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国泰海通证券研究
icon
搜索文档
国泰海通|海外策略:公募在如何布局港股
公募基金港股配置动态 - 25Q2主动偏股公募继续加仓港股,持仓集中度回落,重仓股中港股持股市值占比升至20%,前10/20大重仓股市值占比下降反映中小盘加仓趋势 [1] - 主动公募增配杠铃风格两端:加仓医药/轻工等成长资产(创新药、新消费概念)和非银/银行等红利资产(高股息概念),减仓商贸零售、传媒与汽车(互联网、汽车概念) [1] - 25Q2被动指数基金流入港股规模约280亿元(25Q1为380亿元),主要流入生物制药、软件服务及零售等互联网和创新药板块 [2] 港股通资金流入规模测算 - 25年上半年公募通过港股通累计流入近2000亿元(主动偏股公募贡献约1300亿元,被动资金约700亿元) [2] - 存量主动偏股港股通基金理论增配空间约3000亿元,预计全年主动公募实际增量2000-3000亿元,被动资金全年增量或达1000-1500亿元,全年公募南下总规模望达3000-4500亿元 [2] 港股市场展望与配置方向 - 7月以来南向资金加速流入,动量回升至均值+1倍标准差水平,买入成交占比攀升至高位 [3] - 港股科技板块受益于AI产业变革(国产大模型突破、中美经贸缓和)、科技出口管制松动,或成中期主线 [3] - 港股红利资产(高股息)、新消费和创新药等稀缺性资产较A股更具优势,下半年值得关注 [3]
国泰海通|策略:势如破竹:风险偏好改善主导资产定价
资产配置观点调整 - 中国权益资产具备极高战术性配置价值 建议战术性超配A股 港股与美股 战术性标配日股 战术性低配国债 [1] - 近期市场风险偏好改善主导大类资产定价 风险资产显著优于避险资产 排序为权益≥商品>债券 [1] - A股与港股因经济景气预期上修 国家支持资本市场发展 流动性稳定及风险偏好改善等因素被高度看好 [1] 中国权益资产 - 中国科技突破与新兴产业主题交易热度高涨 总量政策预期稳定 基建财政边际发力提振风险偏好 [2] - 投资者资产配置再平衡行为有望维持流动性充裕 资本市场制度优化持续推进 [2] - 中国权益资产现阶段具有极高风险回报比与战术性配置价值 [2] 美股配置逻辑 - 特朗普政府政策影响钝化 美日关税协定落地使贸易政策预期向温和方向修正 [2] - 特朗普与鲍威尔关系改善 叠加美国经济韧性 通胀压力边际减弱 美股定价因子预期持续修正 [2] - 美股现阶段具有较高风险回报比与战术性配置价值 [2] 日股与国债表现 - 美日关税协定降低不确定性 日本出口贸易担忧下降 企业盈利预期修正 日股定价回归国内内生性因素 [3] - 日本经济景气度上行但面临通胀压力 日股现阶段具有适中风险回报比 [3] - 国债受风险偏好上修 资金赎回压力及价格波动三重压制 现阶段风险回报比较低 [3]
国泰海通 · 晨报0728|策略、宏观、海外策略、保险
策略:2025中国股市上升的关键动力:无风险利率下行 - 中国股市估值逻辑转变,主要矛盾从经济周期波动转为贴现率下行,A/H股整体估值中枢上修 [2] - 无风险利率下降通道已打开,投资人应战略看多中国 [2] - 日本和美国经验显示,当长期国债利率跌破2%,投资人从固定收益转向股票和权益产品 [3] - 中国股市大行情均伴随无风险利率下行,2014-2015年和2019-2021年行情均如此,2024年末长债利率破2%将推动新一轮增量资本入市 [4] - 无风险利率下降对A/H股估值提升是广谱性的,蓝筹股估值中枢提升,成长股估值空间打开 [5] 宏观:美日协议提振市场信心,欧央行按兵不动 - 全球股市普遍上涨,日经225上涨4.1%,恒生指数上涨2.3%,上证综指上涨1.7% [9] - 大宗商品涨跌互现,COMEX铜上涨4.0%,南华商品指数上涨2.7%,IPE布油期货下跌1.2% [9] - 10年期美债收益率回落4BP至4.40%,美元指数下降0.8% [9] - 美国房地产需求疲弱,6月新房与成屋销量均低于预期 [9] - 7月欧元区制造业与服务业PMI持续回升,消费者信心指数小幅回升 [10] - 美国对日本、印尼、菲律宾进口商品分别征收15%、19%、19%关税 [10] 海外策略:公募在如何布局港股 - 25Q2主动偏股公募继续加仓港股,重仓股中港股持股市值占比升至20% [13] - 25Q2主动偏股公募在港股增配医药/轻工等成长资产和非银/银行等红利资产,减仓商贸零售、传媒与汽车 [13] - 25Q2被动指数基金流入港股约280亿元,主要流入生物制药、软件服务及零售等板块 [13] - 预计全年公募南下总规模达3000-4500亿元,主动公募增量约2000-3000亿元,被动增量或达1000-1500亿元 [14] - 港股下半年或继续占优,南向流入动能修复,AI产业变革加速中港股科技或成中期主线 [15] 保险:人身险预定利率触发下调机制 - 保险行业协会公布7月人身险预定利率研究值为1.99% [18] - 10年期国债收益率运行于1.6%-1.9%,保险公司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上限为2.5%,资负匹配压力大 [19] - 预定利率研究值连续两个季度低于在售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超过25bp,触发下调机制 [20] - 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将调整新产品传统险/分红险/万能险预定利率最高值为2.0%/1.75%/1.0% [20] - 预定利率调整利好缓解利差损风险,浮动收益型产品是未来转型方向 [20] 今日报告精粹 - 策略聚焦新兴科技产业新一轮行情 [24] - 煤炭价格加速回暖,反内卷政策再升温 [24] - GPT-5预计8月发布,AI产品加速落地 [24]
国泰海通|GPT-5预计8月发布,AI产品加速落地——金融科技行业AI应用双周报第13期
行业动态与产品发布 - OpenAI预计8月发布GPT-5,性能或进一步提升 [1][2] - Meta宣布投入千亿美元建设新一代AI数据中心,并成立"超级智能实验室" [2] - 谷歌发布首个Gemini嵌入模型,刷新MTEB榜单 [2] - 马斯克旗下Grok APP更新推出"智能伴侣"功能 [2] - OpenAI发布ChatGPT Agent,支持多工具集成和端到端任务执行 [2] - 阿里巴巴发布开源推理模型Qwen3-2507,性能比肩国际顶尖闭源模型 [2] - 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在上海开幕,展览规模和参展企业创新高,设5大板块展示AI最新实践 [1][2] - 中国政府倡议成立世界人工智能合作组织,初步考虑总部设在上海 [2] 金融科技与AI应用 - 同花顺PC版上线"AI划一划"功能,支持划词选股、分析、提问及百科解读等操作 [1][3] - 奇富科技获批成为工信部人工智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首批成员单位,将参与国家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制定 [3] - AI在证券投研及投顾、银行信贷和营销渠道、保险代理人赋能等场景逐步落地 [1] - 消费金融行业中智能客服、智能营销、智能风控场景快速落地 [1] - 大模型在支付行业中商户点餐、营销等场景的应用潜力大 [1] 投资建议与行业前景 - 券商行业智能投研、智能投顾发展前景广阔,推荐推出垂类模型及相关产品的头部公司 [1] - 银行和保险行业依托大模型实现研发提质增效,各业务场景应用潜力大 [1] - 建议布局支付行业中商户点餐、营销等场景的相关业务公司 [1]
国泰海通|机械:核聚变产业集群发展,商业化发电前景广阔
中国聚变公司成立 - 中国聚变公司于2025年7月22日在上海挂牌成立,标志着我国聚变能源从实验研究向工程建设与商业应用的关键跨越 [1][2] - 公司为中核集团直属二级单位,以磁约束托卡马克为技术路线,承担聚变能源工程化、商业化的创新主体责任 [2] - 7家单位以每股1.0019元价格增资,合计出资金额达114.92亿元,中核集团保持控股股东地位 [2] 聚变产业链协同发展 - 中国聚变公司与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电气装备集团等签署聚变创新联合体深化合作协议,推动产业链协同发展 [2] - 上海超导实现高温超导核心技术突破,市占率超80%,能量奇点的"洪荒-70"装置为全球首台高温超导托卡马克装置 [3] - 聚变创新联合体合作协议将加速产业生态培育,迁移核电装备成熟产能,建设全球影响力的聚变能源创新高地 [3] 全球核聚变商业化进展 - 2024年全球至少有45家聚变商业公司,累计投资约70亿美元,80%公司预计2030年代实现电网供电 [4] - 我国通过EAST、HL-3等项目验证聚变堆工程可行性,BEST项目计划2030年首次向电网输电,2035年建成CFEDR,力争2050年前商业化发电 [4] - 上海发挥国有资本引导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形成聚变产业集群化趋势,或缩短产业成长周期 [4] 上海聚变产业集群布局 - 上海市加快聚变商业化技术攻关,注重财政资金和国有资本引导,鼓励产学研用一体化融合 [3] - 上海积极布局聚变产业链,提升技术创新密度,加速建设全球影响力的聚变能源创新高地 [3]
国泰海通 · 首席大咖谈|精彩回放:批零社服刘越男谈新消费
根据提供的文档内容,未包含任何关于公司或行业的实质性信息,所有内容均为订阅号的使用条款和免责声明。因此按照任务要求,本次无需输出分析内容。
国泰海通|固收:ETF贡献规模,主动式拉升久期——债券型基金2025Q2季报分析
债券型基金规模变化 - 2025年二季度债券型基金规模显著回升,在管规模较一季度增长0.85万亿至10.9万亿元,占全部公募基金比重约32% [1] - 主动纯债与指数债基规模增长贡献明显,两者分别较一季度增长超4400/2900亿元 [1] - 固收+内部出现分化,一级债基环比增长831亿元,二级债基与可转债基金分别增长390/-32亿元 [1] ETF与政策影响 - 8只基准做市信用债ETF被纳入质押库,信用债ETF规模逐步壮大 [1] - 债市科技板升温推动科创债ETF预期提升 [1] - 2025年5月科创债发行主体范围扩容至金融机构,二季度金融债供给明显放量,科技创新债券累计发行规模超5850亿元,其中金融机构发行规模约2710亿元 [3] 久期与杠杆策略 - 二季度债券基金久期显著拉升,短债与中长债基金重仓券加权平均久期提升至1.2/4.0,创出新高 [2] - 短债与中长债基金平均杠杆率分别达115.7%/118.0%,较Q1末有所抬升 [2] - Q2绩优基金(业绩前10%)久期与杠杆策略更积极,短债与中长债绩优基金久期平均数分别达到2.3/6.5,杠杆率分别达到117.1%和122.2% [3] 金融债与信用偏好 - 不同类型的主动债基均大幅增持金融债 [3] - 国债、政金等利率品种以及中长久期金融债受到中长债基金大幅增持 [3] - 宽松预期交易下市场平均久期明显回升 [3] 业绩表现 - 中长债信用基金 > 中长债利率 > 短债信用 > 短债利率 [2]
国泰海通|交运:快递价格降幅收窄,反内卷促良性竞争
行业表现与趋势 - 2025年6月全国快递企业件量达168.7亿件,同比增长15.8%,环比增速略降,主要因618促销周期提前 [1] - 2025年Q2行业件量505.1亿件,同比增长17.3%,上半年增速超邮管局预测的全年8%增速,驱动因素包括小件化趋势、电商促销及退换货便捷 [1] - 2025年6月快递行业收入同比增长9.0%,单票收入同比下降5.8%,Q2单票收入同比降幅6.8%,但6月降幅同比环比均收窄,反映价格竞争缓和 [3] 企业业务量及市占率 - 2025年6月顺丰/圆通/韵达/申通业务量分别同比+31.8%/+19.3%/+7.4%/+11.1%,Q2分别同比+31.2%/+21.8%/+11.2%/+16.0%,顺丰连续3-6月增速领跑行业 [1] - 2025年上半年行业CR8为87.0,同比提升1.7,头部集中度加速提升,顺丰/圆通/韵达/申通6月市占率分别为8.7%/15.6%/12.9%/12.9%,Q2分别为8.5%/16.0%/13.2%/12.9% [2] 价格竞争与政策影响 - 2025年6月顺丰/圆通/韵达/申通单票收入同比-13.3%/-6.7%/-4.5%/-1.0%,Q2同比-13.7%/-6.3%/-5.4%/-2.5%,顺丰降幅最大但行业整体趋缓 [3] - 国家邮政局7月会议强调“反内卷”竞争,政策有望推动行业竞争趋缓、改善末端生态,长期利于电商快递自然集中 [3] 投资机会 - 电商快递龙头份额上升或催化估值修复,时效快递顺周期底部布局时机显现 [1] - 2025年全年件量增速预计保持较快增长,政策引导下良性竞争或保障头部企业集中度提升 [4]
国泰海通|策略:“反内卷”的国际经验
核心观点 - "反内卷"政策加码推动行业格局重塑,2024年下半年以来中国宏观政策对"内卷式"竞争关注度持续提升,2025年7月中央财经委会议进一步细化整治内涵为"治理企业低价无序竞争"和"提升产品品质" [4][9][10] - "内卷式"竞争指经济主体为争夺有限市场投入大量资源却未带来整体收益增长的恶性竞争,表现为低价竞争、同质化竞争和宣传营销"逐底竞争",导致企业"增收不增利"困境 [4][13] - 反内卷本质是通过制度重构与激励机制重塑推动经济从低效无序扩张转向可持续高质量增长,核心逻辑包括强化监管机制纠偏资源错配和重塑企业增长动能转向"效率驱动+创新驱动" [4][15] 中国内卷成因分析 - 地方政府招商引资政策同质化与产业培育扶持政策降低市场进入壁垒是关键原因,导致行业同质化竞争蔓延 [16] - 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使中国本土企业集中在低端环节加剧内卷,发达国家垄断核心原材料定价权迫使企业依赖低成本竞争 [17] - 新兴行业过度投资导致供需结构性矛盾,如光伏、锂电池等行业技术趋同后出现价格战 [18] - 居民收入增长放缓导致消费需求不足,2025Q1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降至74.1%接近2015年水平 [14][19] 国际反内卷经验 美国模式 - 供给侧通过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钢铁行业CR4从2000年35%提升至2024年78%,形成寡头竞争格局 [23] - 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破解内卷,1994年NAFTA生效加速产能外移缓解高成本问题 [25] - 需求侧实施"内外双驱"策略,2008年通过《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提供2370亿美元个人税收减免,1947年"马歇尔计划"输出130亿美元商品化解过剩产能 [27][31] 日本模式 - "抱团出海"形成产业链集群,2024年国际净投资头寸达533万亿日元占GDP87.5%,较1996年增长4倍 [33] - 行业大规模合并重构产业格局,钢铁业形成日本制铁和JFE双寡头占国内产量80%,汽车业CR5达81% [37][42] - 企业主动转型摆脱同质化竞争,如三井E&S退出造船业务专注船用发动机和新能源产品 [44] 欧洲模式 - 制度约束设定竞争边界,2017年对谷歌开出24.2亿欧元反垄断罚单形成市场威慑 [46][48] - 碳中和政策提高行业标准,《碳边境调节机制》对进口钢征收碳关税倒逼企业转向低碳技术 [50] - 社会文化转向"慢消费",2025年北欧80%消费者购物考虑可持续性因素,瑞典38%消费者参与二手交易 [55]
国泰海通|通信:基金持仓环比扭转向上,AI算力产业链继续前行
行业持仓情况 - 2025Q2通信行业的基金持仓市值占比为3 90%,环比增加1 31个百分点,再次回到申万一级行业前十名[1][3] - 在所有31个申万一级行业中,基金持仓市值占比排名前五的行业分别为电子(17 22%)、电力设备(9 80%)、食品饮料(9 55%)、医药生物(9 04%)和银行(7 90%)[3] - 通信板块中,新易盛(312 07亿元)、中际旭创(287 88亿元)和沪电股份(123 11亿元)位列基金持股市值前三名,环比增幅分别达123 28%、124 58%和178 32%[3] AI算力产业链发展 - 全球AI发展加速推动通信行业增长,英伟达持续升级GPU能力,博通AI相关收入及网络交换芯片出货量高速增长,北美云计算巨头加大投入[2] - 国内AI产业迎来重要变化,互联网厂商资本开支高速增长:阿里巴巴计划未来三年云与AI基础设施投入超过去十年总和,腾讯2024年资本开支同比增长超三倍至107亿美元[2] - 2025年AI算力产业链预计继续加速发展,推理侧需求演进将带来更广阔成长空间,通信行业相关产业链将持续受益[2] 行业评级与趋势 - 维持通信行业"增持"评级,认为其作为信息传递和万物互联的基础设施,在算力资本开支高增阶段仍有显著向上空间[2] - AI产业链成为当前关注重点,通信板块基金持仓前三名企业均为AI相关标的,显示市场对AI算力产业链的高度聚焦[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