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研究社

搜索文档
高盛警告:美股或大跌20%!华尔街对瑕疵业绩“零容忍”
美股研究社· 2025-08-11 19:44
美股市场多空力量胶着状态 - 美国经济释放疲软信号 投资者权衡人工智能热潮与经济基本面走弱之间的张力[4] - 市场宽度收窄且科技股权重攀至历史高位 投资者对冲风险难度明显上升[5] - 高盛周期股与防御性股票对比指标两度触及历史高点 显示市场仍在为经济增长定价[5] 市场结构性风险与资金流向 - 7月美股反弹主要依赖AI乐观情绪 大型科技股主导指数但交易拥挤导致市场广度趋窄[5] - 系统性交易资金流影响市场节奏 CTA策略需要更多上涨动能与波动率收缩才能加仓[9] - 欧洲股指下行触发点比标普500更接近 波动可能引发部分波动率控制基金压力[9] 财报季市场反应特征 - 标普500成分股中EPS与销售额双未达标公司 财报当日股价平均跌幅达7.4% 远高于五年平均3.2%[11] - 即便单一指标未达标 股价跌幅仍超过历史均值 显示市场对业绩瑕疵零容忍[11][12] - 内部人士买卖比例降至长期平均水平一半 为四年来第二低点[13][14] 科技股与AI题材风险 - 英伟达自4月低点股价飙升超85% 即便交出亮眼业绩也可能因利好兑现引发波动[15] - 美银证券维持英伟达买入评级但警告财报前后可能出现震荡 目标价220美元[16] - AI热度可能盖过疲弱经济数据 导致空头遭遇挤压[6] 市场预期与估值压力 - 估值处于高位背景下 投资者对隐性预期要求更高 业绩不够惊艳即遭资金调仓[12][18] - 资金高度集中在少数科技龙头 市场宽度收窄放大单一权重股情绪影响[18] - 量化资金和算法交易放大财报日波动 预期落空时卖压被迅速放大[18] 宏观经济挑战因素 - 关税与通胀叠加效应给美国经济增长带来挑战 关税实质是税收而通胀削弱实际收入[4][5] - 经济处于周期末端 就业市场维持不裁员也不招人的低动态状态[4] - 部分投资者寄望美联储降息压低债券收益率 但在高估值条件下做空风险显著[6]
上半年利润涨超60%,多邻国增速依旧,AI成背后最大推手
美股研究社· 2025-08-11 19:44
核心观点 - 公司Q2财报创纪录但股价受GPT-5发布影响波动 凸显AI驱动增长与通用AI竞争压力的双重性[1] - AI战略从投入期进入收获期 显著优化订阅服务并推动盈利爆发式增长[4][5] - 用户增速放缓与市场饱和压力下 通过业务多元化及本土化合作开拓新增长点[8][9] 财务表现 - 2025年上半年营收4.83亿美元(同比+40%) 毛利3.47亿美元(同比+37%)[4] - Q2单季营收2.52亿美元(同比+41.6%) 毛利1.83亿美元(同比+39%)[4] - 上半年运营利润5696万美元(同比+62%) 净利润7992万美元(同比+56%)[4] - Q2单季运营利润3336万美元(同比+78%) 净利润4478万美元(同比+84%)[4] - 上调全年营收预期至10.1-10.19亿美元(原预期9.87-9.96亿美元)[8] AI战略成效 - AI口语机器人优化订阅服务体验 提升用户付费意愿[5] - AI工具调用成本大幅下降 打破行业对算力成本上升的预期[5] - 生成式AI辅助课程开发 新增148门语言课程且效率提升10倍[5] - AI实现降本增效 推动毛利率与净利润空间扩张[4][5] 用户与业务发展 - 日活跃用户4770万(同比+40%) 但增速为2022年以来最低[8] - 月活跃用户1.283亿(同比+24%) 付费用户同比+37%[8] - 订阅用户达1090万(同比+37%) 游戏化设计提升用户粘性与转化[8] - 拓展国际象棋课程、收购NextBeat布局音乐课程 实现业务多元化[9] - 与瑞幸咖啡合作触达中国25-35岁职场人群 推动区域增长[9] 行业挑战与方向 - 核心市场(如美国)用户增速放缓 面临GPT-5等通用AI技术竞争压力[1][9] - 通过支付革命、学科多元化、全球本土化三大战略应对行业变革[10] - 本质是满足"持续学习的渴望" 需解决注意力稀缺时代的学习沉迷问题[10]
史无前例,英伟达AMD中国芯片收入将上缴!美政府被炮轰变相赚钱,或增收20亿美元
美股研究社· 2025-08-11 19:44
核心观点 - 英伟达和AMD获得对华AI芯片出口许可的条件是向美国政府支付在华销售收入的15% 这一安排史无前例 被质疑以国家安全名义牟利 [6][7] - 中国市场对两家公司收入贡献显著 英伟达上一财年中国收入170亿美元占比13% AMD 2024年中国收入62亿美元占比24% [6] - 协议预计为美国政府带来超过20亿美元收入 英伟达H20芯片在华销售额预计达230亿美元 AMD预计销售8亿美元芯片 [7] 出口许可协议 - 英伟达和AMD需支付对华AI芯片销售收入的15%作为出口许可条件 影响H20和MI308芯片在华销售 [6] - 该安排促使美国政府成为两家公司在华合作伙伴 美国出口管制专家称此前从未有公司同意支付部分收入换取许可证 [6] - 协议可能为美国政府带来超过20亿美元(约144亿元人民币)收入 [7] 公司立场与市场影响 - 英伟达声明遵守美国政府规则 已数月未向中国运送H20芯片 希望出口管制保持美国竞争力 [7] - AMD未对协议置评 [7] - 伯恩斯坦研究机构预计英伟达向中国出售超150万片H20芯片 创造约230亿美元收入 AMD预计销售价值8亿美元芯片 [7] 争议与批评 - 美国智库专家质疑若芯片构成国家安全风险则不应销售 若不构成风险则无需施加额外惩罚 [7] - 前美国政府顾问批评此举以国家安全保护换取财政部收入 [7] - 美国商务部长称对华销售AI芯片是中美稀土谈判的一部分 且不向中国销售最好、第二好甚至第三好的产品 [7]
苹果:6000亿美元的噪音
美股研究社· 2025-08-11 19:44
股价表现与市场反应 - 苹果公司股价过去三个交易日突破215美元技术阻力位,可能触及250美元 [1] - 股价上涨得益于关税担忧缓解,但AI问题仍未解决 [1] - 分析师普遍维持极度看空观点,认为当前涨势为短期反弹 [1][11] 美国投资与供应链调整 - 公司宣布将在美国追加1000亿美元投资,较6个月前5000亿美元计划提升 [3] - 未来四年每年在美国投资250亿美元,包括25亿美元用于康宁工厂生产iPhone和Apple Watch玻璃 [3] - 部分零部件在美国生产后仍需送往印度等地完成最终组装 [4] 财务表现与销售动态 - 2025财年第三季度销售额增长9.6%,iPhone销量增长13% [5] - 关税风险促使消费者提前购买,贡献当季10%增长率中的1个百分点 [5][8] - 2025财年第四季度销售增速预期回落至中高个位数,可能降至5% [9][10] AI战略困境与竞争威胁 - 公司缺乏有效AI战略,被分析师称为"黑莓时刻" [9] - 与Perplexity AI或谷歌Gemini的合作面临监管障碍和技术整合周期 [9] - Meta进军AI智能眼镜领域可能进一步威胁苹果智能手机市场份额 [11] 成本与估值矛盾 - 部分生产转移至美国将增加成本 [11] - 当前股价以28倍2026财年每股收益目标价7.96美元交易,估值与增长预期不匹配 [11] - 6000亿美元投资炒作掩盖AI创新乏力问题 [11]
标普500逼近高点:当下是否该买入美国股票与资产?
美股研究社· 2025-08-08 18:40
市场现状:科技股主导的结构性行情 - 当前标普500指数的上涨由科技板块主导,呈现结构性行情而非全面普涨 [6] - 截至2025年8月6日,标普500指数中76.9%的市值已发布Q2财报,整体EPS同比增长10.2%,远超最初5%的预期 [7] - TECH+板块EPS同比增长24.6%,能源板块同比下降20.4%,分化显著 [7] - 六大TECH+公司(谷歌、meta、微软、苹果、亚马逊、英伟达)整体EPS同比增长27.5%,远超市场其他部分5.9%的增速 [7] - 大型科技股相对于标普500指数的历史溢价处于底部四分之一区间,估值仍有上行空间 [8] 支撑买入的三大核心逻辑 企业盈利韧性:科技与金融双引擎驱动 - 标普500指数Q2 EPS增长率达10%,超三分之二公司业绩好于预期,科技板块超90%个股EPS超预期 [10] - 本季度企业盈利整体超预期8.1%,74%公司业绩达标,显著优于历史平均超预期幅度4.9% [10] - 2025年科技板块盈利增长率预计达20%,微软人工智能业务加速,meta被上调至"买入"评级 [11] 政策与贸易环境:不确定性边际改善 - 美国已摆脱"过度依赖大型科技股及贸易相关担忧"的影响,贸易不确定性峰值已过 [13] - 汇丰基准情景假设2025年下半年美联储将降息两次(9月和12月各25个基点) [13] 全球资本再配置:美元资产吸引力回升 - 全球资本流动重新偏向美国资产,美国股市在横盘/上涨行情中敞口可能进一步增加 [14] - 欧元兑美元可能跌至1.13水平,美元触底回升态势持续 [14] 犹豫的根源:三大风险不容忽视 企业盈利分化加剧 - TECH+板块增长24.6%,能源板块下降20.4%,周期性板块(除能源)下降0.3%,非周期性板块仅增长1.2% [16] - 标普500"其他板块"(非科技/非七大科技巨头)盈利增长和势头正在放缓 [17] 关税冲击的滞后效应 - 美国当前有效关税率约为18%,远高于年初的2.5%,第三季度可能受到更显著冲击 [22] - 熊市情景下,关税可能导致标普500指数跌至5700点 [22] 估值与历史高点的心理博弈 - 非科技、非"七大科技巨头"板块未来12个月预期市盈率为18.5倍,高于五年平均17.3倍 [23] - 科技股29.6倍的市盈率已不算便宜,估值回调风险上升 [24] 结论:结构性机会下的理性布局 - 汇丰将标普500指数2025年底目标位上调至6400点,牛市情景下可能达7000点 [26] - 建议聚焦科技(尤其是人工智能应用)和金融板块,规避受关税冲击严重的板块 [26] - 在科技股内部精选盈利超预期的龙头(如meta、亚马逊等六大TECH+公司) [26]
马斯克解散Dojo超算团队,特斯拉放弃自研AI芯片,更依赖英伟达了
美股研究社· 2025-08-08 18:40
核心观点 - 特斯拉解散Dojo超级计算机团队,标志着自主研发无人驾驶技术芯片遇挫,转向依赖外部技术合作伙伴 [5] - 战略重心转移导致约20名Dojo团队成员跳槽至初创公司DensityAI,剩余员工被重新分配至其他项目 [5] - 摩根士丹利曾估计Dojo系统可为特斯拉增加5000亿美元价值,解散消息导致股价一度跌近1% [5] 核心团队人才流失 - Dojo项目负责人Peter Bannon离职,Optimus工程主管Milan Kovac和软件工程副总裁David Lau也于今年早些时候离开公司 [7] - 马斯克的密友Omead Afshar被解雇,约20名Dojo团队成员跳槽至初创公司DensityAI [7] - 人才流失反映特斯拉面临竞争加剧、销售下滑及消费者对马斯克政治活动抵制的多重挑战 [7] 战略转向外部合作伙伴 - 特斯拉与三星达成165亿美元协议,确保2033年前获得AI半导体供应,三星得州工厂将生产下一代AI6芯片 [9] - 供应链调整:三星生产AI4芯片,台积电制造AI5芯片,Dojo 3系统芯片由三星和英特尔分工生产 [9][10] - 马斯克暗示未来自研技术可能与合作伙伴技术融合,Dojo项目被视为长期投资但回报潜力高 [10] 项目进展屡遭延误 - 得州奥斯汀Dojo数据中心建设严重滞后,因交付问题、恶劣天气和建筑问题导致设施不完善 [12] - 无聊公司隧道未建成影响数据中心地面铺设,马斯克解雇基础设施主管Amir Mirshahi并裁员10% [12] - Dojo系统原用于训练Autopilot、完全自动驾驶及Optimus人形机器人的机器学习模型 [12]
AI日报丨英伟达目标价冲200美元!高盛押注:该公司有望交出“超预期业绩”
美股研究社· 2025-08-08 18:40
AI快报 - 马斯克旗下AI初创公司xAI任命Lily Lim为新法务主管,其曾担任NASA火箭科学家[5] - 德国AI初创公司N8N完成23亿美元融资,由Accel领投,估值较3月份的3.5亿美元大幅提升[5] - OpenAI发布GPT-5,CEO Altman称其为公司AI模型的"重大升级",将向免费和付费用户开放[5] - 台积电7月营收达新台币3232亿元(约108亿美元),同比增长26%,印证AI领域投资加速[5] - 高盛在英伟达发布Q2业绩前将目标股价从185美元上调至200美元,维持"买入"评级[5] 机构观点 - 中信证券认为具身模型是当前机器人浪潮的真正驱动力,其市场影响力尚未充分反映[9] - 机器人使用的具身模型正从分层架构向端到端演化,感知和规划控制能力近年大幅提升[9] - 模型能力是关键竞争要素,研发能力强、占据关键场景和数据资源的厂商将具优势[9] 七巨头日报 - Meta与Blue Owl和PIMCO合作,为数据中心项目融资290亿美元,其中260亿为债务融资,30亿为股权融资[11] - 该融资将支持Meta推进AI开发,公司高管表示AI已带来"可观"收入[13] - 微软与贝莱德合作筹集300亿美元私募股权资本,可能在该领域投入高达1000亿美元[13] - 马斯克的xAI在7月完成50亿美元债务融资和50亿美元战略股权投资[13]
谷歌继续抢占先机
美股研究社· 2025-08-08 18:40
谷歌2025年第二季度财报核心观点 - 公司合并营收同比增长14%至964亿美元,超出预期且与去年同期增速持平,体现大规模企业持续增长能力 [1] - 营业利润同比增长14%至312.71亿美元,营业利润率稳定在32.4%,收入成本仅增长10%支撑毛利率改善 [3] - 谷歌云业务表现突出:营收同比加速增长32%至136.24亿美元,营业利润飙升141%,利润率提升9.4个百分点 [8] - 资本支出同比激增70%至224.46亿美元创季度新高,反映AI基础设施投入力度,但导致自由现金流暴跌60.6%至53.01亿美元 [12][14] - 稀释后每股收益增长22.22%至2.31美元,但经营现金流仅增4.16%至277.47亿美元,现金生成能力相对疲软 [10] 财务表现 - **营收结构**:服务部门营收同比增长12%至825.43亿美元,其中搜索业务维持12%增速,未受AI冲击 [6] - **成本控制**:研发费用增长16%至138.08亿美元显示战略投入,但行政开支激增65%至52.09亿美元引发效率担忧 [4] - **股东回报**:股票回购额同比减少13%至136.38亿美元,与自由现金流下降直接相关 [14] 业务板块分析 - **谷歌云**:增速较上季28%进一步提升至32%,GCP核心产品与AI解决方案驱动增长,营业利润率接近翻倍 [8] - **搜索业务**:人工智能未颠覆其市场主导地位,增长稳定性验证商业模式韧性 [6] 资本配置与估值 - **AI投资**:224亿美元资本支出聚焦云计算和AI基础设施,为长期竞争力奠定基础 [12] - **估值水平**:市盈率较通信服务行业中值仅溢价5%,作为AI领跑者存在估值扩张空间 [16] 增长前景 - 公司通过牺牲短期现金流换取长期增长,谷歌云加速与AI商业化落地构成核心驱动力 [8][12][17] - 营业利润率稳定在32.4%的高位,叠加云业务利润率跃升,显示盈利质量优化 [3][8]
Uber第二季度业绩强劲,分析师表示值得强力买入
美股研究社· 2025-08-08 18:40
Uber财务状况 - 公司财务状况彻底改善,成为稳定产生大量自由现金流的"现金奶牛"[1] - 过去12个月自由现金流达85亿美元,自由现金流转换率超过110%[4] - 运营现金流远高于调整后EBITDA,主要得益于股票薪酬[4] - 公司批准200亿美元股票回购计划,兼顾未来投资与股东回报[9] 二季度业绩表现 - 营收超出预期2.3亿美元,GAAP每股收益超出预期0.01美元[2] - 总预订量同比增长18%,收入同步增长18%[3] - 调整后EBITDA同比增长35%,利润率提升0.6个百分点[4] - 月度活跃用户同比增长率从14%提升至15%,出行次数保持18%增长[2] 长期增长动力 - Uber One会员服务客户达3600万,同比增长60%,会员消费额是普通用户三倍[6] - 自动驾驶领域布局加速,与Waymo/Lucid等20多个合作伙伴建立商业化平台[7] - 公司现金流足以支撑自动驾驶投资,同时保持股东回报[7][9] - 生态系统扩展至货运/外卖/杂货等新业务领域[6] 财务指标趋势 - 自由现金流连续增长:从47.53亿(6/24)增至85.4亿(6/25)[5] - 自由现金流转换率持续提升:从89%(6/24)升至114%(6/25)[5] - 三季度指引:总预订量同比增长17%-21%,调整后EBITDA增长30%-36%[5] 估值与评级 - 在合理假设下公司内部收益率可达10%,若增长超预期则可能更高[10] - 分析师给予"强烈买入"评级,认为风险与回报不对称[1][10] - 市值达1800亿美元,EBITDA年增长率35%的成长性被市场认可[4]
Lyft可能是个好机会
美股研究社· 2025-08-07 19:58
核心观点 - 尽管多数公司业绩亮眼,但投资者仍在抛售股票,市场估值偏高但存在被低估的"合理价格成长股" [1] - Lyft作为美国第二大共享出行应用,近期股价下跌提供了投资机会,其战略转型和盈利提升被市场低估 [1][3][4] - Lyft估值低廉,企业价值为44亿美元,自由现金流和调整后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倍数显著低于行业水平 [7][8][10] - Lyft在保持市场份额的同时减少补贴,转向"盈利性增长",调整后EBITDA创历史新高 [17][20][22] 财务表现 - 2025年二季度营收15.9亿美元,同比增长11%,略低于预期16.0亿美元 [13] - 总预订额44.9亿美元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2%,三季度预计增长13%-17% [13][14][16] - 调整后EBITDA 1.29亿美元,同比增长25%,占总预订量2.9% [13][20][22] - 自由现金流3.294亿美元,净收入4030万美元,占预订量0.9% [13] 运营数据 - 活跃乘客2610万,同比增长10%,出行量2.348亿次,同比增长14% [13] - 每单补贴1.03美元,同比下降20%,远超三年目标(每年减少10%) [17] - 在中西部主要大都市地区预订量增长超过20% [4] 战略与增长 - 放弃"不惜一切代价增长"模式,转向选择性市场扩张和盈利运营 [4] - 通过合作伙伴关系(摩根大通、DoorDash、阿拉斯加航空、联合航空)提升乘客忠诚度 [7] - 收购德国Freenow首次进军国际市场,预计贡献三季度业绩 [16] - 长期目标保持2024年投资者日设定的轨道 [17] 估值分析 - 企业价值44亿美元(市值56.6亿美元减净现金12.635亿美元) [7] - 2025财年预期:营收64.7亿美元(+12%),自由现金流10.5亿美元(利润率16.2%),调整后EBITDA 4.85亿美元(利润率7.5%) [8] - 估值倍数:9.1倍EV/调整后EBITDA,4.2倍EV/自由现金流 [10] - 相比Uber存在显著估值折让(Uber年初至今上涨40%,Lyft持平)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