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早知道
搜索文档
自然堂冲刺港交所:第二大国货化妆品品牌,今年获欧莱雅、加华超7亿投资
IPO早知道· 2025-09-30 10:17
公司概况与市场地位 - 自然堂全球控股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三大国货化妆品集团,旗下拥有五个主要品牌,提供涵盖护肤、彩妆、个人护理、男士护理以及儿童和婴儿护理的全方位产品系列 [3]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主要品牌共提供522个SKU [3] - 旗舰品牌“自然堂”是中国第二大的国货化妆品品牌(以2024年零售额计算),并在2013年至2024年间连续12年排名国货化妆品品牌前两名 [4] - “自然堂”品牌在消费者认可度、购买频率和复购意愿方面在所有受调研的大众国货化妆品品牌中排名第一 [4] 品牌组合与产品定位 - 品牌组合包括CHANDO自然堂(2001年上市,定位来自喜马拉雅的自然科技化妆品品牌,383个SKU,价格范围49至390元)、Biorrier珀芙研(2019年上市,专注敏感肌的功效型护肤品牌,29个SKU,价格范围138至398元)、MAYSU美素(2001年上市,科技美妆中高端抗老品牌,28个SKU,价格范围180至680元)、SPRING春夏(2017年上市,科技抗光老品牌,63个SKU,价格范围58至338元)、以及己出(2023年上市,婴童皮肤科学功效品牌,19个SKU,价格范围89至169元) [4] - 2022年至2024年以及2025年上半年,“自然堂”品牌在集团收入的占比分别为94.6%、95.9%、95.4%以及94.9% [5] 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能力 - 公司是中国第一家拥有酵母成分自主产权的国货化妆品公司,也是中国首家开展太空护肤研究项目的国货化妆品公司 [5] - 公司以行业首创一盘货系统等数字化系统为抓手,建立了全链路数字化业务运营模式,实现供应链管理、存货管理、生产管理、销售和营销、物流管理及消费者数据分析的数字化运营 [5]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公司拥有超过3770万名注册会员,其天猫及京东店铺合共吸引的粉丝数量在所有国货化妆品公司中排名第一 [5] - 2024年自然堂注册会员的复购率约为32.4%,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5] 销售渠道与市场拓展 - 公司已在天猫、抖音、京东、拼多多、快手、小红书、唯品会及微信视频号等国内各大电商平台建立稳固业务 [6] - 公司已建立覆盖全国的全方位线下销售网络,截至2025年9月22日,已布局超过62,700个终端零售点,包括百货商场、购物中心、化妆品店、超市、便利店、生活馆、药店以及若干新兴的零售业态 [6] - 作为全球扩张策略的一部分,公司产品现已在北美及东南亚的国际市场销售 [6] 财务表现与融资情况 - 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分别为42.92亿元、44.42亿元和46.01亿元;2025年上半年营收从2024年同期的23.01亿元增至24.48亿元 [7] - 2022年至2024年,公司经调整净利润分别为1.39亿元、3.13亿元和2.03亿元;2025年上半年经调整净利润从2024年同期的1.86亿元进一步增至2.19亿元 [7] - 公司IPO前完成唯一一轮融资,欧莱雅累计投资4.42亿元(持有6.67%股份),加华资本投资3亿元(持有4.20%股份),IPO前估值超71亿元人民币 [7] 上市计划与资金用途 - 公司于2025年9月29日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主板挂牌上市,华泰国际和瑞银集团担任联席保荐人 [3] - IPO募集所得资金净额将主要用于加强销售渠道的DTC能力、丰富多品牌矩阵、投资研发及产品开发、加强数字化能力、生产设施的运营和升级、扩大海外市场业务、以及用作营运资金 [8]
微医控股更新招股书:上半年营收超30亿元并接近盈利,经营现金流首次转正
IPO早知道· 2025-09-30 08:23
公司上市进展 - 公司于2025年9月29日更新招股书,继续推进港交所主板上市进程,联席保荐人为招银国际和华泰国际 [1] 市场地位 - 按2024年收入计算,公司在中国数字健康服务市场(不包括药品销售)及AI医疗健康解决方案市场均排名第一 [1] 财务业绩 - 持续经营业务收入从2022年的13.6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54.96亿元,复合年增长率超过100% [2] - 2025年上半年持续经营业务收入为30.8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18.18亿元增加69.4% [2] - 2025年上半年持续经营业务经调整亏损率由2024年同期的7.0%收窄至4.2%,并实现经营现金流首次转正 [5] 收入构成 - AI医疗服务收入从2022年的6.2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48.06亿元 [3] - 2025年上半年AI医疗服务收入为28.41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14.4亿元增加97.3% [3] - 2025年上半年AI医疗服务收入占总营收的比例从2024年同期的79.2%攀升至92.2% [3] 核心业务驱动 - 健康管理会员服务收入2024年度为38.93亿元,较2023年的3.54亿元增长近10倍 [3] - 2025年上半年健康管理会员服务收入为23.89亿元,较2024年同期的10.32亿元增幅131.4% [3] - 截至2025年6月30日,健康管理会员服务已覆盖约110万名健康会员 [3] 技术与商业模式 - 公司拥有自研AI医疗大模型及AI医生、AI药师、AI健管、AI智控和AI健康管家等AI应用 [4] - 公司通过AI驱动的整合医疗服务模式,为健共体内成员提供解决方案,采用以签约人员为基础的打包付费模式 [4] - 该模式成功提升了成本效益和会员粘性,为基层医疗机构和公共医疗保险基金带来收益 [4] 运营成效 - 2024年6月至2025年6月,天津健共体内患者疾病管理指标显著提升: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率由70.04%提升至79.55%,冠心病患者血压控制率由45.90%提升至56.07%,卒中患者血压控制率由55.95%提升至73.15%,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率由13.71%提升至23.98% [4] - 全病种健康管理盈余率由2024年的3.3%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6.1% [4] 业务扩张与资金用途 - AI健共体模式正向上海、杭州、重庆、南京、深圳、温州、银川等多地复制推广 [5] - IPO募集所得资金净额将主要用于在天津及中国其他地区扩张健共体、AI技术的扩张与应用、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以及用作营运资金 [5] 投资者背景 - 公司已获得腾讯、高瓴、五源资本、中投中财、友邦保险、启明创投、红杉中国、高盛、Millennium等知名机构的投资 [5]
DeepSeek和智谱都将于近日发布新模型,或将迎来重大突破
IPO早知道· 2025-09-29 17:45
大模型行业技术进展 - DeepSeek于9月29日发布DeepSeek-V3.2新模型并上传至HuggingFace平台[2] - 智谱新模型GLM-4.6将于近日发布,部分用户已可通过API接口调用[2] - DeepSeek在8月发布DeepSeek-V3.1,引入混合推理架构、更高思考效率和更强Agent能力[3] - 智谱在7月推出新一代旗舰模型GLM-4.5,首次在单个模型中实现推理、编码和智能体能力原生融合[3] - 智谱于8月推出全球100B级效果最佳的开源视觉推理模型GLM-4.5V,总参数106B,激活参数12B[3] 头部企业市场地位 - DeepSeek和智谱是中国最为头部的大模型企业[3]
伊对冲刺港交所:多项数据位居中国在线情感社交行业第一,上半年营收近20亿
IPO早知道· 2025-09-29 14:55
公司概况与上市信息 - 米连科技于2025年9月29日正式向港交所递交招股说明书,拟主板挂牌上市,华泰国际担任独家保荐人 [3] - 公司成立于2015年,于2017年推出旗舰产品「伊对」,2022年推出「贴贴」,2024年推出多款海外产品 [3] - IPO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拓展海外市场、研发投入、战略投资与收购以及营运资金 [5] 产品与市场定位 - 旗舰产品「伊对」开创了主持人引导的三方视频互动模式,目标用户为中国内地30岁左右人群,旨在通过真实音视频互动帮助用户建立有意义的连接 [3] - 「贴贴」是一款针对中国大陆18至30岁用户的语音社交应用,专注于基于共同兴趣的连接 [3] - 海外应用产品(HiFami、Chatta、Seeta)覆盖东南亚、中东、北美及南美等区域,部分产品针对特定人群如菲律宾裔及拉丁裔 [3] 用户数据与行业地位 - 2024年上半年公司平均月活跃用户为990万名,平均日活跃用户为210万名,平均月付费用户为120万名 [4] - 按2024年上半年收入计算,伊对在中国在线情感社交行业排名第一 [2][4] - 2024年上半年伊对月活跃用户月均使用时长8.0小时,七日留存率72.1%,月均启动次数119.6次,均显著高于行业前十大参与者平均水平(3.2小时,53.3%,55.2次) [4] 财务表现 - 公司营收从2022年的10.52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3.73亿元 [4] - 2024年上半年营收从2023年同期的10.31亿元增加85.9%至19.17亿元 [4] - 经调整净利润从2022年的0.39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12亿元 [5] - 2024年上半年经调整净利润从2023年同期的0.77亿元增加超285%至2.97亿元 [5] 资本运作 - 公司已获得蓝驰创投、XVC、云九资本、光源创新基金、招银国际、小米、顺为资本等知名机构的投资 [5] - 2024年公司完成一轮股份回购,所有股东均进行了一定的退出 [5]
优必选再签3000万人形机器人合同,迄今为止总订单金额已接近4.3亿
IPO早知道· 2025-09-29 13:26
将持续提升Walker系列人形机器人的量产能力。 本文为IPO早知道原创 作者| Stone Jin 微信公众号|ipozaozhidao 据 IPO早知道消息, 优必选智慧物流子公司 UQI优奇与天奇自动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天奇 股份") 日前 正式签订采购合同。天奇股份将采购总价 3000万元的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Walker S系列,该笔采购将于2025年12月31日前完成交付。 优必选与天奇股份有着长远、紧密和共赢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实现了双方优势资源的共享、协同 及互补,推动着 "人形机器人+智能制造"的高质量发展。2023年6月,优必选与天奇股份签署《战 略合作框架协议》,基于人形机器人在新能源汽车、3C电子、智慧物流等工业场景的应用领域构建 深度合作关系,展开全球领先的人形机器人前沿开发及全周期解决方案的创新应用,如将人形机器人 应用于工业制造场景领域的产品及解决方案的研发、生产制造,推动人形机器人在汽车智能制造等高 端制造领域的落地应用等。 加上本次订单,截止目前,优必选 Walker系列人形机器人已获得近4.3亿元合同(含上半年已交付 近5000万元人形机器人订单,不含全尺寸科研教育 ...
微亿智造冲刺港交所:国内收入规模最大且已盈利的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厂商
IPO早知道· 2025-09-29 13:26
公司概况与市场地位 - 公司是全球首批在多个复杂工业场景中实现具身智能大规模商业化落地部署的领先企业之一 [4] - 按2024年收入计算,公司是中国最大的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供应商 [9] - 公司已完成多轮融资,股东包括工业母机基金、深创投等多家国家队基金及知名投资机构 [6] 财务表现与增长 - 2025年上半年营收从2024年同期的1.43亿元大幅增长187%至4.12亿元 [10] - 2022年至2024年收益从人民币2.21亿元增长至6.00亿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64.7% [10] - 公司旗舰产品线EIIR收入在2022年至2024年以183.4%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 [9] - EIIR产品收入占比从2022年的15.3%增长至2025年上半年的53.6% [9] - EIIR产品毛利率从2022年的45.7%增长至2025年上半年的54.1% [9] - 公司在2024年及2025年上半年均已实现盈利 [9] 产品与技术优势 - 公司通过自研全栈式软硬件系统开发能自主感知、学习、决策并执行复杂任务的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 [4] - 技术体系基于“快慢思考”与“人类在环”相结合的原则,解决关键“冷启动”难题 [12] - 技术部署于标准化的“端-边-云”架构,平衡大规模数据处理与工业现场即时响应需求 [12] - 公司拥有超过180名行业专家及工程师组成的研发团队,占员工总数近60% [14] - 公司已形成超过700项自主知识产权,包括超过180件发明专利和300件软件著作权 [14] 市场应用与拓展 - 公司产品已在3C电子、汽车制造、新能源、快消品及半导体等行业实现批量落地 [7] - 公司已启动海外业务拓展,包括美国、欧洲和葡萄牙,并正积极布局日本、新加坡及马来西亚等新市场 [10] - 全球工业AI赋能智能体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4年的3620亿元增长至2030年的1.3万亿元 [14]
乐享科技天使轮融资总金额近5亿元,加速消费级具身智能产品规模化落地
IPO早知道· 2025-09-29 10:34
融资与公司背景 - 公司在9个月内完成三轮融资,天使轮融资总金额接近5亿元,最新一轮为2亿元“天使++”轮融资,由钟鼎资本领投,IDG资本持续加投 [2] - 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自研核心零部件攻关、机器人本体与运动控制技术开发及意识仿生模型迭代,目标加速消费级具身智能产品规模化落地 [2] - 公司创始人郭人杰出生于1997年,曾任追觅中国区执行总裁,三年达成年营收60亿,管理团队超1500人,结合具身智能技术与百亿营收的消费级机器人经验创立公司 [2] 团队与技术实力 - 公司团队规模已扩展至90人,其中研发人员占比超过80%,核心研发成员毕业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卡耐基梅隆大学等国内外顶尖高校 [3] - 团队近期吸引了来自多家世界顶级人工智能研究机构的顶尖人才加盟,在高精度运动控制、多模态感知融合、机器人本体结构等关键技术领域持续加强力量,构建长期技术壁垒 [3] 产品进展与市场验证 - 公司旗下履带式机器人W-bot(昵称WaWa)已亮相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世界机器人大会等国际顶级科技盛会,并跨界体育领域,于2025年7月20日成为苏超首位机器人领队 [3][4] - W-bot凭借其交互能力与负载运输能力,已获得零售、教育、地产、宠物等多种行业的意向订单,未来计划成为百行千业的参与者 [4] - W-bot初代原型机于2025年5月31日登陆京东618夏日歌会公开亮相,并在6月3日的京东拍卖活动中以29799元成功成交,初步验证市场认可 [6][7] - 公司并行推进两款核心产品平台:60厘米高、拥有20个自由度的小型具身智能机器人Z-Bot,以及履带式机器人W-Bot,针对家庭场景的室内外需求稳步研发 [9] 行业前景与战略定位 - 公司力图打造全球首款应用于消费级场景的具身智能产品 [1] - 公司内部研发体系保持高度平台化,未来将进一步丰富产品矩阵,覆盖更多元化的消费场景,以适配长期高速迭代战略 [9] - 投资方认为公司已汇聚AI算法、具身智能、机器人等前沿领域优质人才,在产品开发、供应链整合等环节实现创新与突破,展现出跨领域协同与快速迭代的能力 [11]
详解晶晨股份招股书:智能家庭终端SoC芯片大陆第一,将加码端侧AI和智能互联生态
IPO早知道· 2025-09-29 10:34
公司概况与市场地位 - 晶晨股份是全球布局、世界领先的系统级半导体设计厂商 专注于智能终端控制与连接解决方案 产品涵盖智能多媒体与显示SoC主控芯片、AIoT SoC主控芯片、通信与连接芯片、智能汽车SoC芯片等[3] - 按2024年相关收入计 公司在智能终端SoC芯片厂商中份额位列全球第四 在家庭智能终端SoC芯片领域份额位列中国大陆第一、全球第二[3] - 截至2025年上半年 公司营收33.29亿元 同比增长10.38% 毛利率37.5% 同比提升2.1个百分点 除税前利润率14.5% 同比提升1.8个百分点[4] 业务结构与收入分布 - 智能多媒体和显示SoC芯片贡献70.9%营收 AIoT SoC芯片贡献26.7%营收 两类芯片合计占比超90%[4] - 公司88.9%营收来自中国内地以外市场(2025年上半年) 2024年全年这一比例达92.0%[5] - 智能多媒体及显示SoC芯片毛利率34% AIoT SoC芯片毛利率45.4% 智能汽车SoC及其他芯片毛利率达50.2%[13] 技术研发与知识产权 - 公司采用6nm制程技术研发智能设备SoC芯片 拥有353项专利、88项著作权、59项注册商标及3个域名[6] - 技术职能员工占比86.6%(1564名/1807名) 2025年上半年研发开支占营收比例22.1% 2024年度为22.8% 过去三年均超20%[6] - 产品覆盖全球250余家主流运营商及全球前20大电视品牌中的14家[12] 战略并购与业务拓展 - 以3.16亿元收购芯迈微半导体 补强物联网、车联网及智能移动终端领域的广域网通信芯片技术 预计晶圆成本降低30%[5][18] - 并购旨在加速AIoT解决方案 拓展新业务领域 并通过技术协同强化平台生态竞争力[5][18] - 同步布局车载光纤通信技术 探索战略投资机会以融合互补技术能力与供应链体系[18] 核心业务领域优势 - 智能机顶盒SoC全球市占率31.5%(2024年) 智能电视SoC全球市占率16.8% 位列细分领域第一和第二[12] - AIoT SoC芯片应用于影石创新AI麦克风等智能硬件 智能汽车SoC聚焦信息娱乐系统与智能座舱[9][11] - 与Google Android TV、Amazon Fire TV、ROKU TV等全球主流电视生态系统深度合作 产品覆盖小米、海尔、TCL、亚马逊等头部客户[13] 行业趋势与增长机会 - 全球智能座舱及信息娱乐SoC市场规模2024-2029年复合增长率达27.6%[18] - 汽车智能化推动智能座舱SoC向高算力、多任务处理、高性能集成化发展 舱驾融合与大模型端侧部署需求成为增量机会[17] - 公司通过跨设备协同技术开发 重点布局低延迟高可靠无线通信协议栈 延伸移动终端、车载终端与家庭终端生态[18]
鞍石生物科创板第五套标准IPO获受理:发行前估值52.5亿元,MET抑制剂商业化起步
IPO早知道· 2025-09-28 22:26
贝恩资本、维梧资本、先进制造基金、春华等为机构股东。 本文为IPO早知道原创 作者| 罗宾 微信公众号|ipozaozhidao 据IPO早知道消息,9月26日,北京鞍石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鞍石生物")科创板IPO申请获受理。 鞍石生物此次公开发行股票不超过76,004,323股(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之前),占发行后总股本的比例不 超过15%且不低于10%。公司选择以"科创板第五套标准"申报上市。 鞍石生物为一家迈入商业化阶段的创新生物医药企业,专注于肿瘤等存在重要未满足临床需求的疾病领域。 公司围绕MET、EGFR、ROS1、NTRK、HER2、RAS等重要肿瘤驱动基因通路,构建了具有"同类首 创"或"同类最佳"潜力的多层次创新药物管线。 目前,公司已有一款产品(万比锐®,伯瑞替尼)在国内获批上市,一款产品(安达艾替尼)处于新药上市 审评阶段,两款产品(ANS01、ANS03)处于临床研究阶段,并正在全球多地开展多项临床研究试验,包 括四项III期临床研究。 | 通用名/ | 靶点 | 治疗方式 | 适应症 | 武装地区 | 药品特殊审评资格 | 研发进展/ | | --- | --- | --- | ...
印奇:AI将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变革,坚信「One Brain,One OS,One Agent」
IPO早知道· 2025-09-28 22:25
公司品牌与战略愿景 - 公司于9月28日发布新品牌英文名称“AFARI”及标识,彰显AI化与国际化发展决心,迈入新发展阶段[2] - 公司启动以“AI+”为核心的战略转型,科技业务板块稳步推进,并在短时间内完成全面业务布局[2] - 公司制定“千里计划”,核心愿景为“One Brain, One OS, One Agent”,旨在构建大模型驱动的AI大脑、统一操作系统及超级智能助手,实现跨终端、跨场景服务[3] - 公司致力于打造AI与人类和谐共生的世界,目标是成为一家世界级科技公司[2][3] 业务布局与技术基础 - 公司依托重庆制造业基础、自身AI技术积累及合作伙伴吉利在汽车产业的积淀,在不到一年内完成智能驾驶、智能座舱和智能出行领域的全面业务布局[5] - 公司在智能驾驶领域正基于先进AI技术重新定义行业标杆,其系统在歌乐山、盘龙立交等苛刻路况实测中表现出更安全、更丝滑、更AI的体验[5] - 在智能座舱领域,公司汇集优秀研发团队,基于多模态大模型打造新一代智能座舱Agent OS,实现超自然交互、融合记忆等功能,提升人车交互体验[7] - 在智能出行领域,公司计划在未来18个月完成Robotaxi全链路产业布局,包括加速L4级智驾方案研发、合作研发专用车型及打造运营服务平台[9][10] - 公司目标在全球10座城市实现规模化Robotaxi运营,在单一城市部署超过1000辆Robotaxi[10] 智能驾驶技术细节 - 公司智驾技术以“更安全、更丝滑、更AI”为目标,采用6D多维感知、全感自动防御驾驶等技术构建安全防护体系[12] - 技术结合复杂路况仿生控车、长短时序时空优化及全场景“门到门”懒人模式,提升驾乘质感[12] - 基于端到端模型架构、多模态大模型与强化学习范式,实现高度智能化驾驶决策[12] - 采用一段式端到端模型降低对“白盒”依赖,提升系统“含模量”,并以强化学习为核心,通过奖惩机制减少对模仿式学习数据的强依赖[14] - 该技术路线能以更少场景数据高效解决特定驾驶问题,在性能与成本间取得良好平衡,展现可持续落地前景[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