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制造业回流
icon
搜索文档
“对等关税”冲击下,中国出海企业的应对之道
淡水泉投资· 2025-04-11 15:48
特朗普政府关税政策核心观点 - 美国于4月2日推出新一轮关税措施 力度与覆盖范围显著超出市场预期 引发全球金融市场震荡 对部分国家实行为期90天的"对等关税"缓冲期 执行10%的普遍性关税政策 [1] - 政策目标包括通过极端施压手段实现美国定义下的贸易平衡 缩减贸易逆差 以及通过高关税促使制造业回流美国 [4] 贸易平衡目标与制造业回流困境 - 美国追求的双边贸易平衡存在片面性 仅考虑货物贸易逆差 忽略服务贸易顺差 2024年与主要经济体服务贸易顺差总额近3000亿美元 [5][6] - 制造业回流面临高成本困境 美国制造业工人薪资成本是新兴经济体的8-10倍 综合生产成本差距更显著 缺乏配套基础设施和供应链支持 [7] - 历史数据显示保护主义政策仅短期刺激制造业 二战以来未能扭转制造业流失长期趋势 空心化源于全球产业转移和产业结构失衡 [9] 中国出海企业应对策略 高溢价及强产品力突围 - 全球竞争对手同样面临关税压力 具备强提价能力的企业计划通过适当提价控制利润影响 [15] 成本分摊与客户共担 - 采用离岸价定价的厂商以往关税变化多由客户承担 本轮关注转嫁对消费者购买意愿的影响 同时争取关税豁免 [17] 产能布局区域再平衡 - 美墨加协议内产能暂未受较大影响 可能成为转口地 需跟踪墨西哥和加拿大对华关税政策变化 [19] - 东南亚产能与中国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 提供市场份额提升机会 [19] 市场多元化 - 企业积极开拓欧洲、中东和南美等非美市场 降低对单一市场依赖 非美市场潜力巨大 [21] 关税影响差异与企业机遇 - 同质化竞争领域企业短期面临挑战 拥有绝对或相对产品优势的企业可能扩大市场份额 [22] - 全球贸易链重构中 中国企业凭借供应链韧性和适应性有望抓住新机遇 [22]
关税生效后的48小时
汽车商业评论· 2025-04-11 01:14
中美关税战现状 - 中美双方新增关税生效不到48小时,但实际痛感尚未显露,因2024年底至2025年初美方囤货、中方加班供货,库存仍能维持短期营收 [3] - 对等关税不断升级导致交易暂停,多数企业处于观望状态,尚未进入结算期 [3] - 关税影响(企业成本增加、利润下滑、制造业回流、劳动力调整、价格战)尚未完全显现 [3] - 美国对华新增进口关税累计达145%(含特朗普初期两次10%关税),但最新125%关税尚未出现在白宫总统令中 [3] - 专家认为80%以上关税已超过制造成本,实际交易将停止,双方博弈旨在重回谈判桌 [3] 关税对汽车产业链影响 - 汽车行业整体受影响较小(出口规模不足200亿美元),主要冲击集中在零部件厂商 [5] - 动力电池综合税率达173.4%(基础3.4%+芬太尼20%+301条款25%+对等125%),整车搭载电池税率更高达247.5% [5] - 储能电池当前税率114.9%,2026年后将提至与动力电池相同水平 [5] - 汽车零部件因232条款豁免对等关税,综合税率70%(232条款25%+301条款25%+芬太尼20%) [5] - 关税组合异常复杂,涉及基础关税/301条款/232条款/芬太尼附加税等多重叠加,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处理困难 [5] 全球供应链重构趋势 - 墨西哥工厂因《美墨加协定》豁免关税,意外获得原中国供应商订单 [7] - 全球化供应链将分裂为四大区域:欧盟、日韩、美国、中国,或形成北美自贸区与其他区域并存格局 [7] - 老牌车企可通过调整产能布局(扩大美国工厂/转产南美)应对关税,新势力车企(尤其中国品牌)受冲击更大 [7] - 美国联合多国遏制中国制造业,导致国内供应链产能过剩并引发价格战 [7] 企业应对策略案例 - 铝合金材料生产商放弃墨西哥投资(损失数百亿元),转战泰国建厂瞄准欧洲市场 [9] - 企业通过第三国转口(如泰国、巴基斯坦)规避关税,只要综合成本有利润即可维持业务 [9] - 泰国工厂综合成本比中国低三分之一,但企业仍保持80%国内业务作为基本盘 [9] - 建议聚焦产品竞争力与客户需求,通过技术创新/管理优化/模式创新消化成本压力 [10]
怎么理解关税战?对美国有什么好处?
集思录· 2025-04-10 22:10
美国加征关税的影响 - 美国经济70%依赖消费 其中增量主要来自40%的富人群体 而60%的穷人已处于月光状态 [2] - 股市下跌15%将直接影响富人消费意愿 形成反身性循环 即消费减少导致企业利润下降 进而加剧股市下跌 [2] - 加征关税将导致中国制造商品涨价 同时带动美国本土商品价格上涨 进一步加剧通胀压力 [2] - 美国失业率处于历史低位 制造业回流效果有限 新增就业岗位需求不高 [14] - 部分行业如造船 汽车等涉及国家安全 美国希望减少对中国供应链依赖 [15] 贸易战持续时间与策略 - 美国需要快速结束贸易战 否则可能引发经济衰退 影响中期选举 [2] - 制造业转移需要4年时间 培养合格工人需要一代人 与2年一次的选举周期不匹配 [2] - 中国工业产能占全球50% 在部分行业是唯一供应商 难以被其他国家替代 [3] - 上世纪30年代关税战持续多年 并最终导致世界大战 [10] - 中美关系转变已持续20年 从加入WTO到当前贸易战 长期趋势难以逆转 [11] 各国应对策略 - 多数国家会选择与美国谈判 部分国家可能直接投降不采取反制措施 [5] - 加拿大面临汽车产业工人岗位回流美国的压力 跪或不跪都难以解决根本矛盾 [8] - 走私可能成为规避高关税的途径 美国市场可能出现大量中国水货 [13] - 美国可通过补贴抵消部分商品关税影响 维持物价稳定 [14] 美国政策目标 - 增加关税收入 降低国债收益率 缓解债务压力 [17] - 筛选真正自由市场经济国家 增加谈判筹码 [17] - 通过降息预期维持股市稳定 避免经济硬着陆 [17] - 尝试重塑全球产业链 减少关键产业对外依赖 [17] - 迫使对手货币贬值 维持美元霸权地位 [17]
深夜,美股无人入睡,也无人生还
凤凰网财经· 2025-04-07 22:58
美股市场剧烈波动 - 4月7日美股开盘重挫 道指跌285% 纳指跌389% 标普500跌319% 大型科技股普跌 英伟达跌逾7% 特斯拉苹果跌逾6% 亚马逊AMD跌逾5% [1] - 市场受特朗普关税政策影响剧烈震荡 道指盘中从36611点低位反弹2500点 随后又从39207高点暴跌1000点翻绿 [3] - 美联储紧急召开闭门会议审查贴现利率 美国国家经济委员会称考虑暂停90天关税 但白宫随后否认该消息 [1][2][3] 全球化结构遭受冲击 - 特朗普关税政策直接破坏全球化结构 冲击幅度超过1987年股灾 2000年互联网泡沫和2008年金融危机 [6][8] - 全球化30时代本质是美国通过贸易逆差输出美元换取全球资源 中国加入后推动全球生产边界扩张 [10][12] - 美国制造业转移导致铁锈地带利益受损群体出现 这些群体通过廉价商品和信贷购房获得补偿 但2008年次贷危机使该模式破裂 [14][15][16][17] 制造业回流困境 - 特朗普采用减税(企业所得税从35%降至21%)和关税组合策略推动制造业回流 但实际效果有限 [19] - 富士康美国工厂案例显示困境 原计划投资100亿美元创造13000岗位 实际仅投资10亿美元提供不足1500岗位 [22] - 制造业回流需要货币弱势 工资竞争力 贸易自由三要素协同 预计需20-30年才能实现 短期内关税更可能推升通胀而非促进回流 [22] 中国市场与资产表现 - 中央汇金增持ETF并承诺继续增持 释放稳定A股市场信号 [5] - 人民币汇率表现超预期 在美元下行背景下未出现大幅贬值 显示货币韧性 [25] - 黄金保持避险属性 在美元地位受挑战时可能成为更受认可的替代货币 [25] 科技行业动态 - 美股"七巨头"(苹果微软亚马逊特斯拉Meta英伟达谷歌)两天市值蒸发18万亿美元 [25] - DeepSeek展现中国AI追赶能力 通过高性价比策略突破算力算法护城河 [23]
中金 | 特朗普政策解码:目标、逻辑与不确定性冲击
中金点睛· 2025-03-25 07:32
文章核心观点 - 特朗普上台后政策频出构建“貌似自洽”政策体系,旨在实现制造业回流和财政收支优化,但强行推动制造业回流会打乱资源配置格局,政策调整已带来短期阵痛,且面临时间紧迫挑战,政策不确定性会冲击美国及全球经济,影响宏观政策制定 [2] 特朗普的政策逻辑 长期目标与政策工具 - 长期目标为制造业回流和优化财政收支,前者考量是制造业流失导致就业减少、贫富分化和国家安全问题,后者考量是拜登政府财政扩张不可持续且美国对外征税占比低 [7] - 为实现目标选择关税政策,一是可“倒逼”企业回美生产,总统可直接决定,此前加关税推动制造业向第三国转移,此次或扩大范围;二是能带来财政收入,特朗普希望将其“制度化” [8][9] - 采取削减政府支出措施,由马斯克领导的政府效率部门推行,包括推出“买断计划”、直接裁员、审查“不当支出”,特朗普坚定支持 [10] 经济代价与对冲手段 - 政策实施带来经济活动放缓、物价上涨、私人部门信心下降、股票市场回调等负面效应,机制是政策调整带来不确定性,导致延迟消费和暂缓投资 [12] - 为缓和负面效应,特朗普采取降低油价和减税措施,减税需国会通过,无法对当下经济产生刺激作用,减税也是实现长期目标的重要环节 [13][14] 长期约束之外,短期时间紧迫 - 特朗普对短期市场下跌容忍度上升,因其认为美国经济基本面稳健,这可能带来更多下行风险,其政策效果滞后,真正影响要到2025年第四季度显现 [17] - 特朗普政策需在2026年中期选举前见效,导致政策靠前发力,短期冲击力强,放大不确定性,未来关税政策或速战速决 [18] 关注不确定性冲击的影响 不确定性冲击的机制 - 不确定性冲击属“二阶冲击”,通过改变经济主体预期传导,依赖风险偏好和调整成本,会放大波动,导致经济短期内剧烈波动和超调 [21] - 政策不确定性主要通过投资的不可逆性起作用,使企业推迟投资和招聘决策,导致经济产出、就业和生产率超调,不确定性幅度越高、持续越久,超调力度越大 [22] 不确定性冲击的测算 - 美国EPU指数对经济和股市波动有较强解释力,特朗普上台后该指数大幅上升,冲击幅度超三倍标准差 [23] - 假设2025年上半年政策不确定性持续,全年EPU指数平均值上升88点,对应约0.94个百分点的GDP负向冲击,美国2025年实际GDP增速将放缓至1.7%左右 [24] - 测算面临不确定性,若政策不确定性消除、更快推出减税或美联储更快降息,GDP增速放缓幅度或小于估计值,美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上升会影响其他国家,也会影响美联储政策制定 [25][26]
芯片法案,穷途末路
半导体行业观察· 2025-03-07 09:23
芯片法案的背景与诞生 - 2020年新冠疫情导致全球半导体短缺,暴露美国供应链脆弱性,高度依赖亚洲(尤其中国台湾和韩国)芯片制造能力 [2] - 《芯片法案》结合《无尽前沿法案》(1100亿美元基础技术投资)和《美国芯片法案》(520亿美元半导体制造补贴),于2022年8月签署 [3][4][5] - 法案核心目标:通过补贴吸引半导体制造业回流美国,解决供应链安全问题 [12][13] 法案推动的产业投资 - 截至2024年11月,促成37个项目总投资2720亿美元,创造36,300个直接岗位,叠加《通胀削减法案》后累计投资达3880亿美元 [5] - 台积电:亚利桑那州三座晶圆厂总投资超650亿美元,创美国史上最大外资新建项目纪录,预计创造6,000直接岗位和20,000建筑岗位 [6] - 英特尔:四州布局超435亿美元投资,包括俄亥俄州200亿美元建厂(该州史上最大私营投资) [7] - 美光:纽约州200亿美元建厂,远期规划达1,000亿美元 [7] - 三星:得州170亿美元建厂,远期规划1,921亿美元 [7] - 德州仪器:得州和犹他州合计410亿美元投资 [8] 美国半导体产业现状与危机 - 美国制造业占GDP比重从1990年16.1%降至2022年11.3%,半导体制造岗位30年减少68万个 [11][12] - 2020年美国芯片产能仅占全球12%(1990年为37%),台积电+三星垄断全球92%的10nm以下先进制程产能 [12] - 2020年芯片短缺导致汽车行业损失超2,100亿美元,通用汽车10万辆未完成车堆积 [13] 法案执行困境 - 台积电亚利桑那工厂:因文化冲突和工会抵制,5nm量产从2024年推迟至2026年,第二工厂延期至2027-2028年 [14][15] - 英特尔:2024Q2亏损16.54亿美元,股价跌60%,俄亥俄州工厂竣工推迟至2030年 [16] - Microchip首家退出法案,三星被迫接受在华扩产限制,设备商在华业务受阻 [17] - 补贴资金到位率仅43%,就业创造不足预期1/3 [21] 法案终结与替代方案 - 特朗普计划废除527亿美元补贴,转为关税基金施压企业回流 [1][21][22] - 台积电在无补贴情况下追加1,000亿美元投资,使在美总投资达1,650亿美元 [21] - 欧盟警告美国关税政策或导致全球半导体产业碎片化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