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
搜索文档
研发投入强度领跑全球 北京“双榜”稳居全球前三背后的创新密码
北京商报· 2025-11-17 19:22
据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分析,北京在研发资源配置上正朝着"结构重构、效能激活、壁垒突破"三 大方向推进。他指出,除了维持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更要优化投入结构,将基础研究占比从当前的18%向全球顶 尖机构的30%—50%看齐。为此,北京设立了"原始创新基金",支持交叉学科与冷门领域,并建立"卡脖子"技术动 态清单,引导社会资本精准投向光刻机、高端材料等硬科技领域。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王鹏进一步强调,北京在研发资源配置上持续加大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稳定支持,特 别是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领域,为"从0到1"的突破提供了土壤。他还提到,通过"揭榜挂帅"机制,北 京集中力量攻关光刻机、高端芯片、工业软件等关键领域,并建立容错机制鼓励高风险原始创新。这一机制已催 生出具体成果,例如全国首个完成10公里级火箭垂直起降回收试验、自主研发的10亿像素级航空相机等,都是"揭 榜挂帅"结出的硕果。 科方得智库研究负责人张新原则提出,北京应构建"战略攻坚与自由探索双轮驱动"的资源配置新范式。一方面 要"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聚焦国家战略急需的关键核心技术;另一方面也要培育"慢科学"生态,鼓励自下而 上的原始创新 ...
信用业务周报:通胀数据回升对市场或有何影响?-20251117
中泰证券· 2025-11-17 19:19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未提及 报告的核心观点 - 10月通胀数据整体上行,确认宏观上弱通胀格局持续,工业品价格触底回升,或形成预期改善信号,“低通胀+宽货币”的宏观环境未来或较稳定,经济下行压力温和缓解,或提升整体市场风险偏好 [6] - 展望后市,价格端的边际改善与宏观政策环境的宽松预期或将共同推动A股进入“震荡向上、结构主导”的阶段,周期板块有望保持一定强势,科技成长板块是中期主线,服务消费将保持相对稳健,地产链修复需政策进一步落地 [9] - 当前市场无需悲观,建议保持偏积极的仓位结构,在4000点上方震荡格局未被突破前,围绕“反内卷 + AI应用”双主线进行结构化配置 [9]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市场回顾 - 市场表现:上周市场主要指数大多下跌,上证50保持稳定;大类行业中医疗保健指数和日常消费指数表现较好,信息技术指数和工业指数表现较弱;30个申万一级行业中有19个行业上涨,纺织服饰、商贸零售和美容护理涨幅较大,通信、电子和计算机跌幅较大 [10][11][16] - 交易热度:上周万得全A日均成交额为20438.27亿元,较前值上升,处于历史相对高位(三年历史分位数89.50%水平) [22] - 估值跟踪:截至2025/11/14,万得全A估值(PE_TTM)为22.20,较上周值下降0.00,处于历史分位数(近5年)的90.70%;30个申万一级行业中有19个行业估值(PE_TTM)出现修复 [27] 市场观察 - 如何看待10月通胀数据公布后的市场走势:10月通胀数据整体上行,CPI温和回升确认弱通胀格局持续,PPI环比年内首次转正、同比降幅收窄显示工业品价格触底回升;市场表现上,上周A股消费与周期行业多数收涨,科技板块明显回调 [6] - 投资建议:展望后市,价格端改善与政策宽松预期或推动A股进入“震荡向上、结构主导”阶段;资金面风险偏好分化反映市场不确定性上升,整体或维持缩量震荡行情;建议保持偏积极仓位结构,围绕“反内卷 + AI应用”双主线进行结构化配置 [9] 经济日历 - 本周需关注全球经济数据,包括国内10月银行结售汇数据、中国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海外11月纽约联储制造业指数、初请失业金人数、GDP、物价等数据以及11月19日EIA公布周度能源报告 [30]
《求是》杂志发表韩文秀的重要文章《深刻领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和决策部署》|宏观经济
清华金融评论· 2025-11-17 18:38
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 -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5] - 显著特点是创新,包括技术和业态模式层面的创新,也包括管理和制度层面的创新,科技创新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6] - 关键在质优,既注重量的合理增长,更注重质的有效提升,新质生产力是"质态"而非"业态",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标志[7] - 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表现为更高素质的劳动者、更高科技含量的劳动资料和更广范围的劳动对象[8]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要求 - 必须尊重发展规律,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科技创新规律和产业生命周期规律,新质生产力需要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共同培育[10] - 各地要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发挥比较优势,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11] - 坚持先立后破,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把握"旧"与"新"的辩证统一[12] - 要避免"一哄而上、泡沫化",防止"一哄而起、一哄而散"造成严重浪费,必须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12]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举措 - 全面加强自主创新是核心驱动,要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14] -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重要载体,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开辟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赛道并重[15] - 建设强大国内市场是丰饶沃土,要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16] - 推进深层次改革形成相适应生产关系,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形成同新质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财税金融体制[17] -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在全球配置先进优质生产要素,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引导产业链合理有序跨境布局,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18]
港股速报|恒生科技指数跌近1% 新股上市首日破发再添一只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17 18:05
港股市场整体表现 - 恒生指数收盘于26384.28点,下跌188.18点,跌幅0.71% [1] - 恒生科技指数收盘于5756.88点,下跌55.92点,跌幅0.96% [2] - 南向资金逆市净买入港股,累计净买入金额超过84亿港元 [7] 主要板块及个股表现 - 科网股普遍下跌,联想集团跌幅超过3%,百度集团跌幅超过2%,哔哩哔哩和京东集团跌幅超过1% [6] - 军工股表现强势,中船防务涨幅超过3% [6] - 黄金股普遍下跌,赤峰黄金跌幅超过3%,紫金矿业跌幅超过2% [6] - 创新药概念股出现回调,联邦制药跌幅超过6% [6] 新股上市表现 - 中伟新材上市首日遭遇破发,发行价为34港元,盘中最低报32港元,最大跌幅超过5% [4] - 中伟新材尾市一度快速回升,但最终收盘报33.96港元,较发行价下跌0.12% [4] - 中伟新材是全球知名的新能源材料企业,主营业务为新能源电池材料的研究、开发、生产及销售 [6] 机构后市展望 - 银河证券认为港股市场风险偏好将保持谨慎,热点轮动加快,整体大概率延续震荡走势 [9] - 银河证券建议关注“反内卷”政策下供需格局改善的周期股,以及美联储降息不确定性下的防御性红利股 [9] - 建银国际认为港股估值修复阶段基本到位,后续动力需看明年是否有估值扩张的动力 [9] - 建银国际指出科技股第三季业绩对股价推动力不强,市场将更注重亮眼的科技创新,若缺乏新催化剂则估值难以上行 [9]
上周ETF市场净流入近300亿元,股票ETF净流入173亿元,SGE黄金9999、科创50、创业板人工智能“吸金”居前
格隆汇· 2025-11-17 17:33
市场表现 - 上周A股主要宽基指数全线下跌,上证综指、中证1000、沪深300指数跌幅较小,分别为-0.18%、-0.52%、-1.08%,科创50和创业板指跌幅较大,分别为-3.85%和-3.01% [1] - 行业表现分化明显,消费者服务、纺织服装、医药行业收益领先,分别为4.81%、4.43%、3.29%,而通信、电子、计算机行业收益垫底,分别为-4.90%、-4.44%、-3.72% [1] - 股票型ETF周度收益率中位数为-1.09%,宽基ETF中上证50ETF表现相对较好,涨跌幅中位数为0.02% [11] 资金流向 - 上周ETF市场整体净流入293.17亿元,其中股票ETF净流入173.52亿元,QDII股票ETF净流入50亿元,商品型ETF净流入59.57亿元 [2] - 资金显著流入SGE黄金9999、科创50、创业板人工智能等指数,净流入额分别为55.73亿元、35.32亿元、23.00亿元 [2] - 资金从中证A500、沪深300、上证50等指数流出,净流出额分别为40.55亿元、26.40亿元、10.86亿元 [2] - 具体ETF产品中,华安黄金ETF、科创50ETF、创业板人工智能ETF南方净流入居前,分别为30.86亿元、24.99亿元、20.36亿元 [6] ETF产品表现 - 创新药主题ETF表现突出,港股通创新药ETF工银、恒生创新药ETF上周涨幅达10.92%和10.80% [12] - 美股相关ETF如纳指100ETF、道琼斯ETF涨幅显著,分别为8.79%和8.72% [12] - 科技板块ETF普遍下跌,5G通信ETF、通信ETF、5GETF跌幅居前,分别为-7.03%、-6.89%、-6.69% [16] - 消费电子ETF、创业板人工智能ETF富国等跌幅也超过6% [18] 产品动态与市场热点 - 上周共上报56只基金,产品包括天弘中证人工智能主题ETF、华宝中证全指电力公用事业ETF等 [20] - 新成立基金25只,合计发行规模141.73亿元,41只基金首次进入发行阶段 [20] - 多家公募基金发布公告,提示美股、日股相关跨境ETF的溢价风险 [22] - “南向通ETF”扩容,新增6只香港上市ETF,产品总数由17只增至23只,首次纳入包含美股资产的ETF [23]
年末布局关注科技主线,指增基金助力获取超额收益
每日经济新闻· 2025-11-17 15:04
在上述三只指数中,科创100指数的收益性、波动性都处于适居水平。科创100指数从科创板中选取市值 中等且流动性较好的100只证券作为样本,主要集中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科技与先进制造等具有高 研发投入、高成长属性的硬科技企业。截至11月11日,该指数的前三大行业分别为半导体(34%)、电 池(9%)、化学制药(7%),年内涨幅均超30%,其中电池板块涨近60%;其成份股以中小市值为 主,市值集中分布在100-199亿元区间,占比达47%,其次为200-299亿元区间,占比30%。 记者注意到,在以科创100指数为跟踪标的的指增产品中,广发上证科创板100增强策略ETF(588680) 表现出较好的收益弹性和超额能力。截至11月11日,该产品过去一年回报达37.34%,相较科创100指数 取得了8.6%的超额收益,在跟踪该指数的52只基金(含场内、场外,不同份额单独计算)中居首。自 基金经理李育鑫2024年6月27日任职以来,累计收益达92.68%,跑赢基准指数18个百分点。此外,由李 育鑫参与管理的广发量化多因子,年内回报也达50.87%,超越业绩基准22个百分点,超额收益较为稳 定。 11月以来,A股波动有 ...
《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清华金融评论· 2025-11-17 13:29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涵与特征 -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质态[6] - 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6] - 新质生产力的显著特点是创新,涵盖技术、业态模式、管理、制度等多个层面[6] - 新质生产力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关键在质优,特点是创新[6] 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路径:科技创新 -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7] - 需要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7] - 要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7] - 需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7] 产业创新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 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10] - 需立足实体经济根基,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11] - 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11] - 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传统产业,需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坚持因地制宜[13]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 - 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根据本地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发展[10] - 西部地区要坚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兴产业,加快产业转型升级[12] - 需统筹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推动新旧发展动能平稳接续转换[19] - 不能光盯着"新三样",要因地制宜,各有千秋,避免大呼隆、一哄而起[13] 体制机制保障与创新生态构建 - 要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17] - 需完善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打通影响全面创新的卡点堵点[18] - 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创新联合体,促进产学研融通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11] - 需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筑牢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21] 绿色发展与新质生产力 -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8] - 要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8] - 需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8] - 要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8]
国新证券每日晨报-20251117
国新证券· 2025-11-17 10:58
报告核心观点 - 2025年11月14日,国内市场主要指数普遍下跌,呈现冲高回落、震荡走弱的态势,万得全A成交额达19804亿元 [1][10] - 10月份国民经济运行保持稳中有进态势,生产需求平稳增长,就业物价总体稳定,转型升级持续 [20][21][22] - 政策层面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并部署深入实施"两重"建设及促进消费等政策措施 [12][13][14][15][16] 国内市场表现 - 上证综指收于3990.49点,下跌0.97%;深证成指收于13216.03点,下跌1.93%;创业板指下跌2.82%;科创50指数下跌2.72% [1][5][10] - 市场整体疲软,30个中信一级行业中有26个下跌,电子、通信、计算机行业跌幅居前;仅银行、房地产、纺织服装、医药行业小幅收涨 [1][10] - 万得全A成交额19804亿元,较前一日略有下降;当日1961只个股上涨,3323只个股下跌 [10][11] 宏观经济数据 - 10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9%,低于预期的5.2%;1-10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增长6.1% [11][20] - 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291亿元,同比增长2.9%,略超预期的2.7%;1-10月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5.3% [11][20][21] - 1-10月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408914亿元,同比下降1.7%,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4.5% [11] - 10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较上月下降0.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2%,由降转涨 [21][22] 产业与行业动态 - 10月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2%,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均显著高于工业整体增速 [20][22] - 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9.3%,汽车用锂离子电池产量增长30.4%,绿色转型成效显现 [22] - 截至2025年9月底,中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超1亿千瓦,较"十三五"末增长30倍,占全球总装机比例超过40% [26][27] - 2025年上半年,中国储能企业新增海外订单达163吉瓦时,同比增长246% [27] 重要政策动向 - 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实体经济为根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12][13][14] - 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深入实施"两重"建设,要求优化项目审核,注重创新要素投入,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15] - 部署增强消费品供需适配性措施,提出以消费升级引领产业升级,加快新技术新模式创新应用,强化人工智能融合赋能 [16] - 全球服装市场规模预计2025年达1.84万亿美元,占全球GDP的1.6% [26]
“2025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发布 南京位列全球第五
南京日报· 2025-11-17 10:22
增刊还分析了科研城市在自然指数所追踪的五大学科领域中的表现。中国城市继续主导了化学、物 理科学、地球与环境科学这3个领域的榜单。其中,中国城市首次包揽了化学领域全球前十,在另外两 个领域则各占六席。 自然指数由施普林格·自然旗下的自然科研智讯编制,是一个包括了作者单位信息和机构间关系的 公开数据库,它追踪各机构对145种高质量自然科学和健康科学期刊上发表的科研论文的贡献情况。这 些期刊均由独立的科研人员小组依据期刊声誉选出。此次发布的增刊聚焦全球主要城市及都市圈2024 年在自然指数追踪的高质量期刊上的最新科研产出变化。 作为全国唯一的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首个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南京拥有富集的科教资 源、扎实的产业基础、充足的人才储备,高校院所、科研人才、科创平台等数量均居于全国前列。近年 来,南京相继出台了《南京市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实施意见》《关于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等一系列支持政策,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持续推动科技创新和 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城市创新能级进一步提升。数据显示,在"中国城市科技创业评价报告2025"中,南 京科技创业综合得分继续稳居全国第三 ...
全国民办教育界专家齐聚沈阳 共商产教融合育才新体系
新华网· 2025-11-17 10:19
会议概况 - 会议于11月12日至14日在沈阳工学院举办,主题为“产教融合重塑育才体系 科技赋能培育创新人才” [1] - 会议由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民办教育专业委员会与辽宁省民办教育协会联合主办,吸引全国民办教育领域专家学者、院校管理者、行业企业代表等三百余人参与 [1] 活动形式与内容 - 大会设置报告会、现场观摩会、平行研讨会、专题研讨会、案例分享、圆桌对话等多形式活动 [3] - 现场观摩会有200余位参会代表实地考察了华为—沈工现代产业学院、库卡授权工业机器人学院等7个特色产业学院 [3] - 平行研讨会围绕“AI在基础教育、乡村教育振兴中的应用”展开深入交流 [3] - 专题研讨会上,西安欧亚学院、成都吉利学院等院校代表分享了产教融合转型升级、数字化教学变革、人才培养创新等方面成果 [3] - 圆桌对话环节,学界与产业界嘉宾围绕产教融合理论实践、政策落地路径等关键问题深入探讨 [3] 会议成果与影响 - 会议聚焦产教融合与科技创新关键问题,展开了多形式、多层次的跨界交流与思想碰撞 [5] - 会议启发了各界对民办高校产教融合与科技创新发展的新思考,为民办教育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与活力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