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远川投资评论
icon
搜索文档
穿越牛熊:行业轮动策略的反脆弱进化论
远川投资评论· 2025-04-10 13:39
中证A500指数增强基金市场表现 - 中证A500指数作为新兴宽基指数,凭借对科创属性与中小市值的倾斜性覆盖,成为机构博弈贝塔收益的主战场,全市场已有26只指数增强产品参与竞逐 [2] - 不同A500指数增强产品分化剧烈,两只成立时间间隔不到一个月的产品超额收益差值接近10%,主要源于指数成份股市值和流动性分层显著,为量化模型提供选股空间 [2] - 华安基金推出由张序管理的中证A500指数增强基金(A类:023466;C类:023467),是其量化投资能力的战略升级,旨在构建差异化壁垒 [2][9] 华安量化投资策略体系 - 行业轮动配合多因子选股模型起始于2017年,选择中样本研究的行业轮动策略为基础,通过多因子框架解决行业排序问题,样本量超过40个申万一级行业 [5] - 将行业深度研究作为因子加入量化模型,建立景气度修正体系,包括产业链划分、行业交流、指标梳理及EPS预测,以补充卖方分析师预期数据的缺陷 [5] - 引入机器学习技术选股,结合决策树、深度学习等模型,并针对电子、新能源等赛道型行业搭建单行业选股模型,同时配置事件驱动交易策略捕捉业绩超预期机会 [5] 模型迭代与实战表现 - 行业轮动模型在震荡市中超额收益明显,2019年成熟后应用于华安事件驱动量化基金等产品,张序管理该基金自2020年以来连续五年跑赢偏股混基指数,年化超额收益达9.3% [5][7] - 模型经历三次重大进化:2021年纳入风险因子筛选高估值行业,2022年加入赛道中性和估值中性风控,最近两年探索AI在量化和基本面领域的应用 [8] - AI量化研究成果将应用于新发行的中证A500指数增强基金,升级后的量化框架强调策略透明化与超额收益的平衡 [8][9] 市场环境与投资逻辑 - 行业轮动策略在A股具有长期有效性,4月初关税事件导致市场分化,大消费和自主可控板块表现突出,印证行业轮动价值 [4] - 中证A500增强基金是对"新质生产力"政策的呼应,量化投资竞争已从因子挖掘升维至认知迭代,需将"预判变化"刻入策略基因以应对市场进化 [9]
过冬的医药行业,不冬眠的医药基金
远川投资评论· 2025-04-02 15:43
核心观点 - 和谐汇一医药团队凭借对医药行业的深入研究和敏锐洞察,在非共识领域前瞻布局,成功捕捉NASH赛道等突破性机会[2][3] - 医药行业虽经历四年低迷(医药生物指数最大回撤64%),但老龄化加速(2035年1/3人口为老人)和技术革命(CRISPR、AI)将驱动长期需求[2][3] - 投资框架强调"非共识的正确",通过集中持仓减少决策失误,在基本面、流动性、情绪共振时获取最大弹性[7][22][40] 行业现状与趋势 - 医药生物指数年线四连阴,最大回撤64%超过2008年,但医药ETF份额持续增长反映配置需求刚性[2] - 中国老龄化速度全球罕见(7%-14%仅用21年),2035年老年人口占比达1/3,催生持续产业需求[2] - 技术层面CRISPR突破生命科学边界,AI可缩短药物研发时间(从13年至8年)并降低成本(24亿至6亿美元)[12] 跨市场投资策略 - 2023年下半年起增加美股医药配置,因海外公司PE普遍低于国内(PS仅1倍vs国内3-5倍),且美股有效性更强[19][20] - 通过收益互换投资美股,重点挖掘临床阶段"源头创新"机会,如NASH赛道首款药物Rezdiffra获批创造历史[2][8] - 美股医药公司经营更稳定,国内机构关注度低形成估值洼地,尤其看好生物制药(Biopharma)和生物技术(Biotech)[16][20] 细分领域机会 - 创新药为最看好方向,2025-2026年头部公司将迎盈亏平衡点,重点关注FIC/BIC大单品及平台型公司[16] - AI医疗存在爆发潜力,基因测序、辅助诊断等场景商业化落地后将释放巨大价值,国内设备商受益进口替代[12][41] - 高值快消品类(如肿瘤药)优于高值耐用(器械),因使用频次高且患者生命周期延长抬升市场天花板[25] 投资方法论 - "BCMA-VEGFR模型"从商业模式、竞争格局等9维度筛选个股,不同市场阶段侧重成长性或安全性[29][31] - 流动性是中期估值核心变量,参考北向资金、ETF申赎等指标,结合"主人与狗"理论判断市场状态[32][33] - 极端估值(如CXO达200倍PE)主动规避,基本面证伪或竞争格局恶化(如手术机器人案例)坚决卖出[38][39] 行业周期判断 - 医药板块2025年结束四连阴概率大,但下半年需警惕政策与经济的不确定性,维持谨慎乐观[57][58] - 医保控费实质是腾笼换鸟,集采节省资金的80%投入创新药,真正具备创新能力的企业将受益[48] - CXO领域需等待产能出清(2-5年),关注二三线公司倒闭和服务价格连续上涨的拐点信号[15]
为什么互联网企业是内需复苏的 "卖铲人"?
远川投资评论· 2025-04-01 12:57
消费板块与宏观经济 - 消费板块作为顺周期行业,其行情往往同步于宏观经济拐点出现,在经济见底后半年内及经济回升期表现优于其他板块,胜率和月度超额收益更高[2] - 2023年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82.5%,2024年虽降至44.5%但仍为最大贡献力量,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扩大内需"列为首要任务[3] - 呼和浩特2025年3月推出全国最强育儿补贴政策后,消费板块全面爆发,食品饮料ETF(515170)单日涨幅达5.09%[2] 新消费结构性增长 - 2024年老铺黄金、泡泡玛特等新消费公司股价大幅上涨,永辉超市转型后首店日均销量达调改前13.9倍,市值从200亿最高涨至700亿[8] - 2019-2021年新消费投资热潮中,一级市场投融资事件从145起激增至525起,二级市场港股新消费涨幅媲美白酒[8] - 但部分新消费品牌如钟薛高、虎头局陷入债务危机,奈雪的茶2021-2023年累计亏损5.85亿元,股价较峰值跌超80%[12] 互联网与消费的协同效应 - 互联网平台加速消费品牌成长,完美日记2年达成传统品牌10年销售额(10亿元),2020-2022年营销费用占比超60%[15] - 外卖行业已形成规模效应,2024年线上外卖用户达5.92亿(占网民53.4%),2023年餐饮外卖市场规模1.2万亿元[16] - 支付宝和微信支付2023Q3交易量合计186万亿元(市占率94%),腾讯2024Q4商业支付收入由负转平显示消费意愿恢复[16] 投资工具与策略 - 港股消费ETF(513230)包含美团、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及理想、百盛中国等,2024年涨幅25.22%显著优于恒生消费指数(6.84%)[13][19] - 食品饮料ETF(515170)跟踪指数2021-2023年营收和净利润复合增速达11.8%和17.22%,股息率65.64%,当前估值处于历史6.67%分位数[20] - 消费投资建议采用杠铃策略,结合港股消费ETF(β收益)与食品饮料ETF(α防御属性)构建组合[20]
AI时代,一个内容社区的盈利样本
远川投资评论· 2025-03-30 22:30
搜索引擎市场变革 - 谷歌搜索引擎全球市场份额十年来首次跌破90% 表明传统搜索产品进入衰退期 [1] - DeepSeek通过免费开源策略加速大模型普及 直接冲击传统搜索商业模式 [1] 知乎财务表现 - 2024年第四季度实现上市后首次单季度盈利 净利润8640万元 经调整净利润9710万元 [1] - 订阅收入达17.62亿元 占总营收近50% 验证用户为可信内容付费的商业模式 [7] AI与内容生态关系 - AIGC泛滥导致信息失真加剧 用户对可信内容需求成为刚需 [6] - 知乎凭借7700万创作者和8.7亿条专业讨论 成为大模型训练的重要数据源 [6][11] - 头部专家如雷军、何小鹏等持续在平台创作 强化内容权威性 [7] 产品战略升级 - 知乎直答整合通用搜索与专业搜索 支持结果溯源至真实创作者 降低AI幻觉 [9] - 该产品月活从百万级跃升至千万级 用户迁移成本随个人知识库积累提升 [11] - 48亿元现金储备为AI工具持续迭代提供资源保障 [11] 社区运营逻辑 - 在用户规模与质量平衡中坚持后者 形成高价值用户深度运营体系 [7] - 8140万月活用户证明专业内容社区在AI时代仍有不可替代性 [7] - 近50%用户因专业推荐产生消费行为 在家电等品类建立营销优势 [12] 行业趋势洞察 - AI技术延长优质内容生命周期 人类与AI形成协作而非取代关系 [7][13] - 互联网十问活动捕捉技术变革节点 体现平台对高质量议题的把握能力 [15]
量化卷大模型,还有意义吗?
远川投资评论· 2025-03-27 14:41
量化行业AI转型与DeepSeek影响 - 量化行业公众形象因DeepSeek R1开源显著改善,AI实验室成为行业新风口,多家量化私募如宽德、鸣石、蒙玺等加速AI人才招募 [2] - 头部量化机构已展开AI军备竞赛:明汯拥有数千张GPU卡和数万CPU核,算力达400P Flops;九坤复现DeepSeek R1模型并建立多个AI实验室 [3] - 行业存在技术落差,多数量化机构的大模型能力与DeepSeek差距显著,且DeepSeek当前对量化投研的实际帮助有限 [3] 量化机构发展大模型的现实挑战 - 大模型算力门槛极高:幻方投入10亿建设万卡集群(A100+H20+H800合计约3万张),DeepSeek V3训练使用2048块H800 [6] - 多数机构面临算力与资金瓶颈:建设大模型需数十亿投入,年利润需超10亿,仅九坤、明汯等头部机构具备条件 [7] - 窗口期已过:芯片出口管制导致先进显卡采购困难,叠加人才/时间成本,行业难以复制DeepSeek成功路径 [8] AI对量化投研的实际应用 - 输入端:DeepSeek可处理多模态数据(新闻/语音/视频),提取情绪因子并转化非结构化数据,类似Point 72的微表情分析功能 [10] - 输出端:显著提升编程效率(如VS Code集成AI插件),降低新语言学习门槛,但模型输出精细度不足,无法满足核心投研需求 [10] - 当前局限:AI工具在高频量价因子挖掘有效,但对低频量化策略帮助有限,且模型幻觉问题影响投研严谨性 [11] 量化布局AI实验室的深层动机 - 社会价值重塑:DeepSeek为行业提供技术外溢样本,通过AI应用反哺大众,解决量化机构社会定位困惑 [14] - 人才竞争策略:如蒙玺将AI实验室设于合肥中科大附近,既吸引人才又强化产学研合作,宽德通过类似方式发掘顶尖毕业生 [13] - 政策红利:深圳私募协会推动"量化创新实验室",头部机构借AI能力获取政策支持与行业话语权 [13] 中美量化对比与行业特殊性 - 美国顶级量化如D.E.Shaw、Two Sigma未诞生世界级大模型,凸显DeepSeek的行业特殊性 [13] - 量化机构在集群调校、浮点精度调整等方面具备方法论优势,但大模型研发仍需突破算力/人才密度双重门槛 [12]
贝莱德的选择题
远川投资评论· 2025-03-25 15:04
贝莱德近期动态 - 2025年一季度贝莱德因断供上海两栋写字楼7.8亿人民币贷款引发关注,同期其资产管理规模达11.6万亿美元(全球第三大经济体级别),持有腾讯、比亚迪等中国科技巨头股票价值近3000亿人民币 [2] - 2024年净利润64亿美元背景下,公司以228亿美元参与巴拿马运河收购案(相当于四年利润总和),展现资本运作能力 [2] - 公司行为呈现战略取舍特征:在金融周期、经济周期、政治周期中需平衡不同层级的考量 [5] 历史扩张路径 - 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以135亿美元收购巴克莱全球投资(BGI),资产规模从1.3万亿美元跃升至3.3万亿美元,成为全球最大资管公司 [7][8] - 1999-2009年市值从11亿美元增长至448亿美元(40倍),通过危机并购实现跨越式发展 [8] - 收购BGI使其获得全球最大ETF提供商iShares,奠定指数业务基础 [8] ESG战略与政治博弈 - 公司大力推动ESG投资理念,2021年发行规模12.5亿美元的碳转型ETF创行业纪录(加州教师养老金认购6.5亿美元) [11] - 2022-2024年遭遇红州抵制:西弗吉尼亚、路易斯安那、得克萨斯等州合计撤资超93亿美元,主因ESG政策与石化产业冲突 [11] - 政治立场灵活调整:巴拿马运河交易后获印第安纳州官员态度转变,显示其寻求利益最大公约数的能力 [11] 中国市场布局 - 2011-2020年逐步获取QFII、RQFII、QDLP、私募牌照及首家外资全资公募牌照,完成"大满贯"式准入 [15][16] - 2015年股灾后加大中国资产配置,2017年12亿购入上海普陀写字楼(后断供) [16] - 2021年成立合资理财公司(持股50.1%),但公募业务发展不及预期:四年规模仅100多亿人民币,行业排名百名外,主动权益类产品持续亏损 [18] 战略挑战与风控体系 - 地缘政治影响显著:2023年遭美国国会调查中国投资,公司解释为被动指数投资 [18] - 核心风控系统阿拉丁在2008年危机中表现优异,曾协助美联储管理1.25万亿美元抵押贷款证券 [21] - 当前面临全球化资产配置与地缘冲突的平衡难题,需在动荡环境中分散单一市场风险 [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