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半导体行业观察
icon
搜索文档
三星图像传感器,首次供货苹果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8-07 09:48
三星电子与苹果合作生产图像传感器 - 三星电子计划在其美国奥斯汀晶圆厂量产苹果下一代图像传感器,首次打破索尼在苹果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 [2] - 苹果宣布与三星合作生产基于新技术的半导体,强调将优先在美国应用以优化iPhone功耗和性能 [2] - 半导体行业人士透露,三星与苹果自去年起密切磋商CIS供应,预计最早明年量产,初期供应量较小 [2] 三星半导体业务动态 - 三星近期获得特斯拉165亿美元AI半导体供应协议 [3] - 韩国Kiwoom证券预测,为iPhone生产图像传感器将提升三星明年半导体业务盈利能力 [3] - 三星第二季度净收入暴跌近50%,半导体部门盈利创一年多新低,主因高带宽内存需求低迷 [3] 三星挑战索尼CIS市场地位 - 三星向小米供应Isocell JNP图像传感器,采用纳米棱镜技术,感光度较上一代提升25%,应用于小米CIVI 5 Pro旗舰机 [4] - Isocell JNP具备5000万像素、0.64微米像素尺寸及1/2.8英寸光学格式,通过纳米棱镜结构实现多色同步捕捉 [4] - 三星计划向北美科技公司供应传感器并开发汽车级产品,目标多元化客户群 [5] CIS市场格局与增长 - 2024年全球CIS市场规模208亿美元,预计2029年达265亿美元,主要受自动驾驶、机器人和监控需求驱动 [5] - 当前索尼占CIS市场51.6%份额,三星占15.4%,豪威科技份额从2023年10.9%增至2024年11.9% [5] - 2024年CIS收入增长6.4%,预计2024-2030年复合年增长率4.4%,出货量从70亿增至90亿台 [6] 技术趋势与竞争 - 堆叠架构占CIS产量近80%,三堆叠设计在移动和XR领域受青睐 [6] - 索尼三层堆叠传感器提升图像质量,支持多模态传感和片上AI,行业转向智能传感 [11] - 22纳米逻辑堆叠技术推动超低功耗,FDSOI技术有望用于神经形态传感 [11] 区域与企业表现 - 中国公司Smartsens 2024年市场份额同比增长105.7%,拓展至移动和汽车领域 [8] - 索尼市场份额增长近50%,SK海力士缩减投入专注存储器,欧美公司因工业和医疗市场放缓收入下降 [8] - 中国CIS生产受国内需求及政府支持推动,混合供应模式增强韧性 [8]
博通芯片,严重安全漏洞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8-07 09:48
戴尔电脑Broadcom芯片安全漏洞事件 核心观点 - 戴尔商用电脑中使用的Broadcom BCM5820X系列芯片存在5个严重安全漏洞(CVE-2025-24311等),可能允许攻击者接管设备、窃取密码及生物识别等敏感数据[2] - 受影响设备涉及数千万台搭载ControlVault3安全区域的戴尔Latitude和Precision系列商用电脑[2] - 戴尔已于6月13日向客户推送安全更新,但尚未发现漏洞被实际利用的案例[2][3] 漏洞技术细节 - 漏洞存在于ControlVault3硬件安全区域,该模块负责存储密码、指纹等生物识别数据及安全码[2] - CVE-2025-24919漏洞允许非管理员用户通过Windows API触发固件任意代码执行,进而窃取密钥或植入持久性后门[4] - 物理攻击者可通过USB直接访问USH板,绕过系统登录和全盘加密,且不会触发常规入侵警报[4] 受影响设备与行业 - 主要影响网络安全行业、政府机构及特殊环境使用的加固型笔记本电脑[3] - ControlVault3设备是智能卡/NFC安全登录的必要组件,因此在敏感行业渗透率较高[3] - 攻击者可篡改固件使指纹识别系统接受任意指纹,需在高风险场所禁用该功能[5] 厂商响应与缓解措施 - 戴尔通过安全公告DSA-2025-053披露受影响产品清单,并与固件供应商合作发布补丁[3] - CV固件更新可通过Windows Update自动部署,但戴尔通常会提前数周单独发布更新[5] - 建议用户及时应用安全更新并迁移至受支持的系统版本[3] 研究披露 - Talos研究员Philippe Laulheret将在Black Hat会议上详细披露漏洞利用方法[3] - 攻击演示视频显示漏洞可导致密钥泄露、固件篡改及持久性访问等后果[4]
台积电2nm泄密,内鬼被抓细节曝光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8-07 09:48
台积电2纳米制程泄密事件 事件概述 - 台积电2纳米制程技术遭内部员工泄密,上千张机密照片外流至日本半导体公司Rapidius股东TEL [2] - 涉案人员包括1名离职转任TEL的陈姓工程师及2名在职吴姓工程师,通过手机拍摄屏幕方式窃取资料 [2][7] - 泄密行为持续约1年,双方在竹科星巴克交接资料,检调监控后于咖啡店逮捕部分涉案人员 [2][3] 泄密手法与发现过程 - 涉案工程师利用居家办公配发的内网笔电,以手机直接拍摄屏幕(照片含反光痕迹)而非下载档案,规避系统监测 [2][3] - 台积电通过内网监控发现异常:工程师频繁在3分钟内登入查看2纳米机密资料,且职级与访问权限不匹配 [3][7] - 公司反向追踪登录记录锁定9名可疑员工,其中3人因拍摄700多张、300张及大量试产资料被开除并移送法办 [3][7] 涉案人员背景 - 主嫌陈姓工程师为国立大学硕士,曾在台积电任职8年,参与5/3纳米缺陷改善部门,2022年底被TEL挖角 [7][8] - 其他涉案工程师多为国立大学硕士背景,部分属20厂2纳米试产团队或研发中心人员 [7] - TEL涉事主管同样有台积电任职经历,显示行业挖角竞争激烈 [8] 法律与行业影响 - 若泄密行为涉及组织性颠覆,涉案者最高可判无期徒刑(原营业秘密罪刑期约5年) [4] - 事件冲击台积电形象与客户信任,但短期内因先进制程供应商稀缺,订单暂未受影响 [4] - 行业人士指出竞争对手试图通过窃密追赶技术差距,凸显台积电半导体领先地位 [5] 公司内部管理措施 - 台积电设有机密保护单位PIP,实施资料分级管理、定期稽核与员工培训 [4] - 事件暴露居家办公资安漏洞,公司需加强新进员工教育及内网监控机制 [5][7] 政府与行业呼吁 - 要求政府从法律、外交、技术三方面防堵机密外流,并向日本政府抗议求偿 [4][5] - 强调保护台积电技术等同于保护台湾核心竞争力 [5]
DDR 4,风云突变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8-07 09:48
三星DDR4供应策略变化对行业的影响 - 全球记忆体龙头三星原计划2026年底停供DDR4 DRAM,而非2023年底[2] - 三星延长DDR4生产至2026年,可能逆转DDR4现货价上涨趋势[2] - 三星策略变化源于HBM业务进度不如预期及DDR4产线折旧完毕带来的成本优势[3] DDR4市场价格动态 - PC用DDR4 8Gb合约价7月底达3.9美元,较6月暴涨50%[3] - 8GB DDR4模组合约价26.5美元,首次超越DDR5模组的25.5美元[3] - 服务器DDR4内存条价格过高导致部分低端服务器出现亏损[4] 台湾DRAM厂商面临挑战 - 南亚科、华邦等台厂原本预期DDR4涨价将改善盈利,现面临压力[2] - 威刚、晶豪科等记忆体厂的低价库存预期可能落空[2] - 南亚科预计本季DDR4价格持续上扬,毛利率有望转正[3] DDR5市场发展 - 部分互联网大厂加单96GB及128GB高容量DDR5产品[4] - 32GB DDR5 RDIMM价格上涨至145美元,96GB版本达415美元[4] - 服务器客户开始考虑切换至DDR5平台,但面临成本压力[5] 行业供需状况 - 1a制程96GB DDR5供应受限,整体供需偏紧[4] - 部分客户削减订单后尚未恢复加单动作[4] - 服务器DDR4需求缺口因原厂加大供应而收窄[4]
光子芯片,20年!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8-07 09:48
光子集成电路(PIC)发展现状 - 光子集成电路利用光处理信息,具有超高带宽、低延迟特性,正成为电子技术的互补方案[2][4] - PIC执行器数量呈现每两年翻一番的指数增长趋势,预计6年内从数百个增至10^5个[6][13] - 当前大规模集成(LSI)工艺芯片已实现500-20,000个执行器,2028年将进入超大规模集成(VLSI)阶段[13][16] 技术架构与突破 - 光子处理器分为专用集成电路(ASPIC)、交换机、前馈网格和通用处理器四大类,最高集成密度达12,480个执行器[10][12][19] - 马赫-曾德尔干涉仪执行器密度约20个/mm²,而相控阵和相变材料可达200个/mm²[22] - 绝缘体上硅(SOI)和氮化硅(SiN)成为主流材料平台,混合集成薄膜铌酸锂等新材料可突破现有局限[22] 关键性能指标进展 - 可编程单元(PUC)损耗随执行器数量增加而降低,超过10^3执行器的处理器PUC损耗为0.3-0.5dB[20] - 热光执行器能效显著提升,功耗降至亚毫瓦级,但热稳定系统仍是主要能耗来源[21] - 光子处理器单位面积功耗远低于电子芯片,后者可达数百瓦/mm²[21] 主要应用领域 - 5G/6G通信领域:微波光子学技术可提供可调谐、宽带操作优势,波束成形网络需10^3-10^4执行器[26][28] - 数据中心光互连:需解决1dB损耗阈值,未来128-256端口交换机需集成10^4-10^5执行器[30][31] - 光计算应用:矩阵乘法器需处理256×256以上矩阵,当前光子方案集成度仍比电子低4-5个数量级[33][34] 行业挑战与趋势 - 制造工艺需优化光波导损耗和芯片耦合效率,实现10^4执行器集成需PUC损耗<0.15dB[20][25] - 电子-光子协同设计成为关键,3D集成和新型封装技术可提升系统级性能[23][25] - 软件定义光子学兴起,需开发适配光路交换的生态系统以发挥高速重构优势[32][37]
谁能接棒CoWoS?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8-07 09:48
核心观点 - 随着AI算力需求爆发,CoWoS封装技术因工艺复杂、成本高昂及产能瓶颈等问题,推动业界加速探索替代方案 [2][39] - 台积电主导的CoPoS通过面板基板替代硅中介层,突破封装尺寸限制,计划2028年后量产,成为CoWoS的长期演进方向 [6][11][39] - FOPLP凭借成本低、灵活性强的特点,吸引日月光、三星、群创等巨头布局,虽因良率与标准缺失暂未放量,但在AI大尺寸封装需求驱动下潜力显著 [12][17][39] - 英伟达提出的CoWoP技术通过简化架构提升性能与成本优势,却因PCB技术壁垒、切换风险等短期内或难以落地,更多作为长期研发方向 [29][35][39] CoWoS封装技术的挑战 - CoWoS封装技术逐渐显露出工艺复杂性高、生产成本高、良率控制与测试环节难题、互连性能与电源完整性等电气特性方面的严峻考验 [2] - 台积电长期存在的产能瓶颈,已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不小困扰 [2] - 随着AI GPU芯片尺寸的增大以及HBM堆栈数量的增加,CoWoS遇到了光刻掩模尺寸限制了单一模块的最大封装面积的瓶颈 [6] CoPoS封装技术的优势 - CoPoS可以看作是CoWoS的面板化解決方案,核心差异在于将CoWoS中的硅中介层替换为面板尺寸基板 [6] - 这一关键升级使其得以突破现有技术瓶颈,实现更大的封装尺寸、更优的面积利用率和更大的生产灵活性与可扩展性 [6] - CoPoS采用600mm×600mm、700mm×700mm或310mm×310mm等面板级封装规格,提供了更多的封装空间、更高的I/O集成和改进的生产效率 [8][9] - 台积电已启动CoPoS试点线,计划2026年设立首条CoPoS封装技术实验线,目标是在2028年底至2029年间实现该技术的大规模量产 [11] FOPLP封装技术的发展 - FOPLP是扇出式封装与面板级封装的技术融合,兼具两类技术的核心优点 [16] - 其面积利用率超95%,显著高于传统晶圆级封装的85%,并具备批量生产能力强、成本低、周期短等特点 [17] - 市场分析机构Yole统计数据显示,2022年FOPLP市场规模约为4100万美元,预计未来五年将呈现32.5%的复合年增长率,到2028年增长到2.21亿美元 [18] - 日月光投入2亿美元采购设备,在高雄厂建立产线,计划今年年底试产FOPLP [22] - 三星已开始部署面向先进制程的FOPLP技术,其应用于可穿戴设备的Exynos W920 处理器便采用了5nm EUV工艺与FOPLP封装方案 [23] - 台积电初期将选择尺寸较小的300×300mm面板切入FOPLP领域,预计最快2026年完成小规模试产线的建设 [23][24] CoWoP封装技术的优势与挑战 - CoWoP的核心是通过将裸芯片直接通过微凸点倒装到硅中介层上,再与PCB基板键合,实现封装基板与PCB的一体化设计 [29] - 信号完整性提升:省去了传统封装中的有机基板层级,实现信号路径大幅缩短,信号传输损耗降低 [33] - 电源完整性强化:电压调节器可集成于更靠近GPU裸片的位置,大幅缩短供电路径,减少寄生电阻、电容和电感等参数 [33] - 热性能优化:采用"无盖设计",散热器可直接接触GPU裸片,散热效率显著提升 [36] - PCB主板技术门坎大幅提高:Platform PCB 必须具 备封装等级的布线密度、平整度与材料控制 [36] - 返修与良率压力剧增:GPU裸晶直接焊接主板,失败即报废,制程容错空间低,良率提升难度大 [36] - 技术壁垒显著:CoWoP要求PCB线宽/线距(L/S)缩小至10/10微米以下,与ABF基板标准相当,但当前高密度互连(HDI)PCB的L/S为40/50微米 [37]
这家公司,要颠覆模拟芯片市场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8-07 09:48
公司融资与战略 - 硅谷初创公司Celera Semiconductor获得Maverick Silicon的2000万美元股权投资,用于推动其专利Nestos平台的商业化[1] - 本轮融资将加速公司市场战略,为更多行业客户提供定制化模拟IC解决方案[2] - 投资方Maverick Silicon认为Celera通过结合软件与芯片的创新方式,解决了模拟设计领域长期存在的结构性挑战[2] 技术平台与创新 - Nestos平台是基于数字孪生的模拟设计库,可实现快速、高精度模拟IC开发,将传统设计周期缩短90%[1] - 平台采用AI驱动的自动化流程,通过数学精确的模型取代手动电路设计,使全定制模拟IC开发时间降至传统方法的10%[1][3] - ChipHub软件平台可将工程效率提高10倍,支持从60V至3.3V的DC-DC降压转换器设计,从设计到量产仅需几天[5][9] 产品应用与优势 - 首款客户产品为面向工业和汽车应用的130纳米BCD工艺高压降压转换器[6] - 技术可快速生成整个系列降压转换器,算法支持数小时内完成设计迭代[6] - 数字形式的IP使公司能生成合成数据训练ML模型,成为唯一将机器学习应用于模拟设计的企业[6] 行业影响与愿景 - 公司致力于实现"实时模拟开发",目标在2030年前改变行业现状[2] - 通过自动化解决模拟IC设计瓶颈,满足OEM厂商对定制化模拟IC日益增长的需求[3] - 与传统半导体公司相比,提供更快速、灵活且低成本的交钥匙解决方案,合作伙伴包括先锋国际半导体和日月光集团[2][6]
重磅!国际半导体低温键合会议首次来华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8-06 10:00
会议概况 - 2025中国国际低温键合3D集成技术研讨会于8月3日-4日在天津举办 吸引来自英国 新加坡 日本等国家的200余名专家学者及企业代表参与 包括20余所国际顶尖高校和10余家行业领军企业 [1] - 会议自2007年起每三年举办一届 本届首次在中国召开 累计输出超过300个议题 覆盖全球20多个国家的顶尖专家 已成为国际键合集成技术领域的权威会议 [5] - 大会围绕表面活化键合 混合键合与3D集成 新型低温键合工艺等六大主题 通过主旨报告 论文张贴等形式展开交流 [5] 主办与协办机构 - 主办方包括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先进微系统集成协会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中国电子学会等6家单位 协办方包括IEEE EPS北京分会 天津国家芯火双创平台等3家机构 [3] - 大会名誉主席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郝跃教授 武汉大学刘胜教授等4人担任 大会主席由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刘新宇研究员等3人担任 [3] 技术内容与成果 - 11个主旨报告涵盖表面活化键合发展史 宽禁带半导体器件进展 3D-IC多晶圆混合键合工艺等前沿方向 涉及技术路线总结与新型技术分享 [21] - 17个邀请报告和13个口头报告来自牛津大学 东京大学 清华大学等22家机构 展示低温键合技术在材料 工艺 机理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23] - 会议评选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和哈尔滨工业大学的两项学术进展为最佳墙报 累计展示22张墙报论文 [23] 行业影响与展望 - 会议推动学术界与产业界深度合作 加速低温键合技术在材料 工艺 设备等领域的研发与应用 [25] - 在AI算力爆发 先进封装等需求驱动下 低温键合技术或将成为延续摩尔定律的核心路径 助力中国半导体产业向高端制造升级 [25] - 青禾晶元等10余家产业链企业参展 业务覆盖金刚石材料 键合设备 检测仪器等关键环节 [26]
十大芯片厂,三年来首次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8-06 10:00
全球半导体设备投资趋势 - AI需求推动全球10大半导体厂2025年度设备投资额预计年增7%至1,350亿美元 为3年来首度增长 [2] - 台积电2025年将有9座工厂动工/投产 投资额预估380亿~420亿美元 年增3成 [2] - 美光将扩大AI用HBM投资 投资额预估暴增7成至140亿美元 [2] - SK海力士增加韩国工厂投资 英特尔设备投资额缩减3成 三星电子抑制韩国国内投资 [2] - 意法半导体和英飞凌因电动车功率半导体供应过剩 设备投资额萎缩 [3] - 中芯国际设备投资额将达破纪录75亿美元 中国未来3年制造设备投资超1,000亿美元 [3] 半导体市场前景 - AMD预估2030年AI半导体市场规模达5,000亿美元 为2025年的3倍以上 [3] - WSTS预测2025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年增11.2%至7,008.74亿美元 首破7,000亿美元大关 [3] - 2026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预估年增8.5%至7,607亿美元 续创历史新高 [4] 行业技术发展 - HBM(高频宽记忆体)成为美光 SK海力士等公司的重点投资方向 [2] - 边缘AI应用领域扩大 带动电子机器搭载半导体金额增加 [4]
美国计划给AI芯片植入跟踪功能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8-06 10:00
美国政府推动芯片位置追踪 - 特朗普政府计划为半导体配备位置跟踪功能以监控英伟达GPU等关键AI硬件的出口流向[2] - 白宫官员Michael Kratsios透露正研究通过软件或物理改造实现芯片级追踪但尚未与英伟达/AMD直接沟通[2] - 美国参众两院5月提案要求商务部强制先进芯片配备位置验证机制出口商需对转移行为负责[2] 中美技术竞争升级 - 中国指控英伟达专供中国的H20 GPU存在后门可能被美国远程监控[3] - 美国参议员警告AI基础设施外包可能导致技术重心转移呼吁新规要求海外AI设施满足严格安全标准[3][4] - 近期约10亿美元高端英伟达GPU通过黑市流入中国显示出口管制存在漏洞[3] 出口管制执法案例 - 两名中国公民因涉嫌非法出口价值数千万美元的英伟达AI芯片(含H100加速器)被捕面临最高20年监禁[5][6] - 英伟达声明强调所有销售均需合规被转移产品将无法获得服务/支持/更新[6] - 美国近年持续收紧半导体出口限制以遏制中国AI发展此次事件凸显执法力度加强[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