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

搜索文档
又一中国神器,老外抢疯了
36氪· 2025-06-10 08:32
太阳能风扇帽爆火现象 - 产品核心卖点为帽檐双风扇设计,具备太阳能+USB双供电系统,被海外用户称为"迷你空调"[5][6][16] - 价格差异显著:海外售价40美元(约288元人民币),国内电商仅售30-60元,价差达5-8倍[8] - 美国TikTok博主推广视频获900万播放量,带动亚马逊抢购潮[11] - 销售数据:近7天销量增长126%,位列美国TikTok运动户外类目第2名[12] - 森外帽业28天内售出1.11万顶,营收320万元,生产线从2条扩至6条[13][15] 中国制造出海典型案例 **三轮车(三蹦子)** - 在东南亚/非洲因载货能力、通过性和低维修成本成为"万能工具车"[21][22] - 欧美网红改造后形成文化现象,相关话题播放量破亿[22] - 贵州创业者两个月向美国售出200多台[24] **新能源产品** - 中国光伏产品以低价高质优势推动巴基斯坦太阳能发电容量爆发式增长[26][27] - 当地企业投资数百万美元建设能源矩阵,助力摆脱化石能源依赖[29][30] **潮玩产业** - 泡泡玛特"拉布布"玩偶在埃及被明星带货后,价格从2500埃及镑炒至15000埃及镑[35] - 盲盒经济结合本土化营销形成现象级爆款[36] 中国制造出海成功要素 - 精准市场洞察:针对地区痛点(如巴基斯坦电力短缺、东南亚运输需求)[38] - 产品力创新:实用功能(太阳能供电)与情感价值(潮玩IP)结合[39] - 社交媒体裂变+供应链快速响应能力[40] - 价格优势("义乌价格")与文化输出(传统美学+实用技术)双重驱动[42]
柔性触觉感知公司获小米独家投资,已拿下头部主机厂、机器人企业订单|早起看早期
36氪· 2025-06-10 08:32
公司融资与战略布局 - 上海织识智能科技(尧乐科技)完成数千万元融资,由小米独家投资,云道资本担任财务顾问,资金将用于具身智能领域研发投入及量产扩产 [4] - 公司长期专注柔性压力技术研发,核心产品为柔性织物触觉传感器,服务汽车、家具、医疗、运动等行业 [4] 技术优势与行业地位 - 尧乐科技是国内唯一通过严苛车规级测试的触觉传感器供应商,车规级产品导入周期超三年,需经历极端温度、振动等数百项测试 [5][6] - 2019年已通过一线豪华车企车规级测试,成为智能座舱压力感知核心供应商,并突破国际巨头垄断,服务保时捷、玛莎拉蒂等高端品牌 [6] - 自主研发"金属纱线+三明治矩阵"柔性织物传感器,具有高灵敏度、高柔韧性、可水洗特性,突破传统刚性传感器局限 [8] 商业化进展与客户合作 - 拿下国内头部主机厂月销万辆级车型定点量产订单,并与多家头部车企达成定点测试合作 [6] - 在汽车、两轮车、智能家居领域获稳定量产订单,与头部机器人企业、消费穿戴厂商合作 [13] - 智能床垫解决方案覆盖80%-90%主流功能(如智能分区支撑、健康监测),降低客户研发门槛 [10] 行业市场前景 - 全球智能传感器市场规模2023年达5142亿美元,2024-2030年复合增长率19%,柔性传感器因柔韧性、贴合性需求井喷 [7] - 具身智能领域应用:机器人灵巧手需集成800-1000个传感点以实现毫米级精细抓握,公司传感器可完成毫米级力度控制 [10][11] 团队与战略路径 - 创始人吕莉蕴曾任国际汽车电子巨头Harman首席架构工程师,团队来自中科院、密歇根大学等顶尖院校,具备跨领域技术整合能力 [6] - 采用"车规级技术复用"策略,将汽车产业链验证的技术迁移至智能家居、机器人等千亿级增量市场 [6][14]
一条视频涨粉2000万,韦神凭什么?
36氪· 2025-06-09 21:59
韦东奕抖音账号现象 - 韦东奕开通抖音账号后,仅凭一条4秒的打招呼视频,粉丝数迅速突破2000万,成为现象级"顶流" [5][8] - 视频内容极其简单,无滤镜无情节,仅站立打招呼,但评论区迅速演变为"高考许愿池",大量用户涌入祈福 [7][14] - 账号开设主要目的为抵制侵权乱象,防止AI换脸等假冒行为侵犯肖像权与学术声誉,由家人协助建立官方渠道 [9] 账号开设背景与动机 - 账号后续计划分享数学相关内容,旨在响应教育部科普政策,并借鉴北大在抖音的成功课程经验 [10][12] - 尝试打破韦东奕"封闭学术人设",通过短视频平台平衡学术纯粹性与公众影响力 [12] - 哈佛曾为其打破校规免英语考试,但韦东奕选择留在北大,现任助理教授,专注偏微分方程等前沿研究 [20][22] 流量爆发驱动因素 - 社会对纯粹学术精神的崇拜,其朴素形象与学术成就形成强烈反差魅力 [13] - 教育焦虑投射,高考前夕用户将"天才符号"与考试运势绑定 [14] - 平台算法倾斜与热点节点共振,粉丝量从200万到1000万仅用十余小时,每分钟最高涨粉数千 [16] 学术成就与公众形象 - 韦东奕在三维Navier-Stokes方程等研究取得突破,解决陶哲轩提出的十年悬置猜想 [22][23] - 与田刚院士合作成果发表于顶级期刊《GAFA》,被评价为随机矩阵领域重大进展 [23] - 公众对其生活状态存在担忧,如牙周炎导致半排牙缺失、月生活费不足300元等极端简朴习惯 [25][28][31] 未来挑战与潜在风险 - 千万级关注可能分散科研精力,此前北大课堂学生已从十余人减至五六人 [37] - 需警惕过度娱乐化解构学术严肃性,如网友"众筹补牙"等调侃 [38] - 内容需平衡专业深度与大众接受度,避免商业化倾向,依赖北大官方引导 [40]
全世界第一个AI超级应用诞生|AI产品榜
36氪· 2025-06-09 21:59
核心观点 - ChatGPT在双端(应用和网站)超越海外社交媒体X(原Twitter),成为全球首个AI超级应用,月活用户达6.2亿(APP端)和月访问量56亿(Web端)[3][7] - AI产品榜发布18个子榜单,覆盖全球及国内AI产品表现,包括搜索引擎、聊天机器人、视频生成等细分领域[5][6] - 全球AI竞争格局呈现大厂垄断趋势,但新兴产品如Wanderboat(旅游向导)和扣子空间(协作工具)增速显著[8] 全球总榜 - ChatGPT以56.8亿月访问量位居全球第一,增速6.82%[9] - New Bing和Gemini分列第二、第三,访问量分别为14.6亿和5.44亿,Gemini增速达28.9%[9] - DeepSeek和纳米AI搜索是唯一进入全球前十的中国产品,分别排名第四和第六[8][9] 国内总榜 - DeepSeek以4.317亿月访问量领跑国内榜单,但增速下降7.87%[11] - 纳米AI搜索、豆包(抖音)、Qwen.ai(阿里)分列第二至第四,访问量均超4500万[11] - 大厂产品垄断前十,仅DeepSeek和纳米AI搜索表现突出[8] 增速/降速榜 - 全球增速前三:Sora(ChatGPT视频工具)增长121.25%,NotebookLM(Google知识库工具)增长34.27%,HeyGen(视频生成)增长33.21%[10][20] - 国内增速前三:Wanderboat(旅游向导)增长130.35%,knowt(学习卡片)增长58.07%,扣子空间增长51.43%[8][20] - 全球降速显著产品:Sora.com(OpenAI)下降68.79%,InsMInd(图片编辑)下降63.22%[21] 细分领域表现 - **搜索引擎**:New Bing以14.6亿访问量领先,Perplexity AI增速12.14%[22] - **聊天机器人**:Character AI(虚拟角色生成)以2.146亿访问量居首,SpicyChat AI增速15.34%[23][24] - **PPT工具**:Gamma(访问量2649万)和AiPPT.cn(像素绽放,增速36.19%)表现突出[25] - **视频生成**:Sora(ChatGPT)增速121.25%,HeyGen增速33.21%[28][30] - **代码助理**:GitHub Copilot以2.9289亿访问量领先,Cursor增速13.3%[33] 新兴产品亮点 - 旅游向导Wanderboat月访问量246万,增速130%[8] - 设计智能体Lovart和智能体浏览器fellou作为5月新产品,访问量分别达60万和127万[8] - Google NotebookLM(知识库工具)访问量6634万,增速34.27%[8]
年轻人的新晋「奢侈品」,捧出一个河南首富
36氪· 2025-06-09 21:59
核心观点 - 泡泡玛特已从盲盒零售商转型为潮玩IP运营商,其商业模式与奢侈品行业高度相似,核心在于创造稀缺性和欲望 [8][17][61] - LABUBU系列通过全球明星带货、时装周曝光等奢侈品式营销策略实现破圈,年营收达30.4亿元,同比增长7倍 [5][39][41] - 公司股价自2022年10月低点上涨近20倍,创始人王宁成为河南新首富 [3][6] 商业模式转型 - **供应链升级**:2016年建立柔性供应链,存货周转天数从159天降至100天,70%产能集中于头部代工厂 [12][13] - **全渠道布局**:线下机器人商店3年翻倍至600台,线上小程序复购率达50%,会员体系覆盖4000万用户 [14][16] - **IP孵化体系**:采用"10年长约+销售分成+独立创作权"模式签约设计师,LABUBU设计稿被拆解为181道工序 [31][33] 奢侈品化路径 - **明星效应**:国际明星Lisa、蕾哈娜等带货推动LABUBU联名款二手市场价格达14839元 [39][41][58] - **高端联名**:与Pronounce合作登陆米兰时装周,联名款30秒售罄,系列营收同比增长726.6% [39][46] - **稀缺性策略**:隐藏款溢价300%,部分限定款定价达9999元,价差达168倍 [63][64] 行业对标分析 - **LVMH模式**:泡泡玛特借鉴"设计师绑定+供应链共享"机制,但更侧重孵化小众艺术家而非收购成熟品牌 [28][29][30] - **高定秀场价值**:奢侈品通过时装秀创造欲望(如LV秀后客户年龄从45岁降至32岁),LABUBU借米兰时装周破圈 [46][56] - **核心差异**:盲盒机制普惠性削弱阶层区隔,需强化会员特权(如爱马仕直营率91% vs 泡泡玛特82%) [64][65] 数据表现 - LABUBU系列年营收30.4亿元,占THE MONSTERS系列总营收7倍增长 [5] - 泡泡玛特股价2024年内上涨9倍,2022年10月以来累计涨幅20倍 [6] - 联名款在曼谷主题店单日销售额破千万,伦敦哈罗德百货30秒售罄 [39]
山寨版「小米YU7」来了,雷军都得「傻眼」
36氪· 2025-06-09 21:59
核心观点 - 老头乐厂商在小米YU7正式上市前推出山寨版车型,对自主品牌构成形象损害 [4][7][10] - 山寨行为从设计拼凑到商标变形均体现刻意模仿,已超越借鉴范畴形成行业挑衅 [15][17][21] - 低质仿品泛滥可能拉低消费者对正版车型的认可度,长期将冲击行业创新生态 [22][24][25] 山寨车型细节 - 外观采用"像素级复刻":车头弧线、前脸造型直接照搬小米SU7,尾部拼凑SUV轮廓 [15][16] - 设计元素混杂:贯穿式尾灯仿SU7,引擎盖"M七"标识为小米LOGO倒置变形 [17] - 工艺缺陷明显:冲压痕迹粗糙,阳光下呈现明显劣质感 [15] 行业影响 - 自主品牌多年积累的技术形象可能因低端仿品泛滥被削弱 [22][25] - 仿品安全性缺失(60%以上事故涉及老年驾驶人)加剧市场混乱 [28][29] - 监管缺位导致潜在非法用途风险,包括非法营运和犯罪工具 [31] 市场反应 - 社交媒体舆论以调侃为主,但隐含对抄袭行为的无奈 [19] - 消费者将山寨车戏称为"汽车界缝合怪""法拉利平替",反映仿品设计荒诞性 [17][19] - 业内担忧正版车型未上市即陷入"大家来找茬"的品牌混淆困境 [26]
拼多多千亿计划里的「新晋江系」
36氪· 2025-06-09 18:47
晋江鞋业发展历程 - 晋江鞋业崛起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凭借侨乡优势和创业精神从家庭作坊发展为代工产业集群 [4] - 21世纪初晋江首次跻身全国百强县前十,安踏通过签约孔令辉代言和CCTV广告开启品牌化之路,形成"代言人+一句slogan+CCTV"营销模式 [6] - 头部运动品牌高度集中化导致市场份额被瓜分,电商兴起与成本压力使后续品牌难以突围 [6] 新晋江系企业转型策略 - 公牛世家通过收购品牌避开与安踏正面竞争,定位238-278元质价比休闲男鞋,2023年拼多多销售额突破一两千万元 [11][13] - 鑫舒踏鞋业从外贸代工转向内销,主推"海峡虎"品牌洞洞鞋,该品类占比从0%提升至40%,拼多多占销售额40% [20][21] - 大黄蜂童鞋2019年入驻拼多多后实现年销3000万元,2024年目标1亿元,平台20家黑标店推广费可退返一两百万元 [29][38][39] 拼多多平台赋能作用 - 拼多多"千亿扶持"政策助力商家研发原创设计,公牛世家两款创新鞋款销量达几十万双并获专利 [14][15] - 平台数据驱动产品创新,海峡虎废土风洞洞鞋日均销800多双,大黄蜂针对拼多多开发独家款 [22][29] - 拼多多一季度营销费用增至334亿元,通过减免佣金、推广费返还等政策为商家创造利润空间 [41][42] 细分市场差异化竞争 - 公牛世家聚焦休闲男鞋,研发宽楦设计并联合高校建立研发中心,线上年销6亿元目标10亿 [16][17] - 鑫舒踏专注拖鞋细分市场,EVA材质产品售价仅头部品牌1/5,通过模具开发与专利申请抵御抄袭 [20][22] - 太子熊童鞋以三四十元价格优势实现日产千单,2023年推出自主品牌并计划申请黑标认证 [32][33] 产业带升级路径 - 陈埭镇集聚7000多家鞋企,年产运动鞋超10亿双占全球20%份额,安踏等头部品牌均起源于此 [25][27] - 新晋江系商家从代工转向品牌运营,通过拼多多实现白牌到黑标的跃升,线上反哺线下渠道 [17][33][38] - 拼多多"新质供给"专项团队深入产业带,推动商家从营销思维转向用户思维与品牌思维 [38][43]
最早接住DeepSeek流量的硅基流动,新获阿里领投数亿元融资|36氪独家
36氪· 2025-06-09 18:47
融资与战略合作 - 硅基流动完成由阿里云领投的数亿元人民币融资 老股东创新工场等超额跟投 华兴资本担任独家财务顾问 [3] - 阿里云在AI硬件基础设施领域计划投资3800亿元人民币 创中国民企该领域最大规模投资纪录 [3] - 融资将用于人才招募 产品研发及国内外市场拓展 未来与阿里巴巴通义千问生态协作 并在算力 市场扩展等方面合作 [3] - 公司2024年底完成华创资本领投的亿元人民币Pre-A轮融资 耀途资本等超额跟投 [3] 核心业务与技术押注 - 公司为最快承接DeepSeek流量的To D与To B AI云服务产品 访问量一度超越To C应用 [5][6] - 作为唯一支持DeepSeek的第三方MaaS平台 公司适配DeepSeek-R1&V3具有先发优势 [6] - 早期押注开源模型 尤其聚焦编程能力突出的DeepSeek [7] - 另一战略押注为国产芯片 与华为昇腾合作实现DeepSeek模型高效部署 [8] - 公司是唯一用国产芯片提供大规模DeepSeek API服务的供应商 国产芯片在推理场景性价比显著 [9][10] 运营数据与行业竞争 - 总用户数超600万 企业用户数千家 日均Token生成量上千亿 [12] - DeepSeek开源策略扩大行业规模但加剧下游MaaS服务商竞争 [13] - MaaS商业模式需解决技术 运营 供应链 获客等难题 公司同步拓展海外市场 [14] - 公司优势包括算力中立 模型中立 场景中立 [15] 创始人背景与商业策略 - 创始人袁进辉曾发明全球最快主题模型训练算法LightLDA 连续创业经历包括一流科技和光年之外 [16][17] - 当前创业更注重商业化 团队从实验室形态转向成熟商业组织 [18] - 成功归因于开源大模型 AI推理服务 国产芯片适配等正确选择及团队执行力 [18]
中国的垃圾,不够烧了
36氪· 2025-06-09 18:47
垃圾焚烧行业现状 - 中国垃圾焚烧厂面临垃圾供应不足问题 平均负荷率仅60% 40%产能闲置 [9] - 多地出现抢垃圾现象 包括支付回扣(50元/吨)、开挖填埋场(如广州350万立方米)、跨区域收运(河南接收3城垃圾) [7][8] - 2023年全国垃圾焚烧厂计划内停运达83467天次 相当于76个厂全年停产(美国仅77个焚烧厂) [15][16] 行业发展历程 - 2003年政策转向特许经营+BOT模式 2006-2014年补贴/标准等政策推动行业爆发 [23][24] - 2017-2021年平均年新增103座焚烧厂 2019年河南/河北分别启动20/37个项目招标 [26] - 处理能力从2009年单厂(广州)增至2023年111万吨/日 提前2年超额完成"十四五"80万吨/日目标 [25][28] 行业竞争格局 - 中国拥有全球近半焚烧厂(1010家/全球2100家) 技术达世界顶级水平 [19][35] - 头部企业快速扩张:瀚蓝环境日处理能力6年从3000吨增至97590吨 光大环境2020年达13.5万吨/日(覆盖1.2亿居民日产量) [26][27] - 形成完整产业链:上游清运(如中山1500个收集点)+下游炉渣建材+环保设备 [37] 技术突破与出海 - 飞灰处理技术突破:上海环境FAST工艺转化工业盐 排放值优于欧盟2010标准 [36][37] - 海外已投运50+项目 覆盖东南亚/中东/欧美 如越南芹苴项目处理椰子壳发电 [34][35] - 技术输出带动全产业链出海 包括设备/药剂/运营管理等 [37] 行业供需矛盾 - 垃圾填埋场数量因焚烧过剩而减少 出现"问题机器比问题多"现象 [31][32] - 2023年无害化处理率已达100% 但仍新增55个项目 加剧产能过剩 [29] - 类似地沟油变航空燃料案例 行业转向商业利益驱动的解决方案 [38][39]
东北985,走出一支创投天团
36氪· 2025-06-09 07:57
哈尔滨工业大学105周年校庆与科技创新成果 - 哈尔滨工业大学迎来105周年校庆,从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到全球军工领域崭露头角,校训"规格严格,功夫到家"深入人心 [5] - 校友在机器人、VR、商业航天、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突破,创新基因在创投圈大放异彩 [5] - 2023年底成立哈尔滨工业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拓展100余家省外投资机构,在培企业42家,孵化32家新企业,形成机器人、商业航天、新材料等项目集群 [6][11] 哈工大校友企业融资动态 - 协作机器人研发商法奥意威完成C轮融资,投资方包括民生股权基金和融享创投,此前获源码资本、阿里巴巴、美团龙珠等投资 [8] - 溯驭技术完成近亿元Pre-A轮融资,定位氢能应用场景电控平台服务商,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10] - 杉海创新获近亿元C轮融资,由元生创投领投,资金用于超分子新材料AI研发平台升级和新能源业务开发 [10] 哈工大系企业IPO进展 - 矽电股份登陆创业板,成为国产探针台领域首家上市公司,由哈工大深圳校区胡泓教授参与创办 [13] - 思哲睿研发手术机器人产品矩阵,出自哈工大教授杜志江之手,公司第二大股东为博实股份 [15] - 博实股份由哈工大及机器人研究所科研骨干创办,与哈工大合作研发人形机器人项目 [16] 哈工大创投布局 - 1993年设立资产投资部门,旗下基金重点投资生物医疗、半导体技术等高端制造与服务业 [18] - 与深创投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展示11项科技重点项目,计划成立创业投资基金 [19] - 2024年专利转让授权龙江企业同比增长1089%,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金额同比增长104.8%,占全省高校44.4% [21] 哈工大产学研合作 - 乐聚机器人"产学研创新中心"入驻哈工大先研院,加速机器人技术突破与应用 [11] - 与黑龙江省1582家企业开展科研合作,覆盖全部地市,支撑"4567"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21] - 在机器人、航天等高科技领域形成独特优势,加速推动高技术成果落地转化 [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