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经营报
icon
搜索文档
交易商协会整治发债乱象
中国经营报· 2025-06-22 03:32
银行间债券市场承销业务规范 - 交易商协会发布《通知》针对低价承销费、拼盘投资、利益输送等问题制定明确规范要求 [1] - 禁止发行人及承销机构事先约定债券发行利率、以"返费"扭曲市场价格、通过代持/互持谋取不正当利益 [2] - 承销机构不得以低于成本费率竞标 主承销商不得将包销变相作为争揽客户手段 [2][3] 市场数据与业务影响 - 截至6月19日全国87家银行累计承销债券71615.52亿元(19793只) 同比大幅增长 [3] - 新规将限制不规范操作 不符合条件企业发债难度增加 银行需转向质量优先策略 [3] - 短期可能损失低价项目 但长期有助于稳定承销费率并提升利润空间 [3] 监管措施与违规案例 - 交易商协会2024年已作出自律处分88家(人)次 涉及47家机构和41位责任人 [6] - 典型案例显示某银行未履行资金监管职责 导致4期债务融资工具募集资金被大比例挪用 [6] - 协会强调资金监管行必须严格履职 不能因客户关系形同虚设 [7] 行业问题与改进建议 - 当前主要矛盾:业务规模与质量效益失衡 竞争环境下合规风险加剧 [7] - 价格失真问题突出 存在"返费"等扭曲市场行为 需建立科学定价模型 [7][8] - 建议银行强化内控制度 加强信息披露 协会需与其他监管部门形成监管合力 [8]
赴港上市再掀热潮 逾160家企业排队九成来自内地
中国经营报· 2025-06-22 03:31
港股IPO市场复苏 - 2025年上半年港交所预计约40家公司首发上市 筹资额约140亿美元(1087亿港元) 占全球总筹资额24% 位列全球第一 纳斯达克和纽交所分别以76亿和70亿美元位列二三位 [2] - 与2024年同期相比 港股IPO数量和筹资额分别上涨33%和711% 预计将超过去年全年IPO筹资总额 [2] - 当前港股IPO排队企业超160家 仅5月就有40多家企业递表 其中超九成企业来自中国内地 [1] 内地企业赴港上市情况 - 2024年4月中国证监会发布对港合作"5条"后14个月内 内地企业赴港上市达86家 2025年以来内地企业赴港上市31家 [1] - 2025年上半年内地公司赴港上市募资总额777.2435亿元(776.8亿港元) 其中宁德时代以52.52亿美元募资成为全球最大IPO 恒瑞医药以12.63亿美元募资位列全球第六 [3] - A股上市公司分拆子公司在港IPO平均筹资额近百亿港元 行业龙头如宁德时代、恒瑞医药、赤峰黄金等5月集中登陆港股 [3] 行业分布与市场结构 - 生物科技与健康行业IPO数量(11家)与零售消费行业并列第一 科技产业公司数量增加使港股"含科量"提升 [2][5] - 行业龙头企业的稀缺性填补港股板块缺口 使行业结构更完善 投资者可投板块更丰富 带动港股整体估值中枢上移 [3][4] - 人工智能、生物科技与健康、汽车产业链相关企业争相赴港 未来科技型IPO占比将进一步提升 [10] 政策支持与制度优化 - 港交所2024年8月优化特专科技公司上市门槛 10月优化新上市审批流程 2025年5月推出"科企专线"允许保密提交申请 [6] - 中国证监会"5条措施"明确支持内地行业龙头企业赴港上市 境外上市备案制度畅通融资渠道 [7] - 港交所在伦敦、纽约设办事处 2025年将在沙特利雅得设办事处 加强国际投资者服务 [10] 市场影响与发展趋势 - "A+H"上市企业多为细分赛道龙头 在香港及海外资本市场具备稀缺性 预计吸引国际长线资金加速入场 [10] - 企业利用港股融资能力提高研发投入并加速出海布局 有助于改善公司基本面 [5] - 国际资本对中国优质资产认可度提升 香港作为配置中国资产首选平台的地位强化 [9][10]
中意人寿换帅 直面“产融结合”+“低利率”挑战
中国经营报· 2025-06-22 03:30
公司高管变动 - 中意人寿新任董事长由中石油集团昆仑资本监事会主席童天喜出任,目前以拟任董事长身份出席活动 [1][2] - 童天喜拥有多年财务工作经验,曾在中石油体系担任多个财务高管职位 [3] - 公司高管团队中财务和资产管理核心人员均来自中石油体系,总经理来自忠利集团 [4][5] 股东结构与业务定位 - 公司由中石油和意大利忠利保险各持股50%,2016年中石油将股权划转至中油资本 [1] - 公司定位为"石油人自己的保险公司",长期承保中石油员工及家属保险 [3] - 近年来来自中石油系统的保费收入占比持续下降,从2021年29.43%降至2024年10.22% [5] 经营业绩与产品策略 - 2025年一季度保险业务收入145.90亿元,同比增长1%,规模保费增速0.28% [7] - 公司较早转型分红险,但2025年一季度行业新单保费同比下降超20%,公司新单业务也出现下滑 [6][7] - 近期在银保渠道推出趸交传统险产品,带动保费回升 [7] 财务表现与投资业绩 - 2025年一季度投资收益率0.67%,综合投资收益率-0.1%,较2024年同期大幅下滑 [1][10] - 净资产从2023年四季度99.33亿元降至2025年一季度48.03亿元,同比下滑45.10% [10] - 2025年一季度净现金流从2024年四季度12.71亿元降至-266.89万元 [1] 行业环境与挑战 - 寿险行业面临预定利率下调压力,新产品竞争力和吸引力下降 [7] - 新会计准则实施对保险公司净资产造成较大冲击 [10] - 2025年一季度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波动加剧投资管理难度 [11] 子公司表现 - 控股子公司中意资产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0.45亿元,同比下降2.17%,营业收入1.01亿元,同比下滑15.83% [11]
稳定币渐行渐近 国际货币金融博弈新赛道
中国经营报· 2025-06-22 03:16
香港稳定币市场发展 - 香港《稳定币条例》将于8月1日实施 金管局将加速处理牌照申请 [1][2] - 稳定币总市值从2023年1300亿美元增长至2025年2500亿美元 占加密资产总市值超10% [2] - 香港通过《稳定币条例草案》和《代币化资产分类指引》 建立全球首个STO监管沙盒 [2][11] 企业布局动态 - 京东集团计划在全球主要货币国家申请稳定币牌照 旗下京东币链科技已进入香港沙盒测试第二阶段 [1][3] - 蚂蚁集团旗下两家子公司准备申请香港牌照 已参与金管局Ensemble沙盒并发行跨境新能源RWA [1][2] - A股上市公司长亮科技表示具备稳定币技术能力 预计管理系统建设需求将大幅增长 [5] 行业应用场景 - RWA(现实资产通证化)与稳定币形成基础设施关系 香港制度创新为RWA奠定基础 [2][3] - 稳定币在供应链支付场景中可降低90%跨境成本 将结算时间缩短至10秒内 [6][7] - 全球支付场景中稳定币手续费约1% 显著低于信用卡1.5%-3.5%的费率 [7] 市场竞争格局 - USDT和USDC占据90%市场份额 港元稳定币面临用户教育和市场体量挑战 [10] - 新兴发行者需建立7×24小时赎回通道 突破金融场景互通难题 [11] - 香港通过代币化国债和绿色资产挂钩 创造合规收益场景 [11] 技术发展趋势 - 稳定币产业链覆盖发行/交易/应用/基础设施等环节 预计将加速增长 [7] - 需区分合规技术布局与短期炒作 关注企业实际参与程度 [11] - 技术提供商如长亮科技等将受益于管理系统建设需求 [5]
证券市场先行赔付或迎第五案例 促制度落地专家建言“无激励则缺动力”
中国经营报· 2025-06-22 03:16
证券市场先行赔付制度 - 五矿证券作为广道数字保荐人,拟设立2.2亿元先行赔付专项基金,成为12年内第五个实践案例 [1][2] - 先行赔付制度可提高赔偿效率、缓释声誉风险、降低监管成本,被专家称为"多赢"制度 [1][3] - 现行《证券法》第九十三条明确先行赔付的法律依据,允许责任主体赔付后向其他连带方追偿 [3] 历史案例与实施效果 - 此前仅四起案例:万福生科(3亿元赔付95.01%投资者)、海联讯(2亿元赔付95.7%投资者)、欣泰电气(赔付比例99.46%)、紫晶存储(10亿元赔付98.93%投资者) [5][6] - 紫晶存储案创新结合"行政和解",中介机构共交纳12.75亿元承诺金后获终止调查 [6] - 历史案例赔付完成率均超95%,平均耗时2-3个月 [5][6] 制度完善建议 - 当前自愿性机制导致实践案例与违法行为数量严重不匹配,需建立外部激励机制 [9][10] - 专家建议将先行赔付作为行政处罚从宽考量,推广"先行赔付+行政和解"模式 [10][11] - 长期可探索"责任主体赔付+投保基金赔付"双轨制,并推动责令回购制度落地 [11][12] 市场影响与监管动态 - 五矿证券三次声明展现积极态度,广道数字可能因财务造假被强制退市 [2] - 证监会明确支持有意愿主体先行赔付,2025年将强化行政执法当事人承诺制度 [12] - 保荐机构先行赔付可倒逼审慎履职,形成"违规必究、受损速赔"市场生态 [7][8]
多项重磅金融开放举措集中发布 涉多个关键领域
中国经营报· 2025-06-22 03:16
金融开放政策核心内容 - 金融改革从"准入开放"向"规则接轨"推进,"一行两局一会"集中发布多项开放举措,包括吸引外资金融机构入驻、扩大QFLP试点、优化跨境支付、设立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等[1] - 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银行、证券、基金等领域已全面放开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境内外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深化,涵盖股票、债券、衍生品、外汇等多板块[2] - 中国证监会推出科创板"1+6"改革措施,设置科创成长层并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第五套标准上市,加大金融体系对外开放程度[2] 金融市场互联互通影响 - 健全股票、债券、衍生品及外汇市场互联互通机制,拓展投资标的和额度,促进资金双向流动,加强境内外市场联系[3] - 中国证监会允许合规境外投资者(QFII/RQFII)自2025年10月9日起参与场内ETF期权交易(限套期保值目的)[3] - 外资银行在跨境供应链融资、银团贷款、人民币清算等领域迎来增量机会,资管行业QDLP额度扩大推动中资机构东南亚资产配置[3] 外资机构参与现状 - 外资银行、保险机构在华总资产超7万亿元,全球前50大银行中42家、前50大保险公司近半数已进入中国,八成全国性银行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5] - 友邦人寿、荷兰全球人寿获准在上海筹建保险资管公司,外资机构加速布局理财投资、资产配置领域[6] 行业布局方向 - 银行业:央行上海政策支持银行提升风险管理能力、拓展跨境金融服务,允许全国性银行在沪设立金融资产投资公司[6] - 资管行业:外资机构引入量化投资、ESG策略等多元化工具,推动产品创新与国际标准接轨[6][7] - 保险行业:外资加大保险规划、风险管理投入,提升上海国际再保险和航运保险承保能力,促进产品设计与精算专业化[6] 金融机构发展策略 - 加强跨境金融服务创新,优化人民币结算流程,推出跨境理财、离岸金融等国际化产品[7] - 拓展FOF、ESG等多元化资产配置策略,运用金融衍生品提升风险控制能力[7] - 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加速数字化转型,深化与国际金融机构股权合作及战略协同[7]
开创中国式现代化研究新局面
中国经营报· 2025-06-22 02:18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与实践 -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把握其中国特色和本质要求 [1] - 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决定》科学谋划全面深化改革总体部署,是指导中国式现代化的纲领性文件 [1] - 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成立一年来,19人次参与特殊交办研究任务,2项获中国社科院科研特殊贡献奖 [7] 学术研究与成果产出 -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高翔强调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推出引领性学术成果服务强国建设 [1] - 聚焦主责主业增强选题策划能力,发掘思想性研究成果,提升学术引领力和社会影响力 [2]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推出"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丛书出版工程",全方位传播理论与实践创新成果 [6] 学术界的共识与观点 - 中国式现代化打破"现代化=西方化"迷思,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新路径选择 [5] - 郑永年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开源"范式,以人为中心体现"兼济天下"的文明特征 [3] - 秦宣从多维度定义中国式现代化,强调其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创造全新文明形态 [4] 研究平台与机制建设 - 中国社会科学院成立实体化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以新型科研机制打造学术共同体 [7] - 通过有组织科研、体制机制建设和人才培养等措施,打造精品力作和研究平台 [6] - 招标设立重大创新项目和国情调研项目,组织学者开展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研究 [6] 国际视角与全球意义 - 张冠梓指出中国式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新希望,需构建全球话语体系提炼经验 [7] - 刘雷提出现代化需观测指标和科学评价体系,现代化度量衡体系由此产生 [4] - 黄建军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历史规律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现代实践表达 [4]
国内保险资管市场快速增长 外资巨头展开新一轮布局
中国经营报· 2025-06-21 22:49
金融开放政策与外资机构准入 - 金融监管总局批准友邦人寿、荷兰全球人寿在沪筹建保险资管公司,外资独资机构数量将增至36家 [1] - 过去5年中国信托、理财、保险资管受托管理资产规模年均增速8%,成为全球第二大财富管理市场 [1][6] - 外资银行和保险机构总资产超7万亿元,外资保险公司保费市场份额从2013年4%提升至9% [1] 外资机构在华布局动态 - 友邦人寿完成"分改子"成为首家外资独资人身险公司,安联(中国)为首家外资独资保险控股公司 [2] - 2021年安联资管开业为首家外资独资保险资管公司,安联人寿合资转外资独资 [2] - 2024年保德信、法巴天星财险等外资机构获批筹建,国民养老引入首家外资股东安联投资(持股2%) [2] 外资机构战略与业务规划 - 友邦保险资管将构建多行业泛资产覆盖的产品体系,强化资产负债匹配与长期收益 [3] - 荷兰全球人寿通过设立资管公司扩展资产类别服务,与现有合资业务形成互补 [5] - 荷兰全球人寿在华布局包括同方全球人寿、兴证全球基金及全资私募子公司 [3] 保险资管市场表现 - 2025年一季度保险资管产品登记量156只,同比增幅108%,91%产品年内收益为正 [7] - 国寿资产一季度营收17.18亿元(+27%)、净利润9.46亿元(+27%),泰康、太保、人保净利润增速均超20% [8] - 外资背景的安联资产营收0.67亿元(+37%),中意资产营收1.01亿元(-16%) [8] 市场潜力与政策方向 - 中国中等收入群体扩大,家庭金融资产中现金储蓄占比超50%,高于OECD国家33%水平 [8] - 金融监管总局拟推广自贸区开放经验,支持外资参与更多金融试点,对标国际规则 [9]
茅台韧性凸显:开瓶率逆势攀升 年轻客群加速渗透
中国经营报· 2025-06-21 15:49
行业现状 - 中国白酒行业处于"政策调整、消费结构转型、存量竞争"三期叠加的深度调整期 [1] - 行业整体面临动销疲软考验,但茅台开瓶率逆势攀升,广东公斤装茅台开瓶率直线上升,河南区域销量同比激增200% [1][5] - 茅台通过品鉴会、文化讲座等活动加速年轻客群渗透,30-44岁消费者占比同比提升 [5][7] 价格动态 - 飞天茅台线上价格因618大促出现回落,但线下终端价稳定在2100元左右 [1][3] - 电商平台通过补贴低价销售(如1499元限时抢购)主要作为引流手段,实际超低价销售不可持续 [2][3] - 线下经销商反馈核心客户需求稳定,电商低价补贴对线下影响有限 [3][5] 产品与渠道 - 茅台1935成为千元价格带畅销产品,生肖酒、公斤装等产品表现亮眼 [6] - 产品结构优化:精品茅台、公斤装需求上升对冲普茅短期波动 [5] - 主要销售渠道仍集中在线下,宴席消费占比40%-50%,商务宴请和家庭聚餐为核心场景 [5][7] 品牌战略 - 推动从"卖酒"向"卖生活方式"转变,强化"以消费者为中心"理念 [6][7] - 核心客群从房地产商转向专精特新企业主和创新型私营业主 [7] - 通过文化活动、品质提升和服务优化持续增强品牌附加值 [7] 市场表现 - 河南婚庆寿宴中茅台已成"新民俗",家庭消费显著提升 [5] - 库存良性可控,多地库存维持合理水平 [5] - 品牌韧性与战略定力支撑核心价值,长期增长逻辑稳固 [1][7]
广汽集团董事长首回应
中国经营报· 2025-06-21 10:22
员工持股计划 - 广汽埃安员工持股计划本金和利息必须如约偿还,离职员工需按协议退出持股 [1] - 员工离职后资金退还需等到2027年锁定期结束,按上一年净资产估值清算,可能面临账面亏损 [2] - 贷款500万元员工一年仅需偿还约5万元本金(占比1%),银行同意将还本比例下调至0.5%,利率控制在2%左右 [2] - 部分员工因市场不确定性增加和锁定期将至面临资金压力 [2] 上市进程与资本路径 - 广汽埃安当前面临上市挑战,2024年受政策及行业竞争影响销量下滑,认为当前非最佳上市时点 [2] - 公司发展不依赖单一上市路径,考虑由广汽集团增发收购股份等多元化资本路径 [2] - 确立三大发展目标:寻求上市机会、通过增发融资拓展资本平台、推动股东分红 [2] - 2027年董事会将对公司未来发展方向做出最终决策 [2] 品牌战略与市场定位 - 昊铂品牌隶属于广汽埃安,是当前重点发展方向,通过高端品牌反哺母公司业绩 [2] - 广汽埃安未来品牌定位聚焦20万至30万元价格区间的中高端市场 [2] 股权结构与高管回应 - 股权结构维持由广汽集团、56家战略投资者及员工持股三方构成,否认高管退股传闻 [3] - 已退休原总经理古惠南仍在履行持股协议,未收回本金并按约定支付利息 [3] - 公司已报警追究造谣者责任,发布声明称员工持股计划依法依规推进 [3] 公司信心与未来发展 - 呼吁员工保持信心,强调企业成功需要坚持,广汽埃安依然有前景 [3] - 员工持股计划及混改进展由广汽集团主导,将结合自身发展节奏探索多元化资本路径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