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行业观察

搜索文档
ICDIA创芯展将于7月11-12日在苏州召开,近百家本土芯片企业展示新产品新技术新应用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02 10:28
大会概况 - 第五届中国集成电路设计创新大会暨IC应用生态展(ICDIA创芯展)将于2025年7月11日-12日在苏州金鸡湖国际会议中心举办,主题为"自主创新•应用落地•生态共建" [1] - 大会聚焦AI大算力、光子集成电路、超异构计算、RISC-V生态、5G/6G半导体、AIoT与边缘计算、智能汽车与自动驾驶等前沿技术领域 [1] - 采用"1+1+4+1"模式:1场高峰论坛、1场AI开发者主题大会、4场分论坛(先进设计与创芯应用、汽车芯片与智能驾驶、AIoT与智联生态、产研项目与投资对接)、1场IC应用生态展 [1] 日程安排 - 7月10日:会议报到、联盟理事会、理事会晚宴 [2] - 7月11日:大会开幕式、高峰论坛、欢迎晚宴&2025中国强芯IC颁奖、AI开发者大会 [2] - 7月12日:4场专题论坛(先进设计与创芯应用、汽车芯片与智能驾驶、AIoT与智联生态、产学研合作与投资对接) [2] - 7月11-12日:IC应用生态展 [2] 高峰论坛亮点 - 主题为"智领未来、芯创生态",聚焦前沿技术突破、先进设计与工具、应用场景与产业化 [3] - 邀请行业顶级专家与企业领袖分享集成电路创新热点、产业机遇、技术突破路径与市场研判 [3] 技术专题内容 - AI驱动芯片设计、新兴计算范式、高端EDA与IP核、Chiplet与异构集成、开源与生态建设、低功耗与高可靠性设计 [6] - 智能汽车与自动驾驶、AIoT与边缘计算、高性能计算与数据中心 [6] - AI开发者大会涵盖AI大算力芯片、AI大模型、AI场景应用、AI机器人四大领域,聚焦深度学习、大数据处理、AI前沿技术与应用 [6] 展区设置 - 先进设计与强芯IC展区:展示EDA工具、IP核设计、RISC-V生态、5G/6G通信芯片、车规级芯片、AI加速芯片、存算一体芯片等 [11] - 设计创新联盟展区:华大半导体、中兴微电子、士兰微电子、紫光展锐、兆易创新等近百家联盟成员单位参展 [12] - 应用与智能生态展区:智能汽车、智慧医疗、AIoT生态、绿色能源相关芯片及解决方案 [13] - AI与机器人展区:人形机器人、工业机器人、AI大模型应用、AR/VR、边缘AI芯片设计应用 [14] 强芯评选活动 - 面向全国设计企业评选技术领先、竞争力强、质量可靠的中国创芯产品,推动国芯国用 [17] - 获奖产品将在ICDIA上发布与路演推广 [17]
又一家巨头,抢购GPU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01 08:46
AWS全球数据中心扩张 - 公司正在墨西哥开设数据中心并在智利、新西兰、沙特阿拉伯和台湾建设新设施以扩展全球网络[1] - 扩张战略旨在应对数据主权要求并降低新兴市场客户延迟同时弥补早期集中在弗吉尼亚州北部造成的技术监管漏洞[3] - 基础设施按区域组织采用多可用区设计原则以提供冗余并符合当地法规[3] AI芯片合作与需求 - 公司与Nvidia合作增加GB200半导体供应量以满足强劲需求[1] - AI服务采用率提升预计将带来可观收入包括按需工具[1] - 考虑托管OpenAI模型尽管已与Anthropic建立合作关系[1][2] 市场竞争格局 - 以29%市场份额保持领先但17%同比增长率落后于Microsoft Azure的21%和Google Cloud的28%[1] - 微软与OpenAI合作推动Azure增长促使公司采取更积极竞争策略[2] - 云基础设施市场竞争加剧需通过资本部署维持领导地位[2] AI对数据中心的影响 - AI工作负载预计2030年占数据中心总电力消耗27%推动全球需求增长165%[2] - 超高功率密度迫使采用液体冷却技术并建造带专用变电站的数据中心[3] - 全球数据中心需求预计从60吉瓦增至2030年的171-219吉瓦需大量电力投资[2] 行业趋势与战略 - 地理多样化成为超大规模企业竞争关键以提供低延迟合规基础设施[3] - 数据中心设计变革适应AI处理器特殊要求从租赁转向专用设施[3] - 全球扩张反映行业对数据本地化和新兴市场增长潜力的重视[3]
TSV,可以做多小?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01 08:46
3D芯片技术发展 - 半导体工程师面临芯片运行速度的物理极限,采用三维堆叠芯片和硅通孔(TSV)作为垂直连接器的策略 [1] - TSV是直径约5微米的极细铜线,排列在堆叠硅芯片间可实现极快通信速度、高带宽和快速处理能力 [1] - 先进3D封装最大挑战是散热问题,高密度材料紧密排列导致热量高于传统2D芯片,引发材料变形和破裂 [1] - 导线尺寸缩小加剧发热问题,铜导线弹性随尺寸收缩而变化,影响性能和可靠性 [1] TSV微观结构研究 - 研究构建了直径4微米、2微米和1微米的硅通孔阵列原型,使用拉曼光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热机械性能 [2] - 发现TSV收缩导致铜晶粒结构显著变化,晶粒尺寸随TSV缩小而减小,弹性响应改变可能提高强度 [2] - 研究揭示了铜微观结构和特性对尺寸的依赖性,直径从5微米缩小至1微米时需考虑热机械响应 [7] 材料特性与半导体创新 - 微观应力和应变直接影响器件性能,改进设计和材料可提升半导体速度和可靠性 [6] - 铜晶粒尺寸减小伴随机械强度提高,退火后TSV在1微米尺寸下比5微米尺寸弹性更高 [7] - 普渡大学通过Purdue Computes项目整合半导体、量子科学等领域,推动规模化创新 [6] 技术应用前景 - TSV尺寸缩放对高密度3D集成架构发展至关重要,尤其在逻辑和内存计算领域 [7] - 热机械模型显示等效应力与TSV直径呈非单调趋势,由晶圆弯曲与局部铜收缩竞争导致 [7]
中国大陆封测,强势崛起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01 08:46
全球封测产业格局与竞争态势 - 2024年全球前十大封测厂合计营收达415.6亿美元,同比增长3%,日月光投控以185.4亿美元营收居首,占比近45%,Amkor以63.2亿美元位列第二但同比下滑2.8% [1] - 中国大陆封测厂表现亮眼:长电科技营收50亿美元(+19.3%)排名第三,天水华天营收20.1亿美元(+26%)增速居十大厂商之首 [1] - 大陆封测业崛起三大驱动因素:政府资金与政策支持、本土电子产品市场需求增长、通过并购与技术引进加速技术升级 [1] 技术升级与市场机会 - AI需求推动2025年封测市场预计增长8%,台厂如日月光矽品、Amkor、京元电积极扩大CoWoS等先进封装订单 [2] - 台厂技术布局重点:异质整合/晶圆级封装/晶圆堆叠技术,日月光推出TSV扇出型基板桥接技术提升AI芯片效能 [2] - 力成2.5D/3D IC封装技术进展显著,FOPLP技术良率超预期;矽格因应美国关税政策拟将2025年资本支出增至35亿元新台币 [3] 供应链策略调整 - 京元电计划在台湾以外建立生产基地,评估上下游合作与全球半导体产业转投资机会以分散供应链风险 [2] - 大陆厂商在中低阶产品市场发动价格战,台厂面临成本控制压力,需通过技术差异化应对竞争 [2]
PCIe 7.0 演示:1 米处,128 GT/s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01 08:46
PCIe 7.0技术进展 - PCIe 7.0支持128 GT/s传输速率,通过x16连接实现双向512GB/s的传输速率 [4][9] - PCIe 7.0规范目前处于最终草案版本0.9,预计今年发布1.0版本 [3][4] - PCIe 7.0初期将主要应用于云计算、800G以太网和人工智能领域,而非PC市场 [5] Molex Genesis连接器解决方案 - Genesis采用SFF TA-1040连接器,支持不同配置和线缆长度,突破传统PCB走线限制 [1] - 信号完整性仿真显示,Genesis在32GHz频率下,插入损耗从250毫米处的-3.4 dB到1000毫米处的-9.2 dB,串扰水平保持较低 [2] - Genesis采用29 AWG低损耗微波同轴电缆,支持长达1000毫米的线缆长度且不影响信号完整性 [2] Genesis产品路线图 - x8连接器计划于2025年5月推出,支持74个引脚;x16型号计划于2025年7月推出,支持124个引脚;x20版本未来推出,支持148个引脚 [3] - 连接器提供多种方向选项(直角、斜角出口、垂直出口),宽度随通道数变化(x8为28毫米,x16为47毫米,x20为57毫米) [3] - 连接器高度为8.7毫米,深度为13.2毫米,适用于密集系统设计 [3] PCIe技术发展现状 - PCIe 6.0于2022年1月获批,但尚未在PC硬件中广泛应用,如英特尔Arrow Lake仍支持PCIe 5.0 [6] - PCIe数据速率约每三年翻一番,从PCIe 6.0的64 GT/s提升至PCIe 7.0的128 GT/s [4] - PCIe 7.0采用PAM4信号调制技术,注重能源效率、低延迟和高可靠性 [9]
光芯片之争,愈演愈烈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01 08:46
核心观点 - AMD宣布收购光子芯片初创公司Enosemi,正式加入共封装光学(CPO)竞赛,旨在将技术融入下一代机架式系统以提升AI领域竞争力[2] - 共封装光学相比铜互连具有更高带宽、更低延迟和更低功耗优势,通过光纤传输信号实现性能突破[2] - 行业巨头如英特尔、博通和Nvidia已布局CPO多年,Nvidia计划在2024年推出采用该技术的网络交换机[2][5] - CPO技术可解决AI时代铜缆覆盖范围有限和高性能光模块功耗激增的痛点[2][3] 技术细节 共封装光学优势 - 光纤互连突破铜线几英尺的物理限制,可将整排GPU整合为大规模集群[3] - Nvidia采用CPO的交换机设计使功耗降低3.5倍,消除64-512个可插拔光模块(每个20W-40W)的能耗[5][6] - 博通已实现1.6TB/s无差错双向带宽的光学芯片集成[6] 企业技术路线 - AMD计划将Enosemi光子技术集成至MI300系列芯片,但具体方案尚未明确[3] - Nvidia在机架内保留铜互连(避免增加20kW功耗),横向扩展网络采用CPO连接多节点[5] - 英特尔认为光学器件是机架级架构关键要素,正在探索相关应用[7] 行业竞争格局 - 博通第一代51.2Tbps CPO交换机已被腾讯采用,Micas Networks等公司提供相关产品[6] - Celestial AI、Lightmatter等初创公司持续推进光学中介层设计创新[7] - 当前CPO技术仍面临可靠性、可维护性等技术成熟度挑战[7]
芯片的未来:2.5D还是3D?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01 08:46
半导体封装技术概述 - 集成电路(IC)封装是半导体制造的关键步骤,为芯片提供环境保护、散热和电气连接等功能[2] - 封装过程发生在半导体器件制造之后,将裸片放入功能性封装中保护[4] - 封装技术从二维向三维演进,突破尺寸、功耗和信号传输限制[6] 2D封装技术局限性 - 2D封装将芯片并排排列在基板上,使用引线键合或倒装芯片技术互连[6] - 面临集成度有限、尺寸重量大、可靠性问题和性能影响等挑战[14] - 随着晶体管数量增加,互连长度和复杂性导致更高功耗和更慢信号传输[9] 2.5D封装技术 - 2.5D封装将芯片并排放置在硅中介层上,实现更紧密快速的通信[16] - 中介层提供密集水平连接,实现更高互连密度和更精细线路[18] - 典型案例包括AMD Radeon GPU(2TB/s数据传输)、英特尔Kaby Lake-G处理器和NVIDIA Tesla V100显卡[18][20][21] - 优势包括异构技术集成、相对容易的热管理和中等设计复杂度[19] 3D封装技术 - 3D IC通过垂直堆叠芯片并使用硅通孔(TSV)连接,实现更高集成密度[23][25] - 分为3D系统级封装(3D SiP)和3D晶圆级封装(3D WLP)两种类型[25][26] - 典型案例包括英特尔Foveros、三星HBM和苹果M系列芯片[28] - 优势包括最小信号传输距离、超高带宽和"超越摩尔定律"的集成[25] 技术比较与市场前景 - 2.5D和3D IC都能提高性能、降低功耗和缩小尺寸,但各有侧重[15][28] - 2.5D适合GPU、FPGA等应用,3D IC更适合AI加速器、高级CPU等[28] - 先进封装市场规模预计从2023年35亿美元增长到2030年100亿美元[27] - 这些技术对满足AI、5G和边缘计算等领域需求至关重要[29]
超高速光纤,创下全球速度纪录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01 08:46
光纤技术突破 - 日本国家信息通信技术研究所 (NICT) 和住友电气工业公司开发出19芯光纤,标准包层直径0.125毫米,兼容现有基础设施,无需昂贵升级 [1] - 该光纤实现每秒1.02拍比特传输速度(相当于每秒下载30次Netflix全部内容),传输距离1,808公里,信号损失比早期型号减少40% [1] - 19芯设计形成"19车道高速公路",每芯独立传输数据,在C和L波段(全球商业标准)高效运行 [1] 技术实现细节 - 采用双波段光放大系统(C波段和L波段),支持180个波长同时传输,使用16QAM调制提升单脉冲信息量 [3] - 接收端配备19通道检测器和MIMO处理技术,有效分离核心间干扰 [3] - 数字信号处理器采用多核研究算法,可纠正1,808公里传输累积的失真 [5] 性能对比与演进 - 2023年同团队实现1.7PB/s速率(63.5公里),2021年4芯光纤达0.138PB/s(12,345公里),15模光纤0.273PB/s(1,001公里)但信号失真严重 [2][5] - 新型19芯光纤容量距离乘积达1.86艾比特/秒·公里,比标准光纤记录高14倍 [5] - 实验通过86.1公里光纤循环21次模拟跨大陆传输 [2] 商业化与应用前景 - 住友电工表示现有生产线仅需最小改造即可生产19芯光纤 [7] - 技术有望实现跨洋电缆每小时传输整个数据中心信息量,为6G和量子计算奠定基础 [7][8] - NICT正探索AI驱动信号处理以进一步提升速度 [8] 行业影响 - 论文获OFC 2025大会最高评价,发布时全球数据流量预计2030年增长两倍 [7] - 技术突破使光纤成为未来互联网骨干和全球超互联基础设施核心 [8]
欧洲芯片,不死心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6-01 08:46
欧洲芯片法案的核心目标与现状 - 欧盟推出《欧洲芯片法案》提出到2030年将欧洲在全球半导体制造市场份额从不足10%提升至20% [1] - 欧洲当前约占全球芯片产量的10% 但300毫米晶圆先进芯片制造领域"拥有权"仅2% "实际生产所在地"低于1% [2] - 欧盟审计院最新预测将2030年市场份额目标调整为11.7% 但若按制造份额计算仅为8% [6] 实施进展与挑战 - 英特尔德国马格德堡300亿欧元晶圆厂项目多次推迟 最快2030年才能量产 [3] - 欧盟已知29项潜在或进行中的生产能力投资 其中13个"新型设施"项目占最大份额(260亿欧元国家援助+600亿欧元制造商自投) [3] - 到2032年欧盟半导体投资额预计1470亿欧元 但全球总额达2.16万亿欧元 要实现20%目标需更多资金 [4] 结构性困境 - 欧洲半导体产业长期集中于模拟芯片、车规器件和功率器件等非先进制程领域 [5] - EDA工具、封装技术、IP授权等软性支撑环节生态薄弱 人才储备不足 [5] - 欧盟委员会45亿欧元资金仅占总投入10% 缺乏有效监督机制 [5] 欧洲半导体产业优势领域 - ASML是全球唯一EUV光刻机厂商 在设备领域占据技术制高点 [7] - 意法半导体、英飞凌、NXP在车规芯片、功率器件领域保持领先 正拓展第三代半导体 [7] - RISC-V架构取得突破 欧盟2023年成立"OpenVerse"项目构建开放指令集架构生态 [7] 新兴发展方向 - 欧洲建立4亿欧元芯片设计开发平台 将提供EDA工具和云服务 首批企业2026年可使用 [9] - 聚焦功率器件、工业控制芯片、车规SoC等优势领域 发展系统级整合能力 [11] - 推动大学、研究机构与中小企业合作 如Fraunhofer研究所、CEA-List等参与RISC-V研发 [8] 全球芯片法案比较 - 美国《芯片与科学法案》527亿美元拨款进度滞后 部分项目因良率问题延期 [11] - 日本半导体战略面临先进制程能力不足质疑 台积电熊本厂主要服务成熟制程 [12] - 韩国受美国出口限制影响 调整存储芯片发展战略 [12]
美国半导体,太强了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5-31 10:21
行业概览 - 全球半导体销售额从2001年的1390亿美元增长至2024年的6305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6.8%,预计2025年将达6972亿美元,2026年增至7386亿美元 [11] - 美国半导体企业在全球市场份额占比50.4%,在微处理器和先进芯片领域保持技术领先 [13] - 美国半导体企业销售额从2001年的711亿美元增长至2024年的3182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6.7% [16] - 2024年美国半导体出口额达570亿美元,位列美国出口产品第六 [21] 全球市场 - 亚太地区是最大区域半导体市场,2024年销售额达3334亿美元,中国占亚太市场46%、全球市场24% [28] - 逻辑器件、存储器、模拟器件和微处理器占2024年全球半导体销售额近80% [26] 资本支出与研发投资 - 2024年美国半导体企业在研发与资本支出上总投资达1195亿美元,2001-2024年复合年增长率6.4% [31] - 行业需维持约销售额30%的投资水平以保持技术领先 [33] - 2024年人均资本与研发投资增长至23.5万美元,2001-2024年年均增长3.5% [35] - 2024年资本支出495亿美元,2001年以来年均增长率5.2% [37] - 2024年研发总投入700亿美元,2001-2024年年均复合增长率7.5% [40] - 美国半导体行业研发支出占销售额比例长期超过15%,居全美制造业前列 [42][45] 美国就业与生产力 - 美国半导体产业直接提供34.5万个工作岗位,间接带动近200万个就业岗位 [49] - 2001-2024年劳动生产率提升两倍以上,2024年人均销售收入超74.4万美元 [51] 政策建议 - 需通过芯片制造激励、研发投资、税收政策优化、人才引进、供应链韧性建设等措施巩固行业领先地位 [1][2][3][4][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