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
搜索文档
江苏华辰董事长张孝金:变压器市场变化很快,加大投入才能抓住机遇 | 对话能源大咖
华夏时报· 2025-11-01 10:00
政策与行业前景 - 国家发改委提出到“十五五”末新增用电需求绝大部分由新增清洁能源发电量满足 预示未来5年新能源产业将迎来更大增长空间 [2] - 到2035年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力争达到36亿千瓦 意味着未来10年平均每年新增装机量要达到200GW 体量规模很大 [5] - 清洁能源新增装机量大幅增长为输配电及控制设备行业带来巨大发展空间 风光发电并网需使用升压站等设备 [5] 公司战略与产能扩张 - 公司新能源电力装备产业基地一期投产 项目计划总投资约20亿元人民币 [2] - 投资建设新基地是基于市场需求快速增长及产能不足的考虑 原有硬件设施无法满足新产品生产需求 [4] - 新投入旨在紧跟市场节奏 避免错失良机 项目建设恰逢其时 [2][4] 海外市场布局 - 海外市场对传统变压器需求更大 欧洲电网设备大部分已运行40-50年 美国在30-40年之间 均超期服役 [5][6] - 公司计划未来3年内建立至少三个合作工厂 首选欧洲和中东市场 采取合资形式并由对方控股 [6] - 海外市场毛利更高 公司已重点考虑海外市场并拥有相关专业团队 产品涉及售前售后技术支持 [6] 行业竞争格局 - 配电变压器领域竞争充分 门槛低 而高压变压器领域中国仅有三四十家企业可做到110Kv [7] - 新能源变压器领域竞争也较充分 但市场份额将向头部企业集中 预计3年后中国会诞生10家百亿元规模企业 目前仅有两家 [7] - 变压器产品是定制化而非标准化 需要技术沉淀 并非想做就能做 [7] 技术发展与挑战 - 新能源装机增量大 但配电网和消纳能力发展不均衡 可能带来并网输送挑战 但此为暂时性问题 [8][9] - 固态变压器是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具有高频电能变换和体积缩小等优势 但面临绝缘性能和温控难点 [10] - 公司正积极布局固态变压器 与高校对接共同研发 未来不会掉队 [10]
昔日香饽饽遇冷!光伏设备、逆变器业绩重构,支架企业开始亏损
华夏时报· 2025-11-01 09:58
行业整体盈利状况 - 光伏行业多个细分赛道正经历业绩重构,设备、逆变器、接线盒、支架四大核心领域集体迎来盈利调整 [1] - 行业利润下滑核心原因是持续压缩光伏装机成本,导致组件及各类辅料价格同步下降,成本压力传导的滞后性影响集中体现在三季度财报中 [1] - 光伏月度新增装机量仍在下滑,后续辅材产能需要经历一轮出清,待市场供需重新平衡后行业利润情况才有望改善 [10] 光伏设备企业 - 捷佳伟创第三季度营业收入47.34亿元,同比减少17.26%,归母净利润8.58亿元,同比增速从2024年的69.18%骤降至7.72% [2] - 捷佳伟创前三季度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8.06亿元,同比锐减142.42%,应收账款高达50.25亿元,较年初35.81亿元显著增加 [2] - 晶盛机电第三季度营业收入24.74亿元,同比减少42.87%,归母净利润2.62亿元,同比骤减69.65% [2] - 迈为股份第三季度营业收入19.91亿元,同比下滑31.3%,归母净利润2.69亿元,同比下降9.42%,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10.42亿元,同比锐减728.06% [4] - 迈为股份应收账款从2025年年初的39.5亿元增至2025年9月末的45.1亿元 [5] - 奥特维第三季度营业收入12.92亿元,同比减少48.65%,归母净利润5002.54万元,同比降低90.04%,在手订单99.4亿元,同比下降26% [6] 逆变器企业 - 逆变器行业呈现两极分化格局,阳光电源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达41.47亿元,同比增长57.04%,固德威归母净利润9771.78万元,同比增幅高达200.83% [7] - 部分逆变器企业业绩承压,锦浪科技归母净利润为2.63亿元,同比下降16.85%,德业股份归母净利润为8.25亿元,同比减少17.84% [7] - 禾望电气和上能电气归母净利润分别为9165.94万元和1.1亿元,同比分别降低6.98%和21.81% [7] 接线盒与支架企业 - 接线盒企业泽润新能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亏损约385.61万元,同比下滑115.93%,快可电子归母净利润678.36万元,同比减少64.47% [8] - 光伏支架企业清源股份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1284.92万元,同比下降73.94% [8] - 支架龙头中信博前三季度盈利1.31亿元,同比下滑74.49%,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为亏损4838.66万元,同比下滑119.76% [8] - 中信博净利润下滑原因包括营业收入下降、低价产品占比提升拉低毛利、海外扩张导致费用增加以及新业务研发投入增加 [9][10]
海螺、冀东等水泥巨头净利大增,煤价下跌成“大功臣”
华夏时报· 2025-11-01 09:58
核心业绩表现 - 水泥行业前三季度呈现营收微增或下降但净利润大幅增长的普遍现象 [2][3] - 金隅冀东前三季度营业收入185.75亿元同比微增0.1% 净利润4035.49万元同比大增113.60% [2] - 海螺水泥前三季度营业收入612.98亿元同比下降10.06% 净利润63.05亿元同比增长21.28% [3] - 华新水泥前三季度营业收入250.33亿元同比增长1.27% 净利润20.04亿元同比增长76.01% [3] - 塔牌集团前三季度营业收入29.16亿元同比下降0.49% 净利润5.88亿元同比增长54.23% [3] 业绩驱动因素 - 企业普遍将业绩增长归因于成本控制及原燃材料价格下降 [2][3] - 煤炭价格下降是关键因素 年初环渤海5500动力煤价格约770元/吨 6月中旬降至620元/吨 9月底升至706元/吨 [4] - 塔牌集团水泥平均销售成本同比下降7.03% 大于水泥销售价格同比降幅4.34% [4] - 华新水泥盈利上升得益于国内水泥价格同比上涨 吨成本下降及海外业绩持续增长 [3] 水泥价格走势 - 全国水泥价格指数从年初约394降至9月底的320 降幅近19% [4] - P.O42.5散装水泥价格在22个月内呈抛物线走势 去年四季度和今年一季度维持在350元/吨高位 今年3月开始直线下跌 8月初跌至270元/吨左右 [5][8] - 今年前三季度水泥均价同比降幅小于煤炭均价降幅 为行业腾出利润空间 [4] 行业供需与竞争格局 - 行业面临产能过剩和需求持续下滑的压力 供需严重失衡 [5][8] - 水泥价格波动背后是“内卷”与“反内卷”的反复博弈 [6] - 错峰生产政策的执行力度直接影响价格 今年一季度执行较好支撑了价格高位 [7] - 4月份后需求同比持续减少 龙头企业以销量为导向进行价格竞争 导致价格持续下跌 [8]
南都电源89亿元订单在手仍亏2.2亿元,高负债成为转型“拦路虎”
华夏时报· 2025-11-01 09:53
战略转型进展 - 公司自2020年开始"弃铅转锂"战略转型,预计2025年再生铅业务营收占比将从50%下降至20%,基本完成业务和产能结构调整 [2] - 2025年第二季度和第三季度实现扭亏为盈,分别盈利3385.38万元和1217.18万元,经营质量得到改善,但前三季度仍整体亏损2.2亿元 [2][3] - 公司现有锂电电芯产能10GWh,新型电力储能集成产能10GWh,正在建设华拓二期4GWh锂电池电芯产能及扬州10GWh集成产线 [5] 财务业绩表现 - 2025年前三季度营收59.11亿元,同比下降24.8%,亏损2.2亿元,同比下降189.22%,主要受再生铅业务减产影响,该业务营收同比减少20亿元 [2][3] - 2024年公司巨亏14.97亿元,再生铅产品为最大收入来源但产品毛利多年为负 [3] - 前三季度毛利率为11.71%,较去年同期的10.26%略有增长,但净利率为-4.04%,低于去年同期的2.87% [4] 业务板块分析 - 锂电池产品毛利在2025年已转正,数据中心备用电源部分订单毛利率可达35%,民用锂电和储能毛利为正,铅回收板块毛利仍为负 [3] - 公司目前在手未发货订单约89亿元,其中大储订单约55亿元(国内40亿元、海外15亿元),海外数据中心锂电订单约16.7亿元 [4] - 大储订单收入确认时间不确定,国内项目需3-6个月,海外项目需6-9个月,更大项目验收期可能跨年 [4] 成本与费用结构 - 前三季度研发费用3.2亿元,同比增长10.46%,财务费用2.34亿元,同比增长5.3%,管理费用2.49亿元,同比增长14.47% [4] - 前三季度利息费用为2.35亿元,财务费用占营收比重达3.96%,显著侵蚀利润 [5] 资产负债与现金流 - 截至2025年三季度末资产负债率升至79.01%,有息负债率达49.99%,短期借款49.62亿元,一年内到期非流动负债13.87亿元 [5] - 货币资金18.64亿元,短期债务合计63.49亿元,资金缺口超44亿元 [5] - 前三季度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8.6亿元,较去年同期的-7.2亿元增加15.8亿元,现金流显著改善 [5]
钛白粉提价效果不佳,龙佰集团净利下降34%
华夏时报· 2025-11-01 09:53
行业整体状况 - 钛白粉行业正经历深度调整,供需失衡导致价格承压 [2][3] - 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钛白粉总产量为340万吨,同比增加约57万吨,增幅约20% [3] - 同期国内金红石型钛白粉均价约12997元/吨,同比下降14% [3] - 截至10月底,钛白粉行业亏损幅度在10%左右 [7] 公司财务表现 - 多家钛白粉上市公司业绩下滑或亏损,龙佰集团前三季度净利润16.74亿元,同比下降34.68% [2][4] - 金浦钛业前三季度净利润亏损2.33亿元,同比下降325.09%,亏损额最大 [2][7] - 与上半年相比,三季度业绩下滑更严重,龙佰集团三季度净利润2.89亿元,同比下降65.66% [5] - 钛能化学三季度净利润5683.6万元,同比下降60.35% [5] 产品价格走势 - 2025年三季度钛白粉市场均价为12992元/吨,环比下跌8.92%,同比下跌14.21% [5] - 企业多次尝试提价,但落地效果一般,8月宣涨500-800元/吨,9月实际执行仅100-300元/吨 [6] - 10月钛白粉价格稳中微涨,均价从13820元/吨上调至13860元/吨,涨幅0.29% [9] - 预计四季度价格承压下行,11-12月份商谈范围预计在12200-13000元/吨 [10] 市场供需与竞争 - 需求端受房地产行业低迷影响显著减少,出口市场面临倾销调查 [3] - 供给端持续增加,但行业集中度不高,国内有40多家企业 [3][8] - 在激烈市场竞争中,企业更多选择巩固或扩大市场份额,导致通过供应端减量实现供需平衡难度较大 [7] 出口市场与战略调整 - 印度、巴西和沙特的反倾销调查对出口影响较大,中国去年对印度出口量近31万吨,占总出口量16% [11] - 印度对华实施反倾销政策后,5-8月对印度出口量下滑52%,累计出口量5.52万吨 [11] - 龙佰集团采取出海战略,计划收购海外钛白粉企业资产并设立子公司,以贴近终端市场并规避反倾销税 [12]
中美会晤释放强信号!大豆、豆粕价格要变天?一文看懂核心逻辑
华夏时报· 2025-11-01 08:32
中美关系与大豆贸易预期 - 中美两国元首会晤同意加强经贸等领域合作 释放积极信号 为中美关系稳定发展作出新指引 [5] - 市场猜测中国或以储备采购形式与美国达成一定量的大豆购买协议 有消息称本季购买量达1200万吨 [6] - 美国大豆期货价格因中国采购预期而大涨 10月30日CBOT大豆价格一度上冲至11.14美元/蒲式耳 创15个月高位 [3] 美国大豆供需基本面 - 美国本年度大豆产量预计为1.17亿吨 同比减少1.6% 因种植面积大幅萎缩 [8][9] - 在中国买家缺失情况下 美国大豆出口销售进度处于过去十年最慢水平 出口装船价已比巴西大豆低近8% [8] - 美国大豆目前预计收获进度已完成超80% 上市卖压日益凸显 [8] 全球大豆市场格局 - 9月报告预计2025/26年度全球大豆产量为4.26亿吨 同比增加0.39% 主产国中美国和阿根廷减产 巴西和中国预计增产 [9] - 巴西大豆产量预计1.75亿吨 同比增加3.6% 预计种植面积和单产均增加 其目前仍有销售压力 限制了全球大豆价格的上方空间 [9][7] - 全球大豆仍处于供应过剩的大背景 南美的丰产预期压力将持续压制美豆的上行空间 [11] 中国国内大豆及豆粕市场 - 从国内大豆船期采购情况看 12月和1月船期采购速度偏慢 2月船期以后采购处于正常偏快水平 [5] - 受下游养殖端高存栏支撑 今年三季度至今豆粕表观需求均表现可观 刚需支撑下消费良好 [9] - 截至10月24日 全国主要油厂大豆库存751.29万吨 同比增加34.53% 豆粕库存105.46万吨 同比增加0.17% [10] 大豆价格前景分析 - 分析师认为美国大豆价格反弹至1100美分左右已对中美和谈反应较为充分 短期暂无继续上行动力 [11] - 若中国恢复美国大豆采购 国内大豆可采购源增加 有利于保证供应 但不利于豆粕基差 [6] - 在国内12月和1月船期大豆采购完成前 豆粕期货盘面成本支撑强 价格偏强震荡 采购结束后预计将重回供应宽松逻辑 价格偏弱 [12]
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价格战后Q3遇冷:白电三巨头业绩继续分化
华夏时报· 2025-11-01 05:37
白电三巨头前三季度业绩分化 - 美的集团前三季度营收约3631亿元,同比增长13.82%,归母净利润约379亿元,同比增长近20% [2] - 海尔智家前三季度营收接近美的集团的2/3,同比增长近10%,归母净利润174亿元,同比增长14.68% [2] - 格力电器前三季度营收约1372亿元,同比下降6.5%,归母净利润约215亿元,同比下降2.27%,但其归母净利率约15.7%为三巨头中最高 [3] 第三季度业绩分化加剧 - 美的集团Q3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约10%和9%,增速较上半年分别减少约5.6个百分点和16个百分点 [3] - 海尔智家Q3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增速也较上半年分别减少0.71个百分点和约3个百分点 [3] - 格力电器Q3营收约399亿元,同比下降约15%,归母净利润70.5亿元,同比下降近10%,而上半年其营收仅下降约2.5%,净利润增长2% [4] 第三季度白电市场环境 - Q3大白电市场分化严重,空调品类整体销额同比增长约3%,但冰洗品类表现疲软,9月洗衣机销额下滑约16%,冰箱销额下滑约30% [4] - Q3白电市场表现与去年9月实行国补政策后的高基数有关 [4] - Q3空调内销市场销量保持5.5%的增长,但增速相较前期下滑 [4] 空调市场竞争格局 - 格力电器空调业务占其总收入近八成,其消费电器板块收入同比下降超5% [5] - 今年空调市场低价竞争蚕食中高端市场份额,Q2国内家用空调线上市场2100元以下低端机销量占比首次超过50% [5] - 为应对竞争,主要品牌纷纷降价,第43周格力、美的、海尔空调线下均价分别为4740元、4138元、3668元,同比分别下降7%、11%和近10% [6] 海外市场表现与压力 - 格力电器外销业务占其总收入近17%,而美的集团和海尔智家的海外收入分别超过其总收入的四成和一半 [6] - Q3白电市场出口普遍下滑,空调出口销量下滑12.9%,海外部分区域处于高库存状态,进入去库存周期 [7] 第四季度市场展望 - 今年Q4白电市场面临去年同期国补政策高基数的挑战,且前三季度的价格战进一步透支消费需求 [8] - Q4是空调品类淡季,品牌厂商盈利压力不小,双十一大促的效果存在疑问 [8]
1.5亿利润与12亿负债,祥源文旅为何景区造血,债务“起飞”?
华夏时报· 2025-11-01 00:17
核心财务表现 - 2025年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43亿元,同比增长35.11%,归母净利润6462.6万元,同比增长27.33% [2] - 前三季度累计营收8.44亿元,同比增长35.29%,归母净利润1.56亿元,同比增长41.8% [2]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大幅增长94.89%,达到3.29亿元 [2] - 前三季度毛利率达51.65%,同比提升2.61个百分点,第三季度管理费用率9.52%,同比下降0.27个百分点 [10] 债务与财务结构 - 有息负债为12.3亿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51.91% [2][9] - 财务费用同比增长174.91%,主要因有息负债规模扩大导致利息支出增加 [2][9] - 货币资金与流动负债比率为54.73%,有息资产负债率达21.08%,较去年同期显著上升 [2][9] 业务增长引擎与运营策略 - 旅游景区业务是核心增长引擎,莽山五指峰、安徽齐云山、四川碧峰峡、广东丹霞山等项目同比均有增长 [9] - 公司通过轻资产模式持续扩大业务规模,自2025年6月以来陆续托管安徽齐云山、四川碧峰峡等多个项目 [10] - 借助大数据与AI实现管理流程智能化升级,完善数智文旅中台,优化服务动线 [10] 低空经济业务布局 - 积极布局低空经济,成立祥源通航子公司,与亿航智能、沃飞长空等企业合作开展载人eVTOL低空游览项目 [4] - 采用“战略合作—场景验证—产业投资”三步走策略,已在广东丹霞山、安徽齐云山等多地开展低空飞行 [4][5] - 探索“售、训、修、托”一体化模式,尝试构建产业链闭环 [8] 行业趋势与政策环境 - 低空经济作为“新质生产力”代表领域,赛迪顾问预测2026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有望突破万亿元 [7] - 广东、云南等地出台政策支持低空观光等新业态,如广东省提出培育低空消费新业态,发放低空旅游消费券 [7] - 文旅IP与科技融合是发展趋势,通过科技手段解构文化基因,转化为可感知、可交互的体验产品 [5][7] 历史挑战与公司治理 - 公司自2022年战略转型后加速并购,累计投入超8亿元收购旅游资产,意图构建三大旅游目的地体系 [11] - 因收购成本高于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面临商誉减值风险 [11] - 公司及实控人曾因信息披露违规遭立案调查并处罚,涉及非经营性资金占用4.1亿元 [12] - 高管层出现变动,总裁孙东洋于2025年6月因工作调动不再担任职务,近一年来多名高管离任 [12]
三季报丰收伴管理层大换血,洛阳钼业高光背后为何求变
华夏时报· 2025-11-01 00:17
财务业绩 - 2025年第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454.85亿元,归母净利润142.8亿元,创历史同期新高,净利润同比增幅达72.61% [2] - 第三季度单季归母净利润为56.08亿元,同比大幅增长96.40%,环比增长18.69%,盈利创历史新高 [4] - 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同比下降5.99%,但扣非后净利润同比增长近七成,呈现“不增收、但增利”趋势 [4] - 前三季度毛利环比增长21.39亿元,是归母净利润环比增加8.83亿元的主要推力 [4] - 前三季度实现经营性现金流158.64亿元,总资产增长8.20%至1841.91亿元,货币资金达324.68亿元 [6] 股价表现 - 受三季报利好影响,股价在7个交易日内从14.85元/股拉升至最高18.16元/股,涨幅约22.29% [3] - 2025年迄今A股涨幅高达166.25%,港股录得超过230%的年内升幅,远超同业黄金龙头 [4] 核心业务与运营 - 铜板块为营收主引擎,前三季度产铜54.34万吨,同比增长14.14%,完成全年指引的86.25% [5] - 前三季度铜销量52.03万吨,同比增长10.56%,铜价自年初累计上涨超20% [5] - 矿山端收入达565.94亿元,占公司整体比重近四成,其中铜板块收入386.18亿元,占矿山端68%以上 [5] - 铜业务毛利为177.37亿元,毛利率达54.07%,同比上升1.73个百分点 [5] - 钴板块尽管销售量同比下降36%,但毛利率大幅提升至63.46%,同比提升26.97个百分点 [5] - 刚果(金)TFM与KFM两座世界级矿山的挖潜发力在周期窗口期内兑现出显著的边际价值 [5] 现金流与资产状况 - 公司收现比保持在1.008,但净现比从去年同期的1.81跌至0.96,为近五年首次跌破1 [6] - 期末存货为335.25亿元,较年初增加12.21%,主要因刚果(金)钴出口禁令导致钴产品无法出口形成矿端库存 [8] - 第三季度录得公允价值变动损失12.4亿元,反映出市场波动对资产结构稳定性的扰动 [8] 战略布局与资本开支 - 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KFM二期工程项目,计划投资10.84亿美元,建设期2年,建成后年新增铜产能可达10万吨 [8] - 今年4月宣布通过海外实体以约合人民币30.7亿元收购加拿大上市公司Lumina黄金,回归黄金赛道 [2] 管理层变动 - 聘任彭旭辉为总裁兼CEO,并推荐其为执行董事候选人,原总裁孙瑞文因离职辞任执行董事 [2] - 自今年4月开始管理层进行重大调整,多位具有丰富海外并购经验的新任高管加入团队 [10] - 新任董事长刘建锋拥有超过20年行业经验,主导过多宗大型跨国并购及资源整合项目 [11] - 新任总裁彭旭辉拥有丰富的先进制造业管理经验,其精益生产能力与公司战略需求相契合 [11] 行业与政策环境 - 刚果(金)战略矿产监管局结束近8个月的出口禁令,转而实施年度出口配额管理制度 [13] - 洛阳钼业在2025年第四季度的钴出口配额占比为35.86%,但出口配额管理制度将长期影响公司整体出货节奏 [14] - 刚果(金)出口政策的转向可能对公司的收入和现金流产生影响 [14]
非息收入补位,六大行单季日赚42亿元
华夏时报· 2025-10-31 23:58
整体业绩概览 - 国有六大行2025年前三季度合计实现营业收入约2.73万亿元,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1.07万亿元,延续盈利稳增态势[3] - 第三季度单季六大行合计实现归母净利润超3898亿元,按92天计算日均盈利超过42亿元[3] - 六大行在营收与归母净利润两大核心指标上均实现同比正增长,第三季度经营数据改善对整体业绩起到推动作用[3] 盈利规模与梯队分布 - 工商银行以2699.08亿元的归母净利润蝉联榜首,建设银行和农业银行紧随其后,分别为2584.46亿元和2208.59亿元,三家银行合计贡献近70%的净利润,构成行业盈利“第一梯队”[4] - 中国银行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为1776.6亿元,单独处于“第二梯队”[4] - 邮储银行与交通银行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65.62亿元和699.94亿元,形成“第三梯队”[4] 净利润增速分析 - 农业银行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速为3.03%,稳居六大行榜首,是唯一增速突破3%的银行[6] - 交通银行和中国银行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速分别为1.90%和1.08%[7] - 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和邮储银行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速均低于1%[7] - 第三季度单季,中国银行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5.09%,得益于资产质量稳健基础上的拨备计提力度降低以及实际所得税率下降[7] 营业收入表现 - 六大行前三季度营收均实现正增长,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邮储银行和交通银行营收分别为6400.28亿元、5508.76亿元、5737.02亿元、4912.04亿元、2650.80亿元和1996.45亿元[8] - 营收同比增速分别为2.17%、1.97%、0.82%、2.69%、1.82%和1.80%,中国银行增速最快,建设银行增速垫底[8] 净息差状况 - 六大行中有五家净息差出现不同幅度下降,但下行势头已得到有效缓解[3] - 邮储银行以1.68%的息差水平居首,建设银行、农业银行息差分别为1.36%、1.30%,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净息差分别为1.28%、1.26%、1.20%[10] - 中国银行前三季度净息差为1.26%,相比上年度有所下降,但环比上半年持平[11] 非息收入与未来展望 - 农业银行和邮储银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表现突出,增幅分别达到13.34%、11.48%,是六大行中仅有的两家实现双位数增长的银行[12] - 除交通银行投资净收益同比下降18.16%外,其余五大行前三季度投资收益均实现7.62%-150.55%的同比正增长[12] - 工商银行高管判断,在外部政策利率无大变化的前提下,明年利息净收入有望企稳,净息差将逐步迎来拐点[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