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格隆汇APP
icon
搜索文档
4000点近在咫尺?格隆博士预判成真!
格隆汇APP· 2025-10-27 17:14
它来了!它真的要来了!上证指数即将突破4000点! 这波强势冲刺不仅是资本市场回暖的硬核信号,更让一年前格隆博士的精准预判彻底"封神", 而支撑这份预判的,正是他立足全球格局与人类进化逻辑的深邃洞察。 2024年12月5日格隆汇第九届全球投资嘉年华上,兼具经济学家深邃洞察与文人温润情怀的格 隆博士明确指出: "投资需立足人类进化与全球格局,而非短期波动。据估值模型,2025年 上证指数大概率涨15%以上,站上4000点---这是对中国在人类文明升级中角色的笃定。" 这份理性与感性的融合,让其预判既有数据支撑的严谨,更有文明视角的温度。如今预判渐近 兑现,但市场情绪复杂:指数临关键关口,散户与机构均显犹豫, "最纠结的牛市" 成共识。 纠结的核心是短期利益与长期趋势的错位,而格隆汇 "全球视野,下注中国" 理念正是破局关 键——以人类进化视角把握中国的全球机遇。更深层看,此轮牛市是"时代补偿"与"时代救 赎"双重逻辑共振的必然结果。 01 产业竞争:从"跟跑并跑"到"文明赋能", 中国产业的全球进化价值 格隆博士始终强调, 真正的投资视野,是看清某一产业是否契合人类文明升级的底层需求。 过去,部分产业面临外部技 ...
从“十五五”看中国联塑(2128.HK):政策驱动需求放量,管网基建核心受益者
格隆汇APP· 2025-10-27 17:14
作者 | 港美A经济舱 数据支持 | 勾股大数 据(www.gogudata.com) 10月24日,中国联塑(2128.HK)高开高走放量上涨,当日收盘涨幅超8%,引发投资者高度关注。 关于导致股价短期脉冲的直接原因,来自国家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对"十五五"规划的介绍,其中提到"十五五"时期预计将建设改造地下管网超过 70万公里,新增投资需求超过5万亿元。 而塑料管道是地下管网建设的核心材料,需求将由此进一步提升。同时中国联塑作为塑管领域市占率第一的玩家,有望优先获取政策红利下的 增量订单,从而转化为超预期的业绩增长。所以公司股价上涨也就不足为奇了。 更加重要的是,除了短期市场情绪释放,"十五五"政策布局具备长远意义,随着政策兑现的预期不断升温,中国联塑的长期基本面也值得一场 重估。 中国联塑以塑料管道为核心的业务矩阵,与"十五五"释放的一系列政策信号形成高度关联,公司由政策驱动的增长逻辑清晰可见: 公司直接受益于政策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包括注重优化布局、注重新型城镇化、注重陆海统筹三大方面。 具体来看, 优化布局 涉及到推动跨区域跨流域大通道等"硬联通"设施建设,健全区域间规划统筹、产业协作、利益共享等"软协 ...
信号出现?超3600亿跨国资金开始回流
格隆汇APP· 2025-10-27 17:14
ETF进化论 信号出现?超3600亿跨国资金开始回流 原创 阅读全文 ...
股息率超3%的ETF大集合来了!
格隆汇APP· 2025-10-26 22:03
文章核心观点 - 文章聚焦于股息率超过3%的ETF产品集合 [2] ETF产品筛选 - 筛选标准为股息率超过3%的ETF [2]
天津冲出一家航天IPO,年入超31亿,为神舟飞船、北斗卫星提供电源产品
格隆汇APP· 2025-10-26 22:03
公司业务与产品 - 公司为神舟飞船、北斗卫星等航天器提供电源产品 [1] - 公司年收入超过31亿元人民币 [1] 资本市场动态 - 公司正在推进首次公开募股(IPO)进程 [1] 行业地位 - 公司在航天电源领域具有重要市场地位,服务于国家重大航天工程 [1]
杀疯了!存储掀起涨停潮,还能上车吗?
格隆汇APP· 2025-10-26 22:03
存储芯片市场表现 - 存储芯片板块成为A股市场焦点,香农芯创、普冉股份股价20%涨停,佰维存储、江波龙等个股涨幅超10% [5] - 存储板块指数年内累计涨幅超过60% [6] 存储产品价格走势 - 2025年第三季度起存储市场全面涨价,涵盖DRAM和NAND Flash全系列产品 [9] - 9月DRAM现货价同比暴涨近一倍,部分DDR4型号价格较4月涨幅超300%,出现DDR4价格反超DDR5的现象 [9] - 第四季度涨价加速,三星电子通知客户上调合约价,DRAM上涨15%-30%,NAND Flash上涨5%-10% [11] 行业供需与库存状况 - AI服务器对存储容量的需求是传统服务器的8-10倍,直接推动存储需求暴增 [14] - 2025年第三季度DRAM平均库存降至8周,远低于去年同期的10周和2023年初的31周水平,也低于行业10-12周的健康库存线 [20] - 下游企业出现恐慌性囤货,部分厂商与三星、SK海力士洽谈2-3年的长期供货协议 [21] HBM(高带宽内存)的影响 - HBM是AI训练的关键组件,需求呈井喷式增长 [14] - HBM毛利率高达50%-60%,显著高于传统DRAM的30%-40% [15] - 生产HBM消耗的晶圆产能是标准DRAM的3倍以上,其扩产严重挤压了传统DRAM的产能 [17] - 摩根大通预测,到2027年HBM将占DRAM总产值的43%,AI相关应用将占据DRAM市场53%的份额 [15] 主要厂商产能战略调整 - 三星于2025年6月停止DDR4接单,12月完成最后出货 [28] - SK海力士将DDR4产能压缩至20%,计划2026年4月全面停产 [28] - 美光在第四季度停止供应DDR4,仅保留少量工业定制订单 [28] - 长鑫存储计划最晚于2026年上半年停供标准DDR4,全力转向DDR5和HBM [28] 行业前景与驱动因素 - 存储巨头产能转向HBM和DDR5是战略性调整,将先进产线转回生产DDR3/DDR4在技术和经济上不划算 [22] - 新建产能周期长,通常需要1.5至2年,短期内难以缓解供应压力 [25] - 行业“产能大转移”不可逆转,AI需求支撑和产能挤压导致短期难以降温 [27]
核聚变等新兴产业东风已至,天工国际(0826.HK)以材料创新激活新动能
格隆汇APP· 2025-10-26 22:03
政策导向与行业机遇 - 国家政策明确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围绕“固本升级、创新育新、扩容提质、强基增效”四大维度推进,其中“创新育新”旨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2] - 新材料产业被定位为新兴支柱产业核心,政策着力破解“高端依赖进口、低端产能过剩”的行业痛点,推动国产替代浪潮 [3] - 在政策与市场需求驱动下,高端材料产业呈现技术迭代加速、应用场景拓宽、附加值提升的特征,资源向具备技术优势的头部企业集中 [6][7] 新兴市场增长潜力 - 高盛预测2035年人形机器人全球市场规模达1540亿美元,花旗银行预测2050年突破7万亿美元,其核心部件对高端材料产生旺盛需求 [7] - 中国民航局预测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达1.5万亿元,2035年有望突破3.5万亿元,相关硬件设备对轻量化、高强度新材料存在需求 [7] - 国际原子能机构预测到2050年全球核聚变市场规模有望突破40万亿美元 [3] 公司核心技术优势 - 粉末冶金技术是公司核心抓手,建成年产8000-10000吨高合金粉末的产能规模,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9] - 采用粉末冶金技术制造的模具可稳定运行超20000模次,较传统工艺产品的6000模次提升近3倍,未来有望突破至5万-8万模次 [9] - 2025年上半年公司粉末冶金材料销量达589吨,环比提升66.4%,单价达14.9万元/吨,显著高于现有高速钢和模具钢产品 [9] 市场拓展与客户合作 - 公司与恒而达签订五年供货协议,约定自2026年起每年供应锯切工具专用粉末高速钢不少于100吨,五年合计不少于600吨 [10] - 公司研发的TPMDM02N高氮钢硬度达58.5-60HRC,已交付润孚动力用于行星滚柱丝杠生产,并与恒而达联合开发丝杠专用高氮合金材料,切入人形机器人供应链 [11] - 公司钛合金丝材成功获得首笔航天级紧固件订单,并通过GE等北美客户审核,成为航空航天用钛合金粉末母材合格供应商 [16] 前沿技术研发突破 - 公司成功攻克核聚变装置用中子屏蔽新材料的关键生产技术难关,实现小批量试产,试验件中强化相最大尺寸不超过4μm,符合国际标准 [12] - 公司完成ISO13485医疗器械质量体系认证,重点研发TC4ELI、Ti6Al7Nb等医用高端钛合金,具备生产H8级精度医用棒丝材能力 [16] - 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项目总数达144项,新品开发583项,申请发明专利111项 [18] 资本运作与产能布局 - 公司将钛合金子公司天工股份分拆至北交所上市,为钛合金业务提供独立发展平台,加速在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领域的布局 [19] - 公司目前已具备8000-10000吨高合金粉末年产能力,覆盖钛合金、铜合金、高温合金等多个品种 [19] - 公司正加快聚变关键结构材料的研发与应用转化,预计随核聚变技术商业化进程推进释放增长动能 [19] 财务表现与市场认可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2.03亿元,同比增长10.4%,展现出逆势增长能力 [20] - 第一上海证券预测公司2025至2027年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超30%,给予目标价4.38港元,较2025年10月24日收盘价有48.47%上升空间 [21] - 兴业证券首次覆盖公司并给予“增持”评级,看好其广阔的成长空间 [21]
成立仅4年!山东烟台创新药企冲击IPO,背靠东诚药业,深创投押注
格隆汇APP· 2025-10-25 16:23
公司概况 - 公司为山东烟台创新药企,成立仅4年即冲击IPO [1] - 公司背靠上市公司东诚药业 [1] - 公司获得深创投押注 [1]
AI大崩溃!电力需求2026年到顶?
格隆汇APP· 2025-10-25 16:23
文章核心观点 - AI的尽头是电力,AI与电力形成“需求牵引、技术反哺”的共生关系,2026年并非电力需求的峰值,而是AI数字文明与能源转型的一个驿站 [2][4][15] 电力需求趋势与市场误判 - 25Q3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租赁容量约7.4GW,已超过2024年全年7GW,主要由AI驱动的刚性需求支撑 [3] - 彭博新能源财经预测,2035年全球数据中心电力容量将从2024年81GW增至277GW,2025-2035年需求翻三倍多,驳斥2026年达峰的说法 [4] - 2025年全球AI算力是2020年10倍,2030年预计再增50倍,算力跃升必然带动电力需求扩张 [4] - GEV 25Q3新增订单146亿美元(同比增55%),总订单储备1350亿美元,产能排至2027年,表明客户对长期电力需求的信心 [5] AI与电力的双向赋能关系 - AI可降低数据中心15%-20%的电力浪费,并通过负荷预测优化电力调度,形成“渐进式渗透”而非“脉冲式需求” [4] - AI智能控制系统应用于氢燃机,可提升8%氢燃料利用率,并通过预测性维护缩短30%停机时间,实现AI反哺电力生产 [6][7] - 智能电网通过AI分析用电习惯,可提升25%供需平衡效率;GEV研发的AI电网调度系统目标在2027年将供需误差控制在5%以内 [10] 技术突破驱动电力供给升级 - GEV的H级燃气轮机采用100%氢燃料技术,氮氧化物排放低于25ppm,计划于2026年商业化,为AI提供稳定低碳电力 [6] - GEV以52.75亿美元收购ProlecGE,其变压器产品能适应极端环境,旨在将电力延伸至更多“AI尚未覆盖的地方”,支持AI普惠 [7][8] - GEV的资本投向AI与电力深度融合领域,包括燃气轮机数字孪生模型(提升20%运维效率、降低12%燃料消耗)和核电AI运维系统 [12] 未来需求增长点与行业展望 - 2027年生成式AI市场规模预计突破1.2万亿美元,AI边缘计算节点到2028年累计电力需求将超过50GW,成为推理端需求的新爆发点 [9] - 花旗上调AI基建支出预测至2.8万亿美元,高盛预测2025-2027年超大规模资本支出累计达1.4万亿美元,旨在突破AI电力限制 [10] - 电力需求增长是“AI+多能源”协同演进,GEV风电板块的调整是为AI驱动的风电升级蓄力,目标让风电在2030年支撑全球30%的AI算力需求 [11]
冲刺千亿!电网设备巨头逆袭
格隆汇APP· 2025-10-25 16:23
核心观点 - 三季度储能板块爆发,公司凭借“电网+储能”双beta驱动,业绩与市值实现显著增长 [2][3] - 公司通过海外订单放量、国内电网投资受益及储能业务突破,实现营收和利润的连续高增长 [6][7][16] - 公司从输配电设备起家,通过技术研发和外延并购构建完整产品生态,形成“特高压电网+储能”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21][23][32] 订单与业绩表现 - 前三季度营收138.3亿元,同比增长32.9%,归母净利润21.9亿元,同比增长46.9% [6] - 第三季度单季营收53.3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5.7%,归母净利润9.0亿元,同比增长48.7% [7] - 海外营收成为重要驱动力,上半年海外收入28.6亿元,同比增长88.9%,占比达33.68%,毛利率35%带动整体盈利能力提升 [8] - 公司合同负债和存货水平攀升至2019年以来高位,预示未来订单交付潜力 [11] 行业景气与市场机遇 - 全球电网投资处于景气周期,欧洲、北美有设备更换需求,东南亚、中东、非洲存在新建机会 [12] - 2025年1-8月中国电力变压器出口额37亿美元,同比增长51% [10] - 国内电网投资加速,上半年全国电网投资额同比增长14.6%,国家电网2025年1-3批输变电设备招标金额540.64亿元,同比增长24.8% [13] - 全球储能需求旺盛,2025年1-9月全球储能新增装机86GW,同比增长92%,其中国内新增41GW,海外新增45GW [19] 业务布局与竞争优势 - 公司业务涵盖输配电设备、智能设备、储能及新能源电控、汽车电子等领域,拥有十余个制造实体 [21] - 在国网集招中表现突出,2025年1-3批中标金额合计39.25亿元,同比增长79.9%,在高端组合电器市场取得突破 [13] - 储能业务形成增量支撑,2024年储能系统累计中标约2.4GWh,份额位居全国前十,产品覆盖户用、工商业及电网侧全系列 [16][18] - 差异化优势在于“输配电设备+网侧储能”协同,可提供“特高压电网+储能”打包解决方案,在电网侧安全性、稳定性方面具备综合优势 [32] 技术研发与战略拓展 - 公司持续向高端技术突破,特高压设备应用于国家1000千伏特高压工程,2019-2024年特高压领域专利从576项增至1200项 [26] - 2024年特高压项目中标22亿元,占营收18.3% [26] - 布局超级电容技术,响应速度达20ms,为柴油机组的1/500,适用于AIDC(智算中心)不间断电源场景,未来前景可期 [33] - 通过外延并购拓展产业链,如控股烯晶碳能(超级电容)、收购常州东芝变压器股权、投资上海陆芯电子(功率半导体)等 [16][31] 市值与资本表现 - 公司近三年市值增长超过两倍,向千亿市值冲刺,大部分时间市盈率(TTM)处于30-40倍区间 [34] - 北上资金持股比例从五年前的2.3%一路增加至21.2% [34] - 七月份以来公司股价累计涨幅接近70%,表现远超平高电气、许继电气等同行竞争对手 [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