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36氪
icon
搜索文档
钟睒睒,投了山西女首富
36氪· 2025-07-01 08:02
核心观点 - 钟睒睒通过旗下公司向锦波生物投资34亿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达10.58% [4][7][10] - 锦波生物凭借重组胶原蛋白产品实现高速增长,2024年营收14.43亿元(+84.92%),净利润7.32亿元(+140%),毛利率高达92% [17] - 重组胶原蛋白赛道成为医美行业新风口,锦波生物与巨子生物等企业形成竞争格局,市值分别达400亿元和900亿港元 [17][21] 交易细节 - 锦波生物拟向养生堂定向增发717.57万股(6.24%股权),融资20亿元,创北交所最大现金定增纪录 [7] - 创始人杨霞转让575.33万股给杭州久视,单价243.84元/股,总金额14.03亿元 [7] - 交易完成后钟睒睒将通过养生堂(持股98.38%)和杭州久视(养生堂持股99.75%)合计控制10.58%股权 [7][10] 公司背景 - 锦波生物创始人杨霞原为山西医科大学教师,2008年创业研发人工合成胶原蛋白技术 [12][13][15] - 核心产品"薇旖美®极纯"已应用超200万支,覆盖4000家医疗机构 [16] - 2023年7月北交所上市,发行价49元/股,当前股价348.80元,动态市盈率超50倍 [17] 行业趋势 - 重组胶原蛋白在小红书有超2亿浏览,欧莱雅等品牌相关产品成交超90万件 [20] - 该赛道被视为可能替代玻尿酸的新兴市场,引发巨子生物与"医美三剑客"的竞争 [22] - 功能性护肤成分迭代加速(虾青素、熊果苷等),但变美需求具备持续复购特性 [22]
YU7锁单破24万,雷军的麻烦来了
36氪· 2025-06-30 21:46
小米YU7发布会与市场表现 - 小米YU7发布会引发流量洪峰,3分钟大定破20万台,1小时突破28.9万台,18小时锁单量突破24万台[5][6] - 订单量相当于特斯拉Model Y 2024年在华总销量的60%,资本市场反应积极,小米美股ADR暴涨10%[26][62] - 公司推出"转单机制",允许SU7未交付用户限时转YU7,以缓解产能压力[35] YU7产品竞争力分析 - YU7系列三款车型价格分别为标准版25.35万元、Pro版27.99万元、Max版32.99万元,均低于Model Y对应版本1-3万元[11][12] - 全系标配800V碳化硅高压平台、激光雷达、V6s Plus超级电机等配置,性能参数Max版零百加速3.23秒,CLTC续航835km[14][18][20] - 空间表现优于Model Y和Cayenne,后排头部空间77mm vs Model Y 72mm,后排膝部空间73mm vs Model Y 63mm[22] 产能挑战与交付压力 - 当前一期工厂年产能15万辆,二期工厂投产后扩展至30万台,但仍面临年交付35万辆目标的缺口[30][32][33] - SU7初期交付周期曾达40周,YU7订单量为SU7初期的数倍,产能爬坡需时间[27][28] - 公司斥资6.35亿元购入50万平米工业地块,可能用于三期工厂建设,2026年后产能或突破60万辆[39] 安全与技术布局 - YU7采用2200MPa超高强度钢车身,超过特斯拉马氏体钢的1700MPa,配备"铠甲笼式"混合设计[46] - HAD智驾系统训练数据突破1000万Clips,搭载激光雷达+4D毫米波雷达+Thor芯片,承诺OTA快速迭代[49][50] - 24小时耐力测试显示优秀性能:210km/h高速持续驾驶,充电30次,总里程3944公里[53] 市场竞争与品牌定位 - YU7直接对标特斯拉Model Y,同时向理想、小鹏、蔚来等"家用派"发起挑战[23] - 公司强调"人车家"生态体验,实现三屏联动、语音跨屏互动、AR效果呈现等手机思维创新[23][24] - 面临小鹏G7、乐道L60等竞品扎堆上市,交付延迟可能稀释先发优势[40] 行业影响与未来挑战 - 公司从SU7试水阶段进入"主战场",需应对品牌持久战、产品稳定战及与特斯拉正面交锋[60][65] - 新能源市场从热度走向销量的最大障碍是产能,YU7交付情况将成关键指标[41] - 辅助驾驶技术部署仍落后于特斯拉FSD和小鹏XNGP,场景策略与算法演进需提升[57][58]
卖出千万美金,前云鲸高管创立的割草机器人再融资、三个月累计金额近亿|36氪首发
36氪· 2025-06-30 21:46
公司融资与市场表现 - 公司完成数千万元Pre-A+轮融资,由欧美头部家用消费电子上市公司领投,多家知名投资机构跟投,累计金额近亿元 [4] - 公司产品Lymow One在Kickstarter上排名2024年全品类第四名、割草机品类第一名,众筹资金超过700万美金 [4] - 上线官方独立站后20天内卖出240万美金,截至2025年6月累计销售额达1000万美金 [4] 产品量产与供应链 - 公司已进入交付前的量产爬坡阶段,单日良品产能突破100台 [5] - 依托核心供应链资源,年产能有望突破万台级别,并布局越南等海外供应链体系 [5] - 资深硬件工程团队具备EWP全周期验证经验,保障产品质量稳定和高效交付 [5] 行业市场分析 - 全球户外动力设备市场规模超300亿美元,割草机器人规模26亿美元,年销量120-130万台,渗透率5% [6] - 北美地区割草机器人渗透率不足3%,显著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市场增长潜力可观 [6] - 预计到2030年,割草机器人年销量有望达到500-1000万台 [6] 产品技术特点 - 产品采用RTK射频芯片与双目视觉AI补偿算法融合方案,自研底层算法架构,首发稠密深度图 [10] - 功率提升至300W,比同类产品高3-5倍,搭配6000 RPM无刷电机,叶片速度达友商2倍 [11] - 采用履带式驱动装置,可在45°陡坡作业,切割高度调节范围30-100毫米 [11] 市场渠道与团队 - 加快布局线下渠道,已获得近百家经销商关注并拿下大量订单 [13] - 创始人高望书为前云鲸联创,曾主导北美市占率第一的扫地机器人研发 [13] - 核心成员来自NVIDIA、华为、图森未来等企业,拥有自动驾驶领域技术积累 [13]
一边高喊「退票」,一边狂唱《爱如火》,那艺娜巡演「售如罄」凭什么?
36氪· 2025-06-30 21:46
那艺娜现象分析 - 那艺娜全国巡演千人场Livehouse全档售罄,包括定价666元的VIP合拍票也快速售罄[7] - 演出现场氛围热烈,观众以"退票"作为应援词,场外粉丝自发发放小卡,堪比当红爱豆见面会[6][9] - 演出内容包含网络神曲《爱如火》压轴大合唱,中场穿插k-pop和欧美金曲,观众情绪高涨[11] 抽象文化线下化 - 抽象文化从线上蔓延到线下,乐子人汇聚演出现场沉浸式玩梗,抵抗现实压抑感[15] - 那艺娜被彩虹群体选中并互动,引发更多乐子人追捧,巡演登上Blued开屏宣传位[25] - 社会压抑氛围助推抽象文化流行,年轻人通过荒谬内容投射情绪[37] 那艺娜走红路径 - 从"俄罗斯娜娜"被封到以"大中国娜娜"回归,凭借《爱如火》杀回互联网[13][21] - 与网红三梦奇缘、万邦万人迷的20分钟骂战直播切片二创带火《爱如火》[23] - 主动参与抽象文化构建,持续更新素材,成为可反复咀嚼的符号[29] 演出运营分析 - 巡演背后是专业团队操盘,成员有大型音乐节和知名歌手合作经验[14][49][50] - 团队能精准提取演出者特质,在海报、舞美等环节凸显符号[48] - 演出设计注重互动,演唱与互动时间几乎对半,满足观众情绪释放需求[46] 行业趋势观察 - 那艺娜现象显示草根演出市场需求旺盛,百元票价提供沉浸式体验[41][48] - 场地主理人关注此类演出带来的票房收入和曝光率,但面临网红专业度不足问题[52] - 抽象演出模式可持续性存疑,乐子人忠诚度低,情绪投射对象易替换[53]
五个「捞女」,吃透全球男人的钱包
36氪· 2025-06-30 21:46
游戏市场表现 - 游戏《情感反诈模拟器》上线5天销量突破68万份 登上国区热销榜第一 全球排名一度冲进前三 [10] - 按国内售价29.04元计算 总收入接近2000万元人民币 平均每天营收超400万元人民币 [10] - 游戏采用全程实景拍摄和真人演出 剧情共分为7个章节 单线体验时间大约5小时 可互动素材总时长达7.8小时 [11] 游戏内容设计 - 游戏剧情映射现实案例 如"胖猫事件""翟欣欣案" 七个章节标题首字连起来拼出"愿以后再无彷(胖)猫" [12] - 游戏包含105个情感知识点 分为"认知篇""吸引篇"等模块 试图通过游戏化方式补上"恋爱教育" [21] - 游戏通过性别标签 情感冲突 复仇剧情制造强情绪 形成"热度→争议→销量"的完整闭环 [22] 行业趋势分析 - Steam平台上已有超60款国产真人互动影游上线 平均每月5款左右 [37] - 市面上90%的真人互动影游销量不足2000份 营收不过8万元 [39] - 行业未来破局点可能在于利用AI突破技术瓶颈 增多可选项 增大悬疑性 [39] 游戏争议 - 游戏上线后引发性别对立争议 被迫更名为《情感反诈模拟器》 导演B站账号遭封禁 官方账号下架 [17] - 批评者认为游戏涉嫌性别歧视 强化男性受害者身份 对女性进行道德审判 [18] - 支持者指出游戏角色并非单一反派 揭示了女性角色的脆弱与矛盾 给玩家爱上她们的机会 [19] 玩家反馈 - 男性玩家对游戏共鸣强烈 认为有助于推动更理性的婚恋观 [15] - 部分玩家以清醒方式参与"带剧本的感情体验" 不认为自己被骗 [30] - 游戏引发两性亲密关系中的信任崩塌讨论 60%玩家在第一章就选择"拉黑 不管她" [32]
中国成人娃娃,抢占欧美消费者床榻
36氪· 2025-06-30 16:40
行业概况 - 全球成人情趣用品市场规模预计2030年达807亿美元 其中北美和欧洲为主要市场 亚太地区预计2030年规模约111.77亿美元 [13][14] - 情趣娃娃细分市场规模2024年为7.317亿美元 未来5年复合增长率7.2% 市场份额小但增长快 [16] - 中国制造占全球成人用品70%份额 供应链优势显著 材料成本比日本低80% 产品价格仅为日本同类1/10 [14][26] 产品技术演进 - 材质从乳胶/橡胶发展到TPE与硅胶混用 具备真人肌肤触感 复刻毛孔肌理技术实现皮肤纹理高度还原 [23][25] - AI赋能实现人机交互 搭载Llama和DeepSeek等大模型 具备长期记忆功能 可定制8种性格和职业 [26] - 技术痛点包括硅胶与机器人结合散热问题 表情模拟和减重是未来研发方向 目标减轻50%重量 [30][32] 市场表现 - 金三玩美占中国硅胶娃娃出口40%份额 接入AI后预计出货量增长30% 海外售价达11000-15000元 价格优势显著 [8][15] - MetaBox系列海外公测200台迅速售罄 占订单量20% 用户活跃度高 复购率超普通玩偶 [19][28] - 订阅模式创造持续收入 AI服务月费100-200美元 不续费则丧失记忆功能 [27] 消费趋势驱动 - 全球38%家庭为单人户 发达地区超50% 单身经济推动需求增长 [17] - 48%男性和33%女性对机器人伴侣持开放态度 情感陪伴需求与生理需求并存 [19] - 新兴市场潜力大 但需适配本地审美和文化 中东/东南亚清关难度较高 [14]
为什么人人都爱COS?
36氪· 2025-06-30 16:40
品牌定位与市场策略 - COS是H&M集团2007年推出的高端子品牌 定位介于快时尚与奢侈品之间 初期仅布局巴黎和伦敦门店以塑造高端形象[4][5] - 2025年第一季度COS位列LYST十大最热门品牌第六 是非奢侈品牌中唯一入选者 其筒形裤也进入热门产品第六[5] - 定价策略突破传统快时尚天花板 如皮毛一体夹克定价1000英镑(约9770元) 瞄准"高街时尚"细分市场[6] 品牌发展与业绩表现 - 2017年营收突破10亿美元 占H&M集团总收入5% 疫情初期受极繁主义风潮冲击后 近年随消费理性化趋势复苏[5] - 2025年第一季度成为集团旗下仅有的两个开设新门店品牌之一 另一家为Arket[9] 中国市场布局 - 中国是COS全球战略关键市场 目前拥有36家门店 为全球最大单一市场 近期加速扩张 新进入北京/深圳/西安等城市[9] - 西安首店标志着品牌完成中国西北地区布局 进一步完善全国零售网络[11] 目标客群与产品特性 - 核心客群为因奢侈品价格飙升而转向高性价比的"有抱负消费者" 产品设计频繁被与The Row等高端设计师品牌比较[8] - 设计总监头衔(非创意总监)体现对工艺与实穿性的专注 小红书用户评价其"精致文艺青年"定位优于传统快时尚[8][9] 行业趋势与人才流动 - 奢侈品集团化导致设计师出走 如优衣库/Zara等快时尚集团吸纳前纪梵希/YSL设计师人才[12] - 消费趋势从极繁主义回归理性 为COS的极简美学创造复苏条件[5]
中产滑落,奢侈品在中国卖不动了?|氪金·大消费
36氪· 2025-06-30 16:40
奢侈品行业现状 - 北京SKP顾客量较三年前减少三分之二 2024年底出现断崖式下滑 [3] - 爱马仕2025Q1营收41.3亿欧元(同比+7%) 低于预期的41.6亿欧元 日本市场增长17% 除日本外亚太仅增1% [6][7] - LVMH集团2025Q1总营收203亿欧元(同比-3%) 所有业务部门均下滑 [8] - 开云集团2025Q1总营收38.83亿欧元(同比-14%) 亚太市场下滑25% [8] - 二级市场表现: 爱马仕股价跌近4% 开云年内跌超11% LVMH年内跌近20% [9] 消费行为变化 - 65.95%有购买习惯的消费者近一年购买频次降低 81.25%因"消费观念转变认为性价比不高" 15.63%因"价格上涨过快" [19][20] - 中产阶级最先"消失" 从购买多件转为只看不买或仅购保值经典款 [14] - 消费者更倾向在汇率税率更低的境外购买 造成本土消费外溢 [21][22] - 摩根士丹利指出奢侈品牌需依靠中产至中上产实现增长 仅靠高净值人群无法支撑行业增速 [15][16] 品牌战略调整 - 顶奢品牌在华扩张战略转谨慎 部分位置被其他品牌取代 [23] - 开云集团进入关店潮 Gucci与Bottega Veneta关闭北京上海成都太原多家门店 [23] - 奢侈品牌仍坚持涨价策略 LVMH计划年提价2%-3% 爱马仕年初宣布全线涨价6%-12% [26] - 品牌尝试吸引年轻消费者: Gucci与哆啦A梦迪士尼联名 LVMH推出美妆线La Beauté Louis Vuitton [31] - 贝恩预测2030年千禧一代将贡献超50%奢侈品购买力 [30] 市场竞争格局 - 老铺黄金因保值功能受追捧 对奢侈品牌形成分流 LVMH注意到中国珠宝公司需求爆炸式增长 [26][27] - 轻奢品牌承接中产分流 Coach一季度销售额大增 母公司泰佩思琦净利润同比涨45% [30] - 美妆产品成为吸引年轻人的"入门级产品" 开云加码Balenciaga和Alexander McQueen美妆新品 [31][32]
开了4100家金店的潮汕兄弟,市值飙上170亿港元
36氪· 2025-06-30 16:40
公司上市与市场表现 - 周六福于6月26日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挂牌上市,开盘价每股26.7港元,两个交易日后股价涨至40港元以上,市值超过173亿港元[4] - 公司此前三次尝试A股IPO失败,此次港股上市填补了珠宝行业前五大品牌中唯一未登陆资本市场的空白[4] - 上市前公司已拥有超过4100家门店,成为拓店速度最快的国内连锁珠宝品牌商[4][17] 商业模式争议与特点 - 公司采用"重加盟、轻直营"模式,4129家门店中97%为加盟店,被行业视为"异类"[5][17] - 加盟策略灵感源自麦当劳,推出"零风险加盟"政策:首年加盟费仅2万元,总部承诺承担亏损[15] - 2022年起停掉自有工厂,全部委托代工,加盟商可从授权供应商采购产品,公司收取"产品入网费"(年费数十万元),该业务毛利超过90%[25] 品牌策略与市场定位 - 品牌命名采用"双押"策略,结合周大福和六福珠宝元素,主攻三、四线城市市场[5][11] - 定位"普惠"珠宝,目标将珠宝从奢侈品变为百姓饰品,重点开发1000-2000元价位段的K金系列产品[17][19] - 曾因商标侵权被六福珠宝和周大福起诉,2021年法院判决赔偿500万元,截至2024年仍未在香港、澳门完成商标注册[11] 创始人背景与经营理念 - 创始人李伟柱早期通过珠宝镶嵌工厂起家,2004年与兄弟李伟蓬共同创立品牌,上市前两兄弟持股93.69%[9][10] - 经营理念强调"勤劳"、"接地气",管理上推行"去精英化",要求员工称其为"老李",反对办公室等级[17][18] - 坚持每周下店与加盟商交流,曾通过蹲点调研及时调整产品线使亏损店铺扭亏为盈[19] 财务与运营数据 - 2024年公司收入57.18亿元,净利润7.06亿元,规模远低于行业龙头周大福(896.56亿港元营收)[24] - 线上销售近三年复合增长率达46.1%,2024年线上收入占比40%,两项指标均居行业首位[19] - 疫情期间线上投入显著,电商渠道成为缓冲金价波动的重要阵地[19] 行业竞争格局 - 国内珠宝行业前五大品牌为周大福、老凤祥、周大生、中国黄金和周六福[4] - 周大福以约7000家门店(直营为主)位居第一,2025财年营收896.56亿港元,归母净利润59.16亿港元[24] - 周六福门店数量排名第四,但拓店速度最快,从零到4000家仅用约15年[4][17] 现存问题与挑战 - 加盟模式导致产品质量和价格体系混乱,不同区域单克金价差超百元,黑猫投诉平台相关投诉超4000条[25] - 资本市场曾对其加盟模式收入占比超80%、商标纠纷、应收账款增长等问题提出质疑[22] - 轻资产模式虽降低库存压力,但品牌管控力弱化,需解决加盟体系固有"副作用"[26]
中国最容易转行的大学专业,谁读谁后悔
36氪· 2025-06-30 07:55
电商行业发展历程 - 1995年亚马逊成立成为全球最大电商网站之一 四年后中国诞生首个热门B2C网站8848 其首创免运费、优惠券等现代电商标配功能 [9][10] - 2000年教育部批准13所高校开设电子商务本科专业 随后高校数量激增至超600所 但早期毕业生就业率仅20% 大量学生转向银行、制造业或自主创业 [10][13][14] - 2014-2022年行业从业人数逼近7000万 带动专业对口就业率回升 跨境电商专业四年内近百所高校开设 [15][18] 电商专业教育现状 - 课程设置存在"杂而不精"问题 实践课程由无实战经验教师授课 学生普遍反映"学做脱节" [24][25] - 细分专业涌现:2013年出现电商及法律复合专业 2019年跨境电商专业快速扩张 [18] - 2023年调查显示电商类毕业生从事478种职业 包括教师、文员等非对口岗位 考公岗位稀缺 [25] 行业就业市场特征 - 2025年电商招聘职位达162.7万个占市场总量11.9% 但38.3%岗位不限学历 仅25%要求本科以上 [21][28] - 毕业生普遍面临"高需求低质量就业"困境 美工、运营岗竞争激烈 客服成为主要兜底选择 [22] - 电商专员工龄四年以上者近70%月薪低于1万元 20%不足5000元 销售/运营岗离职率居高不下 [32][33] 从业者工作状态 - 加班强度最高达100%吐槽指数 典型工作包含直播熬夜、多岗兼任等现象 薪资低以90.11%位列第二槽点 [29][30][31] - 短期辞退率86.93% 业绩压力导致83.75%从业者焦虑 62.19%认为缺乏职业提升空间 [31] - 转行呈现两极分化:新媒体/设计岗实现技能迁移 更多人转向教育、养老护理等无关领域 [34][36] 行业人才供需矛盾 - 头部企业创始人多非科班出身 反映行业更看重实战能力而非专业背景 [38] - 高校培养体系滞后于市场变化 毕业生核心能力缺失导致职业路径混乱 [25][39] - 行业存在"高流动性陷阱":低门槛吸纳大量劳动力 但难以留存中高端人才 [28][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