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输出
搜索文档
巴西突然对稀土出口踩刹车,想买矿可以,但得拿技术来换才行
搜狐财经· 2025-11-05 20:34
2025年10月,南美洲的玻利维亚刚选完总统,这事儿就一下子热闹起来了。 新上台的中右翼总统帕斯,直接就把前任左翼政府那一套关于锂矿的政策给推翻了。 以前的政府把锂矿看得跟宝贝似的,外面的资本想进来分一杯羹,门槛高得吓人。 现在帕斯一上来就对外喊话,说咱们要开放锂矿合作,还特别实在地加了一句,"谁给的条件好,我们 就跟谁谈"。 这话一放出来,估计中美两国的企业代表,买机票的手都快按冒烟了,纷纷往玻利维亚赶。 毕竟,这个国家手里的锂储量占了全球差不多五分之一,现在满世界都在搞新能源车和储能,锂就是硬 通货,谁能拿下这里的矿,谁就在未来的牌局里多了一张王牌。 拉美这片地方,在很多人印象里,好像一直就是个"资源搬运工"。 辛辛苦苦把地下的矿挖出来,然后直接打包卖掉,赚的都是最辛苦的那点钱。 我们就拿锂矿来说,以前阿根廷、智利的锂矿石,挖出来就装船运到中国,我们在使用先进技术加工成 电池材料,再做成电池卖给全世界。 这么一圈下来,拉美国家自己到手的利润,其实就那么一点点。 不过,现在情况不一样了,他们好像都想明白了,不想再干这种利润薄的活儿了。 智利去年就通过了新法律,要求来开矿的外国公司,必须在当地建加工厂,而且本 ...
不止于销量 比亚迪重构全球新能源市场话语权
环球网· 2025-10-21 20:10
公司全球影响力与品牌活动 - 公司在河南郑州成功举办“豫见绿色未来 全球外交官探索比亚迪之旅”活动,14国驻华使节参与[1] - 活动展示了仰望U8的“易四方”技术在水中灵活转向以及“天神之眼”系统完成精准代客泊车[1] 销量与市场表现 - 2025年第三季度公司纯电车型销量达582,522辆,超越特斯拉的497,099辆,单季净增领先量达85,423辆,连续四个季度领先[2] - 2025年前三季度公司纯电车型累计销量达160.6万台,占其326万台新能源总销量的49.26%[2] - 彭博社预测公司2025年纯电交付量将达217万辆,远超特斯拉161万辆的预估水平[2] - 2025年1-9月,公司海外销量突破70万辆,在西班牙、泰国等关键市场实现对特斯拉的反超,其中泰国市场销量达2,517辆,是特斯拉的5倍以上[2] 盈利能力与定价策略 - 公司同款车型海外售价普遍高出国内30%-50%,例如海豹在欧洲售价4.5万欧元(约35万人民币),较国内溢价40%[2] - 公司海外单车净利润达到3万-4万元,高端车型甚至突破5万元[2] 本地化战略与巴西市场样本 - 2025年10月9日,公司第1400万辆新能源车在巴西工厂下线[3] - 公司在巴西深耕11年,凭借零部件本地化率65%的优势,规避了35%的进口关税[3] - 结合巴西对纯电动车的零关税政策,公司元PLUS车型在当地实现超25%的利润率[3] - 公司在巴西拥有超17万名车主,连续两年登顶巴西新能源市场销冠[3] - 公司为COP30气候大会提供30台定制新能源车,工厂门前的道路被命名为“比亚迪路”[3] 全球市场格局重塑 - 2025年上半年公司在欧洲销量已接近2024年全年水平,西班牙市场份额突破9.7%,意大利市场环比增长140%[4] - 公司在东南亚通过先发优势抢占泰国市场,在南美覆盖混动与纯电赛道,在南非以高性价比降低电动汽车普及门槛[4] - 公司的“天神之眼”辅助驾驶系统和CTB电池一体化技术获得国际认可,实现从“产品出口”到“技术输出”的升级[4] - 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增长30%,公司增速远超行业平均水平[4] 全球布局与战略愿景 - 公司业务已布局116个国家和地区[5] - 公司以技术创新、本地化共生和绿色发展为核心,推动全球汽车产业变革[5][6]
上市苏企,加速竞逐千亿级储能新赛道
新华日报· 2025-10-20 05:40
行业整体表现 - 截至三季度末国内单月储能招标规模突破11GW/33.3GWh 同比增幅分别达57.5%与103.7% [1] - 资本市场储能指数年内涨幅超40% 成交额突破1941亿元 [1][3] - 9月储能系统中标均价回升至0.64元/Wh 环比上涨30.6% 反映电芯供需趋紧与系统技术升级 [5] 技术升级与创新 - 产业从规模扩张转向技术赋能 天合光能Elementa 2 Pro系统通过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12.5% 实现从被动适配电网向主动支撑电网的功能跃升 [1] - 构网型技术取得突破 天合光能斩获中国首个海外GWh级构网型订单 [1] - 先导智能推出储能集装箱全自动化产线 通过3D+AI视觉与预测性维护技术实现全链智能生产 其承接储能装备订单累计超300GWh [5] - 天合光能大丰基地通过柔性排产与数字化管理使生产效率提升50% 构建芯—舱—系统一站式产能生态 [5] 全球化发展与出海 - 出海呈现智能化与技术优势提升特点 天合光能储能业务海外订单占比达60% 欧洲拉美市场成为增长主力 [1][2] - 林洋能源境外营收同比增长61.73% 储能海外订单金额超2.29亿元 渗入欧洲中东亚太等核心区域 [1] - 企业全球化从设备出口向技术标准输出+本地化运营升级 天合光能通过覆盖170多个国家的本地化服务网络实现7×24小时全生命周期保障 [2] - 天合光能为智利阿塔卡马沙漠项目定制高耐候性解决方案 有效应对高温强沙尘等极端环境 [2] 商业模式与项目落地 - 储能项目盈利模型从峰谷套利向多元服务转变 协鑫能科EnergyTS大模型一体机通过AI预测电价与负荷实现精准套利 [2] - 协鑫能科AIVP虚拟电厂平台拓展至近10个省市 可调容量接近100万千瓦 与千兆瓦级电网侧实体储能网络协同 [3] - 用户侧储能商业化落地见成效 协鑫能科为艾玛拉皮带公司打造光储充一体化项目 年减碳800吨节约电费20万元 [3] - 江苏建成全国首个区域储能调峰体系 实现对全省超760万千瓦新型储能集中调用及373万千瓦抽水蓄能科学调配 [5] 企业战略与产能扩张 - 领先企业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融合 天合光能打造光储充微电网一体化解决方案 林洋能源通过氢能储能光伏多能互补切入零碳园区赛道 [4] - 宁德时代巧克力换电站点在无锡苏州等地开建 计划2025年底前实现全省超140座 [3] - 亿纬锂能在江苏启东马来西亚等地建设十多个生产基地 [3] - 林洋能源新增沙特在建海外生产基地2GWh 预计年内投产 [1] 产业价值分化与竞争焦点 - 资本市场估值逻辑从看重装机规模转向关注技术壁垒与运营效率 [2] - 天合储能凭借自研电芯与构网型技术海外订单占比突破40% 第二季度实现盈利 被列为技术输出型标的 [2] - 储能竞争关键在于长周期内的运维消防等综合能力 在保持技术领先同时实现成本控制成为企业生存关键 [3]
“隐形”基站破局欧美橱柜标准,科沃斯联手博西家电撬动1500亿美元智能家居市场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9-15 20:15
产品发布与合作 - 科沃斯与博西家电在柏林电子展联合发布全球首款全嵌入式扫拖机器人 实现家电与家居一体化新范式 标志着中德头部品牌首次在家用机器人赛道实现技术、渠道与供应链全方位协同 [1] - 新产品攻克扫地机与欧美标准橱柜10cm踢脚线适配难题 基站隐身于橱柜底层 具备超长使用寿命和简化维护设计 [1][3] - 产品采用分体式设计方案 基站嵌入橱柜踢脚线后方或垃圾桶上方空间 保证10年使用寿命 主机部分可独立更换 寿命延长至5年 [3] 合作背景与契机 - 合作契机源于科沃斯CEO钱程在澳大利亚旅行时对欧式高端橱柜的观察 发现可应用于扫地机实现基站及上下水全嵌入式安装 [2] - 博西家电作为欧洲首屈一指的家电品牌 对强化智能化品牌基因和扩充传统家电外生态品类有迫切需求 [2] - 双方在中高端客群高度重叠 为全球化协同奠定基础 [1] 技术突破与创新 - 新产品在风机、风道、水路、水管等关键部件进行结构升级 大大延长技术寿命 [3] - 创新性利用橱柜底层未使用空间 实现隐形安装与功能完备性的平衡 [3] - 产品成为第一款可完全集成于厨房家具中的清洁电器系统 打开欧美市场因家装环境一体化需求形成的安装门槛 [4] 市场地位与优势 - 科沃斯以13.6%市场份额位居2025年一季度全球扫地机器人市场第二 2025年上半年海外营收同比增长52% 二季度在欧洲和美国市场营收分别大增89%与87% [6] - 博西家电在西欧市场市占率高达20.3% 2024年在北美地区取得3%营收增长 [6] - 全球扫地机器人市场份额TOP5榜单中 中国企业占据前四席 iRobot市占率从超50%下降至7.9% [9] 战略意义与行业影响 - 合作代表中德企业合作从单向"市场换技术"转变为"技术输出"模式 科沃斯以27年技术积累撬动博西家电渠道资源 [1][10] - 双方合作将重新定义高端清洁电器在欧美市场的准入门槛与竞争规则 [1] - 家用机器人作为移动终端可与家居生活不同场景交互 有望进一步打通全屋智能生态 [7] 市场前景与趋势 - 全球智能家居市场规模2023年达1348亿美元 2024年增长至1543亿美元 增长率14.47% [8] - 生态建设有助于品牌在家居家电一体化趋势中占得先发优势 全场景智能生态体验远高于单体家电产品 [8] - 合作有望以扫地机为支点 打通智能生态 领先实现全屋智能协作 [7]
再下20万套动力电池大单!小米或将成弗迪电池外供第一大客户!
起点锂电· 2025-09-11 18:11
文章核心观点 - 小米汽车向比亚迪旗下弗迪电池采购大规模订单 推动弗迪电池外供业务快速发展 并成为其外供主力客户 [2][5][8] - 比亚迪加速从垂直整合模式转向技术输出战略 通过扩大外供比例和产能建设 巩固全球电池巨头地位 [3][9][15] - 小米与比亚迪合作涵盖电池供应、技术研发及生态协同 包括900V超充方案联合开发及操作系统兼容性测试 [8] 弗迪电池外供业务进展 - 弗迪电池2024年外供比例仅6.8% 2025年1-4月因小米SU7销量突破10万辆 外供占比突破10% [5] - 主要外供客户包括小鹏汽车(2024年销量4-5万台)、蔚来子品牌乐道(2024年销量2-2.5万台)及小米汽车(2024年装机量1.5GWh) [5] - 小米YU7车型8月销量超3万辆 成为比亚迪电池配套销量最高车型 35周销量达1.1万辆(环比增44%) [6][7] - 小米YU7保守估计10万锁单量 为比亚迪带来40亿元电池收入(单车电池成本约4万元) [8] 比亚迪产能扩张与战略调整 - 2025年比亚迪电池产能规划超600GWh 为满足自供及外需 在全国多地扩产 [9][15] - 2025年公开扩产项目投资超250亿元 包括郑州50亿元产线、广东深汕合作区15GWh年产能、安徽无为24亿元三期工程等 [12][13][14][15] - 刀片电池pack成本较行业平均水平低15%-20% 但外供面临产能分配矛盾及外部客户技术泄露担忧 [10] 小米与比亚迪合作深化 - 比亚迪电子承担小米手机约40%产能 2024年底获小米颁发"质量奖"和"最佳合作伙伴奖" [8] - 双方联合实验室开发900V超充方案 计划2026年商用 同时推进小米澎湃OS与比亚迪e平台3.0兼容性测试 [8] - 小米汽车二期工厂产能爬坡 Q4月产能将翻倍 预计9月YU7销量突破4万辆 [7] 行业活动信息 - 2025年9月26日于深圳举办"起点户储及便携式储能电池技术高峰论坛" 主题为聚焦高安全与共建新生态 规模600+ [1][2]
蔚来首次回应与迈凯伦合作 李斌:从一季度开始输出技术,已有相关收入计入
每日经济新闻· 2025-09-07 17:08
核心观点 - 公司通过技术输出服务与迈凯伦合作 产生技术服务收入 该合作由主要股东CYVN Holdings促成 [1][3] - 公司与其他车企在充换电领域达成战略合作 计划联合研发换电车型 但尚未产生稳定收入 [3][4] - 公司2025年第二季度营收同比增长9% 净亏损同比收窄1% 并计划在第四季度实现盈利 [4][5] 财务表现 - 2025年第二季度总收入190.087亿元 同比增长9% 环比增长57.9% [4][5] - 汽车销售额161.361亿元 同比增长2.9% 环比增长62.3% [5] - 整体毛利率10.0% 同比提升30个基点 环比提升240个基点 [5] - 净亏损49.948亿元 同比收窄1% 环比收窄26% [4][5] - 经调整净亏损41.267亿元 同比收窄9% 环比收窄34.3% [5] 业务合作 - 与迈凯伦的技术合作包括电动汽车平台技术授权和4680大圆柱电池开发 预计2026年小批量量产 [1][3] - 技术合作收入从2025年第一季度开始计入 第二季度贡献更多 [1] - 已与长安汽车、吉利汽车、奇瑞、江汽、广汽集团、路特斯、中国一汽达成充换电战略合作 [3] - 充换电合作聚焦联合规划可换电车型 通过中长期技术接口布局控制成本 [4] 收入构成 - 其他销售额28.726亿元 同比增长62.6% 环比增长37.1% [1] - 增长主要来自二手车销售、技术研发服务、零部件及配件销售、车辆售后服务以及能源解决方案收入 [1] - 技术服务收入目前不稳定 时多时少 [1]
被美技术封锁30年,中国用三年打破垄断,造出3.6万吨钢铁巨兽
搜狐财经· 2025-09-02 11:19
核心技术突破 - 中国自主研制3.6万吨模锻压机成功投产 具备36000吨一次性压制能力[1][3] - 设备高度相当于4层楼 总重量超2.2万吨 精度误差控制在0.1毫米内[8] - 从2007年立项到2010年试运行仅用三年时间完成技术攻关[6][8] 战略意义与影响 - 突破美国长达30年的技术封锁 实现从被限制到自主制造的转变[1][4][6] - 设备用于锻造飞机发动机叶片 核电站关键部件及高端装备核心零件[3] - 使中国成为全球少数掌握该技术的国家 从技术追赶者转变为技术引领者[10][11] 产业经济效益 - 自产设备成本较进口降低50% 原国外售价达数十亿[10] - 实现大飞机发动机叶片 核电站部件 高铁核心零件的自主批量生产[10] - 获得国际认可 美国《工业周刊》评价中国重型装备制造达世界领先水平[10]
不要再叫“代工之王”!一文读懂工业富联凭啥市值万亿
财富在线· 2025-08-25 12:28
核心观点 - 工业富联正通过深度数字化布局与技术输出改变全球制造业底层逻辑 推动公司市值逼近万亿并带动电子行业市值超过银行业 [1] 业务转型 - 公司从传统代工厂转型为覆盖生产全流程的数字制造体系搭建者 构建工业协同网络实现实时感知与动态调整能力 [2] - 业务重心从生产执行转向工业标准化协作框架和技术体系输出 目标成为制造业升级的基建工而非单纯产业链参与者 [2] 技术应用 - 将AI技术深度融入生产环节 应用数字孪生、大模型和机器人技术实现智能工具与生产流程的紧密结合 [3] - 通过数字化记录全生产数据实现问题追溯与预判 系统化打通跨区域工厂实现订单物料产能动态调配 [3] - 采用平台化整合资源 使设备工艺人员能灵活调整 构建可自主调整的新制造体系框架 [3] 制造体系革新 - 实现从"人指挥设备"到"系统主导"的转变 产线具备柔性调整能力可快速切换生产参数 [4] - 数据成为核心决策依据 系统中台整合技术数据能力形成需求响应反馈闭环 [4] - 制造模式可复制化 新建工厂可直接移植整套系统 降低对人经验依赖提升运行稳定性 [4] 价值重构 - 公司从"生产执行"转向"体系输出" 制造核心从装配产品转为积累可复制的技术管理能力 [4][5] - 推动制造业从被动接单转向主动定标 将老经验转化为可复用算法模型 改变工人作业模式 [4] 行业定位 - 成为全球新工业基础服务商 为新能源车机器人等领域提供数字制造底座 为中小企业提供标准化升级平台 [6] - 扮演制造企业背后支撑者角色 作为连接资源赋能行业的协同枢纽 虽不成为终端品牌但深度影响行业生态 [6] - 推动制造业像芯片般迭代 产线像软件般灵活 实质扮演制造体系搭建者角色而非代工企业 [6]
7月淡季不淡,产批同比提升 | 投研报告
中国能源网· 2025-08-20 10:06
行业竞争力分析 - 新能源客车产品维度 中国客车已领先海外竞争对手 [1][2] - 传统客车技术已不亚于海外且具备更好性价比及服务 [1][2] - 国内市场价格战结束 需求得益旅游复苏和公交车更新需求有望重回2019年水平 [1][2] 行业发展驱动因素 - 客车代表中国汽车制造业将成为技术输出的世界龙头 [2] - 海外市场业绩贡献对客车行业在3-5年会至少再造一个中国市场 [2] - 符合国家中特估大方向 是一带一路有力践行者 有10余年出海经验 [2] - 碳酸锂成本持续下行 [3] 盈利前景预测 - 国内没有价格战 [3] - 行业呈现寡头龙头格局 [3] - 海外市场新能源和油车净利率远好于国内 [3] - 宇通客车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预计46 3/55 2/66 8亿元 同比+12%/+19%/+21% [5] - 金龙汽车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预计4 4/6 4/8 3亿元 同比+182%/+45%/+28% [5] 市值空间展望 - 小目标重新挑战2015-2017年行业红利期市值峰值 [4] - 大目标重新打开新天花板 见证真正意义的世界客车龙头 [4] 重点企业评价 - 宇通客车具备高成长+高分红属性 2022年下半年已率先提价 [2][5] - 金龙汽车呈现困境反转特征 利润弹性较大 [5]
大象转身!福建战场如何为中国化学锻造技术转型标杆
搜狐财经· 2025-08-17 20:03
行业现状与公司背景 - 国内大型石化工程市场快速收窄,增量项目断崖式减少,2024年大型炼化项目审批显著放缓 [2][3] - 中国化学是全球化工工程龙头,2024年营收1866亿元(同比增长4.14%),净利润56.88亿元,业务覆盖80多个国家 [3] - 公司面临传统工程市场萎缩困境,2024年末应收账款362.52亿元,同比增长38.08%,显示回款周期拉长 [3] 战略转型与业务表现 - 公司提出"工程承包商+高端材料制造商"的"两商战略",实施"工程+实业"双轮驱动 [5] - 2024年实业及新材料业务收入87.5亿元(同比增长13.42%),增速显著高于传统工程业务(6.89%) [5] - 海外市场扩张受阻,2025年上半年境外新签合同额占比降至20.13%,同比下降10个百分点 [4] 福建市场的战略意义 - 福建石化产业近八年实现"史诗级跃升",总投资规模达3228.59亿元,古雷基地炼油总产能5000万吨/年居全国之首 [6][7] - 中沙古雷乙烯项目(448亿元)、古雷炼化二期(711亿元)等超级项目支撑公司工程主业基本盘 [8] - 公司通过泉州60万吨环氧丙烷项目实现技术产业化,采用自主HPPO技术打破海外专利壁垒 [8] 央地合作与技术突破 - 中国化学与福建能化深度绑定,合资成立福建海辰化学,推进年产40万吨己二腈项目(总投资148亿元) [11][12] - 己二腈项目采用自主研发"丁二烯直接氰化法"技术,预计2026年投产,打破英威达市场垄断 [12] - 双方合作涵盖科技创新、产业协同等领域,目标打造世界一流石化基地 [13] 人事调整与未来方向 - 2025年邓兆敬升任总经理,其技术研发背景强化公司向"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的信号 [14] - 福建战场成为公司从"规模扩张"转向"技术立国"的试验田,战略意义超越单一区域市场 [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