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华夏时报
icon
搜索文档
文旅“印钞机”熄火:明星项目亏损停摆 宋城演艺、丽江股份业绩承压 行业深度调整或已来临
华夏时报· 2025-09-05 11:28
行业整体业绩承压 - 多家文旅演艺上市公司上半年业绩明显下滑 归母净利润普遍下降 其中宋城演艺同比降低27.4% 丽江股份旗下《印象·丽江》营收下降14.47% 锋尚文化旅游演艺业务营业收入减少35.01% 三湘印象文化演艺业务营收同比降低2.52%[1] - 桂林旅游参股公司桂林漓江千古情净利润同比下降7.10% 西域旅游新演艺项目增加人工及摊销成本约1600万元[1][8] - 峨眉山A旗下《只有峨眉山》项目因持续亏损停摆 上半年净亏损1614万元 虽同比减亏1107万元但仍未达预期[2][10] 公司具体财务表现 - 宋城演艺上半年营业收入10.80亿元同比下降8.3% 归母净利润4.00亿元同比减少27.4% 扣非净利润下降29.80% 销售费用增长48.60%至7870.17万元[3] - 锋尚文化归母净利润1345.94万元同比下降33.56% 扣非净利润为-836.79万元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同比降低352.15%至-5952.17万元[5][6] - 三湘印象营业收入3.77亿元同比下降37.37% 文化演艺业务毛利率下降9.79个百分点至26.10% 超七成收入仍来自房地产销售[6][7] 业务结构及项目运营 - 宋城演艺现场演艺收入8.48亿元占总营收78.6% 但杭州 丽江 广东三大项目营收分别下滑0.48% 12.60%和12.96% 张家界项目亏损1972.91万元[3] - 锋尚文化文化演艺活动业务营收8619.42万元同比增长116.66% 但文化旅游演艺业务营收9906.16万元同比减少35.01%[6] - 西域旅游"遇见喀什""遇见赛湖"演艺项目处于市场培育初期 沉浸式演艺业务营收355.28万元 营业成本与之持平[8] 市场竞争与行业挑战 - 行业面临轻资产输出遇阻 运营成本高企与消费理性化挑战 同质化产品低价竞争对行业秩序产生不利影响[2][11] - 文旅演艺项目存在内容与在地性剥离问题 如《只有峨眉山》被批评与本地文化关联弱 观看门槛高[2][9] - 大型实景演艺项目前期投入巨大 若票房收入不及预期难以覆盖成本 日常运营效率低下会进一步加剧经营困境[11] 战略调整与发展方向 - 宋城演艺新签青岛"丝路千古情"和台州"东海千古情"轻资产输出项目 但上半年轻资产业务收入确认下降[4] - 三湘印象布局AI 机器人 半导体等新质生产力领域 但尚未有实际推进项目 同时推进"印象大红袍"港股上市[7] - 行业需从"拼资本"转向"拼内容" 深入挖掘地方文化元素 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打造差异化演艺节目[11][12]
股价创年内新高,巨人网络新旧游戏共进,打破“吃老本”印象
华夏时报· 2025-09-05 08:35
股价表现与财务业绩 - 9月3日公司股价盘中触及涨停创年内新高36.20元/股 收盘涨9.54%报36.05元/股 [1][3] - 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6.62亿元同比增长16.47% 归母净利润7.77亿元同比增长8.27% [3] - 拟实施中期分红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50元(含税) [1] 长青游戏运营突破 - 旗舰手游《原始征途》通过小游戏版本实现二次推广 上半年累计新增用户突破2000万 [1][3] - 该产品月均流水稳定维持在1亿元水平 首月新增用户达586万 [3] - 《球球大作战》通过抖音和微信小游戏平台拓展 2025年上半年累计新进用户超1100万 小程序日活跃用户超100万 [4] 新游戏表现与战略 - 自研新品《超自然行动组》1月23日上线 6月月流水达4998万元环比上涨141% [6] - 该游戏采用"中式微恐+多人合作"差异化玩法 打破公司传统研发模式 [6] - 计划通过核心玩法深化、IP联动等方式延长产品生命周期 [6] 产品管线布局 - 基于《月圆之夜》IP开发的新作《月圆之夜CCG》于9月4日开启限量删档测试 [1][7] - 产品采用1V1对战卡牌玩法 延续IP美术风格并强调快节奏高策略体验 [7] - 公司形成新旧IP并举战略 既巩固经典IP又探索新品类赛道 [6][7] 小游戏平台战略 - 通过小游戏版本实现存量手游用户扩圈 利用平台用户红利推动流水增长 [4] - 小游戏平台适合承载长青类产品 微信抖音等社交生态与游戏社交属性高度契合 [5] - 玩家已接受在小游戏平台体验SLG、卡牌RPG等重度游戏类型 [5]
告别“物业焦虑”!信托制物业实现缴费率超95%、投诉率骤降80%
华夏时报· 2025-09-05 08:06
信托制物业模式推广现状 - 吉林公主岭市东三街道和谐社区两个小区及乌鲁木齐经开区德泽园小区于2024年8月完成信托制物业管理项目签约 [1] - 北京、四川、河南、山东、安徽、海南、湖南、内蒙古、新疆、吉林等多地开展试点 试点小区平均物业费收缴率达95%以上 [1] - 成都1200余个小区引入该治理机制 数量居全国首位 [3] 信托制物业运作机制特点 - 核心模式清晰界定资金归属与收益分配 同时确保资金管理与监督透明性 [1] - 以《信托法》为框架 实现物业管理权与收益权分离 构建信任体系 [6] - 采用"双受托人"机制:物业企业专注基础服务 信托公司负责资金保管、支付结算与信息披露 [7] 实际运营效果数据 - 鄂尔多斯东胜区试点社区物业投诉率由90%降至10% 服务满意率由不足20%提高到80% 收费率达90%以上 [2] - 合肥上铁银欣花园物业费收缴率从70%升至97% 济南三箭和平嘉园从不足40%跃升至95% 江西贵溪6个试点小区从不足50%提高至95%以上 [3] - 成都试点小区设备维修响应时间从48小时缩短至24小时内 [7] 信托公司创新实践案例 - 中粮信托2024年10月与绿城物业合作推出"中粮信托明月1号物业服务信托" 用于江阴澄江明月小区设施维护 [4] - 外贸信托2025年5月落地北京首单物业服务信托"外贸信托金诺10号" 管理物业费及公共收益 [4][5] - 山西信托2025年6月推出"晋享阳光"物业服务信托 实现资金实时穿透查询 [5] 行业痛点解决成效 - 信托制物业有效解决传统物业"收费高服务差""账目糊涂难透明"问题 [2] - 中国裁判文书网数据显示:2016年"物业+公共收益"相关文书约470条 2021年后年均超3000条 截至2024年11月"公共收益+返还"案件达4147件 [6] - 行业调研显示40%-60%小区因业主参与度不足无法完成物业更换表决 [7] 技术赋能与服务创新 - 部分项目引入智能合约 将"电梯月故障率不超过1次"等指标写入代码 违约自动预警 [7] - 采用数字人民币智能合约结合银行保函、保证保险 强化对物业公司的服务约束 [7] - 建立分级审批机制 "超5000元支出需双签字"成为资金管理标配 [7] 信托公司转型发展动力 - 传统融资类业务萎缩背景下 信托制物业成为契合监管导向的转型方向 [8] - 发挥信托"财产独立性"与"风险隔离"特点 保护消费者预付资金安全 [8] - 通过参与社会治理解决预付式消费领域资金安全痛点 [8]
中国残联携手国家卫健委发布重磅政策 残疾人友好医疗机构建设路线正式确定
华夏时报· 2025-09-04 23:55
政策背景与目标 - 国家卫健委与中国残联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残疾人友好医疗机构建设的意见》 系统性解决8500多万残疾人群体长期面临的"看病难 康复难"问题 推动医疗服务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型 [1] - 政策落实《"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和《"十四五"残疾人保障和发展规划》要求 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和关爱服务体系 [1] - 政策明确建设路线图和时间表 要求践行健康公平理念 将残疾人列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重点保障人群 [2] 残疾人就医痛点 - 残疾人面临三大核心难题:就医流程复杂 信息沟通障碍以及长期健康管理断档 [2] - 具体障碍包括:视障患者无法自行操作预约诊疗 听障患者需要家属协助沟通 肢体障碍患者存在移乘困难 [2] - 更核心痛点是医疗服务缺乏全周期衔接 康复指导 定期随访 健康监测等环节断档 [3] 医疗服务创新方案 - 建立"医疗服务连续性"机制 通过医联体实现双向转诊 上级预留号源床位 基层及时转诊 [3] - 通过家庭签约医生建立健康档案 组建MDT管理团队(主治医生/家庭医生 康复师 健康管家及个案管理师)提供长期康复指导 [3] - 优化三方面服务:残疾人友好理念 无障碍环境建设 优化诊疗服务 包括完善无障碍通道 配备可租借轮椅 提供现场号源 [4] 技术应用与数字化 - 数智化工具实现对医联体和医共体全覆盖 残疾人双向转诊在操作层面无技术障碍 [4] - 全病程管理平台整合"诊疗—康复—随访"一站式服务 家庭成员可通过平台接收自动化宣教内容并与医生实时沟通 [5] - 技术支撑包括手语翻译设备 低位服务台等硬件适配性提升 让残疾患者独立完成挂号咨询流程 [4] 市场机会与产业影响 - 目标人群包含8500万登记残疾人士和3.1亿老年人高风险群体 涉及眼 耳 四肢 脑神经等功能缺失领域 [5] - 康复医疗设备 无障碍设施改造 远程医疗等技术服务领域预计迎来新增市场需求 [6] - 企业可通过"智能+"实现产品创新 包括行走引导装置 脑机接口等高科技器械 创新产业蓝海 [5] - 后续可能出台消费补贴或医保政策倾斜 需求侧可支配资金池扩容带来产业利好 [6] 社会参与与实践案例 - 提供专业手语翻译 康复护理人才培训 医院流程优化咨询等服务的陪诊师 陪护师 [5] - 针对残疾家庭困难人群免费提供陪诊服务 住院及居家陪护服务 [5] - 实践案例显示通过全病程健康档案和MDT团队可有效提升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3]
是什么推升了发达经济体的长债收益率
华夏时报· 2025-09-04 23:18
发达经济体长期债券收益率上升 - 英国30年期国债收益率升至5.69% 为1998年以来最高水平 [1] - 德国和法国30年期国债收益率分别升至3.41%和4.51% 创2011年和2009年以来新高 [1] - 日本30年期国债收益率触及3.28% 创历史记录最高 20年期收益率达2.69%为1999年以来新高 [1] - 美国3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涨5.3个基点至4.97% 10年期收益率攀升4.9个基点至4.276% [1] 通胀水平持续高企 - 英国7月通胀率达3.8% 服务业通胀高达5.0% 远超其他发达经济体 [2] - 日本7月核心CPI同比增长3.1% 高于央行2%目标 核心中的核心指标增幅达3.4% [2] - 美国7月CPI同比涨2.7% 核心CPI同比涨3.1%创近6个月新高 [3] - 欧元区8月CPI年率初值录得2.1% 核心通胀率维持在2.3%高于预期 [3] 财政赤字与债务压力加剧 - 美国政府债务占GDP比例从疫情前不足80%攀升至预计2025年的近120% [4] - 日本政府债务负担超过GDP的250% 为全球最高 [5] - 日本2025财年预算申请总额达8220亿美元 较上年增长4.1% [5] - 债务融资需求达32.4万亿日元创历史最高 [5] - 英国财政大臣面临350亿英镑预算缺口 [4] 市场反应与投资者行为 - 国债收益率上升反映投资者对政府信用担忧 要求更高收益率 [2][5] - 黄金价格大幅走高 显示投资者倾向将财富与黄金绑定而非政府债券 [5] - 美元汇率持续下滑 反映市场对债务货币化的担忧 [5] - 日本30年期国债投标覆盖比率为3.31 略低于12个月平均的3.38 [1] 政策应对与经济影响 - 日本央行10月底前加息概率大幅增加 [2] - 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提高全球关税缓解债务压力 [5] - 债务压力上升与收益率上涨形成恶性循环 增加利息支出与还债压力 [5] - 劳动力市场下行引发对美国经济衰退的担忧 [3]
9月5日央行开展10000亿元买断式逆回购,为等量续作|快讯
华夏时报· 2025-09-04 23:16
央行流动性操作 - 央行将于9月5日开展10000亿元3个月期买断式逆回购操作 采用固定数量、利率招标、多重价位中标方式[1] - 因同日有10000亿元同期限逆回购到期 此次操作相当于等量续作[1] - 本月另有3000亿元6个月期逆回购到期 市场预计央行将开展一次6个月期操作且可能加量续作[1] 中期流动性管理 - 9月还有3000亿元MLF到期 央行可能加量续作[1] - 央行将综合运用MLF和买断式逆回购工具向市场持续注入中期流动性[1] - 操作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 保持流动性充裕并支持政府债券发行[1] 货币政策信号 - 此次操作释放数量型政策工具持续加力信号[1] - 显示货币政策延续支持性立场[1]
公募赚钱能力大比拼:谁是2025上半年“赚钱王”?
华夏时报· 2025-09-04 22:12
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张玫 北京报道 2025年中报数据披露完毕,百余家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收益表现全部出炉。Wind数据显示,上半年公 募行业总收入差距显著,头部公司优势明显,部分中小机构仍处于亏损状态。 股票、债券价差仍是收入主要来源 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主任张碧璇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公募基金行业马太效应确实比较显著,这 也是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头部机构凭借更为强大的品牌效应、投研实力和渠道优势,在规 模效应下更易形成稳定的营收。而对于中小基金公司而言,在资源投入和运营效率上都较难与头部大机 构匹敌,所以需要通过寻找差异化的路径来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 头部公司"强者恒强" 从数据上看,公募基金行业继续呈现"强者恒强"的格局,头部公司在总收入和净收益方面均占据绝对优 势。 从总收入来看,易方达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649.43亿元位居第一,华夏基金以622.63亿元紧随其后,广 发基金以403.55亿元排名第三。 从净收益角度来看,华夏基金以462.99亿元的显著优势稳居行业首位,成为2025年上半年当之无愧 的"盈利之王"。易方达基金尽管在总收入上领先,净收益则为290.0 ...
A股慢牛暴赚,这些基金经理为何亏到“道歉”?自曝内幕!
华夏时报· 2025-09-04 21:59
基金经理业绩表现 - 多位基金经理在2025年半年报中就产品不佳表现向持有人致歉 反映个体判断偏差及市场估值体系重构与投资范式转换的双重挑战 [2] - 泰康医疗健康基金因操作保守大幅跑输医药行业指数 归因于地缘政治担忧导致过早减持CXO板块并切换防御持仓 错失创新药资产反弹机会 [3] - 国联安红利混合上半年净值下跌3.31% 因过早减持强势板块并超配弱势板块 策略偏离导致落后业绩基准 [5] - 华夏优势增长虽净值上涨4.92% 但基金经理因低估估值波动机会致表现未达预期而道歉 [5] 投资策略失误分析 - 医药主题基金失误表现为防御性过强 前十大重仓股中中药及医药零售占比超30% 包括固生堂、羚锐制药等传统企业 而同期港股创新药指数因BD交易(如三生制药与辉瑞12.5亿美元交易)大幅上涨 [3] - 红利策略基金因回避高认同度板块、配置低认同度板块的逻辑失效 上半年市场呈现"强者恒强"格局 银行板块持续上涨而交运等行业低迷 [5] - 失误集中体现为对政策与地缘政治风险过度担忧、市场风格延续性判断不足、估值体系变化不敏感三大问题 [6] 行业趋势与市场环境 - A股市场呈现快速轮动和高度分化特征 资金向"关税战免疫"领域集中 AI医疗、脑机接口等新兴领域捕获可观收益 [3][4] - 基金经理积极调整布局 加大对AI医疗、生命科学上游等领域的关注 预计下半年表现改善 [4] - 行业竞争加剧促使基金经理更重视绝对收益和持有人体验 透明度提高有利于长期信任建立 [7] 策略调整与未来展望 - 基金经理反思需区分市场短期波动与投资逻辑修正 避免盲目追逐热点导致风格漂移 [6] - 下半年市场仍面临宏观经济复苏力度、产业政策落地效果及国际关系变化等不确定因素 考验产业趋势把握与风险控制能力 [7] - 市场需关注基金经理能否通过策略优化和组合调整挽回持有人信任 持续稳健业绩为竞争关键 [6][7]
汤臣倍健的中年危机:攻不下直播间,守不住药店,失守于经销商
华夏时报· 2025-09-04 21:49
核心观点 - 公司2025年上半年营收净利双双下滑 面临品牌老化 渠道优势消退 营销效率下降等多重挑战 转型压力显著[2][5][7]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35.32亿元 同比下降23.43% 已连续九个季度下滑[7] - 2025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7.37亿元 同比下降17.34% 扣非净利润6.93亿元 降幅16.59%[7] - 2024年营业收入同比下降27.3% 归母净利润暴跌62.62% 为多年最严重业绩下滑[7] - 2025年第二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71.44% 但被专家解读为通过强力压缩成本实现的短期利润修复[10] 销售费用与效率 - 2025年上半年销售费用12.33亿元 同比下降32.33% 但销售费用率仍高达34.90%[5][11] - 2024年销售费用30.31亿元 同比缩减21.45% 销售费用率攀升至44.33%的历史新高[4][11] - 2023年销售费用38.59亿元 同比增长21.77% 但同期营业收入增幅仅19.66% 单位营销投入回报减弱[4] - 2024年市场推广费和广告费分别同比下降37.47%和31.85% 2025年上半年广告费同比下降超50%[7] 渠道表现 - 2024年线上线下渠道收入分别为33.63亿元和34.18亿元 同比下滑25.35%和29.79%[16] - 2025年上半年线上线下渠道收入分别为16.84亿元和17.98亿元 较上年同期下滑13.78%和31.63%[16] - 经销商数量从2021年的1070家锐减至2025年上半年的640家 2024年一年内减少200家[17] - 传统药店渠道因医保政策收紧禁止使用个人账户支付保健类消费而受到冲击[16] 品牌与产品表现 - 主力品牌2025年上半年收入大幅下滑:"汤臣倍健"主品牌下降28.32% "健力多"跌30.35% "lifespace"国内产品下滑34.43%[17] - 关节护理大单品"健力多"收入从2022年超10亿元规模跌至2025年上半年的4.11亿元[17] - 终端价格体系混乱 同一产品折扣力度不一 反映品牌溢价能力持续衰减[18] - 直播间核心产品仍为蛋白粉、钙片和复合维生素等传统"经典老三样"[18] 研发投入 - 2025年上半年研发费用仅为3039.34万元 同比骤降56.45% 不足销售费用的零头[13] - 大幅缩减研发投入可能削弱品牌长期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13] 消费者与市场竞争 - 品牌呈现明显代际认知差异 深受中老年群体青睐但难以吸引年轻消费者[3][15][16] - 年轻消费者更偏好Swisse斯维诗、诺特兰德等新锐品牌[3][4] - 面临线上新锐品牌及跨境品牌的激烈竞争和低价内卷[14][18] - 专家指出公司渠道护城河正在决堤 未来1-2年是"渠道改革+产品迭代"的生死窗口[18]
唯一亏损银行系险企:中银三星人寿半年亏5.4亿元,24%股权寻买家
华夏时报· 2025-09-04 21:49
作为中国银行旗下重要的保险板块,中银三星人寿近年来虽在保费规模上高歌猛进,盈利表现却始终乏 力。今年上半年,中银三星人寿更成为银行系险企中唯一亏损机构,亏损高达5.43亿元。其背后折射出 的不仅是单一公司的经营困境,更是整个银保合作模式的结构性难题。 股东层面的变动更为中银三星人寿的未来增添了不确定性。目前,中航集团正在北京产权交易所挂牌转 让其持有的中银三星人寿24%股权,挂牌底价为18.15亿元。若中航集团离场也将使得中银三星人寿早 已拖延3年的增资进一步延迟。 曾凭借股东优势快速崛起的银行系保险公司,却也因过度依赖单一渠道而陷入增长瓶颈。 对于亏损原因以及股权转让将对公司带来的影响等问题,中银三星人寿相关负责人并未正面回应,仅表 示"公司已建立预定利率动态调整机制,并计划于年内开始执行新保险合同准则。" 唯一亏损的银行系险企 银保渠道一度被视为保险业增长的"黄金通道",却也逐渐成为险企难以摆脱的"舒适陷阱"。 依托中国银行的网点资源,中银三星人寿迅速做大了保费规模。2014年,其保费收入仅为6.46亿元, 2015年中国银行入主当年,其保费收入猛增370%至30.55亿元。 近些年,中银三星人寿保费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