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本土化
icon
搜索文档
汉堡王,被加盟商围剿
盐财经· 2025-06-19 18:08
汉堡王中国经营困境 - 公司宣布2025年将关闭部分选址不当、经营不善的门店,预计导致门店总数下降 [2] - 加盟商关店潮早于官方调整,引发舆论关注,例如山东四线城市加盟商慧芳投入300多万元(含130万元设备、200平方米门店)后一年内破产 [4][5][7] - 加盟商普遍反映品牌方存在食材质量问题(发霉番茄、临期巧克力)、高额抽成(营业额11%)、恶意罚款及单方面解约等问题 [8][17][19][23][24] 加盟模式矛盾 - 公司采用全面控制的加盟模式,但缺乏对加盟商的实际支持,导致矛盾激化 [36][38] - 2024年超百家加盟商集体维权,涉及福建等多地门店集中关闭(如福州7家、漳州1家) [25][42] - 加盟商成本压力大,除抽成外还需承担广告费、系统服务费等固定支出,叠加总部未经协商的促销政策(如1元冰淇淋)进一步压缩利润 [24][39] 市场扩张与本土化挑战 - 公司2005年进入中国,2012年后加速扩张,门店从52家增至2018年的1000家,但2024年净关店113家(新开87家,关闭超300家) [33][36][43] - 本土化不足,产品与营销未适应中国市场,落后于肯德基(推出区域限定产品)及本土品牌(塔斯汀、华莱士) [46][48][49] - 母公司RBI集团2024年终止与土耳其TFI集团合作,收回中国经营权并更换管理层,计划关闭未盈利门店 [51][52][53] 行业竞争格局 - 截至2024年,汉堡王中国门店1474家,远低于麦当劳(6820家),且品牌声量弱于竞争对手 [31][30] - 连锁加盟市场分层加剧,专业加盟商与零经验创业者差距扩大,低门槛品牌风险凸显 [55] - 加盟合同条款对维权不利,如强制外籍仲裁员仲裁、英语诉讼等,增加加盟商维权难度 [55][56]
便利店战争:罗森中国计划新开5000店与夫妻小店的“翻牌”革命
36氪· 2025-06-19 11:23
扩张计划 - 未来六年在中国新增5000家门店 将中国门店总量推至12000家 增幅达80% [1] - 海外总门店数将倍增到1.4万家 与日本本土市场规模持平 [1] - 2023年中国罗森含税营业额突破142亿元 同比激增124% [6] - 计划在粤港澳大湾区从300家门店扩张至1500家 [12] 战略调整 - 2023年7月正式从东京证券交易所退市 结束24年上市历程 [4] - 日本电信巨头KDDI将持股比例从2.1%增至50% 实现控股 [4] - 退市后海外业务利润恢复至25亿日元 扭转上年49亿日元亏损 [6] - 中国市场贡献近90%的海外门店利润 [6] 中国市场发展历程 - 1996年作为首家外资便利店落户上海 [3] - 2003年门店仅约100家 深陷合资方控制权之争 [7] - 2011年将上海合资公司持股比例提升至85% 重掌主导权 [9] - 2020年首次实现全年盈利 6330家门店规模居外资便利店首位 [9] 门店模式创新 - 推出"罗森小站"迷你门店模式 面积20-50平米 [10] - 川渝已开125家 广东65家 总计约200家 [12] - 加盟门槛从35-65万元降至4万元 [12] - 单店日销可达4000-7000元 [15] 区域市场特点 - 中国24小时便利店超70%集中在成都 广州等南方城市 [14] - 安徽市场2022-2024年累计亏损超千万元 [14] - 华南夜经济旺盛 针对性开发饮料 冰淇淋等区域特色商品 [12] - 北方市场仍以标准店为主攻方向 [14] 竞争环境 - 面临美团闪购 叮咚买菜等近场电商平台的竞争 [17] - 山姆 Costco等会员店以规模化供应链形成竞争 [17] - 需要与本土3万家店的美宜佳 天福等品牌差异化竞争 [12] 管理变革 - 2013年开创"区域大加盟"模式 与中百集团等地方龙头合作 [9] - 实施"自行车理论" 平衡开店速度与运营管理 [9] - 2025年3月关键推手张晟卸任副董事长 [18] - 留下"五新战略"推动向场景化服务转型 [18]
一汽丰田屡战电动化:中国团队主导的bZ5是否“救星”
经济观察网· 2025-06-12 19:55
产品发布 - 一汽丰田bZ5正式上市,推出4个版本,售价12 98万-15 98万元,定位纯电中型SUV [2] - 新车搭载比亚迪刀片电池,续航550-630公里,电池容量分为65 28kWh和73 98kWh两个版本,材质为磷酸铁锂,支持快速充电技术 [2] - 配备集成式冷却器、"绝缘"冷却液及多重电池监测等防护措施,强调电池管理系统先进性 [2] 研发与本土化 - bZ5是丰田RCE体制下第一款由中国团队主导研发的产品,中国工程师深入经销店获取反馈并主导市场定位 [2] - 丰田加速中国本土化进程,下放管理权与决策权,实现研发体系与供应链本土化 [2] - 导入One R&D体制,跨公司统一调配本地研发资源和人才,减少浪费,提升效率,缩短研发周期 [4] 智能化与网联化 - 550 PRO智行版配备1个激光雷达、5个毫米波雷达、12个超声波雷达、11个摄像头(含疲劳监测) [3] - 其他版本也具备较高水平辅助驾驶功能 [3] - 搭载15 6英寸中控大屏,支持200多APP运行 [4] 市场竞争与战略 - bZ5将面临小鹏G6、零跑C10纯电版、深蓝S07纯电版等国内车型竞争,优势在于丰田品牌背书 [4] - 丰田调整电动车销量目标,2027年目标从150万辆下调至100万辆,2030年目标仍为350万辆 [4] - 计划2027年开发15款纯电产品,中国区通过One R&D体制加速智电技术研发 [4] 历史背景 - 此前bZ4X、bZ3因价格偏高、设计保守导致市场表现未达预期,bZ5承载电动化转型重任 [4]
国货美妆能否造出一个“Labubu”?
FBeauty未来迹· 2025-06-12 18:27
在国货美妆品牌头疼如何扩大全球影响力之时,一只来自中国的"丑萌小怪兽"已晋升全球顶 流。 2 0 2 5年以来,La b u b u已从一款小众设计师玩具跃升为国际潮流偶像。从著名歌手Du a Li p a、 美国知名网红家族卡戴珊,到球星贝克汉姆都在包上挂了这只小怪兽。由于需求火爆,近日在 伦敦一家中心,还发生了为争抢La b u b u而爆发的"斗殴"事件。 从东南亚到欧美等国,La b u b u的爆火也让其身价倍增。在国内购物APP上,多款La b u b u价格 已 经 突 破 万 元 , 稀 有 款 甚 至 被 炒 到 2 . 7 万 。 几 天 前 一 场 拍 卖 会 4 8 件 La b u b u 作 品 总 成 交 额 高 达 3 7 3万元,其中一只薄荷色La b u b u更是拍出了1 0 8万的天价。其所属企业泡泡玛特目前市值逼 近3 4 0 0亿港元,创始人王宁身家更是高达2 0 7亿美元,成为河南新首富。 很长时间以来,相较于日本的动漫、韩国的K-POP,中国的潮流文化一直缺乏全球性的代表作 品,此次泡泡玛特与La b u b u的成功可以说让人眼前一亮。 正当超5 0家国货美妆 ...
谁在买空美团上的安全套?北上广妻子们深夜下单真相,颠覆所有市场预测
新消费智库· 2025-06-12 17:27
安全套市场现状与趋势 - 中国安全套市场在2019-2021年经历断崖式下滑,杜蕾斯天猫年销量从372万件跌至84万件,跌幅超70% [4] - 全球最大安全套生产商马来西亚康乐公司销量暴跌40%,转型生产手套,2020-2022年国内超4万家安全套相关企业注销 [4] - 2023年市场回暖,线上渠道销量同比增长超50%,倍力乐品牌天猫交易额达4100万元,同比增40% [11] - 2023年中国成人用品市场规模达1653.51亿元,安全套市场规模101.48亿元,预计2025年情趣用品市场规模达2081.3亿元 [12] 杜蕾斯市场表现与挑战 - 杜蕾斯曾占据中国安全套市场45%份额,全球市场份额超20% [15][18] - 杜蕾斯营销策略曾引领行业,如2011年北京暴雨创意营销单条微博1小时转发破万 [16] - 近年市场份额缓慢下滑,因产品创新滞后(2020年才推出001超薄系列)且本土化不足 [18][20][21] - 竞争对手如冈本、大象等通过差异化定位(超薄、情趣功能)和本土化营销蚕食市场 [18][20] 消费趋势变革 - 女性消费者占比显著提升,美团闪购70%成人用品订单由女性下单,北上广深已婚女性贡献60%消费热度 [27] - 消费需求从"以防万一"转向精细化,天猫"超薄""玻尿酸"关键词搜索量暴涨82% [26] - 即时配送成新趋势,美团闪购成人用品订单量达京东全站4倍,30分钟送达满足隐私需求 [27] 品牌战略调整 - 杜蕾斯推出聚氨酯001/003系列及玻尿酸润滑产品,女性消费者占比超1/3 [23] - 利洁时计划2025年新增中国生产线,2026年建成上海全球创新研发中心强化本土化 [24] - 营销逻辑从"男性视角"转向健康刚需,如冈本强化专业感,大象采用女性KOL种草 [26] 行业未来展望 - 00后年安全套使用量达80后5倍,年轻消费群体推动市场持续增长 [12] - 安全套市场正经历"消费升级",需求向健康、隐私、即时满足演变 [30] - 品牌需通过产品创新、渠道优化和深度本土化适应新消费环境 [30][35]
泰国电动车市场是蓝海还是红海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6-09 11:41
中国电动汽车在泰国市场布局 - 中国电动汽车在泰国市场占比高达75% 中国车企在当地电动汽车工厂建设日益普遍 [4] - 泰国电动汽车产能规划超50万辆 但年注册量仅7万余辆 存在产能过剩风险 [4] - 中国车企在泰国未来产能规划超60万辆 包括比亚迪、哪吒汽车、广汽埃安等7家车企 [5] 中国车企在泰国的产能规划 - 哪吒汽车泰国工厂2024年3月规模化生产 产能2万辆 计划未来5年持续合作并启动哪吒X本地化生产 [5] - 比亚迪泰国工厂2024年7月竣工 产能15万辆 主要生产海豚车型 未来覆盖BYD ATTO 3、宋PLUS DM-i等 [5] - 广汽埃安泰国智能工厂一期产能5万辆 未来扩至10万辆 支持AION V、AION Y Plus等车型共线生产 [6] - 长安汽车泰国罗勇工厂产能10万辆 未来扩至20万辆 将投产长安、深蓝、阿维塔三大品牌车型 [6] - 奇瑞汽车泰国工厂初始产能5万辆 2028年扩至8万辆 生产纯电、混动车型 计划出口东盟、澳大利亚等市场 [6] - 上汽集团泰国工厂产能20万辆 2023年建设动力电池工厂 推动纯电动车NEW MG4 ELECTRIC本地化生产 [7] - 长城汽车泰国工厂产能8万辆 2024年下线首款本地生产纯电车型欧拉好猫 计划出口巴西、澳大利亚等 [7][10] 泰国汽车市场现状 - 2024年泰国汽车销量57 27万辆 同比下滑26 09% 产量146 9万辆 同比下滑20% 为4年来最低水平 [8] - 2024年泰国电动汽车注册量7 01万辆 同比下降8 1% 2024年1-2月纯电动汽车销量1 52万辆 同比下降2% [8] - 中国车企电动车在泰国汽车市场占比仅12 2% 比亚迪一季度销量8800辆 为泰国电动汽车市场销冠 [8] 产能过剩与市场潜力 - 泰国电动汽车协会警告 现行EV 3 0政策可能导致供应过度 实际产量或超市场需求逾60% [9] - 泰国大城银行预测2024年纯电动汽车注册量7 5万辆 插混注册量1万辆 电动化趋势不可逆转 [9] - 中国车企在泰国产能规划不仅服务泰国市场 还将辐射东南亚、澳新等右舵车市场 [10] - 中国车企产能建设审慎 实际产能可能少于宣传数量 无需过度担忧当前产能数据 [10] 本土化战略与竞争格局 - 中国车企需深耕本土化 包括产品规划、供应链开发、销售体系等长期出海战略 [11] - 整车企业可带动供应商共建泰国电动汽车产业 产品需符合当地法规和消费者偏好 [11] - 中国车企与泰国政府、高校合作 创造就业岗位 培训技术工人 推动中泰产业共赢 [12] - 日系车企在燃油车时代占泰国80%市场份额 现面临中国车企电动化转型挑战 丰田、宝马等加速布局 [10]
大湾区车展小米挤满了人,奔驰挤满了车
36氪· 2025-06-04 07:44
粤港澳大湾区车展概况 - 车展观众超45万 现场预订成交超16000台新车 成交预定破40亿元 [1] - 车企冲刺上半年销量 明星流量效应显著 刘德华 白敬亭 林丹等参与 [1] - 新势力车企中仅小鹏1-5月销量达年度目标42% 与时间进度匹配 小米 零跑 领克完成30%以上 极氪 理想 蔚来等低于30% [1] - BBA一季度销量同比跌幅超10% 奔驰 宝马 奥迪均面临压力 [1] 新势力车企营销策略 - 小米通过限量矿泉水营销 每日赠送1万瓶 结合儿童节推出小瓶装+肩带 实现高ROI流量 展台排队超百米 [4][6] - 小鹏汽车邀请欧阳娜娜代言新车MONA M03 Max 一周新增2万订单 展台热度靠前 [6] BBA市场表现与应对措施 奥迪 - 推出搭载华为辅助驾驶系统的燃油车A5L Sportback 年内上市 [7] - 上汽奥迪E5 Sportback纯电车深度本土化 与上汽联合开发平台 Momenta提供辅助驾驶 起售价20万-30万元 [9] - 一汽奥迪Q6L e-tron预售 搭载华为乾崑辅助驾驶 [9] 奔驰 - 纯电动长轴距CLA搭载Momenta辅助驾驶 集成豆包AI大模型 智能化体验提升 [9] - 引入比亚迪 宁德时代电池 CLTC续航超800公里 配两挡变速箱优化电耗 [11] 宝马 - 主力车型X3长轴距版上市3个月销量持续下滑 4月销量2742辆 终端价打8折 [12] - 电动车价格进一步下探 iX1 i3终端价15万-16万元 缺乏新产品支撑 需等待2026年全新平台 [12] 行业竞争格局 - 新势力车企销量普遍同比增长 BBA传统豪华品牌面临销量下滑压力 [1] - 本土化与智能化成为竞争关键 华为 Momenta等技术供应商作用凸显 [7][9] - 营销创新差异显著 新势力以低成本高创意活动获客 BBA仍依赖传统明星代言与降价 [2][6]
2024茶饮出海篇,国内竞争加剧,海外市场成第二增长曲线
搜狐财经· 2025-06-02 23:04
中国新茶饮行业出海战略分析 国内市场竞争现状 - 市场规模从2017年422亿元增至2023年193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28.87%,但增速回落[2][27] - 连锁化率从2020年41.2%升至2022年55.2%,核心商圈超80%,同质化严重挤压独立店生存空间[2][38] - 2023年下半年至2024年7月行业上新超2000款新品,平均每品牌每季度推新11款,但保鲜期仅半个月[2][40] - 头部品牌业绩承压:2024H1茶百道营收降10%、净利降59.7%,奈雪收入降1.9%且转亏[2][41] 出海核心挑战 - 供应链成本高企:原材料占成本近90%,跨境运输及设备进口限制(如印尼不锈钢配额)推高运营压力[3] - 咖啡巨头竞争:与星巴克等功能属性重叠,需差异化突破成熟咖啡市场格局[3] - 欧美消费习惯差异:美国奶茶店数量占比仅5%,定价普遍高于星巴克,香芋/泰式奶茶更受欢迎[3][7] 海外市场机遇 - 政策支持:RCEP降低贸易壁垒,中国与157国互免签证,"新马泰"全面免签便利商务拓展[4] - 东南亚基础优势:印尼奶茶市场规模16亿美元,蜜雪冰城已布局近4000家门店,但本土品牌低价竞争激烈[5] - 文化输出助力:中国茶文化国际认知度提升,个人文化服务出口额持续增长[4] 区域市场特征 - **东南亚**:蜜雪冰城低价策略主导,喜茶/奈雪瞄准高端;本土化调整如榴莲/咸蛋黄口味产品[5][6] - **欧美**:聚焦东西海岸亚裔聚集区,巴黎快闪店成欧洲探索样本,但人力租金成本高企[7] - **日韩**:台系品牌贡茶主导,大陆品牌门店稀少;25-54岁女性用户基础与茶饮客群契合[8][10] 未来发展趋势 - 健康化转型:40%海外消费者关注食品安全,霸王茶姬推"热量计算器",零卡糖成标配[11] - 供应链本土化:海外建种植基地(如立顿模式)、仓储物流中心(星巴克模式)降本增效[12] - 数字化赋能:从点单到供应链全链条数字化,降低海外门店运营成本[12] - 行业协作: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团体标准,推动"组团出海"模式[13] 行业结构演变 - 上游:茶叶/水果/奶制品等原材料及制冰机等设备[18] - 中游:蜜雪/喜茶/奈雪等品牌,产品涵盖水果茶/鲜奶茶/气泡茶等六大类[18] - 下游:小程序/外卖平台占线上销售76%,线下门店及商超为辅[18] 历史发展阶段 - 1.0时代(1980-1990):粉末勾兑奶茶,春水堂首创珍珠奶茶[20] - 2.0时代(1990-2010):COCO/快乐柠檬成立,现制茶饮标准化[20] - 3.0时代(2010-):鲜果鲜奶原料创新,喜茶/茶颜悦色强化品牌IP[20]
业绩下滑、降本、裁员,解析跨国零部件企业2025年一季报
华夏时报· 2025-05-26 09:05
行业整体表现 - 跨国零部件巨头2025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行业分化明显,部分公司通过内部调整实现增长,部分公司仍面临营收利润双降困境 [2] - 美国自5月3日起对关键汽车零部件加征25%关税,对全球化运营的跨国零部件厂商形成重大挑战 [2] 业绩向好的公司 - 佛瑞亚Q1合并营业收入67.02亿欧元同比增长2.6%,汽车电子和座椅事业部是增长主力,中国区营收同比增长4.6%至13亿欧元 [3] - 现代摩比斯Q1销售额14.752万亿韩元同比增6.4%,营业利润7767亿韩元同比增43.1%,净利润1.317万亿韩元同比增19.6% [3] - 大陆集团Q1销售额97亿欧元同比微降0.8%,但调整后经营利润增至6.39亿欧元,净利润从-5300万欧元改善至6800万欧元 [3] - 博世集团Q1销售额同比增长4%,计划2025年实现1%-3%自然增长,息税前利润率显著提升 [3] 业绩承压的公司 - 安波福Q1净营收同比下降1.6%至48.25亿美元但超预期,营业利润同比增长7%至4.48亿美元,净亏损0.11亿美元主要因税收支出从0.76亿增至3.56亿美元 [4] - 麦格纳Q1营收同比下降8%至100.69亿美元但超预期,净利润从900万美元增至1.46亿美元,上调全年营收预期至400-416亿美元 [4] - 李尔Q1营收55.6亿美元同比下降7%,净利润0.8亿美元同比大跌26%,已撤回2025年财务预期并裁员3600人推进业务重组 [4][5] - 博格华纳Q1净营收同比下降2%至35.15亿美元,净利润1.57亿美元同比下降26%,正在缩减电动汽车充电业务规模 [5] 关税影响与应对措施 - 美国对进口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加征25%关税,采用叠加征收方式在原有关税基础上额外征收 [6] - 李尔和法雷奥已将关税成本100%转移给客户,法雷奥获得多数客户同意预先支付新关税费用 [6] - 麦格纳计划实施成本削减措施应对关税冲击,认为政策不确定性可能进一步扰乱财务状况 [6] - 佛瑞亚已应对约50%美国关税影响,通过转嫁条款、优化供应链和利用美国工厂降低成本 [7] 电动化转型挑战 - 燃油车基盘萎缩背景下零部件厂商面临转型困境,电动化转型需要大额前期投资但收益不足 [7] - 欧美车企电动化转型步伐放缓,通用、福特、大众等削减投资推迟新车发布,影响博格华纳、法雷奥等供应商 [7] - 中国市场更迭快体量大,跨国零部件企业加速本土化布局应对竞争,如大陆集团拆分Aumovio赋予中国决策权,佛瑞亚与奇瑞比亚迪合作深化本土布局 [8]
多家跨国车企发布一季度财报显示营收表现相对平稳
据了解,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一直是跨国车企利润的重要贡献来源。 据悉,受此前美国汽车关税政策影响,多家车企纷纷下调全年全球财务预期,还有部分车企撤回原定预 期,或者表示无法给出预期数值。比如,通用汽车下调了2025年全年财务预期,该企业预计2025年调整 后息税前利润将为100亿~125亿美元,而此前预期是100亿~150亿美元。梅赛德斯-奔驰宣布放弃此前设 定的全年业绩预期,仅表示在关税政策影响下,预计各项业绩均低于去年同期。不过,也有车企给出了 明确的业绩指引。例如,丰田汽车预计,2025财年(2025年4月~2026年3月)丰田和雷克萨斯品牌全球 销量有望达到1040万辆,同比增长1.2%;现代汽车坚持其此前发布的年度预期,即营收同比增长 3%~4%、营业利润率为7%~8%。 针对目前全球市场形势,跨国车企正试图通过不断推进企业转型,加大本土化力度,不断推出符合消费 者喜好的新车型和新技术,强化自身在复杂贸易环境中的抗风险能力。大众汽车计划,到2027年,在中 国市场推出超过20款新能源汽车。尽管在中国市场销量下滑,宝马集团方面仍旧表示,该企业始终将中 国作为其核心市场,会继续增加研发资金投入,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