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经营报
icon
搜索文档
郜春海:通过场景驱动、AI赋能共筑低空经济新生态
中国经营报· 2025-06-22 06:17
低空经济概述 - 低空经济定义为垂直高度1000米以下空域以民用航空器活动为牵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 核心是释放低空空域作为新型生产要素 相比地面交通显著降低建设和运维成本 [2] - 中国发展路径呈现"自上而下"特征 起步即瞄准垂起化 自动化与无人化 与美国"自下而上"的传统通用航空模式形成对比 [2] 市场规模与前景 - 全球低空经济规模预计2040年达1.5万亿美元(约10.8万亿元人民币) 中国民航局提出2035年中国市场规模目标为3.5万亿元 [3] 技术融合与创新 - AI与低空经济深度融合催生新生产要素与经济形态 中国凭借后发优势与智能化路径有望开辟独特发展道路 [1] - AI技术演进呈现通用大模型与垂直大模型双轨并行 中国企业更适合在垂直行业深耕特定场景应用 [3] - AI赋能低空经济具体路径包括数据决策转化 自主路径规划 多模态垂直大模型开发等 [3] 产业生态结构 - 低空经济分为四大板块:飞行器制造(如eVTOL 无人机) 数字化基础设施(起降场 通导监系统) 空域调度管理(十万架级自动化调度) 场景化运营服务(物流 巡检 载人) [4] - 四大板块相互依存形成完整产业生态 当前存在"热乱并存"现象 2024年各地规划建设上千个起降点但运营规则和安全标准尚未统一 [4] 产业发展挑战 - 当前低空经济各环节(飞行器制造 基础设施 运营服务)如同散落珍珠 需打通从用户需求到执行反馈的闭环形成完整价值链 [5] - 飞行器制造领域已形成"红海"竞争 全国数千家企业涌入 但数字化基础设施严重缺失 [4]
中企出海新思辨:从“跑得快”到“跑得久”
中国经营报· 2025-06-22 05:56
中国企业出海战略演进 - 中国企业出海进入更深刻、更广泛阶段,从产品制造向品牌和战略出海转变 [2] - "真出海"是战略出海,强调扎根本地的长期行为 [2] - 汽车行业代表了中国制造出海的典型案例,2021年出口量突破200万辆,2024年达到580多万辆,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3] 汽车行业出海现状与挑战 - 中国汽车行业已突破技术壁垒,具备自研能力和规模优势 [3] - 部分中国汽车品牌仍处于产品出海阶段,尚未实现品牌出海 [3] - 出口市场以欠发达地区为主,需要开拓北美、日韩、西欧等发达市场 [3] 品牌价值跃迁路径 - 从物理需求到情绪价值的满足是品牌价值跃迁的关键 [4] - 中国IP如《原神》、《哪吒》、LABUBU展示了从制造出海到品牌出海的潜力 [4] - 期待汽车行业能够复制这种品牌输出突破 [4] 法律合规与品牌保护 - 出海企业需重视合规投入,从"跑得快"转向"跑得久" [4] - 建议企业优先解决合规问题,秉持契约精神,保持谦虚学习态度 [4] - 商标注册可依据《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在100多个成员国获得保护 [5] 国际化人才培养 - 企业需要具备全球化思维和国际视野,储备相关人才 [5] - 极兔速递案例显示国际化团队对开拓业务和融入当地文化的重要性 [6] - 国家正优化人才培养结构,聚焦"卡脖子"技术和新兴领域,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 [6] 资本在出海中的作用 - 战略资本是资源优化配置的整合平台,支持产业发展 [7] - 资本可作为交易工具和利益相关方资源整合平台 [8] - 资本与企业形成互补关系,在特定情况下成为战略合伙人 [8] - 资本可助力企业战略实现,带来第二增长曲线 [9]
海王生物易主终止背后:三年累亏39亿
中国经营报· 2025-06-22 05:11
控制权变更终止 - 公司与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及控股股东深圳海王集团签署解除协议,终止筹划三年的控制权变更事项,同时终止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计划 [1] - 原计划海王集团向丝纺集团转让12%股份(3.16亿股,每股2.43元,总价7.67亿元),并放弃剩余股份表决权,使丝纺集团成为控股股东 [2] - 交易终止后海王集团将无息退还丝纺集团此前支付的1000万元意向金,公告强调解约是协商一致的结果 [2] 经营业绩恶化 - 公司2022-2024年连续三年亏损,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27亿元、-16.9亿元和-11.93亿元,三年累计亏损39.1亿元 [4] - 2025年一季度营收73.76亿元(同比下降8.81%),归母净利润2371.58万元(同比下滑44.38%) [4] - 此前业绩承诺2025-2027年净利润分别不低于3亿元、4亿元、5亿元(累计12亿元),但2024年亏损近12亿元使承诺难以实现 [4][5] 财务状况严峻 - 截至2025年3月末资产负债率高达89.76%,显著高于行业60%-70%的平均水平 [6] - 短期借款99.30亿元,账面货币资金仅32.76亿元,短期偿债压力大 [6] - 应收账款规模达153.67亿元,相当于当期营业收入的200%以上 [6] 法律诉讼与监管问题 - 2024年累计诉讼仲裁金额4.72亿元,其中作为原告涉及75起案件(金额4.15亿元),七成与医院客户诉讼相关 [6] - 2025年新增诉讼仲裁金额4.18亿元,医院客户长期占用资金导致回款风险高 [7] - 2024年10月收到深圳证监局责令改正决定书和警示函,涉及对外担保未披露、商誉减值测试不充分等问题 [7][8] 未来计划 - 公司表示将继续寻求与国资主体的战略合作机会,探讨资源整合与业务协同 [8] - 业务层面计划聚焦医疗器械板块的资源整合与市场拓展,优化产业布局 [8]
特斯拉、蔚来等首次驶入县乡 高端新能源品牌加码下沉市场
中国经营报· 2025-06-22 04:57
新能源汽车下乡政策升级 - 2025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在江苏如皋启动,这是连续第5年在江苏举办首站活动[1] - 2025年下乡车型从2024年的99款增加到124款,首次纳入特斯拉、岚图、阿维塔等品牌,部分车型价格突破30万元上限[1] - 政策首次提及推动车网互动技术在乡村应用,并落实车辆购置税、车船税减免等支持措施[1] 车企积极响应政策 - 特斯拉两款车型Model 3和Model Y首次入选下乡名单,公司表示将响应政策为下沉市场用户提供购车便利[2] - 东风集团旗下品牌东风奕派计划在县域城市开展试乘试驾活动,加速新能源汽车在乡村普及[3] - 商用车品牌如奇瑞、吉利新能源、潍柴新能源等也进入下乡名单[3] 农村市场潜力与挑战 - 中信证券研报认为农村市场对新能源汽车接受度提升,纯电动小型乘用车、电动物流车等将成为主要增长点[3] - 截至2025年5月全国公共充电桩达408.3万台,但分布不均,广东等东部五省市占主要份额,西部仅四川进入前十[5] - 农村消费者对充电设施不足存在顾虑,东部地区村庄充电桩数量有限,西部地区还面临地形和气候挑战[5][6] 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 2025年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县达75个,覆盖26个省市自治区[6] - 车网互动技术在农村处于早期探索阶段,面临设备成本高和用户安全顾虑等挑战[4] - 专家建议在中西部山区和北方寒冷地区推广插混、增程技术,并配套建设补能网络[6] 行业发展趋势 - 惠誉评级认为政策支持将引导中高端车企加大农村充换电基础设施投入[2] - 乘联会秘书长指出县乡市场是新能源汽车普及的蓝海,对改变消费结构有重要意义[6] - "车路云一体化"试点目前主要在城市开展,农村应用仍需解决投融资模式和运营主体分散问题[4]
亿纬锂能敲响港股大门:锂电出海再加速
中国经营报· 2025-06-22 04:54
亿纬锂能赴港IPO - 亿纬锂能正式宣布启动赴港IPO,加速推进国际化战略 [2] - 公司计划将IPO募资主要用于海外工厂建设和全球产能布局,提升国际交付能力与全球客户服务水平 [2] - 若成功上市,将成为继宁德时代之后又一家实现A+H股架构的中国锂电企业 [2] 全球化战略布局 - 亿纬锂能已在匈牙利布局圆柱电池产能,计划2026年投产 [5] - 马来西亚工厂首颗电池于2024年2月下线,具备年产6.8亿颗圆柱电池能力 [5] - 通过CLS战略与国际企业合作,如在美国建设年产21GWh的方形磷酸铁锂电池工厂 [5] 行业背景与市场趋势 - 锂电行业面临产能过剩与竞争加剧,国内企业加速出海 [2] - 2024年全球锂电池组均价降至115美元/kWh,较2023年大跌20% [6] - 东南亚市场成为新蓝海,泰国和马来西亚出台支持电动化发展政策 [7] 公司业务与市场地位 - 亿纬锂能业务覆盖消费电池、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 [4] - 2024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市占率为2.3%,位列全球第九 [4] - 2025年前4个月中国锂离子电池产业保持高速增长,总产量超473GWh,同比增长68% [8] 国际化挑战与策略 - 企业出海需应对原材料供应波动和技术标准不一等挑战 [8] - 需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优化制造工艺、提升产品稳定性和性能 [8] - 通过本地化客户服务体系建立口碑和增强客户黏性 [9]
石头科技赴港二次上市 意在加码全球化
中国经营报· 2025-06-22 04:37
赴港上市计划 - 公司拟于境外发行股份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目的是拓展融资渠道与优化资本结构,满足业务扩张对资金的大量需求 [2] - 赴港上市能够提供更广阔的融资平台,引入新的投资者,增强财务稳健性,为未来发展奠定经济基础 [2] - 行业专家认为当前是较好的上市窗口期,港股市场有大量投资人和流动资金,能够承载企业通过赴港上市获得长足发展的期待 [2] 财务表现 - 2022-2024年营业收入分别为66.29亿元、86.54亿元、119.45亿元,呈现稳步增长趋势 [2] - 2024年营收119.45亿元,同比增长38%,但净利润19.77亿元同比下降3.64%,扣非净利润16.2亿元同比下降11.26% [3] -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34.28亿元,同比增长86.22%,但净利润2.67亿元同比下降33%,扣非净利润2.42亿元同比下降29.28% [3] 业务发展 - 公司主营业务涵盖智能扫地机器人、洗衣机等智能硬件的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其中智能扫地机器人是最核心的业务板块 [5] - 2024年全球扫地机销量达345万台,同比增长32.9%,全球市场份额16.0%排名第二,中国市场同样排名第二 [5] - 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快速增长86%,表明市场对公司产品需求旺盛 [2] 战略规划 - 深化全球化战略,拓展海外市场,加强市场渗透,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6] - 推进产品多元化与创新,加大研发投入,拓展到干衣机、洗烘一体机等其他智能电器领域 [6] - 强化产业链整合与合作,投资或并购相关企业,完善产业链布局,提高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 [7] - 提升品牌与服务质量,塑造高端品牌形象,完善售后服务网络,增强用户黏性和品牌忠诚度 [7][8] - 加强数据与隐私保护,确保用户数据安全,遵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数据保护法规 [8] 行业观点 - 行业专家认为公司保持两位数以上的中高速发展节奏,虽然牺牲了一定利润,但从长远来看是正确的策略 [5] - 当前很多行业领域企业都出现营收快速增长但利润增长放缓甚至下滑的情况,这是应对时代变革的一种策略 [5] - 只要产品基本面可以,即使财务或管理出现阶段性波动,问题都不大,因为行业归根到底还是靠产品说话 [8]
飞鱼科技斥资5000万“买楼” 去年业绩由盈转亏
中国经营报· 2025-06-22 04:36
不动产收购 - 公司计划以5030万元收购北京市朝阳区东三环中路39号的不动产资源,包括6间办公室及3个停车位 [2] - 收购物业当前处于出租状态,现有租约月租金范围为4.5万至6.4万元,最后一份租约将于2025年12月终止 [3] - 2023年和2024年该物业税后租金净收入分别为327.88万元和297.71万元,公司预计2025-2027年租金收入将达172.74万元、294.33万元和294.33万元 [3] - 收购资金占公司2024年底现金及等价物总额1亿元的50.3%,公司称此举为长期投资且不会对营运资金造成不利影响 [4] 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营收2.77亿元,同比增长22.35%,但归母净利润亏损4439.40万元,同比由盈转亏 [2][5] - 现金及等价物从2023年底1.6亿元降至2024年底1亿元,主因购买5000万元定期存款、偿还600万元贷款及游戏推广支出 [4] - 游戏运营业务收入2.39亿元(占比86.29%),同比增长36.7%,主要受2024年8月推出的《一步两步》驱动 [5] 游戏业务分析 - 2024年网络游戏月平均消费用户(MPU)从2023年6000名降至5000名,手机RPG游戏MPU同比减少47.9%至4.9万人,休闲游戏MPU下降50.9%至15.5万人 [6] - HTML5游戏表现突出,新作《一步两步》带动MPU达6.9万人,公司计划2025年继续投资该游戏并推出多款新HTML5游戏 [6][7] - 公司战略聚焦长期运营《神仙道》《保卫萝卜》系列,计划2025年推出主机游戏《霓虹深渊2》 [7] 行业环境与战略 - 公司预计2025年在线游戏行业将面临竞争加剧、获客成本上升及消费者信心减弱的挑战,但HTML5游戏因便捷性展现增长潜力 [7] - 收购不动产被视为应对行业波动的策略之一,公司认为北京黄金地段物业能提供稳定租金回报 [3][4]
派对游戏迎来新玩家 能否打破“元蛋”垄断格局?
中国经营报· 2025-06-22 04:33
派对游戏赛道新动态 - 鹰角网络推出买断制合作冒险游戏《泡姆泡姆》,PC端全球销量达30万份,但同期在线玩家1343人,最高2万人,低于《猛兽派对》的3077人和10.4万人峰值 [4] - 友谊时光旗下《暴吵萌厨》成为移动端黑马,上线后游戏免费榜稳居前5名,超越《蛋仔派对》(第16名)和《元梦之星》(第138名) [4] - 《暴吵萌厨》采用烹饪题材+竞技玩法差异化定位,填补闯关类派对游戏市场空白 [3] 产品竞争力分析 - 《暴吵萌厨》TapTap评分7.3,哔哩哔哩8.4分,游戏性和美术受认可,但网络稳定性、操作手感遭诟病 [5] - 游戏被指多处借鉴《胡闹厨房》,包括冲刺/投掷操作和部分UI设计 [5] - 引入中华美食元素(火锅/烧烤/螺狮粉等)和地域文化地标(西湖/洪崖洞),强化社交功能(排行榜/时装) [6][7] 市场格局演变 - 当前派对手游市场由《蛋仔派对》和《元梦之星》双巨头垄断90%份额 [8] - "元蛋大战"中双方激烈竞争:《元梦之星》通过现金/Q币激励获客,《蛋仔派对》2023Q4营销费用达100亿元(同比+13%) [9] - 《暴吵萌厨》以"垂直题材+女性向"策略切入市场,目标用户覆盖上班族和亲子群体,避开低龄化竞争 [11] 公司运营表现 - 友谊时光2024年收入同比增长10%,亏损收窄64.6%,主要得益于《浮生忆玲珑》等新游 [12] - 《暴吵萌厨》全网预约超250万,但畅销榜排名196位,远低于《蛋仔派对》(51位)和《元梦之星》(85位),营收能力待提升 [12] - 专家建议通过赛季通行证、稀有外观等分层付费模型提升ARPU,同时需警惕同质化竞争 [12]
LGD在美国起诉深天马 面板专利战背后的深层博弈
中国经营报· 2025-06-22 04:32
专利诉讼事件 - LG Display在美国联邦法院起诉天马微电子侵犯其移动LCD、OLED面板及车载液晶面板的多项专利 [2] - 被控侵权的7项专利涵盖智能手机面板到汽车等领域 涉及雪佛兰Traverse的11英寸液晶仪表盘和摩托罗拉Edge Plus的OLED面板 [3] - 天马微电子表示已关注诉讼信息但尚未收到传票 公司经营一切正常并积极组织团队应对 [2] 行业竞争格局 - 2024年全球车载显示面板53%份额来自中国大陆厂商 京东方以18%市占率居首 天马微电子以16%位居第二 [4] - 天马微电子在前装市场以18%市占率稳居首位 出货量同比增长25% [4] - 2025年Q1中国大陆OLED中小尺寸出货量占比达51% 首次超过韩国的49% [6] 公司业务表现 - 天马微电子2024年车载业务营收同比增长超40% 毛利显著提升 [4] - 公司柔性AMOLED智能手机主屏出货量位居全球第三 盈利能力显著修复 [4] - 天马微电子营收主要来自国内市场 占比超60% 境外市场略低于40% [5] 技术领域竞争 - LG Display已退出LCD生产专注于OLED 但仍持有相关技术专利 [5] - 三星显示起诉京东方和华星光电主要集中在OLED高端技术领域 如折叠屏和MicroOLED [5] - 中国大陆厂商在柔性屏和LTPO等领域快速追赶韩国对手 [6] 专利战背景分析 - 韩国2011-2020年在全球OLED专利中占比高达43% [7] - 专利战反映韩国厂商对中国大陆厂商技术追赶的焦虑 [8] - 中国大陆在OLED市场份额和车载显示领域的突破已形成不可逆趋势 [8]
瑞贝卡频收警示函 “二代”接班4年遭遇增长瓶颈
中国经营报· 2025-06-22 03:54
公司治理与内控问题 - 公司在2024年收到两张警示函,涉及信披违规、非经营性资金占用及高管薪酬未经股东大会审议等问题 [2] - 2024年大股东非经营性资金占用累计发生金额约10.54亿元,其他关联资金往来累计发生金额超23亿元 [2] - 公司未在会计年度结束后一个月内披露2024年度业绩预告,违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 [2] - 2023年年末存货跌价准备计提不充分,且在相关财报中未披露与关联方的资金往来 [3] - 公司存在虚增货币资金、调减其他应收款等会计差错,2022年调减货币资金2.285亿元,2023年调减3.097亿元 [4] - 控股股东旗下地产、水业、酒店等18家公司涉及其他关联资金往来,2024年累计发生金额超23亿元 [5] - 与自然人宋丹丹相关的3家公司存在其他关联资金往来,涉及金额分别为6.68亿元、5.51亿元和10.86亿元 [6] 财务表现与经营状况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2.39亿元,同比微增1.1%,净利润亏损1.18亿元,第四季度亏损1.28亿元 [3] - 公司上市21年以来首次出现亏损,2024年净利润亏损1.176亿元 [3][8] - 2021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从15.66亿元缩水至12.39亿元,较巅峰期22.64亿元下滑超四成 [8] - 2021年净利润为6021万元,2023年缩水至1230万元,2024年亏损超过郑文青掌舵后的盈利总和 [8] - 2024年销售费用为2.26亿元,同比增长61.87%,广告宣传费从462万元增至7060万元,服务费从1803万元增至2552万元 [9] 市场与业务布局 - 公司销售主阵地集中在海外,2024年境内营收占比仅23.5%,非洲、美洲、欧洲营收占比分别为36%、28.7%和2.3% [9] - 2024年非洲市场营收同比下滑17.8%,因非洲多国货币剧烈波动导致消费者购买力降低 [10] - 公司加强跨境电商新渠道宣传推广,但初期投入大、培育周期长,对现金流构成压力 [9] - 全球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增加,包括国际贸易政策变化、关税壁垒提高及汇率波动等风险 [10] - 物流成本上升和配送效率提升是公司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