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IPO早知道
icon
搜索文档
纽瑞特医疗完成8亿元D轮融资:“核素+核药”推动核医药产业链自主可控
IPO早知道· 2025-10-10 10:04
融资与公司概况 - 公司近日完成约8亿元人民币D轮融资,由深创投和人保资本联合领投,多家知名投资公司和金融机构联合出资,老股东持续加码 [1] - 公司致力于同位素及药物的创新研制、生产和销售,已建立国际领先的医用同位素、药物研发生产和CDMO服务基地 [3] - 公司通过与国际医药和医疗器械公司开展战略合作,加速前沿放射性药物的本土化生产和运营 [3] 技术平台与核心能力 - 公司布局多款稀缺核素并初见成效,自主创新的傢麟锗镓发生器已成功进入东南亚市场 [3] - 公司建成中国首台商用30MeV IKON质子加速器,即将实现锗、锕等10余种关键核素自主制备与供应 [3] - 公司同时布局了镭、铅等热门核素的研发生产 [3] 研发管线与临床进展 - 公司有4条在研管线处于临床阶段,其中适用于肝癌适应症的NRT6003注射液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 [3] - 适用于胰腺癌适应症的NRT6008注射液正在开展Ⅰ/Ⅱ期临床试验 [3] - 适用于实体瘤的两款放射性药物进入Ⅰ期临床试验,在中国和美国均获得临床试验许可 [3] - 另有多条研发管线处于临床前开发阶段 [3] 战略意义与行业影响 - 公司多款稀缺核素陆续实现自主生产,提升了全产业链自主权和话语权 [5] - 投资方认为公司有助于突破医用同位素长期依赖进口的“卡脖子”局面,增强国家核医药产业供应链韧性 [5] - 公司被视为中国核药领域的领军企业,已建立起覆盖研发、生产、销售的全产业链能力 [5] - 本轮融资将助力公司加速推进创新核药的上市进程及实现关键同位素产业化的能力 [6]
拟回购不超过10%股权,对话找钢王东:产业互联网平台的市场空间非常大
IPO早知道· 2025-10-10 10:04
公司股份回购计划 - 董事会决议行使购回授权,拟在公开市场以最高价每股10港元购回不超过107,109,236股A类股份 [2] - 股份回购旨在反映管理层对公司发展前景的坚定信心和内在价值的高度认可,以维护股东权益并提升投资价值 [2] 2025年上半年业绩表现 - 国际业务营收同比增长38.9%至3.4亿元,交易吨量同比增长58.0%,毛利同比增长90.5% [3] - 非钢铁行业交易额同比增长23.0%至2.1亿元 [3] - AI战略推动商业化突破并大幅提升公司运营效率 [3] 管理层对市值与业务实力的看法 - 公司当前市值与实力及行业影响力不匹配,管理层预期规模化盈利后将凸显产业互联网平台的巨大市场空间 [4][7] - 政府鼓励支持此类平台,随着全年及明年业绩公布,预计估值将回归 [4][7] - 公司处于盈亏平衡点,业务进展如国际化增长、加工厂投产、跨品类突破等尚未完全反映在上半年财报中 [7] 未来增长驱动因素 - 国际化业务单吨毛利高,出海机遇可持续多年 [9] - 跨品种经营利用钢铁行业优势,为客户提供综合物资服务 [9] - AI技术提效降本,进一步加速商业化 [9] 跨品类拓展战略 - 战略清晰,借鉴京东从3C扩品类、亚马逊从图书拓展的模式,以客户为支撑点 [10] - 钢铁是客户采购量最大品类,通过丰富供应资源和提高匹配效率自然完成品类拓展 [10] 海外业务目标 - 目标成为中国钢铁工业最具代表性的出海品牌,现阶段聚焦供应链服务 [12] - 三年后期望海外中国企业采购钢材时优先选择"找钢国际" [12] 行业对标与估值参考 - 对标企业如京东工业(MRO领域)估值高,满帮(物流领域)股价大幅上升,凸显公司当前股价处于绝对低估状态 [8]
应世生物冲刺港交所:核心产品有望成为中国首个获批的选择性FAK抑制剂
IPO早知道· 2025-10-09 10:05
公司概况与定位 - 公司是一家临床后期阶段的生物科技公司,致力于改进肿瘤治疗范式,策略性专注于黏著斑激酶和整合素通路等关键信号传导枢纽 [2] - 公司成立于2017年,已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主板挂牌上市 [2] - 公司是截至2025年8月19日中国唯一拥有选择性FAK抑制剂于晚期临床试验药物的公司 [3] 核心产品管线 - 核心产品ifebemtinib是一种接近商业化的高选择性FAK抑制剂,有望成为中国首个、全球第二个获批的选择性FAK抑制剂 [3][4] - 产品管线涵盖核心产品ifebemtinib、第二代选择性FAK抑制剂IN10028以及三种创新候选抗体偶联药物ADC [3] - ifebemtinib与聚乙二醇化脂质体阿霉素联合治疗铂耐药性卵巢癌获得FDA快速通道认定和NMPA突破性疗法认定 [4] - ifebemtinib与KRAS G12C抑制剂联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和结直肠癌获得NMPA突破性疗法认定 [5] 研发进展与里程碑 - ifebemtinib计划于2025年底/2026年初向NMPA提交NDA申请 [3] - 第二代选择性FAK抑制剂IN10028预计于2025年第四季度提交IND申请,首次人体临床试验预计于2026年第一季度开始 [3][6] - 多种联合疗法(如+TROP2 ADC、+HER2 ADC等)计划于2026年启动II期临床试验 [3] 市场前景与机遇 - 全球选择性FAK抑制剂市场预计从2026年起以71.1%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至2035年达到55.62亿美元 [5] - 中国选择性FAK抑制剂市场规模预计从2027年起以54.6%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至2035年达到15.71亿美元 [5] 商业化准备与团队 - 公司自2022年起已广泛覆盖中国的三甲医院,为产品上市奠定基础 [7] - 核心团队具备丰富的全球制药研发和商业化经验,创始人拥有超20年经验,曾主导可瑞达等药物的中国NDA申请获批 [7] 融资与资金用途 - 公司已获得知名机构超9.29亿元人民币的投资,IPO前最后一轮融资后估值为3.06亿美元 [8][9] - IPO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核心产品ifebemtinib在中国的研发、监管审批和商业化,以及其他在研资产的研发活动 [9][10]
原力无限与时华控股集团达成2.6亿元战略合作,创全球具身智能单笔订单纪录
IPO早知道· 2025-10-09 10:05
合作概览 - 原力无限智能科技与时华文旅控股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项目金额高达2.6亿元人民币,创下全球具身智能领域单笔金额最大的商业订单纪录 [2] 合作方背景 - 原力无限是ELU科技集团旗下核心品牌,专注于智能机器人与具身智能技术研发,基于其自主研发的Hyper-VLA端到端多模态大模型,构建了“一脑多身多场景”的战略体系 [4] - 公司是国内少数具备从算法到整机全栈能力的AI机器人企业,实现了视觉、语言与动作决策的深度融合 [4] - 时华控股集团是中国高端文旅产业的引领者,长期深耕文化小镇、度假综合体、文旅新消费等领域,在全国布局多个中大型景区项目,核心理念是“一镇一景” [4] 合作内容与意义 - 双方将围绕“机器人+文旅”战略赛道展开全方位合作,共同打造全国首批具身智能智慧景区样板工程 [5] - 合作将在智能导览、互动体验、运营服务、数智管理等多个环节实现系统化创新 [5] - 此次合作标志着具身智能从“验证期”正式迈入可复制、可规模化落地的新阶段,是从实验室走向现实应用的关键一步 [5] 战略定位与行业影响 - 时华控股集团认为文旅产业具有体验性、情感性与社交性,AI与机器人的融入将重构“游客—场景—体验”的新连接,推动文旅从“感官体验”走向“智能交互” [6] - 对原力无限而言,文旅场景是连接生活与产业、情感与空间的中间地带,具备高密度人机交互和可持续商业价值,是具身智能实现真实感知与价值验证的理想土壤 [6] - 公司未来将继续沿“一脑多身多场景”的技术路线,深耕能源、文旅、低空、制造与城市空间等关键场景,推动具身智能大规模商业化 [6]
长风药业正式登陆港交所:开盘上涨超200%,吸入制剂龙头加速全球布局
IPO早知道· 2025-10-08 10:30
上市概况 - 公司于2025年10月8日在港交所主板上市,股票代码为"2652" [2] - 全球发售4119.8万股,香港公开发售部分获得约6698倍认购,是港交所修订新股定价机制后超购倍数第二高的新股 [3] - 挂牌首日报每股44.42港元,较发行价上涨201.15%,市值超过183亿港元 [4] 公司定位与技术平台 - 公司定位为全球吸入给药技术的新兴领导者,专注于呼吸系统疾病治疗 [5] - 公司是全球少数掌握吸入制剂全链条技术的企业,拥有全剂型技术平台和面向全球的生产设施 [7] - 公司在粒子工程、装置设计、产品评估、生产工艺和临床开发等能力平台处于全球前沿地位 [7] 产品管线与市场覆盖 - 公司产品组合覆盖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和过敏性鼻炎等治疗领域,可实现多专科覆盖 [7] - 公司布局近40条管线,4款产品已获中国国家药监局批准,1款产品获美国FDA批准 [7] - 公司在中国、美国、欧洲及新兴市场进行20多个候选产品的全球开发 [7] 核心产品表现 - 核心产品CF017(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是中国销量最高的吸入药物类别,2024年按销量计占中国布地奈德吸入药物市场约16% [9] - CF017销售额从2022年的3.49亿元增至2024年的6.08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1.9% [9] - 产品CF018于2023年12月获纳入医保目录后快速放量,2025年一季度销售额1034万元,已达2024年全年销售额的43.3% [10] 在研产品与市场机会 - 复方制剂CF006/CF043已完成中国注册临床试验,公司是国内唯一开发沙美特罗/氟替卡松气雾剂的企业,有望填补原研药Seretide®的市场空白 [10] - 在研产品GW008/GW013是全球首个噻托溴铵软雾剂,瞄准原研药Spiriva®的百亿级全球市场,已在中美欧同步开发 [10] 行业地位与竞争优势 - 吸入性药物是治疗大多数呼吸系统疾病的金标准,其应用范围正不断拓展到其他治疗领域 [5][6] - 吸入制剂属药械结合产品,技术门槛高,需综合考虑药物配方、粒径分布、递送设备和患者使用习惯 [12] - 公司从"跟随者"转变为"领跑者",证明了中国本土企业能够在该赛道与跨国药企同场竞技 [12] 投资者背景 - 公司获得高特佳投资、基石资本、远翼投资、金浦投资、中金资本等知名机构投资 [12] - 投资者认为公司已发展为技术平台全面、产品管线丰富的龙头企业 [12]
云迹科技成今年第一家通过聆讯的18C企业:将成「机器人服务智能体第一股」
IPO早知道· 2025-10-04 10:07
被视作"第二曲线"的AI数字化系统业务高速增长。 本文为IPO早知道原创 作者| Stone Jin 微信公众号|ipozaozhidao 据IPO早知道消息,北京云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迹科技")日前已通过港交所聆讯并于 10月3日披露聆讯后的资料集。 在18C章程下,云迹科技的领航资深独立投资者为阿里、联想创投、腾讯、启明创投以及携程;资深 独立投资者则为安徽人工智能公司和河南科投。此外,云迹科技的投资方还包括中信证券、光控众 盈、海银资本、沸点资本、金茂资本、澜亭资本、睿住资本、泰州东南文投基金、中移创新产业基金 等。 云迹科技在招股书中表示,IPO募集所得资金净额将主要用于持续提升研发能力;提高在中国境内外 的商业化能力;以及用作营运资金及其他一般公司用途。 本文由公众号IPO早知道(ID:ipozaozhidao)原创撰写,如需转载请联系C叔↓↓↓ 这意味着, 云迹科技成为今年第一家通过港交所聆讯的18C章特专科技企业,亦有望即将正式成 为"机器人服务智能体第一股"。 作为一家机器人服务AI赋能技术企业,成立于2014年的云迹科技现已在中国机器人服务智能体市场 中位列领先地位—— 根据弗若 ...
禾赛成为全球首个年产过百万的激光雷达企业,达全球车辆年产量数字1%
IPO早知道· 2025-10-03 10:12
里程碑事件与行业地位 - 禾赛科技2025年度第100万台激光雷达于9月底正式生产下线,成为全球首个年产量突破百万台的激光雷达企业 [2][3] - 该里程碑标志着公司阶段性实现了“2025年让全球1%的车辆具备三维感知能力”的创业愿景 [4] - 截至2025年第二季度,公司在ADAS和机器人领域的累计交付量已超过137万台 [13] 生产制造与供应链能力 - 公司自建高自动化激光雷达生产线,核心工序自动化率达100%,每20秒可下线一台激光雷达 [8] - 通过自研的智慧云MES中央控制系统实现全链路精准追溯和高质量实时管控,杜绝不良品流出 [10] - 2025年全年规划年产能超过200万台,预计年交付量在120万至150万台之间 [13] 核心技术研发与产品优势 - 公司自2017年起布局激光雷达专用芯片研发,是业内唯一一家自主研发所有七个关键部件的激光雷达企业 [10] - 通过自研芯片路径开发了AT、ET、FT、XT、OT和JT系列产品,第四代自研芯片整合了全部七个关键部件 [10] - JT系列激光雷达发布不到5个月累计交付突破10万台,创全球最快记录 [12] 市场表现与客户基础 - 公司在全球车载激光雷达、ADAS激光雷达和L4自动驾驶激光雷达市场占有率均为第一,是行业唯一连续四年获此殊荣的企业 [12] - 已获得来自24家主机厂超过120个车型的量产定点,计划于2025至2027年陆续交付,客户包括欧洲顶级主机厂、全球新能源销量冠军及多家头部车企 [12] - 在全球前十大Robotaxi公司中,有九家选择禾赛作为主激光雷达供应商,覆盖了行业领先的自动驾驶公司 [12]
蜜雪集团收购「鲜啤福鹿家」,要将「高质平价」的价值主张延伸至现打鲜啤
IPO早知道· 2025-10-02 09:40
鲜啤福鹿家将成为蜜雪集团的非全资附属公司。 据IPO早知道消息,蜜雪冰城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蜜雪集团")于10月1日发布公告称,其已在 9月30日盘后与鲜啤福鹿家达成投资及股权转让协议——以约2.97亿元人民币的价格获得鲜啤福鹿 家53%的股权。 上述投资及股权转让完成后,鲜啤福鹿家将成为蜜雪集团的非全资附属公司,其财务业绩将并入蜜雪 集团的财务业绩。 蜜雪集团在公告中指出,其自创立以来始终坚持"高质平价"的价值主张,在保持亲民价格的同时持 续提供各品类的高质量产品。而鲜啤福鹿家的现打鲜啤产品亦凭藉"优质原料、严选工艺、口感新 鲜、现打现饮、口味多元"的产品力和平价定位,成功立足大众市场并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 完成投 资后,蜜雪集团的产品品类将从现制果饮、茶饮、冰淇淋和咖啡延伸至现打鲜啤,进一步满足消费者 对高质平价产品的共同需求,践行"让全球每个人享受高质平价的美味"的使命。 这里不妨补充一下鲜啤福鹿家—— 成立于2021年的鲜啤福鹿家主要为消费者提供每500mL单价约6 至10元的现打鲜啤产品,涵盖经典款鲜啤以及果啤、茶啤、奶啤等创新款鲜啤,截至2025年8月31 日已在中国2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拥 ...
森亿智能以18C冲刺港交所:全球唯一涵盖L1至L4解决方案的AI医疗企业
IPO早知道· 2025-10-01 10:01
公司概况与市场地位 - 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医院AI医疗解决方案供应商,按2024年医院收入计算[2] - 公司是全球第四大大型医院医疗AI解决方案供应商,按2024年收入计算[2]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解决方案赋能超过800家客户,包括超过750家医院和超400家大型医院[2] - 公司是AI医疗行业唯一涵盖L1至L4级别解决方案的企业[4] - 公司已在沙特落地全球首个由AI主导的诊所试点,助推行业向L4级阶段发展[4] 财务表现与融资情况 - 2022年至2024年营收分别为1.44亿元、2.39亿元和2.92亿元[8] - 2025年上半年营收从2024年同期的0.91亿元增加23.3%至1.12亿元[8] - 2022年至2024年毛利率分别为26.9%、30.4%和37.1%,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为38.9%[9] - 公司总计完成9轮融资,2024年7月完成IPO前最后一轮融资后估值为26.6亿元人民币[10] - 公司领航资深独立投资者包括腾讯、IDG资本、红杉中国和纪源资本[10] 行业市场前景 - 全球AI医疗解决方案市场预计从2024年的400亿元增长至2030年的906亿元[5] - 中国AI医疗解决方案市场预计从2024年的164亿元扩大至2030年的353亿元[5] - 到2030年,全球L3级AI医疗解决方案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108亿元,中国将达到70亿元[6][7] - 预计到2025年L4级AI医疗解决方案将在全球进入试点,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预计达8亿元[7] 技术解决方案层级 - L1级解决方案为数据智能解决方案,提供数字工具用于数据可视化和分析以提升效率[4] - L2级解决方案为AI辅助解决方案,结合医疗知识库与AI技术提供决策支持建议[4] - L3级解决方案为AI智能体解决方案,在监督下能自主规划、决策和执行特定任务[4] - 公司正专注于L4级高阶自主智能解决方案的研发与验证[4] 上市计划与资金用途 - 公司于2025年9月30日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计划通过18C在主板挂牌上市[1] - IPO联席保荐人为中信建投国际、建银国际和交银国际[1] - IPO募集资金净额将用于加强研发创新、产品完善升级、提升商业化能力、战略性收购及营运资金[10]
天境生物完成近6亿元融资,加速创新药商业化与全球化进程
IPO早知道· 2025-09-30 15:13
公司战略转型与商业模式 - 公司已成功转型为兼具创新深度与商业广度的全链条、平台型生物科技企业 [1] - 公司通过“即将上市产品商业化+创新产品对外授权(BD)+CDMO服务”的多元化收入模式平衡研发投入与风险 [1] - 公司构建了清晰的双梯队产品管线布局,包括第一梯队(Best-in-Class潜力)和第二梯队(First-in-Class潜力) [2] 近期融资与资金用途 - 公司完成近6亿元人民币C2轮融资,由中金资本旗下基金领投,多家机构跟投及老股东加码 [1] - 本轮融资资金将重点用于推动第一梯队产品的三期临床试验与上市申报,并加速第二梯队全球创新候选药物的研发 [2] 关键运营里程碑与进展 - 公司与法国赛诺菲就尤莱利单抗大中华区权益达成总价值约17亿元人民币的战略合作 [1] - 公司成功递交两款产品的上市申请,包括依坦生长激素α以及菲泽妥单抗(多发性骨髓瘤适应症) [1] - 公司与美国渤健合作在中国启动菲泽妥单抗治疗IgA肾病和原发性膜性肾病的国际多中心三期临床研究 [2] - 普那利单抗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突破性治疗药物认定,并已启动三期临床试验 [2] 投资者与合作伙伴评价 - 投资者认为公司展现了稀缺的全方位能力,具备近期可商业化的产品、创新平台和BD交易提供的持续现金流 [2] - 公司被认可为在生物医药行业寒冬与地缘政治变化中成功突围的样本,具备突出的全球BD合作能力 [2] - 合作伙伴认为公司兼具全球化战略视野与差异化布局能力,多款核心品种已进入商业化阶段,价值实现路径明确 [2] - 公司管理团队在战略重组中展现出远见和执行力,成功将公司从研发型企业转型为平台型公司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