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瞻网

搜索文档
预见2025:《2025年中国声呐行业全景图谱》(附市场规模、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等)
前瞻网· 2025-05-24 09:09
行业概况 - 声呐全称为"声音导航与测距"(Sound Navigation And Ranging),是利用声波在水下传播特性进行探测、定位、跟踪和识别的电子设备 [1] - 声呐按工作方式可分为主动声呐和被动声呐,按装备对象分为舰载声呐、潜艇声呐等,按用途分为反潜声呐、反水雷声呐等,按工作频率分为低频、中频、高频声呐,按技术特点分为合成孔径声呐、多波束测深声呐等 [2] - 声呐产业链涵盖上游原材料供应、中游声呐系统研发生产、下游军民应用场景,上游包括电子元件、传感器等,中游涉及信号处理和系统集成,下游应用包括军事反潜和民用海洋勘探等 [2] 产业链分析 - 上游企业包括森霸传感、苏奥传感等传感器厂商,日久光电、西部材料等特种材料企业,以及利扬芯片、电科芯片等芯片制造商 [3] - 中游声呐制造领域,中科海讯是高性能信号处理平台领军企业,中海达提供海洋工程综合解决方案,中国重工和中国海防在军用声呐系统研发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3] 行业发展历程 - 20世纪50-70年代通过引进苏联"塔米尔-11"声呐起步,研制出H/SJD-1型舰壳声呐装备051型驱逐舰 [8] - 80年代至21世纪初引进法国SF12小型舰载拖曳声呐等技术,成功研制H/SJD-9型舰壳声呐等国产化装备 [8] - 2008年至今进入自主创新阶段,研制出H/SJG-206型被动拖曳线列阵声呐和H/SJG-311型低频主/被动复合拖曳声呐,矢量声呐研究进入世界第一梯队 [8] 政策环境 - "十四五"规划支持海上监测与信息化建设,政府通过专项研发计划、税收优惠等措施鼓励声呐技术创新 [10] - 2021年《"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推进5G在能源、交通等垂直行业应用,2021年《"十四五"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规划》引导电子行业深化5G、AI等技术应用 [12] 市场现状 - 中国国防预算从2014年0.81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1.67万亿元,2024年同比增长7.74%,海军装备需求增加推动声呐维护和替换需求 [13] - 2020-2024年全球声呐市场从153亿元增长至211亿元,中国2024年声呐市场规模17亿元,占全球份额较低 [13] 竞争格局 - 中国声呐专利数量全球领先达9315条,哈尔滨工程大学团队累计申请专利61项,但高端产品如低频合成孔径声呐仍依赖进口 [17] - 北京凭借科研资源、政策支持和产业环境优势,聚集最多声呐龙头企业 [19] - 国有企业中国重工主导研发"潜龙"系列AUV,中国海防是国内唯一涵盖水声电子全体系科研生产能力的企业,中海达、中科海讯等上市公司是行业重点企业 [22] 发展趋势 - 声呐技术向智能化、低频大功率方向发展,军事需求推动初次装配和替换需求增长,民用领域在海洋资源勘探等应用前景广阔 [25] - 预计2025-2030年全球声呐市场复合增速8.5%,5年累计新增需求1701亿元,中国未来5年复合增速9.5%,2023年市场规模超25亿元 [29]
重磅!2025年中国及31省市电线电缆行业政策汇总及解读(全)“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技术创新与行业规范并举”请写出15字小标题
前瞻网· 2025-05-23 16:10
转自:前瞻产业研究院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金杯电工(002533.SZ);宝胜股份(600973.SH);远东股份(600869.SH);金龙羽(002882.SZ);汉 缆股份(002498.SZ);尚纬股份(603333.SH);起帆电缆(605222.SH)等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电线电缆行业政策历程;政策汇总;政策解读等 1、政策历程图 电线电缆产品是电气化、信息化社会中必要的配套产品,广泛应用于发电(包括火力发电、水力发电以及其 他新能源发电)、输配电(包括长距离输电、变电以及城市电网及农网配电)及终端用电(包括工业生产、城市 服务、居民生活、通信、交通等)等电力生产、传输及应用的各个环节,与国民经济的发展及人们日常生活 密切相关。 根据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八五"计划至"十四五"规划,国家对电线电缆行业的支持政策经历了从"努力 加强农村电力建设"到"加强城乡电网建设和改造"再到"提高特高压输电通道利用率,加快电网智能化改 造"的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大力 提升风电、光伏发电规模;提高特高压输电通道利用率。加快电网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和智 ...
2025年中国硅钢行业需求现状 家电是硅钢行业主要应用领域【组图】
前瞻网· 2025-05-23 15:49
硅钢行业应用场景分布 - 中国硅钢行业下游应用场景主要包括家电、中小型机电、新能源汽车、大型机电以及变压器等 [1] - 家电领域是硅钢主导需求领域,2019年占无取向硅钢产量40%,占全部硅钢比重33% [5] - 2024年预计家电领域硅钢需求下降至25%,工业领域中小电机占比15%,大型电机占比21%,新能源汽车占比13%,其他领域占比8% [5] 硅钢产品类型及应用 - 无取向硅钢应用于大型机电(水、火、核电机组30-50W290以上,风电机组30-35W360以上)、家用电器(高效变频空调压缩机30-50W360以上)、中小型机电(Y系列产品使用低牌号,高效超高效使用30-35W470以上)和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30-35-50W350以上) [3] - 取向硅钢主要用于变压器铁心制造,应用于高端变压器(750KV,1000KV)、中低端变压器(220-500KV,110-200KV)和各种等级节能变压器(0.18-30mm) [3] 发电行业需求增长 - 大型电机主要用于发电行业,2015-2024年中国发电装机容量从15.25亿千瓦快速上升至33.5亿千瓦时 [7] - "十三五"时期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年均增长7.6%,非化石能源装机年均增长13.1%,占比从2015年34.8%上升至2020年44.8% [7] 新能源汽车发展 - 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958.7万辆,位居全球第一,2024年产量1288万辆,同比增长34% [10] - 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性能提升,峰值功率密度超过10千瓦/公斤,最高转速超过2万转/分钟 [10] 家电行业现状 - 2023年中国空调产量24487万台同比增长13.5%,冰箱产量9632.3万台同比增长14.5%,洗衣机产量10458.3万台同比增长19.3% [11] - 2019-2023年中国家电市场规模从7695亿元波动下降至7405亿元,2024年预计同比增长1.3%至7500亿元 [11]
2025年中国航空发动机行业发展概述 产品领域多,发展前景好【组图】
前瞻网· 2025-05-23 14:58
中国航空发动机行业发展现状 - 行业已从仿制阶段进入自主研制阶段,具备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 [1] - 主要上市公司包括航发科技、航发动力、航发控制、应流股份、中航重机等 [1] - 行业在国家政策支持下正迈向高质量发展 [1] 航空发动机分类及技术特征 - 按推力原理可分为活塞式、火箭式、冲压式、涡轮发动机等类别 [3] - 涡轮风扇发动机因高效率、低油耗成为当前应用最广的类型 [7] - 行业具有"三高一长"特征(高压/高转速/高温/长期循环),需综合工程热力学、气体动力学等现代技术门类 [5] 细分发动机类型应用场景 - 活塞式发动机:成本低但速度受限,应用于小型低速飞机/无人机 [9] - 冲压式发动机:需配合其他发动机使用,应用于超音速导弹/靶机 [9] - 涡轮喷气发动机:推力大但耗油率高,用于老式战斗机/弹道导弹 [9] - 涡轮风扇发动机:能量利用率高,广泛用于现代军民用飞行器 [9] - 涡轮轴发动机:通过减速器驱动旋翼,为直升机唯一动力源 [9] 行业壁垒与发展方向 - 高技术/高投入特性形成准入壁垒,仅发达国家及寡头企业具备参与能力 [5] - 未来发展方向包括自主创新、质量可靠性提升、国际合作及可持续研发 [9] - 目标成为全球航空领域重要参与者和竞争力主导力量 [9]
【行业深度】洞察2025:中国矿用机器人行业竞争格局及竞争力评价(附市场集中度、企业竞争力分析等)
前瞻网· 2025-05-23 11:54
中国矿用机器人市场竞争梯队 - 第一梯队包括中信重工、中铁重工、郑煤机和中国煤科,这些企业在业务市场、产品生态和智慧矿山方案经验上竞争力强 [1] - 第二梯队有科大自控、山河智能、天玛智控等,研发投入和产品制造优势明显,未来有望在专业化领域突破 [1] - 第三梯队为国兴智能、菲力克科技等,专注产品制造但市场资质和研发投入较弱 [1] 产业链区域分布 - 广东、江苏产业链上游完善,外资企业聚集,吸引中游矿用机器人制造商 [3] - 陕西、山东、山西因下游矿山需求大,聚集较多矿用机器人企业 [3] - 其他较完善区域包括北京、湖南、辽宁等地 [3] 市场集中度 - 行业集中度较低,CR10约20%,大型企业多外采且智能化布局较少 [6] 上市公司战略集群 - 行业暂无营收和毛利率双高的领先者,向导者如郑煤机、铁建重工营收领先但毛利率乏力 [9] - 突出者如天玛智控、科达自控毛利率超30%,利润留存行业领先 [9] - 中信重工等机械设备商正转型智慧化,向导向者方向发展 [9] 市场竞争力评价 - 中信重工、煤炭科工等四家企业在营收、产品布局、研发等六个维度综合领先 [12] - 天玛智控、科达自控等产品竞争力强,部分产品获市场认可 [12] - 多数企业如国兴智能仅专注产品供应,竞争力较弱 [12]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现有竞争者激烈程度一般,专业厂商与大型装备商差异化竞争 [14] - 潜在进入者威胁较大,但高研发和技术壁垒限制中小企业 [14] - 替代品威胁中等,智能化方案可能替代单一机器人产品 [14] - 供应商议价能力强,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 [14] - 买方议价能力强,大型国有矿企采购规模大 [14]
预见2025:《2025年中国商用遥感卫星行业全景图谱》(附市场现状、竞争格局和发展趋势等)
前瞻网· 2025-05-23 11:20
产业概况 - 遥感卫星利用遥感器对地球表面和低层大气进行光学或电子探测,可在轨道运行数年,覆盖指定地域[1] - 卫星本体由平台系统(主平台、散热片、供电单元等)和载荷系统(推力器、GPS天线、存储器等)组成[1] - 按用途分为气象卫星(气象数据搜集)、陆地卫星(地球资源环境信息)和海洋卫星(海洋资源环境信息)[2][4] 产业链剖析 - 上游包括卫星制造(金属材料、芯片、电源等)、卫星发射服务(运载火箭研制、在轨交付)和地面设备制造(网络设备、消费设备)[5] - 中游为商业遥感卫星运营,包括地面运营商和数据运营商,提供数据产品销售及服务解决方案[6] - 下游应用领域分为B端(政府企业)和C端(消费者),通过卫星系统传递价值[6] - 产业集中度高,上游由中国航天、中国卫星主导,中游分自有卫星(中国卫星、欧比特等)和无自有卫星(航天宏图、中科星图等)两类企业[8] 行业发展历程 - 2014-2017年为政策推动起步期,国务院出台政策鼓励商业遥感,长光卫星成立并发射吉林一号首组卫星[10] - 2015-2019年为快速发展期,民营企业进入,"北京二号"成为首个民用商业卫星项目,北斗三代升空[11] - 2020年至今为大规模商用期,垣信、星网等企业宣布组网计划,星座建设加速[11] 政策背景 - 2024年8月国务院要求利用卫星遥感等技术开展生态环境动态监控[16] - 2024年2月国务院提出建立"天地空"一体化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拓展国际合作[16] - 2023年12月国务院鼓励运用卫星遥感监测秸秆焚烧,加强大气环境监测卫星建设[16] - 2023年5月国务院推进构建民商统筹的卫星遥感系统,加强民用遥感应用[16] 行业发展现状 - 2022年发射105颗遥感卫星首超美国,2023年发射160余颗[17] - 2024年商业卫星发射占比78.2%,其中遥感卫星占39.3%(79颗)[19] - 截至2023年底在轨商业遥感卫星超323颗,数据类型覆盖光学、雷达、高光谱等[22] - 商业化模式分自有卫星运营商(中国卫星、长光卫星等)和无自有卫星运营商(航天宏图、中科星图等)[23] - 2023年遥感卫星产业规模超2700亿元,直接效益500亿元,2024年市场规模达210亿元(同比+5%)[26][27] 行业竞争格局 - 第一梯队:东方红(国有)、长光卫星、航天宏图等,具备全产业链能力和核心技术[28] - 第二梯队:二十一世纪、中科星图等,专注卫星制造和运营服务[28] - 第三梯队:亨通华海、天润科技等,主营数据增值和应用方案定制[29] 发展前景与趋势 - 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推动下,预计2030年市场规模突破372亿元(年增速约10%)[32] - 技术创新方向:小型化星座组网、高分辨率多光谱成像、SAR雷达、AI数据分析[35] - 场景创新重点:精准农业、气象环境监测、灾害预警、海洋监测[35] - 市场竞争趋势:低轨星座竞争加剧、国企与民企博弈、垂直行业解决方案差异化[35]
前瞻全球产业早报:广东开展县域“跨境电商带”试点
前瞻网· 2025-05-23 09:59
中国与东盟十国全面完成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 中共广东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印发《关于以改革更好促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若干措 施》。其中提出,推动跨境电商创新发展。提升广州、深圳、粤东跨境电商发展能级,健全"跨境电商+产 业带"发展机制,开展县域"跨境电商带"试点。 据商务部官网,5月20日,中国—东盟经贸部长特别会议以线上方式举行,双方经贸部长共同宣布全面完成 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3.0版谈判于2022年11月启动,历经近两年时间、9轮正式谈判,于2024年10月 实质性结束。 黄仁勋:预计2026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到500亿美元 英伟达CEO黄仁勋称,预计2026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将达到500亿美元。 广东:开展县域"跨境电商带"试点 上海:加快构建绿色甲醇自主经济型全产业链 上海市发改委对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第0501号提案进行答复,下一步,上海市将加快构建绿色甲醇自主经 济型全产业链。一是加大科技研发力度,为高产、低碳的生物质燃料种植提供技术保障,持续攻关培育能提 供绿色甲醇原料的作物以及耐盐碱的作物。二是做好生物燃料种植基地的规划统筹和推进工作。 江苏苏州低 ...
2025年中国丝绸行业技术环境分析:绿色生产技术、智能化技术赋能行业发展
前瞻网· 2025-05-22 17:12
行业研发方向 - 2024年中国丝绸行业龙头企业在研发方面聚焦于提升产品功能与生产效率,研发方向涵盖生态功能材料、抗菌抗病毒纤维、多功能高强纤维及可生物降解材料的开发 [1] - 企业致力于改进印染工艺,如免水洗印染技术和真丝绸水洗保色技术,以实现环保生产并提升产品性能 [1] - 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如蚕丝被凉感工艺和真丝产品抗皱抗紫外技术,以增强消费者舒适度和产品实用性 [1] 企业研发项目 - 嘉欣丝绸研发项目包括高牢度生物色素染料染整技术、纤维功能改性技术、可生物降解赛丽丝/真丝交织舒适功能面料研究等 [3] - 万事利研发项目包括免水洗印染技术数码印花一体机的制备与应用、真丝绸水洗保色技术研究等 [3] - 太湖雪研发项目包括蚕丝被凉感关键技术、真丝产品抗皱抗紫外关键技术等 [3] 研发投入 - 爱慕股份2024年研发投入破亿元,达12285.27万元 [3] - 太湖雪和万事利研发投入分别为2268.92万元和3679.57万元,研发强度分别为4.4%和5.1%,处于行业领先水平 [3] 专利申请 - 2014-2018年我国丝绸技术相关专利申请数量和授权数量不断增加,2019年之后开始波动下滑,2022年以来下滑趋势明显 [6] - 2025年截至5月11日,我国丝绸技术相关专利申请和有效数量分别为126项和1129项 [6] 专利分布 - 我国有效的丝绸专利技术分布领域最多的是A61K领域(医用、牙科用或化妆用的配制品),达2358项 [8] - 其次为B32B(层状产品)、D06M(纤维处理)和A61L(材料或消毒的一般方法或装置)领域,专利数量分别为2255项、1970项和1729项 [8] 人工智能应用 - 达利丝绸与浙江凌迪数字科技合作,基于Style3D设计仿真平台及AI技术,实现生产周期从30天缩短至7天,产能提升5-10倍 [13] - 万事利建立丝绸行业AIGC实验室,自主研发AIGC花型设计大模型,汇集超70万个花型数据库,实现污水排放减少99%、印染节能40%-50%、染料用量降低20%-30% [13] - 太湖雪运用AI技术加速新品推广,提升产品成长速率与转化率,设计团队通过AI实现快速设计迭代 [13]
2025年中国多模态大模型行业主要模型 主要多模态大模型处理能力表现出色【组图】
前瞻网· 2025-05-22 16:58
多模态大模型技术概述 - 视觉+语言多模态大模型的主流方法是通过预训练的大语言模型和图像编码器结合图文特征对齐模块实现跨模态理解减少对高质量图文对数据的依赖[1] -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包括阿里巴巴百度腾讯科大讯飞万兴科技三六零昆仑万维云从科技拓尔思等[1] CLIP模型技术特点 - CLIP采用对比学习方法连接图像和文本特征通过文本编码器实现zero-shot视觉分类[2] - 使用句子模板(prompt engineering)作为分类标签显著提升效果例如"A photo of a..."的句式结构[2] Flamingo模型架构 - Flamingo整合CLIP与语言模型新增技术使模型能基于视觉和文本输入生成文本响应[5] - 训练使用4类数据集包括2种(图像文本)对1种(视频文本)对及交错图像文本数据集[5] BLIP模型创新 - BLIP统一视觉语言任务的理解与生成能力通过自监督引导学习增强跨模态性能[7] - 相比CLIP新增图像生成视觉问答图像描述等复杂任务处理能力[7] LLaMA多模态实现 - LLaMA采用CLIP ViT-L/14视觉编码器+语言解码器架构通过映射矩阵将视觉特征转化为Token[8] - 可替换基础映射层为gated cross-attention或Q-former等复杂网络提升性能[8] 行业研究资源 - 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全球及中国多模态大模型行业发展前景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10] - 其他服务包括产业新赛道研究IPO咨询专精特新企业申报等解决方案[12]
重磅!2025年中国及31省市稀土行业政策汇总及解读(全)“加强保护、提高创新应用能力是政策主旋律”
前瞻网· 2025-05-22 10:02
稀土行业政策与发展概况 核心观点 - 中国是全球稀土资源主导国,2024年产量占全球69.2%(27万吨/39万吨),政策长期聚焦资源保护与技术创新[1] - 国家层面构建全产业链监管体系,2024年《稀土管理条例》强化资源保护、总量调控及绿色转型[14] - 地方政策差异化布局,内蒙古、四川等省份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推动稀土新材料高端应用[16][17][19] 国家层面政策 政策框架 - **资源保护与监管**:2019年起持续整顿行业秩序,打击非法开采,建立稀土生产企业公示制度[6][7] - **绿色低碳转型**:2024年《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方案》要求稀土冶炼能耗达国际先进水平[4] - **技术创新支持**:2022-2024年多部委联合推动稀土永磁材料、尾矿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研发[5][12] 关键法规 - **《稀土管理条例》**(2024年10月实施): - 明确稀土国家所有权,实行保护性开采和总量调控[14] - 要求建立产品追溯体系,规范流通管理[14] - **"十四五"规划目标**: - 2025年高端材料自给率超80%,推动兼并重组与智能化采矿技术[10][12] - 2035年全面建成稀土功能材料强国,关键材料突破航空、集成电路等领域[10] 地方层面政策 重点省份布局 - **内蒙古**: - 建设全国最大稀土新材料基地,2025年稀土氧化物按国家指标生产[17] - 支持白云鄂博实验室攻关绿色冶炼技术,延伸永磁电机等产业链[17] - **四川**: - 目标2027年产业规模破千亿,培育3家百亿级企业,新增2-3家国家级科研平台[16] - **江西**: - 依托中科院赣江研究院发展高丰度稀土永磁材料,建设中重稀土研发基地[19] 技术方向差异 - **浙江**:聚焦低重稀土钕铁硼磁体、非晶软磁等新材料[19] - **湖南**:推进稀土在军工、航空航天领域应用,补强稀贵金属产业链[21] - **贵州**:开展稀土与萤石共伴生资源选冶技术攻关[19] 产业发展目标 - **国家三步走战略**: - 2025年完成"跟跑"到"并跑",高端医疗装备等材料替代进口[10] - 2035年实现全球创新引领,整体竞争力达世界高水平[10] - **地方协同路径**: - 内蒙古、江西等侧重资源高效利用与高端应用[17][19] - 四川、湖南等强调产业集群建设与细分领域突破[1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