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36氪
icon
搜索文档
千元跑鞋大战:HOKA和昂跑,疯抢新中产
36氪· 2025-10-29 18:44
品牌定位与消费者画像 - HOKA与On昂跑是近五年增长亮眼的千元级运动鞋品牌,常被并称为鞋履领域"新中产三宝"之一,共同挑战Nike和Adidas的市场份额 [6] - HOKA的消费者画像覆盖年龄层更广,包括跑者、通勤族等,普遍务实,关注鞋的支撑性、缓震感和身体反馈,体现反炫耀式的低调 [16] - On昂跑的消费者更集中于城市白领,将穿搭视为审美表达,看重可穿搭性及背后的身份标签,常与lululemon、始祖鸟等品牌构成"城市精英制服" [16][13] - 双方拥趸分化明显,HOKA被认为是通勤界的舒适天花板,而昂跑则担起了中产身份标签的重任 [6] 品牌基因与营销策略 - HOKA于2009年在法国创立,创始人均来自Salomon,品牌从创始之初就聚焦于解决具体的跑步问题,如为越野跑下坡设计超厚中底 [19] - On昂跑于2010年在瑞士创立,创始团队包括世界冠军,品牌将瑞士精密制造和极简设计风格融入跑鞋,并逐渐走向潮流和生活方式领域 [19] - HOKA的营销策略侧重于赞助专业越野赛事,如成为环勃朗峰超级越野耐力赛(UTMB)的赞助商,并冠名巴黎半程马拉松,在越野跑赛事中上脚率保持前三 [26][27] - On昂跑的营销重心在时尚领域,擅长限量与联名玩法,如与奢侈品牌LOEWE推出联名系列,并邀请赞达亚等具有时尚影响力的名人代言 [23][28] - 品牌形象对比鲜明:HOKA像传统的"好学生",专注功能性;On昂跑则像时髦的"班花",更具魅力和时尚感 [30] 产品设计与技术特点 - HOKA以其超厚中底和极致缓震设计闻名,鞋楦宽且具有滚动感,但设计常被吐槽笨重,被称为"四大丑鞋"之一 [8] - On昂跑的核心技术是CloudTec®缓震结构,通过鞋底镂空设计实现减震,该设计具有高视觉辨识度 [13] - HOKA的产品长期被物理治疗师、足病医生推荐,被认为是适合足底筋膜炎、膝盖疼痛、扁平足等需求的鞋款 [19] - On昂跑正计划将服装品类占比提升至总销售额的10%以上,并拓展至网球等新运动场景 [29] 增长表现与市场竞争 - 截至3月31日的财报显示,HOKA整体销售增速放缓至10%;而6月底的季报显示其增速回升至19.8% [35] - On昂跑在同期实现了43%与32%的增长率,增速明显高于HOKA [35] - 行业共识是适合工作场景和日常休闲的运动单品将有更大市场,未来HOKA与On昂跑的更大竞争领域在通勤和休闲领域 [38] - 市场竞争加剧,除Nike、Adidas等传统巨头外,萨洛蒙、亚瑟士、索康尼以及从服饰跨界做鞋的Lululemon和始祖鸟均在抢占市场份额 [42] 面临的挑战 - On昂跑面临产品质量问题挑战,例如在美国遭遇因鞋子行走时发出吱吱声的集体诉讼,国内社交平台也常讨论其易破、溢胶等问题 [33] - On昂跑需平衡时尚与专业性能,尽管尝试发布Cloudboom Strike等专业款,但在专业跑者圈中存在感不强 [35] - HOKA面临的挑战是过于专注功能性导致市场边界局促,其尝试时尚化的举措(如与Marni联名、推出厚底玛丽珍)反馈两极分化,未见太大水花 [35][36] - 部分On昂跑的尝鲜者出现回流至Nike、Adidas等老牌的现象 [42]
雷军带队,小米汽车成立架构部,探索电车终局|36氪独家
36氪· 2025-10-29 18:44
小米汽车组织架构调整 - 小米汽车近期宣布组织架构调整,设立全新一级部门“架构部”,负责智能电动汽车下一代技术架构的思考定调 [4] - 新部门直接向雷军汇报,成员包括部分研发部门负责人与核心骨干,整车研发负责人崔强进入架构部,原电动力负责人王振锁接替崔强负责整车研发 [4][5] - 将技术架构职能从行业通行的二级部门或项目组提升为一级部门并由CEO亲自带队,显示公司对前瞻性工作投入和技术定位的重视 [6] 技术架构的战略重要性 - 一个汽车平台通常推出3款以上车型并存续3-5年,一代技术平台会决定车企相当长时间内的销量甚至直接决定企业命运 [8] - 技术定调通常提前5-8年进行,预研部门需设定当下不存在甚至看似不可能的技术目标,并进行技术推演与方案预设,是战略眼光、技术预研和供应链合作的三重考验 [9] - 新部门的工作成果将影响小米下一代产品的技术基调与走向,是公司应对未来竞争的关键变量并影响其长期市场占位 [6] 智能电动汽车技术竞争现状 - 电动化技术层面存在高性能电机技术竞争以及超充与固态电池等路线并行,超充提升体验但影响电池寿命,全固态电池前景良好但大规模落地节点未知 [10] - 底盘机械领域正向线控转向、线控制动以及主动悬架方向演进,但新技术成本仍处高位,例如2025年交付的蔚来ET9搭载线控转向与主动悬架技术,起售价76.8万元 [11][12] - 智能化竞争焦点在于AI大模型与L2级高阶辅助驾驶上车率快速增长,行业正向L3级自动驾驶跃进但商业化路径和用户付费意愿仍不明朗 [14] 小米汽车的技术投入与市场表现 - 小米汽车自创立起便选择自研高性能车核心电机,规划三代产品,帮助SU7达到零百加速2.78秒并推动SU7 Ultra在纽北赛道突破保时捷Taycan圈速成绩 [17] - 小米SU7累计销量突破25.8万辆,YU7上市三个月交付超4万辆,售价52.99万元起的SU7 Ultra锁单量超过2.3万辆,汽车业务有望于今年实现单季度盈利 [18] - 技术领先带来的市场优势强化了公司对前沿技术投入的决心,本轮调整旨在借助资深骨干的行业洞察与内部经验,强化对技术趋势的战略预判能力 [19][20] 行业竞争格局与突围路径 - 汽车行业竞争节奏加快,车企普遍面临在更短周期内推出低成本、高竞争力产品的压力,导致许多企业倾向于采取配置叠加等快速策略,造成产品同质化 [21] - 侧重于配置叠加和成本控制的竞争模式难以持续,一旦特定配置普及,消费者决策可能再次倾向于价格优先,企业将陷入更严峻的增长压力和利润挑战 [21] - 面对技术快速迭代局面,理想汽车在2024年宣布转型成为人工智能企业并推出MindGPT、VLA司机大模型等核心技术,小米则通过提升架构部级别来构建自身竞争力 [22][23]
单品众筹破千万美金,智能投影仪赛道杀出一匹深圳黑马|Insight全球
36氪· 2025-10-29 18:44
公司概况与商业模式 - 海高特科技是投影仪公司,作为美国品牌AWOL Vision的深圳研发与市场中心于2020年成立 [7] - 公司采用“美国品牌+中国设计中心”的独特商业模式,以超短焦激光投影为核心产品 [7][9] - 旗下拥有两个品牌:主打超短焦技术的AWOL Vision和专注于长焦投影的子品牌Valerion [7][20] - 2024年,AWOL Vision品牌营收破亿 [7] 市场定位与用户需求 - 产品售价覆盖1899-5999美元区间,远高于百元级和千元级的行业主流产品,定位高端 [7][9] - 精准把握欧美家庭用户核心诉求:在有限家居空间内实现便捷操作与沉浸式视听体验 [8] - 解决传统家庭影院部署成本高(可达5万至6万美元)且安装复杂的痛点 [12] - Valerion VisionMaster系列在Kickstarter上45天内筹集千万美金资金,成为该类目全球排名第一的项目 [8] 产品核心优势与技术创新 - 核心产品特性为“开箱即用”的便捷性,采用金属骨架与轻量化设计,便于移动 [13] - 具备自动对焦、自动梯形校正、自动画面避障和幕布对齐功能,实时感知环境以保持最佳画质 [15] - 将专业影院的三色激光技术应用于消费级产品,解决了长焦投影仪的色彩偏移和暗场细节丢失问题 [25][26][28][29] - 引入色彩轴校准技术和高级黑位控制技术,确保色彩还原精准且暗场画面无“灰雾感” [28][29] 供应链与研发竞争力 - 充分发挥深圳硬件制造集群优势,拥有成熟的供应链体系与快速响应能力 [8] - 将产品迭代周期缩短至行业平均水平的2/3 [8] - 利用中国强大的硬件研发和制造能力,以国内成熟的硬件技术实现降维打击 [16][22] 行业背景与战略启示 - 全球七成以上的投影仪产自中国,但国内市场需求见顶,行业陷入价格战内卷 [9] - 公司成功路径在于跳出国内市场缠斗逻辑,在全球视野下通过精准用户洞察与技术迭代创造新蓝海 [9][18] - 验证了在硬件产品底层构建技术壁垒的“技术价值”路径的可行性,差异化体验是构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17][31]
吵了这么多年的茶位费,终于要被立法整治了?
36氪· 2025-10-29 18:44
中国最新锐的生活方式周刊。 以下文章来源于新周刊 ,作者桃子酱 新周刊 . 茶位费,或称茶水费,起源于广东的早茶文化。近年来,在广东地区,从茶楼到各类餐饮企业均收取茶位费成为普遍现象。一些出省的广东餐饮企业,则把这一习 惯带到全国各地。广东人觉得它约定俗成,外地人则好奇:为什么有这样的规定? 文 | 桃子酱 编辑 | 陆一鸣 来源| 新周刊(ID:new-weekly) 封面来源 | 视觉中国 ( 图/社交平台截图 ) 这名游客当天在麓景路一家知名粤菜馆用餐。点单时,该游客询问服务员可否不喝茶,服务员表示可以不喝茶,并上了白开水。结账时,该游客发现,餐 馆依然收取了每位 5 元的大厅茶位费,当即表示质疑:"我都没喝茶,为什么收我茶位费?"服务员称,"我们广东这边就是要收的。"直到该游客表示要拨 打 12345 投诉之后,才退掉了这笔费用。"我真的很好奇,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规定?" 关于茶位费,近年来话题不断,有媒体对此评论:"茶位费也是传承?广东人忍很久了。"茶位费究竟该不该收、应该怎么收,也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之 一。 值得注意的是,国庆前夕,广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发布《广州早茶传承保护规定(草案修改稿·征求意 ...
焊工缺口数百万,这家具身智能机器人公司深耕AI机械焊工,融资超亿元|36氪首发
36氪· 2025-10-29 08:16
公司概况与融资信息 - 昇视唯盛近日完成亿元新一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中科信控、临创司南基金等多家机构 [5] - 融资将主要用于具身智能AI模型的迭代与数据训练,以及市场推广和渠道建设 [5] - 公司成立于2020年,专注于焊接垂直场景的具身智能机器人,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上海市专精特新及智能机器人标杆企业,拥有知识产权100余项 [5] 核心技术与能力 - 公司具备“AI算法+焊接工艺+机器人本体”三合一自主核心能力,是国内少数实现此闭环的公司 [4][5] - 采用“端到端的具身AI模型”路径,通过多模态焊接垂类大模型训练机器人,使其在非标复杂工况下具备强适应性与高阶功能 [8] - 2022年收购哈工现代机器人有限公司,其控股子公司哈工现代位于浙江海宁的智慧工厂年产能达1000台机器人,累计出货已超5000台 [5] 产品线发展 - 产品线分为三代:第一代为通用型工业机器人;第二代为具备AI识别与3D重构能力的智能焊接机器人,可实现免示教、一键启动,已批量出货;第三代为自主移动焊接机器人,支持轮式与多足形态,三代轮式产品已阶段性推向市场 [6][7][11] - 公司当前聚焦于焊接垂直场景的具身智能,深度服务工厂端生产制造环节 [9] 市场机遇与行业痛点 - 焊接是工业机器人最大的细分市场,面临严重劳动力缺口,预计至2025年国内焊工缺口达500万人,至2035年将扩大至1000万人 [6] - 在非标件焊接领域,智能设备渗透率仍不足20%,存在广阔的蓝海空间 [6] - 行业最大痛点是产品智能化水平不足,体现在焊接的可达率、效率、质量等方面 [8] 市场策略与客户 - 公司通过“三驾马车”模式推动销售:集成商代理、终端直签与机器人劳务服务 [8] - 客户覆盖中铁、宝钢、国家电网、中车、上汽等大型国企与制造业龙头 [8] - 未来公司将布局出海,重点开拓东南亚、中东、日韩等市场 [9] 财务表现与研发投入 - 公司近三年收入年均增速超50%,2025年预计突破亿元 [9] - 由于核心环节全部自研,公司在成本上更具优势 [9] - 团队中研发人员占比超过50%,研发投入占收入约30% [9] 投资方观点 - 投资方看好具身智能焊接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刚性市场需求及巨大的国内外市场空间,认为AI与机器人结合能提升焊接精度与效率,降低用工成本 [10][12] - 投资方认可公司是国内少有拥有机器人本体生产工厂的智能焊接机器人厂家,突破了视觉和机器人本体底层连接的技术瓶颈 [12] - 投资方认为公司利用AI有效攻克非标焊接难点,有望成为平台型的焊接公司 [12]
8点1氪:钟睒睒以5300亿元第四次成为中国首富;00后用家用打印机造出250多万假币;英伟达将向诺基亚进行10亿美元股权投资
36氪· 2025-10-29 08:16
2025胡润百富榜 - 钟睒睒以5300亿元财富第四次成为中国首富 [2][4] - 张一鸣、马化腾、曾毓群、雷军分别位列第二至第五 [4] - 泡泡玛特王宁财富比去年增加1500多亿元,进入榜单前20 [2][4] 科技巨头动态 - 英伟达总市值逼近5万亿美元,股价续创新高 [4][5] - 小米中国区总裁王晓雁不再兼任小米之家总经理,由陈恺接任 [4][6] - 小米汽车成立架构部,负责下一代技术架构,直接向雷军汇报 [14] - 特斯拉董事长警告,若马斯克1万亿美元薪酬方案被拒,其可能离开公司 [4][8][9] - 苹果供应商思佳讯就收购估值80亿美元的竞争对手科沃展开谈判 [13][14] 人工智能与前沿科技 - 英伟达推出NVQLink互联系统,实现AI超算与量子计算融合 [26] - 蚂蚁集团AI健康应用AQ位列中国AI原生应用榜第7,复合增长率达83.4% [26] - 新加坡全民AI产品Agnes AI日活用户破20万,注册用户超300万 [24] - 马斯克推出由xAI编辑的众包在线百科全书Grokipedia [25] - OpenAI为印度用户提供为期一年的免费ChatGPT Go服务 [25] - Adobe将OpenAI和谷歌AI模型加入Photoshop及其他工具 [25] 新能源汽车与出行 - 比亚迪9月在欧盟新车注册量同比增长两倍多至13,221辆,若含英国等市场则增长近四倍至24,963辆 [14] - 小鹏汇天与敦煌市人民政府合作,加速低空经济产业发展 [15] - 丰田汽车最早将于2027年在越南生产混合动力汽车 [21] 消费电子与硬件 - 大疆在运动相机领域全球市场份额达66%,其全景相机入局不到三个月全球份额达43% [7] - 三星电子或针对12层HBM3E推出30%的降价策略以抢占市场 [19] - 消息称三星将在APEC CEO峰会期间展示三折叠屏智能手机 [20] 资本市场与公司财报 - 美股三大指数集体收涨续创新高,微软总市值重新站上4万亿美元,苹果盘中市值首次突破4万亿美元 [5] - 中国银行第三季度营收1626.97亿元,同比增长0.94% [27] - 中国电影第三季度净利润1.77亿元,同比增长1463.17% [28] - 兴齐眼药第三季度净利润2.64亿元,同比增长117.45% [29] - 三七互娱第三季度净利润9.44亿元,同比增长49.24% [31] 融资与上市 - 精密电流感测元件企业"普森美"完成数亿元A+轮融资 [32] - 具身机器人企业"五八智能"完成约5亿元首轮战略融资 [33] - 科技公司"数巅"完成数亿元pre-A轮融资 [34] - 苏州纳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书 [22] - 上海富瀚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 [23] 行业与市场数据 - 金属铜期货沉淀资金规模达487.58亿元,成为仅次于黄金的第二大商品期货品种,价格逼近历史高点 [9] - 全球离境退税政策优化,1-9月办理离境退税境外旅客人次同比增长229.8%,退税金额同比增长97.4% [18] - 飞天茅台批发价首次跌破1700元/瓶,创上市以来新低,较上线时累计跌幅超31% [16] 企业战略与运营 - 名创优品创始人叶国富回应"收购原创IP一年浪费一个亿",称意在富养原创并构建全链路IP运营平台 [4][6] - 美团旗下国际外卖品牌Keeta在阿联酋首都阿布扎比启动运营,覆盖该国两大核心城市 [12] - 菜鸟向多国快递公司交付自动化分拨中心,备战年终大促 [18] - 国家邮政局约谈中通快递,指出其存在服务质量不高、快递员权益保障不到位等问题 [11]
「隐形冠军」神话终破灭
36氪· 2025-10-29 08:16
隐形冠军理论起源与定义 - 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提出“隐形冠军”概念,指那些在细分市场占据领先地位但公众认知度低的中小企业[4][5] - 隐形冠军的原始标准为全球市场份额前两位、年销售额低于10亿美元、公众认知度低,后放宽为世界排名前三或某一大陆第一,年营业额低于50亿美元[7] - 根据2023年研究,全球隐形冠军数量为3406家,其中德国有1573家,美国350家,日本283家,中国97家[7][11] 传统隐形冠军的商业模式与作用 - 隐形冠军企业普遍聚焦利基市场,业务涉及图钉、按钮、添加剂、宠物牵引绳、购物推车等狭窄领域[12] - 德国企业Weckerle占据全球85%的口红机器市场份额,Flexi公司占据全球70%的可伸缩狗绳市场份额[13] - 日本企业在精密制造领域占据主导,如JSR、东京应化、信越化学等霸占全球芯片材料7成以上份额,信越化学与胜高SUMCO拿下全球高纯度硅片一半以上市场[13] - 这些企业造就了德国20世纪50-60年代以及日本80-90年代的经济“黄金十年”,日本GDP在1987年占全球15%,超过德国与法国总和[16] 德国日本隐形冠军的衰退现状 - 德国GDP在2023年下降0.2%,连续两年萎缩,2024年第二季度经济环比又下降0.3%[21] - 自2021年以来,德国制造业企业破产数量增长80%以上,2024年每6家破产的大型企业中就有一家是汽车零部件商[22] - 汽车行业巨头大规模裁员,博世裁员超过2.5万人,采埃孚计划在德国削减1.1万至1.4万个岗位,大众计划到2030年前让3.5万人下岗[22] - 168年历史的汽车门锁供应商基克特、车标供应商Gerhardi、零部件商马瑞利集团等老牌企业相继破产[25] - 2024年全球车企销量排名中,丰田销量1080万辆下滑3.7%,大众销量903万辆下滑2.3%,而比亚迪销量427万辆增长41.26%[27] 衰退背后的结构性原因 - 德国日本企业数字化转型缓慢,日本政府直到2024年7月才宣布淘汰软盘,修改了1000多项法案[31][32] - 日本使用AGI的人数仅有9%,而中国接近60%居世界第一,美国超过50%[33] - 德国被称为“数字化绿洲中的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对数字化投资谨慎,优先维护传统业务[33] - 根据《2025全球独角兽榜》,中美两国独角兽数量超过七成,前30名中无一家德国或日本企业[36] 中国企业的崛起与替代 - 在2014-2020年,中国企业收购了300家德国公司,包括均胜电子收购普瑞、三一重工收购普茨迈斯特、美的收购库卡机器人等案例[40] - 中国汽车零部件行业已有15家企业入围全球百强榜,4家进入前50,中国企业息税前利润率5.7%为全球最高,高于欧洲的3.6%和韩国的3.4%[40] - 中国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超14万家,“小巨人”企业1.46万家、单项冠军企业1500多家[41] - 赫尔曼·西蒙识别出的中国隐形冠军数量从约100家增至300家,如运城制版集团、义乌双童吸管(占世界30%份额)、中集集团等[41]
这个双11,年轻人不抢衣服只抢黄金
36氪· 2025-10-29 08:16
每日人物 . 轻商业,懂生活。 金价现12年最大单日跌幅,双11黄金抢购潮遭遇史诗级回调,消费者账面亏损。 文 | 饶桐语 编辑 | 西打 来源| 每日人物(ID:meirirenwu) 封面来源 | Unsplash 此前,金价创造出12年来最大跌幅,单日下跌超过5%,堪称史诗级回调。这样的走势,让不少"攒金人"过了一个心情复杂的双11。 以下文章来源于每日人物 ,作者每人作者 往年,双11最明显的标志是李佳琦在直播间里一个劲儿地敲锣,催促尾款人们"不要睡"。而今年,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捏紧钱包,啥都不买,除了黄金——金 价飞涨,自称"黄金血脉觉醒"的年轻人们奔走在各个平台,四处抄"黄金作业",目的只有一个,趁着大促期间,以最多的优惠券,买入克价最低的黄金。 没想到,好不容易凑完单,还没等到发货,金价就紧急撤回了涨势。小红书上,有位攒金人吐槽说,自己在双11忙活了两天,计算器都要按出火星子,一度 化身"鸡排哥",蹲完这个券抢那个券,但晚上一看,金价跌到"天都塌了",戏剧感拉满。 双11,狂做"黄金作业" 过去一周,28岁的北漂女孩袁佳,陆陆续续买入了接近10万元的黄金。其中,大部分是为火到断货的老铺黄金激情付费 ...
eSIM刚上线就恶评如潮,运营商是该多用点心了?
36氪· 2025-10-28 21:50
国行eSIM现状与用户体验 - 国行iPhoneAir的eSIM开通必须回到号码归属地线下营业厅完成人证验证和配置文件下发 换机或服务异常时也需重复此流程 而实体SIM卡已支持上门配送和手机激活[5] - 国行eSIM无法像海外用户一样一键转移设备 部分用户反映eSIM会无缘无故失效 刚用两天就需返回营业厅处理[5] - 国内运营商对eSIM的管理沿用实体SIM卡时代方式 因eSIM作为数字配置文件可被复制 运营商为控制流通风险将开通迁移和恢复收归线下 并非技术不成熟[12][15] 国内外eSIM流程对比 - 海外使用eSIM流程简单 打开设置扫描运营商二维码即可自动下发卡片 从连Wi-Fi到激活整个流程不超过3分钟 海外版手机可提前购买eSIM落地即用[10] - 国内早有为智能手表提供的一号多终端eSIM服务 采用在线人证校验流程 用户只需在设备上完成摇头晃脑操作即可入网 实体SIM卡激活也沿用此在线方案[8] - 运营商已具备实体SIM卡线上实名加生物识别体系 但未完整移植至eSIM 导致国行eSIM体验远落后于海外[8][10] eSIM技术前景与行业影响 - eSIM将成为未来通信形态中不可逆转的一环 国内手机品牌已展现兴趣并计划推出eSIM手机 使不具备插卡条件的设备能长期在线 对混合AI时代尤为重要[18] - eSIM技术将重构传统通信服务 套餐可脱离实体SIM卡限制 让号码在不同硬件间自由转移 未来可能像登录账号一样激活内置eSIM直接使用套餐[20] - 作为先驱者 iPhoneAir暴露了eSIM当前问题 但开通转移在线化后 eSIM有望像NFC和移动支付一样从争议配置变为默认配置 麻烦只是过渡普及才是方向[20][21]
保时捷营业利润暴跌99%,卖最好的燃油Macan却要停产
36氪· 2025-10-28 21:50
保时捷财务业绩表现 - 公司前三季度营业利润同比暴跌99%,从去年同期的40.35亿欧元缩水至0.4亿欧元[18] - 第三季度出现营业亏损9.66亿欧元(约80亿元人民币),单季税后净亏损6亿欧元(约49.7亿元人民币)[6][20][23] - 前三季度公司营收为268.64亿欧元,同比下降约6%,其中汽车销售收入为238.3亿欧元,同比下降8%[13][14] - 核心汽车板块业务前三季度营业亏损2.28亿欧元,而去年同期为营业利润37.71亿欧元[5][21] - 公司营业利润率从去年同期的14.1%大幅降至0.2%[22] 全球市场交付情况 - 公司前三季度全球交付量为21.25万辆,同比下滑6%[10][13] - 中国市场前三季度销量为32,195辆,同比下滑26%,是降幅最大的单一市场[12][13] - 北美市场前三季度销量为6.44万辆,同比增长5%[11][13] - 德国及欧洲其他地区市场交付量也出现下滑,同比分别下降16%和4%[13] - 纯电车型交付占比显著提升,从去年同期的7.3%大涨至23.1%[10] 业绩承压原因分析 - 公司因产品策略和电池业务调整产生特殊费用,其中电动车战略调整导致约17亿欧元额外支出[33][34][37] - 收购电池公司V4Smart产生约4亿欧元额外支出[38] - 中国市场豪华车竞争加剧、需求疲软,公司为"保价值"控制销量[39] - 美国市场受加征关税冲击,叠加库存重估等因素造成超5亿欧元利润损失[40] 公司战略调整与自救措施 - 公司决定放缓电动化进程,未来将推出更多燃油及插混车型,并与大众集团合作重新设计电动车平台[35] - 宣布停产三款车型,包括燃油版Macan、718 Boxster和Cayman,其中Macan是销量最好的车系,前三季度贡献6.48万辆[46][47] - 第二代Macan将提供汽油和插混动力,与现款纯电Macan同售[48] - 公司终止了电池自产计划[50] - 为应对美国关税压力,决定在未来几个月内上调美国市场售价[45] - 公司进行了人事调整,换掉了任职十年的CEO[43] 电池安全问题与挑战 - 保时捷Taycan车型在2023年10月、2024年5月和2024年11月进行了三次与电池相关的召回[54] - 2024年10月西安一辆Taycan在行驶中发生自燃,车辆搭载的是韩国LG公司的三元锂电池[5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