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高新(000661)

搜索文档
21健讯Daily | 国家药监局发布《医疗器械网络销售质量管理规范》;恒瑞医药赴港IPO获中国证监会备案
搜狐财经· 2025-04-29 09:38
政策动向 - 国家药监局发布《医疗器械网络销售质量管理规范》,将于2025年10月1日起施行,要求网络销售企业和电商平台展示资质信息、产品关键信息及警示语,并每半年核验一次入驻企业资质 [1] 药械审批 - 英矽智能INS018_055片拟获突破性疗法认定,用于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 [2] - 悦康药业注射用更昔洛韦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主要用于治疗巨细胞病毒感染 [3] - 华纳药厂枸橼酸铋钾颗粒通过仿制药一致性评价,适用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 [4] - 长春高新子公司金赛药业伏欣奇拜单抗注射液临床试验申请获批,拟用于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5] 财报披露 - 云南白药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108.41亿元(同比增长0.62%),净利润19.35亿元(同比增长13.67%),工业收入44.70亿元(同比增长7.63%) [6] - 药明康德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96.55亿元(同比增长20.96%),净利润36.72亿元(同比增长89.06%),主要因优化生产工艺及投资收益 [7][8] - 可孚医疗2024年营业收入29.83亿元(同比增长4.53%),净利润3.12亿元(同比增长22.6%) [9] - 泓博医药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收入1.69亿元(同比增长29.61%),净利润1197.39万元(同比增长226.47%) [10] 资本市场 - 恒瑞医药拟赴港IPO,发行不超过815,094,600股普通股,有望加速全球化步伐 [11] - 德国默克将以39亿美元收购SpringWorks,企业价值约34亿美元 [12] - 招商生物拟增持人福医药0.5%-1%股份,增持价格上限25.53元/股 [13] 行业大事 - 翔宇医疗预计2025年将有7款机器人产品取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并聚焦脑机接口等六大研发方向 [14] - 声佗医疗与MED-EL旗下BHM达成战略合作,授权两款骨传导听力产品的海外商业化许可 [15][16] - 翰宇药业与华为云签署全面合作协议,聚焦多肽与寡核苷酸药物研发的AI应用 [17] 舆情预警 - 创新医疗股东上海洸焕科技减持341万股股份,减持后持股比例降至6.1518% [18]
长春高新:创新布局妇儿健康等领域,多条研发管线进展显著
证券时报网· 2025-04-29 09:33
公司业绩与研发投入 - 2024年公司业绩表现不亮眼但研发投入达27亿元 牺牲短期业绩换取长期研发成果 [1] - 核心子公司金赛药业2024年新增5个主要品种获批上市 包括重组人促卵泡激素注射液等产品 [1] - 公司产品矩阵持续完善 围绕儿童及女性健康领域深耕 [1] 在研管线进展 - 伏欣奇拜单抗、亮丙瑞林注射乳剂等3款药物已提交上市申请 9款一类创新药进入临床阶段 [2] - 伏欣奇拜单抗Ⅲ期临床数据显示优异疗效 粉剂预计2024年内获批上市 [2] - GS1-144片作为NK3R小分子拮抗剂 国内暂无同类药物 研发进度领先 [2] - GenSci120注射液获境内IND批准 针对多种自身免疫疾病 [3] - GenSci098注射液获中美临床试验许可 用于甲状腺眼病治疗 [3] - GenSci122片获中美临床试验许可 用于晚期实体瘤治疗 [3] 产品战略布局 - 公司覆盖妇儿健康、代谢、自免、肿瘤等多领域产品矩阵逐步成型 [4] - 多元驱动战略加速摆脱对单一产品的依赖 [4] - 研发管线持续推进 为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4]
长春高新(000661) - 关于伏欣奇拜单抗注射液临床试验申请获得批准的公告
2025-04-28 17:07
新产品和新技术研发 - 金赛药业伏欣奇拜单抗注射液境内生产药品注册临床试验申请获批[1] - 2025 年 1 月该注射液用于成年痛风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患者上市申请获受理[2] - 伏欣奇拜单抗注射液拟用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率约 10%-15%[1] 未来展望 - 临床试验申请进展利于公司拓宽业务、优化产品结构[4] - 医药产品研发周期长、进程有不确定性[4]
长春高新:伏欣奇拜单抗注射液临床试验申请获批
快讯· 2025-04-28 16:56
药物研发进展 - 长春高新控股子公司金赛药业自主研发的伏欣奇拜单抗注射液获得国家药监局临床试验批准 [1] - 该药物为治疗用生物制品1类新药 拟用于治疗发病率10%-15%的子宫内膜异位症 [1] - 药物通过特异性阻断IL-1β与受体IL-1R结合 抑制下游信号通路活化 已在临床前动物模型展现良好疗效 [1] 市场潜力 -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慢性系统性炎症疾病 具有易复发特性 需要长期管理 [1] - 临床试验获批将推动产品后续临床开发 有望满足该领域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1]
沪深300制药与生物科技指数报7479.61点,前十大权重包含华东医药等
金融界· 2025-04-28 15:31
指数表现 - 沪深300制药与生物科技指数报7479 61点 [1] - 近一个月下跌0 64% 近三个月上涨3 66% 年至今上涨0 48% [1] 指数构成 - 沪深300行业指数分为11个一级行业 35个二级行业 90余个三级行业及200余个四级行业 [1] - 沪深300制药与生物科技指数以2004年12月31日为基日 基点为1000 0点 [1] 权重股分布 - 前十大权重股合计占比81 23% 恒瑞医药占比最高达24 75% [1] - 药明康德占比15 82% 片仔癀6 85% 云南白药5 7% 科伦药业4 68% [1] - 新和成 华东医药 上海莱士 复星医药 长春高新占比在3 17%-3 79%区间 [1] 市场板块分布 - 上海证券交易所占比63 33% 深圳证券交易所占比36 67% [2] 行业细分 - 化学药占比最高达42 69% [2] - 制药与生物科技服务占比21 06% 中药占比19 74% 生物药品占比16 51% [2] 调整机制 - 样本每半年调整一次 时间为每年6月和12月第二个星期五的下一交易日 [2] - 权重因子随样本定期调整 临时调整参照沪深300指数样本变更规则 [2] - 样本公司发生行业变更 退市或重大资本事件时将触发相应调整 [2]
中产家长「挤爆」儿科,身高焦虑让药企年入百亿
36氪· 2025-04-26 19:46
生长激素市场现状 - 重组人生长激素是国内儿童生长缓慢的官方认证药物,已获批用于治疗儿童生长激素缺乏症、特发性身材矮小等多个适应症 [9] - 市面上常见的生长激素有粉剂、短效水剂和长效水剂3种类型,区别主要在于注射频次和价格 [10] - 生长激素已成为市场热捧的百亿级消费医疗单品 [9] 市场需求与消费行为 - 近年来咨询身高问题的家长越来越多,就诊儿童年龄低至2-3岁 [12] - 实际临床中"P3到P10之间用药的也不少",医生会适当放宽注射标准 [14] - 家长对身高要求从"及格"转向超出平均值,P25、P50甚至中等以上孩子也寻求注射 [14] - 部分家庭为追高"动作上身体力行,金钱上不计成本",月花费可达2000元以上 [19][20] 行业竞争格局 - 金赛药业等厂商通过学术会议支持、医生培训项目等方式进行市场教育,10年前已协助设立300多个儿童矮小症专科门诊 [24] - 生长激素厂商的市场推广直接带动产品从无人问津进入现象级大单品时代 [25] - 2022年以来省级联盟集采压缩粉针剂型利润,水针产品自愿降价,行业高毛利时代走向下坡 [31] 替代产品发展 - 部分企业开发非药用"追高"产品,如基于IGF-1原理的膳食补充剂和益生菌助长产品 [29] - 新产品缺乏真实临床数据支撑,市场上能达到医疗级别的非药类助长产品非常稀缺 [30] - 这些新兴产品能否分走生长激素市场份额尚难判断 [31]
生长激素红利不再?长春高新营利十年首降
新京报· 2025-04-25 22:18
公司业绩表现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4 66亿元同比降低7 5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5 83亿元同比降低43 01%为近十年来首次营收和净利润双下滑 [1] - 四大子公司中3家业绩下滑金赛药业净利润下滑40 67%百克生物净利润下滑53 67%高新地产净利润下滑80 09%仅华康药业营收增长8 48%净利润增长38 80%但业务体量较小 [1][5][6] - 2025年一季度业绩持续疲软营业收入29 97亿元同比减少5 66%净利润4 73亿元同比减少44 95% [8] 核心业务分析 - 金赛药业贡献公司79 24%营收(106 71亿元)但净利润同比下滑40 67%至26 78亿元主要因生长激素水针剂执行集采及市场竞争加剧 [2][3] - 金赛药业生长激素产品线覆盖粉针剂(占收入10%)水针剂(占70%以上)和长效水针剂拥有12项获批适应症2014-2023年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达34% [2] - 百克生物带状疱疹疫苗收入同比下滑71 54%至2 51亿元水痘疫苗收入微增2 16%至8 37亿元鼻喷流感疫苗收入增长15 37%至1 41亿元 [5] 行业竞争与挑战 - 生长激素领域面临集采冲击2022年广东联盟等省份集采导致金赛药业粉针剂中选水针剂弃标2023年浙江集采进一步压缩利润空间 [3] - 长效水针剂市场垄断地位受挑战特宝生物维昇药业诺和诺德等竞品即将上市可能引发价格战 [4] - 疫苗业务面临多重压力带状疱疹疫苗先发优势减弱水痘疫苗受出生率下降及竞品增多影响 [5][6] 战略转型与研发投入 - 公司研发投入26 90亿元同比增长11 20%占营收比例提升至19 97%重点布局胃癌治疗减肥医美麻醉运动医学等领域 [7] - 研发管线进展显著24款产品进入临床阶段重组人促卵泡激素注射液等产品获批长效生长激素新增两项适应症 [8] - 销售费用同比增长11 81%至44 39亿元管理费用同比增长25 59%至12 02亿元主要因销售团队扩张及管理架构调整 [6] 资本市场表现 - 股价从2021年历史高点515 9元/股(市值超2000亿元)跌至89 3元/股当前总市值364 29亿元 [8]
长春高新20年首现营收净利双降,生长激素红利消退转型突围待考|财报异动透视镜
华夏时报· 2025-04-25 20:49
公司业绩表现 - 长春高新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34.66亿元,同比下降7.55%,净利润25.83亿元,同比下降43.01%,为近20年来首次营收净利润双下滑 [2] - 2025年一季度营收29.97亿元,净利润4.73亿元,延续双降趋势,其中净利润同比降幅达44.95% [4][5] - 子公司金赛药业2025年一季度收入26.17亿元(同比+5.94%),净利润5.35亿元(同比-38.31%),贡献母公司超100%净利润 [7] 主营业务分析 - 公司主营业务分为生物制品、疫苗、中成药和房地产四大板块,但核心业绩依赖金赛药业的生长激素类产品 [7] - 生长激素产品面临单品独大问题,2024年长效剂型收入占比提升至32%,2025Q1进一步提升至35% [13] - 金赛药业计划5年内将生长激素贡献率降至60%,10年内降至30%,布局增肌减脂、医美、运动医学等领域 [8] 行业竞争格局 - 2024-2025年特宝生物、维昇药业、诺和诺德等企业的新款生长激素产品相继获批上市,打破原有市场格局 [9] - 安科生物拟投资2.18亿元作为基石投资者认购维昇药业股份,建立产业协同 [9] - 国内生长激素市场近十年无新品上市,目前90%以上为自费产品,主要应用于儿童矮小症(占新生儿3%) [10][12] 产品技术发展 - 生长激素产品分为粉针(年费用2-3万元)、水针(4-5万元/年)和长效制剂三类,长效制剂可每周注射一次显著提升患者依从性 [10][12] - 研究显示82%患者每周至少遗漏一次每日注射,长效制剂能有效改善治疗持续性 [12] - 金赛药业已扩充生长激素适应症至11种(粉针/水针)和3种(长效水针),但短期对业绩提升有限 [8] 市场表现 - 公司股价从2021年高点497.54元/股跌至85.24元/股,跌幅逾80%,主要受集采和行业竞争加剧影响 [5]
长春高新已经赚不到家长身高焦虑的钱了
36氪· 2025-04-25 18:46
行业背景 - 中国家长对身高的追求催生了大量生长激素需求,科技手段使身高管理成为可能 [2] - 过去35年中国19岁青少年平均身高增幅全球领先,男孩增长8.1厘米至175.7厘米,女孩增长6.1厘米至163.5厘米,加剧了身高不达标家庭的焦虑 [4] - 生长激素行业面临集采政策扩围和竞争加剧的双重压力,价格下降趋势明显 [10] 公司业绩表现 - 2025年一季度营收29.97亿元同比下降5.66%,净利润4.73亿元同比下滑44.95% [7] - 2024年全年营收134.66亿元同比下降7.55%,净利润25.83亿元同比下降43.01%,为近二十年来首次双降 [7] - 股价从2021年高点1500多元跌至87元,市值缩水至355亿元不足巅峰时期三分之一 [5][7] - 核心子公司金赛药业2024年收入106.71亿元同比降低3.73%,净利润26.78亿元同比骤降40.67% [7] 业绩下滑原因 - 销售费用增长30.60%至12.12亿元,管理费用增长40.68%至3.32亿元,研发费用增长21.80%至5.14亿元,但投入产出比降低 [8] - 金赛药业销售人员从3155人增至4995人仍未能阻止业绩下滑,反映市场竞争进入红海阶段 [8][9] - 集采政策导致水针剂价格从每支1000元骤降至300元,利润空间被压缩70% [10] - 长效水针未能实现预期替代效应,且公司终止了美国申报项目导致1.33亿元投入损失 [11] 转型措施 - 拓展生长激素适应症范围,新增性腺发育不全和特发性身材矮小两项适应症 [12] - 业务布局调整为儿科综合、女性健康、成人内分泌、皮科医美、肿瘤5大业务单元 [15] - 在上海张江建设研发中心预计容纳2000名研发人员,加快IL-1β药物金纳单抗等创新药研发 [15] - 面临人口结构变化挑战,2017-2019年出生人口从1723万降至1465万影响潜在用户规模 [12] 转型挑战 - 百克生物带状疱疹疫苗2024年业绩回落,2025年一季度净利润同比减少98.24% [15] - 创新药研发周期长且风险高,需平衡投入与收益的关系 [15][16] - 需尽快找到替代生长激素的新爆品以摆脱单品依赖,重塑增长曲线 [16]
长春高新:痛风治疗迎来创新突破 有望填补国内痛风急性期治疗空白
证券时报网· 2025-04-24 10:58
行业背景与临床需求 - 痛风是我国常见复杂疾病 伴发肾脏病变及其他代谢综合征 患病率约为1%至3%且呈逐年上升趋势[1] - 国内痛风急性期治疗主要使用抗炎药和降尿酸药 存在胃肠道反应 肝肾损伤 过敏及致死性皮炎等风险[1] - FDA已要求非布司他增加黑框警告 提示可能增加患者死亡风险 已上市痛风石溶解药物因价格昂贵和安全性问题未普及[1] 产品特点与作用机制 - 公司自主研发抗白介素1β单抗伏欣奇拜单抗 属于治疗用生物制品1类新药 通过阻断IL-1β与受体结合调节炎症[2] - IL-1拮抗剂被国内外指南推荐用于痛风治疗 国内尚无IL-1β单抗获批用于痛风急性发作期治疗[2] - 临床数据显示药物使患者72小时内疼痛强度评分下降57.09mm 显著降低复发风险[2] 临床疗效数据 - 与长效糖皮质激素相比 治疗后12周内新发作风险降低达90% 24周内仍保持87%的降低幅度[2] - 药物不仅能有效缓解疼痛症状 更能显著降低疾病复发风险[2] 研发进展 - 注射用伏欣奇拜单抗(粉剂)用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上市申请已于2024年4月获受理[3] - 该药物针对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适应症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 针对结缔组织病相关间质性肺病适应症处于Ⅱ期试验[3] - 伏欣奇拜单抗注射液(水剂)用于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上市申请已于2025年1月获受理[3] 市场前景 - 我国高尿酸血症及痛风患病人数预计2030年达2.4亿人 国内痛风药物市场规模有望增长至108亿元[3] - 伏欣奇拜单抗作为国内首个进入上市申请阶段的IL-1β单抗 有望填补痛风急性期治疗临床空白[3] - 创新药物具备成为重磅品种潜力 将为公司带来新业绩增长点[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