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芯微

搜索文档
纳芯微接待136家机构调研,包括AMC Entertainment Holdings、Daiwa(Shanghai)Corporate Strategi...
金融界· 2025-05-06 23:00
经营业绩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9.60亿元,同比增加49.53% [3] - 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7.17亿元,同比增加97.82%,环比增长20.66% [3] - 2024年公司净利润亏损4.03亿元,剔除股份支付费用后为-3.32亿元 [3] - 2025年第一季度净利润亏损收窄至-5,133.83万元,剔除股份支付费用后为-2,868.79万元 [3] 下游应用领域 - 泛能源市场2024年和2025年第一季度收入占比分别为49.49%和48.67% [4] - 汽车电子收入持续增长,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收入26,281.97万元,占比36.68% [4] - 消费电子收入占比稳定,2024年和2025年第一季度分别为13.63%和14.64% [4] 产品结构 - 信号链产品2024年和2025年第一季度收入占比分别为49.14%和39.14% [4] - 传感器产品收入占比从2024年的13.98%提升至2025年第一季度的25.64% [4] - 电源管理产品收入占比稳定,2024年和2025年第一季度分别为35.87%和35.04% [4] 收购与产品布局 - 2024年10月完成对麦歌恩的收购,实现磁传感器全品类覆盖 [5] - 公司拥有传感器、信号链、电源管理、MCU四大产品方向 [5] - 布局人形机器人领域,将汽车电子产品移植至该新兴应用领域 [6] 下游需求景气度 - 新能源车智能化驱动汽车电子业务增长 [7] - 泛能源领域工业市场恢复增长,电源模块领域增长显著 [7] - 消费电子有望保持正常增长 [7] 海外市场 - 建立欧洲、日本、韩国等海外销售团队,与头部Tier 1车厂合作 [11] - 海外市场拓展取得成效,坚定了海外拓展信心 [11] 研发与费用 - 研发费用进入稳定增长阶段,2025年股份支付费用预计8,000万元 [11] - 2025年一季度财务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约3亿元,扣除股份支付后约2.8亿元 [11] 产品进展 - SerDes芯片面向摄像头应用导入国内头部客户,未来拓展屏幕用相关芯片 [9] - 汽车芯片方面,带诊断保护功能的隔离类智能驱动快速放量 [9] - 推出ASIL D级轮速传感器,磁角度传感器、磁编码器实现快速增长 [9] 毛利率展望 - 价格持续下降空间有限,毛利率有望企稳 [13] - 通过供应链协调和技术迭代实现成本降低 [13] - 高复杂度产品量产有望改善毛利率 [13]
127岁顶级985,专业做VC,专心做生态
36氪· 2025-05-06 11:27
北京大学校庆与历史贡献 - 北京大学迎来127周年校庆,自1898年创立以来始终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旗帜,为国家培育无数人才 [1] - 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策源地,孕育了蔡元培"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理念,鲁迅"立人"思想,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 [1] - 北大在科技领域贡献显著,参与"两弹一星"科研攻关,培养出于敏、王选、屠呦呦等杰出科学家 [1] 北大校友在科技与商业领域成就 - 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康德新药董事长李革、蔚来创始人李斌、新东方俞敏洪等均为北大校友 [2] - 风险投资领域北大校友云集,包括松禾资本厉伟、真格基金王强、IDG资本崔广福等 [2] - 创投圈已形成"北大系天团",校友们在资本领域推动创新创业 [3] 北大校友企业IPO案例 - 胜科纳米创始人李晓旻(北大微电子专业)带领公司登陆科创板,成为中国半导体检测领域标杆企业 [4][5] - 图达通(激光雷达制造商)创始人鲍君威(北大物理系)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计划募集5.5亿港元 [7] - 纳芯微(芯片企业)由北大校友王升杨创立,已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现计划赴港发行H股 [7] 北大校友在创投领域的布局 - 蔚来汽车创始人李斌(北大社会学系)2016年成立蔚来资本,投资宁德时代、图达通等企业 [9][10][11] - "并购女王"刘晓丹(北大政治学/法学)创办晨壹投资,参投比亚迪半导体等龙头企业 [12] - 峰瑞资本李丰、华盖资本许小林等众多顶级投资人均为北大校友 [13] 北大在创投领域的机构布局 - 2018年北大开始筹备科技成果转化基金,2020年正式成立"元培基金" [15][16] - 2023年成立燕缘创投,聚焦信息技术、新能源等领域早期项目投资 [16] - 燕缘创投已投资银河通用机器人、国测量子等北大科研团队项目 [17] 北大科技创新生态建设 - 2025年北大提出"涵育一流生态,服务科教强国"发展主题,推进有组织科研和转化 [18][20] - 北大临港科创中心试点"拨改投"模式,为早期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19] - 筹建燕缘孵化器,计划举办燕缘国际科创大赛,打造系统化科创资源平台 [21] - 北大校友会推动"燕缘科创生态"建设,邀请校友参与科创领域共建 [22]
论半导体设计的确定性成长
2025-05-06 10:27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半导体设计行业,细分包括模拟芯片、SoC 设计链、存储链等[1][3] - **公司**:胜邦纳新、思瑞浦、恒玄科技、乐鑫、瑞芯微、全志、炬芯、兆易创新、澜起科技、万企公司、展宇公司、纳芯微、圣邦微、杰华特[1][6][7][12]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国产模拟芯片行业**:核心观点为国产模拟芯片行业处于确定性成长周期,龙头公司有望超预期增长;论据是国产模拟芯片在工业和汽车领域国产化率低(15%-20%和 10%-15%),下游客户加速导入国内供应链,中国大陆模拟芯片市场规模约 50 亿美元,国产替代空间 20 - 25 亿美元,目前龙头公司在工业和汽车领域收入总计不到 10 亿美元[1][3][4] - **SoC 设计链**:核心观点是 SoC 设计链随终端产品创新成长,值得重点关注;论据是 2025 年一季度恒玄科技、乐鑫等公司业绩优异,预计二季度继续增长,在 AI 玩具及 AI 眼镜等产品市场深度卡位,如恒玄科技培育第三成长曲线,乐鑫有生态优势,瑞芯微发力机器人及汽车场景[1][6] - **存储链**:核心观点是存储链后续业绩确定性增长;论据是 2025 年一季度兆易创新和澜起科技业绩优秀,兆易创新 NOR Flash 放量,利基型 DRAM 产品涨价[1][7] - **万企公司**:核心观点是万企公司中长期受益于 AI 发展,业绩增长有较高确定性;论据是伴随 DDR5 渗透率提升和 DDR5 接口芯片技术升级,围绕 AI 算力持续布局,运算能力芯片预计会放量[1][8] - **展宇公司**:核心观点是展宇公司定制化存储业务确定性成长;论据是在端侧载体适配性强,定制化存储能 3D 封装,带宽比传统方案有量级提升,价格更低,伴随端侧 NPU 和 SoC 产品行业成长[9] - **兆易创新**:核心观点是兆易创新后续确定性成长值得期待;论据是短期受益于 NOR Flash 容量提升、利基 DRAM 涨价和 MCU 需求回暖,中长期看点是定制化存储在 AI PC 和 AI 手机方面的进展[1][2][10] - **半导体设计行业未来发展**:核心观点是围绕自主可控与端侧创新展开;论据是模拟电路、MCU 控制芯片等具备自主可控逻辑,对应纳芯微等企业,AI 眼镜等产品渗透率提升使 SoC、NPU 及定制化存储迎来确定性放量,对应恒玄乐鑫等企业[12]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国内半导体设计行业兼具内需和成长两大特点,当前以海外供应链为主,国产化率低,关税问题影响产业链,加速下游客户导入国内供应链[3]
“A+H”队伍加速扩容 超40家A股公司拟赴港上市
证券日报· 2025-05-06 00:10
A股公司赴港上市概况 - 截至5月5日有46家A股公司拟赴港上市,其中7家已获中国证监会备案通知书 [1] - 4月22日至4月28日期间有8家A股公司向港交所递表 [1] - 赴港上市主要动因包括拓展国际业务、优化融资渠道及提升全球影响力 [1] 行业分布特征 - 拟上市企业集中在消费与科技行业,消费品代表包括海天调味、东鹏饮料、安井食品 [2] - 科技领域涵盖新能源(宁德时代)、芯片(蓝思科技)、医药(恒瑞医药)等细分赛道 [2] - 半导体产业链企业密集赴港,涉及存储(江波龙)、集成电路(纳芯微)、通信模组(广和通)等方向 [3] - 消费零售企业现金流充沛且盈利能力强,赴港可优化股东结构并增强融资灵活性 [2] 全球化战略驱动 - 中伟股份2024年海外收入达178.84亿元,占总营收44.5%,较2017年2.02亿元大幅增长 [4] - 和辉光电2024年境外营收占比27.29%,广和通境外销售收入占比达60.72% [5] - 企业通过港股上市建立国际融资平台,如广和通计划加速覆盖30余国销售网络 [5] 港股市场优势 - 港交所2023年10月优化A股公司上市审批流程并降低H股发行门槛 [6] - 再融资机制高效,支持上市6个月后闪电配售且定价最高折让20% [6][7] - 全球资本汇聚,比亚迪435亿港元配售吸引中东主权基金等国际投资者 [7] - AH股溢价收窄趋势有助于提升赴港上市公司估值合理性 [7]
纳芯微(688052):营收新高 发力MCU、SERDES新品
新浪财经· 2025-05-04 08:32
财务表现 - 2025年Q1营收7.17亿元 同比增长97.82% 环比增长20.66% 创历史新高 [1][2] - 归母净利润亏损5133.83万元 较2024年Q1亏损减少9869.09万元 [1][2] - 毛利率34.37% 同比提升2.37个百分点 环比提升2.84个百分点 [1][2] - 研发费用1.79亿元 同比增长17.52% 研发费用率24.92% [2] 收入结构 - 汽车电子领域收入2.6亿元 占比约37% [2] - 麦歌恩贡献收入1亿元 [1][2] - 泛能源领域需求逐步恢复 [1][2] 产品布局 - 围绕汽车电子电动化向智能化升级展开全场景产品布局 [1][3] - 优势产品包括隔离产品、电源管理、信号链产品 [1] - 重点拓展MCU+产品线 形成专用SoC、实时控制MCU及通用MCU三大品类 [3] - 并购麦歌恩实现磁传感器全品类覆盖 成为国内最大磁传感器IC供应商 [3] - 发布车规级视频SerDes芯片组 采用HSMT公有协议 [1][3] 未来展望 - 预计2025-2027年营业收入28.0/35.9/45.5亿元 [4] - 预计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0.76/1.5/4.5亿元 [4] - 目标价247.8元 维持"买入"评级 [4]
1200余款国产汽车芯片亮相,中国芯展区登陆2025上海车展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5-03 10:05
中国芯展区概况 - 2025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中国芯展区展出1200余款国产汽车芯片,来自150余家汽车芯片联盟成员单位[1] - 展区面积达400平方米,设置汽车芯片重点企业展示长廊、生态链展示区等五大功能板块,创历届最大规模[1] - 采用芯片引脚造型、"透明车模"等比展示等创新形式,直观呈现芯片应用场景[1][7] 国产芯片技术突破 - 展品覆盖控制类(芯旺微等)、计算类(芯擎等)、通信类(神经元等)、存储类(兆易创新等)10大类车规芯片[5] - 神经元发布KD6610系列国产车规级交换机芯片,含9/7/5口三型号,填补国内高端车载以太网芯片空白[11] - 38项成果从104个申报项目中获评年度影响力/创新力芯片奖项,代表国产最新技术水准[9] 产业链协同发展 - 产业链展示长廊集结20家芯片/零部件企业及产业集群,如经纬恒润、闵行区等,强化上下游协作[12] - 供应链对接平台收录超1000款芯片产品,服务400余家单位,最新发布供给手册整合主流车企应用芯片[14] - 生态链展示区覆盖EDA(华大九天)、检测认证(国家新能源车技术创新中心)等全环节能力[16] 行业生态建设 - 汽车芯片联盟成员达420家,联合中汽协软件分会、AUTOSEMO等机构推动产业协同[20] - 闵行区举办专场活动促进产城融合,上海国际汽车城发起AUTOSEMO开源社区助力软件创新[18] - 透明车模动态展示10大类芯片在新能源车的实际应用,为车企选型提供可视化参考[7]
纳芯微(688052):一季度收入创历史新高
长江证券· 2025-05-03 09:13
报告公司投资评级 - 投资评级为“买入”,维持该评级 [8][11] 报告的核心观点 - 2025年一季度纳芯微收入创历史新高,归母净利润同比减亏显著,受益于汽车电子增长、新品放量、泛能源需求回暖及麦歌恩并表,预计2025 - 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 0.92、1.48、4.17亿元,维持“买入”评级 [2][6][11]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事件描述 - 2025年4月29日纳芯微公告《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一季度实现收入7.17亿元、同比 + 97.82%、环比 + 20.66%,归母净利润 - 0.51亿元、同比减亏显著 [6] 事件评论 - 一季度收入显著增长,实现收入7.17亿元,归母净利润 - 0.51亿元同比减亏,受益于汽车电子、新品、泛能源及麦歌恩并表,毛利率34.37%同比 + 2.37pct、环比 + 2.84pct [11] - 持续聚焦泛能源和汽车领域,2025年一季度汽车电子、泛能源、消费电子营收占比分别约为36.68%、48.67%、14.64%,汽车电子收入达2.6亿元,泛能源保持增长,消费电子多款产品助力成长 [11] - 研发并购助力成长,2025Q1研发费用1.79亿元、研发费用率24.92%,围绕四大产品方向研发,2024年收购麦歌恩并表,截至2024年可提供3300余款产品料号 [11] - 新品研发放量助力中长期成长,随着新品在汽车、泛能源等领域导入上量,纳芯微中长期成长无虞 [11] 财务报表及预测指标 |项目|2024A|2025E|2026E|2027E| | ---- | ---- | ---- | ---- | ---- | |营业总收入(百万元)|1960|3057|3974|5061| |营业成本(百万元)|1319|1987|2504|3189| |毛利(百万元)|641|1070|1470|1873| |销售费用(百万元)|189|220|258|278| |管理费用(百万元)|281|290|338|380| |研发费用(百万元)|540|718|795|886| |营业利润(百万元)|-403|-92|148|417| |净利润(百万元)|-403|-92|148|417| |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百万元)|-403|-92|148|417| |EPS(元)|-2.86|-0.64|1.04|2.92| |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百万元)|95|154|689|835| |投资活动现金流净额(百万元)|-1100|-584|-588|-575| |筹资活动现金流净额(百万元)|267|-23|-23|-23| |现金净流量(不含汇率变动影响)(百万元)|-738|-453|78|237| |每股收益(元)|-2.86|-0.64|1.04|2.92| |每股经营现金流(元)|0.67|1.08|4.83|5.86| |市盈率|—|—|179.86|63.98| |市净率|3.13|4.56|4.44|4.15| |EV/EBITDA|—|117.87|48.67|29.46| |总资产收益率|-5.3%|-1.2%|1.9%|4.9%| |净资产收益率|-6.8%|-1.6%|2.5%|6.5%| |净利率|-20.6%|-3.0%|3.7%|8.2%| |资产负债率|22.5%|23.3%|24.8%|24.9%| |总资产周转率|0.26|0.40|0.51|0.61| [17]
全国产供应链、完成HSMT芯片互联互通测试,纳芯微推出车载视频SerDes芯片组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5-01 10:56
产品发布 - 公司推出基于全国产供应链、采用HSMT公有协议的车规级SerDes芯片组,包括单通道加串器芯片NLS9116和四通道解串器芯片NLS9246 [1] - 该芯片组专为ADAS和智能座舱系统中的高速数据传输场景设计,支持摄像头、显示屏、域控制器等设备 [1] 市场需求 - 随着汽车智能化发展,车载摄像头、显示屏、激光雷达等设备数量剧增,数据传输量呈指数级上升 [2] - L2/L3级智能汽车平均每车搭载8-16颗加串器和2-4颗解串器,高阶车型需求更高 [2] - 目前单车搭载SerDes芯片价值约几十美元,未来有望继续增加 [2] 技术优势 - 芯片组采用HSMT公有协议,实现加串器与解串器的解耦,客户可灵活选择不同供应商的芯片组合 [4] - 接收机容限相比主流国际厂商产品提升100%,具备更强的AEQ能力,可降低线缆布线成本 [7] - 内置接插件瞬断监测功能,实时检测微秒级故障,并支持TDR技术实现高精度线缆故障定位 [7] - 在带电8kV的ESD测试中图像传输无误码,EMI/EMC性能对标国际头部厂商 [7] 供应链与兼容性 - 芯片设计、晶圆生产、封装测试实现全链路国产化,打造弹性多元的供应链体系 [4] - 加串器采用TQFN32封装,解串器采用TQFN64封装,与市场主流产品P2P兼容 [9] 产品规格 - 满足AEC-Q100 Grade 2要求,功能安全达到ASIL B等级 [9] - 传输速率为2~6.4Gbps,适配车载系统高速数据传输需求 [9] 公司背景 - 公司聚焦传感器、信号链、电源管理三大方向,为汽车、工业、信息通讯及消费电子等领域提供芯片解决方案 [11] - 公司使命为"感知驱动未来,共建绿色、智能、互联互通的芯世界" [11]
纳芯微(688052)2024年报&2025年一季报点评:25Q1收入再创新高 汽车+机器人驱动成长
新浪财经· 2025-05-01 08:45
财务表现 - 2024年营业收入19.60亿元,同比+49.53%,毛利率32.70%,同比-5.89pct,归母净利润-4.03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4.57亿元 [1] - 2025Q1营业收入7.17亿元,同比+97.82%,环比+20.66%,毛利率34.37%,同比+2.37pct,环比+2.84pct,归母净利润-0.51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0.64亿元 [1] - 2025Q1收入创单季度历史新高,产品结构优化带动毛利率改善 [2] 收入驱动因素 - 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提升带动汽车电子业务增长,2024年收入占比36.88%,同比+5.93pct [2] - 麦歌恩并表贡献7319万元收入 [2] - 2024年信号链/传感器/电源管理收入占比分别为49.14%/13.98%/35.87% [2] - 泛能源领域需求回暖推动2025Q1收入增长 [2] 行业趋势与市场机会 - 中国大陆汽车芯片国产化率较低,公司卡位智能化与电动化趋势,车规MCU+产品累计出货超200万颗,马达驱动类芯片与集成式电机驱动SoC芯片取得多个项目定点 [3] - AI服务器市场发展带动电源管理、信号转换、通信接口需求激增 [3] - 人形机器人作为AI硬件新载体,公司布局磁编码器、霍尔开关等关节核心部件 [3] - 光储市场去库存结束,行业景气度回升,消费电子领域复苏 [3] 研发与产品进展 - 2024年研发投入5.40亿元,占收入比例27.55% [4] - 通用信号链产品在工业和汽车领域头部客户完成项目导入 [4] - 车规级40/6V DC DC进入量产爬坡 [4] - 推出全国产供应链的车规级SerDes芯片组 [4] - 收购麦歌恩补全磁传感器矩阵 [4] 未来展望 - 2025-2026年收入预测上调至28.86/35.95亿元,新增2027年收入预测44.05亿元 [4] - 2025-2026年归母净利润预测调整为-0.78/1.33亿元,新增2027年预测3.61亿元 [4]
纳芯微(688052) - 光大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关于苏州纳芯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度持续督导跟踪报告
2025-04-30 20:49
业绩数据 - 2024年度公司营业收入196,027.42万元,同比增长49.53%[4][31][32] - 2024年度公司扣非净利润 -45,677.81万元,同比下降16.19%[4] - 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 -40,287.82万元[13][31][34] - 2024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9,505.33万元,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同比增加49,302.03万元,增长33.07%[31][34] - 2024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27.55%,同比减少12.24个百分点,剔除股份支付费用后的研发费用较上年同期增长44.57%[31][35] - 2024年末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594,234.42万元,较2023年末减少4.26%[31] - 2024年末总资产767,357.59万元,较2023年末增长7.23%[31] - 2024年费用化研发投入为539,992,130.07元,较2023年增长3.52%[46] 募集资金 - 公司首次公开发行A股2,526.60万股,每股发行价230.00元,募集资金总额581,118.00万元[5] - 首次公开发行A股扣除费用后,募集资金净额为558,124.66万元[5] - 截至期末累计项目投入70,984.44万元,利息收入净额20,568.91万元,永久补充流动资金410,000.00万元,用于回购股份20,010.61万元,完结项目剩余资金永久补充流动资金4,826.85万元[66] - 应结余和实际结余募集资金均为72,871.67万元,差异为0[66] 监管事项 - 2024年6月24日,上交所就公司业绩预告披露事项对公司及相关人员予以口头警示[8] - 2024年7月2日,江苏证监局就公司收购事项出具监管关注函[8] - 2024年8月1日,江苏证监局就公司业绩预告、业绩快报披露事项出具监管关注函[8] 研发情况 - 报告期内公司新获得发明专利31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3项、集成电路布图设计17项及境外知识产权4项[47] - 各项目预计总投资合计216,384万元,本期投入53,999.21万元,累计投入102,028.83万元[61] 人员持股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王升杨持股1876.52万股,盛云持股1704.28万股等[68] - 核心技术人员赵佳报告期内二级市场自行买入0.05万股,叶健因股权激励归属增加0.88万股[68] 股权激励 - 姜超尚年初已获授予限制性股票数为19600股,报告期内可归属数量和已归属数量均为0,期末已获授予限制性股票数量为19600股[69] - 叶健年初已获授予限制性股票数为54349股,报告期内可归属数量和已归属数量均为8788股,期末已获授予限制性股票数量为54349股[69] - 公司报告期新授予限制性股票数合计为0,年初已获授予限制性股票数合计73949股,报告期内可归属数量和已归属数量均为8788股,期末已获授予限制性股票数量合计73949股[69] - 2022年股权激励计划叶健获授价格调整后为68元/股,2023年股权激励计划获授价格为49元/股[70] 其他 - 2024年度公司有效执行相关治理制度和内控制度[7] - 2024年度公司及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等不存在未履行承诺的情况[8] - 2024年9月保荐机构对上市公司进行现场检查,两名保荐代表人至少一人参加[9] - 2024年度公司使用募集资金理财产品专用结算账户永久补充流动资金[9][10][12] - 公司业绩下滑因产品售价承压、费用增加、计提减值准备[13] - 公司主要产品竞争对手为迈来芯、瑞萨电子等国外龙头企业,在营收等方面有差距[25] - 公司业务受宏观经济波动、国际贸易摩擦等影响[26][27] - 公司股权激励致股份支付费用大幅增加,影响经营业绩[29] - 公司在核心技术、质量管控、产品品类方面有优势[37][39][40] - 2024年度公司核心竞争力未发生重大变化[44] - 公司2024年无新增业务,主要从事模拟及混合信号芯片的研发和销售业务[63]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持有的公司股份均无质押、冻结情形[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