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金融街(000402)
icon
搜索文档
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绿色金融”主题平行论坛在京举行
新华网· 2025-10-30 13:52
论坛概况 - 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于10月27日开幕,核心主题为“创新、变革、重塑下的全球金融发展”,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位重要嘉宾出席[1] - 由光大集团承办的“绿色金融”主题平行论坛于10月29日举行,主题为“以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现场发布《绿色金融报告》[1] 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 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绿色信贷市场、第二大绿色债券市场,改革创新试验区持续拓展[2] - 光大集团提出以“综合金融+环保产业”双轮驱动,打造“金融+产业+生态”全链条一体化服务模式[2] 金融机构与企业的绿色实践 - 光大集团发挥全牌照优势,持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模式,推出多种环境权益融资工具[2] -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借力绿色金融,在债券市场、资本市场及银企合作推进能源转型,并在碳金融上创下三项“全国首单”纪录[7] - 恒力集团建成七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应用全加氢工艺、嵌入式污水处理技术,并自主研发生物可降解塑料[5] 绿色金融发展的关键倡议与路径 - 倡议一:坚守服务实体经济初心,聚焦“双碳”目标重点领域,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及服务模式[2] - 倡议二:深化绿色金融标准建设,推动绿色项目认定、环境信息披露、碳核算等关键标准完善[2] - 倡议三:强化科技赋能与创新驱动,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激活绿色金融新动能[2] - 倡议四:深化跨界协同与开放合作,构建绿色金融生态圈,推动多方主体信息共享与联合投融资[2] 投资视角下的绿色金融 - “双碳”转型被视为深刻的能源革命、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绿色技术发展遵循指数型增长规律,需要耐心资本[3] - 价值投资分析框架需延伸至企业外部,构建能为环境成本等社会成本定价的模型,引导资本流向“创造未来”的资产[3] - 长期视野至关重要,需将可持续性和创新性深度融入投资策略,将不确定性转化为机遇[6] 国际合作与市场互联 - 中国“绿色丝绸之路”倡议为共建可持续未来提供新方向,乌兹别克斯坦愿深化在生态发展领域的互利合作[4] - 香港正从“超级连络人”发展为“超级增值人”,可与内地合作建立可持续金融标准,并凭借国际化资本市场助力内地绿色企业走出去[8] - 香港交易所推出的国际碳市场Core Climate是全球唯一支持港元和人民币双币种结算的碳信用交易市场,可通过“碳市通”机制促进碳市场互联互通[8] 专题讨论焦点 - 圆桌交流环节围绕“转型金融”主题,探讨如何提升转型金融服务对传统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的精准性与有效性[9]
中国驻美大使谢锋:希望美方为中国金融机构在美运营提供开放、公平、非歧视环境
格隆汇· 2025-10-30 12:37
中美金融合作成果 - “十四五”以来中美金融合作成果丰硕[1] - 美国金融企业是在华金融合作的见证者、支持者、实践者和受益者[1] 中国金融领域对外开放实例 - 摩根大通证券是中国第一家外资全资控股证券公司[1] - 美国运通是第一个进入中国银行卡清算市场的外资机构[1] - 贝莱德在华设立了第一个外商独资公募基金公司[1] - 中国在金融领域对美国的开放大门越开越大[1] 对美方政策期望 - 希望美方为中国金融机构在美运营提供开放、公平、非歧视的环境[1]
观察·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 一批金融领域最新研究与重磅实践成果发布↓
央视网· 2025-10-30 11:32
金融街发展成果与资产管理 - 金融街作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其决策监管、标准制定、资产管理等六大功能定位日益彰显,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3] - 金融街资管机构管理的资产规模超过21万亿元,驻区金融机构资产规模达156万亿元,占全国三分之一左右[3] 金融科技与人工智能应用 - 人工智能大模型在金融领域的应用是大势所趋,成为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助力[3] - 大模型应用可服务于实体经济、新质生产力和科技强国目标,明确其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边界、落地路径和合规要求[3] 绿色金融发展 - 发布《绿色金融白皮书》,系统梳理国际理论及国内政策,展示产品体系并对未来发展作出展望[5] - 白皮书旨在为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系统性解决方案,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5] 国际金融合作与“一带一路” - “一带一路”倡议是国际投资与合作的重要平台,新开发银行将与中资银行加强合作推动各国可持续发展[7] - 中国进出口银行“一带一路”贷款余额已超过2万亿元人民币,将进一步加大与共建国家的合作[9] - 论坛期间中国进出口银行等机构签署多项国际合作协定,涵盖基础设施建设、对外贸易、跨境投资等重点领域[7][9] 北京证券交易所市场支持 - 北交所及新三板市场将加大力度支持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及未盈利企业上市发展[10] - 北交所引导金融资源向关键核心科技领域聚集,研究深化新三板改革,打造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12] - 北交所将优化与政府部门的沟通机制,加强与产业基金、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协同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发展[13] 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 - 工商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机构发布多项创新产品,包括颠覆性技术创新专项贷、北金所投融资对接平台等[3] - 多项重大合作在论坛现场完成签约[3]
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平行论坛:以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 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证券时报网· 2025-10-30 10:41
论坛概况 - 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于10月27日开幕,主题为“创新、变革、重塑下的全球金融发展”,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余位重要嘉宾出席 [1] - 光大集团于10月29日承办年会“绿色金融”主题平行论坛,主题为“以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现场发布《绿色金融白皮书》 [1][8] - 平行论坛有170余位来自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学术机构的专家线下参会 [9] 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 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一大绿色信贷市场、第二大绿色债券市场,改革创新试验区持续拓展 [2] - 光大集团提出四点倡议:坚守服务实体经济初心、深化绿色金融标准建设、强化科技赋能与创新驱动、深化跨界协同与开放合作 [2] 金融机构的战略与实践 - 光大集团以“综合金融+环保产业”双轮驱动,推出多种环境权益融资工具,发布全市场第一支绿色科创主题指数,旗下光大环境是中国最大环境企业、全球最大垃圾发电投资运营商,项目遍布海外16个国家 [2] -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副理事长指出,“双碳”转型是一次深刻的能源、产业和科技革命,绿色技术遵循指数型增长,需耐心资本 [3] - 加拿大永明金融集团执行副总裁强调长期视野、将可持续性和创新性融入投资策略、以及合作的重要性 [6] -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借力债券市场、资本市场及银企合作推进能源转型,在碳金融上创下三项“全国首单”纪录,并利用碳保险工具构建风险防护体系 [7] 国际合作与市场互联 - 乌兹别克斯坦驻华大使表示正转向资源节约型发展模式,并积极深化与包括中国在内的国际伙伴合作,支持“绿色丝绸之路”倡议 [4] - 香港金融发展局副主席指出香港可从扩大绿色金融市场规模、助力内地绿色企业走出去、加强碳市场互联互通三方面发挥作用,其国际碳市场Core Climate是全球唯一支持双币种结算的国际自愿碳信用交易市场 [8] 实体企业的绿色转型 - 恒力集团在全球首次应用全加氢工艺,建有全球最大的海水淡化装置,自主研发生物可降解塑料,已建成七家“国家级绿色工厂” [5] - 圆桌交流环节聚焦传统行业绿色低碳转型现实需求,探讨提升转型金融服务精准性与有效性的路径 [9] 行业倡议与展望 - 论坛共同探讨绿色金融支持全球低碳转型的创新路径及国际绿色领域合作的机遇挑战 [1] - 光大集团发布的《绿色金融白皮书》系统梳理国际理论及中国政策,展示产品体系,介绍集团创新实践,并对未来发展作出展望 [8]
2025金融街论坛|百度集团副总裁袁佛玉:AI大模型正沿着两个方向进化
北京商报· 2025-10-30 10:40
北京商报讯(记者 刘宇阳)10月29日,在金融街论坛"金融与科技双向赋能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上,百度集团副总裁袁佛玉以"看懂AI在 产业的真实落地和未来途径"为题分享了自身的看法。 袁佛玉认为,AI不仅创造了巨大价值,而且是智能经济的重要驱动力。当企业可以以更低成本复制专家智能生产力时,也需要对相应的战略 规划、人才和组织机制进行重新设计。 同时,袁佛玉指出,AI大模型在可见的未来,正在沿着两个方向进化,一个是智能的能力还在提升,另一个是持续地降低成本,促进企业的 使用。从落地形式看,会走向数字世界的Agent和物理世界的具身智能。 而在当前的模型能力之下,袁佛玉坦言,AI大模型落地还面临着两大挑战。第一大挑战是算力。对未来的企业而言,随着AI全面渗透到各项 工作管理流程中,而作为智能化必备生产力的算力可能会是企业最昂贵的成本,因此,企业必须面对如何平衡"有限算力"和"无限创新"的问 题。 第二大挑战是Agent不懂业务。"金融行业是拥抱大模型最坚定的行业,也是使用能力非常强的行业。而Agent是大模型应用落地的主流形态, 但在部分具体的业务场景中,仍面临不懂业务的问题。"袁佛玉表示。从解决的方法论看,主 ...
金融街论坛年会聚焦科技与金融协同创新
新华社· 2025-10-30 09:52
论坛背景与核心议题 - 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期间举办了金融与科技双向赋能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论坛 [1] - 论坛主题为探讨科技与金融的协同创新路径 [1] 北京市政策与举措 - 北京围绕"四个中心"功能建设,持续推动金融与科技双向赋能 [1] - 北京率先在全国省级层面发布"五篇大文章"系列政策 [1] - 北京成立了金融大数据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 [1] - 北京将持续优化金融供给,提升产品精准度与适配性,增强服务科技创新能力 [1] 新华社的角色与规划 - 新华社将精心组织新闻报道,深入宣传阐释科技金融政策举措和建设成果 [1] - 新华社将加强智库研究,为企业和金融机构提供决策参考 [1] - 新华社将持续挖掘信息价值,打造数智化金融信息服务平台,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 [1] 论坛承办方 - 论坛由中国经济信息社和新华社北京分社承办 [2]
金融街之声——“金融街发布”成果专场线上发布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10-30 09:44
平台定位与背景 - 平台创办于2020年金融街论坛升格为国家级、国际性专业论坛之际 [1] - 旨在为金融监管部门、金融机构、实体企业及行业协会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信息发布、解读、传播服务 [1] - 已成长为国家级金融政策宣传权威发布平台、金融与实体经济良性互动平台、中国参与全球金融治理发声平台以及国际间金融交流合作平台 [1] - 活动由北京金融街服务局与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共同承办,北京金融街研究院提供学术支持 [1] 发展历程与影响力 - 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四届,汇聚中国金融改革发展的权威声音与业界动态 [1] - 2021年10月,英文版栏目在"一带一路"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新华丝路"正式上线,形成海外品牌 [1] - 平台逐渐发展为中国参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的信息窗口,构建中国金融政策信息的权威高地 [1] - 平台传播力与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 [2] 运营模式与传播矩阵 - 逐步形成"1+N"框架模式,在线下专场活动与线上专栏发布基础上,将线上直播发布活动纳入核心矩阵 [2] - 线上直播通过新华财经、金融街服务视频号等权威平台开展 [2] - 凭借实时高效的传播优势,将活动核心资讯精准触达全球受众,助力展示中国金融实践智慧 [2]
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发布多项成果 多场活动聚焦绿色金融
新浪财经· 2025-10-30 07:57
金融街发展成果 - 金融街作为国家金融管理中心,其决策监管、标准制定、资产管理、支付结算、信息交流、国际合作六大功能定位日益彰显,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1] - "十四五"期间金融街全球资管高地建设步伐加快,资管机构管理的资产规模超过21万亿元 [1] - 金融街驻区金融机构资产规模达156万亿元,占全国金融机构总资产的三分之一左右 [1] 金融业数智化转型 - 发布《金融业大模型应用指南》,明确了大模型在金融领域的应用边界、落地路径和合规要求 [1] - 该指南为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提供了数智化转型的参考 [1]
持续增强资本市场包容性适应性——来自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的报道
经济日报· 2025-10-30 06:28
资本市场改革核心观点 - 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上提出,将通过深化投融资综合改革来推动“十五五”期间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增强市场制度的包容性、适应性和吸引力[1] 支持创新资本形成 - 为适应新产业新业态投入高、风险大、回报周期长的特点,证监会持续深化发行上市、并购重组、股权激励等领域的适配性改革,以支持创新资本形成[2] - 科创板“1+6”政策举措已实施,科创成长层将迎来首批新注册企业上市,试点引入资深专业机构投资者等改革效应正加快显现[2] - 将启动实施深化创业板改革,设置更契合新兴领域企业的上市标准,并持续推动北交所高质量发展,健全新三板市场差异化制度,实现从中小企业到硬科技龙头的全周期资本覆盖[3] 扩大对外开放 - 今年前9个月,国际资金流入新兴市场超过1500亿美元,A股、港股等中国资产价值被持续重估和配置[4] - 证监会印发《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优化工作方案》,从优化准入管理、提高投资运作效率、扩大投资范围等方面为境外投资者提供更透明便利的环境[4] - 截至目前,中国市场共有913家合格境外投资者,覆盖各类机构,境内资产规模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5] - 优化准入管理的两项措施已于10月27日同步落地,包括资格审批与开户“高效办成一件事”和对配置型外资准入实行“绿色通道”[5] - 将优化互联互通机制,提升境外上市备案质效,深化内地与香港市场合作,以形成在岸与离岸协同发展的新格局[6] 提升投资者保护质效 - 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强资本市场中小投资者保护的若干意见》,围绕投资者重点关切推出23项务实举措[7] - 23项举措核心是构建“全流程防护网”,包括发行端压实中介机构责任、退市端建立赔偿机制、交易端营造公平环境,形成事前预警、事中监管、事后追偿的完整链条[8] - 证监会将紧紧围绕防风险、强监管、促高质量发展工作主线,深化投融资综合改革,增强资本市场竞争力以服务金融强国建设[8]
2025金融街论坛|黄奇帆:生产性服务业是民营企业发展新赛道
北京商报· 2025-10-29 23:41
中国制造业发展现状 - 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占比达到32% [1] - 汽车、造船、电力装备、高铁装备、新能源装备五大领域领跑全球 [1] - 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航空航天、人工智能五大领域与发达国家并跑 [1] 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性 - 生产性服务业涵盖研发、物流、检验检测、金融、绿色低碳、数字化、贸易、知识产权、专业咨询、人力资源十大类范畴 [1] - 生产性服务业是GDP增长极、独角兽培育极、服务贸易提升极、全要素生产率驱动极 [1] 民营企业发展建议 - 民营企业应拓展生产性服务业赛道以缓解制造业内卷 [1] - 拓展生产性服务业可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并盘活写字楼资源 [1] - 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可为"十五五"期间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开辟新空间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