碱注射液2个主力品种被纳入 [12] - 肿瘤领域同质化竞争加剧,与头部企业差距拉大 [12] - 赴港上市是应对资金压力的关键举措,若募资不及预期可能面临研发断供风险 [12]
共探普惠金融如何赋能社会组织,我国首份社会组织贷款专项调研报告在京发布
华夏时报· 2025-10-31 23:13
报告发布与核心意义 - 我国首份聚焦社会组织借贷现状与需求的专项研究报告《中国社会组织贷款现状、需求与银行贷款可及性评估报告》于2025年10月30日发布 [2] - 该报告对填补“非营利主体金融可及性”的研究空白具有重要意义,为破解社会组织资金难题、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赋能公益事业提供了重要参考 [2] 社会组织行业规模与资金困境 - 我国社会组织总量达86万家,吸纳就业人数超1000万人 [3] - 社会组织资金主要来源为社会捐赠与政府购买服务,其日常运营、项目实施与业务拓展亟需多元资金支持体系 [3] - 社会组织面临垫资压力,垫资长期占总营业额的30%左右,主要依赖发起人个人垫付,可能导致员工薪资拖欠 [3] - 调查发现,45%的社会组织存在通过贷款来满足阶段性流动性资金不足的需求 [4] 银行贷款可及性现状与障碍 - 社会组织贷款可及性不足普遍存在,许多社会组织在申请银行贷款时遭到拒绝,且原因不清、依据不足 [4] - 以组织身份获得银行贷款的比例仅占进行过贷款组织的8% [5] - 主要障碍包括银行对社会组织是否具备合法贷款人资格认识不清,以及缺乏针对性的征信评估体系与信贷产品 [5] - 绝大部分社会组织只能通过法人个人贷款、向亲戚朋友借贷等方式满足资金需求 [5] 社会组织贷款需求特征与风险评估 - 社会组织的借贷需求呈现出广泛、小额、短期(半年为主)、违约风险可控等特点 [6] - 社会组织的还款能力可结合其业务性质评定,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如政府购买服务合同、基金会支持)可作为评估依据 [7] - 社会组织“结余不能分红”的会计制度、资金性质以及政府部门的随机抽检制度等,能够进一步保障其资金安全性 [7] 完善银行贷款体系的建议 - 短期建议在于政策明细与产品创新,包括明确非营利法人合法贷款人资格,建立专属征信评估体系,创新信贷产品 [6] - 中期需发力制度支持与能力筑基,打通社会组织与金融系统数据库,推出多元信贷产品支持政策 [6] - 长期在于发展构建适配社会组织普惠金融生态服务系统,形成“政策支持-金融创新-组织自律”的良性循环 [6] - 国际上已有国家推行社会组织贷款支持政策,我国部分地方也开展了试点,经验值得借鉴与推广 [5]
A股游戏公司三季报大赛:世纪华通稳居榜首,游族网络净利大增13倍,汤姆猫“失色”盈转亏
华夏时报· 2025-10-31 22:54
A股游戏公司2025年前三季度整体业绩表现 - 根据Wind中信证券行业统计,9家A股游戏公司实现营收与净利润双增长,7家公司出现亏损 [2] - 世纪华通前三季度营收达272.23亿元,净利润为43.57亿元,在营收和净利润两大核心财务指标上均位列A股游戏公司榜首,其Q3单季营收首次突破百亿元 [2] - 世纪华通营收是排名第二的三七互娱124.61亿元的2倍,净利润是三七互娱23.45亿元的1.8倍 [3] - 游族网络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1374.60%,成为净利润增幅最快的公司 [2] - 在二级市场上,世纪华通市值达到1305亿元,是A股游戏公司中唯一一家市值破千亿的公司 [4] 头部公司业绩增长驱动因素 - 世纪华通业绩增长主要得益于爆款游戏《Whiteout Survival》,该游戏全球下载量突破2亿,曾连续15个月位居中国手游出海收入榜榜首,并在今年3月登顶全球手游收入榜 [5] - 世纪华通子公司点点互动上线的4X策略手游《Kingshot》稳居全球多个地区iOS游戏免费榜前列,与《Whiteout Survival》连续第三个月包揽中国手游出海收入榜冠亚军 [5] - 巨人网络Q3单季营收17.06亿元,同比增长115.63%,归母净利润6.40亿元,同比增长81.19%,前三季度营收33.68亿元,同比增长51.84%,归母净利润14.17亿元,同比增长32.31% [5] - 巨人网络的增长由95后团队打造的爆款游戏《超自然行动组》驱动,该游戏于2025年1月23日上线,具备多人协作机制和简单易上手的玩法优势 [6] - 分析师看好《超自然行动组》在万圣、圣诞及明年春节版本更新后,DAU与活跃度有望再上台阶,并关注其出海与IP周边衍生的增量 [6] 其他表现突出公司的业绩亮点 - 游族网络前三季度营收10.19亿元,同比增长2.20%,净利润7635.52万元,同比增长1374.60%,其中Q3营收3.31亿元,同比增长11.99%,净利润2619.99万元,同比增长高达44倍 [7] - 游族网络通过加强全球游戏产品精细化运营、推进AI业务布局及AI与游戏研运深度融合来强化长期发展动力,并深化"全球化卡牌+"战略,持续激活《少年三国志》系列等存量产品活力 [8] - 完美世界前三季度营收54.17亿元,同比增长33%,实现归母净利润6.66亿元,较上年同期扭亏为盈,游戏业务营收44.75亿元,同比增长15.64%,游戏业务毛利率由65.78%上升至69.29% [8][9] - 完美世界新游《诛仙世界》端游与《诛仙2》为MMORPG赛道带来收入增量,《女神异闻录:夜幕魅影》在海外市场受到认可,成为开拓海外市场的有力产品 [9] 面临挑战的公司业绩分析 - 神州泰岳前三季度营收40.68亿元,同比下降9.86%,净利润7.24亿元,同比下降33.77%,Q3单季营收13.8亿元,同比下降5.3%,净利润2.15亿元,同比下降53.6% [4][10] - 神州泰岳业绩下滑主要因两款主要游戏《Age of Origins》和《War and Order》从高速增长进入稳定阶段导致流水同比下滑,且去年同期有冲回坏账准备形成高基数 [10][11] - 汤姆猫前三季度营收6.97亿元,同比下降19.77%,归母净亏损4393.98万元,上年同期为盈利8351.26万元,由盈转亏,其中Q3营收2.34亿元,同比下降20.06%,净亏损1361.29万元,同比下滑234.06% [4][12] - 汤姆猫面临核心问题在于IP消费场景转化能力不足,尽管推进"AI+IP+Agent"战略向AI硬件转型,但未能有效开拓具有吸引力的消费场景或充分展示技术实力 [13]
区域酒企的十字路口:前三季合同负债集体滑坡,新零售能否成救命稻草
华夏时报· 2025-10-31 22:35
行业整体态势 - 白酒行业正经历深度调整,寒意渗透至市场每一层级,区域酒企承受的压力尤为显著[2] - 行业面临周期性去库存挑战,终端消费疲软导致经销商库存高企、资金承压[5][7] - 新修订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明确工作餐不上酒,导致第三季度白酒消费场景缺失,需求持续承压[6] 区域酒企业绩表现 - 超十家区域酒企前三季度营收与净利润无一例外均处于下滑态势[3] - 前三季度仅金徽酒整体降幅最低,营收23.06亿元同比减少0.97%,净利润3.24亿元同比减少2.78%,其余11家酒企营收净利润同比降幅皆在10%以上[5] - 第三季度行业寒意尤为刺骨,仅酒鬼酒与金种子酒两家实现营收、净利润双增长,其余均出现下滑,且净利润降幅全部超过30%,伊力特、皇台酒业等降幅远超100%[6] - 酒鬼酒第三季度营收1.98亿元同比增长0.78%,净亏损收窄至1876万元同比增长70.93%[9] - 金种子酒第三季度营收1.44亿元同比增长3.73%,净亏损2830万元同比增长74.42%[9] 合同负债指标分析 - 合同负债作为市场信心"晴雨表",除天佑德酒微增0.1%外,其余区域酒企均呈现下滑态势[2] - 天佑德酒合同负债6542万元同比微增0.1%,顺鑫农业、今世缘、酒鬼酒是降幅最大的三家公司,合同负债分别为4.42亿元、5.2亿元、1.17亿元,较2024年末分别减少74.83%、67.35%、52.23%[7] - 合同负债普遍下滑反映出经销商对后市预期趋于谨慎,打款意愿急剧降低[2][7] 渠道结构变革 - 线上电商与即时零售快速崛起,正逐步改变传统以经销商为核心的销售格局[2][8] - 酒鬼酒与零售巨头胖东来联袂打造"酒鬼·自由爱"产品,在线下门店排队抢购、线上抖音商城等渠道连续多日售罄,有效拉动动销并降低渠道库存[9] - 行业增长逻辑正从依赖渠道压货转向真正的终端动销驱动,渠道变革围绕数字化、体验化和厂商一体化展开[8][10] - 白酒行业发展趋势呈现品质化、年轻化和国际化趋向,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势在必行[10]
北大医药董事长徐晰人被刑事拘留,资本玩家1元控股就任仅3个月
华夏时报· 2025-10-31 22:15
核心事件 - 北大医药董事长兼总裁徐晰人因配合相关部门调查被刑事拘留,暂时无法正常履职 [1][3] - 该事件导致公司股价出现两连跌,10月30日收盘跌幅达6.97%,10月31日早盘股价跌破5.69元/股 [1] - 公司已授权董事陈岳忠代为行使董事长职责,常务副总裁余孟川代为行使总裁及法定代表人职责,并称控制权未变,董事会运作及生产经营正常 [3][5] 管理层变动 - 徐晰人于2024年12月通过其控制的新优势国际商业管理(杭州)合伙企业,以1元价格收购合成集团100%股权,并通过承接约23.92亿元债权,间接获得北大医药22.22%的股权 [4][6] - 按当时公司总市值39亿元计算,22.22%股权对应价值约8.7亿元,而实际支出仅为3300万元 [6] - 徐晰人正式入主后公司管理层经历重大洗牌,包括今年2月董事会换届更换5名董事,3月原董事长辞职,7月徐晰人集实际控制人、董事长、总裁三大要职于一身,完成全面接管 [6][7] 经营业绩压力 - 公司全资子公司北京北医医药与第一大客户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长期服务合同于今年4月终止,该客户2024年实际采购金额为11.23亿元,占公司当年药品流通收入的78.15% [9] - 公司预测此事件将导致自2025年6月起至年末销售收入减少约6亿元,净利润减少约4000万元,以2024年审计数据对比,营收和净利润减少金额分别约占29.13%和28.99% [9] - 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营业收入约2.74亿元,同比下降47.95%;归属净利润约3568.67万元,同比下降18.04% [10] 品牌与转型挑战 - 根据收购协议,公司需在入主后120天内完成名称变更,180天内清除所有“北大”、“北医”等关联印记,将失去重要的品牌背书 [11] - 公司医药产品以仿制药为主,2024年制药业务毛利率较上年下滑11.23个百分点至57.47%,集采政策持续压缩利润空间 [12] - 公司应收账款周转率仅1.74次,远低于行业均值3.5次,资金效率低下问题突出,转型将加剧现金流压力 [12]
OceanBase CEO杨冰再度获选2025福布斯中国最具影响力华人精英TOP100
华夏时报· 2025-10-31 21:49
公司荣誉与领导力 - OceanBase CEO杨冰入选2025福布斯中国最具影响力华人精英TOP100榜单,是其继2023年后第二次获此荣誉 [1][4] - 杨冰自2009年加入支付宝,长期深耕分布式系统与数据库核心技术,是蚂蚁集团金融级云原生平台的重要奠基人 [4] - 2020年起杨冰全面主持OceanBase工作,带领团队打造全球领先的原生分布式数据库 [4] 产品技术与核心突破 - OceanBase是全球唯一同时刷新TPC-C和TPC-H两项国际权威数据库基准测试记录的产品 [5] - 产品核心突破包括首创“单机分布式一体化”架构,实现关键业务、实时分析与AI应用一体化支撑 [5] - 采用“三地五中心”无损容灾架构,实现RTO小于8秒、零数据丢失 [5] - 高压缩引擎可降低存储成本70%-90% [5] - 产品原生兼容MySQL、Oracle、HBase等生态,支持核心系统平滑迁移 [5] 商业化进展与市场地位 - 商业化五年来,OceanBase已服务金融、电信、政务、电力等关键行业客户超2000家 [5] - 支撑70%头部银行、75%头部证券机构及65%头部保险机构的核心系统 [5] - 为三大运营商构建统一账务与数据分析底座,覆盖全国超六成移动用户 [5] 全球化布局与生态建设 - OceanBase服务覆盖亚太、中东、非洲、欧洲、美洲等50多个地域的170多个可用区 [5] - 公司开源400万行核心代码,全球开源集群部署超6万套,下载量破百万 [5] - 与1200余家合作伙伴共建数据库创新生态 [5] 未来战略与发展方向 - 面向AI时代,OceanBase聚焦“Data × AI”战略,其多模向量检索、PowerRAG等AI能力已在零售、金融、物流等行业落地 [6] - 公司致力于以技术实力参与全球竞争,打造全球竞争力 [6]
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释放政策暖意,共塑金融发展新图景
华夏时报· 2025-10-31 21:36
货币政策与市场操作 - 中国人民银行将恢复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以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并增强国债金融功能[3][4] - 恢复操作旨在向市场适度注入长期流动性,引导金融机构在年底前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强化逆周期调节[4][5] - 此前暂停操作是因年初债券市场供求不平衡压力较大、市场风险有所累积,目前债市整体运行良好[4] 数字人民币发展 - 在北京设立数字人民币运营管理中心,负责系统建设、运行和维护,与上海国际运营中心形成“双中心”架构[6] - 北京中心的设立基于其作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的政策协调优势、跨境企业密集的应用场景支撑以及全域试点的成熟经验[6] - 下一步将优化数字人民币管理体系,研究其货币层次定位,支持更多商业银行成为运营机构[6] 个人信用政策 - 研究实施一次性个人信用救济政策,对疫情以来违约在一定金额以下且已归还贷款的违约信息,在征信系统中不予展示[7] - 该措施计划在明年初执行,旨在帮助个人加快修复信用记录,同时发挥违约信用记录的约束效力[7] - 政策信号表明积极履行义务可恢复信用,激励个人主动偿还欠款而非“破罐子破摔”[7] 金融科技与创新 - 普惠金融发展需借助人工智能及数字人民币等技术,打通信任链路并攻克“最后一百米”挑战[8] - AI技术的数据、算法、算力核心要素可帮助金融机构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升信任判断准确性[8] - AI可应用于科技企业融资的价值评估、风险管理等环节,缓解投融资双方对接难题,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9] 金融战略定位 - “十五五”时期是推动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金融强国的关键时期,金融系统需支持完成主要目标任务[2] - 金融是科技创新的“硬支撑”,未来科技产业“走出去”需实现与金融力量的全球协同发展[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