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格隆汇APP
icon
搜索文档
核聚变等新兴产业东风已至,天工国际(0826.HK)以材料创新激活新动能
格隆汇APP· 2025-10-26 22:03
政策导向与行业机遇 - 国家政策明确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围绕“固本升级、创新育新、扩容提质、强基增效”四大维度推进,其中“创新育新”旨在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 [2] - 新材料产业被定位为新兴支柱产业核心,政策着力破解“高端依赖进口、低端产能过剩”的行业痛点,推动国产替代浪潮 [3] - 在政策与市场需求驱动下,高端材料产业呈现技术迭代加速、应用场景拓宽、附加值提升的特征,资源向具备技术优势的头部企业集中 [6][7] 新兴市场增长潜力 - 高盛预测2035年人形机器人全球市场规模达1540亿美元,花旗银行预测2050年突破7万亿美元,其核心部件对高端材料产生旺盛需求 [7] - 中国民航局预测2025年中国低空经济市场规模达1.5万亿元,2035年有望突破3.5万亿元,相关硬件设备对轻量化、高强度新材料存在需求 [7] - 国际原子能机构预测到2050年全球核聚变市场规模有望突破40万亿美元 [3] 公司核心技术优势 - 粉末冶金技术是公司核心抓手,建成年产8000-10000吨高合金粉末的产能规模,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9] - 采用粉末冶金技术制造的模具可稳定运行超20000模次,较传统工艺产品的6000模次提升近3倍,未来有望突破至5万-8万模次 [9] - 2025年上半年公司粉末冶金材料销量达589吨,环比提升66.4%,单价达14.9万元/吨,显著高于现有高速钢和模具钢产品 [9] 市场拓展与客户合作 - 公司与恒而达签订五年供货协议,约定自2026年起每年供应锯切工具专用粉末高速钢不少于100吨,五年合计不少于600吨 [10] - 公司研发的TPMDM02N高氮钢硬度达58.5-60HRC,已交付润孚动力用于行星滚柱丝杠生产,并与恒而达联合开发丝杠专用高氮合金材料,切入人形机器人供应链 [11] - 公司钛合金丝材成功获得首笔航天级紧固件订单,并通过GE等北美客户审核,成为航空航天用钛合金粉末母材合格供应商 [16] 前沿技术研发突破 - 公司成功攻克核聚变装置用中子屏蔽新材料的关键生产技术难关,实现小批量试产,试验件中强化相最大尺寸不超过4μm,符合国际标准 [12] - 公司完成ISO13485医疗器械质量体系认证,重点研发TC4ELI、Ti6Al7Nb等医用高端钛合金,具备生产H8级精度医用棒丝材能力 [16] - 2025年上半年公司研发项目总数达144项,新品开发583项,申请发明专利111项 [18] 资本运作与产能布局 - 公司将钛合金子公司天工股份分拆至北交所上市,为钛合金业务提供独立发展平台,加速在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领域的布局 [19] - 公司目前已具备8000-10000吨高合金粉末年产能力,覆盖钛合金、铜合金、高温合金等多个品种 [19] - 公司正加快聚变关键结构材料的研发与应用转化,预计随核聚变技术商业化进程推进释放增长动能 [19] 财务表现与市场认可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2.03亿元,同比增长10.4%,展现出逆势增长能力 [20] - 第一上海证券预测公司2025至2027年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长率超30%,给予目标价4.38港元,较2025年10月24日收盘价有48.47%上升空间 [21] - 兴业证券首次覆盖公司并给予“增持”评级,看好其广阔的成长空间 [21]
成立仅4年!山东烟台创新药企冲击IPO,背靠东诚药业,深创投押注
格隆汇APP· 2025-10-25 16:23
公司概况 - 公司为山东烟台创新药企,成立仅4年即冲击IPO [1] - 公司背靠上市公司东诚药业 [1] - 公司获得深创投押注 [1]
AI大崩溃!电力需求2026年到顶?
格隆汇APP· 2025-10-25 16:23
文章核心观点 - AI的尽头是电力,AI与电力形成“需求牵引、技术反哺”的共生关系,2026年并非电力需求的峰值,而是AI数字文明与能源转型的一个驿站 [2][4][15] 电力需求趋势与市场误判 - 25Q3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租赁容量约7.4GW,已超过2024年全年7GW,主要由AI驱动的刚性需求支撑 [3] - 彭博新能源财经预测,2035年全球数据中心电力容量将从2024年81GW增至277GW,2025-2035年需求翻三倍多,驳斥2026年达峰的说法 [4] - 2025年全球AI算力是2020年10倍,2030年预计再增50倍,算力跃升必然带动电力需求扩张 [4] - GEV 25Q3新增订单146亿美元(同比增55%),总订单储备1350亿美元,产能排至2027年,表明客户对长期电力需求的信心 [5] AI与电力的双向赋能关系 - AI可降低数据中心15%-20%的电力浪费,并通过负荷预测优化电力调度,形成“渐进式渗透”而非“脉冲式需求” [4] - AI智能控制系统应用于氢燃机,可提升8%氢燃料利用率,并通过预测性维护缩短30%停机时间,实现AI反哺电力生产 [6][7] - 智能电网通过AI分析用电习惯,可提升25%供需平衡效率;GEV研发的AI电网调度系统目标在2027年将供需误差控制在5%以内 [10] 技术突破驱动电力供给升级 - GEV的H级燃气轮机采用100%氢燃料技术,氮氧化物排放低于25ppm,计划于2026年商业化,为AI提供稳定低碳电力 [6] - GEV以52.75亿美元收购ProlecGE,其变压器产品能适应极端环境,旨在将电力延伸至更多“AI尚未覆盖的地方”,支持AI普惠 [7][8] - GEV的资本投向AI与电力深度融合领域,包括燃气轮机数字孪生模型(提升20%运维效率、降低12%燃料消耗)和核电AI运维系统 [12] 未来需求增长点与行业展望 - 2027年生成式AI市场规模预计突破1.2万亿美元,AI边缘计算节点到2028年累计电力需求将超过50GW,成为推理端需求的新爆发点 [9] - 花旗上调AI基建支出预测至2.8万亿美元,高盛预测2025-2027年超大规模资本支出累计达1.4万亿美元,旨在突破AI电力限制 [10] - 电力需求增长是“AI+多能源”协同演进,GEV风电板块的调整是为AI驱动的风电升级蓄力,目标让风电在2030年支撑全球30%的AI算力需求 [11]
冲刺千亿!电网设备巨头逆袭
格隆汇APP· 2025-10-25 16:23
核心观点 - 三季度储能板块爆发,公司凭借“电网+储能”双beta驱动,业绩与市值实现显著增长 [2][3] - 公司通过海外订单放量、国内电网投资受益及储能业务突破,实现营收和利润的连续高增长 [6][7][16] - 公司从输配电设备起家,通过技术研发和外延并购构建完整产品生态,形成“特高压电网+储能”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21][23][32] 订单与业绩表现 - 前三季度营收138.3亿元,同比增长32.9%,归母净利润21.9亿元,同比增长46.9% [6] - 第三季度单季营收53.3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25.7%,归母净利润9.0亿元,同比增长48.7% [7] - 海外营收成为重要驱动力,上半年海外收入28.6亿元,同比增长88.9%,占比达33.68%,毛利率35%带动整体盈利能力提升 [8] - 公司合同负债和存货水平攀升至2019年以来高位,预示未来订单交付潜力 [11] 行业景气与市场机遇 - 全球电网投资处于景气周期,欧洲、北美有设备更换需求,东南亚、中东、非洲存在新建机会 [12] - 2025年1-8月中国电力变压器出口额37亿美元,同比增长51% [10] - 国内电网投资加速,上半年全国电网投资额同比增长14.6%,国家电网2025年1-3批输变电设备招标金额540.64亿元,同比增长24.8% [13] - 全球储能需求旺盛,2025年1-9月全球储能新增装机86GW,同比增长92%,其中国内新增41GW,海外新增45GW [19] 业务布局与竞争优势 - 公司业务涵盖输配电设备、智能设备、储能及新能源电控、汽车电子等领域,拥有十余个制造实体 [21] - 在国网集招中表现突出,2025年1-3批中标金额合计39.25亿元,同比增长79.9%,在高端组合电器市场取得突破 [13] - 储能业务形成增量支撑,2024年储能系统累计中标约2.4GWh,份额位居全国前十,产品覆盖户用、工商业及电网侧全系列 [16][18] - 差异化优势在于“输配电设备+网侧储能”协同,可提供“特高压电网+储能”打包解决方案,在电网侧安全性、稳定性方面具备综合优势 [32] 技术研发与战略拓展 - 公司持续向高端技术突破,特高压设备应用于国家1000千伏特高压工程,2019-2024年特高压领域专利从576项增至1200项 [26] - 2024年特高压项目中标22亿元,占营收18.3% [26] - 布局超级电容技术,响应速度达20ms,为柴油机组的1/500,适用于AIDC(智算中心)不间断电源场景,未来前景可期 [33] - 通过外延并购拓展产业链,如控股烯晶碳能(超级电容)、收购常州东芝变压器股权、投资上海陆芯电子(功率半导体)等 [16][31] 市值与资本表现 - 公司近三年市值增长超过两倍,向千亿市值冲刺,大部分时间市盈率(TTM)处于30-40倍区间 [34] - 北上资金持股比例从五年前的2.3%一路增加至21.2% [34] - 七月份以来公司股价累计涨幅接近70%,表现远超平高电气、许继电气等同行竞争对手 [3][19]
大佬们公开唱反调!
格隆汇APP· 2025-10-25 16:23
文章核心观点 - 投资界大佬对市场前景公开表达不同意见 [2] 市场观点分歧 - 部分市场参与者对当前市场走势持相反看法 [2]
历史首次!未来5年重磅主线出现!
格隆汇APP· 2025-10-24 18:28
市场表现 - 10月24日A股三大指数集体走高,沪指涨0.71%报3950点续创10年新高,深证成指涨2.02%,创业板指涨3.57%,科创50指数涨4.35% [2] - 航空航天ETF(159227)放量大涨2.59%,成交额较昨日激增2倍,盘中预估获超1.3亿资金净申购 [2] - 国防军工板块主力净流入超40亿元,航空航天ETF已连续5日获资金净流入,年内份额大增7.74亿份,增长率高达183.45% [7] - 航天智装斩获20CM涨停,航天环宇、中国卫星、航天长峰等多股强势涨停 [5] 政策驱动因素 - 四中全会公报及“十五五规划建议”首次新增“航天强国”目标,标志着航天产业进入国家战略优先级 [8][9] - 政策提出打造新兴支柱产业,加快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将催生数个万亿元级市场 [9] - 再次提出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高质量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8] -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通信技术试验卫星二十号,直接提振市场信心 [9] 行业增长前景 - 申万宏源证券预计“十五五”期间航天产业年均增速有望突破20% [11] - 2025年中国军贸总额有望达到450亿美元,同比增长30% [13] - 2025年全球商业航天市场规模预计突破7000亿美元,到2035年全球太空经济规模将达到1.79万亿美元,年均增长率9% [20] - 2024年中国商业航天市场规模达2.3万亿元,2025年预计突破2.5-2.8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超20% [20] 产业链与公司动态 - 中国已启动多个千颗级巨型卫星星座项目,总规划总量超6万颗,到2030年和2035年预计需发射4508颗和28313颗卫星 [18] - 2025年上半年完成35次航天发射,同比增长16.7%,发射入轨卫星152颗,同比大增92.4% [18] - C919大飞机订单量突破1500架,本月获马来西亚亚洲航空100架订单意向 [16] - 中航成飞下半年手握超800亿元订单,歼-20交付量预计环比增长30%;中航沈飞二季度营收、净利润环比分别增长50.8%、63.9% [13] 投资布局策略 - 板块景气周期与五年规划深度绑定,呈现“预期先行、落地强化、兑现分化”特征 [23] - 订单释放初期,上游原材料和元器件股价弹性更大;订单落地后,中下游企业业绩确定性更高 [23] - 航空航天ETF(159227)跟踪国证航天指数,国防军工权重占比98.2%,近6个月累计上涨17.64% [24][27] - 该ETF前十大权重股包含光启技术(权重9.86%)、中航沈飞(9.23%)、航发动力(8.12%)等,最新规模为13.4亿 [26][27]
存储芯片领域又冲出一家IPO!年入37亿,来自深圳福田
格隆汇APP· 2025-10-24 18:28
公司概况 - 公司为一家来自深圳福田的存储芯片领域企业 [1] - 公司年收入达到37亿 [1] 业务与市场 - 公司业务聚焦于存储芯片领域 [1] - 公司已启动IPO进程 [1]
告别“躺平”!英特尔打响复兴战
格隆汇APP· 2025-10-24 18:28
公司历史与战略转折 - 公司曾凭借x86架构垄断82%的CPU市场,是PC时代的绝对王者[3] - 2010年代移动互联网兴起时,公司固守高毛利PC芯片,管理层因认为智能手机芯片利润不足而放弃移动芯片布局,错失移动时代发展机遇[3] - 2018年危机全面爆发,AMD锐龙芯片重夺份额,台积电5nm制程量产时公司10nm工艺仍陷良率泥潭,2023年微软Surface Laptop改用高通芯片标志着“Intel Inside”从旗舰产品消失[4] 2025年第三季度财务表现 - 2025年第三季度营收达136.5亿美元,毛利率为40%,调整后每股收益为23美分,三项核心数据集体超预期,终结了一年半的同比下滑颓势[2] - 公司现金储备达309亿美元,较年初增长47%,并偿还了43亿美元高息债务[2][10] - 公司获得了来自美国政府、英伟达和软银的共计159亿美元注资[2] 管理层改革与成本优化 - 2025年3月新任CEO上任,针对公司存在的大企业病进行改革,员工总数从11万计划削减至7.5万,约有3.5万名员工离职[5][6] - 公司为离职员工提供12个月薪资补贴、职业技能培训,并与业内公司合作开设“人才通道”以减轻裁员冲击[6] - 通过出售Altera获得43亿美元、减持Mobileye获得9亿美元,并外包非核心封装测试业务,年节省233亿美元运营成本,资金被重新投向18A制程研发和AI团队等核心领域[7] 战略合作与资金注入 - 美国政府通过芯片法案等途径注资89亿美元,获得公司9.9%股权,成为最大股东[9][10] - 英伟达投资50亿美元,双方约定由公司为英伟达代工芯片,英伟达开放GPU技术,并联合开发“x86+GPU”AI服务器方案,计划于2026年量产[10] - 软银注资20亿美元,资金专项用于日本熊本工厂扩建,以聚焦汽车芯片生产[10] 产能状况与技术发展 - 公司面临“甜蜜烦恼”,AI服务器CPU需求暴涨60%,AIPC订单增长41%,但10/7工艺产能不足,部分客户转向AMD,订单已排到2026年底[12] - 调整俄亥俄州“超级工厂”建设节奏,优先保障18A制程的Fab52工厂投产,该工厂满产后预计年产120万片晶圆,将新增30%先进制程产能[12] - 公司实施“差异化保供”策略,优先满足AI服务器、AIPC等高端需求,推动数据中心业务毛利率升至52%,同比增加18个百分点[12] 技术创新与企业文化 - 公司重启“20%自由时间”制度,允许工程师探索本职外的创新,历史上酷睿芯片便诞生于此制度[15] - 研发的高数值孔径光刻技术将晶体管密度提升至每平方毫米2亿个,EMIB-T先进封装技术成本比台积电CoWoS低20%-30%[15] - 公司将AI芯片收益投入“半导体人才计划”,在10所高校设立奖学金,重点扶持女性和少数族裔[15]
布局“隐形冠军”的ETF来了!
格隆汇APP· 2025-10-24 18:28
产品发布 - 布局"隐形冠军"的ETF产品推出 [2] 产品特性 - ETF产品专注于投资"隐形冠军"类型的企业 [2]
绩后下跌,特斯拉面临关键抉择
格隆汇APP· 2025-10-23 17:36
三季度财务表现 - 营收达281亿美元,同比增长12%,环比增长25%,超市场预期的272.4亿美元 [2] - 净利润为13.73亿美元,同比暴跌37% [2] - 汽车业务营收212亿美元,略超预期的209亿美元 [7] - 汽车交付量为49.7万辆,大幅超出卖方44.4万辆的预期 [7] - 储能业务收入34亿美元,同比增长44%,毛利率为31%,超预期的27% [9] - 服务和其他业务收入34.8亿美元,同比增长25% [9] - 公司整体汽车毛利率从17.2%降至17% [11] 利润承压原因 - 运营支出激增50%至34亿美元,其中研发费用高达16.3亿美元,主要投向HW5.0芯片、Robotaxi与Optimus研发以及AI计划员工股权激励 [10] - 销售与行政费用为15.6亿美元,新增2.4亿美元重组及降本增效费用、特定法律案件支出与股东大会筹备成本 [10] - 美国市场单车成本因零部件关税增加约2650美元,中国市场进口Model S/X需额外承担8.75万美元/辆税费,三季度关税影响超4亿美元 [11] - 相比去年同期,本季度买断FSD的用户减少,影响了季度营收和净利润 [11] 未来业务展望与挑战 - 四季度交付量市场预计在42-44万辆左右,相比三季度的49.7万辆将继续环比下滑 [15] - 廉价版Model 2.5已确认取消,可能由起售价低10%-15%的减配版Model 3/Y取代 [14][15] - Robotaxi计划年底前在奥斯汀取消安全驾驶员,并将服务扩展至8到10个城市,较此前覆盖50%美国人口的目标明显收窄 [18] - 专为完全自动驾驶设计的Cybercab计划于2026年第二季度开始生产 [18] - 人形机器人Optimus的3.0原型机发布计划从2025年四季度推迟至2026年一季度,量产时间从明年初推迟到明年底 [18] - 公司放弃了今年生产5000台Optimus机器人的计划 [19] 公司治理与战略焦点 - 公司正处于将AI带入现实世界的“关键拐点”,未来战略重心彻底转向AI、Robotaxi以及人形机器人Optimus [18] - Robotaxi与Optimus两大业务进度成为公司未来市值上升最核心的因素 [3][16][27] - 马斯克将其对公司控制权的诉求与机器人项目直接联系起来,称若没有强大的影响力,对建立机器人军队感到不安 [22] - 公司将于11月6日就潜在价值约1万亿美元的薪酬方案进行股东投票,该方案若通过将大幅增加马斯克的投票权 [22][23] - 截至10月23日,该薪酬方案的支持率仅为42%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