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鹏饮料(605499)
搜索文档
东鹏饮料再战港交所,“现金奶牛”缺钱了?
虎嗅· 2025-10-12 19:56
公司上市动态 - 东鹏饮料在A股上市后,正积极谋求"A+H"上市,于今年10月9日再次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 [1][2][3] - 公司计划通过港股IPO融资约14.93亿元人民币,主要用于海外市场扩张及产能建设 [20][65] 市场地位与财务表现 - 东鹏饮料是国内功能饮料市场的领导者,2024年其产品在国内能量饮料市场的销售量占比高达47.9%,连续四年位居第一 [5][6] - 公司营业收入从2021年的69.78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58.39亿元,净利润从11.93亿元增长至33.27亿元,2024年净利润同比增长63.09% [9][10] -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总收入达107.3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6.37%,全年营收有望首次突破200亿元 [13][14][15] - 公司股价表现强劲,从2021年发行价46.27元飙涨至超过300元,2024年全年股价涨幅超80%,总市值超1600亿元 [6][7] 财务状况与资金运作 - 公司资金充裕,2024年底货币资金达56.53亿元,交易性金融资产48.97亿元,合计超105亿元 [18][19] - 2024年公司交易性金融资产同比大幅增长295.40%,新增金额约36.59亿元,并计划使用不超过110亿元的闲置自有资金进行现金管理 [22][23] - 公司短期负债从2023年的29.96亿元猛增至2024年的65.51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18.69%,资产负债率攀升至66.08% [25] 股东行为与分红 - 公司进行高额分红,2024年分红金额达23亿元,股利支付率达69%,自2021年上市以来累计派现六次,总额达53亿元 [28][29] - 股东频繁减持,原第二大股东君正投资完成四轮减持套现超40亿元,持股比例从9%降至1%,其他关联股东也减持套现超32亿元 [31][32][33] 业务结构与盈利能力 - 能量饮料业务是公司绝对主力,2022年该业务营收占比一度达到96.6%,存在对单一品类过度依赖的风险 [43][44][45] - 公司毛利率稳步提升,2024年整体毛利率达到44.81%,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提升至45.15%,其中能量饮料业务毛利率已超过50% [38][39][40] - 公司提出"1+6多品类战略",电解质饮料"补水啦"增长迅速,2024年收入近15亿元,同比增超280%,2025年上半年收入达14.9亿元,同比增长213.7% [46][49][50] 销售模式与渠道 - 公司高度依赖经销商渠道,过往三年向经销商销售产生的收入在总营收中占比均超过85% [58] - 销售费用快速增长,2022年至2024年经销及销售费用年复合增长率达36.01%,2024年销售费用同比增加37.09% [54][59] - 线上渠道发展较慢,2024年线上渠道收入4.45亿元,占比仅2.8% [61] 行业前景与竞争格局 - 中国功能饮料市场2019年至2024年间复合增长率达8.3%,远高于软饮整体增速 [70] - 中国人均功能饮料年消费量较低,2024年为9.9升,远低于美国的54.9升和德国的20.1升,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71][72][74] - 尽管销售量登顶,但由于产品单价相对较低,公司销售额在行业内屈居第二,面临红牛、乐虎等老牌对手以及新入局软饮巨头的激烈竞争 [75][77]
大众品25Q3业绩前瞻:把握新品新渠道中的结构性成长机会
浙商证券· 2025-10-12 17:21
行业投资评级 - 食品饮料行业评级为看好(维持)[2] 报告核心观点 - 报告主题为把握新品新渠道中的结构性成长机会,重点关注大众品在2025年第三季度的业绩表现 [1][2] 子板块分析总结 休闲零食 - 25Q3行业表现分化,具备品类红利和新渠道拓展的标的更受重视 [2][10] - 预计三只松鼠/盐津铺子/劲仔食品/洽洽食品/有友食品/万辰集团收入增速分别为18%/15%/5%/-2%/22%/39%,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36%/25%/-14%/-58%/18%/382% [2] - 健康性、悦己型产品趋势已成,硬折扣、抖音等新渠道仍存红利 [10][11] - 推荐卫龙美味、盐津铺子、万辰集团、有友食品 [11] 软饮料 - 细分赛道景气度分化,能量饮料行业景气度略超预期 [2][12] - 预计东鹏饮料/香飘飘/欢乐家收入增速分别为31%/-4%/-17%,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33%/-11%/783% [2] - 无糖茶、能量饮料及中式养生水等植物饮料增长超过软饮料大盘 [12] - 推荐东鹏饮料,关注农夫山泉 [13] 乳制品 - 25Q3板块需求平淡,静待盈利弹性在原奶触底后释放 [2][14] - 预计伊利股份/新乳业/妙可蓝多收入增速分别为2%/6%/11%,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持平/29%/270% [2] - 本轮原奶下行期,龙头乳企更重视盈利能力提升 [14] 茶饮 - 格局呈现"一超多强",中价(10-20元)现制茶饮是增速最快价格带 [2][15] - "一超"指平价价格带王者蜜雪集团,建议25H2把握长期布局时点;"多强"指中价价格带,推荐古茗,关注茶百道 [2][15] 保健品 - 建议把握B端集中度提升趋势,C端重视高成长大单品机会 [2][16] - 预计仙乐健康收入增速为15%,归母净利润增速为20% [2] - 线上渠道分散化及媒体碎片化降低了新玩家门槛 [16] - 建议布局B端龙头仙乐健康及核心爆品景气度向上的C端公司 [17] 预调酒 - 回款表现亮眼,关注新品动销及威士忌贡献增量 [2][18] - 预计百润股份收入增速为8%,归母净利润增速为3% [2] 啤酒 - "禁酒令"对啤酒餐饮场景有影响但总体有限,低基数下销量或有增长 [2][19] - 预计青啤/重啤收入增速分别为2%/0%,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8%/-6% [2] - 25年产品结构延续升级趋势,成本红利仍存,盈利能力有望提升 [19][20] 调味品 - 龙头业绩稳健度和确定性更优,复调景气更优 [2][21] - 预计海天味业/中炬高新/千禾味业等公司收入增速在-13%至25%之间,归母净利润增速在-19%至21%之间 [2][25] - 基础调味品龙头定力足,复合调味品增速快于基础调味品 [21] 速冻食品 - 需求疲软,建议跟踪餐饮链需求修复节奏 [2][22] - 预计安井食品/千味央厨/巴比食品收入增速分别为6%/4%/15%,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8%/-5%/19%(扣非) [2][25] - 竞争加大对板块盈利造成压力 [22][23] 卤制品 - 单店仍在修复,提升门店经营质量是工作重点 [24] - 在行业开店接近天花板情况下,具备培育新单店模型能力的企业有望打造第二增长曲线 [24] 其他 - 预计百龙创园收入增速为20%,归母净利润增速为40% [3][25] 重点公司跟踪 - 报告列出了大众品重点公司25Q3前瞻预测一览表,涵盖休闲零食、软饮料、乳制品等多个子板块的30余家公司的收入和利润增速预期 [25]
这家功能饮料龙头是现金大户,却要赴港上市融资,股东频频减持
IPO日报· 2025-10-12 08:33
港股上市进展 - 公司于2025年10月9日向港交所递交上市申请,计划在香港进行第二上市,由华泰国际、摩根士丹利及瑞银集团联合保荐 [1] 公司发展历程与市场地位 - 公司前身东鹏实业于1994年成立,2003年由林木勤等员工受让接手,2009年通过推出带防尘盖的瓶装东鹏特饮成功打开广东市场 [5] - 公司是中国第一的功能饮料企业,收入增速在全球前20大上市软饮企业中位列第一 [5] - 按销量计,公司在中国功能饮料市场份额从2021年的15%增长至2024年的26.3%,连续4年排名第一,按零售额计为2024年第二大功能饮料公司,市场份额23% [5] - 公司产品矩阵涵盖能量饮料、运动饮料、茶饮料、咖啡饮料、植物蛋白饮料和果蔬汁饮料等多个品类 [5] 渠道网络与数字化 - 公司启用“一物一码”和“五码关联”技术,截至2025年6月30日,已连接超过2.5亿消费者,与超过420万终端销售网点互动,覆盖中国近100%地级市,并与超过3200个经销伙伴合作 [6][7] 财务业绩表现 - 公司收入从2022年的85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58.3亿元,2025年上半年营收107.32亿元,较上年同期78.73亿元增长36.37% [7] - 公司净利润从2022年的14.41亿元增至2024年的33.26亿元,2022年至2024年年复合增长率达52%,2025年上半年净利润23.75亿元,同比增长37.2% [7] - 公司净利率从2022年的16.9%提升至2024年的21%,并进一步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22.1% [8] - 公司毛利率在报告期内持续提升,分别为41.5%、42.3%、44.1%及44.4% [9] 行业前景与增长动力 - 中国软饮行业2024年零售额达约1.3万亿元,为全球第二大软饮消费市场,功能饮料是增长最快板块,2019年至2024年市场规模年复合增长率达8.3%,高于整体软饮市场的4.7% [7][11] - 按零售额计,功能饮料市场规模预计2029年达2810亿元,2025年至2029年年复合增长率10.9%,远高于软饮市场的5.8% [11] - 能量饮料行业规模预计2029年达1807亿元,2025年至2029年年复合增长率10.3% [11] - 运动饮料行业规模2024年达547亿元,预计2029年增至997亿元,2025年至2029年年复合增长率12.2% [11] 产能扩张与募资用途 - 公司战略性地经营九个生产基地,港股上市募资将用于提升四个现有生产基地产能并建设三个新基地,预计新增647.9万吨产能 [12] - 募资还将用于升级供应链、加强品牌营销、深耕渠道、布局东南亚市场、探索其他潜在市场、数字化建设、拓展产品品类及补充流动资金 [12] - 公司2025年公告拟用110亿元进行现金管理,此次港股IPO计划融资约14.93亿元 [12] A股表现与股东减持 - 公司于2021年5月在上交所上市,发行价46.27元,发行市值约185亿元,上市首日股价大涨44%,收盘市值约266亿元 [14][15] - 截至2025年10月10日,公司总市值约1621亿元,较发行市值增长776% [15] - 原第二大股东君正投资自2022年起通过5次减持计划变现近42亿元,持股比例降至1% [15] - 第三大股东鲲鹏投资(林木勤父子持股超63%的公司)在2025年减持套现约19亿元 [15][16] - 港股上市前,控股股东林木勤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50.16% [16]
东鹏饮料更新招股书:民族品牌启航海外,已连续4年排名中国能量饮料销量第一
证券时报网· 2025-10-12 08:22
港股上市申请 - 公司于10月9日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联席保荐人为华泰国际、摩根士丹利和瑞银集团 [1] - 截至10月10日收盘,公司A股股价为311.68元/股,市值为1621亿元 [1] - 募集资金将用于完善国内产能布局、推进供应链升级、深化全国化战略、强化品牌建设、数字化转型及拓展海外市场 [1][3] 市场地位与业绩表现 - 公司是中国第一的功能饮料企业,收入增速在全球前二十大上市软饮企业中位列第一 [1] - 按销量计,公司在中国功能饮料市场份额从2021年的15.0%增长至2024年的26.3%,连续4年排名第一 [1] - 按零售额计,公司是2024年第二大功能饮料公司,市场份额为23.0% [1]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7.37亿元,同比增长36.37%;实现归母净利润23.75亿元,同比增长37.22% [2] 产品与渠道布局 - 公司已建立起覆盖全国的立体化销售网络,截至2025年6月30日,覆盖全国超过420万家终端销售网点,实现中国近100%地级市覆盖 [2] - 东鹏"补水啦"电解质饮料于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收14.93亿元,追平2024年全年销售额,营收占比提升至13.91% [2] - 同期东鹏特饮营收占比降至77.91%,较去年同期下降9.32个百分点,新产品已成为重要增长引擎 [2] 上市战略意义 - 赴港上市是公司迈向全球化的重要一步,将为未来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1][3] - 港股市场可提供更广阔的融资渠道,吸引国际资本,为出海计划提供资金支持,加速在东南亚及其他海外市场的布局 [3] - 上市能提升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向全球投资者展示实力,有助于品牌在东南亚市场的拓展 [3] - 上市可带来更多战略资源和合作机会,通过与国际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合作,拓展国际业务网络,提升全球竞争力 [3]
东鹏特饮冲刺港股,谁与「广东富豪」共享资本盛宴?
36氪· 2025-10-11 17:10
公司发展与市场地位 - 公司是国内功能性饮料龙头企业,历史可追溯至1987年[11],2021年于上交所上市,成为“功能饮料第一股”[16]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8.3亿元,同比增长40.62%;净利润达33.64亿元,同比增长63%[19] - 截至2025年10月10日,公司股价报收311.68元/股,市值达1620.8亿元[6][16] - 在中国功能饮料市场,按销量计,公司自2021年起连续4年排名第一,市场份额从2021年的15%增长至2024年的26.3%[20] 核心产品与业务表现 - 能量饮料是核心产品,2024年贡献营收133.03亿元,占总营收比例高达84%[20] - 核心单品“东鹏特饮”500ml瓶装的零售额在2024年中国软饮料市场中位列第二[20] - 公司产品定位“平价能量饮料”,主打2-3元定价,仅为红牛一半,采用PET塑料瓶包装以降低成本[13] - 2013年启用“累了困了,东鹏特饮”广告语并邀请谢霆锋代言,2016年借红牛内斗机会扩大市场份额,销售额从6000万增长至2019年的21亿元[14][15] 多元化战略与第二增长曲线 - 公司推出多款新产品以拓展产品线,包括电解质饮料“东鹏补水啦”、咖啡饮料“东鹏大咖”等[22] - 其他饮料业务营收占比从2022年的3.3%提升至2024年的6.5%[23] - 运动饮料“东鹏补水啦”增势迅猛,年营收从2023年的3.93亿元跃升至2024年的14.95亿元,占比从3.5%提升至9.4%[23] - 至2025年上半年,“东鹏补水啦”占比已高达13.9%,超过其他所有饮料品类占比之和(8.2%),确立第二大单品地位[23] - “东鹏补水啦”定价为7.21元/L,显著低于宝矿力、外星人等竞品10元/L的定价[26] 营销策略与市场投入 - 公司通过平面广告、电梯屏、影视剧植入、赞助亚运会及王者荣耀职业联赛等方式进行全方位推广[29] - 2022至2024年,公司经销及销售费用由14.49亿元攀升至26.81亿元,但占总营收比例从17.1%微降至16.9%[30] - 为刺激消费,公司推出“扫码赢红包”、“一元乐享”等促销活动以增强消费者粘性[30] - 2019年11月,公司创始人表示有1.17亿个IP号扫过微信红包[31] 产品争议与消费者反馈 - 截至2025年10月10日,黑猫投诉平台针对公司的投诉达1223条,主要涉及兑奖无效、虚假宣传和复杂兑奖规则[31] - 消费者投诉“一元乐享”活动中奖瓶盖商户扫码显示无效或商户拒绝兑奖,“扫码赢红包”活动规则复杂且存在中奖状态异常问题[32][33] - 第三方检测显示,公司500ml装产品含糖量达66.5g,相当于14.6颗方糖,在12款功能饮料中含糖量最高,被指为“糖分刺客”[35] - 产品牛磺酸含量为每100g含53.2mg,不到红牛的三分之一[37] 股权结构与资本运作 - 截至2025年上半年,实控人林木勤持股49.74%,其兄弟林木港、侄子林戴钦、儿子林煜鹏(通过鲲鹏投资)等家族成员合计持有显著股份[39] - 2023年限售股解禁后,包括鲲鹏投资、君正投资在内的多名股东及董监高启动减持计划[7][39] - 上市以来公司累计实施66亿元现金分红,林木勤通过分红获得约32.83亿元[7][43] - 君正投资自2022年起多次减持,累计套现约33.71亿元;2025年2月,鲲鹏投资计划减持不超过716.9万股,按当时股价预计套现约22亿元[42] 港股上市计划与国际化 - 公司再次向港交所递交主板上市申请,谋求“A+H”双平台布局,计划募资约1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1.23亿元),主要投向海外扩张与研发[5][45] - 此前公司曾在2022年计划在瑞士证券交易所发行全球存托凭证,但计划搁浅[18] - 若港股上市顺利,林氏家族与鲲鹏投资、君正投资等机构有望迎来新一轮资本盛宴[8][46]
二度冲刺“A+H”两地上市:功能饮料龙头东鹏再启港股征程
财经网· 2025-10-11 16:41
上市申请与公司概况 - 公司已向港交所递交主板上市申请,联席保荐人为华泰国际、摩根士丹利和瑞银集团,旨在实现"A+H"两地上市 [1] - 公司于1994年创立,核心产品为东鹏特饮,已于2021年5月在上交所首发上市 [1] - 公司通过高性价比策略切入功能饮料市场,并加速全国化布局,终端销售网点已覆盖全国超420万家,近100%地级市 [1] - 产品矩阵已从能量饮料扩展至运动饮料、茶饮料等多个品类,但能量饮料仍为绝对支柱业务 [1] 市场地位与行业表现 - 按销量计,公司自2021年起连续4年蝉联中国功能饮料市场第一,市场份额从2021年的15%跃升至2024年的26.3% [3] - 按零售额计,公司是2024年中国第二大功能饮料公司,市场份额达到23.0% [3] 财务业绩表现 - 公司收入从2022年的人民币85.00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人民币158.30亿元,2025年上半年收入为人民币107.32亿元 [5] - 公司期内利润从2022年的人民币14.41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人民币33.26亿元,2025年上半年利润为人民币23.75亿元 [5] - 公司毛利率保持稳定,2024年毛利为69.83亿元,毛利率为44.1%,2025年上半年毛利率为44.4% [4] 港股IPO募资用途 - 募资净额拟用于完善产能布局和推进供应链升级 [5] - 部分资金将用于加强品牌建设、消费者互动及增强品牌影响力 [5] - 资金将支持持续推进全国化战略,拓展、深耕和精细化运营渠道网络 [5] - 部分募资将用于拓展海外市场业务,并探索潜在投资及并购机会 [5] - 其余用途包括加强数字化建设、增强产品开发能力以拓展品类,以及用作营运资金和一般企业用途 [5]
东鹏饮料再次递表港交所:海外能否成为第二增长曲线?
钛媒体APP· 2025-10-11 11:49
H股上市进程 - 公司于10月9日第二次提交H股上市申请,此前招股书于10月3日失效[2] - 公司为A股上市公司,市值高达1600亿元[2] - 证监会曾要求公司补充说明外资准入政策、白酒业务、数据安全及募投项目审批情况[3] 财务业绩表现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58.3亿元,同比增长40.6%;归母净利润33.3亿元,同比增长63.1%[2] -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收107.37亿元,同比增长36.37%;净利润23.75亿元,同比增长37.22%,创历史新高[2] - 券商预计2025年全年营收将首次突破200亿元[2] 产品结构与盈利能力 - 产品结构单一,能量饮料近三年在公司收入中占比超过八成,2024年占比为84%[5] - 公司毛利率从2022年的41.6%升至2024年的44.1%,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增长至44.4%[5] - 电解质饮料“补水啦”增长迅速,二季度实现收入9.2亿元,同比增长190.1%[6] 国际化战略与海外布局 - 公司赴港上市旨在提升资本实力、国际品牌形象及满足国际业务发展需要[10] - 出海首站为东南亚,通过推出本土化产品、与当地渠道合作(如7-11便利店)进行市场拓展[10] - 计划投资12亿元建设海南生产基地,辐射东盟十国;并计划在印尼投资2亿美元新建年产能50万吨的工厂[10][11] - 截至2024年底,产品已出口至越南、马来西亚、美国等25个国家和地区[11] 市场表现与历史沿革 - 公司于2003年完成国企改制,并于2021年5月27日在上交所上市[4] - A股股价从发行价46.27元在两个月内升至207元,2024年股价累计上涨80%[4]
东鹏饮料:特饮之后,“下个百亿密码”路在何方?
36氪· 2025-10-11 07:45
文章核心观点 - 东鹏饮料在能量饮料市场的龙头地位稳固 当前竞争格局并未恶化 仍在持续蚕食竞争对手份额 [19] - 公司未来成长性取决于两大关键因素:能量饮料主业的渠道深耕与单点产出提升 以及以电解质饮料"补水啦"为代表的第二增长曲线的成功培育 [24][25][39] - 尽管面临主业增速放缓及潜在竞争风险 但通过"1+6"多品类战略向平台型软饮公司转型 公司中长期收入与利润仍有望保持可观增长 [25][41][43] 能量饮料市场竞争格局 - 红牛品牌因华彬集团与天丝集团的商标纠纷陷入内耗 为东鹏提供了绝佳的市场扩张窗口期 [5][8][9] - 华彬红牛受诉讼影响 销售额从223亿元回落至210亿元 且在天猫等主流电商平台下架 广告投放收缩 [5][8] - 天丝系红牛(牛磺酸饮料与风味饮料)2024年销售额约50-60亿元 但面临渠道整合与价盘不统一问题 [5][8] - 红牛纠纷最可能持续悬而未决 此情形对东鹏最有利 可避免与资源统一的红牛正面价格战 [13] - 追赶者如乐虎、体质能量、战马等 采取防守策略 或因产品同质化、渠道精细化不足、品牌投入减弱 难以对东鹏构成全国性威胁 [14][15][16][19] 东鹏特饮成长空间分析 - 能量饮料主业测算:行业规模预计从426亿元(2024年出厂口径)增至686亿元(2029年) 年复合增长率10% [20] - 公司市占率有望从31.2%提升至40% 对应能量饮料业务收入达274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16% [20] - 替代测算:基于终端网点深耕 全国单点产出若提升至成熟市场广东(1.1万元/年)的40%-45% 即0.43-0.5万元/年 在500万终端网点下 能量饮料收入可达220-248亿元 [23] - 渠道扩张红利接近尾声 全国终端网点覆盖近420万家 网点拓展速度自2023年起明显放缓 未来增长更依赖单点产出提升 [20][21][24] 多品类拓展与平台化转型 - 公司实施"1+6"多品类战略 以能量饮料为基本盘 重点拓展运动饮料、茶饮料、即饮咖啡等泛功能品类 [25] - 电解质饮料"补水啦"成为成功案例 2024年销售额达15亿元 2025年上半年已接近2024年全年水平 [27][29] - 电解质饮料行业规模从2021年不到20亿元爆发式增长至2024年110亿元(零售口径) 年复合增长率高达82% [30] - "补水啦"凭借1L/6元的极致性价比和复用东鹏特饮渠道(已覆盖近300万家终端) 市占率迅速提升至行业第二(14%) 超越宝矿力 [34][35][37] - 预计电解质饮料行业未来5年年复合增长率18% 2029年规模达250亿元 "补水啦"市占率若提升至30%-35% 对应收入75-88亿元 [37] 公司财务预测与估值 - 公司总收入预计从2024年158亿元增长至2029年369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18% [41] - 净利润预计从2024年31亿元增长至2029年89亿元 年复合增长率23% [43] - 过去三年公司平均市盈率为40倍 与40%的利润年复合增速相符 估值由高成长性驱动 [45] - 未来伴随能量饮料增速放缓及第二曲线品类(毛利率较低)占比提升 公司可能面临估值下修 [47]
东鹏饮料二次递表港交所,为何执着上市?
搜狐财经· 2025-10-10 21:53
上市申请与财务表现 - 公司于10月9日再次向港交所主板提交上市申请书,联席保荐人为华泰国际、摩根士丹利、瑞银集团,这是其今年内第二次递表 [2]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7.32亿元,同比增长36.38%,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3.75亿元,同比增长37.22% [2] - 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从85亿元跃升至158.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36.5%,净利润从14.4亿元飙升至33.26亿元,年复合增速高达52% [3] - 公司毛利率从2022年的41.6%提升至2025年上半年的44.4% [3] 市场地位与产品结构 - 按销量计,公司已连续四年(2021-2024年)稳居中国功能饮料市场首位,市场份额从15%扩张至26.3% [4] - 能量饮料(以东鹏特饮为主)近三年贡献超80%的营收,2025年上半年占比微降至80.5%,电解质饮料等新品类营收占比为11.76% [4] - 公司高度依赖能量饮料单一品类,若该品类受到政策监管、消费者偏好转移或竞品冲击,公司业绩将面临系统性风险 [4] 增长质量与市场策略 - 2025年上半年公司经营现金流同比下降超20%,股东减持动作频繁,君正投资持股比例从9%降至1%,鲲鹏投资同期减持716万股 [5] - 公司通过低价策略抢占下沉市场,2024年以23%的零售额份额成为行业第二,但对经销商渠道依赖度高,2025年上半年频发“中奖纠纷”投诉 [5] - 功能饮料行业正面临场景拓展的转型压力,传统运动健身场景增长见顶,而工作、学习等日常场景的渗透需要更差异化的产品矩阵支撑 [5] 资本结构与财务运作 - 公司2024年末账上现金及理财总额高达142亿元,但存在“存贷双高”的财务结构,短期借款达65.51亿元 [6] - 公司实行激进的分红政策,2022-2024年累计分红54亿元,2025年中期再派13亿元,并计划动用110亿元闲置资金进行理财 [6] - 2024年公司通过低息借款与理财实现套利,净息差为0.96个百分点,全年利息净收益达2.85亿元 [7] 赴港上市的战略动机 - 港股上市后,通过引入更低成本的国际资金,预计综合融资成本可降至1.5%以下,套利空间有望扩大至1.5个百分点以上,按拟募资15亿元测算,年均可增厚利润超2000万元 [7] - 成功上市可为股东减持创造双重缓冲,H股定价通常较A股折价20%-30%,可吸引国际长线资金,且大股东未来减持可直接在港股市场完成 [7] - 公司将把募资额的40%(约6亿元)用于东南亚市场拓展,以建立国际信用体系并形成“A+H”双轮驱动的估值体系 [8] 财务数据与估值 - 公司A股市盈率高达58倍,显著高于港股饮料龙头20-30倍的水平,存在跨市场套利空间 [9] - 2024年公司合同负债激增83%至47.61亿元,但存货周转天数却从48天延长至53天 [9] - 截至10月10日,公司市值为1567亿元 [10]
东鹏饮料冲刺港交所上市:卖功能饮料太赚钱,三年营收快翻番,净利翻一倍多
搜狐财经· 2025-10-10 19:02
上市申请与战略意图 - 东鹏饮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向港交所主板递交上市申请,华泰国际与摩根士丹利担任联席保荐人 [1][3] - 公司赴港上市旨在拓宽海外融资渠道、提升品牌国际影响力,并为未来海外市场扩张提供资金支持,体现其从国内龙头向国际化饮料集团转型的战略意图 [3][9] - 若成功上市,公司将成为继农夫山泉之后又一家登陆港股的中国饮品巨头 [9] 市场地位与行业竞争 - 公司旗下“东鹏特饮”是中国功能饮料市场的核心品牌之一,2023年在中国能量饮料市场份额排名第二,仅次于红牛中国,市占率超过15% [3] - 当前行业竞争激烈,红牛维他命饮料、乐虎、魔爪等品牌均在积极布局新品与渠道 [9] - 公司希望通过此次上市获得资本助力,以巩固其在市场的龙头地位 [9] 财务业绩表现 - 公司营收从2022年的850.0023亿元(约85.0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1,583,033.6万元(约158.3亿元) [3][5] - 公司净利润从2022年的14.4亿元增至2024年的33.26亿元 [3] - 2025年上半年,公司收入与净利润同比增幅分别达36.4%和37.2%,展现出强劲的短期增长动能 [3] - 公司毛利率稳步上升,从2022年的41.6%提升至2024年的44.1%,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达到44.4% [3][5] 业务运营与渠道拓展 - 公司产品结构已由单一能量饮料向多元化饮品矩阵拓展,推出“东鹏补水啦”、“东鹏大咖”、“瓶装水系列”等新品,覆盖功能饮料、咖啡及日常饮水等消费场景 [6] - 公司积极拓展电商、便利店与下沉市场渠道,截至2023年底,全国经销商数量超过6000家,覆盖31个省区市 [7] - 公司近年来加大研发与品牌投入,2023年广告及市场推广费用达8.2亿元,占营收比重约8.4% [9] 未来发展规划 - 公司计划利用港股募集资金进一步拓展产能、加强供应链建设,并加快东南亚等海外市场布局 [9] - 此次上市标志着功能饮料赛道的新一轮资本竞争正式开启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