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经营报
icon
搜索文档
券商中报集体预增 “牛市旗手”迎戴维斯双击
中国经营报· 2025-07-19 03:10
券商业绩表现 - 2025年上半年29家上市券商全员业绩预增,净利润增幅中位数达98%,算术平均增幅203%,最小增幅55%,6家中小型券商增幅超200%,华西证券和国联民生预计净利润同比增长1000%以上 [1][2] - 国泰海通预计上半年净利润152.83亿至159.57亿元,同比增205%-218%,主要因吸收合并海通证券产生的负商誉及财富管理等业务增长 [4] - 国联民生预计净利润11.29亿元,同比增1183%,受益于与民生证券整合及综合金融服务能力提升 [5] 业绩驱动因素 - 经纪业务和自营业务是核心增长动力,A股日均股基交易额1.6万亿元同比增66%,沪深300和万得全A分别上涨0.3%和5.8% [1][3] - 港股市场活跃度显著提升,现货日均交易额同比增118%,恒生指数和恒生科技指数累计涨20%和19%,港股IPO募资规模同比增701% [3] - 债市改善推动业绩超预期,第二季度中证综合债指数上涨1.74%(一季度下跌0.66%),A股IPO融资规模上半年374亿元同比增15%,二季度环比增27% [3] 行业趋势与市场表现 - 券商板块4月7日至7月15日指数最大涨幅22%,28只个股涨幅超20%,最高涨幅55%,被称为"牛市旗手" [1] - 当前券商板块市净率1.5倍,处于2014年以来33%分位数,主动权益基金配置比例仅0.36%,较沪深300自由流通市值占比低6.38个百分点 [6] - 行业分化明显,29家券商合计预告净利润611亿元,前十名占比511亿元,中位数仅7亿元,业务结构差异导致业绩预期分化 [7] 政策与市场预期 - "持续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政策支撑下,权益市场交投活跃或推动券商实现戴维斯双击 [1] - 券商在A股关键点位突破中作用显著,历史上牛市初期券商板块常拉动指数进入新平台 [6] - 并购重组、虚拟资产创新业务及港股一二级市场高景气度是未来板块表现的潜在催化剂 [6]
中国制造业抢占高端海洋装备制高点
中国经营报· 2025-07-19 02:55
海洋经济发展概况 - 2024年中国海洋经济总量达10.5万亿元,占GDP比重7.8%,其中海洋制造业增加值3.2万亿元,占比超三成[2] - 海洋高端装备领域技术突破支撑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海洋强国建设[2] 海上风电行业发展 - 中国中车"启航号"为全球最大功率等级漂浮式风电机组,功率20兆瓦,风轮直径260米,年满发小时数约3500小时,年节约燃煤2.5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2万吨[3] - 中国海上风电累计装机容量从2018年不到500万千瓦增长至2024年4127万千瓦,连续4年全球首位[3] - 预计2030年国内海上风电总装机达2亿千瓦,总投资2.6万亿元,带动产业链总产值超20万亿元[4] - 中国风电产业链全球最完善,叶片、齿轮箱、发电机等零部件60%-70%在中国生产[5] 中国中车风电业务 - 中国中车在2023年风力发电机领域市场份额全球第一[5] - 覆盖陆上1.5-12兆瓦及海上8-20兆瓦不同功率等级风机,与Vestas、Nordex、SGRE等国际企业合作[3][9] - 海外市场要求严格,如仿真数据与实测差值需小于5%,产品噪音小于100分贝[10]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 - 2024年中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增加值1032亿元,同比增长9.1%,预计2025年达1126亿元[6] - 中集集团为高端海工装备总包建造商,业务包括FPSO、FLNG、风电安装船等,订单排产至2027年[6][7] - 全球仅不超过5家企业掌握FPSO、FLNG核心技术[6] 中国海工装备全球竞争力 - 2024年全球海工装备订单272.2亿美元,中国承接106艘订单,金额116亿美元,占比42.6%,全球第一[9] - 中集来福士交付全球最大油电混动风电安装船,关键指标全球领先[8] - 中国海工装备国际市场份额连续7年保持全球首位[7]
国家知识产权局:我国品牌价值达1.76万亿美元 企业成为新技术产出的主阵地
中国经营报· 2025-07-19 01:09
知识产权转化与产业化 - 企业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从2020年的44.9%提升至2024年的53.3% [1][3] - 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20年的11.97%提升到2023年的13.04% [3] - 知识产权使用费年进出口总额从2020年的3194.4亿元提升到2024年的3987.1亿元,年均增速5.7% [3] 国际合作与全球排名 - 我国与8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知识产权合作关系,PPH覆盖84个国家 [1] - 全球前5000个品牌中我国品牌价值达1.76万亿美元,位居全球第二 [1][4] - 我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排名第11位,连续两年全球百强科技集群数量第一 [1] 审查效率与保护水平 - 发明专利平均审查周期压减至15.5个月,商标注册平均审查周期稳定在4个月 [3] - 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从2020年的80.05分提升至2024年的82.36分 [3] - 建立最高标准的惩罚性赔偿制度,推进商标法等法规修改 [5] 高价值专利与区域创新 - 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47.2万件,是"十三五"末的2.2倍 [9] -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5.3件,提前完成"十四五"目标 [9] - 长三角地区高价值发明专利数量达68.5万件,占国内总量的31.8% [10] 数字与医疗技术领域 - 国内有效发明专利增速前三领域:信息技术管理方法(34.1%)、计算机技术(22.7%)、医学技术(19.8%) [8] - 人工智能、新能源、绿色环保、生命健康等领域储备高价值核心专利 [9]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 国内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达52.4万家,占国内有效发明专利总量的74.4% [7] - 企业拥有的高价值发明专利占比达76.6%,海外同族专利中企业占比87.0% [9] 知识产权服务与数据平台 - 国家级知识产权公共服务机构达483家,地市级覆盖率达52.6% [4] - 上线国家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汇聚400余项基础数据 [4] - 建设28个重点产业专利专题数据库,免费向创新主体开放 [4] 专利密集型产业经济贡献 - 2023年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达16.87万亿元,占GDP比重13.04% [11] - 专利密集型产业在创新、效益、就业等方面贡献突出 [11] 上半年数据表现 - 国内发明专利有效量达501万件,同比增长13.2% [7] - PCT国际专利和海牙体系外观设计申请分别同比增长12.7%和23.2% [7] - 国外在华商标注册申请同比增长7.4%,德意美三国增长超20% [8]
虚拟币投资平台鑫慷嘉跑路 仍有新盘网上“揽客”
中国经营报· 2025-07-19 00:45
鑫慷嘉平台运营模式 - 采用多层级分销体系,通过发展下线获取提成,团队人数达1.9万且直推50人可获2000USDT保底薪酬(约8万元人民币)[1][9] - 设立职位等级制度,从班长到司令员共8级,每级晋升需满足直推人数和团队规模要求,例如旅长需团队729人且直推20人[1] - 薪酬结构包括直推奖励(10-150USDT/人)和团队保底薪酬(90-12000USDT),营长级团队81人可获350USDT[1] 平台欺诈手段 - 盗用迪拜黄金与商品交易所(DGCX)名义,谎称中国分站,实际未获授权或资质[3][7] - 通过伪造交易APP(DGCX APP)操控行情数据,诱导投资者跟单,提现时扣10%激活费[8] - 利用USDT结算逃避监管,50%资金被团队长瓜分,剩余50%伪造虚假盈利[8] 资金运作与风险特征 - 采用庞氏骗局模式,用新投资者资金支付旧投资者回报,2025年6月崩盘前要求缴纳10%税金提现[11] - 通过混币器转移USDT至匿名账户,跨境资金追缴难度大,司法追回比例极低[12] - 承诺高额收益,如新项目宣称10天回报11000USDT(投入1500USDT),日息达1%[10][11] 关联企业与监管动态 - 深圳鑫慷嘉、贵州鑫慷嘉等关联企业已被列入经营异常名录,股东无黄姓人士[5][6] - 多地警方发布风险提示,包括广东阳山县、四川珙县和湖南桃江县,指出其非法集资和传销性质[6][7] - DGCX母公司DMCC声明未授权任何机构使用其标志,平台系假冒[7] 行业影响与法律定性 - 普通参与者发展30人以上或层级达三级即符合传销立案标准,可能构成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11] - 虚拟货币交易媒介增加执法难度,但USDT在司法实践中被认定为具有财物属性[12] - 网络引流未禁绝,新项目仍以"新车""新盘"话术吸引投资者,部分团队转移至其他平台[10]
我国地理标志产品直接年产值已超过9600亿元
中国经营报· 2025-07-19 00:38
地理标志产业发展现状 - 截至2024年年底中国地理标志产品直接年产值超过9600亿元实现"五连增" [1] - 地理标志产品从"土特产"升级为增收致富的"金名片"推动区域特色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 [1] 政策与制度支持 - 《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办法》《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规定》已出台完善审查认定标准和程序 [1] - 知识产权局联合市场监管总局印发《地理标志统一认定制度实施方案》实现受理审查认定标识监管"五统一" [1] - 加强地理标志保护标准制定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维护质量声誉和品牌价值 [1] 产业融合与国际化 - 推动地理标志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促进产品及手工艺制品融入乡村旅游 [1] - 累计110个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在国外获得保护包括"保山小粒咖啡""贺兰山东麓葡萄酒"等 [2] - 持续推动中欧中泰地理标志互认互保及中法合作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交流 [2] 未来发展方向 - 加快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地理标志制度完善保护和运用体系 [2] - 围绕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文化传承推动地理标志产业高质量发展 [2]
墨迹天气试图让AI参与气象决策
中国经营报· 2025-07-19 00:21
公司战略转型 - 公司提出从"提供天气服务"向"智能决策辅助"的战略转型,致力于将气象服务从"预报天气"提升至"决策输出" [1][7] - 公司采取to C与to B双轮驱动的策略进行转型,to C端提升功能体验如高精度气象信息和专业气象服务,to B端将气象数据商业化 [4] - 公司已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完成多语言适配,进入能力验证阶段,计划将智能决策能力推向全球 [7] 行业发展现状 - 国内商业化气象服务仍属新兴市场,2025年中国市场规模预计达到约3000亿元,远低于2015年欧洲的2600亿美元和美国的1600亿美元 [5] - 气象领域存在两大发展难题:数据量大但价值力度低,预报及时性和精准度之间存在发展瓶颈 [6] - AI技术能融合多元数据,提高天气预报的精准度和时效性,助力气象服务实现高质量服务目标 [6] 公司业务发展 - 公司是早期智能手机用户的必备装机应用,2013年用户数过亿户,在天气类App市场国内领先 [3] - 公司组建企业服务团队,商业气象服务发展为新方向,典型场景包括外卖、航空、轨道交通等 [4] - 公司在轨道交通领域构建气象服务平台,用AI预测技术提前预报风险点并匹配防汛方案,已与多地地铁合作 [5] 市场竞争与挑战 - 2016年起公司面临挑战,手机自带天气服务体验提升导致第三方天气App需求下降,同时面临工具类App商业痛点 [3] - 公司2019年A股上市申请失败,因存在获取用户数据及标签进行商业化变现、收入来源单一等问题 [4] - 现代产业对精准、高效、前瞻性的风险管理与运营决策需求迫切,传统气象服务模式难以满足 [5] 技术应用与创新 - AI能高效处理海量、多元、异构数据,通过深度学习进行特征提取和模式识别,提高数据价值力度 [6] - 基于历史气象数据,AI可以训练端到端的深度模型,直接得到高时空分辨率的预报,降低成本并提高精准度和时效性 [6] - 公司通过智慧决策能力将气象服务从标准化产品变成定制服务,实现千行千面的定制化 [7]
半导体巨头加速布局中国 恩智浦宣布成立“中国事业部”
中国经营报· 2025-07-19 00:19
新能源汽车产量与半导体需求 - 2025年1至5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达569.9万辆,同比增长45.2% [2] - 新能源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趋势推动高性能汽车半导体芯片需求显著增加 [2] - 2024年中国汽车芯片市场规模达905.4亿元,同比增长6.52%,预计2025年将攀升至950.7亿元 [2] 国际半导体巨头在华战略布局 - 恩智浦成立"中国事业部",整合销售、研发、运营等职能以提升响应速度和服务能力 [2] - 中国市场占恩智浦三分之一销售额,在华员工超6000人,拥有6个大型研发中心,服务超6000家企业客户 [4] - 恩智浦明确"在中国为中国"和"在中国为全球"战略,结合全球资源与"中国速度"支持本土需求 [6] 中国市场的特点与挑战 - 中国工业市场复合年增长率8%,汽车市场超10%,电动汽车产销量占全球70%,电池产量占全球76% [5] - 中国市场以创新迅速、开发周期快、上市速度激进、追求成本效益为独特优势 [5] - 面临人工智能集成、安全要求提高、可扩展性等挑战,需平衡新技术采用与平台稳定性 [5] 本土化合作与供应链策略 - 外资半导体公司需融入本土生态系统,开发符合中国标准和成本竞争力的产品 [6] - 恩智浦与零跑、吉利、深蓝、长城汽车等本土车企展开合作 [7] - 国际半导体巨头如意法半导体、英飞凌通过与中国晶圆代工厂合作提升本土化水平 [7] - 恩智浦与中芯国际密切合作,并扩大与中国后端装配测试、封装测试供应商的合作 [7] 中国半导体设备投资与市场前景 - 2025年中国芯片设备投资预计达380亿美元,居全球首位 [7] - 外资半导体公司加速在华扩产,彰显对中国市场的长期信心 [7]
宇树科技开启上市辅导备案 王兴兴控制34.763%股权
中国经营报· 2025-07-19 00:19
公司IPO进展 - 宇树科技于7月18日在浙江证监局进行IPO并上市辅导备案 [1] - 控股股东王兴兴直接持有23.8216%股权并通过有限合伙控制10.9414%股权合计控制34.7630%股权 [1] - 辅导机构中信证券预计在10月至12月评估上市条件协助准备申请文件 [1] - 公司已完成股份制改革并于5月底将市场主体类型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 [2] 融资与估值情况 - 6月中旬完成近7亿元人民币C+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中国移动腾讯阿里巴巴蚂蚁集团吉利控股等 [2] - 自2016年创立以来已完成10次股权融资最新估值超过100亿元 [2] - 2025年营收额超过10亿元 [1] 产品与技术发展 - 2016年以四足机器人起家2023年进军人形机器人领域 [1] - 推出H1G1两款人形机器人产品其中G1售价9.9万元 [1] - H1在2025年央视春晚群舞表演令公司知名度提升 [1] 行业动态与竞争格局 - 国内人形机器人领域近期掀起融资热潮 [3] - 竞争对手智元机器人通过收购上市公司上纬新材实现"曲线"上市资金支出约21亿元 [3] - 科创板为硬科技企业提供"绿色通道" [2] 上市动机分析 - 公司需趁行业热度融资以应对未来技术成熟曲线中的挑战 [2] - 当前是IPO最佳时机可兑现财务股东变现承诺并为未来保留融资窗口 [3] - 若人形机器人应用探索不佳热度减退后续上市难度将增大 [3] 市场前景与挑战 - 公司已通过知名度获得销量但缺乏重磅应用场景营收可能难以维持 [3] - 人形机器人应用探索是个漫长过程 [3] - 行业处于"超级风口"阶段企业需尽快"广积粮"应对可能的"寒冬" [2]
债券承销费再现“地板价” 恶性竞争破坏行业生态
中国经营报· 2025-07-19 00:19
债券承销低价竞争现象 - 广发银行350亿元二级资本债券主承销商招标中,6家机构承销费总额仅63448元,最低报价700元(银河证券、兴业银行),最高3.5万元(中信建投)[1][2] - 交易商协会对6家机构启动自律调查,明确禁止"低于成本的承销费率报价",新规旨在遏制低价乱象[1][4] - 低价竞争根源在于主承销商通过压费率换取大额发行综合收益,形成"降价抢份额—份额推排名—排名助夺标"恶性循环[1] 头部机构竞争策略 - 头部券商(中信证券、中信建投、国泰海通等)通过低价争夺AAA评级优质发行人(如大型银行、央企),以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获取多元化业务资源[4][6] - 2021-2024年券商承销总规模从5.16万亿元增至14.45万亿元,但承销手续费从64.89亿元降至30.84亿元,呈现"增收不增利"趋势[6] - 2025年上半年全市场债券发行金额同比增长16.59%至44.68万亿元,头部券商承销额领先(中信证券10400亿元、中信建投7599.8亿元)[7] 行业影响与监管动态 - 低价竞争导致中小承销商退出市场,降低行业多样性,并可能削弱尽调、材料制作等环节质量[7] - 交易商协会7月11日启动自律调查,若发现违规将依据《银行间债券市场自律处分规则》处理[4] - 行业长期低价将损害利润水平与人才吸引力,最终影响债券承销行业健康发展[7]
美国大豆出口协会承认市场份额被南美反超|链博会
中国经营报· 2025-07-18 23:58
全球大豆市场格局 - 南美大豆市场份额已超过美国[1] - 中国成为全球最大大豆进口国、加工国和消费国[1] - 美国大豆产业仍在大豆供应链中发挥不可替代作用[1] 中美大豆产业合作 - 中美大豆产业合作始于1982年[1] - 美国大豆出口协会在中国核心工作包括向中国农民传授技术指导养殖[1] - 美国大豆产业通过技术输出和市场开拓参与国际合作[2] 美国大豆产业竞争力 - 美国大豆产业以战略前瞻性引领全球发展[2] - 核心竞争力在于完善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2] - 75%美国大豆种植农场设有生物多样性保护区[2] 可持续发展实践 - 2013年美国启动"大豆可持续保障计划"(SSAP)[2] - SSAP建立严格认证流程并每五年更新执行标准[2] - 中国进口大豆中90%以上通过SSAP认证[3] 链博会展示方向 - 链博会设立"先进制造链"展区汇聚110多家海内外企业[3] - 展示领域包括轨道交通、航空航天、低空经济等[3] - 全球工商界加快绿色制造领域国际合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