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五菱汽车(00305)
icon
搜索文档
京基证券:维持买入五菱汽车(0305.HK)建议,目标价维持于0.81港元
格隆汇· 2025-07-02 13:35
行业前景 - 中汽协预测2025年全国汽车总销量将达3,2900万辆,同比增长47%,其中新能源汽车总销量预计约1,6000万辆,同比增长244% [1] - 2024年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规模达46,2000亿人民币,Investingcom预测2025-2030年期间将以复合式年增长率94%增至2030年的75万亿元 [1] - 预测2024年至2030年中国新能源商用车销量复合式年增长率将达315%至31百万辆 [1] 公司客户与市场地位 - 主要客户如上汽通用五菱、比亚迪及吉利于2025年1-5月产销量均录得高双位数增长,推动公司动力系统及零部件需求大增 [1] - 公司在中国汽车零部件市场份额不足02%,增长潜力巨大 [1] - 公司已在新能源商用市场站稳,是本地市场大部份头部新能源商用车主机厂的供应商及合作伙伴 [1] 子公司表现 - 持股20875%的五菱新能源于2025年首季销量同比增长930%至4,000台以上,创下单月及单日最高销量超过2,000台及300台以上 [2] - 五菱新能源在2024年1月完成了A轮融资,若其上市或以更高估值私募融资将提升股东持股价值 [2] 技术研发与产品 - 公司基于自主研发的线控底盘平台及菱御20智能驾驶系统,推出了自动移动储能充电车、自动移动智能补给站及智能载具五菱太空舱等产品 [2] - 线控底盘已模块及平台化,可通过开放通用协议及配搭不同硬件适应不同使用场景 [2] 财务表现与估值 - 估计公司FY24A-FY27F股东应占溢利3年复合式年增长率将达595% [3] - 按每股股价0425港于算,公司FY25E及FY26FPE分别为160倍及116倍,PE/G及P/S分别低至036倍及014倍 [3] - 现股价较FY24A及FY25F每股帐面值分别折让350%及364% [3] - 公司10年平均PE251倍,中国汽车零部件板块预测本年及来年PE分别为206倍及204倍,板块PE/G08倍,显示公司估值过低 [3] - 公司FY25FPEG07x,目标价维持于081港元 [3] - 2024年12月底持净现金达63亿人民币,具备增派股息或回购股份的财务资源 [3]
县城青年,买爆“剁椒鱼头车”
首席商业评论· 2025-06-22 12:08
新能源汽车下沉市场趋势 - 新能源车在三线及以下城市销量从2020年不足50万辆飙升至2024年突破500万辆,市场份额从32.1%跃升至47.1% [3] - 下沉市场新能源车增速跑赢大盘,几乎占据行业半壁江山 [3] - 政策推动是渗透率提升关键,"新能源下乡"政策使县乡销量占比从2020年25%升至2024年33.8% [15] 区域消费差异特征 - 一线城市偏好特斯拉/小米等品牌,三线及以下城市畅销车型为五菱宏光MINIEV/吉利星愿/比亚迪海鸥等 [6][7] - 低线级城市偏好微型/小型车(TOP10中仅2款中型车),平均参考价8.06万元;一二线城市TOP3车型价格均超20万元 [10][11] - 纯电车型在低线级城市接受度较低,插混/增程式车型更受欢迎 [10] - 区域经济差异明显:江苏扬州(三线)热销小米SU7,黑龙江齐齐哈尔(四线)偏好比亚迪秦PLUS DM [13] 典型消费群体画像 - 小镇中青年群体:选择5万元以内微型电动车,注重通勤代步功能,柳州案例显示周充电1次即可满足需求 [19][24] - 早期家庭用户:在已有燃油车基础上增购新能源车(如小鹏P7+),受补贴政策驱动,关注新势力品牌和空间需求 [25][27] - 购车决策因素:低线级城市消费者最关注价格(占比超50%),其次为安全与品牌 [16] 车企竞争格局 - 吉利银河/比亚迪王朝在三线及以下城市网点占比超50%,通过爆款车型(星愿/秦PLUS)抢占市场 [30] - 五菱宏光MINIEV凭借极致性价比成为现象级产品,柳州市场占有率超60% [20][21] - 售后服务能力分化:五菱售后评价行业倒数,特斯拉/蔚小理等品牌县域覆盖不足 [37] 市场发展瓶颈 - 充电基础设施不足:县域充电桩覆盖率显著低于一二线城市,影响购买意愿 [33][34] - 续航焦虑仍存:节假日远途出行时消费者仍倾向选择燃油车 [36] - 售后服务体系薄弱:维修周期长、服务网点少等问题突出 [37] 行业未来方向 - 下沉市场成为新蓝海,车企需解决充电网络建设和售后服务痛点 [39][40] - 产品策略需差异化:针对县域市场开发高性价比车型,同时保障基础用车体验 [41] - 渠道建设与品牌认知需同步推进,平衡网点覆盖密度与服务品质 [30][37]
县城青年,买爆“剁椒鱼头车”
创业邦· 2025-06-20 11:07
新能源汽车下沉市场趋势 - 新能源车市场从一二线延伸至四五线城市 三线及以下城市销量从2020年不足50万辆飙升至2024年突破500万辆 市场份额从32.1%跃升至47.1% [4] - 下沉市场畅销车型与高线级城市差异显著 三线及以下城市TOP3为五菱宏光MINIEV 吉利银河星愿 比亚迪海鸥 而一二线城市以特斯拉 小米为主 [8] - 低线级城市偏好微型 小型和紧凑型车 TOP10中仅2款中型车 高线级城市中型 中大型车和SUV占比更高 [11] 下沉市场消费特征 - 价格敏感度突出 三线及以下畅销车型均价仅8.06万元 五菱宏光MINIEV最低3.18万元 一二线城市TOP3车型价格均在20万元以上 [12][13] - 政策驱动效应明显 "新能源下乡"推动县乡销量占比从2020年25%升至2024年33.8% 补贴叠加收入差异使价格优势凸显 [16] - 消费群体分化明显 小镇中青年偏好5万元内微型车满足通勤 新婚家庭则倾向15万级空间型车型 [20][26][28] 车企竞争格局 - 国产品牌渠道下沉领先 吉利银河 比亚迪王朝在三线及以下城市网点占比超50% 银河星愿成为爆款车型 [30] - 五菱宏光MINIEV形成区域优势 在柳州市占率超50% 配套建设微型车位形成使用生态 [21][22][25] - 售后网络成竞争短板 五菱售后服务能力行业排名倒数第四 新势力品牌在低线级城市覆盖不足 [36] 市场发展瓶颈 - 充电基础设施覆盖不均 县城充电桩密度显著低于大城市 制约消费意愿 [34] - 续航焦虑场景化存在 远途出行时消费者仍倾向燃油车 [35] - 维修保养体系不完善 低线级城市售后响应慢 影响用户体验 [36] 行业未来方向 - 下沉市场成为新增长极 为车企打开增量空间 吉利 比亚迪等已建立先发优势 [38] - 决胜关键在配套完善 需解决充电便利性和售后服务网络问题 [39] - 消费升级需求显现 低线级用户在追求性价比同时对品质要求提升 [40]
县城青年,买爆“剁椒鱼头车”
虎嗅APP· 2025-06-17 18:55
新能源汽车下沉市场趋势 - 新能源车在三线及以下城市销量从2020年不足50万辆飙升至2024年突破500万辆,市场份额从32.1%跃升至47.1% [3] - 下沉市场新能源车增速跑赢大盘,几乎占据行业半壁江山 [3] - 特斯拉等品牌开始向农村市场渗透,充电桩在18线城市快速普及 [3] 下沉市场热销车型分析 - 三线及以下城市最受欢迎车型为五菱宏光MINIEV、吉利银河星愿、比亚迪海鸥和秦PLUS [6] - 低线级城市偏好微型车、小型车和紧凑型车,前10名中仅2款中型车;高线级城市中型车、中大型车和SUV更多 [9] - 三线及以下城市TOP10车型平均参考价仅8.06万元,最便宜的五菱宏光MINIEV仅3.18万元 [9] - 一二线城市最受欢迎车型前三名价格均在20万元以上 [10] 区域消费差异 - 江苏扬州(三线)最受欢迎车型为小米SU7,显示经济发达地区消费偏好接近高线级城市 [12] - 黑龙江齐齐哈尔(四线)消费者更关注插混车型比亚迪秦PLUS DM和燃油车朗逸,受温度因素影响 [12] - 广西柳州微型车占比极高,热销TOP3均为五菱微型车,当地设有专用微型停车位 [18][19] 消费驱动因素 - "新能源下乡"政策推动县乡新能源车销量占比从2020年25%升至2024年33.8% [14] - 低线级城市购车家庭可支配收入普遍较低,价格成为首要考量因素 [14] - 两类典型消费者:追求极致性价比的小镇中青年(微型电动车)和受补贴吸引的尝鲜人群(增购新能源车) [16][20] 车企布局现状 - 吉利银河和比亚迪王朝在三线及以下城市网点占比超50% [23] - 五菱宏光MINIEV和吉利星愿等爆款小车精准匹配县城需求 [29] - 特斯拉、蔚小理等新势力品牌在低线级城市网点覆盖不足 [27] 市场发展瓶颈 - 低线级城市充电基础设施覆盖率明显不足,制约消费意愿 [24] - 远途出行时消费者仍倾向选择燃油车,存在续航焦虑 [25] - 售后服务网络不完善,五菱等品牌售后评价排名靠后 [27]
从项目攻坚到生态赋能:一文看懂五菱汽车无人驾驶的进化密码
格隆汇· 2025-05-30 13:24
管理进化 - 2016年12月公司启动菱动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定位为汽车产业专业化垂直型"双创"载体,聚焦汽车新四化、智能制造和汽车后市场领域,构建全流程创新孵化链条 [1] - 2018年低速无人驾驶项目获得10万元创新种子基金支持,成立项目组开始自主研发无人驾驶车辆,并逐步完善"产品研发-示范运营-制造-市场-售后"全流程管理架构 [2] - 2025年计划成立无人驾驶开发和运营科技企业,以公司化独立运营集中技术和创新资源 [2] 定位升级 - 2020年11月无人物流车在专用车厂投入使用,配备GPS定位系统、视觉传感器等实现工位精准配送 [6] - 自主研制出前后桥、EPB、EHB等核心底盘零部件及车规级线控底盘,推出移动充电机器人、无人巡逻车、观光接驳车等10余种产品 [6] - 菱御2.0智能驾驶系统搭载三维立体感知系统和线控底盘,已交付柳钢集团和武汉理工大学用于接待、观光场景 [6] 场景突破 - 早期布局集中于厂区物流场景,后拓展至电网调峰、景区、商圈等多元场景,推出4款支持V2G技术的移动充电机器人 [8] - 移动储能充电车截至2024年底在南宁、天津等国内多地及台湾、东南亚、欧洲累计投放数百台,实现产值约2100万 [11] 资源重构 - 初期资源依赖公司单点导入,后引入蘑菇车联、摩菱科技等合作伙伴共同开发智能网联汽车 [15] - 线控底盘平台接入20余家生态伙伴,衍生出充电机器人等10余种车型,构建"线性底盘-整车产品-场景运营"产业生态 [15] 未来规划 - 2025年将聚焦线控底盘及核心零部件、无人充电/物流/观光接驳场景,提升底盘品质并丰富产品谱系 [17]
【快讯】每日快讯(2025年5月28日)
乘联分会· 2025-05-28 16:34
国内新闻 - 北京市鼓励外资企业参与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机器人百场景、氢能等重点场景应用,并给予支持 [3] - 长安汽车计划未来5年推出7款以上30万级别高端汽车产品,并实现2025年全口径收入3000亿元、整体销量300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100万辆) [4] - 吉利汽车近期将发射"千里浩瀚"等多颗卫星,年内完成星座一期卫星组网部署,实现全球实时卫星通信服务 [5] - 比亚迪刀片电池和闪充刀片电池提前通过新国标检测,新标准提高了热扩散测试和底部撞击测试要求 [6] - 五菱神炼电池3.0版本具备"五零"安全特性,4.0版本融入800V平台、CTB技术等创新技术 [7][8] - 广汽集团公布智能座舱AI计算装置专利,可在不改动原有硬件情况下扩展AI算力 [9] - 奇瑞汽车公布自动跟随机器人专利,通过多模式识别实现自动跟随和独立运行能力 [10] - 小马智行与迪拜RTA达成战略合作,计划2025年测试运营、2026年实现全无人商业化运营 [11] 国外新闻 - 欧洲理事会批准放宽二氧化碳减排目标,2025-2027年将基于三年平均表现评估车企合规性 [13] - 意大利4月新车销量同比增长2.71%至139,084辆,前4个月累计销量583,038辆(同比微降0.6%) [14] - 宝马宣布三年半内全系车型采用全新设计语言,包括Neue Klasse元素和Panoramic iDrive系统 [15][16] - 通用汽车将投资8.88亿美元在纽约工厂生产下一代V8发动机,以应对电动车市场需求不及预期 [17] 商用车 - 福田汽车与亿纬锂能合资设立新能源公司(注册资本5亿元),拓展新能源重卡电池租赁业务 [19] - 徐工发布全新一代"汉界"新能源轻卡品牌,在高安全、长续航、轻量化等方面实现突破 [20] - 江淮商用车发布25款战略新品,覆盖油、电、混、气四大动力领域,全面升级产品线 [21] - 奇瑞威麟皮卡首次出现在工信部公告目录,海外版本已获媒体认可,计划年内国内上市 [22][23]
4月新能源轻客实销1.9万辆,五菱居首,江铃/大通/福田等逆增,谁空降前十?| 头条
第一商用车网· 2025-05-26 14:54
新能源轻客市场整体表现 - 2025年一季度新能源轻客市场同比增长超3成,较去年同期多销售1.3万辆 [1] - 2025年4月新能源轻客实销1.85万辆,环比下降27%,同比下降16%,同比增速从3月的+6%转负 [2][3] - 2025年1-4月累计销量7.23万辆,同比增长15%,累计增幅较3月缩窄17个百分点 [7][22] - 2025年1-4月销量完成2024年全年目标的29.54%,其中4月贡献7.55% [7] 区域市场表现 - 2025年1-4月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均有新能源轻客上牌,29个省级行政区上牌量超百辆,20个超千辆 [8] - 广东省上牌量1.33万辆,占比18.40%,位居全国第一 [8][9] - 河南、重庆、北京、云南和辽宁等地上牌量同比翻倍增长,广东、陕西、山西和四川上牌量下滑 [11] 技术路线分析 - 2025年1-4月纯电动车型占比达99.98%,较2024年同期微降0.01个百分点 [13] - 燃料电池和混合动力车型在新能源轻客市场几乎无存在感,仅汽油混合动力轻客有十余辆上牌 [13] 企业竞争格局 4月单月表现 - 4月销量超200辆的企业有12家,超千辆的6家,前十门槛为340辆 [15] - 上汽通用五菱、长安汽车、福田汽车、上汽大通、江铃汽车和厦门金龙同比分别增长42%、17%、48%、26%、118%和6% [16] - 上汽通用五菱以26.60%的份额蝉联销冠,长安和远程份额分别为15.52%和15.06% [20] - 厦门金龙年内首次进入月榜前十,长安、福田、江铃和东风排名上升 [20] 1-4月累计表现 - 上汽通用五菱累计销量1.79万辆,同比增长227%,份额24.76%,同比提升16.02个百分点 [24][27] - 远程和长安分别以1.24万辆和9661辆位列第二、三位,份额17.21%和13.37% [24][27] - 福田、大通和江铃份额同比略有提升,瑞驰、开瑞新能源和东风份额下滑 [24][27][28] - 贵州长江和森源汽车同比分别增长178%和净增长,表现亮眼 [24] 市场趋势 - 2024年4月-12月新能源轻客销量持续超2万辆,2025年3月达2.54万辆创历史新高,但4月未能延续增长势头 [5] - 2025年1-4月市场呈现"降-增-增-降"走势,累计销量同比增速逐月收窄 [2][22]
格隆汇港股聚焦(12.01)︱小鹏汽车11月汽车交付量同比增270%;五菱汽车拟将五菱新能源转为外商投资企业
格隆汇· 2025-05-26 09:18
新能源汽车行业交付数据 - 小鹏汽车11月交付15,613辆智能电动汽车,同比增长270%,其中P7交付7,839辆(同比增长187%),P5交付2,154辆,G3i交付5,546辆 [1] - 小鹏汽车2021年累计交付82,155辆,同比增长285%,其中P7累计交付53,110辆,历史累计交付量达121,953辆 [1] - 理想汽车11月交付13,485辆理想ONE,同比增长190.2%,2021年前11个月累计交付76,404辆,历史累计交付量达110,001辆 [2] - 理想ONE成为首款单月交付破万且起售价超30万的中国品牌豪华车型,零售中心覆盖93个城市,售后维修中心覆盖171个城市 [2] 能源及化工行业股东动态 - 中国石化控股股东增持3,500万股H股(占总股本0.03%),持股比例从68.77%升至68.80%,拟累计增持不超过总股本2%的H股 [3] 新能源汽车业务重组 - 五菱汽车拟通过投资五菱新能源(注册资本约29.06亿元)整合新能源汽车资产,其中广西汽车出资16亿元(非现金/现金),公司出资10亿元现金,五菱工业出资3.06亿元非现金资产 [4] - 五菱新能源将转型为外商投资企业,专注高性价比纯电动/插电混动车型研发制造,员工持股平台将持有不超过4%股权 [4] 科技及互联网行业数据 - 云想科技前三季度总账单金额51.16亿元,同比增长88.99% [5][6] 房地产行业销售数据 - 大唐集团控股1-11月销售额436.6亿元,力高集团同期销售额405.61亿元,新城发展同期合同销售2,129.67亿元,祥生控股同期权益销售额738.20亿元 [7] 金融及投资动态 - 贵州银行前三季度净利润30.13亿元 [7] - 国泰君安拟出资20亿元参与成立临港基金,聚焦科技/医疗健康/智能制造/绿色发展领域 [8] - IDG能源投资拟扩大半导体及太阳能行业投资,裕兴科技扩大医疗保健/生物制药投资 [8] 企业资本运作 - 中国平安累计回购7,776.509万股A股(耗资38.99亿元),创维集团回购672.2万股(3,120.8万港元),中国燃气回购342.9万股(4,580.8万港元) [9] - 腾讯控股董事会决议发行441.08万股奖励股份,医思健康授出1,095万份购股权 [9]
五菱汽车(00305) - 2024 - 年度财报
2025-04-28 19:57
公司业务概况 - 公司主要业务为商用整车、汽车零部件及汽车动力系统的销售及制造,主要制造设施位于柳州、青岛等地[4][5] - 公司聚焦与上汽通用五菱的业务存量深耕,同时开拓外部市场客户业务增量[21][22] 股权结构 - 五菱汽车控股持有五菱新能源60.9%股权,按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全部缴足股本计算[7][8] - 2024年12月31日,公司及五菱工业分别持有五菱新能源13.36%及12.34%股权,该公司于2022年与广西汽车成立开展新能源汽车业务[156][160] 公司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公司全年收入79.49439亿元,较上年度下跌24.2%,主要因汽车动力系统业务量减少及商用整车业务量减少[14][15] - 2024年公司全年净溢利1.11245亿元,较上年度增加60.2%[17][18] - 2024年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增至5062.1万元,较上年度增加115.6%[17][18] - 2024年集团总收入79.49439亿元,较去年减少24.2%,主要因车辆电源系统业务量减少和商用车组装部门收入直接减少等[180] - 2024年集团毛利8.60097亿元,较去年减少17.1%,毛利率从去年的9.9%提升至10.8%[181] - 2024年公司总收入为79.49439亿元,较去年减少24.2%[182] - 2024年公司毛利为8.60097亿元,较去年减少17.1%,毛利率从9.9%改善至10.8%[183] - 2024年每股基本盈利为1.53分,去年为0.71分,每股完全摊薄盈利为1.53分[186][190] - 2024年其他收入合计为2.84624亿元,较去年增加32.7%[187][190] - 2024年其他收益及亏损为净亏损4480.2万元,主要受投资物业公平值减少1528.5万元及物业、厂房及设备减值亏损3200万元影响[188][190] - 2024年应占联营公司业绩总净亏损为6314万元,应占合营公司业绩总净亏损为350.8万元[191][192][194][195] - 2024年公司销售及分销成本为8087.3万元,较去年减少42.1%[193][196] - 2024年公司一般及行政开支为4.29816亿元,较去年减少13.7%[198] - 2024年公司研发开支为2.82187亿元,较去年减少7.9%,财务成本为1.15997亿元,较去年减少3.7%[199][200] 零部件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及业务进展 - 公司零部件业务成功获取多款新车型零部件业务,如电动座椅开关及组件[22] - 汽车零部件及其他工业服务分部2024年收入为54.60853亿元,较上年度温和下跌,经营溢利为1.53934亿元,较上年度大幅增加68.3%[26][27] - 公司成为电动座椅开关和组合开关等产品的独家供应商[24] - 公司完成拓建第二条超高强度钢管热气压成型生产线,承接长城、比亚迪等客户订单[24] - 公司承接上汽大通后桥、比亚迪弗迪动力螺伞齿轮等产品[24]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汽车零部件及其他工业服务分部总收入54.60853亿元,较去年减少约10.9%[105][108] - 该分部年内经营溢利1.53934亿元,较去年增加约68.3%[106][108] - 五菱工业为上汽通用五菱供应大部分关键汽车配件,对其销售因市场因素略跌但仍贡献重要收入[107][108] - 其他客户销售额稳定维持约23亿元,占分部总收入约42%,比例较上年度温和上升[109][113] - 2024年荆门生产基地实现销售收入7.29173亿元,同比增长超一倍,超50%产品配套新能源车型[110][113] - 年内向五菱新能源销售额逐渐增加至1.10455亿元[111][114] - 微型电动驱桥产销自推出后累计突破150万套件[116][117] - 2020年建成国内首条超高强钢管热气压成型生产线,2024年拓建第二条生产线[118][120] - 公司具备全流程全自主螺旋伞齿轮开发能力,已承接比亚迪螺旋伞齿轮产品[118][120] - 公司综合年生产管理能力超200万台套汽车零部件[119][121] 动力系统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及业务进展 - 动力系统分部铸造件2024年销售约118万件,同比上涨逾25%[32] - 动力系统分部2024年收入为17.37084亿元,较上年度下跌30%,经营亏损为3201.8万元[33][34] - 2024年汽车动力系统分部总收入为17.37084亿元,较去年减少30%[73][77] - 2024年附属公司出售发动机约15.3万台,较去年减少约38.6%[74][77] - 2024年铸件产品销售约117.8万件,较去年增加逾25%[75][78] - 2024年汽车动力系统分部经营亏损3201.8万元,2023年经营溢利2568.6万元[76][78] - 2024年汽车动力系统分部向核心客户上汽通用五菱销售额为6.95037亿元,较去年减少约48%[79][81] - 2024年汽车动力系统分部向其他客户销售额为10.42047亿元,占该分部总收入约60%[80][81] - 2023年建成60万台气缸盖毛坯生产线,为铸件产品扩张奠定基础[75][78] - 新一代H系列超高效发动机、甲醇发动机和氢内燃机完成开发,推动醇氢油汽多燃料发动机平台发展[88][92] - 去年高热效率阿特金森发动机量产,五菱柳机凭借1.0L至2.0L产品及自制铸造部件巩固市场地位[89][92] - M20B高热效率发动机2023年上市,成为主流产品,业务势头将持续[90][92] - 五菱柳机HEV混动总成获客户订单,转型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油耗节省超30%[91][93] - 公司HEV混合动力解决方案上市,成广西地区首家具备混合动力综合能力供应商[95][99] - 发动机智能制造工厂通过国家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整合发展试点示范认定,缸体缸盖车间仅需三人[96][100] - 公司有信心汽车动力系统分部未来盈利能力加强,将贯彻“131战略”提升业务潜力[97][101] 商用整车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及业务进展 - 2024年专用车业务中冷藏车、消防车、售货车销量达3032辆,其中冷藏车销量769辆,同比增长6%,年累计细分市场份额约11%[39][40] - 消防车业务拿下约1.5亿元销售订单,车辆类订单约97辆[39][40] - 2024年非道路车业务销量3097辆,高尔夫球车获300台出口埃及订单[40] - 2024年低速无人驾驶专用车辆产品销售40台[40][42] - 2024年商用整车分部收入7.18758亿元,较上年度下跌60.9%,经营溢利7591.9万元,较上年度增加20.9%[42][44] - 2024年商用整车分部总收入7.18758亿元,较去年减少约60.9%,经营溢利7591.9万元[132][136] - 2024年五菱工业售出约7300辆各型号汽车,改装车及其他类型车辆销量分别减至约4200辆及3100辆[135][137] - 2022年底集团新能源汽车业务完成重组,部分生产设施转移至五菱新能源[133][138][140] - 2023年下半年起集团对改装汽车重新定位,更专注于改装服务[133][136] - 商用整车分部配备全面化汽车装配线,可生产多种特别设计汽车[139][140] - 集团设计开发的车型主要以“五菱”为品牌,开发了侧开式微型厢式运输车等新车型[142][144] - 重组前商用整车分部在新能源汽车细分市场取得突破,建立全国经销网络并拓展海外市场[143][145] - 公司认为商用整车业务垂直整合关键汽车零部件可增强行业竞争力[152][154] - 商用整车分部将在其他分部支持下推进新产品研发、技术改进及产能提升工作[153][155] - 多款非道路车升级版获海外市场满意反应,业务潜力大[152][154] 新能源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及业务进展 - 2024年五菱新能源国内销量12060台,同比增长16%,出口803台,同比增长57.8%,整体销量14166台,同比增长41.3%[43][45] - 2024年新能源整车业务营业收入10.20亿元,同比增长29.5%[46][48] - 2024年五菱新能源作为集团联营公司及新能源业务主体开展经营[148] - 2024年五菱新能源总收入10.16937亿元,较2023年的7.85475亿元增加约29.5% [157][160] - 2024年五菱新能源经营净亏损,集团应占亏损约6740.4万元,较2023年的7977.4万元略有减少[157][160] - 2024年五菱新能源销售约14200辆新能源汽车,较去年增长41%,主要因国内新产品推出[158][160] - 2024年五菱新能源在原有车型基础上开发多款新车,实现多车型全覆盖,部分车型销售成绩良好[159][161][163][166] - 2024年五菱新能源050平台左舵微物流车出口韩国,首批G050P纯电动小卡交付日本,未来将拓展东南亚和南美市场[164] - 2024年1月五菱新能源完成3.9亿元募资,公司出资3000万元,三家第三方投资者出资3.6亿元[165]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050平台左舵微型物流车出口韩国,首批G050P纯电动小卡交付日本[167] - 五菱新能源将在保持既有海外市场基础上,进一步开拓东南亚、南美等市场[167] - 在菱势工程「131战略」引领下,五菱新能源将拓展「菱势汽车」产品版图,打造为轻微型新能源商用车主导者[168][169] 子公司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广西威翔由五菱工业拥有50%,2024年总收入5.89465亿元,同比增长16.8%,经营溢利净额增加60.3%至0.1345亿元,集团应占溢利0.06725亿元[170][172] - 佛吉亚座椅由五菱工业拥有50%,2024年总收入5.84609亿元,较去年大幅增加112%,年内经营亏损净额0.30655亿元,集团应占亏损0.15328亿元[171][173] - 佛吉亚内饰由五菱工业拥有50%,2024年总收入3.2467亿元,较去年温和下跌12.2%,经营溢利净额略微改善至0.43664亿元,集团应占溢利0.21832亿元[176][178] - 佛吉亚排气由五菱工业拥有50%,2024年总收入2.96333亿元,减少22.9%,经营溢利净额大幅减少至0.04亿元,集团应占溢利0.02亿元[177][179] 公司战略与管理 - 公司构建以效率和效益为导向的经营管理机制,完善差异化业绩考核和薪酬分配制度[53][55] - 公司持续开展“增收节支、提质增效”专项工作,推进“三降”等资产管理工作,执行并完善“一企一策”扭亏减亏策略[57][58] - 2025年零部件业务持续增强关键新能源零部件研发投入,推出电动桥产品,与北汽福田等新兴市场沟通拓展[61][62] - 2025年动力系统业务推动高热效率发动机及混合动力系统总成研发,发掘优质客户[61][62] - 2025年改装车业务向高附加值细分领域发展,开发冷链、医疗等定制化市场[61][62] - 来年公司加强内部管理,制定降本增效措施与目标,强化预算控制与成本核算管理[64][65] - 来年公司加大“两金”清收力度,推进“三降”工作,加强资金、应收账款等风险管控[64][65] - 公司针对“LINXYS项目”制定“131战略”,加速项目规划,转化科研成果,拓展国内外市场[68] - 公司制定“131战略”,目标成为国家级中小排量节能混合动力系统领先企业[69][83][86] - 公司完成“传统动力技术升级+新能源动力融合发展”的产品布局[83][86] - 公司在产能扩张时注重生产设施的可扩展性[84] - 公司将通过“131战略”目标成为国内轻小型驱动桥和汽车车架领先企业[125] 公司创新与合作 - 2024年3月公司推出“菱云车查查”助力汽车产业链转型升级[46][49] - 公司在香港 inaugurated 创新中心,并与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签订合作协议[47] - 公司在香港揭牌成立创新中心,并与香港理工大学等就XR智慧项目签订合作协定[50] 公司荣誉 - 联营公司五菱新能源入选自治区级工业设计中心,附属公司五菱工业获评广西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10强,与柳州五菱柳机动力有限公司一同入选自治区制造业单项冠军名单[52][54] 海外业务情况 - 公司印尼海外生产厂房受客户订单延误影响业务量减少[123][126] - 公司印度生产厂在2024年继续保持盈利[124] - 2024年集团在印度的汽车零部件小规模生产保持盈利[127]
五菱汽车20250326
2025-04-15 22:30
纪要涉及的公司 广西国际旗下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在香港的上市公司五菱汽车,其主要通过与广西汽车集团合资的柳州五菱汽车工业有限公司开展业务,还持有五菱新能源20%股权 [1]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2024年公司业绩亮点 - **商用整车分部**:产品包括包装车、高尔夫球车等非道路车和专用车,专用车用途广泛;2024年因改装车业务模式调整,营收同比下降61%,但成本控制使盈利能力维持,营收仍增长21%;开发了低速机架、智能观光车、移动储能充电车等新产品 [2] - **机械零部件分部**:产品涵盖底盘、车身内外饰、电子电器等核心零部件,2024年配套新能源车型产值占比超50%达50亿,较2023年提升25个百分点;收入虽下滑,但高毛利产品销量和政府补助增加,盈利达1.5亿,同比增长68%;营销上采取亏毛化降本、差异化拓展策略,多款产品实现量产并配套主流车型,还拓展了新客户 [3][4][5] - **动力系统分部**:拥有深厚工艺,产品包括原油发动机、新能源产品、铸造件等;2024年除上汽通用五菱外多元客户收入占比达60%,铸件销量110万件,同比增长25%;H系列高效能发动机开始配发,新能源产品取得多个客户市场突破 [6][7] - **整体业绩**:2024年毛利率同比提升0.9个百分点至10.8%,全年净利润1.1亿,同比增长超60%,归属股东净利润同比增长超一倍达5062万;民品业务占比最高达60%,各业务分部盈利均有增长 [9] 2025年业务发展规划 - **宏观环境与信心**: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和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奋起之年,中国政府将出台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公司对经济发展和自身业务充满信心 [10] - **临时工程战略**:打造新能源整车品牌,聚焦新能源动力、驱动桥、车架三个零部件板块,形成汽车生态链;各业务板块有量化营收目标,未来三年新能源整车营收达150亿以上,各零部件板块营收达50亿以上 [8][18][19] - **业务聚焦与发展**:商用车新能源领域,国内市场渗透率和转化率提高,新产品陆续投放;零部件领域,聚焦新能源动力、驱动桥、车架,发挥成本和品质管控核心竞争力 [12][13][14] - **海外市场拓展**:新能源整车和零部件在海外市场有竞争力,如针对日本市场开发K - CAR小型新能源汽车,电动驱动桥出口越南市场增长快,未来将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 [15][16] 对行业趋势的看法及公司应对 - **智能化汽车**:公司在零部件和整车方面已有智能化应用,在新能源商用车上投放智能驾驶功能,未来将逐步推进;在基础管理中运用人工智能,部署本地大数据服务器提高效率 [20][21][22] - **新兴领域**:积极研究低空经济,有创新组织开展相关工作,相信未来在部件和整车方面会有项目开展 [22] - **客户结构优化**:虽上汽通用五菱仍是主要客户,但公司会根据行业热点和自身需求拓宽业务经营宽度,降低对单一客户的依赖 [23][24]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热气胀产品**:是中国工信部专项项目,由五菱集团承接并实现公关和市场化;已向比亚迪、理想、长城、奇瑞等主机厂供货,今年批量化生产将有较大增长 [26][27] - **研发费用下降原因**:因市场情况和客户业务调整,公司业务量下降,同时为控制成本,研发费用有所减少,但研发费用占收入比例略有增加 [29][30] - **主机厂年降影响**:主机厂年降对公司盈利有影响,公司通过聚焦核心零部件,提升技术和控制成本来应对市场竞争 [32] - **机器人业务**:公司在应用层面已大量开展人工智能相关工作,但在实物机器人方面尚未涉足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