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远川投资评论
icon
搜索文档
港股怎么又热闹起来了
远川投资评论· 2025-05-22 15:01
港股市场动态 - 小米完成425亿港元闪电配售,位列港股历史第三大配售项目,前两位是美团542亿和比亚迪435亿 [1] - 2023年港股IPO募资仅463亿,较2021年缩水86%,创20年来最低 [1] - 2025年港股IPO融资额653.25亿,同比增长691.33%,配售总额1242.68亿,同比增长853.47% [1] - 宁德时代赴港募资46亿美元,成为2025年全球最大规模IPO [2] - 一季度主动偏股型公募基金港股持仓达到27%的新高 [2] 港股流动性问题 - 2021年港股日均成交额214亿美元,远低于美股的4000-5000亿美元 [12] - 港股20%大市值股票贡献90%流动性,小市值股票流动性差 [12] - 2022-2023年港股破发率超过60% [14] - 一季度港股日均成交额超过2427亿港元 [34] 港交所改革 - 唐家成和陈翊庭上任后推动改革,解决流动性困境和提升国际吸引力 [19] - 18C章降低特专科技公司上市门槛,已商业化公司市值要求从60亿降至40亿 [23] - 新股结算平台FINI缩短资金冻结时间,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24] - 审批上市申请时间中位数从61日缩减至28日 [26] - 印花税从0.13%下调至0.1%,允许库存股回购 [26] 南向资金流入 - 南向资金分为三部分:科技资产重估、新消费行情、高股息资产 [31] - 公募基金一季度加仓最多为腾讯682.85亿、阿里336.01亿、中芯国际205.01亿 [33] - 险资通过港股通买港股可免征红利税,一季度15次举牌港股高股息资产 [34] - 证监会发布5项对港合作措施,支持内地资金南下 [35] 行业板块表现 - "港股三姐妹"蜜雪冰城、泡泡玛特、老铺黄金带动新消费风暴 [1] - "港股三兄弟"小米、比亚迪、蔚来掀起再融资狂潮 [1] - 恒生科技权重股在AI浪潮下表现活跃 [2] - 港股创新药板块出现复苏迹象 [3]
国会山里遍地股神
远川投资评论· 2025-05-21 16:58
美国国会议员投资表现 - 前众议长佩洛西2024年投资收益率达70.9%,但仅位列议员收益榜第十位 [1] - 共和党众议员大卫·劳泽凭借英伟达持仓以149%收益率成为年度榜首 [1] - 民主党议员黛比·舒尔茨以142.3%收益率排名第二 [2] - 2024年民主党议员平均收益率31%,共和党26%,均超过标普500指数24.9%涨幅 [3] 议员投资标的与行业偏好 - 民主党议员整体偏好科技股,共和党更倾向金融和大宗商品 [3] - 众议员舒尔茨作为军事拨款委员会成员,重仓获国防部27亿美元合同的卫星运营商Viasat [6] - 国土安全拨款委员会成员丹·纽豪斯2024年购入政府承包商RTX股票 [6] - 众议员格林精准抄底受关税影响的亚马逊、Lululemon及英伟达 [6][7] 典型案例与操作手法 - 参议员伯尔2020年2月抛售62.8万至172万美元旅游酒店类股票,规避疫情冲击 [7] - 伯尔在闭门会议中预警疫情严重性,13天后其预测的欧洲旅行限制等陆续应验 [8] - 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议员巴库斯在雷曼简报会后买入看跌期权获利 [11] 立法监管现状 - 2012年STOCK法案仅要求45天内披露超1000美元交易,违规罚款200美元 [12] - 2020-2022年至少78名议员延迟披露交易,但无公开处罚记录 [12] - 2024年7月提出的ETHICS法案拟禁止议员交易个股,但进展缓慢 [13][14] 投资策略特征 - 议员普遍遵循"避免本金损失"原则,如伯尔在危机前撤离高风险资产 [16] - 通过职务关联领域投资形成"能力圈",如医药委员会成员交易药企股票 [16] - 利用政策信息差实现精准择时,如关税政策变动前调整持仓 [6][7] 市场影响比较 - 2024年国会山前十收益率均超过晨星最佳基金第一名56.13%的表现 [1][2] - 议员群体平均收益率持续跑赢标普500等主流指数 [3]
绝对收益的世界里,常识比叙事更金贵
远川投资评论· 2025-05-20 11:25
投资策略转型 - 基金经理姜晓丽通过研读《人民日报》等权威媒体,建立政策分析与投资决策的桥梁,认为政策对经济和市场的影响力日益增强[1] - 天弘混合资产团队在2022年市场波动中意识到资产配置的"道"需要升级,从单一资产转向多资产配置以应对风险[4][5] - 绝对收益思路从债券扩展到股票,要求股票组合也遵循绝对回报目标,形成资产配置+行业配置+个股选择的三重框架[6] 固收+方法论演进 - 2018年开辟混合配置产品线,核心难点在于平衡股债比例以避免A股20%年化波动率导致"固收+"变"固收-"[5] - 2021年成立混合资产部,2022-2024年优化行业配置框架,2024年底升级资产配置框架至2.0版本[6] - 股票投资采用左侧策略,注重估值安全边际,如2023年选择东方雨虹等低估值标的,使旗舰产品在熊市保持正收益[7] 资金流分析创新 - 2022年债市流动性危机后,在传统宏观/估值分析基础上新增资金流(FLOW)监控,通过买卖力量预判资产拐点[8] - 资金流分析帮助团队在2022年底债市踩踏事件中做出预案,避免传统模式失效带来的风险[8][16] 行业选择逻辑 - 2018-2021年配置核心资产,2023年布局一带一路出口链,2024年重新评估内需科技板块,验证行业贝塔对收益的贡献[7][8] - 不过度依赖高频宏观数据,而是寻找经济结构性分化中的"火"点,如2024年初逆向研究被市场忽视的核心资产[12] 团队文化构建 - 建立左侧投资文化,坚持"不买贵"原则,通过基本面研究捕捉被错杀标的[12][13] - 内部保持表达自由和自主决策空间,考核机制强调结果导向的公平性[13][14] - 经历2016年债市牛熊转换和2022年踩踏事件后,形成稳定的绝对收益文化和组合管理体系[16] 经济转型洞察 - 研究发现中国企业资产负债率(56%)显著低于90年代日本(72%),内需市场潜力被低估[11] - 判断经济动能从投资驱动转向消费驱动,A股波动性将收窄,需跟踪政策渐进式调整[11][12] - 警惕"科技国运"等线性叙事,避免重复"日本论"流行时的认知偏差[12]
公募改革值得再信一次
远川投资评论· 2025-05-14 15:10
公募基金行业改革背景 - 中国公募基金行业面临内生问题,规模超过30万亿但发展质量成为新核心矛盾 [1][2] - 过去规模为王的评价体系导致行业体量增长但投资者体验不佳,主动权益基金持有人四年间承受较差回报 [1] - 《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出台25条举措,被业内称为"近三十年来最深入体检及最大范围改革" [1][3] 改革核心思路 - 彻底修改游戏规则:以投资者回报为导向建立评价体系,取代规模导向模式 [4] - 通过浮动管理费、信息披露标准化、考核权重调整等制度设计实现利益绑定 [5][6][7] - 创新量化"投资者获得感"指标,包括中长期业绩基准对比、盈利投资者占比等维度 [8] 具体改革措施 管理费与信息披露 - 推行浮动管理费模式:业绩显著超越基准可升档费率,低于基准则降档费率 [5] - 修订权益类基金信披模板:强制展示中长期业绩、盈亏比例、换手率等12项关键指标 [6] 考核机制重塑 - 基金公司高管考核中投资收益指标权重不低于50%,基金经理业绩指标权重不低于80% [6] - 实施长周期考核:三年以上中长期收益考核权重不低于80% [6] - 薪酬机制挂钩基准:业绩低于基准10个百分点需降薪,超额可提薪 [7] 基准标准化建设 - 《方案》15次提及"基准",将其作为产品设计、费率和评奖的核心标尺 [12] - 将制定业绩比较基准监管指引,规范基准设定/修改/披露全流程 [17] - 通过基准分类解决基金选择难题,使不同风险收益特征产品可比性提升 [15] 行业属性重构 - 明确公募基金本质是面向大众的金融服务行业,需提高标准化程度 [11][18] - 改革目标三年内形成高质量发展拐点,类比"社区食堂"需兼顾普惠性与服务质量 [8][18] - 美国基金业未尝试过类似根本性改革,中国模式将形成独特发展路径 [9] 长期影响展望 - 行业投研资源面临汰换,考核导向变化将优化人才结构 [20] - 标准化提升有助于提高投资者决策效率,但需平衡基准复杂性与实用性 [16] - 改革重点从博取超额收益转向守住业绩下限,更强调普惠金融属性 [18][20]
科技大时代:嘉实基金科技投资的全链布局
远川投资评论· 2025-05-13 13:00
AI产业发展与投资机遇 - OpenAI发布ChatGPT标志AI技术革命性突破,用户破亿引爆人工智能投资热情 [1] - AI经历三轮发展浪潮:2012年AlexNet图像识别突破、2016年AlphaGo战胜李世石、2022年ChatGPT发布 [1] - 嘉实基金从2012年开始建立AI产业链专题研究,等待产业奇点时刻 [1] - ChatGPT发布后,嘉实投研团队围绕"Scaling Law"展开投资布局,强调非线性变化带来非线性价值 [2] - 2023年初嘉实基金领先市场进行AI相关布局,2024年DeepSeek再度引爆A股AI板块投资热潮 [2] - 嘉实基金近1年在权益类基金大型公司绝对收益榜单中位列第二(2/13) [2] 科技投资方法论 - 科技投资需要前瞻性判断和团队协作,依赖"平台式、团队制、一体化、多策略"的投研体系 [5] - 嘉实基金2017年提出五大科技投资方向:互联网平台、半导体、新能源、人工智能和创新药 [5] - 针对融合型产业赛道建立跨团队产业研究小组机制,包括智能化、半导体、碳中和等方向 [6] - 产业研究小组聚焦两大问题:产业发展前景与方向、不同阶段细分行业关键矛盾与机遇 [6] - 汽车行业研究体现制造组和科技组协同,从不同逻辑出发交叉验证 [6][7] - 2024年被定义为汽车智能化元年,重点关注国产化、电动化、智能化和国际化机会 [7] 投研团队建设 - 团队成员多元化背景带来不同产业视角:半导体、计算机、电子硬件、机器人等专业领域 [8] - 产业小组机制实现新老研究力量一体化和内部研究资源一体化 [7] - 高人才密度团队通过持续碰撞与协同提升认知深度与视野宽度 [9][10] - "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的多元化是团队生命力和韧性所在 [7][10] 被动产品布局 - 嘉实科创芯片ETF(588200)份额从不足两亿增长至超过160亿,净值1.5以上 [12] - 半导体行业国产替代长期逻辑推动左侧布局,2022年低估值阶段把握机遇 [12] - 嘉实基金在被动产品领域积累深厚,发行A股第一只跨市场ETF产品沪深300ETF [13] - 打造"客需解构—策略形成—产品供给—投研匹配—品质管理"一体化体系 [13] - 四大时代主线布局:自主可控、数字AI、绿色低碳、生命技术 [14] - 开发"超级嘉贝"指数投资小程序,提供市场热点、估值工具、产品筛选等功能 [15] 科技投资战略 - 科技行业非线性增长特征(半导体头部企业市值增长曲线超过45度仰角)要求深研型机构 [16] - 嘉实基金通过"一二三四五六"投资框架搭建和全产业链产品布局挖掘企业核心价值 [16] - 主动权益与被动指数产品协同,既捕捉行业贝塔又创造阿尔法 [17] - GDP增速切换至"5%+"阶段,科技行业非线性增长重构价值坐标系 [17]
但斌为什么有九条命?
远川投资评论· 2025-05-07 15:40
巴菲特与但斌的投资对比 - 巴菲特在2024年一季度大幅减持苹果股票,使伯克希尔账上现金和短期国债总额突破3477亿美元创历史新高[1] - 但斌旗下东方港湾代表产品马拉松17号今年以来亏损22.50%,主要因加仓美股科技股的操作与巴菲特相反[1] - 伯克希尔市值在股东会前创历史新高,巴菲特称赞库克为伯克希尔赚的钱比自己还多[1] 但斌的投资风格与业绩 - 但斌采用"时代投资法",押注代表时代的大市值公司,如2007年重仓金融地产龙头,2019-2021年布局茅台、腾讯、宁德时代等[4][5] - 但斌投资组合波动大,2023年抓住AI行情快速回血,但2024年又在美股下跌中回撤[5][6] - 但斌当前重仓美股科技股,包括英伟达(18.98%)、Meta(9.81%)、微软(9.57%)等,并使用了三倍杠杆ETF[7] 但斌的负债端管理 - 但斌在业绩回撤时频繁反思道歉,如2021年新产品回撤20%时第一时间加仓跟投,2022年净值1以下产品不收管理费[11] - 但斌擅长营销和公关,通过高频微博传播投资理念,锚定知名公司和投资人如巴菲特、茅台等[13] - 东方港湾成立20年保持百亿规模,在主观私募生存环境趋紧的情况下展现出优秀的运营能力[17] 行业趋势观察 - 资管行业呈现"公募赛道化,私募IP化"趋势,但斌是少数成功打造个人IP的私募经理[14] - 但斌近期关注港股消费板块,连发三条关于泡泡玛特的动态,可能布局下一个"时代股"[8] - 全市场私募基金中,近一年20%年化收益且回撤小于15%的产品占比21.9%,5年符合标准的产品仅1.3%[10]
当美债开始“需求不足”
远川投资评论· 2025-04-29 14:51
美联储政策与特朗普的冲突 -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强调锚定长期通胀预期是优先任务,即使关税可能引发短期通胀冲击也坚持加息立场[2] - 特朗普公开抨击鲍威尔降息动作迟缓,称其"又迟又错"并呼吁其下台,反映出总统对低利率的强烈需求[2][3] - 特朗普曾提名鲍威尔担任美联储主席,但自2018年加息周期开始后持续表达后悔,因低利率对其地产背景和政府债务压力至关重要[3][4] 关税政策对美债市场的冲击 - 特朗普关税政策导致10年期美债收益率单日飙升20基点至4.46%,创1981年以来最大三日波动,30年期收益率突破4.7%[6] - 市场避险需求与关税冲击形成矛盾:经济放缓预期本应压低收益率,但政策不确定性引发对冲基金杠杆交易爆仓连锁反应[6][8] - 日本对冲基金因60倍杠杆押注10年期美债爆仓,迫使特朗普推迟部分国家关税政策90天以稳定债市[11] 美债需求侧的结构性风险 - 2025年美债到期规模9万亿美元的传闻被证伪,实际6月到期规模仅1.07万亿美元,供给端压力有限[15] - 3年期美债拍卖出现2.4基点尾部利差,反映需求不足,类似2020年疫情和2023年硅谷银行危机时期[19] - 达里奥指出债务风险核心在于需求边际变化:若持有者集体抛售将导致供应远超需求,威胁美元信用体系[19] 长期信任危机与政策反复性 - 特朗普关税政策的不可预测性破坏全球对美国政策稳定性的信任,盟友亦难以判断其贸易战逻辑[24] - Citadel CEO警告政策反复正在损害美债"全球最安全资产"的品牌价值,修复信任需数十年[14][25] - 尽管特朗普软化对华关税态度,但其《交易的艺术》中描述的施压策略仍加剧市场长期不确定性[23][24] 全球金融体系联动效应 - 中日合计持有近30%美债,政策波动直接冲击全球外汇储备安全,形成系统性风险[20] - 美债需求下降可能引发"范式转换":美联储面临印钞贬值或加息恶化经济的双重困境[20] - 基差交易杠杆率达50倍以上,微小波动即可引发保证金追缴-抛售恶性循环,暴露金融系统脆弱性[8][11]
动荡时刻,如何像桥水一样配置组合
远川投资评论· 2025-04-22 13:53
唐军的投资框架与方法论 - 唐军采用"配置先行"的FOF投资模式,自上而下把握核心驱动逻辑,再寻找适配的基金产品[4] - 投资框架分为两套:战略资产配置围绕"货币-信用"框架,战术资产配置基于"预期差"框架[4] - 强调"框架"、"逻辑"、"数据"三大核心要素,注重通过定量分析验证宏观判断[7][13] 资产配置逻辑与案例 - 2024年债市:信用扩张受阻+货币宽松形成对债券有利局面,但四季度清空长债避开调整[4][5] - 黄金投资:突破传统利率框架,基于美元信用动摇逻辑长期重配黄金[6][7] - 豆粕ETF:曾利用期货贴水套利机会,后因规模扩大和多空力量反转而退出[9][10] - 多元回报流:引入原油、黄金、美债、转债等低相关性资产,采用风险预算模型管理组合[8][10] 宏观研究体系 - 中泰时钟体系:参与搭建宏观指标数据库,能够快速识别数据失真问题[13][16] - 货币创造理论:强调信用创造货币的本质,否定传统铸币税理论[14] - 历史规律修正:在逆全球化背景下,量化模型需要宏观判断进行修正[16] 行业差异化优势 - FOF产品实现专业化分工:自上而下配置由FOF基金经理负责,自下而上选股由子基金完成[16] - 区别于传统FOF:不过度依赖基金经理调研,而是通过系统框架进行资产配置[4] - 风险控制:借鉴桥水基金理念,通过多个低相关性回报流分散风险[8][10]
四月的烟雨,飘摇的华尔街
远川投资评论· 2025-04-16 11:29
四月以来的美股,像极了一个不稳定的新兴市场。 这话的出处,并不是憋屈已久的 A 股股民终于恶语反制,而是来自美国前财政部长萨默斯4 月 9 日晚 上发的推特——"过去 24 小时的发展表明,我们可能正走向一场完全由美国政府关税政策引发的严重 金融危机…… 我们正被全球金融市场当作一个有问题的新兴市场对待。 " 从美东时间4月2日特朗普宣布向所有贸易伙伴征收"对等关税",到七天之后的 4 月 9 日又宣布暂停大 部分"对等关税",再到豁免的语焉不详、谈判预期的摇摆反复,全球市场在贸易体系的不确定性里出现 罕见波动。几个月前还在"美国例外论"里岁月静好的美国资产更是处在漩涡中心,股债汇全面震荡。 美国媒体把这场动荡称为"Tariff Crash",直译是关税熊,但很多简中标题则沿用了上一个任期的顺口 溜:一顿分析猛如虎,涨跌还看特朗普。 尽管在 4 月 9 日之后,短期的硝烟似乎有所消散。在可能出现部分政策纠偏的预期下,一度警告大衰 退的华尔街投行们也试图重新回到常规的分析框架内,对美国以及其他经济体的前景做出新的预测。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场关税大震荡里迎来自己三十周年的世界贸易组织(WTO)却没有任何直接行动。 ...
景顺长城的科技投资:走在产业里,买在叙事前
远川投资评论· 2025-04-15 12:40
科技股从来不是新故事,所有的声音大多来源于,有的人选择重新相信,还有的人始终在场。 作为资本市场中的宠儿,科技股投资往往离不开 " 高增长 " 给人带来的巨大想象空间:业绩的高速增长 可以消化企业的估值,进而能够让市场给予这些企业更高的估值,实现戴维斯双击。但在过去两年中, 这种螺旋上升随着部分科技细分产业进入成熟期而遭遇了业绩增速的放缓。 以新能源车行业为例,根据 Wind 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指数在 2023 年营收增速由前一年的 27.13% 放 缓为 14.76% ,归母净利润更是同比下降 7.76% 。 当曾经的高增长变得难以为继,投资者们也开始纷纷去寻找新兴的科技行业,以期寻找到下一个上升期 的科技产业。可对于体量庞大的基金经理们来说,这条寻找的道路却并不顺利。 且不说大多数处于 0-1 孵化过程的新兴科技产业,业绩的可持续性很难验证。如果退回到对短期消息面 的博弈,互联网与 AI 又极大地加速了信息传播的效率,行情的演绎也变得更为迅猛。 不论是 低空经 济、固态电池、还是人工智能,几乎都是在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就完成了从小溪流到大赛道再到要切 换的全过程。 在这种 " 快餐式 " 的科技股行情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