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贝壳财经
icon
搜索文档
法塞特酒转型农业公司,“搞副业”成红酒企业救命稻草?
贝壳财经· 2025-06-20 09:12
公司更名与转型 - 公司全称由"宁夏法塞特葡萄酒庄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宁夏法塞特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证券简称由"法塞特酒"变更为"法塞特" [1] - 转型原因在于葡萄酒业务增长乏力,需通过多元化布局开辟新增长点 [1] - 经营范围新增智能农业管理、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服务、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服务、食用农产品批发等 [2] 公司历史与业务现状 - 公司成立于2000年,主营葡萄酒生产销售,主要品牌有"黄羊滩""法塞特""贺兰鹰""农城"等 [3] - 2016年挂牌新三板,提出"致力于成为我国葡萄酒市场第一家高端私人定制酒庄" [3] - 连续9年亏损,2021年-2024年连续4年期末未弥补亏损超实收股本总额的三分之一 [4] - 2022年国产葡萄酒销售收入、产量均不到之前的五分之一水平 [5][6] 转型农业的具体措施 - 发展循环农业项目,包括建设年存栏1万头生猪养殖场、年产5000吨微生物菌有机肥加工厂、年产1万吨酵素菌配方饲料厂等,计划总投资1.07亿元 [7] - 联合5家科研院所和3家微生物菌研发单位展开合作 [7] - 未来希望从微生物技术、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等新兴技术领域进行学术成果转化 [8] - 资金方面可能利用股权融资、项目定增、低息贷款等多种手段 [8] 葡萄酒业务调整 - 利用循环农业降低种植成本,主做低端精品葡萄酒,或将有机产品转变为绿色产品 [9] - 开发啤酒、饮料等产品,拓展渠道定制业务 [9] - 计划将酒庄加工能力提升至1500吨/年 [8] - 联合县域经销商开展"葡萄酒+餐饮"体验活动,培育家庭消费场景 [8] 行业背景与同业案例 - 葡萄酒行业规模萎缩,竞争激烈,企业需要在其他行业找业绩增长点 [12] - 通葡股份2024年电商平台营收约7.92亿元,远超酒类行业营收约7622.75万元 [10] - 莫高股份2024年最大营收来源为可降解材料,葡萄酒营收规模排到最末位 [10] - "搞副业"并未给莫高股份、通葡股份带来显著业绩改善,2021年-2024年连亏3年 [11]
经历第二次破产重整,无锡尚德称将继续依法依规经营
贝壳财经· 2025-06-19 19:51
公司经营情况 - 公司发布声明称预重整不会影响各项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 [1] - 预重整管理人重申重整不影响公司正常经营活动 [2] - 无锡市新吴区法院于2025年5月26日决定对公司进行预重整并指定管理人 [2] - 债权人需在2025年7月16日前申报债权 [2] 公司历史与股权变更 - 公司成立于2001年,创始人施正荣曾因公司2005年登陆纽交所成为中国首富 [2] - 2012年因行业价格战、产能过剩及管理问题进入破产重整,后被郑建明接手并入顺风清洁能源 [2] - 2019年10月从顺风清洁能源剥离,股东变更为郑建明个人控股的亚太资源 [2] - 2023年11月东方资产任命武飞接任董事长 [2] - 2024年12月厦门建发集团被传托管公司,武飞证实该消息 [3] 行业背景 - 2012年行业恶性价格战和全球产能过剩导致公司陷入困境 [2] - 2023年后行业亏损加剧,公司传出停产消息 [2]
新奥股份正式递表港交所,河北首富王玉锁的又一场资本盛宴
贝壳财经· 2025-06-19 19:51
资本运作计划 - 河北首富王玉锁计划围绕旗下两家上市公司新奥股份和新奥能源展开资本运作 [1] - 新奥股份于6月16日递交港股招股书 距离公布A+H上市计划近三个月 [2] - 新奥股份股价基本平稳 新奥能源在6月18日、19日连续下跌 19日跌幅达2 61% [3] 私有化与上市方案 - 新奥股份计划先私有化新奥能源 再以介绍上市方式实现H股上市 [3] - 私有化对价为80港元/股 交易方案为2 9427股新奥股份H股加24 5港元换1股新奥能源H股 [4] - 上交所关注私有化价格定价依据及对公司偿债能力的影响 [5] 管理层变动与历史整合 - 王玉锁辞去新奥股份董事长职务 由蒋承宏接任 推动管理团队专业化 [6] - 2019年末新奥股份曾收购新奥能源32 81%股份 完成上下游整合 [6] - 整合背景为油气体制改革及国家油气管网公司成立前夕 符合行业趋势 [6] 行业地位与业务布局 - 公司号称中国最大民营天然气企业 城燃市场份额6 1% [7][8] - 上游海外LNG长协超1000万吨/年 为民营最大 [8] - 中游舟山LNG接收站处理能力750万吨/年 民营第一 [8] - 下游服务3100万居民及27万工商业客户 零售气量民营第一 [8] 财务表现与业务结构 - 2022-2024年收入分别为1500亿、1411亿、1349亿元 净利润111亿、125亿、99亿元 [8] - 净利润率7 4%、8 9%、7 4% 核心利润占比超50% [8] - 天然气销售占营收80% 泛能业务占比从2022年8 0%升至2024年11 5% [9] - 泛能业务毛利率高于天然气销售 2024年毛利贡献近13% [9] 新兴业务竞争力 - 综合能源智慧管理解决方案市占率10 1% 行业第一 [9] - 行业前五企业合计市占率19 7% 市场相对分散 [9]
私改蓄电池出售被重罚!上海公布多起电动自行车违法违规经营案例
贝壳财经· 2025-06-19 19:23
电动自行车行业监管动态 - 上海市奉贤区市场监管局查处瑞雪车行非法改装电动自行车案件 当事人将原厂铅酸电池更换为60V锂电池并改装鞍座 被处以警告及26000元罚款 [1] - 上海市松江区市场监管局查处上海乐舸电动车销售有限公司非法改装案件 该公司将10辆爱玛电动自行车48V蓄电池改装为60V蓄电池 被没收违法所得3200元并罚款14600元 [1] 电动自行车产品质量问题 - 静安区可旺车行销售的"极核"牌电动自行车经抽检发现整车质量和蓄电池防篡改项目不符合国家标准 被没收违法所得1401元并罚款21995元 [2] - 上海市市场监管局针对电动自行车火灾及交通事故开展销售门店溯源调查 2025年以来已立案调查生产销售领域违法违规行为126件 [2] 行业执法趋势 - 市场监管部门重点打击电动自行车电池非法改装行为 典型案例显示主要涉及铅酸电池更换为更高电压锂电池 [1][2] - 执法行动覆盖电动自行车整车质量 蓄电池防篡改等关键技术指标 显示监管趋严态势 [2]
新车“变身术”:拼销量卷出“零公里二手车”
贝壳财经· 2025-06-19 18:18
市场现象 - "零公里二手车"指已完成上牌但行驶里程极低的在售车,近期因市场内卷引发热议 [2] - 此类车涵盖所有主流品牌,价格较新车大幅折扣,如一汽-大众探岳GTE售价14.48万(原价未披露)、北京X7售价7.39万(原价11.99万)[1][7] - 部分车辆甚至未上牌,如东风风神奕炫GS售价6.88万(原价11.59万),但需缴税上牌 [8] 车源渠道 - 车源主要来自主机厂批量打包给大型二手车商(需一次性采购上千辆)或4S店清库存 [14][15] - 其他渠道包括:汽车租赁公司分销、融资租赁压货变现、新能源补贴漏洞车辆、退订订单等 [14][17] - 小型二手车商多通过4S店或汽贸公司分销获取车源,难以直接对接主机厂 [16][18] 行业影响 - 2024年"零公里二手车"交易量约100-200万辆,占二手车市场总销量5%-10% [21] - 对传统二手车市场形成降维打击,尤其影响5万左右预算的准新车客户群体 [28][29] - 可能挤压二手车商生存空间,导致部分商家调整经营策略避开直接竞争 [28] 产生原因 - 主机厂和经销商为缓解库存压力及完成销量目标的被动选择 [3][22] - 新能源汽车出海规避欧标限制的变通手段(二手车不受新规约束)[23] - 新车市场无序价格战导致供需失衡的衍生现象 [24][31] 行业应对 - 商务部已召集车企、平台和协会专题研讨监管措施 [33] - 专家建议建立类似美国SEC的机制,处罚利用该模式虚增销量的行为 [32] - 需通过政策盘活二手车市场,解决信息不透明等痛点以抑制非理性流通 [31]
拜耳首获国产医疗器械注册证,政策助力外企加码本地生产
贝壳财经· 2025-06-19 17:02
拜耳获得国产医疗器械注册证 - 跨国医药企业拜耳宣布其影像诊断业务旗下MEDRAD Stellant D-CE高压注射系统及附件获得北京市药监局颁发的国产医疗器械注册证,这是公司首次获得此类注册证 [1] - 该设备适用于CT增强检查及乳腺X线增强摄影系统,具备信息化模块工作站可助力放射科管理及科研工作 [3] - 北京市药监局将拜耳医疗器械本地化生产纳入项目制管理后9个月即获批,注册检验周期缩短至1.5个月,实现审评"零发补" [3] - 拜耳影像诊断医疗器械在华首个厂房已于2023年9月在北京经开区落地,后续本地化生产将再提速 [4] 外资企业加码中国本地化生产 - 全球基因测序仪龙头因美纳2022年启用中国首个生产制造基地,计划5年内实现高端基因测序仪及耗材全面本土化生产,首批产品2023年下半年交付 [4] - 血液分离技术巨头泰尔茂比司特2024年11月启动国产制造,投资杭州生产基地,首批国产化产品包括TRIMA ACCEL血液成分分离机及配套管路 [4] - 泰尔茂比司特总裁表示中国是公司在亚太区主要增长引擎之一 [4] 中国医疗器械市场概况 - 中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营收从2014年5532亿元增长至2023年1.31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10%,产业规模全球第二 [6] - 机构预计2030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医疗器械市场 [7] - 中国目前药械比为2.9,与全球平均1.4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增长空间 [7] 政策支持国产医疗器械发展 - 国家药监局2020年9月发布进口医疗器械境内生产公告,2024年11月发布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明确和补充,简化注册申报程序 [7] - 国家药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支持跨国企业将高端医疗装备转移到国内生产 [8] - 北京市2025年创新医药发展措施鼓励创新药械本地化生产,支持引进重大品种并"一企一策"服务 [8] - 财政部2024年12月征求意见稿提出政府采购中对本国产品报价给予20%价格扣除优惠 [9] - 2021年以来多省份加强进口医疗设备采购审核,如四川省可选择进口产品医疗设备为59种,广东省为46种 [10]
南方乳业完成北交所上市辅导,直面上市政策收紧
贝壳财经· 2025-06-19 17:01
公司上市进程 - 南方乳业完成北交所上市辅导,近期密集发布适用于北交所上市后的公司管理制度 [1] - 公司最初拟申报上交所主板,后转战北交所,2024年1月变更上市辅导备案板块为北交所 [2][3] - 2024年4月公司调入新三板创新层,符合"最近两年净利润均不低于1000万元,最近两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6%,截至进层启动日的股本总额不少于2000万元"的标准 [3] - 6月4日公司任命耿坤为新任董事长,完善治理结构 [4] 财务表现 - 2021-2024年营收分别为13.26亿元、15.75亿元、18.05亿元、18.17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42亿元、1.73亿元、2亿元、2.09亿元 [5] - 2024年营收增幅0.65%,净利润增速4.36%,较过去两年双位数增长明显放缓 [5] - 主营产品低温乳制品营收6.15亿元(增1.96%),常温乳制品营收11.74亿元(增1.17%) [5] - 2024年营收规模在36家上市/挂牌乳企中排名第20位 [5] 区域市场表现 - 贵州省内营收16.71亿元,占总营收92%,省外营收占比仅4.63% [6][7] - 重庆光大集团乳业2024年亏损4217.54万元,公司2024年9月筹划收购重庆本土乳企以拓展西南市场 [7] - 公司实施"走出去战略",但省外营收占比较2021年仅增长不到2个百分点 [7] 行业政策环境 - 2023年2月A股全面注册制实施,主板突出大盘蓝筹特色,南方乳业难以达标 [5] - 2023年8月证监会"827"新政阶段性收紧IPO节奏,多家乳企转战北交所 [8] - 北交所2024年10月提高上市门槛,要求创新特征披露和量化指标 [9] - 多家新三板乳企冲刺北交所遇阻:骑士乳业2024年首亏被通报,牧同科技连续亏损,达诺乳业未达财务指标,百菲乳业撤回申请 [9][10]
罕见病创新药芦沃美替尼片开出全国首批处方
贝壳财经· 2025-06-19 17:01
产品上市与适应症 - 芦沃美替尼片(商品名:复迈宁)在中国多个省市医院开出首批处方,上海首位患者完成购药 [1] - 该药是中国首个且唯一同时获批成人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LCH)及组织细胞肿瘤、2岁及以上儿童青少年I型神经纤维瘤病(NF1)双适应症的靶向药物 [1] 药物机制与研发背景 - 芦沃美替尼片是复星医药自主研发的创新型小分子靶向药物,通过高选择性抑制MEK1/2蛋白活性,阻断MAPK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并诱导其凋亡 [2] - NF1是最常见的神经纤维瘤病类型,占罕见病神经纤维瘤病的96%,约30%-50%的NF1患者经全身影像学检查可发现患有丛状神经纤维瘤(PN) [2] 临床数据表现 - Ⅱ期药物临床试验显示,中位随访时间为15.1个月,最佳客观缓解率(ORR)为60.5%,中位至缓解时间(TTR)4.7个月 [2] - 芦沃美替尼疗效确切,安全性可控,起效快,为临床治疗提供新选择 [2] 专家评价与行业意义 - 芦沃美替尼片进入临床应用阶段是本土创新药在神经纤维瘤病(NF1)治疗领域实现零的突破 [3] - 专家期待该药能够凭借扎实的临床数据为更多中国患者带来健康福祉 [3] 未来适应症拓展 - 芦沃美替尼还在开展针对低级别脑胶质瘤、颅外动静脉畸形、儿童朗格汉斯细胞组织细胞增生症的临床试验 [4] - 未来有望覆盖更多疾病领域 [4]
巴奴闯港股:人均消费跌至138元,火锅身价被“打下来”
贝壳财经· 2025-06-19 09:41
上市计划与资本运作 - 公司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 计划在港股上市 若成功将成为第三家港股上市火锅企业[1][2] - 2022年已完成境外主体控股架构调整 为IPO做准备 2024年下半年港股消费企业上市窗口期助推其资本规划[1] - 计划将募集资金用于拓展自营餐厅网络 2026-2028年分别开设约52家、61家及64家新餐厅[2] - 创始人杜中兵与韩艳丽为夫妻关系 通过多层架构合计控制公司83.38%投票权 2016-2021年引入多家投资机构[12][13][14] 财务表现与运营数据 - 收入从2022年14.33亿元增长至2024年23.07亿元 2025年Q1达7.09亿元 三年复合增长率26.9%[3][4] - 利润实现扭亏为盈 从2022年亏损520万元改善至2024年盈利1.23亿元 2025年Q1利润0.55亿元[3] - 餐厅运营收入占比超96% 门店经营利润率从2022年15.2%提升至2025年Q1的23.7% 二线城市利润率24.5%高于一线城市20.7%[4][5] - 翻台率从2022年3次/天提升至2025年Q1的3.7次/天 但同期顾客人均消费从147元降至138元[6][7][8] 市场定位与扩张策略 - 截至2024年6月拥有145家直营店 覆盖全国39个城市 2022-2024年分别新增11家、25家、35家门店[11][15] - 人均消费132.91元高于海底捞(100.86元)和湊湊(124.46元) 但市场份额不足1% 行业前五大参与者合计占8.1%[17][18][19] - 采用"以价换量"策略导致同店销售额2023-2024年下降9.9% 但2025年Q1同比增长2.1%得益于翻台率提升[9][10] - 多次陷入产品定价(18元5片土豆)与食品安全争议(鸭肉冒充羊肉) 创始人言论引发公众对品牌高溢价的讨论[15][16]
汽车反“内卷”第二枪打响:车企承诺“60天返利”治理拖延症
贝壳财经· 2025-06-19 09:17
车企返利政策 - 多家车企承诺60天内完成经销商返利支付,包括广汽集团、宝马、北汽新能源、上汽通用、一汽奥迪、悦达起亚等[3][5] - 广汽集团携旗下五大整车品牌承诺即日起确保两个月内完成经销商返利兑现[5] - 经销商普遍面临返利周期长问题,以往返利支付往往延迟数月,且常以非现金形式抵扣提车款[6][8] - 经销商希望更多车企加入60天返利政策,并倾向于现金返利方式[7] 经销商经营现状 - 记者走访10家经销商,6家经营状况欠佳,4家经营状态较好[3] - 部分经销商出现严重亏损,如北京某4S店热门车型进货价18万,裸车售价14万,单台车亏损4万元[10] - 部分门店已关闭或整合业务,如东风本田4S店因资金链断裂关门,长安欧尚汽车展厅搬迁[10][15] - 经营较好的品牌包括比亚迪、长城哈弗、小鹏等,采用直营模式或坚持不赔钱卖车原则[17] 库存压力与资金链 - 主机厂普遍对经销商实施"高任务+强压库"策略,部分品牌库存深度超过3个月[20] - 7家汽车经销商集团中,5家2024年平均存货周转天数较2023年有所增长[21] - 中升控股存货由2023年底的163.66亿元增长至2024年底的184.77亿元,同比增长约12.9%[22] - 2024年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达59.8%,部分品牌库存系数超过2个月[23] - 2025年1-4月总体库存增长12万辆,打破过去5年同期降库存惯例[23] 行业转型与优化 - 传统燃油车经销商面临转型压力,新能源车市场份额快速提升[18] - 头部经销商通过关闭门店、收缩业务线实现减亏,如新丰泰集团运营网点从43家缩减至37家[27] - 2024年全国汽车4S店网络规模总数减少2.7%,退网数量达4419家[27] - 经销商需加速转型,探索"新零售"模式,向二手车、汽车金融等衍生业务延伸[32] - 预计未来3-5年经销商网络规模缩减2至3成,呈现"马太效应"[33] 行业政策与呼吁 -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呼吁研究出台汽车经销领域阶段性金融纾困政策措施[31] - 全国工商联汽车经销商商会倡议车企及时返利,缩短回款周期[31] - 商务部表示将配合相关部门加强综合整治与合规引导,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