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固收
icon
搜索文档
广银理财张长彬:围绕“固收+”框架,将权益投资作为收益增厚工具
21世纪经济报道· 2025-05-07 11:36
银行理财市场现状与权益投资 - 2024年末理财公司权益类投资规模约为8300亿元(包含优先股等债性资产规模),权益类资产投资比例约为2.58%,仍处于较低水平 [3] - 近三年来R1、R2风险等级的存续产品占比接连攀升,自2022年的88.7%升至2024年末的95.7%,理财客户风险偏好持续较低 [3] - 银行理财的客户群体决定了银行理财应该将权益投资作为收益增厚工具而不是作为单一赛道,围绕"固收+"的框架做权益资产的收益增厚 [1][3] 理财资金入市的破局之道 - 产品端应以追求绝对收益的固收增强型产品(固收一级增强、固收二级增强)和低混产品作为含权理财产品规模扩张的重点 [3] - 中高混和权益类理财产品作为辅助,一齐发力提高能够参与权益市场的产品规模基数 [3] - 理财公司对含权理财产品的层次划分要更加细腻,让产品策略清晰明了,投资者对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有清晰认识 [4] 投资载体与能力建设 - 被动投资是理财资金入市的重要突破口,能够弥补理财公司在个股投资等方面的不足,公募ETF规模已经超过4万亿元 [4] - 理财公司参与权益市场的灵活载体包括定增、打新基金、REITs等 [4] - 理财公司权益投研团队普遍薄弱,投研能力是权益投资的核心瓶颈,需构建分层次的投研体系框架并加强外部合作 [5] 多资产多策略产品 - 多资产多策略就是收入来源的多元化,利用资产或策略之间的低相关性甚至是负相关性来进行波动率的控制 [6] - 根据产品波动率、风险收益特征的不同进行区分,一类是最低持有期产品,另一类是波动率和回撤幅度稍高的产品 [6] - 通过做适度的偏离,产品得以追逐市场弹性,获得上涨空间,如黄金今年的涨幅超出了大多数人的预期 [7] 多资产多策略产品的发展建议 - 要在业绩比较基准中体现各类资产比重,类似于公募基金产品的业绩基准 [8] - 尽量把多资产多策略讲清楚,让投资者、渠道能够接受 [8] - 现在十年期国债利率已经到了1.6%~1.7%,新发多资产多策略产品用固收类资产垫高安全垫的操作难度比较大 [7] 投资者配置建议 - 当前全球金融市场正处于多重不确定性交织的复杂环境中,资产价格进入高波动阶段 [9] - 配置各类低相关性的多资产多策略是应对不确定性的有效方法 [9] - 如果风险偏好比较低,可以尽量选择偏短期的现金理财类产品来度过不确定性较大的时期 [9]
光大保德信教训
光大保德信基金发展困境 - 总经理刘翔因公司业绩下滑离职 2020-2024年公司资产管理总规模从1175亿元降至934亿元 公募剔除货币理财规模从794亿元缩水至570亿元 [3][5][6] - 固收业务表现优异但规模停滞 近十年固收收益率行业第一 但债券型基金规模长期徘徊在400-600亿元区间 [11] - 管理层频繁变动 2020年以来董事长、副总经理等核心职位均由光大证券派驻人员接替 [8][14] 股东控制力与资源传导 - 股东结构未发挥协同效应 光大证券(55%)与保德信投资(45%)未整合投研资源 导致市场竞争力不足 [13] - 光大证券经营困境波及子公司 2016年MPS事件后净利润从30亿元暴跌至5亿元 2022-2024年营收三连降 [14][15] - 光大证券人事动荡传导至基金公司 2024年董事会改组后 基金公司高管变动与之形成联动 [17] 公募行业治理模式变迁 - 股东介入程度加深 从"甩手掌柜"转向直接参与人事与业务决策 打破原有权力平衡 [19] - 头部机构频现控制权争夺 费率下行加剧利润压力 股东为保障收益强化管控 [20] - 央企背景公募存在行政化管理问题 市场化运作与股东行政化思维产生冲突 [14] 人事变动与团队重构 - 刘翔团队重建引发人才流失 引入前海开源旧部卢超铭、陶曙斌 同时导致何奇、董伟炜等权益投资骨干离职 [10] - "固收+"战略改变人员结构 固收产品占比超60% 权益投研团队持续动荡 [10] - 光大证券系全面接管 董事长、代任总经理等关键岗位均由股东方人员担任 [14]
震荡市中如何下好投资这盘棋?你或许需要这只二级债基
搜狐财经· 2025-05-06 15:33
当前全球宏观环境正如一个高难度棋局——国内外宏观环境复杂交织,权益类资产展现出鲜明的"双面性",一端是企业盈利韧性支撑长期价 值,另一端是地缘摩擦引发的波动暗涌。如何在收益潜力与波动之间搭建相对稳定的平衡桥,成为当下投资者想要解决的核心课题。 在此背景下,不如借力二级债基实现攻守协同,既提供了抵御波动的组合配置,又有机会分享权益市场的长期增长成果。而东方红资产管理4 月28日至5月21日发行的东方红裕丰回报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以其严谨的大类资产配置策略,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较为理想的解决方案。 (注:具体发行时间请以管理人公告为准。) 一、为何需要"固收+"? 当前市场环境下,资产配置面临着宏观环境不确定性,使得单一资产策略的风险显著提升。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稳扎稳打不失为一种理性 选择,能够更好地应对潜在风险,追求更为稳健的收益。 经济复苏进程中的不确定性 尽管经济整体处于复苏进程,但节奏和力度存在动态变化。国内经济在消费、投资等领域正积极调整结构、挖掘新动能。企业盈利增长预期 受多重因素影响,宏观经济数据的阶段性波动,使得投资者对资本市场的走势研判难度有所增加,及时调整资产配置难度加大。 利率处于历史相对低 ...
为机构策略上保险增收益 灵活运用大商所期权工具
期货日报网· 2025-05-06 00:13
商品期权的核心价值 - 商品期权兼具风险管理和投资价值,是机构投资者的重要投资标的和风控工具 [1] - 期权买方享有权利而不承担义务,最大亏损仅限于权利金,具有非线性收益特征 [2] - 期权可优化投资盈亏比,在同等风险敞口下提高盈利或在同等盈利下降低风险 [2] 期权在金融投资中的应用 - 机构投资者通过交易期权表达多空观点或对冲风险,提高收益稳定性 [3] - 期权适用于非对称风险和尾部风险管理,可避免"黑天鹅"事件冲击 [3] - "固收+"策略中通过调整期权比例控制组合风险敞口 [4] 期权策略案例 - 买入看跌期权可对冲下跌风险同时保留上涨收益空间 [4] - "标的多头期货+卖出看涨期权"组合可通过权利金增厚收益并实现止盈 [4] - 动态调整期权接力策略可锁定行情盈利并控制总风险敞口 [2] 商品期权市场发展现状 - 大商所期权品种覆盖率达77%,2024年日均持仓量257万手同比增长17% [6] - 期权隐含波动率与历史波动率差值缩小,定价效率显著提升 [6] - 2024年境外交易者日均持仓量同比增长105%,国际影响力增强 [6] 国内外机构参与度对比 - 境外机构期权参与度高且策略丰富,国内机构应用广度和深度仍有提升空间 [7] - 成熟市场中商品期权交易量和持仓量更大,专业机构运用比重更高 [7] - 期权应用能力将成为未来机构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7]
重庆信托:2024年信托业务实现净利润83.32亿元
证券日报· 2025-05-05 22:55
财务表现 - 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亿元 利润总额2 58亿元 净利润2 04亿元 其中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2 08亿元 [1] - 信托业务收入达91 38亿元 净利润83 32亿元 以受益人收益为主 [1] 战略转型与业务布局 - 实施"固收+投资+非标+资产经营"四轮驱动新战略 重点布局破产重整 QDII业务 绿色金融等领域 [1] - 业务模式从非标融资转向资产服务 资产管理及公益慈善为核心的多元化结构 [1] - 中标35家企业破产重整案 设立规模539亿元的重整服务信托 其中台海核电 奥瑞德项目投资收益率分别达28 57%和90 12% [1] - 创新产品包括首单家庭服务信托"聚富2号" 首单家族信托与QDLP合作服务信托 消费金融ABS累计规模90亿元 [1] 区域与产业服务 - "一带一路"及长江经济带存续信托规模1919 26亿元 成渝双城经济圈365 90亿元 京津冀地区184 80亿元 [2] - 新增民营信托规模576 34亿元 小微企业信托规模753 93亿元 [2] 绿色金融与社会责任 - 设立"绿水青山2号" "生态修复1号"绿色公益信托 存续绿色信托规模16 75亿元 资金投向节能环保 环境治理等领域 [2] - 2023年以来累计化解地产类信托风险规模超70亿元 [2] 未来规划 - 2025年将坚持"化险 创新 转型"方针 深化四轮驱动战略 聚焦主业转型与创新突破 [3]
可转债复盘系列:转债复盘2021:牛市延续,超额显著
浙商证券· 2025-05-05 19:17
证券研究报告 | 债券市场专题研究 | 债券研究 债券市场专题研究 报告日期:2025 年 05 月 05 日 转债复盘 2021:牛市延续,超额显著 ——可转债复盘系列 核心观点 本报告深度复盘 2021 年可转债市场,全面剖析其市场表现、供需结构、信用风险等关 键要素,为投资者提供精准参考。 ❑ 牛市延续,转债超额显著 2021 年,可转债市场延续牛市行情,中证转债指数全年涨幅超 17%,与中证 1000 等小盘指数走势较为契合,有效满足了固收 + 投资者的配置需求。市场规模在大 盘银行转债的推动下成功突破 7000 亿元。从供需结构看,银行板块供给旺盛,发 行额超 600 亿元,推动市场规模提升,且全年发行节奏平稳。信用风险主要集中 在上半年,整体处于可控范围。该年度市场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年初低价转 债修复,二季度周期和成长转债开启上涨通道;二是三季度估值和正股双轮驱动, 转债市场表现强劲;三是四季度估值再度提升,行业轮动速度加快。 ❑ 风险提示: 分析师:王明路 http://www.stocke.com.cn 1/11 请务必阅读正文之后的免责条款部分 1)经济基本面改善持续性不足; 2)债市超 ...
侃股:A股刷新分红纪录只是开始
北京商报· 2025-05-05 19:10
分红常态化趋势 - 2024年度A股上市公司现金分红总额刷新历史纪录 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正式迈入分红常态化新纪元 [1] - 已有超过100家上市公司形成连续三年股息率不低于3%的稳定分红群体 [1] - 分红频次从年度向季度延伸 一年多次分红将成为常态 [2] 政策与制度驱动 - 管理层将现金分红监管纳入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 推动分红决策从选择性回馈转向战略性义务 [1] - 证监会《市值管理指引》要求上市公司披露中长期分红规划 使分红政策成为公司治理核心要素 [1] - 监管层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分红与自由现金流的匹配度 [2] 高股息资产价值重构 - 高股息资产展现出极强抗周期能力 成为长线资金核心资产 [2] - 红利指数化投资呈现爆发式增长 [2] - 银行股板块股价低于每股净资产值 但股息支付远高于A股整体水平 形成低估值高股息配置区间 [2] 市场生态演变 - 分红结构从现金分红向现金分红加回购注销模式升级 [2] - 分红质量从绝对值向可持续性深化 [2] - 工商银行 中国移动等年度千亿级分红案例产生示范效应 [1] 投资策略转型 - 投资者需建立类固收思维 从资本利得向现金流收益转型 [3] - 高股息资产具备国债级安全边际和股票成长弹性 估值提升空间打开 [3] - 持续创造自由现金流 合理分配利润的企业将获得更多追捧 [3]
伯克希尔过去30年的固收资产比例变化
雪球· 2025-05-05 14:49
伯克希尔现金储备分析 - 伯克希尔现金及短债储备创历史新高,但需结合公司1.1万亿美元规模评估比例意义[1][2] - 现金储备分析需纳入国债(包括长债)而非仅现金等价物,且近年固收比例上升源于长债配置减少而非挤压权益资产[3][5] 权益资产结构演变 - 非上市权益资产已成为伯克希尔权益资产主体,占比超上市股票[3][7] - 会计处理差异:上市资产按市值入账,非上市资产按1倍市净率入账,导致分母(会计净资产)被低估[5][7] - 杠杆策略长期维持1.7倍,固收占比60%时权益可能高达110%(含杠杆)[7] 固收配置历史趋势 - 1995-2006年固收比例持续上升,峰值超当前水平,但未显示与股市周期明确关联[8][9] - 2006-2023年固收比例持续下降,期间经历金融危机但无主动择时迹象[10] - 利率水平可能影响配置:5.25%短期利率时(1995/2006/2023)固收比例较高[10][11] 近期配置变化解读 - 2024年固收比例急剧调整,可能与股市估值无关,因2006-2023年高估值阶段未出现类似操作[11] - 利率吸引力或驱动固收配置,低利率环境下对高估值容忍度提升[11]
一季度“固收+”规模上升,超额收益吸引更多低风险投资者
搜狐财经· 2025-05-04 01:57
债券市场表现 - 2024年国债收益率震荡下行,纯债型基金年化收益率突破15%,华泰保兴安悦收益达17.96%,规模从21.23亿元增至179.49亿元 [1][3] - 2025年第一季度债市波动加剧,10年国债收益率最高上行30bp,纯债型基金净值增速放缓,华泰保兴安悦收益降至1.51%,部分债基负收益 [3][4] - 2025年第一季度纯债型基金规模较2024年末减少6.82%,平均收益0.37% [7] "固收+"产品表现 - 2025年第一季度"固收+"产品受益于权益市场回暖,混合型债券一级、二级基金和偏债混合型基金平均收益0.42%,跑赢纯债型基金 [5][7] - 可转债基金表现突出,跑赢其他"固收+"基金和中证转债指数,与等权指数相当 [7] - 中欧丰利债券规模从52.77亿元跃升至115.50亿元,年初至今收益1.41%,股票持仓17%,前十大重仓股中9只上涨 [9][10] 基金管理人动态 - 中欧基金、景顺长城基金、中银基金、永赢基金及富国基金的"固收+"产品规模增长均超100亿元,中欧基金以218.88亿元居首 [8][9] - 中欧基金采用工业化流程管理"固收+"产品,通过科技工具和分散化策略降低对个人的依赖,强调策略的可解释、可复制、可持续 [10] 市场结构变化 - 2025年第一季度股票型和"固收+"产品规模小幅扩容,纯债型基金规模收缩 [7] - 权益市场在人形机器人和AI概念带动下表现良好,为"固收+"产品提供超额收益 [4][5]
【财经分析】一季度债基市场降温收缩 “股债双驱”可转债产品领涨市场
新华财经· 2025-05-01 05:26
债券基金市场规模变化 - 2025年一季度债券基金发行54只,环比下降11.48%,发行份额1131.17亿份,环比下降28.16% [2] - 债券型基金份额合计9.03万亿份,较2024年末减少4379.80亿份 [2] - 中长期纯债型基金份额减少2786.38亿份,短期纯债型基金份额减少1580.26亿份,被动指数型债券基金份额减少1139.75亿份 [2] 产品结构变化 - 被动指数型债券基金发行份额占比显著提升,利率债指数基金及同业存单指数基金发行规模占比超30% [2][3] - 短债基金维持热度,短期纯债型基金平均单只规模29.27亿份,显著高于市场整体均值21.75亿份 [2] - 含权债基发行遇冷,混合二级债基等含权品种一季度发行数量锐减 [3] 管理人格局 - 建信基金、宏利基金、大成基金三家管理人合计发行份额363.75亿份,占市场总份额32.16% [4] - 外资机构加速进入中国,贝莱德、施罗德等布局利率债基金,单只平均发行份额达20亿份 [4] 业绩表现 - 可转债基金收益水平最高,达到3.89%,二级债基、一级债基、短期纯债收益率分别为0.71%、0.27%、0.15% [5] - 富国优化增强E、富国优化增强A、富国优化增强B收益率分别为10.4418%、10.4274%、10.4274% [8] - 华宝可转债A、华宝可转债C收益率分别为9.8749%、9.8047% [8] 市场走势分析 - 2025年一季度10年期国债收益率从年初1.60%最高回升至1.90%,季末收于1.8% [6] - 可转债基金表现优异得益于股市结构性机会和估值修复,中证转债指数上涨3.1%,上证指数下降0.5% [6] - 华宝可转债A、富国优化增强A等基金主要配置新能源、高端制造等高景气行业转债 [7] 后市展望 - 短期内债市大概率将维持震荡态势,信用债领域存在结构性投资机遇 [1] - 预计2025年内国债收益率将回归2.5%,债市定价隐含25BP左右的降息预期 [3] - 中短久期信用债在攻守两方面都具有一定优势,具备较为可观的配置性价比 [10] - 全年对债市持看好态度,建议采用中高杠杆和中等久期策略,结构上向中短期集中 [11]